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立意与目标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事业的开创者,汉武帝则是大一统事业的继承者与推进者。

汉武帝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大一统格局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主流,并影响至今。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是大一统事业的推进者及其采取各种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中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智慧,本课采取了将秦始皇与汉武帝措施进行对比,以理解“推进”的含义,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则需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俯瞰古今,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审视。

最后,纵观全课学习,在与前人对比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和经济控制等史实。

通过指导,分析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功绩。

通过比较汉武帝与前人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秦始皇与汉武帝构建“ 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形成汉武帝是“大一统”格局推进者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使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和巩固,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大一统”格局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感悟统一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基石。

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有效性,从中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出示材料后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皇帝制”“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郡县制”和“三公制”,并让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采用承上启下的复习式导入本节新课,学生在回顾前课的内容上进一步加深对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格局开创者的认识;同时,为接下来汉武帝与之对比做好铺垫。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过程与方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

培养学生对比、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三、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见课件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秦朝灭亡了,但是,秦朝开始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它在汉朝又获得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的作用最为突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一、休养生息奠基础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原因:西汉初年,经济萧条措施:采取宽松政策,减免赋税作用:经济逐渐恢复3.文景之治:经济恢复发展二、宏韬伟略创盛世教师首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到“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找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三大措施。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结合视频在学生讲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措施。

锻炼学生学习在历史情境中思考问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2、削弱封国势力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汉初的分封情况,结合课本75页“西汉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图,引导学生自学“推恩令”的内容。

第4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的巩固

第4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的巩固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案【教学要求】1、结合史实,了解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2、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运用相关史料,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回顾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的朝代,包括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和东汉(25年-220年)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

俗话说:“打天下易,治天下难”刘邦获得天下后,考虑最多的问题应该是什么? 提示(政治上的稳定与发展问题)人们一般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历史给汉高祖提供了哪些巩固刘家天下的经验呢?比如西周采纳的是分封制,秦朝采纳的郡县制,那么刘邦采纳的又是什么制度呢? 回答:采纳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不是能够如汉高祖之愿,起到巩固刘家天下的作用?请同学们阅读“汉初分封与七国之乱”阅读卡,说说分封诸侯对刘家天下有哪些不利影响?不利的影响:汉初分封的诸侯王的势力逐渐膨胀,不服从中央,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甚至爆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最后是被评定了,但是诸侯国的势力依然很大,汉王室依然面临着威胁。

补充说明还有积极的一面:在汉初确实有取得巩固刘家天下的作用。

那么汉武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的子弟,皇帝封他们候,新封的候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推恩令的意义: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

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

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

政治篇: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2、推恩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除了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允许诸侯王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的子弟建立新的候国。

最新初中七年级(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

最新初中七年级(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以材料、故事和问题为思路一、设计思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的重点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和“强化监查制度”三个部分对汉武帝在思想上、政治上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进行了介绍。

课文文字浅显,线索清晰。

但受制于篇幅,对这些措施提出的缘由没有涉及,对其内容及作用叙述比较简略,不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上述措施,进而影响学生体会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准确评价汉武帝。

如果按照教科书平铺直叙,学生兴趣不大、影响教学效果。

七年级学生爱听故事、感性认识比较强,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同时喜欢表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了解汉武帝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及其由来,进而理解其所采取措施的巧妙之处和巨大作用,最终达到正确评价汉武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以汉武帝为中心,重新建构教学流程,通过选取生动鲜活的历史资料和故事,为学生补充历史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准确理解相关问题的由来和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并达到把历史人物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之中,对历史人物“同情的了解”(陈寅恪语),从而实现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另外,历史故事中人物的品质,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感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设计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教学:汉武帝是怎样一个人以及他即位之初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格局?思想问题的由来和汉武帝的解决之道?王国问题的由来和汉武帝的解决之道?汉武帝如何强化监查制度?二、过程设计导入师: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带领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序幕。

随后天下英雄雄纷纷响应,最终在前207年推翻秦朝的统治。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在群雄争斗中脱颖而出,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了强敌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计划格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计划格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计划格式初中阶段是我们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

现在的时间对同学们尤其重要。

下文为大家准备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计划。

一、设计思路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整本书乃至中国古代史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正式形成就是在秦汉时期,确切的说是在西汉时期。

所以本课在整本教材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以后古代史的学习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积累有限,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而且对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等概念有初步理解。

3、教法分析我校七年级学生在平时教学管理中统一采用分组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难点,结合本课实际和学生自身特点,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4、学法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目的之一。

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新课程理念,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汉武帝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

(2)思考“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继续与巩固。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在统一思想方面采取措施的异同。

(3)通过课堂试验,学会从生活经验出发来理解历史事件的方法。

(4)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汉武帝,掌握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3-3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3-3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汉武帝时代的边疆开发和对外关系促进了与西域地区的交流,开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方的联系。
-汉武帝时代的边疆开发和对外关系对于中国的地理扩展和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答案:
1.判断题:对对对错
2.简答题: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在政治方面采取了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实行推恩令等措施;经济方面实行了盐铁官营,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加强了中央的经济控制;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了太学,推广了儒学教育;文化方面提倡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设立了乐府,推广了汉字书写。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知识点梳理
1.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政治方面:汉武帝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加强中央的经济控制。
3.历史解释:通过分析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及其具体措施。2.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2.难点: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献、专家解读等。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的小组讨论话题,设置历史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杰出的皇帝。

