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一、流行病学最近的一项meta分析估计,NAFLD的全球患病率约为25%。
其流行率似乎一直在增加,估计每年有360万新增病例。
NAFLD与NASH都与肥胖、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与仅患有NAFLD或一般人群相比,NASH患者更容易肥胖或出现代谢紊乱。
配对活检(治疗前后)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NASH可能会逆转为NAFLD;无NASH但其活检结果提示纤维化的患者可能代表其曾存在NASH 但已发生逆转。
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时,约25%的NAFLD患者纤维化分期在F2或以上(表1)。
表1 NAFLD活动度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约有40%的NASH患者纤维化程度会不断加重,其速度约为每十年进展1个阶段。
NASH患者罹患肝细胞癌的几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其年发病率是NAFLD的12倍(5.77 vs. 0.44人/1000人)。
长期研究表明,与普通人群相比,NASH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和肝脏相关死亡率更高。
NASH患者的年死亡率比NAFLD患者高1.7倍(25.56 vs. 15.44人/1000人),肝相关死亡率比NAFLD患者高15倍(11.77 vs 0.77人/1000人)。
尽管肝脏相关死亡率在增加,但心血管疾病仍是NASH与NAFL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二、临床表现大多数NASH患者无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的症状,如疲劳或轻微腹痛。
超声或CT扫描显示右上象限脂肪变性或实验室检查显示转氨酶升高,可能提示NAFLD 或NASH,需进一步检查。
如果患者尚未进展为肝硬化,体格检查通常无异常或仅有向心性肥胖。
三、NASH的诊断NAFLD的确诊需要在没有过量饮酒的情况下,有超过5%的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像学或组织学证据。
相比之下,NASH的确诊需要活检和组织学检查,显示肝脂肪变性超过5%,伴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和肝小叶炎症(图1)。
图1 NASH 的组织学特征四、NASH的治疗1. 改变生活方式对于NASH,理想的治疗效果是有效逆转肝损伤和纤维化,并改善其他代谢指标或心血管并发症(或至少不使后者恶化)。
2024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全文)

2024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全文)《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进行的修订,主要针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筛查和监测、诊断和评估、治疗和随访等临床问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指南推荐意见一览推荐意见1: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进展性肝病,应该加强筛查和防治(B,1)。
推荐意见2:肥胖、2型糖尿病(T2DM)、代谢综合征(MetS)组分、过量饮酒、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等高风险人群应该筛查脂肪肝和纤维化(B,1)。
推荐意见3:MAFLD 患者应该筛查并监测肝纤维化(B,1)。
推荐意见4:合并进展期纤维化的MAFLD 患者应该筛查肝细胞癌( HCC),明确诊断肝硬化时还应筛查食管静脉曲张和肝脏失代偿事件(B,1)。
推荐意见5:MAFLD 患者应该筛查并监测MetS 组分和T2DM(B,1)。
推荐意见6:MAFLD 患者应该筛查慢性肾脏病(CKD)和亚临床动脉硬化,并评估心血管病(CVD)风险(B,1)。
推荐意见7:MAFLD 患者应该坚持参加基于年龄分层的各种常见恶性肿瘤的筛查(C,1)推荐意见8:诊断MAFLD 基于以下 3 个标准:(1)影像学诊断脂肪肝和/ 或肝活检发现≥5% 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2)存在 1 项及以上MetS 组分;(3)排除过量饮酒、营养不良、肝豆状核变性等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其他原因(B,1)。
推荐意见9:酒精性肝病(ALD)和其他原因脂肪肝患者有肥胖和/或T2DM、MetS 时需要考虑合并MAFLD(C,1)。
推荐意见10:MAFLD 可以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等其他类型肝病合并存在(B,1)。
推荐意见11:超声显像是影像学诊断脂肪肝以及筛查和监测HCC 的首选方法(B,1)。
推荐意见12:瞬时弹性成像检测的受控衰减参数/超声衰减参数( CAP/ UAP)和肝硬度值(LSM)可以用于慢性肝病患者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与评估(B,1)。
如何辨别非酒精性脂肪肝?

