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之细胞连接
细胞生物学 细胞膜,细胞连接

1. 膜内在蛋白:跨膜蛋白或整合蛋白 Transmembrane protein /integral protein 2. 脂锚定蛋白 lipid-anchored protein 3. 膜外在蛋白:膜周蛋白或外在蛋白 Peripheral membrane protein /extrinsic protein
1. 更厚,更有秩序,较少流动。 2. 周围是富含有饱和脂肪酸的流动性较高的液态区。 3. 功能涉及信号转导、受体介导的胞吞及胆固醇代谢运 输等。
细胞膜的特性: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一、膜的不对称性 (membrane asymmetry)
决定膜的功能方向性。
1. 膜脂的不对称性:
细胞质膜脂双层中各种成分不是均匀分布的, 包括种类和数量的不均匀。 膜脂不对称性表现在脂双层中分布的各类脂 的比例不同,各种细胞的膜脂不对称性差异很大。
包括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 内膜(internal membrane)。
细胞膜不仅是细胞
结构上的边界,使细胞具
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
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及信
息传递过 程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细胞膜的两面
细胞质面 非细胞质面
膜的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脂类、蛋白质和糖类
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与细胞 所处的部位和功能相关。 根据细胞进化程度可将细胞分 成真核和原核细胞。 细胞的大小与种属和功能相适 应,支原体(mycoplast)是目 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基本特征的比较
特征 细胞膜 核膜 染色体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有(多功能性) 有 无 有 一环状DNA构成单个染色体 2个染色体以上,染色体由 不与或很少与蛋白质结合 线状DNA与蛋白质结合组成 核仁 无 有 线粒体 无 有 内质网 无 有 高尔基体 无 有 溶酶体 无 有 核糖体 70S(包括50S与30S大小亚单位) 80S(包括60S与40S大小亚单位) 光合作 蓝藻含有叶绿素a的膜层结构, 植物叶绿体具有叶绿素a与b 用结构 细菌具有菌色素 核外DNA 细菌有裸露的质粒DNA 线粒体DNA,叶绿体DNA 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氨基糖与壁酸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植物细胞 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与果胶 细胞骨架 无 有 细胞增殖方式 无丝分裂(直接分裂) 有丝分裂(间接分裂)为主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1)细胞内膜系统:是指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及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围绕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2)生物膜系统:只要是指单位膜构成的细胞质膜和由单位膜围成的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3)细胞识别:细胞通过表面受体与胞外信号分子(配体)选择性相互作用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是细胞通讯的重要环节。
4)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发育与调控,以及细胞间关系和在整个生命体中的作用。
5)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到作用将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化学或物理的信号,以启动一系列过程,最最终表现为生物学效应。
6)分子开关:是使细胞内一系列信号传递的级联反应,能在正、负反馈两个方面得到精确控制的分子机制的蛋白质分子。
7)细胞凋亡:又叫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主动发生的自然死亡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结束生命的过程,可以发生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及某些病理过程中。
