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发病机制研究进展_王威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新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新研究
作者:
来源:《科学中国人》2024年第05期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团队深入探讨了肝脏如何在糖原合成和脂肪生成之间做出选择的分子机制。
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Science)。
脂肪肝,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表现为过量脂肪在肝细胞中的积累,这不仅与饮食高热量密切相关,还与身体的代谢途径有关。
在进食后,肝细胞中的葡萄糖优先转化为糖原,在糖原含量达到饱和之后才流向脂肪酸。
新的治疗方法在小鼠實验水平进行了开展,结果发现,脂肪肝模型小鼠的肝脏脂肪积累及相关肝脏病变可以显著减少。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一个全新的调控肝脏能量代谢的机制,也为开发针对脂肪肝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靶点。
脂肪肝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和突破

脂肪肝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和突破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可逆的肝脏疾病,其特征为肝细胞内脂肪的异常积聚。
多年来,人们对于脂肪肝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脂肪肝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脂肪肝的最新认识和突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这一疾病。
一、病因的新认识脂肪肝的病因多样化,包括饮食结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高脂高糖的饮食和缺乏运动是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脂肪肝并非仅仅由于营养不良引发,还与肠道微生物、肝脏内免疫系统的紊乱以及遗传变异等因素密切相关。
1. 肠道微生物的作用肠道微生物是指寄生在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种群。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肠道微生物的失调会导致肠黏膜屏障的破坏,引发内毒素的大量释放,进而诱发肝脏炎症和脂肪肝的发生。
调整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益生菌的补充或调整饮食结构,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脂肪肝。
2. 肝脏内免疫系统的紊乱肝脏是人体内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之一,它具有监测、识别和清除体内异常细胞以及抵御病原体的功能。
新的研究表明,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免疫系统存在异常,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数量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肝脏的炎症反应和损伤。
进一步研究免疫系统在脂肪肝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改善脂肪肝的预后。
3. 遗传因素的影响除了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外,脂肪肝的发病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最新的研究已经发现与脂肪肝相关的多个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影响人体脂肪代谢、胆固醇合成和胆固醇排出等方面的功能。
了解这些基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通过基因治疗或精准医学的手段,在遗传易感人群中预防和治疗脂肪肝。
二、发病机制的新突破脂肪肝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发病机制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最新的研究不断揭示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1. 脂肪酸摄取和合成异常脂肪肝的基本病理特征是肝细胞内脂肪的异常积聚。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93 -评价[J].中医杂志,2010,51(6):500-505.[21]李洋,李瑞.李瑞教授针灸治疗情志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4):371-373.[22]邵金华,李岩,王垂杰.从情志致病探析脾胃病的防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68-70.[23]陈白,曹丽萍,修春英,等.针刺疗法治疗轻中度抑郁症60例[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11):123-125.[24]张鹤腾.郁三针为主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25]汉达尔玛,艾丽雅,赵俊,等.蒙医针刺调节抑郁症的机理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0,26(14):95-97,101.[26]张灵虎.调神腹部推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2019.[27]郭争鸣,王德瑜,李迎红,等.三部推拿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8):100-102.[28]高丙南,胡浩然.抑郁症的推拿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139-140.[29]谭禧.单纯性推拿手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内江科技,2008,29(10):122.[30]张爱军.《针灸大成》情志病治疗特色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9):1600-1602.[31]岳延荣.五脏俞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4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5):19-20.