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贸易模型
第二讲标准贸易模型

生
产 者
c1 c1+d1+b1 d1+b1 c2 +d2
c2
-d2
剩
余
消
费
者 剩
d1+a1
a1
-d1
a2 a2+d2+b2 d2+b2
余
整
个 福 利
d1+c1 +a1
a1+b1 b1 +c1+d1
a2+c2 +d2
a2+b2 +c2+d2
b2
0
b1
b1
0
b2
b2
0
b1+b2 b1+b2
10
为满足 一定的 进口所 能提供 的出口 数量
偏好差异大
A1
B1 (B2)
P1
完全竞争
A2
C2
X
8
七、贸易利益的局部均衡分析
一种产品的情况(机会成本递增)
P 出口国市场
a1 出口
P1
d1
b1
c1
D
D1 S1
P 世界市场
S Sx
b2 PW
b1
P 进口国市场
a2
S
P2 d2 b2
c2 进口
Dm
D
Q
Qm=QX
Q
S2
D2
Q
9
出口国
进口国
世界
贸易前 贸易后 变化 贸易前 贸易后 变化 贸易前 贸易后 变化
右下方倾斜
离原点越远的曲 线代表的效用水 平越高
两两不相交
凸向原点
Y
U1 U0 U2
国际经济学 第五章 标准贸易模型

根据相对供给和相对需 求确定均衡相对价格(贸易 条件)。
PA/PB
RD’ RD
RS RS’
相对供给上升→贸易条 件恶化;
相对需求上升→贸易条 件改善。
(PA/PB)E
E” E
E’
(QA+Q*A) (QB+Q*B)
利利用用提提供供曲曲线线分分析析贸贸易易条条件件
➢ 相对价格变化,生产和需求改变,生产与需求之间差别通过贸易弥补。 如图所示,在原有的价格下,出口量为EF,进口量为CF;出口价格上 升后,出口量为E’F’,进口量为C’F’。
QB)之间的替代关系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根据企业追求利润最大
化的原则,生产选择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切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商品
相对价格(PA/PB)之处。(此时,在给定价格下,国内生产的名义总 产值也达到最大,请思考理由?)。QB
➢ A商品相对价格上升 →生产由点E转变为点E’ →A商品相对供给增加。
QB/Q
➢ 但如果对受援国提出必须采购本国产品的要求,本国对外国的援助所 引起的贸易条件恶化效应可以减少。
大国的关税和出口补贴同时影响供给和需求,对贸易条件形成影响。 关关税税
本国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国内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升→进口商品相对供 给增加、相对需求减少→进口商品世界相对价格下降→本国贸易条件改善→ 有利于增加本国福利。
③ 出口产品相对价格较低时,提供曲线凸向出口商品
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上升后, 一方面,在生产上,由于出口商品生产增加,增加生 产单位出口商品的成本上升, 进口商品国内生产的边际成本下降;另一方面, 在 需求上, 进口商品对于出口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减少。 因此, 随着出口的增加,单 位出口要求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
第5章 标准贸易模型(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教材)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5-11
标准贸易模型
图5-4: 棉布相对价格上升带来的影响
粮食产量, QF
D2
D1
Q1 Q2 VV1(PC/PF)1 TT VV2(PC/PF)2 棉布产量, QC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5-12
过改变世界相对需求曲线来影响一国的贸易条件。 世界对某种商品的相对需求会由于以下原因发生 变化:
• 消费者品位的改变 • 技术的改变 • 收入的国际流动
流动问题
• 国际流动如何影响贸易条件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5-25
收入的国际流动: 相对需求曲线的移动
Slide 5-14
标准贸易模型
• 为了确定PC/PF ,就必须找到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和
世界相对需求曲线的交叉点。
– 世界相对供给曲线(RS) 向右上方倾斜,因为随着 PC/PF 的提高,两国都会增加棉布的产量而减少粮食 的产量。 – 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随着PC/PF 的 提高,两国都会把各自的消费组合从棉布转移到粮 食上来。
标准贸易模型
经济增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 经济增长意味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扩张(TT). • 有偏增长
– 当TT 曲线在两个坐标轴方向上扩张程度不一致时就 会发生。 – 基于以下两个原因发生:
– 一国单一部门的技术进步 – 一国单一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国际经济学之标准贸易模型