如何辨别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言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为肝脏脂肪堆积,但不与酒精摄入有关。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NAFL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由于NAFLD在早期通常无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预防疾病的进展至关重要。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如何辨别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预防和治疗该疾病。
1. 症状在大多数情况下,NAFLD的早期阶段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
当NAFLD进展到晚期,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 肝区不适或轻度疼痛 - 肝区膨胀感 - 疲劳 - 肝功能异常然而,这些症状并不特异,也可能与其他疾病有关,因此仅凭症状是无法明确诊断NAFLD的。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对于辨别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其特异性有限。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发现: - 轻度肝脏肿大:肝脏边缘可触及,但通常不会超过肋缘下2厘米。
- 肝区压痛:可能存在肝区不适或压痛。
然而,这些发现并不能单独用于诊断NAFLD,仍需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3. 影像学检查应用影像学检查是明确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一种重要手段。
以下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3.1 腹部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是诊断NAFLD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
它可以检测到肝脏脂肪沉积、肝脏大小和形态变化等。
超声结果通常将肝脂肪沉积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3.2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腹部CT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信息以判断肝脏脂肪沉积情况,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但由于其辐射剂量较大,不适合作为常规筛查手段使用。
3.3 磁共振成像(MRI)腹部MRI可以提供更为精细的肝脂肪成分信息,并有助于排除其他病因。
但由于其成本较高,目前主要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4.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金标准,但一般仅在必要时(如手术中)才进行。
通过取出肝脏组织,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明确肝脏是否存在脂肪沉积、炎症、纤维化和肝细胞坏死等病理学改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指南ppt课件

目录
流行病学 自然转归 诊断标准 病情估计 诊疗对策
监测结与论随访
流行病学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
普通成人患病率 NAFLD:20-30% NASH:10-20% 肝硬化:2-3%
肥胖症患者患病率 NAFL:60-90% NASH:20-25% 肝硬化:2-8%
2型糖尿病:NAFLD:28-55%
高脂血症患者:NAFLD:27-92%
流行病学
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
1、膳食结构 2、生活方式 3、IR 4、代谢综合征组分
返回
自然转归
• NAFLD患者肝病的进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初次肝活 检的组织学类型
• NAFL:进展慢,肝硬化发生率低(0.6-3%)。 • NASH:肝硬化发生率15-25%。
自然转归
病情进展 危险因素
年龄 >50岁
病情估计
• 根据FGP和胰岛素计算稳态模型评估IR指数,根据OGTT 判断餐后血糖调节能力和胰岛素敏感性。
• 全血粘度、CRP、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等检查代谢综合 征相关组分。
• 肝功能及血凝反应肝脏储备功能,疑似肝硬化患者应行胃 镜筛查并检测AFP筛查肝癌。
• 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动脉硬化 • 肝脏超声结论不清时可做CT或MR检测。 • 相关检查明确有无铁负荷过重、OSAS、多囊卵巢综合症
3)中等量有氧运动,每周4次以 ,累计锻炼时间至少150min
治疗对策
2、控制体质量,减少腰围
(1)药物干预:肥胖患者改变 生活方式6-12月体质量<5% ,谨慎使用二甲双胍、西布 曲明、奥利司他等。
(2)上消化道减肥手术:肝功 能衰竭,中重度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重度肥胖症患者 在药物减肥治疗无效时可考 虑上消化道减肥手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控制体重/减少腰围
NHLBI guideline 1998
对于所有病人
(内脏性肥胖/超重/体重增长迅速)
饮食控制、增加运动+/-行为治疗
BMI>30或BMI>27+危险因素
减肥药物(奥利司他、西布曲明)
BMI>40或BMI>35+肥胖相关疾
病
减肥手术(胃成形手术、空回肠旁路术)
减肥对NAFLD的影响
2) 肝细胞气球样变;
3) 小叶内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或小叶内炎 症重于汇管区;
4) 可伴有或无肝细胞坏死、Mallory小体、肝 窦周纤维化。
其中第1项-第3项为诊断NASH的必备条 件。
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根据在脂肪性肝炎基础上,肝腺泡3区纤维化、门静脉纤维化、架桥纤维 化的程度和肝硬化的有无可将脂肪性肝炎分为4期:
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晰;
肝脏体积增大,肝边缘角变钝;
彩超见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 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
凡具备第1项加第2-4项之一者可确诊为弥 漫性脂肪肝;
CT诊断依据
肝脏密度普遍低于脾脏或肝/脾CT比 值≤1.0可考虑存在弥漫性脂肪肝, CT平扫的诊断价值大于增强扫描
肝/脾CT比值≤1.0者为轻度;
合并症象
50%血清铁蛋白增高,6%~11%转铁蛋白饱和度 增加,但肝组织铁含量大多正常。 20%可有IgA增高和ANA阳性。
排除其他肝病
病毒性肝炎:血清HBeAg, HBVDNA, HCVRNA阳性
Wilson病:血清铜蓝蛋白、铜氧化 酶降低,角膜可见K-F环
自身免疫性肝病:抗核抗体、抗肝 肾微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 粒体抗体阳性
新版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解读

新版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解读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在中国的患病率逐渐增加,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规范和统一诊疗标准,中国肝病学会于近期发布了新版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