[32]曹湘萍.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7):76-77.[33]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34]张浩,吕荣菊,郑智勇,等.情志相胜疗法在抑郁症中应用及其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8):70-73.[35]景丽俊,王嘉锋,吴惠娟,等.以喜胜悲法在减轻老年患者孤独感方面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2):14-15.[36]徐蕊,孔军辉,杨秋莉,虞雪云.广泛性焦虑障碍“思胜恐”情志治疗思路探讨[J].中医杂志,2017,58(10):836-840.[37]侯志旺,陈家旭.情志致郁音乐疗法浅论[J].吉林中医药,2009,29(1):1-3.[38]艾春启,陈生梅,谢贵文.五行音乐疗法对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2):15-16.[39]韩扬,石岭,曾波涛.接受式音乐辅助治疗抑郁症病人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1):63-64.[40]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收稿日期:2021-02-24) (本文编辑:薛琦琪)①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②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③通辽市医院通信作者:戈宏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吴蓝蓝① 戈宏焱①② 梁东亮① 王欢①③【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量摄入高脂饮食、运动量的减少、肥胖人群不断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9-11-02;修订日期:2010-03-23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20080404Zd31)作者简介:李秀丽(1964-),女(汉族),辽宁庄河人,现任赤峰学院医学院教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胰岛素抵抗及抗糖尿病药物研究工作.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李秀丽1,王蒙2(1.赤峰学院·医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2.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201318)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肝病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复杂,胰岛素抵抗(IR )、氧化应激与脂质过氧化物可能是其病因的关键环节,其他因素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脂肪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炎性改变及纤维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文章对此作一阐述。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胰岛素抵抗;游离脂肪酸DOI 标识:doi :10.3969/j.issn.1008-0805.2010.10.104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10-2647-01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肝实质细胞脂肪性变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
病程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纤维化,最后可能演变成肝硬化和肝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NAFLD 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
全球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成人的NAFLD 发病率为20% 33%,肥胖或2型糖尿病患者中NAFLD 发病率达到75%[1,2]。
近年来,我国的NAFLD 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为了有效防治NAFLD 的发生,目前对其研究很多,但NAFLD 发病具体机制尚未清楚,本文对近年来在NAFLD 发病中IR 和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等方面的作用综述如下,旨在探讨NAFLD 的发病机制。
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实验研究进展_李国政

第11卷 第3期 2009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No. 3Mar .,2009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致使肝细胞内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病理学定义为:肝脏脂肪含量(主要是甘油三酯)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者30%以上的肝细胞含脂肪滴,根据肝细胞内脂肪含量,可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3型,根据病因,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脂肪肝的确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形成和脂肪代谢障碍有关,通常认为是肝细胞脂肪合成增加和氧化减少所致。
脂肪肝虽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及静止的病变,但可在较短期内发展为不可逆的肝损害,其肝纤维化的发生率高达25%,且约1.5%~8.0%的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1],因此积极防治脂肪肝对阻止慢性肝病进展和改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古文献中并无与“脂肪肝”相对应的病名 ,但根据临床表现一般认为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的瘕、积聚、肝痞、胁痛、痰浊、肥气、臌胀等范畴 。