8)细胞骨架: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细胞骨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细胞骨架概念是指细胞质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广义的细胞骨架包括细胞核骨架、细胞质骨架、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外基质。
9)细胞骨架系统:是由一系列特异的结构蛋白质装配而成的胞内网架系统,广泛分布于细胞结构的各个部分,在维持细胞形态与内部结构的合理排布中起支架作用。
10)蛋白质分选:新生肽由其合成部位正确地运转到其行使功能部位的过程,包括细胞质基质中合成多肽的分选途径和粗面内质网上合成多肽的分选途径。
(合成的蛋白质只有转运至细胞的正确部位,并装配成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才能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分选)11)核小体: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由组蛋白和200个碱基对的DNA双螺旋组成的球形小体。
细胞的社会联系《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的社会联系《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细胞连接●一.基本概念●(一)定义●细胞连接是指在细胞质膜的特化区域,以膜蛋白、细胞骨架蛋白或胞外基质形成的细胞-细胞间或细胞-基质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封闭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
细胞连接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界各种组织的细胞之间,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间。
上皮细胞的类型: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单层扁平/鳞状上皮Simple squamous、变移上皮/移行上皮Transitional、复层扁平/鳞状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nonkeratinized)●(二)意义●1.细胞连接对于维持组织的完整性非常重要,有的还具有细胞通讯作用。
●2.细胞连接是细胞社会性的结构基础,是多细胞有机体中相邻细胞之间协同作用的重要组织方式。
●二.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1.定义●将相邻上皮细胞的质膜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阻止溶液中的小分子炎细胞间隙从细胞一侧渗透到另一侧。
●2.封闭连接的主要类型——紧密连接●(1)结构●①存在于上皮、血管内皮细胞间,由成串排列的特殊跨膜蛋白形成嵴线,封闭细胞间的间隙。
●相邻质膜上各有许多跨膜蛋白质颗粒,每一跨膜蛋白与相邻质膜的跨膜蛋白在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连接,封闭了此处的细胞间隙,长排的跨膜蛋白与相邻质膜上对应的跨膜蛋白接触,构成一条封闭索,紧密连接正是由数条交错成网的封闭索组成。
●②嵴线中已分离出的两类蛋白●Ⅰ.闭合蛋白(occludin):分子质量为60kDa的4次跨膜蛋白;●Ⅱ.密封蛋白(claudin):4次跨膜的蛋白家族(现已鉴定20种以上)。
闭合蛋白和密封蛋白形成嵴线的相互作用还依赖于其他蛋白质,如细胞膜的外周蛋白ZO,将嵴线锚定在微丝上。
●(2)功能●①形成渗透屏障,阻止可溶性物质从上皮细胞层一侧通过细胞间隙扩散到另一侧,起封闭作用。
●消化道上皮、膀胱上皮、脑毛细血管内皮以及睾丸支持细胞之间都存在紧密连接。
分子细胞生物学细胞粘附分子及细胞连结

OB-钙粘素 成骨细胞
VB-钙粘素 脉管内皮细胞
desmoglein 桥粒
desmocollin 桥粒
整理课件
6
钙粘素的作用
1.介导细胞连接 E-钙粘素是保持上皮细胞相互粘合的主要
CAM,是粘合带及桥粒中的主要构成成分。
2.参与细胞分化 钙粘素对于胚胎细胞的早期分化及成体
组织(尤其是上皮及神经组织)的构筑有重要 作用。
包括:α-,β-,γ-连锁蛋白(catenin),粘着斑蛋 白(vinculin)、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和片珠蛋白 (plakoslobin)等附着蛋白。
◆钙粘素
◆肌动蛋白
整理课件
27
粘合斑
粘合斑(adhesion plaque,focal adhesion)位于细胞
与胞外基质间,通过整合素(integrin)把细胞中的肌动 蛋白束和胞外基质连接起来。连接处质膜内侧有附着 蛋白形成盘状胞质斑。
活化的整合素又可失活,导致黏附的细胞相互脱离。
整理课件
15
整合素的作用
整合素家族是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 最主要的分子。
