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有哪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精确、深刻地领悟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 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动身,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肯定要联系实际, 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动身,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终,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 以通过事务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务、情理 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看法。此外,还应留意辨析作者表 明观点或看法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化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 点或看法。
考点三:联系实际与特性感悟。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留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 减。
四、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育语感,达到 娴熟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 可以充分领会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爱好。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精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 字,并说明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分;精 确说明一词多义词在详细的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详细语境 说明其意义和用法。
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这些文言现象;其 次,要留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对其在详细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 确理解、坚固识记;最终,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完整版)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初中课外文言文系列一: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课外文言文系列一: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是不少同学感到头疼的部分。
但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就能轻松应对,提高阅读理解和解题的能力。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首先要静下心来,从头到尾通读一遍。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先不要着急,继续往下读,根据上下文来推测其大致意思。
读完一遍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比如文章的主题、人物、事件等。
有些同学一看到不认识的字词就去查字典,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打断阅读的思路。
其实,很多字词的意思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断。
比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中的“蹙”,结合前文“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以及后文“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可以推测出“蹙”是“困窘、窘迫”的意思。
二、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在一些课外文言文的题目中,会给出一些注释。
这些注释往往是对文中较难理解的字词、人名、地名、典故等的解释,一定要充分利用起来。
注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千万不要忽略。
比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如果题目中给出“谪”的注释是“降职或远调”,那么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滕子京当时的处境。
三、分析题目,明确要求在阅读完文章和注释后,要仔细分析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
是解释字词、翻译句子,还是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形象,或者是比较不同文章的异同点等等。
只有清楚了题目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答题,避免答非所问。
比如题目要求“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那么我们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加点字上,准确地写出它们的含义。
四、字词解释,注意方法1、课内迁移法很多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在我们学过的课内文言文中都能找到相似的用法。
可以通过回忆课内学过的知识,将其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理解中。
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在《岳阳楼记》中学过是“没有”的意思,如果在课外文言文中遇到“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中的“微”,就可以联想到课内的用法,解释为“隐隐约约地”。
初中文言文答题技巧

初中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和答题可能会有些困难。
但其实,只要掌握了一些有效的答题技巧,就能轻松应对初中文言文的各种题目。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初中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一、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理解实词的含义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1、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贝”字旁的字通常与钱财有关,像“财、货、贫、赂”等;“王”字旁的字大多与美玉有关,比如“琼、瑶、瑕、瑜”。
通过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实词的意思。
2、语境推断法实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我们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实词的意思。
比如“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文理”,结合上下文可知,指的是“文采和道理”。
3、联想推断法我们可以联想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实词用法,来推断新文中实词的含义。
比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我们学过“猛浪若奔”,知道“奔”是“飞奔的马”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断出前文中“奔”的意思。
二、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需要重点掌握。
1、归纳总结法对常见的虚词,如“之、而、以、于、其”等,要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它们的不同用法和例句。
比如“之”,有“助词,的”“代词”“动词,去、往”等用法。
2、代入筛选法在理解虚词的含义时,可以把几个可能的解释代入句子中,看哪个解释更通顺、更符合语境。
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做到“信、达、雅”。
1、逐字翻译先把句子中的每个字词逐一翻译出来。
2、调整语序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对翻译出来的字词进行调整。
比如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要调整为正常语序。
3、补充成分有些文言句子省略了主语、宾语等成分,翻译时要补充完整。
4、注意关键词一些关键词,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准确翻译。
四、文言文内容的理解1、认真阅读原文读懂原文是理解内容的基础,要逐字逐句地读,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02X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汇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学校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汇总阅读文言文是中同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把握好答题技巧可以挂念同学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提高答题精确度和效率。
下面是的学校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汇总:一、答题前的预备1. 审题: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先认真审题,了解题目要求,确定要查找的答案内容和形式。
2. 理解文章结构:对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有所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脉络,从而更好地回答问题。
3. 生疏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生疏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可以挂念同学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二、答题过程中的技巧1. 细读全文:在解答问题之前,先通读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题,对文章的脉络有一个清楚的生疏。
2. 分析关键词:将问题中的关键词和文章中的相关词语进行对比,找出对应的句子或段落,然后认真阅读相关内容,理解问题所问。
3. 留意词语和句子的上下文: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简单,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往往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断和理解。
同学在解答问题时要留意词语和句子所处的上下文,从而更精确地理解其意思。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 留意关键字的修辞作用: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格外丰富,通过修辞可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同学在解答问题时要留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关键词语的修辞作用。
5. 留意识别句子的规律关系: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有简单的规律关系,同学在解答问题时要留意识别句子之间的规律关系,理解句子的前后联系和各自的表达意思。
三、总结答题阅历1. 多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一个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同学可以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文章,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力量。
2. 多做题目:同学可以通过做一些文言文的阅读题目来提高解题力量,生疏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3. 多与他人争辩:与同学或老师一起争辩文言文的阅读问题,可以相互学习和启发,提高解题思路和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01中考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初中语文阅读是学生们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阅读,学生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力和文化素养。
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1. 通读全文在开始答题之前,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通过整体把握,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细节和含义,从而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2. 理解题意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准确地理解。