现代医学目前对脂肪肝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传统的中医药学在本病的防治方面却有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的防治和研究方面非常活跃,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从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复方针灸三方面就中医药防治脂肪肝(包括酒精性和非酒精性)的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单味药物防治脂肪肝的研究1.1酒精性脂肪肝的单味药物防治的研究 丹参是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抗酒精性肝损伤的药物。
实验研究证实丹参能降低机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强抗氧化防御能力,提高细胞膜的稳定性,减轻酒精所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以及抑制三酰甘油含量的增高,有明显的防护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2]。
水飞蓟素是中药水飞蓟的有效成分,研究证实其能够直接清除活性氧而对抗脂质过氧化;抑制NO的产生;在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优先抑制5'-脂氧合酶;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再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与 患者 在 患 N A F L D或 N A S H 的基 础 上 发 展 为 肝 纤 维
化 晚期 的 比例 是 相 当的 。 有 数 据证 实 了N A F L D的异质
性, 将 患者 分 为快速 或慢 性进 展者 。 尽 管 慢 性 进 展 者 可 能发展为 N A F L D, 但 并 没有 发 展 为肝 纤 维 化 或其 他 必
综 述
【 关 键 词 】 非 酒精 性 脂 肪 肝 ; 代 谢 综合 征 ; 肝 细胞 癌 ; 纤维化 ;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9 — 5 5 1 9 . 2 0 1 7 . 1 5 . 0 1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指 标—— 纤 维 化 和肝 硬 化 的进 行 性 进展 等 并 发 症[ 4 1 。 这
病 率 迅速 上升 。 N A F L D包 括一 系 列肝 脏疾 病 , 其 主要 特
征是 肝 脏 三 酰 甘 油 ( T G) 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量 蓄 积 , 在不 存 在 炎 症 和
方 面 的研 究 专注 于 3个 主 要 目标 : ( 1 ) 定 义疾 病 诊 断 和 致 疾病 的分 子变 化 。
着存 在 小 叶 炎 症 和 肝 细 胞 损 伤 的 迹 象 . 可 发 展 为 慢 性N A F L D。 人 们 对 这 种 疾 病 的 自然 史 仍 了 解 较 少 , N AF L D患者 易 罹患肝 脏 相关 并 发症 , 例 如纤 维 化 、 肝 硬
化、 肝细胞癌 ( HC C) 和肝 外 疾 病 『 如心血管疾病 ( C V D)
文章 编 号 :1 0 0 9 — 5 51 9( 2 0 1 7 ) 1 5 — 2 2 8 4 — 0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与性激素相关性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与性激素相关性研究进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病理基础的一种肝脏疾病。
我国NAFLD的患病率约为20%~30%,有增高的趋势。
NAFLD早期可防可治,但病情进展可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而使病人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Petta S、陈力元[1-2]等的研究表明,NAFLD与原发性肝癌、结肠腺瘤及结肠腺癌的发病相关。
性激素为类固醇激素,分为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
性激素除作用于生殖系统外,对血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等亦有直接或间接作用;而后者与NAFLD发病密切相关。
目前,性激素与NAFLD发病机制相关性研究很多,本文做一简要综述。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1 NAFLD的病因我们讨论的NAFLD病因,指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密切相关的疾病,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
而排除了饮酒、肝炎病毒、化学性致病因素、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妊娠急性脂肪肝等病理学上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基础的病因[3]。
1.2 NAFLD的发病机制1988年,Day[4]等首次提出NAFLD的“二次打击”假说。
当时“第一次打击”指脂肪在肝细胞储积,“第二次打击”指氧应激和异常的细胞因子,导致肝脏的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IR才是真正的“第一次打击”:一方面,IR作为NAFLD的初次打击导致肝细胞脂肪沉积并参与NAFLD的发展;另一方面,NAFLD的肝细胞脂肪堆积可加剧IR。
2 NAFLD与性激素性激素并不是简单的在肝脏降解,还可以通过与肝脏的受体结合而参与肝脏的许多生理活动,也就是说,肝脏是接受性激素调控的器官。
2.1 NAFLD与雌激素2.1.1 雌激素及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雌激素是类固醇激素,包括雌酮(E0)、E2和雌三醇(E3) ,以E2的生物活性最强。
肠道菌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的机理研究

综述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2020年第36卷第2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较高发病率,同时存在低龄化发病趋势,加上病情发展缓慢,极易引发心血管事件及肝癌产生,不仅增加治疗难度,同时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1-2]。
目前临床上关于疾病发生机制尚无明确定论,但有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堆积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性综合征,并与遗传、环境及代谢应激密切相关[3]。