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统治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措施,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原因和意义。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浙江绍兴鲁迅外国语学校赵敏一、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活动建议:以合作探究的形式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形成的措施,并从多个角度解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二、课标解读汉武帝统治时期的西汉是汉朝最强大的时期,也是继秦始皇开辟大一统格局之后,不断推进该格局进一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探讨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这一主题,我们需要追溯汉武帝即位时的西汉情况,梳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实施的巩固大一统的政策并评价其影响。

汉武帝即位时,得益于“文景之治”,社会比较稳定,百姓相对富裕,经济繁荣昌盛,但政治上的王国问题和思想上的众说纷纭,都深深地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建立。

如何将权利收归中央,如何加强管理,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为汉武帝思考的对象。

汉武帝改革很全面,而且相当坚决有力。

面对过于强大的诸侯国势力,鉴于景帝削藩而爆发的七国之乱,汉武帝采取了一种巧妙、智慧的方式,实行推恩令,于无形中分化了诸侯国的势力。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管理,恢复并强化了监察制度。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教育得到大力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巩固大一统的种种措施在当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地看待。

三、学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知道汉武帝为巩固新的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结合史料文献记载,在历史场景的构建过程中了解汉武帝为巩固新的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并通过同桌合作讨论的形式,评析这些措施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树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温州新星学校陈诗国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朝一统以及汉朝建立的史实。

在此基础上,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形成了自秦朝以来新的大一统的局面,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朝经历的确切时间。

(2)掌握汉武帝为巩固新的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3)知道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比较秦朝的各项制度和汉朝的各项制度的异同来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所采取的措施的过程中,掌握通过比较来理解史实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郡县制和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带来的影响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自主探究历史现象及其意义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的多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汉武帝新的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汉朝的一统于秦朝一统的区别。

【教学方法】比较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导入】
猜古代皇帝的名字:
(1)打得赢就是上帝(武则天)
(2)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康熙)
(3)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姜鹏曾用十六个字形容一个皇帝的一生——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

请问这个皇帝是
谁?(汉武帝)
(教师总结:姜鹏博士的这十六字总结,前八个字概括了汉武帝一生的功绩,简单来说,就是缔造了一个新的大一统的格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回到汉朝体会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环节一:
(1)画年代尺
教师在黑板上画汉朝历的年代,让学生在相应的年代填上相应的事件。

(此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汉朝的大致时间和经历的重大事件,有利于对史实的梳理)
(2)阅读卡内容探究
请学生自行阅读书本阅读卡上的《西汉的分封与七国之乱》,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汉武帝,如何避免类似七国之乱事件的发生。

(3)小品:汉武帝密诏主父偃
事先准备汉武帝与主父偃的对话,请两位同学进行表演。

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帝:先帝为何要冒险削藩?
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

但自高祖以来,有的诸侯竟然拥有接连不断的几十座城池,土地方圆上千里。

天下形势平稳时,他们就容易奢侈骄慢,做出淫乱的事来,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

帝:依爱卿之见,先帝削藩乃英明之举,但为何失败?
偃:如果用法律来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叛的事就很容易产生。

晁错正是实行的强行削藩政策,其结果使得吴、楚七国叛乱,不仅削藩未成,还险些酿成政权倾覆的大祸。

帝:削藩未成,朕寝食难安哪!……
偃:陛下,今臣倒有一计。

帝:(做急不可待状)爱卿快讲!
偃: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有十几人了,但只有嫡长子才可以世世代代相继承,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没有尺寸之地的封国,那么皇上的仁爱孝亲之道就得不到显示,陛下何不命令诸侯推广恩德,把他们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必然十分高兴,感念皇恩浩荡,拥护皇上的措施。

正所谓: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

帝:(喜不自禁)此计甚妙,即日诏告天下,实施“推恩令”!
请学生阅读书本上推恩令的内容,思考:
①什么是推恩令?
②推恩令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相比,有什么优势?
③秦朝的郡县制和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同样为加强中央集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试分析两者各自的优势?
(第三个问题在探究的时候,可以把班上同学分成两组,各思考两种制度的优势)
环节二:
(1)刺史制度与司隶校尉内容探究
学生自主阅读书本P56第二段,思考:
①汉武帝是如何强化检查制度的?
②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
③秦朝有哪个职能和司隶校尉职能相似?
④以上措施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盐铁官营内容的讲授
在学生阅读书本盐铁官营的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讲授盐铁官营的具体内容:
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在中央于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业,于地方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产销。

盐官营的办法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

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牢盆(煮盐用的大铁锅)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收购。

铁的官营官府控制更紧,包括直接组织开矿冶炼,铸造器物及销售,即控制了生产和流通的全部过程,不像盐的民制官收。

民私自煮盐和铸铁在受釱左趾的刑罚,工具有产品没收入官。

管理盐铁事业的官吏,多为商贾出身。

盐铁官营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环节三: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情景短剧填空:
汉武帝召集各地学者来到长安,咨询治国的方法,
到会的法家学者,他会说:
到会的道家学者,他会说:
到会的儒家学者,他会说:
(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家争鸣的内容,可以在回忆就只是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请学生阅读摆出百家的内容,讨论: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②汉武帝为推行儒学,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③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同样是为了在思想上加强集权统治,却导致了不同的后果,试分析原因?
④你怎么看待摆出百家,独尊儒术?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把第四个问题搞成一场辩论,试分析其利弊)
环节四:
教师讲述西汉灭亡、王莽新政、东汉建立及灭亡等史实,并用打油诗结束本课:
中央集权大一统,汉朝武帝建树多。

罢黜百家尊儒术,儒家学说来治国。

盐铁官营增收入,货币统一中央铸。

主父偃上推恩令,封国实力被削弱。

司隶校尉察中央,小官刺史来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