有时候问题可能会带有一定的隐晦性,需要在题目中寻找提示词,进行推理和猜测。
弄清楚问题的出处和目的,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3. 细致阅读原文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原文,注意词语和句子的搭配,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关键词进行标记和划线,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切勿草率回答问题,要保持耐心和专注。
4. 找准依据在回答问题时,要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和证据。
可以通过关键词的对照,找到问题的答案所在。
原文提供的细节和信息是回答问题的重要依据,要善于捕捉和利用。
5. 整合信息阅读中的问题往往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需要整合原文中的多个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要将所得的信息进行归类和梳理,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在回答时做到确切、有力、充分。
6. 注意选项和排除法在选择题中,要注意各个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毫不马虎地进行挑选。
有时候可以通过排除法来寻找正确答案,注意去除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选项。
通过对比、分析和推理,选择出最准确的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难点之一,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解题,学生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1. 了解背景知识文言文往往是古代文化的积淀,需要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
在阅读之前,要先了解作者和文本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相关信息。
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2. 关注文言文的句式和结构文言文的句式和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差异,学生们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文言文的特点。
可以通过划线等方式标记文言文句式的结构和变化,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的含义。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文言文阅读需要注意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的位置。
有些虚词的用法与其所在的句子成分有关,因此要通过句位分析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
例如,“虽”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其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在“虽有谏,不听”中,“虽”表示让步,位于句首;而在“有虽无大,无虽有小”中,“虽”表示转折,位于动词后面。
05语义辨析法有些虚词的意义非常相似,但细微之处却有所不同。
例如,“然”和“而”都有“但是”的意思,但“然”更侧重于表示结果,而“而”更侧重于表示转折。
在阅读时,要注意细微的差别,通过语义辨析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06典故联想法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典故和引用,通过对典故的了解和联想,可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喻”可以通过联想到《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来理解为“明白、了解”的意思。
07音韵类比法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音韵相似,其用法和意义也有相似之处。
例如,“夫”、“扶”、“敷”、“俯”等虚词,都有“表示转折、补充”的意思。
通过对音韵的类比,可以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08历史文化背景法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其用词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要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虚词,需要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例如,“夫”在古代是一种礼貌用语,表示尊敬和恭敬,后来演变为表示转折、补充的虚词。
通过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虚词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的位置和作用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通过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
比如,“其”在句首时表示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在名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在句末动词后有时是兼词“于此”,如“风雨兴焉”;在句末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盘盘焉”。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作用,始终与全句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
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
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二、“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传记类文章中传主的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等信息以及筛选写景抒情类、议论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信息的能力。
中考中这一考点常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要求考生文中某些信息;有时也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
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从各地区中考试卷来看,其考查特点有:1.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主观题。
其中,以主观题为主。
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
其中,以前者为主。
2.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考生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
(2)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切忌断章取义。
预计2020年中考仍然会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考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切勿漏译、错译。
答题技巧一、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五注意”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一些同学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以词的含义去理解古义,这就会闹出笑话。
要注意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1)词义的缩小。
就是古义反映事物的范围大,而今义反映的事物范围变小。
(2)词义的扩大。
就是古义所反映事物的范围小,而今义反映事物的范围变大。
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而今天的“江”、“河”泛指河流。
(3)词义的转移。
就是在古文中是这个意思,而今义却是另一个意思,词义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2.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要注意实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的不同意义。
3.注意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
文言文中的名词可用作动词,形容词可用作名词,还有使动、意动等用法。
4.注意词的感情色彩变化。
即古贬今褒,或古褒今贬,或中性向两极转化。
5.注意字词的通假特征。
“通假”也叫“通借”,“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两个字的形体不同,意义也不同,由于读音一样或相近,古人就常用甲字来代替乙字,被借作乙字的甲字,就叫“通假字”。
其基本类型有:(1)同音通假。
如:满坐(通座)寂然,无敢哗者。
(2)近音通假。
如:河曲智叟亡(w áng,通无,读wú)以应。
(《愚公移山》)(3)异音通假。
(如果探讨它们的古音,也相同或相近。
现代的读音不同是古今语音演变的结果)如:将军被(通披,音pī)坚执锐。
(《陈涉世家》)二、主观概括型筛选信息题的解题步骤可以概括为:明确概括要求—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按要求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
1.明确概括要求。
要对题干要求进行适当的分解,明确信息筛选的目标、答题的范围。
2.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
根据题干要求的提示和原文的思路层次,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切记宁多勿漏。
3.按要求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
“提取”,就是根据筛选的目标,从原文中提取出相关内容;“概括”就是用简练的语言对提取出的内容进行压缩提炼。
三、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
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翻译好。
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换”。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3)“留”。
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
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4)“增”。
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的部分补充出来。
(6)“删”。
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
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要注重平时积累。
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中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
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
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3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注】①迥异:相差根远。
②开:开导,启发。
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数倍。
⑤影响: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
⑦华:花。
⑧诡僻:荒谬邪僻。
⑨《左》《国》:《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⑪曹:辈。
⑫拱璧:大璧,泛指珍宝。
⑬义蕴: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散播。
⑮举:举出。
⑯去:距。
⑰枵腹:腹中空虚。
⑱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时文固.不可不读()(2)若.朝华夕落()(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4)然后思通.其义蕴()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4.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1)固:本来。
(2)若:像。
(3)尽:全、都。
(4)通:通晓、理解。
2.(1)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2)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4.(1)读书务求成诵。
(2)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意。
(3)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解答时,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中注意重点词语“安”翻译成“怎么”;(2)句中注意重点词语“猛”翻译成“深深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
根据“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