05
贸易政策与贸易实践
关税政策影响
01
02
03
保护国内产业
关税可以保护国内产业免 受外国竞争的冲击,促进 国内产业的发展。
提高进口商品价格
关税会使进口商品价格上 升,降低消费者福利。
扭曲资源配置
关税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 扭曲,使得资源从更有效 率的用途转向低效率的用 途。
非关税壁垒影响
限制进口数量
模型假设
完全竞争市场
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所有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价格接受者,没 有市场势力。
规模收益不变
模型假设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 例是固定的,即规模收益不变。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模型假设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间自由 流动,不受任何阻碍。
贸易成本为零
模型假设国际贸易成本为零,即没有 运输、关税、配额等贸易壁垒。
未来研究方向
拓展模型适用范围
进一步放宽假设条件,使模型更接近现实情况,如考虑不 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等因素。
引入更多影响因素
将更多影响贸易的因素纳入模型,如技术进步、政策干预 等,以更全面地解释贸易现象。
拓展到多国多产品模型
目前标准贸易模型主要关注两国间单一产品的贸易,未来 可以拓展到多国多产品的贸易模型,以更准确地描述国际 贸易格局。
贸易利益分配的实例
以服装行业为例,一些国家可能在生产面料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在生产服装设计方 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这些国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分工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 更多的贸易利益。
贸易条件变化
贸易条件变化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价格与进口商品的 价格之间的比率。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意 味着其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或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 这可能会导致该国贸易利益的减少。
第二讲 新古典贸易理论

给定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结论,S-S理论认 为如果贸易前后经济能维持充分就业, 由贸易引发的富裕要素价格上升和稀缺 要素价格下降、将使富裕要素所有者的 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 实际收入水平减少。
四、H-O模型假设条件的讨论
1、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
-
第二节 贸易条件
一、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 offer curve ):一国在所有可 能的相对价格下愿意在国际市场上交易 的进口品和出口品的数量。
1、本国提供曲线
x1x2=x5, y2y1=y5 x3x4=x6, y4y3=y6
x5×Px=y5×Py
图2-9 贸易三角形和提供曲线
à ³Ò ×Ì õ¼ þ (1) Px/P Y =1 Px/P Y =2 Px/P Y =3 Px/P Y =4 Yµ Ä÷ ½¿ ÚÐ èÇ ó (2) 10 44 81 120
4、H-O模型
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规模报酬不变、以及既定 的最终产品间的要素密集度前提下,资本富裕的国 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富 裕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两国的要素富裕度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不同, 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也必然不同,从而形成了贸易 基础。 H-O理论:一国应出口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的 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商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 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出的商品。
(5)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 (6)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7)完全竞争 ( 8 )要素可以在国内、但不能在国际间自由 流动 (9)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10)充分就业 (11)贸易平衡
2、商品的要素密集度
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分析

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分析
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是指对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企业的信用
状况、财务状况、市场状况等进行评估,并对其风险进行分析和预
测的一种综合性评价模型。
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是一个基于
大量经验而建立的完整的信用评估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中。
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包括三个主要的核心部分:客户信
用评估、财务状况评估、市场状况评估。
下面我们分别来对这三个
部分进行分析:
一、客户信用评估
客户信用评估主要是对进出口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包括
客户的历史信用记录、信用评级、信用保障措施等。
具体评估指标
包括企业的经营规模、行业地位、声誉、领导层、供应链的完整性、客户的流动性、客户的人员和资产负债表等。
评估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现场调查等。
二、财务状况评估
财务状况评估主要是对进出口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包括
企业的收入、资产负债、流动性、经营效益等。
具体评估指标包括
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流增长率、季度营收增长率等。
评估
方法包括财务报告分析、现场调查等。
三、市场状况评估
市场状况评估主要是对进出口企业的市场状况进行评估,包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竞争状况、区域分布等。
具体评估指标包括市场份额、市场增长率、竞争对手、行业前景等。
评估方法包括市场研究和调查、管理层面试等。
以上是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
在进行国际贸易中的企业信用评估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模型,细致地分析企业的信用状况、财务状况和市场状况,从而准确而全面地评估风险。
标准贸易模型

标准贸易模型标准贸易模型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模型,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
该模型假设了完全竞争的市场和恒定的生产成本,以及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简单情形。
在这个模型中,国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两国之间的生产率差异,即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优势。
首先,标准贸易模型假设了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
假设国家A在生产商品X上拥有绝对优势,而国家B在生产商品Y上拥有绝对优势。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国家A会专门生产商品X,国家B会专门生产商品Y。
然而,由于生产率的差异,国家A在生产商品X时的机会成本低于国家B,在生产商品Y时的机会成本,因此国际贸易的产生可以使两国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其次,标准贸易模型假设了完全竞争的市场和恒定的生产成本。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生产者无法单方面影响价格。
而恒定的生产成本意味着生产商品的成本不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改变。
这些假设使得标准贸易模型更加简单和易于分析,但同时也限制了模型的适用范围。
最后,标准贸易模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可以使两国都能从中获益,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
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生产者获得更多的选择,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多的商品,从而提高了福利水平。
另外,国际贸易也会对国家的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影响,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增长。
总之,标准贸易模型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模型,通过假设完全竞争的市场和恒定的生产成本,以及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简单情形,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
该模型对于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需要在实际分析中结合更多的实际情况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第3章 标准贸易模型