整合素是多数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受体,能识别、 结合细胞外基质中相应的配体,为细胞黏附提供附着 点,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 粘附,使细胞粘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整理课件
31
(一)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间隙连接也称缝隙连接,是细胞通过连接子进行 的细胞连接。 “间隙” 是指相邻质膜间有2~4 nm的 间隙,间隙内有大量微型管道(连接子),连接细胞的 胞质,允许一些小分子物质直接从一个细胞流入另一 个细胞。
间隙连接存在于脊椎动物的很多成年细胞和正在 发育的细胞中。
细胞生物学实验-细胞融合

细胞融合应用
一. 单克隆抗体 1975年英国科学家 Milstein和Kohler将产生抗体 的淋巴细胞 同肿瘤细胞融合,成功建立了单克隆抗 体技术,而获得1984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 学奖。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4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principle for 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2化学法(聚乙二醇)
PEG: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 分子式:HOCH2(CH2OCH2)nCH2OH 性状:白色蜡状固体,具有强烈的凝集、
沉淀蛋白质的作用 分子量 〉1000-6000u,可作诱融剂。
20世纪70年代,华裔科学家高国南发现聚乙二醇能诱导细胞融合
显微镜下的细胞融合过程
细胞融合的过程
细胞互相靠近 细胞膜融合 细胞桥形成 细胞质融合 细胞核融合
细胞融合主要经过了两原生质体或细胞互 相靠近、细胞桥形成、胞质渗透、细胞核 融合主要步骤。
细胞桥的形成是细胞融合最关键的一步, 融合过程中两个细胞膜从彼此接触到破裂 形成细胞桥。
细胞融合过程中两个细胞膜的变化
• 来源
前处理
融合的方法 主要应用
• 动物细胞 不需
仙台病毒,
PEG ,电融合 生产单克隆抗体
• 植物细胞 脱壁 PEG,电融合 创造植物新品种
• 微生物细胞 脱壁 PEG,
高产优质新菌种
加入融合剂
未融合
未融合
融合细胞的类型
同核体
同核体
异核体(杂交细胞)
• 同核体:由同一亲本细胞融合而来
细胞生物学第十五章细胞连接

(二)粘合带与粘合斑
粘合带(adhesion belt)呈带状环绕细胞,一般位于 上皮细胞顶侧面的紧密连接下方。在粘合带处相邻细胞 的间隙约15~20nm。
间隙中的粘合分子为E-钙粘素。在质膜的内侧有几种附 着蛋白与钙粘素结合在一起,这些附着蛋白包括:α-, β-,γ-连锁蛋白、粘着斑蛋白、α-辅肌动蛋白和片 珠蛋白。
(一)桥粒与半桥粒
桥粒存在于承受强拉力的组织中,如皮肤、口腔、食 管等处的复层鳞状上皮细胞之间和心肌中。相邻细胞 间形成纽扣状结构,细胞膜之间的间隙约30nm,质膜 下方有细胞质附着蛋白质,如片珠蛋白、桥粒斑蛋白 等,形成一厚约15~20nm的致密斑。斑上有中间纤维 相连,中间纤维的性质因细胞类型而异,如:在上皮 细胞中为角蛋白丝,在心肌细胞中则为结蛋白丝。桥 粒中间为钙粘素。因此相邻细胞中的中间纤维通过细 胞质斑和钙粘素构成了穿胞细胞骨架网络。
每个连接子由6个connexin分子组成。 连接子中心形成一个直径约1.5nm的孔道。 连接单位由两个连接子对接构成。
间隙连 接电镜
照片
间隙连接模型
连接子电 镜照片
2、成分 已分离20余种构成连接子的蛋白,属同一蛋白家族,
其分子量26—60KD不等; 连接子蛋白具有4个α-螺旋的跨膜区,是该蛋白家
紧密连接的焊接线由跨膜细胞粘附分子构成,主要 的跨膜蛋白为claudin和occludin,另外还有膜的外 周蛋白ZO。
紧密连接作用:一是防止可溶性物质从上皮细胞层 一侧通过胞外间隙扩散到另一侧,形成渗透屏障, 起着封闭作用;消化道上皮、膀胱上皮、脑毛细血 管内皮以及睾丸支持细胞之间都存在紧密连接。后 二者分别构成了脑血屏障和睾血屏障,能保护这些 重要器官和组织免受异物侵害。
三、通讯连接 间隙连接:分布广泛,几乎所有的动物 组织中都 存在间隙连接。 化学突触:存在于可兴奋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方式, 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导神经冲动。 胞间连丝: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 接,完成细胞间的通讯联络。
细胞生物学 第十六章细胞社会的联系

黏着带 桥
粒间隙连 接
半桥 粒
黏着 斑
三、通信连接
• 间隙连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连 接子,每个连接子由6个相同 或相似的跨膜连接子蛋白呈环 状排列而成,中央形成一个直 径约1.5nm的亲水性通道。
第十六章 细胞社会的联系
