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期末总结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期末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期末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期末引言仪器分析是一门应用化学和物理学原理的科学,涉及仪器、仪表、光学和电子学等多个学科,用于测定和分析物质样品的成分和性质。

仪器分析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环境监测、制药、食品安全、医学诊断和天文学等。

本篇文章将对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分析仪器和技术、质量控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仪器分析基础知识1.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分析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原理构建各种仪器和设备,用于检测和测定样品中的成分、结构和性质。

基本原理包括光谱学、电化学、分子光度法、色谱法、质谱法、X射线衍射法等。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分析原理和仪器进行样品分析。

2. 仪器分析的步骤仪器分析一般包括取样、制备、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步骤。

取样是从样品中获取代表性的部分;制备是指针对样品的物理或化学处理,以适应分析仪器的要求;分析是使用仪器进行测定,获取样品的性质和组分信息;数据处理是指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质量控制和报告撰写等。

3. 仪器分析的应用领域仪器分析在环境监测、医学诊断、食品安全、农业生产、材料检测、制药和化工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例如,质谱法在药物研发和医学诊断中有重要应用;光谱学在化学分析和环境监测中起到关键作用;色谱法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

二、常见的分析仪器和技术1. 分光光度计分光光度计是一种用于测定物质浓度的仪器,利用物质吸收或发射光的特性进行分析。

分光光度计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度计等,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生物医药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2. 质谱仪质谱仪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仪器,用于测定物质的分子结构和质量。

质谱仪主要有气相质谱仪和液相质谱仪两大类,可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

3. 色谱仪色谱仪是一种用于分离和测定混合物中组分的仪器。

常见的色谱仪包括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广泛应用于环境检测、食品安全和医学诊断等领域。

仪器分析色谱期末总结

仪器分析色谱期末总结

仪器分析色谱期末总结一、引言仪器分析色谱是一种应用广泛、高效、精确的分离和定量分析方法。

它主要通过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来实现分离和检测。

色谱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研发、生化分析等领域。

在本学期的仪器分析色谱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和常见应用,以及色谱方法的优化和验证等内容。

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验的探究,我对仪器分析色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展望。

二、气相色谱气相色谱是一种基于样品在固定相和气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它具有分离能力强、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的优点。

在气相色谱实验中,我学习了色谱仪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如气源、进样口、柱温控制等。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选择适当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优化分离条件,以及合理地选择检测器和数据采集方法。

通过实验,我对气相色谱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并成功地用气相色谱方法进行了一些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检测。

三、液相色谱液相色谱是一种基于样品在固定相和液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它具有选择性好、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

液相色谱实验中,我学习了常见的液相色谱法,如反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等。

我了解了各种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特点和选择条件,学会了峰的形状和保留时间的控制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通过实验,我获得了丰富的操作经验,提高了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四、优化与验证在使用色谱方法进行分析时,为了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结果,我们需要对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和验证。

优化是指通过改变柱温、流速、反应时间等参数,使得分离和检测效果达到最佳。

验证是指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包括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检出限等性能指标。

在本学期的实验中,我学习了通过设计实验和统计分析来优化色谱条件和验证分析方法的方法与技巧。

生物仪器分析期末重点总结

生物仪器分析期末重点总结

生物仪器分析期末重点总结一、显微镜显微镜是最基本和常用的生物仪器之一。

它可以放大和观察微小的生物样本,以便研究其结构和功能。

目前,常见的显微镜包括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等。

光学显微镜使用可见光进行观察。

它可以放大样本的细节,并通过不同的镜头和滤波器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

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而不是光线照射样本。

它可以提供更高的放大倍数和更高的分辨率,从而能够观察到更小的细胞和分子结构。

荧光显微镜结合了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染料技术,可以用来检测样本中特定蛋白质或细胞器的位置和分布。

