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审美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等方面,介绍一些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1. 创设艺术氛围:教师可以布置课堂环境,如挂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图片或名言警句,定期播放音乐等,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通过精彩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艺术魅力和美感。

也可以通过课堂演讲、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文学作品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3. 组织课外剧社和朗诵队等艺术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课外剧社、朗诵队等,让学生通过表演和朗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也可以邀请一些文学名家或艺术家来学校授课,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造力。

二、课外阅读1. 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往往来源于他们所读的书籍。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名著、诗歌、散文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让他们可以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在阅读时,需要一个安静、舒适和有趣的环境。

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阅读角,为学生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并定期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尽兴地阅读。

三、写作活动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如日记写作、诗歌创作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提供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形式: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写作形式,如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意识的教育,是由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审美意识是主体根据美的规律、美的体验、美的要求去把握世界的心理功能,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投身实践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美育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

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按照美学规律将审美意识渗透其中,指导学生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具体说,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能力,是审美素质的核心。

审美感知力的获得,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亲身领会到生活中的美。

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

1、引导“美读”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读书有喜欢唱读的习惯,不明其义,读书不得法,效果也不会好,为了指导学生正确读书,叶圣陶先生提出了“美读”的要求。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婉转处还他个婉转,诸如此类。

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叶老的这段话,是语文教学中关于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的经验总结。

教师进行“美读”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美读”训练,是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主要方法,教师“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真实的情感,调动学生听觉和思维,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浮现于学生眼前。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美读”练习,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面感知课文的内容,能与作者心灵相通,进而悟出课文的美来。

指导·引导·倡导——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指导·引导·倡导——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使 是你 曾经觉 得不 美或被 你 忽视 的地 方 , 只要你 具 备 一定 审美 能力, 也会 从 中挖 掘 出 巨大 的审美 价 值 , 问题 就 在于 教 师要 如 何 在审 美教育 中引领学 生去认 识美 、 发现 美 。
1区分 文学作 品 中的美 与丑 。文学作 品对 客 观现 实 中美 和 .
中 所 展 现 的美 的 类 型 , 解 美 存 在 形 式 的 多样 性 ; 会 区 别 作 品 中 美 的 表 现 形 式 , 白含 蓄 美 的 最 高 境 界 。 了 学 明
【 键 词 】审 美 教 育 ; 美 感 知 ; 美 体 验 ; 美 再 创 关 审 审 审
例外 地都 觉得 马致 远 真有 化腐 朽为 神奇 的艺 术功 力 。 这时教 师 就可 以趁 热打 铁 ,启发 学生 不能 简单 地 划分 美 与丑 的 界限 , 否
l3 0
1 刊
墼塞
1 重 主体 。学 生 的兴趣 喜 好 、 质 性 格 和生 活 经 历往 往 . 尊 气
丑 的 反映 , 仅创 造 了怎 样反 映美 的形 式 , 不 同时 也反 映 着美 的 内容 , 语文教 学 中我们 不能机 械地 、 在 单一地 区分美 与丑 , 让 要 学 生 明白美与 丑还 可 以相 互转 化 。如马致远 的《秋思 》中提 到 “ 枯藤 ”“ 、老树 ” “ 、昏鸦 ”“ 道” “ 风 ”“ 马” 、古 、西 、瘦 ,如果 将 它们 置 于客观 现实 中孤立 地看 无法 引起美 感 , 至令 人感 伤 、 恶 。 甚 厌 但 作者却 将这 些毫 无美感 可 言的事物 组织 在一 起 , 得不 令 这不 人赞 叹作 者勾 画 出一 幅如 此完 整立体 的 图画 。 过这些 色彩 黯 透 淡 的事物 ,作 者将一 位离 乡背井 的诗 人在暮 色黄 昏 中孤独 、 沉 郁 、 魄的心境恰 如 其分 地展 现出来 。 教师 的点 拨 , 生无 一 落 经 学

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特点与作用 。
二 、审 美 教 育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至 关重 要
施审美教育呢?
( 一 )善于体会形象 ,感知 “ 美” 。
文学作 品是作家的创造 ,作家作为人 的类属 ,也是按照人 的规 律来 塑造物体形象 的,他正是选择那些他认为是美的人 、事 、 景、
物写进作 品的,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体会形象 ,就
同是写 “ 莲” ,语文教材 中的 “ 莲”是对莲的形态和实质的生动形象
的描摹、联想和抒情 ; 或描绘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 荷花别样红 ”
的美景 ;摹写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的神韵 ;或联想 “ 江南可 采莲 ,莲 叶何 田田”的乡情 ;赞美 “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语文学科是其他各 门学科 的基础 ,除 了工具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是指导学生美读课文 , 叶圣 陶说 : “ 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 文字人手 。 ” 透过语言文字 , 感知所描写事物 的表象 , 以便转化为初
步的审美知觉 。
之外 , 它还有更重要 的人 文性 ,对促进人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现行 的语文 教育不 仅要 指导学生学 习语文知识 ,培养运用语文的能