§1 细胞连接 (§2 细胞黏着及其分子基础) §3 细胞外基质
•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 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 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作 用。
• 通过:细胞连接、细胞 黏着、细胞外基质、以 及细胞通信和信号转导, 细胞之间相互联系在一 起,构成了细胞社会。
细胞黏着
细胞黏着
§1 细胞连接
• 相邻细胞的跨膜黏着蛋白 相互交联,整体形成钮扣 状结构,将相邻的细胞与 细胞之间连接在一起。
黏着带 桥
粒 半桥
粒 黏着
斑
二、锚定连接
• 相邻细胞的中间丝通过桥 粒相互作用,将相邻细胞 群体连成一体,增强了细 胞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 机械强度。
• 天疱疮:一种自身免疫缺 陷病,桥粒结构被破坏, 导致皮肤的细胞连接丧失, 体液渗漏而产生的一种严 重皮肤水泡病。
黏着带 桥
粒 半桥
粒 黏着
斑
二、锚定连接
2、黏着斑 • 存在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
间的一种连接结构。 • 细胞内的肌动蛋白纤维通过
跨膜黏着蛋白(整联蛋白, 纤连蛋白受体),与细胞外 基质中的纤连蛋白连接,从 而将细胞黏着在基膜上。
黏着带 桥
粒 半桥
南开大学细胞生物学课件15第15章 细胞连接 6-22 puyue

选择素的三个结构域,通过凝集素结构 强地结合在一起,并从
域而识别细胞外表的糖蛋白及糖脂分子 相邻的内皮细胞进入组
上的糖配体。
织。
(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某些成员属于CAM。作用不依赖Ca2+ 。 有的介导同亲性粘合,如各种神经粘附分子; 有的介导异亲性粘合,如细胞间粘附分子及 脉管细胞黏附分子,它们的配体分子为整合 素。
‘’
皮肤、肌肉、结缔组织,
常与I型胶原共分布
Ⅳ [a1(IV)]2[a2(IV)] 390nm 网状 C端球型 不形成纤维束 基膜
V [a1(V)]2[a2(V)] 390nm 细纤维 N端球状 大多间隙组织与I型胶原
[a3(V)]3
共分布
VI [a1(VI)][a2(VI)][a3(VI)]150nm 微纤维 N,C端球状, 大多间隙组织与I型
胶原的组装
细胞内发生的事件
通过分子内 交联
分泌到细胞外发生的事件 分子间交联
三链 装配
前胶原 肽酶
装配
装配
前体肽链 三股螺旋前胶原 胶原
胶原原纤维
胶原纤维
分子内交联
分子间交联
由前体肽转配成前胶原时,是通过分子内的交联完成的。而由 胶原装配成胶原原纤维那么是通过分子间交联。分子内交联是 指前胶原的三条链之间的赖氨酸残基的交联,分子间的交联是 指不同前胶原间的赖氨酸交联。分子间的交联使得在胶原的尾 部有一个小的间隙别离。平行排列的分子通过前胶原分子N端 与相邻原胶原分子C端的赖氨酸或羟赖氨酸间形成共价键加以 稳定。
M-钙粘素 R-粘素 Ksp-钙粘素 OB-钙粘素 VB-钙粘素 桥粒芯蛋白 桥粒芯胶黏蛋 白
哺乳动物细胞外表的主要钙粘素分子
主要分布组织 着床前的胚胎、上皮细胞(在带状粘合处特别集中) 胎盘滋养层细胞、心、肺、小肠 胚胎中胚层、神经外胚层、神经系统(脑、神经节)、 心、肺 成肌细胞、骨骼肌细胞 视网膜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肾 成骨细胞 脉管内皮细胞 桥粒 桥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 化学突触
化学突触结构模型
化学突触结构(具有小囊泡的一侧为突触前膜)
化学突触(synapse)是存在于可兴奋细胞间的一种连接方式, 其作用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导兴奋。 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膜,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为突触后 膜的受体接受(配体门通道),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 变,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2)选择素
选择素(selectin)属异亲型CAM结合,其作用依赖于 Ca2+ 主要参与白细胞与脉管内皮细胞之间的识别与粘合 已知选择素有三种:
L-选择素:广泛存在于各种白细胞的表面,参与炎症部位白 细胞的出脉管过程 E-选择素:存在于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P-选择素:贮存于血小板及内皮细胞
一、封闭连接 occluding junctions
以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为典型代表,它 将相邻细胞的质膜密切地连接在一起阻止溶液中 的分子沿细胞间隙渗入细胞内。 紧密连接主要见于体内管腔及腺体上皮细胞近管 腔面的顶端,呈带状环绕细胞。 紧密连接处,两相邻细胞质膜并非大片区域紧密 连接,而是以断续的点连在一起,点状接触部位 没有缝隙,未接触处尚有10-15nm的细胞间 隙。