二、基因测序仪基因测序仪是用于确定DNA序列的生物仪器。

它可以将DNA样本分解成不同的碱基,并通过检测不同碱基释放出的光信号来确定DNA序列。

目前常用的基因测序技术有Sanger测序和高通量测序等。

Sanger测序是一种经典的基因测序方法,它利用DNA链终止剂阻止DNA链延伸,并通过不同碱基释放的荧光信号来确定序列。

高通量测序则是指一系列自动化的测序技术,能够同时测序数百万个DNA片段。

这些技术可以大大加快基因测序速度,并降低成本,从而推动了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

三、质谱仪质谱仪是一种用于分析样品中不同化学物质的仪器。

它可以通过测量样品中分子的质量和电荷,并根据其质荷比来确定其成分和结构。

质谱仪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药物分析等领域。

质谱仪通常由电离源、质谱仪和检测器组成。

电离源用于将样品中的分子转化为带电粒子,质谱仪则用于分离不同质荷比的粒子,并将其聚焦到检测器上进行检测。

根据样品的特性和需要,常见的质谱技术包括质子化电喷雾质谱(ESI-MS)、飞行时间质谱(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

四、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仪是一种用于分析和计数单个细胞的仪器。

它可以通过流体动力学原理将细胞分散在液体中,然后通过激光束逐个检测并测量细胞的大小、形状和荧光标记。

这项技术在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肿瘤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现代仪器分析期末总结

现代仪器分析期末总结

现代仪器分析期末总结一、概述现代仪器分析是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化学分析中所采用的现代仪器的原理、操作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对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分析是应用现代仪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对样品进行分析和检测的方法。

其核心原理是利用仪器的某一特定性质来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常用的仪器分析技术有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质谱分析等。

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时的一系列现象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其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是常用的光谱分析方法。

色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在载气或液相流动中的迁移速度差异来分离和测定成分的方法。

其中,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是常用的色谱分析技术。

电化学分析是利用电化学电流和电势的变化来测量物质浓度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电化学分析技术有电位滴定法、电流计时法、伏安法等。

质谱分析是利用粒子质量分选特性来对样品进行检测的方法。

常见的质谱分析技术有质子质谱、电喷雾质谱、飞行时间质谱等。

三、常用的仪器分析技术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利用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特性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有很多应用领域,如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等。

通过紫外光谱的测定,可以得出物质的吸收峰位、吸光度、摩尔吸光系数等重要信息。

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将气相色谱和质谱两种分析技术结合起来,既可以进行物质的分离,又可以进行物质的鉴定。

该技术在环境、食品、生物、药物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3. 电化学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是利用物质在电化学条件下的电流和电势的变化来分析物质的浓度、速度等性质的方法。

电化学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电解质分析、电化学传感器、电池和电解等领域。

四、现代仪器分析的应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环境监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方面,现代仪器分析成为了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

期末不挂科仪器分析总结

期末不挂科仪器分析总结

期末不挂科仪器分析总结一、引言仪器分析是化学和相关学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养。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实验,我对仪器分析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对本学期的仪器分析课程进行总结,包括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常用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等。

二、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分析是利用仪器和设备来进行物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了许多常用的仪器和设备,如色谱仪、质谱仪、光谱仪等。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物质的特性或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来进行分析。

比如光谱仪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发射等特性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质谱仪利用物质在电场中的特性来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色谱仪利用物质在气相或液相中的分配行为来分析物质的成分等。

三、常用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1. 色谱仪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色谱仪是一种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行为进行分析的仪器。

在色谱仪中,样品通过固定相,根据不同成分的分配系数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分离,然后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

色谱仪广泛应用于食品分析、环境监测、药物分析等领域。

2.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质谱仪是一种通过将样品中的物质分子转化为离子,并进行质量分析的仪器。

在质谱仪中,样品经过电离器产生离子,然后通过质量分析器进行质量分析。

质谱仪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生物分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等领域。

3. 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光谱仪是一种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发射等特性进行分析的仪器。