近年来随着中医技术的完善发展,中药干预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中存在较大优势,其疗效在临床也获得较多研究证明。
另外,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若能够全面了解肠道菌群在疾病形成中的作用,则可为中药干预提供有效参考。
非酒精性脂肪肝流行病学: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发生较大变化,加上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率逐年升高。
由于疾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有的患者经过肝脏血生化检测也未能发现异常,若患者超过三分之一肝组织脂肪变性后利用超声可检出。
若能够尽早发现并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减轻相关症状,控制病情,保障患者身心安全[4]。
相关数据中显示[5],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占20%~30%,其中有25%患者可能发展成脂肪性肝炎,其中又有10%~15%可发展成肝硬化,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危险因素及易感性:临床上将糖尿病、肥胖及高脂血症公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存在上述因素者大部分可能产生肝脏脂肪变性,而少数可能进展成脂肪性肝炎或者肝纤维化,因此存在相似危险因素者之间的病程差异显著。
目前临床上发现饮食、易感性、肠道菌群等因素均对疾病的发展具有潜在影响。
与其他代谢性疾病相似,存在外源性危险因素与个体基因易感性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个体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不同表型[6]。
发病机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多样,目前临床尚无明确定论,可能与二次打击学说有关,其中单纯性脂肪肝发展成脂肪性肝炎或者肝纤维化均属于二次打击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H"’*
中 ?7@5 也高于对照组,生化和病理检测结果与乙醇诱导的 脂肪肝小鼠相同,说明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过程 研究表明, 人体肠道内细菌的分解代谢产 很可能是相同的A44C。 生部分乙醇并吸收入血, 如实验中发现不饮酒的肥胖妇女呼气 另 一 个 实 验 证 实 >9DE 患 中 乙 醇 浓 度 高 于 正 常 体 质 量 者 A48C, 者的呼气中乙醇浓度也高于正常人。因此,普遍认为 >9DE 与肠道内细菌过度生长相关,这种内源性乙醇起着相同的致 病作用A47C。 糖尿病是脂肪肝的另一高危因素。人们较早就认识到糖 尿病引起高脂血症,使肝细胞吞噬大量甘油三酯导致肝脂肪 化,目前临床发现单纯性脂肪肝中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引起 的脂肪代谢紊乱 A4@C。动物实验显示糖尿病小鼠中 DFGH?IB. 蛋白高表达, 并伴有脂肪肝的发生 A46C。而其他实验研究证明体 质量正常脂肪肝患者同样与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糖 耐量增加直接相关 A4JC。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可以导致脂肪溶 解酶增加, 释放大量自由脂肪酸入血入肝, 肝脂 肪 酸 I! 氧 化 增强, 增强了肝的氧化应激, 而肝细胞本身的异常使其易于发 展为脂肪肝 。这些研究说明糖尿病及隐性糖尿病与脂肪肝的
[B4 ]H’$\’V1\L EU<
&#b#", f<
!’)-’)0**" c<0- #*;
>’$N#*3’/’*"3 & E0:#-’*<
1-0#-’/0:#-"-"1 #$, ")’$T BPPP<8BR8ST74BI74P;
"$3)0#10, :)0V#*0$30 ’+ O(-#-"’$1 ’+
?FA
"
$
高危因素的作用机制 高脂血症常与脂肪肝并存, 有人对 RF 例高脂血症患者进
行研究, 发 现 F"G 有 肝 脂 肪 沉 积 , 其中高甘油三酯血症又占 大部分 ?@KA。实验发现任何原因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都可以导 致肝脂肪化 ?@RA。 在乙醇诱发脂肪化的过程中,人们首先认识到乙醇及其 氧化物参与了肝线粒体的损伤, 使其氧化功能下降, 使甘油三 目前研究人员认为, 酯在体内合成增多, 共同促进肝脂肪化?FA。 乙醇引起脂肪肝很大程度上与氧化应激状态和过氧化物小体 受体有关, 而氧化应激状态主要与线粒体和微粒体系统有关, 而内毒素激活 V566;( 氏细胞使肝细胞处于应激状态也发挥了 作用 ?!"A。微粒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 主要由乙醇诱导产生, 参
肝脏在全身脂质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肝细胞通 过转运和代谢 *调节体内和肝细胞内脂质的代谢。由于各种原 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紊乱, 脂类物质动态平衡失调, 肝细胞 摄取脂肪增加而脂肪氧化减少,均可导致肝细胞内脂肪蓄积 形成脂肪肝。脂肪肝的病因比较复杂如单纯性肥胖、乙醇中 毒、 糖尿病、 营养不良、 药物中毒等, 特别是与高脂血症有关。 其病理机制主要为整体水平的脂肪、糖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 或肝细胞病理损伤和代谢障碍, 两者常互为因果, 共同存在。 现对近年来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脂肪肝的病理形态特点 光镜下, 肝细胞内脂肪颗粒增多, 肝窦增宽, 细胞核偏移, 部分病例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临床根据患者是否饮酒区分 为酒精性肝脂肪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但病理上两者难 有人根据肝内炎性细胞的浸润和肝细胞的灶性坏死 以区分?@A。 情况将脂肪肝分为单纯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一般认为前者 但临床研究 预后较好, 后者易于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A, 证明两者没有明确界限, 常常是严重程度之间的区别 。
9O & Y#1N
[B@ ] !’Z0 c< ‘M()# !< !1(\#O’-’ .< 0- #*; F0*#-"’$1/": Z0-b00$
作用是互相的, 具有相同的病理机制。
10)(O *0:-"$ #$, +#--L *"V0) "$ &#:#$010 O#*0 #,’*0130$- ($"V0)1"N -L 1-(,0$-1A&C; 9O & Y#1-)’0$-0)’*< BPPP<P7RBBST884QI888@;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 .,)!