更重要 的是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 , 心胸开 阔, 具有主体意识 ,
( 一) 从语文教材方面看 :
( 二) 善于调动情感 ,感悟 “ 美” 。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 ,是一种理 性的直觉 ,是感性和理 性相统一的审美 心理活动 。
三 、 语 文 教 师应 善 于实 施 审美 教 育
任务。 ” 而语文美育就是语文学科所实施 的审美教育 , 是应用美学原 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具体地说 ,就是通过语 文教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摘要】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可忽视。

本文从启迪学生发现和体验课文中的意境美、启迪学生发现和感受课文中的景物美、启迪学生发现和欣赏课文中的人物美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可忽视。

那么,如何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启迪学生发现和体验课文中的意境美,以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增强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驱遣学生的想象来接触作家创造的优美、新鲜、深邃的艺术境界,即意境,去感受生动、真实、美好的生活画面。

必须引导他们去体验客观的境和主观的意的完美结合所产生的美感。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美,就能受到美育的熏陶。

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让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图画:有一户人家,住着低矮的茅屋。

门前有一湾小溪,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青草。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相对而坐,操着十分好听的南方口音,一边喝着美酒,一边拉着家常。

他们有三个孩子。

老大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老二在家里编织鸡笼,老三是个小淘气,正仰卧在溪边剥莲蓬……这样的意境,很自然能引起强烈的美感,把人们带到实的境界,其原因有三:一是这意境有生动的形象。

如小儿“溪头卧剥莲蓬”的模样儿,栩栩如生,很逗人喜爱,充满了童稚的美;二是这意境中饱含着诗人的情感。

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笔下必然涌出深沉的爱;三是这意境还包含着精湛的艺术技巧。

如那个“卧剥莲蓬”的“卧”字,既含蓄地刻画了小儿天真的神态,又形象地描绘了小儿顽皮的动作。

作家运用语言的匠心在“卧”字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生听了老师对该诗意境的分析,体验到作家所创造的这种美的意境时,便可以受到作家热爱人民的感情的感染,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诗意美的艺术享受。

寻美·写美·创美——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寻美·写美·创美——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 育。具体途径有: 留心生活, 用心寻关; 仗课 文, 依 摹仿写美; 活动开路 , 自由创关。 关键词 : 作文教 学 ; 关; 寻 写美; 美 创
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作 文教 学担负着培养 学生 具有现 代的写作能力 , 以及在写作训练过程 中提高觉 晤、 陶冶情操 、 净 华情感 、 美化 的任务 , 灵 这些任务与审 美教 育密切相关。 作 文是作者灵魂的凝练和对 象化 , 即所谓 “ 文如其人” 。所 以 , “ 练 文要先练人” 。教作文 , 是教做人 。因此 , 就 作文教学过程也是 不断培 养审美能力 . 用美的情操陶冶学生 , 完善学生人格的过程 , 语文教 我们 师, 应该充分利用作文教学对 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 农村小学 由于地处偏僻 , 质条件相对贫乏 , 物 许多教师认 为 : 审美 教育与农村小 学语文教 学无缘 , 尤其是作文教学 , 无法使 学生受到审 美教育 , 总以为城市小孩见得 多, 参加活动多 , 作文有内容可写 。 其实 , 这种认 识是片面 的 . 很多人只看到了我们农村 的薄 弱点和不利因素 , 没有看 到农村 的环境 优势。其实 , 农村中的生活 美无处不在 , 我们农 村小学面对的是广阔无边 的大 自然 , 面对 的是美的百花园。农村 孩子 自幼就 沐浴着来 自田野 的风 , 吮吸着大地的乳汁 , 感受着粗糙而纯真 的乡情 。可以说 , 俯拾即是 的优美的大 自然景色 , 时各异的 田园风 四 光, 纯真可爱的 乡 俗人情 , 这都是写作的素材 , 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 进行审美教育的得 天独厚 的条件 。 那么 。 怎样在作文教学 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 , 应该改变观念 , 让作文教学走 向生活 . 激发学生对学生 的热爱 。 调动学生观察思 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 让学生 在美的天地里直接模仿美 、 创作美。我以为应从 以下三个方面做好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摘要:语文教学过程据是发现美的过程,学习过程就是识美,懂美赏美的过程,是人格不断健全、人性不断和谐完美的过程。