在光谱仪中,样品通过光束,根据样品对光的吸收、散射、发射等特性进行分析。

光谱仪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分析等领域。

四、实验中的仪器分析本学期我还参与了几个仪器分析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我对仪器分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我们在一次实验中使用色谱仪对某种食品中的添加剂进行分析。

通过色谱仪的分析,我们确定了食品中的添加剂种类和含量。

在另一次实验中,我们使用质谱仪对一种药物进行质量分析。

仪器分析总结期末评语

仪器分析总结期末评语

仪器分析总结期末评语本学期的仪器分析课程主要围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内容展开。

这些仪器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学习了解了它们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仪器进行分析实验。

在光谱分析方面,我们学习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

同学们通过实验和数据处理,熟悉了光谱仪的基本操作和信号处理方法,掌握了测定样品中特定物质含量的技术。

色谱分析是一种通过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并准确定量的方法。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掌握了色谱仪的使用方法和分离性能的评估。

质谱分析是将化合物精细分子结构的方法,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质谱仪的基本原理和仪器操作,通过实验,同学们熟练掌握了样品的质谱图解析方法和结构鉴定技巧。

电化学分析是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势来确定样品中的成分浓度和重要物理化学性质的方法。

我们学习了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仪器操作,通过测定电流和电势的变化,可以准确分析样品中的离子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等信息。

除了以上的主要内容,课程中还涉及了热分析、质量分析、核磁共振等其他常用的仪器分析技术。

同学们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了多种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充分理解了仪器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培养了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意识。

同时,同学们在实验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如何准确测定样品中的成分、如何进行仪器的维护和故障排除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对仪器分析原理和操作方法的理论教学。

在仪器实验前,应进行充分的理论讲解,使同学们能够充分理解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其次,要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技巧培训。

仪器分析实验操作繁琐、技巧要求较高,需要对同学们进行详细的操作步骤讲解和技巧培训,使同学们能够熟练操作并提高实验效率。

仪器分析期末总结

仪器分析期末总结

仪器分析期末总结一、引言仪器分析是现代化学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准确度高等优点。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常用的仪器设备以及仪器操作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我对仪器分析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学习内容的总结和体会。

二、仪器分析的原理及分类仪器分析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性质测试和分析样品中所含组分的一种方法。

仪器分析通常包括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和分离技术等。

光谱分析主要通过测量样品对光的吸收、发射或散射来获得样品的信息。

电化学分析则利用电化学现象测量样品中的电流、电压和电导等参数。

分离技术则是通过对样品进行分离和纯化来获得所需信息。

三、常用的仪器设备及其原理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利用样品对紫外或可见光的吸收来测定样品中某种物质的含量。

其原理是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将吸收光强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

2. 离子色谱仪:离子色谱仪主要用于离子物质的分离和测定。

通过控制离子交换树脂中的离子交换反应,将样品中的离子分离出来,并通过检测器进行测定。

3. 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是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主要用于描写样品中有机物的组成和浓度。

其原理是样品在高温下通过色谱柱和载气的相互作用进行分离,然后通过检测器对分离出的物质进行检测。

四、仪器分析的操作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1. 标定和校准:在进行仪器分析前,需进行标定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定是通过测量标准样品来校准仪器,确定仪器的响应和测量范围。

校准是通过测量校准样品,检查仪器的准确度并进行修正。

2. 仪器操作:仪器分析的操作过程需要严格遵守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步骤。

特别是在涉及到有毒有害物质的操作时要加强安全防护和措施,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3. 数据处理:仪器分析的结果通常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和结果呈现等。

工程仪器分析期末总结

工程仪器分析期末总结

工程仪器分析期末总结一、引言在工程领域中,仪器分析技术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

通过学习工程仪器分析,我掌握了许多实验技术和仪器运用的知识。

本文将对这个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总结包括仪器常用的分类、各类仪器的原理和应用、实验技术和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等。

通过总结,我加深了对工程仪器分析的理解,也提高了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仪器常用分类根据仪器的用途和原理,仪器可以分为光学仪器、电子仪器、电化学仪器、气体分析仪器、热学仪器、力学仪器等几类。