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详细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诊断标准在新版指南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根据影像学或组织学检查结果来确定。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和MRI,而组织学检查则是通过肝脏活检来确定。
此外,患者还需排除其他引起脂肪肝的疾病,如乙肝、丙肝、药物性肝病等。
二、分级和分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病情一般表现为简单脂肪肝,中度病情则为脂肪肝伴有轻度炎症和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而重度病情则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
三、治疗原则针对不同分级和分期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新版指南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
对于轻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主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来控制病情。
对于中度和重度病情,则需要采取药物治疗和其他干预措施,以降低脂肪肝的进展和并发症的风险。
四、药物治疗在新版指南中,药物治疗被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糖尿病药物、降脂药和抗氧化剂等。
其中,利用抗糖尿病药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二甲双胍等。
五、其他干预措施除了药物治疗,新版指南还强调了其他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这包括减肥、戒酒、戒烟以及避免饮食中的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饮食习惯。
此外,适量的体力活动和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也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治疗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六、预防和健康教育为了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生和发展,新版指南还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减少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患病率。
总结:新版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的发布,对于规范和统一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肥胖症的日益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全面而系统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最新的诊疗策略和研究进展。
本文首先概述了NAFLD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然后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以及病理诊断等方面详细描述了NAFLD的诊断流程。
接下来,文章重点介绍了NAFLD的治疗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新兴的非侵入性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
本文还讨论了NAFLD患者的管理和随访,以及预防NAFLD的策略。
文章总结了当前NAFLD研究的热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疾病概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随着全球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流行率的增加,NAFLD现已成为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并被认为是导致HCC的第二大病因。
NAFLD不仅影响肝脏,还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肾脏疾病等密切相关。
因此,对NAFLD的深入研究及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NAFLD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临床表现上,多数NAFLD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或上腹胀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但通常无特异性。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和MRI等可用于诊断NAFLD,其中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经济无创、可重复性好等优点而成为首选检查方法。
然而,影像学检查难以区分单纯性脂肪肝和NASH,因此对于疑似NASH的患者,建议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一、概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又称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其中NASH是NAFLD进展的重要中间阶段。
NASH最早于1980年由Ludwig描述,当时认为它是一种好发于滴酒不沽的肥胖、糖尿病女性群体的良性肝病。
事实上,NASH亦可发生于每周饮用乙醇量小于210g的体型消瘦和无糖尿病和血脂正常的男性,并可诱发进展性肝纤维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和失代偿期肝硬化。
当前NASH已成为仅次于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的重要肝硬化前期病变之一,并为健康体检人群血清转氨酶异常的常见病因,NASH 的有效防治可望阻止慢性肝病进展,减少肝硬化和肝病相关残疾和死亡的发生。
二、流行病学文献报道NAFLD/NASH的患病率及其病因构成比差异很大,主要与调查年代及其所用诊断方法、检查对象的年龄、性别、伴随疾病状态以及酒精和药物消耗等因素不同有关。
近十余年来,随着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的多元代谢综合征的高发,NAFLD/NASH的患病率逐渐升高。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NAFLD现已成为最常见的肝病之一。
美国普通成人NAFLD的患病率为10~40%(平均20%),NASH 为2~5%(平均3%)。
在肥胖、糖尿病以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慢性升高者等特殊人群中NAFLD的患病率更高,并且NAFLD的起病渐趋低龄化。
1987年Friedman报道,美国成人健康查体者血清转氨酶异常率0.5%,其中75%与肥胖和嗜酒有关。
1988年Gillon发现,2.4%苏格兰献血员血清转氨酶异常,其中82%与肥胖和酒精性脂肪肝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药物治疗
调脂药物
烟酸
主要作用
降低LDL-C 5-25% 降低TG 20-50% 升高HDL-C 15-35%
副作用
潮红、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痛风) 上胃肠道不适、肝脏毒性
禁忌症
慢性肝脏疾病、消化道溃疡 糖尿病 严重痛风、高尿酸血症
