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难点:1. 诗中历史典故和寓意深刻的词语的理解;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文学成就;(2)展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2)鼓励学生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中的意境、艺术特色、历史典故等方面进行探讨;(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发言,分享探讨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2)解析诗文中的意境、艺术特色、历史典故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诗文赏析(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诗文情感的理解和感悟;(2)分享感受: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3. 选择一首辛弃疾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和赏析。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词牌《永遇乐》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1.2 作者简介:介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特点,分析其词风。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2 诗歌结构:分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层次结构,包括上片和下片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第三章:词语解析3.1 重点词语:挑选出《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分析。
3.2 炼字:分析词人如何运用炼字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第四章:情感主题分析4.1 诗人的感慨: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的感慨,理解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4.2 怀古之情:分析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以及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忧虑。
第五章:教学设计5.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5.2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5.3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互动、总结等环节。
5.4 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6.2 教学策略:运用对比、联想、情境教学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2 图片展示: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7.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第八章:作业设计与反馈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翻译、填词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九章:评价与反思9.1 教学评价: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2023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7篇

2023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7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1教学目的: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教学时数:1课时课前准备: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三、熟读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楮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3、学生齐读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5、教师小结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PPT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优质九篇)

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PPT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优质九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PPT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
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
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意;(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关注时事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词的内容和意境;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难点:1. 词中历史典故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的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词,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交流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深入了解词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3. 写一篇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文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词的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词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4. 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这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1篇【设计思想】“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教学目标】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教学方法】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怀”,指心有所感;“古”,指眼前能触动情怀机关的古迹和与古迹、情怀密切相关的古人古事;“怀古”,即因古而生怀,寄情怀于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唱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见,“怀古”实在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二、析词作用典结合课前预习,背诵全词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源》);结合文本注解思考上片先后有:①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②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下片先后有:③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④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封山大礼而还;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⑥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2.结合词题看,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六个典故?明确:成词背景与典故的联系,为后面分析打基础与“此时此地”有关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但主战派一直将“王师北定中原”当做目标,京口作为抗金前线与金人劫掠后的扬州隔江相望典故①②⑤在空间上与作者此时立足的京口(镇江)直接有关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三十二年,被投降派排挤而被迫退居江西乡间也已有十多年,但他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濒临抗金前线的镇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准备和得当用人而遭当权者疑忌以致降职,为恢复大业一展才略的愿望再次落空此时此地的作者空怀却又不愿空怀一腔忠贞,报国无门却又不甘心报国无门典故③④⑥所及人物及其境遇与作者此时的情感和抱负直接有关正因为以上两个“有关”,内心沉郁却又壮怀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这六个典故3.结合全词看,这些典故有哪些特点?①典故多全词双调104字,上片两处用典,下片四处用典②内容有侧重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重“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③感情有侧重上片典故侧重体现出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侧重体现了暗讽、慷慨和悲愤的情结④典故有对比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历史上“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⑤同典分用,相互照应宋文帝败北与拓跋焘追击并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实为同史,但词中分用,相互关联却又各表一意纵观全词,用典较多较灵活,表达的情感丰富而相对集中,并能以一心报国的高尚情怀贯串其中,抒情脉络完整而清晰4.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讨论并从形象描写或语言形象性入手,化难为易,提取有关“形象”,还原有关“意境”,体味有关“情理”,突破难点①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联系作者际遇,自况以表报国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③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虽然有元嘉北伐“仓皇北顾”和佛狸祠“神鸦社鼓”这样的反面切入,但不难发现和把握词中情感的流动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切合词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本词用典最主要的特点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孙权、刘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准备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颇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仅忠心可嘉而且经验可用的道理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脚于“忠心报国”这一主旨④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三、感词人情怀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次背诵全词进一步理解:1.这首词包含哪些思想感情?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2.诸多感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主次分明,因果相关,情理交融四、整合1.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重要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中语评“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指辛弃疾的词出自至性真情,能创造阔大的意境,能表现高洁的襟怀和远大的志向《京口北固亭怀古》很好地诠释了王国维的评语2.关注本词用典质与量兼备、意与境互动、情与理相合的特点五、迁移结合前面分析,第三次背诵全词1.进一步体会“慷慨愤世的词家当以辛弃疾为代表”(宛敏灏《唐宋词》)的特点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的学习,在用典的特点和作用两方面作简要比较,从词作意境、作者胸襟方面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意境的分析和鉴赏;3. 诗人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诗词鉴赏相关资料;3. 参考译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翻译诗句;(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意境、艺术特色和诗人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历史典故;(2)欣赏诗歌的语言、韵律、意象等艺术特色;(3)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2)教师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情感。
7. 课后作业(1)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艺术特色和诗人情感的掌握情况。
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员武将,戎马一生,满心想的都是收复失地;
他是一名词人,笔耕不辍,魂牵梦萦的还是收复失地。
二、诵读
1、学生初读
2、师范读三、鉴赏诗歌,体味情感
鉴赏诗歌“四抓法”:①题目
②作者
③注释
④内容关键词
(一)题目
永遇乐词牌名
登临地点京口北固亭临古地怀古
忆古人借古讽今
怀古伤己思古事抒己志(二)作者(知人论世)
其词抒发北伐抗敌,伐金复国的爱国之情,
倾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是辛弃疾已经65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赵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率北伐,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他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所写下。
(三)注释
1、结合课本注释理解文意
2、由注释可以看出,这首词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用典(引古事,古人来喻今事今人,以抒怀)
3、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四)诗词内容
1、词的上片,作者运用了哪些典故?
)孙权1(.
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占据江东。
赤壁之战大破曹操,遂使天下三
足鼎立,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生“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刘裕
在京口起兵北伐,建立刘宋,为了恢复中原,几次大举北伐。
在两次统帅晋师北伐时,先后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2、用典意图是什么?
南宋:统治者昏庸,不思收复北方失地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四、板书设计
京口北固亭怀古
孙权:
建功立业建都京口,保卫家园刘裕:令人仰慕京口起兵,建立政权
南宋: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收复失地屈辱求和,歌舞升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题临安邸
林升(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金人攻陷北宋都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
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鉴赏诗歌,体味情感二、
下片选用了哪些典故?用典意图是什么?
(1)刘义隆
刘裕的儿子,草率北伐,惨遭打败。
写作意图:
借古讽今,以史为鉴。
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伐金必须做好准备,
不能草率行事。
(2)拓跋焘
击败宋文帝,刘义隆。
至瓜布山建行宫,北宋百姓祭拜他。
忆:四十三年前,烽火扬州路
看:四十三年后,一片神鸦社鼓。
通过对比,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当年的感慨心声。
写作意图:
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尽早收复失地,不要让老百姓安于异族统治,民族意识模
糊,忘记自己是宋氏臣民。
对南宋的不满,对国情的痛悲和担忧。
(3)廉颇
虽老仍不忘国
写作意图: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三、小结
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
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的愤懑,也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