其中,光学仪器如分光光度计、激光振动仪等主要利用光学原理进行分析。

电子仪器如电子天平、电子计时器等则利用电子技术进行精确的实验测量。

电化学仪器如PH计、电位滴定仪等则用于电化学反应的定量分析。

气体分析仪器如气体色谱仪、质谱仪等广泛应用于环境分析和工业过程监控。

热学仪器如热电偶、热稳定仪等主要用于测量热量和温度。

力学仪器如测力计、力传感器等主要用于测量物体受力情况等。

三、各类仪器的原理和应用1. 分光光度计分光光度计利用光的吸收、散射或发射的原理进行分析。

它可以测定溶液中的物质浓度、光反应速率等。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某种荧光染料的吸光度,通过与标准曲线对比,计算得到荧光染料的浓度。

2. 气体色谱仪气体色谱仪利用气体分子在固定相或液定相中的分配和分离原理进行分析。

它可以分离和检测不同气体成分,广泛应用于空气污染监测、石油化工等领域。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气体色谱仪对环境空气中的有机物进行了检测,并对峰面积进行积分,计算出各有机物的浓度。

3. PH计PH计利用玻璃电极原理测定溶液的PH值。

PH计广泛应用于水质、土壤、生物体等的酸碱度测定。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PH计测定了酸性和碱性溶液的PH值,并利用PH值进行了酸碱滴定。

4. 热电偶热电偶利用两个不同金属的热电势差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测温,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温度控制。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热电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水的蒸发热,并绘制了温度与蒸发热之间的关系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分析期末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1.化学分析是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仪器分析法的数量级。

3.仪器分析方法分为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和其它仪器分析法。

4.定量分析普遍使用的方法:标准曲线法。

标准曲线是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

5.许多方法的灵敏度随实验条件而变化,所以现在一般不用灵敏度作为方法的评价指标。

6.精密度公式:7.准确度常用相对误差量度。

方法有较好的精密度并且消除了系统误差后,才有较好的准确度。

8.检出限:信噪比取3。

方法的灵敏度越高,精密度越好,检出限就越低。

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三个指标作为分析方法的主要评价指标。

第二章1.光学分析法: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2.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和微粒性。

3.4.普朗克方程将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微粒性联系在一起。

5.电磁辐射按照波长(或频率、波数、能量)大小的顺序排列就得到电磁波谱。

6.并不是原子中任何两个能级之间都能够发生跃迁。

不符合光谱选择定则的跃迁叫禁戒跃迁。

7.原子光谱又称线状光谱。

物质的原子光谱依其获得的方式不同分为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8.根据光谱产生的机理不同,分子光谱又可分为分子吸收光谱和分子发光光谱。

分子对辐射能的选择性吸收由基态或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产生的分子光谱叫做分子吸收光谱。

目前学过的分子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

第三章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也称作紫外和可见吸收光度法。

2.电子跃迁类型:3.把4.烯化合物随着共轭体系的增大其吸收峰红移,摩尔吸收系数也会随共轭体系增大而发生显著100%r s s x =变化。

5.能使声色团吸收峰红移、吸收强度增大的集团成为助色团。

6.溶剂对物质吸收光谱的影响:对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两种情况:随着溶剂极性增大,);对光谱精细结构和吸收强度的影响。

跃迁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即发生红移;跃迁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即发生蓝移。

因此可利用溶剂效应来区分这两种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

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组成: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信号显示器。

8.光源的作用是提供辐射,可见光区常用钨灯,紫外区常用氢灯和氘灯单色器是从连续光谱中获得所需单色光的装置。

吸收池是用于盛放溶液并提供一定吸收光厚度的器皿。

检测器作用是检测光信号。

9.分光光度计种类: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现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大多具有双光束、双波长、微机数据处理、自动记录及扫描功能,使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大大提高。