坚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育劳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坚持贯彻快乐教学和大语文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收获。

”关键词:教学,教学改革,审美教育语文教改的风已吹多年,教改内容方向也日渐深广,在教学中我们怎样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这条路既要反映当前改革的方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要求一致。

又要反映大语文教学观的原则和反映当代中学生心理发展及成长的规律。

再次,这条路既要反映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原则,又要反映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师生双方互动的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完成“三维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养成,最终促使中学生人性日臻完美。

语文教学过程据是发现美(如自然人文风物美、道德心灵人情美)的过程,学习过程就是识美,懂美赏美的过程,是人格不断健全、人性不断和谐完美的过程,而这个进步的过程本身就令人愉悦快乐。

因此教师应该深刻研究教材,全面挖掘教材审美因素,实施审美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让学生的人性不断趋向完美,让学生收获成就的快乐。

以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利用教材实施审美教育的。

一、挖教材中的社会知识,增加学生对社会了解,传给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卫风.氓》这首诗的时,针对氓婚前婚后婚姻态度的变化:氓婚前憨厚老实热烈,婚后二三其德——叛逆,结合少男少女青春萌动,对异性充满神秘,渴望恋爱,有人沉溺于网络恋情,耽误学习以致悔恨终身的故事,我引导学生们不要听信网络朋友的甜言蜜语,那是虚幻的水中花,镜中月,并从网络上下载几段关于男子给女子爱情誓言的文字,让他认识到语言的迷幻性。

我有意为学生分析了人世间为什么有那么多负心汉陈世美,为什么有那么多痴情怨女秦相莲。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艺 术 创 作 的 动 力 ,也 是 艺 术 创 作 的 核 心 ,人 如 果 进 入 到 这 个 领 域
化 中 感 染 并 塑 造 学 生 的 心 灵 。 朗读 是 学 习 语 文 的 传 统 方 法 ,它 有 里 ,情 感 就 会 得 到 净 化 ,精 神 则能 升 华 ,情 操 也 会 变 得 高 尚 。这 利 于 学 生 深 入 品 味 文 字 作 品 ,提 高语 言表 达 能 力 以 及 发 挥 语 言 的 是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 。 感染 力 ,是 一 种 高 尚的 精 神 享 受 。诵 读 的 方 法 可 以 老 师 范读 、 学 学 生 的认 识 总是 从 感 知 开 始 的 ,通 过 感 知 ,形 成 表 象 。语 文 生齐 读 ; 可 以 个 别 读 、小 组 读 ; 可 以 通过 配 乐 朗 诵 磁 带 ,学 还 还 教 师就 是要 用 作 品 形 象 的 可 感 性 、直 接 性 ,抓 住 形 象 的 分 析 ,感 生 听 读 。 对 于 比 较 长 的 文 学 作 品或 精 彩 片 断 的 鉴 赏 ,最 适 宜 用 鉴 情 的 熏 染 ,运 用 生 动 优 美 的 语 言 向学 生 展开 作 品 所描 绘 的 生 动 画 赏 性 听 读 方 法 。 这 都 是 一 种 高 尚 的 精 神 享 受 。 在 朗 读 的 境 界 中 ,
《 文 课 程 标 准 》 在 第 一 部 分 的 课 程 的 基 本 理 念 中就 明 确 指 的 感 情 ,从 而 达 到 培 养 学 生 健 康 高 尚的 目的 ,树 立正 确 的 审 美观 语
出 : 语 文 课 程 还 应 重 视 提 高 学 生 的 品 德 修 养 和 审 美 情 趣 ,使 他 “ 们 逐 步 形 成 良好 的 个 性 和 健 全 的人 格 ,促 进 德 、 智 、体 的 和 谐 发 念 。 如 罗丹 所 说 : 生 活 中 不 是 缺 少 美 , 是 缺 少 发现 美 的 眼睛 。 正 “ ,感受美 、热爱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发表时间:2010-08-11T16:29:53.200Z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姜胜芳[导读] 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是个不争的事实,物质资源短缺,教师配备不齐,更为关键的是人文资源严重短缺。

姜胜芳(武汉市九峰中学湖北武汉430000)摘要:美育是关系到人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在当今这个经济时代,审美教育愈加突显出它的重要性,而在我国普遍落后的广大农村,审美教育的缺失更是令人忧心。

为了教育的公平性,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农村语文教师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法,贯彻审美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农村,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就是美育。

