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段的教学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浅析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浅析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是指从三年级到五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能,能够独立阅读一定难度的文本。
在这个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
下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进行浅析。
一、教学目标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分析文本,抓住重点,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文本的意思、分析文章结构、抓住重点和细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进行推理、判断和归纳等思维活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使他们能够迅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和理解作者的意图。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
二、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外阅读材料。
课文是教学主线,课外阅读材料是辅助教材。
课文是按照学生年级和程度编排的固定内容,而课外阅读材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选择。
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既不能过于简单以至于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能过于困难以至于阻碍学生的理解和兴趣。
在选择教材和材料时,应注重文本的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导读法、讲评法、复述法、问答法等。
具体来说:1. 导读法: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读、课内导读和课后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阅读效果。
2. 讲评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复述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提高学生的阅读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4. 问答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谈阅读教学中段的学法指导

谈阅读教学中段的学法指导谈阅读教学中段的学法指导谈阅读教学中段的学法指导李宜进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从写段的目的出发,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段落,逐渐将构段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构段的规律及方法,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
一、从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出发。
教师在段的教学中要有段的训练意识,善于利用典型课文中的典型段落进行卓有成效的.训练。
比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在讲这段时可以这样设问:(1)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2)每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这段话主要讲什么?(4)这段话是按什么关系连结起来的?当讲完这段话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学习方法: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再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最后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想一想,他们共同说明一个什么意思。
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教给了学生读段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从关键词句与全段的联系出发。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有利于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
例如:《猫》一文,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扣住总起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围绕总起句动用了三个自然段,分三个方面叙述了猫的古怪性格:“‘老实——贪玩——尽职’;‘高兴时——不高兴时’;‘勇猛——胆携”。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领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就是该段的段落大意。
又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可围绕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去分析课文,推出周总理工作劳苦表现在: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生活俭朴表现在总理办公室陈设简陋,一夜工作后的食物很少。
从语段的教学中,学生以具体事例体会到周总理的高尚品德。
三、从段落之间的关系出发。
读文章不仅要会正确地划分段落和概括段落大意,还要懂得段落之间的关系,即一段一段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特别要注意两点:(1)注意一段话里面的内容联系。
如《凡卡》的第一段写圣诞节前夜老板去做礼拜和凡卡跪在作台前边写信,老板不在店里凡卡才有写信的机会。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浅析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浅析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语言文
字的认识逐渐深入,开始有主动进行阅读的能力和需求。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
兴趣和阅读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理解和运用所读材料。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故事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优秀的阅读模型,同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和阅读体验。
教师还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活动,如朗诵比赛、读书分享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阅读技能是学生理解和运用所读材料的基础。
教师
可以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等方式,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阅读技巧,如预测、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水平,组织适当的阅读训练,帮助学生
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读材料。
阅读不仅仅是快速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理解和
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所读材料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如读绘本、读报纸、读诗
歌等,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推广。
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知识的运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展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和阅读技能。
教
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阅读任务,鼓励学生主动进行阅读探究和应用。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目标与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目标与策略探究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
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于阅读启蒙阶段,培养其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认知水平。
3.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解题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4.引导学生掌握文本分析方法。
学生需要学会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语言和特点来理解文本,培养他们对文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以上这些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努力去达成的目标。
二、教学策略的探究在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下面我们就教学策略进行一些探究。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本的背景故事、精彩片段或者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主动地去阅读文本。
2.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比如速读、略读、精读等,让他们在阅读文本时更加得心应手。
4.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推荐等,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促进学生的阅读交流。
5.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游戏等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教学方法的选择建议:1.整体感知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文字阅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让他们能够整体感知,即通过欣赏、感受文本的整体形象和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文本。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浅析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浅析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中段阅读进行教学和训练的过程。
中段阅读是指学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获取信息,理解意思,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中段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中段阅读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教学目标中段阅读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2.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内容的能力;3. 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4. 培养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中段阅读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年级、水平和教材内容来确定。
可以选择一些生活常见的话题,如动植物、节日传统、人物故事等。
也可以通过挑选一些教育、科普类文章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内容要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教学方法中段阅读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识字训练法。
通过识字训练,帮助学生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2. 阅读技巧训练法。
通过教授一些阅读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3. 练习题训练法。
通过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4. 讨论交流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帮助学生互相学习和提高;5. 作文训练法。
通过开展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中段阅读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
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和个别辅导等方式进行评价;2. 学生的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作文评分、口头表达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达到阅读和写作的目标。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浅析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浅析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是指对小学生进行的课堂阅读教学活动。
它是小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进行浅析。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习惯。
具体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流畅性和速度,养成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能力等。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识字、识句、识文、懂文三个阶段。