10.紫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化合物的鉴定、结构分析和纯度检查。

11.第四章(谱图分析一道)1.红外吸收光谱法是依据物质对红外辐射的特征吸收建立起来的一种光谱分析法。

它与紫外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光谱法及质谱法合称四大谱学方法。

2.中红外区(基本振动区)波数:4000—2003. =1304μk/ μ表示1摩尔的谐振子的质量(折合的分子质量)。

4.非线性分子的振动自由度:3n-6,直线型分子的振动自由度3n-5. CO 2四种基本振动形式。

5.分子吸收红外辐射的条件:辐射应具有刚好满足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只有能使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形式才能吸收红外辐射。

6.分子振动时偶极矩是否变化决定了该分子能否产生红外吸收,而偶极矩变化大小决定了吸收吸收谱带的强弱。

根据量子理论,红外光谱的强度与分子振动时偶极矩变化的平方成正比。

7.各个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判断单取代峰的个数。

8.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内部因素: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使共轭体系中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结果使双肩电子云密度降低,力常数减小,吸收峰像低频方向移动,即红移。

);氢键。

9.红外光谱仪的组成: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记录系统。

常用的光源主要有能斯振动波数 4110//cm mσλμ-=12k c σπμ=特灯和硅碳棒。

红外吸收池通常是由一些无机盐(KBr)的大结晶体作为透光材料制作而成。

检测器有真空热电偶、热电量热计和光电导管三种。

10.固态试样常采用压片法制样。

11.课后题第七题。

第五章1.分子发光分为光致发光、热致发光、场致发光和化学发光。

本章主要讨论分子荧光、分子磷光和化学发光法。

2.分子荧光分析法是根据物质的分子荧光光谱进行定性,以荧光强度进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3.通常以荧光效率(或荧光量子产率)来描述辐射跃迁概率的大小。

荧光效率定义为发荧光的分子数目与基态分子总数的比值。

4.荧光分析仪器由光源、单色器、液槽、检测器和信号显示记录器组成。

特点:第一,荧光分析仪器采用垂直测量方式,即在与激发光相垂直的方向测量荧光,以消除透射光的影响;第二,荧光分析仪器有两个单色器,一个是激发单色器,置于液槽前,用于获得单色性较好的激发光,另一个是发射单色器,置于液槽和检测器之间,用于分出某一波长的荧光,消除其他杂散光干扰。

5.磷光是分子从亚稳态的三重态跃迁至基态时所产生的辐射。

磷光比荧光的寿命长。

6.磷光检测器组成:光源、激发单色器、液槽、发射单色器、检测器和放大显示装置。

特殊部件:试样室、磷光镜。

7.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能快速的释放出足够的能量;反应途径有利于激发态产物的形成;激发态分子能够以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基态,或能够将其能量转移给可以产生辐射跃迁的其它分子。

第六章1.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根据待测物质的气态原子或离子受激发后所发射的特征光谱的波长及其强度来测定其物质中元素组成和含量的分析方法。

2.原子光谱是有原子外层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而产生的。

不同的元素其原子结构不同,原子的能级状态不同,因此,原子发射谱线的波长也不同,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征光谱,这是光谱定性分析的依据。

3.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谱线的性质(激发电位、跃迁概率、统计权重);原子总密度;激发温度。

4.激发光源的作用是提供试样蒸发、解离和激发所需要的能量,并产生辐射信号。

5.目前常用的激发光源有直流电弧、低压交流电弧、高压火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等激发光源。