• 细胞粘附分子的作用机制有三种模式: 1.同亲型结合:同种粘附分子间的相互识别与黏着,如 钙粘素; 2.异亲型结合:不同种粘附分子间的相互识别与黏着, 如选择素和整联蛋白; 3.依赖性结合:通过连接分子中介才能相互识别与黏 着。
(1)
(2)
(3)
(1)钙粘素( cadherin ) 单次跨膜糖蛋白,其分子结构 由三部分组成:
主要作用
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粘合。
根据参与连接的骨架纤维类型和锚定部位的不 同,分为二大类:
黏合带:细胞之间
黏合连接(adhering junction)
黏着斑:细胞与基质之间 桥粒:细胞之间
桥粒连接(desmosome junction)
半桥粒:细胞与基质之间
电镜下桥粒
A
B
C
D
Fig.3
(4)整联蛋白家族
一类异源二聚体跨膜黏着蛋白, 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非共价结合 而成。人有24种α亚基和9种β 亚基,可组成20多种不同的整 联蛋白。 依赖Ca2+或Mg2+的异亲性 细胞黏附分子。
胞外区, 与RGD结合
跨膜区 胞内区, 与肌动蛋白丝作用
整联蛋白:依赖Ca2+或Mg2+的异亲性细胞黏附分子。 功能:
半桥粒与桥粒的不同之处:
z 半桥粒只在质膜内侧形成桥粒斑结构,其另一侧为基 膜;桥粒两侧都为细胞。 z 半桥粒穿膜连接蛋白为整合素;桥粒的是钙粘素。
②黏合带与黏着斑
黏合带位于紧密连接细胞的下方,相邻细胞间形成连续的带状 结构,跨膜蛋白为钙粘素家族。
在上皮细胞中,相邻细胞中的肌动蛋白丝通过钙黏蛋白和附着蛋 白形成一个广泛的跨细胞网络,这个网络在肌球动力蛋白帮助 下,可以收缩,在动物形态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A
B
A 3种选择素的结构
C
B 这3种选择素能够识别 糖蛋白寡糖链末端的糖基 配体并与之结合 C 糖基配体的详细结构
炎症时内皮表达E-选择 素,与白细胞和血小板 上的寡糖链识别,白细 胞在炎症部位的血管中 黏附、分离、再黏附、 再分离,呈现滚动方式 运动,激活自身整联蛋 白,介导白细胞和内皮 细胞紧密结合,使白细 胞经内皮细胞间隙迁移 至组织
1.整联蛋白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 2.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3.在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受体倡导信号从细胞外环境向细胞内传递—“由外向 内”,激活胞内Ga2+、第二信使合成及蛋白质上酪氨酸磷 酸化,影响细胞形态、生长、迁移、增殖、分化等;也介 导“由内向外”传递信号
思考题
1.什么叫细胞连接?细胞连接有哪几种类型?其功 能分别是什么? 2.图示说明上皮细胞之间及上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之间的细胞连接特点。 3.试述细胞粘附分子作用机制及分类? 4.介导细胞粘附的是哪四大类粘附分子家族?
•特点: •同亲型结合,高度依赖Ca2+。 • 胞外部分常折叠成5个重复结构域,Ca2+结合在重复 结构域之间。 • 钙粘素功能: • 介导细胞连接:如上皮细胞中的钙粘素。 • 影响细胞分化,参与组织器官的形成:决定胚胎细胞 间的粘附、分离、迁移、再黏合。 • 参与细胞之间的特化连接,调节信号传递。
通过上皮细胞板将相邻细胞缝合在 一起,防止分子在细胞间渗漏 将一个细胞中的肌动蛋白丝与相邻 细胞中相似的肌动蛋白丝连接起来 把细胞与相邻细胞中的中间纤维连 接起来 通讯连接,同时允许细胞水溶性离 子和分子通过(代谢耦联和电耦联) 把细胞中的中间纤维丝锚定在基底 层上
粘着斑
常见于肌细胞与肌腱的连接中 细胞的粘附、铺展与迁移
三、通讯连接 (Communicating junction)
细胞间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通讯联系,完成群 体细胞间的合作和协调
主要包括
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
神经细胞间
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
内的营养物质只能由小肠上皮细胞的顶部摄入细胞,而不能穿 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保证了物质转运的方向性,同时使 上皮下组织不受异物的侵害。
低浓度 肠腔
顶部微绒毛 Na+驱动的葡萄 糖的协同运输 侧部 紧密 连接
高 浓 度 葡 萄 糖 核
协助葡萄糖扩 散的载体蛋白
基部
细胞外液
低浓度
细胞间隙的封闭,迫使大分子必须经过细胞选择途径被吸收或转运
1. 胞外区,N端,5个重复结构 域,负责与配体识别; 2. 跨膜区,多为单次跨膜; 3. 胞质区,C端部分,与质膜下的 骨架成分直接相连,或与胞内的信 号分子相连。 Ca2+结合越多,钙粘素刚性超强
(重复结构域)
同亲型结合 homophilic
Ca2+对钙粘素的影响
锚定连接中,通过α-, β-连 环蛋白与肌动蛋白相连,形 成黏合带;在桥粒结构中, 与中间纤维丝相连。
植物细胞之间
Determining the size of a gap-junction channel.