3.1 引言
机会成本递增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需求偏好理论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无贸易时均衡价格的确定和比较优势产品的确 定 有贸易时(开放条件下) 有贸易时(开放条件下)的均衡及贸易利益的 分配 贸易条件的决定
3
3.2递增成本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Y ∆X
含义: 含义: 每增加1单位X 每增加1单位X的生 产必须放弃越来越 多Y的生产
26
观点倾向保守的美国研究机构——美国工商理事会(US Business and Industry Council)的研究员艾伦•托尼尔森 (Alan Tonelson)将最大制造国地位的易手,形容为美国接 到的一个“叫醒电话”。他表示,这一地位变动的推动因 素是,中国在过去十年借助“不公平”的政府补贴和人为 压低的人民币汇率,将资源转移到国内的制造行业。 不过,HIS世界工业服务主管马克•基奈(Mark Killion)表示,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的形势远谈不上令人沮丧。 “美国拥有巨大的生产率优势,这体现于这样一个事实: 美国在2010年的制造业产出仅略低于中国,但美国制造业 只有1150万工人,而中国制造业雇用了1亿人。” 基奈同时指出,中国的制造业产出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美 国企业的中国子公司,而且基于源自美国的技术,尤其是 在电子等领域。中国在2010年的美元产出数据由于人民币 兑美元汇率升值3%而得到提振,这是中国制造业产出比例 上升的原因之一。
15
下图中, 下图中,1/4<4, , 所以A国在 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国在X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所以 国在 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B国在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国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国在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PA ≺ PB
16
显性比较优势
显性比较优势( 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它由每种商品在一国总出口额和总 advantage),它由每种商品在一国总出口额和总 进口额中所占比例的差来表示。 进口额中所占比例的差来表示。对那些出口超过 进口的商品,该国有显性的比较优势, 进口的商品,该国有显性的比较优势,而对于那 些进口超过出口的商品,该国则有比较劣势。 些进口超过出口的商品,该国则有比较劣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标准贸易模型
为了确定PC/PF ,我们要找到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和
世界相对需求曲线的交叉点。
如图5-5所示,
世界相对供给曲线 RS 向右上方倾斜,因为随着
PC/PF 的提高,两国都会增加棉布的产量而减少粮食 的产量。
世界相对需求曲线 RD 向右下方倾斜,因为随着
•
棉布产量, QC
•
标准贸易模型
▪ 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
社会消费的价值等于社会生产的价值:
PCQC + PFQF = PCDC + PFDF = V
其中,DC 和 DF 分别表示棉布和粮食的消费量。 图5-3表明了标准模型中生产、消费和贸易之间的联系
。
一国在等产值线上生产点的选择,取决于该国消费者
的偏好,而消费者的偏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无差异曲 线(等效用曲线)来表示。
•Q2 •TT
•VV1(PC/PF)1
•VV2(PC/PF)2
•
棉布产量, QC
•
标准贸易模型
▪ 贸易条件改变对福利的影响
贸易条件 :一国出口产品价格除以该国进口产品
价格。
一般性结论:一个国家的福利随着贸易条件的改
善而上升,随着贸易条件的 恶化而下降。
如图5-4所示,当PC/PF上升时,原本出口棉布的国
家的福利及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的。
•
标准贸易模型
▪ 标准贸易模型基于以下四个重要关系:
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 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 确定世界均衡的世界相对供给和世界相对需求
之间的关系
贸易条件对国家福利的影响
•
标准贸易模型
▪ 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