首先是识字阶段,通过学习和认读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其次是识句阶段,学生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成分,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再次是识文阶段,学生在掌握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学会读懂一篇完整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是懂文阶段,通过分析和理解文章中的隐含意义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应注重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材料,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其次应开展问题导向的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教师示范、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的教学评价应兼顾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过程评价形式多样,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阅读流畅性和速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来进行评价。
成果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可以通过阅读理解题、写作和口语表达等方式进行评价。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兼顾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浅析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浅析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进行浅析,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明确,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在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指导原则,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在教学设计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使教学目标能够清晰具体,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提高。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阅读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和耐心。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诗歌、寓言等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规范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教学。
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组讨论、朗读比赛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情感、提高情商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体验作品中蕴含的美、善、真、情等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情感和思想的滋养。
五、巩固知识,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巩固学生的阅读知识,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语文知识的系统梳理和总结,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目标与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目标与策略探究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快速、准确、流畅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中段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
通过中段阅读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信息,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快速、准确、流畅阅读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识别文章中主题、中心思想的能力。
中段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或撰写相关的文章。
通过中段阅读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中找出主题、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的能力。
中段阅读的文章中常常有许多细节和重要信息,学生需要从中分析和归纳出重要信息,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表达。
通过中段阅读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教学策略:1.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 针对性教学,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因材施教。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3.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中段阅读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示范法、讨论法、操作法等。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4. 提供丰富的练习和阅读材料。
教师在中段阅读的教学中要提供丰富的练习和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反复练习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练习和阅读材料的难度,让学生在适当的挑战下不断提高。
5. 分层次的评价。
教师在中段阅读的教学中要进行分层次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学生进行纠错和提升,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阅读教学中段的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段的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段,是句子的发展,是文章的一个意义单位。
从形式上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的几句话就是一段,叫自然段。
段的教学,指的就是自然段的教学。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段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是从低年级的以词句教学为重点向高年级的以篇章教学为重点的过渡。
在中年级扎扎实实地抓好段的训练,既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又能为高年级的理解篇的教学打下基础。
(一)段的教学的内容
段的教学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自然段,知道从哪儿到哪儿是一段,里面共有几句话。
二是理解段里每句话的意思,知道句子与句子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
三是知道几句话连起来的主要意思,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低年级教学一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从分段书写的形式上找到自然段的始末位置,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并且让学生数数一个自然段里有几句话,想想这几句话连起来说的是个什么意思。
让学生从语言现象的具体感受中认识自然段,知道一个自然段一般是由意思上有联系的几句话组成,有时一句话就是一段。
到了中年级,要着重锻炼和提高学生理解自然段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理解自然段的主要方法
有的自然段只有一两句话,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只要读懂了句子,
也就理解了段的内容;有的自然段包含的句子比较多,学生把每句话读懂了还不一定能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时,就要抓住这样的段,教给学生理解自然段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自然段的能力。
1.指导学生在自然段中分层。
对于句子较多、内容较复杂的自然段,可以指导学生在段中分层。
具体方法是:先弄清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再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分析哪几句话是围绕一个意思说的,那就是一层。
如果一句话就是一个意思,那么这句话就是一层。
如《飞机遇险的时候》的第二自然段:
“飞机飞得又快又稳。
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
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
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
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
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
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作好跳伞的准备。
”
理解这个自然段,学生先要弄清段中共有七句话,各句的意思分别是:第一句说飞机飞得又快又稳;第二句是说透过云层,可见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第三句是说遇上寒流,机翼、螺旋桨结了冰;第四句是说机身也蒙上了冰甲;第五句是说飞机急剧下降,失去平衡;第六句是说飞机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第七句是说机长让大家准备跳伞。
再从这七句话的联系来看,第一、二句是交
代飞机遇险前的情况:飞机在寒冷的高空飞得又快又稳。
第三、四、五、六句是说飞机遇险,情况越来越严重。
第七句是说机长采取紧急措施,并让大家准备跳伞。
全段可以分为三层。
以上是最基本的分层方法,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在反复练习中,学会了分析、综合,提高了思维能力,就能运用自如,形成一定的分析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给一段话分层之后,还要弄清各层意思之间的关系。
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懂得这段话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有利于写好一段话。
文章内容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纷繁复杂,联系多种多样。
因此,各层意思之间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从表现形式来看是有规律可循的。
有的自然段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
如前边的例子《飞机遇险的时候》的第二段的三层意思,就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接起来的,各层意思都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的阶段,前后不能颠倒。
有的自然段,是按先概括后具体或先具体后概括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五段: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都是海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这一段共四句话,先概括说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再具体叙述岛
上的鸟多、鸟蛋多、鸟粪多,具体描述出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
有的段同时介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每层意思说的是一种事物;有的段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一种景物,每层意思就是景物的一个方面。
这些段中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四段:
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
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地爬到沙滩上来产卵。
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寸步难移了。
这一段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海滩上的贝壳,一层是写海龟。
是在一段话里,介绍了海滩上的两种事物。
在自然段的教学中,只要学生能从内容上理解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不必出现承接、总分、概括具体、并列之类的名词术语。
学生通过多次接触分析,就能从大量具体实例中逐步领悟到一些连句成段的规律,这样的引导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3.教给学生归纳自然段段意的方法。
归纳段意,有利于抓住一段话的主要内容,便于分析自然段之间的关系,为给课文分段、理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创造条件。
归纳段意的主要方法是“取主舍次”。
先要分析段中的几层意思哪是主要的,哪是次要的。
能分清主次的,就要把主要层的意思归纳在一起。
如《飞机遇险的时候》第二自然段的三层意思,联系整篇课文的内容就不难看出飞机遇险,大家准备跳伞这两层是主要
的。
因为全文是讲周恩来同志不顾个人安危把降落伞让给小扬眉的事。
没有飞机遇险,大家准备跳伞,就不会有让伞的事。
因此,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应归纳为:飞机遇险,情况严重,机长让大家准备跳伞。
有时一段话中的几层意思分不出主次,那就要把各层意思都归纳进去。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四自然段有两层,一层写美丽的贝壳,一层写有趣的海龟,两层分不出主次,段意应当是: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和有趣的海龟。
学生初学归纳段意,在语言表达上不能要求过高。
可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词句,再将这些词句恰当地连接起来。
这可以和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的能力结合起来,以减轻初学归纳段意的难度。
随着年级的升高,再逐步要求学生归纳得准确、简洁。
(字数2600)
参考资料:《小学语文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