间隙连接功能
相邻细胞膜内连接子颗粒相互融合,加强 了相邻细胞的连接; 介导细胞之间通讯(cell communication):指
一个细胞的信息通过化学递质或电信号传递给另一个细 胞,使靶细胞产生相应效应。通讯方式包括代谢耦联和电 耦联。
紧密连接
由特殊的跨膜蛋白成串排列形成蛋白质颗粒条索,进而形成拉链状的密闭连接结 构--封闭索,这些封闭索交织成网状,环绕在每个上皮细胞的顶部,将相信相邻 细胞紧密连接在一起,封闭细胞间隙。
功能
封闭作用 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阻止细胞外物质无选 择地通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或组织中的物 质回流入腔中,保证组织内环境的稳定。 隔离和支持作用 形成上皮细胞质膜蛋白与膜脂分子侧向扩散 的屏障,从而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如小肠腔
选择素的功能:参与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或 血小板的识别与黏着,帮助白细胞从血液进入 炎症部位。
(3)免疫球蛋白超 家族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uperfamily,Ig-SF)包 括分子结构中含有免疫球蛋白(Ig)样结构域的 所有分子 一般不依赖于Ca2+ 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系指借二硫键维系的两组反 向平行β折叠结构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介导同亲性细胞粘合,细胞间 粘附分子介导异亲性细胞粘合。如介导淋巴细胞 和免疫应答所需要的细胞之间的特异的相互作用
组成
由围绕在细胞四周的嵴线网络—封闭索组成。 封闭索:成串排列的特殊跨膜蛋白排列形成蛋 白质颗粒条索,将细胞间隙封闭起来。
二、锚定连接 Anchoring junction
锚定连接是动物各组织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细胞
连接方式,通过粘着蛋白、整联蛋白和细胞骨架 体系以及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将相邻细胞或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坚挺、有 序的细胞群体。
粘着斑(adhesion plaque)
是肌动蛋白(actin)纤维与细胞外基质之间 形成点状粘合连接。 跨膜连接糖蛋白
整合素家族 integrins 胞内部分通过锚定蛋白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
粘合带和粘着斑均起着细胞附着与 支持的功能。
体外培养细胞常通过黏着斑附着于培养皿表 面,它的形成与解离对细胞的铺展和迁移具重 要意义
半桥粒与桥粒的结构对比图解
中间纤 维丝 质膜 中间丝
钙粘蛋白 细胞1 胞质附着蛋白
keratin
细胞2 整 联 蛋 白
细胞外区 细 胞 外 基 质
①桥粒与半桥粒
桥粒是在两个细胞间形成纽扣式的结构将相邻细胞铆接 在一起, 中间纤维锚定位点。半桥粒通过细胞的膜蛋白( 整合蛋白),与基膜中的层粘连蛋白发生黏附性结合,从 而使细胞与基膜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第十章 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质 (Cell Junction & ECM)
第一节 细胞连接
• 是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联 结结构。 • 分为三大类,即: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和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
பைடு நூலகம்
胞间连丝:植物细胞壁中小的开口
动物上皮组织体现了上皮细胞的各种细胞连接
第二节 细胞黏附分子与 细胞粘连
(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
细胞黏附分子CAM,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类跨膜糖蛋白,是介 细胞黏附分 导细胞与细胞之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之间相互结合并起 黏附作用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 黏附 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粘连是由特定的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细胞 之间的锚定连接也需要粘附分子的参与 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可大致分为四类: 钙粘素( cadherin ) 整合素( integrin ) 选择素( selectin )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