6.直流电弧光源适用于矿物和难挥发试样的定性、半定量及痕量元素的分析。

低压交流电弧光源适用于金属、合金中低含量元素的定量分析。

高压火花光源适用于高含量组分定量分析,不适用于微量或痕量元素的测定。

7.乳剂特性曲线可分为四个部分:曲线AB 称为曝光不足部分;CD 部分称为曝光过量部分;DE 部分称为负感光部分;BC 部分称为正常曝光部分。

8.元素的灵敏线是指元素特征光谱中强度较大的谱线,通常是具有较低激发电位和较大跃迁概率的共振线。

随着元素含量减少而最后消失的谱线成为该元素的最后线。

最后线往往就是元素的最灵敏线,即元素的主共振线。

9.目前确认谱线波长最常用的方法有标准光谱图比较法和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

标准光谱图比较法又叫铁光谱比较法。

第七章1.原子吸收光谱法也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它是根据物质的基态原子蒸气对特征辐射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

澳大利亚物理学家沃尔什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量基础,应用于金属元素分析。

2.原子发射线和原子吸收线都具有一定的形状,即谱线有一定的轮廓。

3.吸收线的轮廓:自然宽度(谱线有固定宽度称为自然宽度。

与谱线的其它变宽宽度相比,自然宽度可以忽略不计。

);多普勒变宽(它是由原子在空间作相对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变宽,又称热变宽。

);碰撞变宽(是由同种辐射原子间或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

前者引起的变宽叫赫尔兹马克变宽,后者引起的变宽叫洛伦兹变宽。

)。

此外,在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工作条件下,吸收线的变宽主要受 的影响。

4.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把测量气态基态原子吸收共振线的总能量成为积分吸收测量法。

5.沃尔什提出采用锐线光源测量吸收线的峰值吸收。

6.以峰值吸收测量代替积分吸收测量的必要条件是:锐线光源辐射的发射线与原子吸收线的中心频率完全一致;锐线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更窄,一般为吸收线半宽度的1/5~1/10,这样,峰值吸收与积分吸收非常接近。

7.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组成:锐线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检测系统和电源同步调制系统。

8.锐线光源的作用是发射谱线宽度很窄的元素共振线。

最常用空心阴极灯。

原子化器的作用是将试样蒸发并使待测定元素转化为基态原子蒸气,主要有火焰原子化法和非火焰原子化法。

非火焰原子器应用最广泛的是石墨炉原子化器。

斜坡程序升温是将试样干燥、灰化、原子化和除残四个过程分步进行。

( , )D D v λ∆∆9.原子吸收光谱的干扰: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光谱干扰。

10.化学干扰是由于待测元素与共存组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难挥发或难解离的化合物,使基态原子数目减少所产生的干扰。

消除或抑制化学干扰的方法:提高火焰温度;加入释放剂;加入保护剂;加入机体改进剂;化学分离法。

11.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校正背景的方法有仪器调零吸收法、临近线校正背景法、氘灯校正背景法和塞曼效应校正背景法。

12.标准曲线法所配制的试样浓度应该在A-c 标准曲线的直线范围内,吸光度在0.15-0.6之间测量的准确度较高。

13.元素的特征浓度:火焰原子吸收法中,把能产生1%吸收度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浓度mg ·mL-1, mg ·mL-1/1% 。

14.特征质量: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把能产生1%吸收度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g, g/1% 。

15.检出限:原子吸收法中,检出限 D 表示测定元素信号为空白信号标准偏差的 3 倍时元素的质量浓度或质量。

信噪比为3.16. 原子荧光:当气态原子受到强特征辐射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约在10-8s 后,再由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辐射出与吸收光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

17.荧光猝灭:与其它粒子的碰撞而导致荧光减弱;主要的影响因素:火焰成分(CO, CO2, OH, N2, H2O 等)和试样基体; 通过最佳条件优化,提高原子化效率,减少未原子化分子或其它微粒的密度。

(与分子荧光里的荧光猝灭比较)第八章(计算题一道)1.电分析化学是依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及变化来测定物质组成及含量的分析方法。

2.化学电池相关知识。

3.标准氢电极的电位为零。

4.极化是指通过电极与溶液的界面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电极电位与平衡点位之差称为过电位。

按照产生极化的原因,可以把极化分为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

浓差极化是由于电解过程中电极表面附近溶液的浓度与主体溶液的浓度差别引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