天
津
中
医
药
/012302 4,5(21- ,6 /(17080,21- 9:02;<; =;70>02;
@#R
・ 综
述 ・
脂肪肝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王 威, 江海涛, 李玉红, 茹永新, 高秀梅, 张伯礼
%""@R%)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关键词: 脂肪肝; 机制;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NFIF)F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I!H@F@R "!H"@#RH"% 时, 有人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L+) 疫缺陷综合症 (&LMC ) 蛋白酶抑制剂导致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固醇调节 元件结合蛋白 (CNOPQ< ) 在肝和脂肪组织中持久地处于激活 在食物诱导的小鼠脂肪肝模型及体外肝细胞 状态聚集状态 ?RA。 培养中, 发现 CNOPQ< 与同型半胱氨酸结合后, 通过相应基因 (9D S /E) 的生物合成, 并由肝细胞吞 促进胆固醇 S 甘油三酯 噬、 储存, 促进脂肪肝的形成 ?@"A。 把 CNOPQH9 基因转染到幼稚 脂肪细胞可以促进脂肪细胞成熟,而 CNOPQH9 转基因小 鼠 出现脂肪组织分化紊乱,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难以控 制的尿糖, 同时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脂肪肝, 与人体的先天 性脂肪代谢紊乱相似?@@A。 在 .&CD 病理中时常出现铁蛋白水平升高和铁染色阳性 增 强 , 因 此 有 人 对 .&CD 患 者 的 血 色 素 沉 着 病 相 关 基 因 (DTO) 进行突变分析, 结果发现 .&CD 患者的 DTO 突变率位
[B ]H()- 9K< 2(--’$ 9< K#L .?; K"#M$’1"1 #$, "$-0):)0-#-"’$ ’+ 1-0#-’N
+#--L *"V0)T #$’-/0) +0#-()0 ’+ -/0 O0-#Z’*"3 1L$,)’O0A&C; .*"$ >(-)< BPPP<BQR6ST8@8I865;
与肝细胞的损伤,但在糖尿病和肥胖相关的脂肪肝患者中微 粒体细胞色素 ?7@5 也相应升高 。 在食物诱导的脂肪肝小鼠
A4BC
#,":’10 -"11(01 ,(0 -’ -/0 #33(O(*#-"’$ ’+ #3-"V#-0, 1-0)’* )0M(*#-’)L 0*0O0$- Z"$,"$M :)’-0"$1 "$ -/0 $(3*0(1 A&C; ./0O< 455B<BJR8ST48I88;
子中 %@G 并发脂肪肝, 其中大部分存在线粒体损伤同时存在 线粒体的原发性或继发性损 %H 羟酰辅酶 & 缺乏 。研究表明,
?#A
伤是包括脂肪肝在内的各种肝病的发病基础?IA。
#
脂肪肝有关的基因突变和蛋白
C8(5J;2 在 研 究 家 族 性 不 明 原 因 性 肝 纤 维 化 中 发 现 .&CD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与纤维化有关 。随着分子生物学
[BB ]e*)"3/ FY< H#3’$ &9< H)#11 G?<0- #*; 20-#Z’*"3< ","’1L$3)#-"3
-’^"3"-L ’+ ,)(M1T ’V0)V"0b ’+ -/0 /0:#-"3 -’^"3"-L "$,(30, ZL -/0 #$^"N ’*L-"3< :#$#,":*’$A&C;./0O H"’* d$-0)#3-< 455B<B87R8ST4@BI4@J;
[B6 ] .’)-0_I?"$-’ E<
!
展望 脂肪肝的发病诱因很多, 但根本原因为肝细胞中脂的氧
.#O"*’ 2G< H#:-"1-# 9<0-#*;
>’$I#*3’/’*"3
化利用和转运障碍。造成脂的转运障碍是磷脂的代谢障碍和 载脂蛋白生成障碍。造成脂的氧化利用障碍是肝细胞线粒体 这些障碍均与酶的活性有关, 将进一步 中进行 !I 氧化障碍, 探讨这些相关酶的调节, 为治疗脂肪肝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参考文献:
电镜下, 脂肪肝表现为肝细胞变形, 胞质内有大量脂肪颗 细胞核不规则, 核周间隙不规 粒及丝状排列的 =1--,(B 小体, 则扩张, 部分肝细胞核凹陷, 胞质疏松, 细胞数目减少, 线粒体 肿胀变形, 嵴粒消失, 粗面内质网扩张甚至断裂。 肝线粒体损伤与脂肪肝的关系 在脂肪肝的病理过程中, 人们较早注意到, 随着肝细胞内 脂肪滴的出现, 肝细胞内线粒体的结构出现缺陷, 线粒体的嵴 变短或消失, 周围晶状体减少, 实验证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CD)和单纯性脂肪肝中肝细胞脂肪酸的氧化比正常肝细 胞加强?$A。 临床检验发现酒精性脂肪肝线粒体损伤可以加强体 形成, 一 部 分 /E 分 泌 入 内脂肪酸积聚, 促进甘油三酯 (/E) 血, 另一部分在肝细胞内蓄积。 乙醛和反应性氧化物是线粒体 伴有癫痫综合征的孩 损伤的主要原因 。芬兰研究人4;$ $’$N#*3’/’*"3 1-0#-’/0:#-"-"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