15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药物治疗 保肝药物(抗氧化剂) ❖ 多烯磷脂胆碱(易善复) ❖ 还原型谷光甘肽及其前体物质(N-乙酰半胱氨酸、S-腺 甘蛋氨酸) ❖ 熊去氧胆酸 ❖ 甜菜碱(胆碱的自然代谢产物) ❖ 维生素E
7:276-291
6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食物中脂肪供应过多 血浆游离脂肪酸过多 肝内脂肪酸利用减少 肝内甘油三脂合成能力增强 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及分泌障碍 脂蛋白代谢酶在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
甘油三脂在 肝细胞内沉积
肝细胞 脂肪变性
7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临床)
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 性脂肪肝性肝病
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性每周< 70g
2.除外病毒性、药物性肝炎、全胃肠外营养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 定疾病
3.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外,可出现乏力、消化不良、腹胀、肝区隐 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4.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 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
主要副作用
肌病 肝脏转氨酶升高
禁忌症
绝对:肝脏疾病 相对:与某些药物合用
13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药物治疗 调脂药物
贝特类
主要作用
降低LDL-C 5-20% (伴正常TG) 可能升高 LDL-C (伴高TG 时) 降低TG 20-50% 升高HDL-C 10-20%
副作用:
便秘, 胆石, 肌病
禁忌症:
5.血清转氨酶可升高,并以ALT增加为主,常伴有γ-GGT/TG等水 平增高
6.肝脏影象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象学诊断标准 7.肝脏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8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临床)
B超诊断
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 现为灶性高回声 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 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 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
20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易善复(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多烯磷脂酰胆碱改善血液中血脂的参数
减轻体重,抑制TNF-α,减少肝脏脂肪沉积。 ❖噻唑烷二酮(罗格列酮)
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游离脂肪酸的 产生,抑制脂质过氧化及TNF-α活性。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药物治疗 调脂药物
HMG CoA 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类)
主要作用
降低LDL-C 18-55%, TG 7-30% 升高HDL-C 5-15%
非酒精性脂肪肝
1
定义
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 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 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 性肝炎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 感性与其发病有关。
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
引起NAFLD的常见的危险因素
疾病 肥胖症
在相关疾病患者中NAFLD 的患病率(%)
9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临床)
CT诊断
肝密度普遍低于脾脏或 肝/脾CT比值≤1
10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治疗对策
非药物性基础治疗
饮食控制 加强运动 防治原发病或相关危险因素。 避免加重肝脏损害 减肥
药物治疗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药物治疗
改善胰岛素抵抗(增敏剂)
❖ 双胍类(二甲双胍) 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调节糖代谢,
HDL:高密度脂蛋白 LDL: 低密度脂蛋白
19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易善复(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多烯磷脂酰胆碱(PPC)改善血液中血脂的参数
A.K.HORSCH等人(1)在一项双盲试验中,使用多 烯磷脂酰胆碱(每日1.8g,共14天和42天)治疗IIB型和 IV型高胆固醇血症病人(n=13),与对照相比(n=15),在 14天和42天后结果如下
国内研究,265例脂肪肝的临床研究发现:265例脂 肪肝患者中有95例患有各型高脂血症
170/265
95/265
22.3% 高TG血症
7.9% 高Ch血症 5.7% 混合型高脂血症
范建高、曾民德《脂肪肝》2000年 4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
另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是脂肪肝的高发人群
70%
60%
50%
40% 30%
10-24%
20%
10%
5%
0% 普通人群 1型糖尿病
63% 2型糖尿病
5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自然史)
肝脂肪变
脂肪性肝炎 50%
肝纤维化
5年存活率为 67%,10年存活 率为59%
15%~30%
肝硬化 3%
肝细胞癌
肝功能衰竭
肝移植
Patrick L. Altern Med Rev, 2002,
• 多烯磷脂酰胆碱通过激活磷脂依 赖性脂解酶LPL和HTGL
• 促进了乳糜微粒和VLDL的降解
• 使血清甘油三酯的水平下降
LPL: 脂蛋白脂肪酶 HTGL:肝甘油三酯脂酶 LCAT: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18
易善复药理作用方式
易善复对脂蛋白代谢的影响
PPC可与血清脂蛋白结合,特别是与HDL结合,其有利于HDL表面单层的 存在形式。PPC结合的HDL可以提高从血清LDL和组织中摄取胆固醇的能 力,使HDL将胆固醇转运到肝脏 (胆固醇逆向运输)的能力增强,从 而使得病理性LDL/HDL升高得到下降。
30~98
高脂血症
21~60
2 型糖尿病
21~78
Russo MW, Jacobson IM. Hospital Physician. 2002, 67:36-41. Patrick L. Alternative Medicine Review. 2002, 7: 276-291.
3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
16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易善复(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肠道内胆固醇吸收
胆固醇排泄
肝甘油三脂酶(HTGL)及脂蛋白脂酶(LPL)活性
肝脏中的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活性 (通过 DLPC)
细胞氧化酶活性 / 善复药理作用方式
易善复可调节膜结合酶系统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