沁园春长沙说课稿24296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的第一篇,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作品。

下面我准备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上阙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阙则紧承上阙,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这也是高中语文中唯一的一个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单元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接触的正式的第一堂语文课,在这以前,我们虽然已经对高中语文的编排体系、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和高考语文的一些特点给学生讲解过,学生已初步明白了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些要求,可能对高中语文有了一定的新鲜感和较浓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接触的第一课,这堂课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所选作品多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诗人的代表作。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语言优美,意境壮阔,情感豪迈,是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之作。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诗词,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还处于初步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生活阅历相对较少,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思想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分析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朗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感受力。

(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11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2学情分析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

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3重点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评论(0)学时重点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评论(0)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沁园春·长沙——导读【教学过程】一、检查巩固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

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

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

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

沁园春长沙的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的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沁园春·长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现代新诗”,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新诗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

学习这首词,对于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情感,以及领略现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这首词,理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掌握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13 教学重难点114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描绘的长沙秋景图,体会作者的情感;掌握词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115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21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古代诗词,对诗词的基本常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现代新诗的接触相对较少。

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在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22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高一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毛泽东的诗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词中所表达的革命情感和壮志豪情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讲解。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5篇)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5篇)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沁园春·长沙说课稿(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

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

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

体会意境、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

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

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背景。

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

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

(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三)多种形式的朗读。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意义。

2. 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文中充满感情的词句。

3. 培养学生对美好家园的美好向往,提高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阅读和理解《沁园春·长沙》的情感和意义。

2、难点:熟练理解文中的充满感情的词句。

三、教学准备1、课件、多媒体设备、视频等。

2、相关背景知识材料。

3、学生们提前阅读并对诗歌有基本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步骤一:导入1. 老师出示谭嗣同烈士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他的历史背景以及故事,并引发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思考。

2. 让学生了解谭嗣同烈士留下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其内容。

步骤二:分组交流1. 让学生分组,相互交流谭嗣同烈士和这首诗的相关背景和历史情境。

2. 学生讨论《沁园春·长沙》中诗人的情感及其个人态度。

步骤三:课堂展示1. 老师让学生代表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 学生围绕谭嗣同烈士的背景,情境和感受进行表述。

3. 通过展示,将诗歌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

步骤四:词句分析1. 让学生找出诗歌里的重要词句,并逐一解释其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2. 老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背景和文化价值。

步骤五:案例分析1. 老师选取一段文字,请学生根据本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对诗歌所阐述的思想和感受进行议论。

2. 学生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和讨论,挖掘出其中表达的思想和品值。

步骤六:诗歌讲解1. 通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把整首诗将讲解为精华片段,每个片段都注明释义。

2. 每讲解一句,让学生一起共读并理解其含义。

步骤七:总结1. 就刚才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2. 从自身角度出发,总结出对爱国、诗歌和文化传承的感悟,帮助学生在最后对本学习环节进行总结。

五、板书设计1.《沁园春·长沙》2. 谭嗣同烈士3. 重要词句及其意义。

人教版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人教版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人教版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人教版《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沁园春·长沙》,并理解其基本内容。

-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

- 学生能够了解毛泽东的创作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毛泽东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教学难点:-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和分析。

-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认识与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诗歌背景资料和相关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毛泽东的生平介绍视频,引起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毛泽东及其作品的了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学习新课:- 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分析诗歌内容,讲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

3. 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分享。

- 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点评。

4. 巩固提高:-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体验诗歌的情感表达。

-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强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理解。

5. 总结反思:-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一、教学环境本课所授内容为《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

教学时间为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

教学地点为教室,具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本节课主要针对初三学生,涉及到语文、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感悟其中的诗意,并掌握基本的读诗技巧。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沁园春·长沙》中的诗意和表达方式。

3.掌握基本的读诗技巧,如朗读、分析和鉴赏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思考和探索。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掌握批判性阅读的方法。

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2.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文学。