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的重要手段。

”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生成美德。

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有其固有的优势和长处,这是其他任何美育形式都替代不了的。

而在我们农村学校,不少学生在数理化学科上孜孜以求,考起试来如鱼得水,但对学习语文却提不起兴趣。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很大关系。

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他们的审美兴趣,情感需要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农村语文教师更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由农村客观条件决定的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是个不争的事实,物质资源短缺,教师配备不齐,更为关键的是人文资源严重短缺。

一是由于农民经济收入较低,迫使农村孩子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由此造成家庭结构的断层、家庭教育功能的丧失。

在湖北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40-50%,“双留守”(指父母均在外打工)的高达30%。

孩子得不到正常的家庭关怀和教育,致使他们性格扭曲,产生大量的问题行为,如厌学、网瘾、早恋、打架、酗酒、不服管教等。

二是农村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文化素质差,对教育孩子的态度,或过于溺爱,或管教粗暴,使得孩子性格发育畸形,难于管理。

最近几年,高层次教育的高收费以及大学生找工作难等问题对农村教育也产生负面影响,使得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很多农民家长认为,大学考不上,考上也念不起,读出来也不一定有好工作,他们对家庭教育投入的预期结果相当悲观。

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村学生文化知识薄弱,人文素养低下。

所以,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的任务就完全落到学校以及农村教师的肩上,加上农村教师本身教育理念更新不够,教育教学方法还存在墨守陈规、应付考试的现象,导致农村审美教育缺失。

从这一点来说,农村教师的审美教育是“任重而道远”。

(二)由当前课改精神决定的2000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颁布实施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强调“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并在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口味和审美情趣。

”作为纲领性文件,正如庄文中所说“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股富有活力的矿泉水”。

2004年年全面推进的新课改增加了选修课。

文学作品数量增多,它的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关于审美“崇高对美的发现、追求与创造,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

性质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极大地推动了审美教育的实施。

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贯彻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二、农村教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渗透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章,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课文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美的形态。

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

韦志成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

”首先,在字理识字中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

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识字不但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途径。

在字理识字中,通过对汉字的字理分析,不仅提高了识字效率,而且在了解汉字负载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汉字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汉字内蕴的博大精深,逐渐认识到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如教学“象”字,依次出示侧面向左的大象图、甲骨文 “象”字、篆体“象”字和楷书“象”字,并一一为学生讲解这些“象”字的象形意义演变过程。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惊叹。

我知道那是学生们理解字理的同时,从心底由衷地钦佩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

此时,一股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从师生心底油然而生。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阅读并分析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赏析人物形象,领会其审美教育的内涵。

成功的泛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进入审美的情景之中。

叶圣陶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举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两句诗为例。

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看。

看到的只是10个字呀。

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这10个字构成的画面。

”叶老在这里就生动而意蕴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要“驱谴我们的想象”。

同时,他还说:“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品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有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

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由此可见,吟读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如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会产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星期日出游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外貌确实不丑。

但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则暴露了他们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丑恶现象。

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实质,进而感知美,或在假恶丑的揭露中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积极开发当地资源,开展审美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实施新课程的热点和亮点。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如教科书,学科知识等。

从一些常规的课程资源来看,农村课程资源肯定不及城市,但农村教师可以在学习外地优秀教学体系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本土文化,分析本地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探究出具有地方特色、切合实际、有利于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这一单元时,我在清明时节期间带学生去当地一个大型公共墓地,让学生去观察前来祭扫的人们,记下有特别意义的碑文,回去写下自己的感受。

很多学生都在作业中表达了逝去亲人的怀念,对生命的敬重,不但如此,此次活动还有意外的收获,学生了解到我国清明节的活动不仅是祭奠,还有很多相关活动,比如踏青、赏春、放风筝、植树等等。

感受生命的同时,学生还感受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谓是“一举两得”(三)努力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爱美的情趣有着密切关系。

教师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得自己心里有。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语言美,做到“慧于心而秀于言”,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让学生感受直接的语言美,感受内在美的濡染。

要通过美育教育,自觉地把美育和智育、德育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当然,学校也应该营造审美的校园环境。

陶行知说:“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

”艺术化的校容不仅是校园设计审美化,还要有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因此校园力求净化、绿化、美化,师生和谐化。

教师要争取学校的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愉悦的审美氛围。

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人格养素养,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在农村学校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则是农村教师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愿与所有农村教师一起以此明志,在这条漫长而不平坦的道路上留下自己光辉的背影。

参考文献[1] 张希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4):220.[2] 王萍.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索[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7(Z1):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