模型假设:
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粮食(F) 和棉布(C) 每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平滑曲线(TT)
收入效应(D1——>D2社会福利提高了) 替代效应(增加粮食的消费来替代减少棉布的消费
)
通常,收入效应的影响可能非常大,以至于PC /PF
上升时,两种产品的消费量都增加。而棉布相对于 粮食的消费量会下降。
•
•标准贸易模型
•图5-4: 棉布相对价格上升带来的影响
•粮食产量, QF
•D2 •D1
•Q1
俄林模型)
标准贸易模型是一个一般性的模型,而上述模
型是标准贸易模型的特例。
•
学习目标
▪ 学完本章,您应该能够: 懂得标准贸易模型、生产可能性曲线、等价值
曲线是怎样结合以便阐述供求因素是如何决定 贸易模式的。
了解贸易条件、经济增长及国家间转移的变化
是如何对进行贸易的国家的福利产生影响的。
理解关税及补贴是怎样影响贸易模式、贸易国
和它所能接触到的最高的一条无
•粮食进口
差异曲线的切点。
•Q
• 该国生产的棉布比消费的棉 布多,因而出口棉布;
• 相应地,消费的粮食比生产 的粮食多,因而进口粮食。
•TT
•棉布出口
•
棉布产量, QC
•
•标准贸易模型
▪ 现什在么,影我 响们 ?来 (考见虑图棉5-4布)相对价格PC/PF上升会产生
选如择果会棉从布D的1 相转对移价到格D2P。C /PF提高,那么一国的消费 消费点从D1 到D2 的移动反映了两个效应:
•粮食产量, QF
•假定 PC / PF 上升,等价值线会变陡峭,VV1 变成 VV2,社会生产点从点Q1转移到点Q2。
•生产格局发生了变化
•Q1
:
• 棉布相对价格的上升
•Q2•VV1(PC/PF)1
导致棉布产出的增加和粮 食产出的减少。
• 因此,棉布的相对供 •TT •VV2(PC/PF)2给 上会 升随 而着 增棉加布。相对价格的
• 产量, QC + Q*C
•
标准贸易模型
▪ 无差异曲线——用于表示个人的消费倾向。
无差异曲线是在同一消费效用水平上的棉布(C)和粮食
(F)的消费组合的轨迹。
无差异曲线有三个特征:
向右下方倾斜(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消费的产品量就越多,那么代表的
福利水平就越高;
每条无差异曲线越向右就越平坦。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社会的消费决策以一个具有
家的福利会增加。表现为消费点从D1移动到D2。相 反地,如果PC/PF下降,这个国家的福利就会恶化 ,比如说,消费点可能从点D2移回点D1。
•
标准贸易模型
▪ 相对价格的决定
假设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
本国 (出口棉布)
本国贸易条件由 PC /PF 度量 本国棉布和粮食的产量分别为QC 和QF
外国 (出口粮食)
代表性的个人的消费倾向为基础。假定所有个人都具 有相同的消费倾向,并且对所有资源占有相同的份额 。
•
•标准贸易模型
•图 5-3: 标准模型中的生产、消费和贸易
•粮食产量, QF
• 点Q是生产点,是生产可能
性边界和它所能接触到的最高的
•无差异曲线
一条等价值线的切点。 • 点D是消费点,是等价值线
•D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代表社会实际产出的产品组合
。
各国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实际产出的产品组合取
决于棉布对于粮食的相对价格, 。
即
PC
/PF(贸易条件)
等价值线——用于表示社会产出的市场价值。 同一条等价值线上各点代表的产出的价值是相等
的。
等价值线的代数等式表示: •
标准贸易模型
•图 5-1: 产品相对价格决定社会产出
标准贸易模型
2020年4月27日星期一
本章框架结构
▪ 前言 ▪ 标准贸易模型 ▪ 国际收入转移:相对需求曲线的移动 ▪ 关税和出口补贴:相对供给曲线和相对需求曲线
同时移动
▪ 小结 ▪ 附录:用提供曲线描述国际均衡
•
前言
▪ 先前的贸易理论强调了贸易的起因——比较优势
的特定来源: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李嘉图模型) 资源禀赋的差异(特定要素模型和赫克歇尔-
PC/PF 的提高,两国都会把各自的消费组合从棉布转 移到粮食上来。
棉布的相对价格PC/PF越高,棉布的世界相对供给
量RS就越大,棉布对粮食的世界相对需求量RD就越 小。
•
•标准贸易模型
•图 5-5: 世界相对供给和需求
•棉布的相对 •价格, PC/PF
•RS
•(PC/PF)1
•1
•RD
•棉布的相对
•粮食产量, QF
•社会将尽可能追求产出价值的最大化——在Q点生
产
•QF = V / PF - (PC / PF)QC
•Q •等价值线(社会产出价 值)
•等价值线的斜率-(PC/PF
)刚好等于棉布相对价格
的负数。
•TT
•
棉布产量, Hale Waihona Puke C••标准贸易模型
•图 5-2: 棉布相对价格的上升如何影响相对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