三、教学内容1. 《沁园春·长沙》的背景1.1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2 《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2. 《沁园春·长沙》的分析2.1 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2.2 诗歌的意象和主题2.3 诗歌中的情感和价值3. 读诗鉴赏3.1 朗读诗歌3.2 分析和解读诗歌3.3 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价值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模拟情境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气息和文学的魅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

3. 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借鉴彼此的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课步骤一:导入介绍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步骤二:学习诗歌背景通过投影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背景、创作背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位外国友人曾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这个人就是毛泽东,他开天地人三维空间,兼诗人哲人的禀赋,承优秀的诗歌传统,抒英雄的豪情壮志,成伟人的诗词风范!成为中国诗林里的一颗摩天大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传统经典篇目,是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材的第一课,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本单元是这一任务的开端,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沁园春·长沙》不仅是开端的开端,而且是毛泽东诗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所以引导学生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品味词中博大的意境,领会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慨,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学生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学生,多数对诗歌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浅层阅读的基础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虽是现代诗歌,但它是“旧瓶装新酒”,旧体诗装入了现代的思想内容,所以它可以作为我们引导学生向诗歌鉴赏过渡的范本。

(二)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能力:引入诗词鉴赏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同时把握这首词通过选取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读和美读,分析、品味词中高度凝练、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把握诗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豪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人的革命豪情,以及在逆境寒秋中昂扬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诵读诗歌,把握意象,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难点:领会作者在诗歌当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1.诵读法:出于对诗歌体裁的特点及学情的考虑,我采用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反复品读,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逐步使他们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2.联想和想法法:联想和想象是诗歌学习的一对翅膀,在分析和鉴赏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美。

3.讨论探究法:围绕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情怀,并创设讨论和探究的氛围,生生之间互动,师生之间互动,教师走到学生中去,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既要驾驭也要放手,要去倾听、去感悟,去引导。

4.比较鉴赏法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

通过直观的展示湘江秋景图、主席照片、主席书法手迹等相关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说学法:1.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本节课主要采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自主理解、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创设情境,把握意象,洞察情感。

四、说过程:课前准备:在准备大赛的过程中,我对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做了一项调查,你心目中的偶像是谁:(调查结果)(一)导入伟人是不应该为历史和后人忘记的。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曾写到:我们深深感觉寂寞。

”一位日本友人说,就凭这句话,毛泽东就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今天,这位静卧在大理石、花岗岩建筑中的老人仍然感到深深的寂寞吗?毛泽东是诗人,又不仅仅是诗人。

他至少集五种角色于一身。

他是点燃旧中国反抗烈火的农民运动组织者,“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军事统帅,赋予马克思主义一种新的东方伦理的哲学家,全世界最庞大的行政机构的政府领袖,同时又是一位情怀如火,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走进他的《沁园春·长沙》。

本堂课共设计为三个教学环节:一、整体感知、把握意象由质疑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和鉴赏的兴趣,设置一个思考题:全诗有两处问号?有疑才有问,那么这两处疑问是在什么情景下生发的?作者找到答案了吗?带着这个疑问首先进入对上片的解读:诗人是在什么的情景之下,生发“谁主沉浮”的疑问的?引领学生从上片中找到相关的典型意象并进行分析和鉴赏。

鉴赏的过程中,要适时点拨学生抓住“遍、尽、透、争、击、翔、竞”等关键的词语,透过这些关键的诗眼、词眼来感受景物特征;此外,在把握意象时,使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和联想、想象,在头脑中绘制一幅图景,并外话为语言,自拟题目,用散文化的语言将这幅图景描绘出来,同时积极创设生生互动的氛围,请学生讨论和评点谁描绘的图景,最形象,最符合诗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适时给学生介绍意象和意境的相关知识,因为本课是高一学生的起始课,高一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读诗歌的能力,但认识水平还比较低,审美的鉴赏力还没有形成。

因此此处介绍诗歌的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鉴赏诗歌。

二、理解鉴赏、体会意境在对诗中的意象进行把握和鉴赏的过程中,其实也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教学环节,理解鉴赏、体会意境。

通过品读、美读,教师范读等,点拨学生感悟:诗歌的美主要在于它的意境美,意境不美,尽管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也会缺乏整体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人在上片用这样一幅湘江秋景图,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开阔、自由、充满生命力此处运用比较阅读法,将毛泽东眼中的秋和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做比较,引领学生感受“伟人伟大的眼光,开阔的胸襟。

”说明:主席笔下手中的秋与其他诗人的秋的不同: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是一个含着悲凉意味的意象,所谓“自古风球悲寂寥”,心字头上一个秋,正可谓“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历代诗人面对秋景往往是悲秋伤怀。

杜甫登高远眺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萧瑟凄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欧阳修《秋声赋》则写道:“其声惨淡,烟霏云散,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独立在寒秋之中,毛泽东的眼中却全无这些伤感和寂寥,秋是如此的大气磅礴,生机勃勃,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来源于他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魄。

这就是伟人的眼光和气魄。

伟人有伟人的人生观,伟人有伟人的意志和情感表达方式,伟人渴望斗争和挑战,哪怕他处于似乎最微不足道的地位,面对着北去的湘江,他吟出了和现实境况迥然不同的诗句。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他看到的是辽阔江天万里霜。

冰心老人说过,“万事最有力量的字”。

它表达了浩大的气势和雄伟的气魄。

此处,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你背过主席的诗词中到带有万字的诗句有哪些,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主席宽广、开阔的胸襟。

这首词“三万”不多。

在一首词中,“万山红遍”“万类霜天”“万户侯”三用万字而不显重复,此乃神笔也。

这似乎也是毛泽东最心爱的一个字,在他的诗词中屡见不鲜。

“万水千山只等闲”“寥廓江天万里霜”“屈指行程二万”“鲲鹏展翅九万里”“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狂飙为我从天落”“万木霜天红烂漫”体现了一种伟人的伟大眼光和气魄胸怀。

回到本堂课的一开始,谁主沉浮?这个疑问,作者找到答案了吗?三、提升深化、感悟诗情过渡到第三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和深化,感悟诗人的情怀。

引领学生在读诗歌,设置问题:诗人从“怅”字转入抒情,带出下半阙忆事抒情。

设疑1:请同学结合诗句互动交流,下片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此环节适时运用电教辅助教学法,以幻灯片的形式通过照片、音像等将这首诗的背景呈现给学生。

风华正茂、血气方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意气风发、胸纳九州、忧国忧民的知识青年。

他们希望与风浪搏击,力挽狂澜。

(这一问题的设置扣高考诗歌鉴赏的鉴赏人物形象,培养鉴赏能力)重点分析最后一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会诗人的一番少年豪情。

正所谓“少年心事当拿云”结合上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要学生思考诗人在下阙是否已经做了回答。

由此,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腔少年拿云志,由象入境,由景入情,突破难点,完成情感目标。

总结:对于两个疑问,毛泽东在这首中没有做出正面肯定的回答,而是做出了巧妙地回答,不是肯定胜似肯定。

谁主沉浮?中流之水连飞舟都可遏制,却遏制不住不住我们到中流击水的激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翻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就是主沉浮之人,这个青年就是我。

四.深入拓展——诗言志,一代伟人的胸襟与抱负同学交流毛泽东的其它诗词名句,进一步感受。

教师总结。

毛主席少年有大志。

13岁写下《咏天井》:16岁写下《咏蛙》“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17岁《赠父亲》“孩儿立志”此外还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万丈长缨要把鲲鹏……”毛主席的诗有一种王者之气,甚至是一种霸气,只有这样的气魄,这样的胸怀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扇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今和平年代,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五、交流感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有体会,让学生各抒己见。

最后我用一首对联结束这节课:湘江秋水荡心魄,伟人情怀干云霄。

《沁园春•长沙》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意象意境开阔、自由、生命力情湘江秋水荡心魄,伟人情怀干云霄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