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原因是
唯物辩证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唯物辩证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理论指导。
唯物辩证法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动力机制作用,本文将从实践、矛盾和革命三个方面来论述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实践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唯物辩证法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发展科学技术,改良社会制度,促进社会进步。
例如,工业革命的推动是通过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从而引发了现代化的社会变革。
二、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动力源泉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矛盾的存在推动了事物的不断变化和进步。
人类社会也充满了各种矛盾,例如阶级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的激化和解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解决矛盾,人类可以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三、革命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革命是事物从旧到新的飞跃,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后的积极解决方式。
革命的存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例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和革命,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革命不仅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变革,更是一种实践行动,通过革命可以推动社会从旧的制度到新的制度的转变。
综上所述,唯物辩证法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实践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通过实践人们认识世界,改造社会。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动力源泉,矛盾的解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革命是唯物辩证法的一种发展形式,通过革命可以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唯物辩证法的力量驱使着人类社会向着更加先进、公正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原因及理解

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原因及理解人类社会是由人的行为活动构成的,人类行为应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
不能透彻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我们就难以解答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各种问题。
一、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生命,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具有确定不变的生存愿望。
人的生命和灵魂依存于肉体,人的肉体需要食物、衣物等物质条件,人因此从出生那一刻起便具有物质愿望。
一个生理成熟的人总是要追求异性对象,具有性爱愿望。
生存愿望、物质愿望、性爱愿望是人类行为的原因和动力。
1.生存愿望。
生命因个体而存在,每个活着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不受伤害,最大限度地延续生命的时间。
这种希望、这种生存愿望伴随每个人的生命过程。
尽管人的生命是脆弱的,自然灾害、疾病、人为伤害、饥饿、战争等等,时刻危及人的生命。
然而人类从未停息与一切伤害的斗争。
生存愿望是人类最基本的愿望,支配和控制人类的一切生存行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生存愿望贯穿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连贯地球的每个角落!2.物质愿望。
人作为动物体是由特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一个人的诞生及成长,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一方面必须要有适宜的温度、空气,以及沙、石、水、土等构成的生存空间。
一方面必须获取食物、衣物、房屋、以及必要的生活用品。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然会对物产生占有欲,这种占有欲即是人人都具有的物质愿望。
人类的经济活动生生不息:农民种地、牧民放牧、工人从事工业生产、商人经商等等,他们年复一年的劳作,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物质愿望。
物质愿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性爱愿望。
造物主在造就人类时,使人类具有奇妙的两性差别。
一个生理成熟的人便会思考性,并追求异性对象,从这时起,一个人便具有确定的性爱愿望。
男女之间因两性神经系统的内在作用而相互吸引,并通过亲密的接触,获得愉悦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性爱愿望伴随人的生活过程,是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重要条件。
二、人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原理人类从最早的社会组织—原始群,发展到当今的联合国,直至建立人类共和国,其时间跨度数万年,其社会组织形式经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由人类自身的需要和外在环境的变化所驱动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是指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组建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指社会不断演变和进步的过程,包括物质文明、道德观念、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的进步。
首先,人类社会的存在是源于人类自身的需求。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依靠社会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实现个人价值。
人类在物质、精神、社交等各个方面都有各种需求,比如食物、水源、安全、爱情、尊重等。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人类开始通过合作和协作的方式组建社会,从而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其次,人类社会的存在是受外在环境的变化所驱动的。
外在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发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例如,气候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发生、资源的丰缺以及其他社会与政治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冲击。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人类社会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结构和制度,以应对外界环境的挑战。
此外,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受人类自身思想观念的变化所影响的。
人类的思想观念是由历史、文化和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而这些思想观念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的形态和发展方向。
比如,在人们的意识中,是否具有对个人权利的重视、对平等和正义的追求、对科学与技术的推崇等,都会对社会的制度和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最早的部落社会到现代的全球化社会,人类社会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且,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充满了辩证性,既有进步和发展,也有曲折和反复。
然而,尽管有各种冲突和困难,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依然表明了它的客观存在性和持久性。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科技进步、文化多样性等因素都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面对这些变化,人类社会必须理性地应对,平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寻求更好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也是社会发展史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只有人类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社会动力作用。
然而不是所有实践活动都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只有遵循客观规律的实践才具对社会的进步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也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分配上。
以辛亥革命为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清政府在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各地被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
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
各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至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在阶级社会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必然引起革命阶级与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直接爆发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可以迫使剥削阶级节制一下它的剥削欲,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从而推动社会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向前发展。
第三、改革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形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人全面发展哲学思考(4)

人全面发展哲学思考(4)社会本位论则认为,个人的进展是建立于社会进展的基础上,社会就是目的。
社会不进展,难以保证个体需求的满足。
所以,应当依据社会需求促进个体社会化,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人的进展最终是为社会服务,人的本能社会化,应当有双重任务,既使人获得全面进展,也使人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
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总会偏重社会本位论。
因为,在理想的社会里,个人进展与社会进展是辩证统一的,满足社会需要,实际也满足了人的进展的需要,柏拉图自认为他的"理想国'里能实现这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进展要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他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异化的现象中认识这一点的,并且他还认为,人的进展是与社会生产相一致的,一个奇妙的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进展的先决条件,因之他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模式共产主义社会,而依据他的模式建立的社会主义,应当说都强调社会本位论。
当然在一个极力要维护现状的社会里,"社会本位'也会大行其道。
或者说,在一个稳态结构的社会里,总是以社会为本。
例如,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是一个靠伦常关系维持的社会,个体对社会有极大的依靠性,社会有极大的稳定性。
西方亦如此,中世纪是以神本位代替社会本位的。
以后的一些专制国家,如德国便是坚持社会本位论的。
这里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德国的康德是最早系统地提出社会本位的人,而他却是极力推崇卢梭,并深爱卢梭影响的人。
康德何以会产生与卢梭对立的观念呢?除了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外,恐怕更多的是德国资产阶级的脆弱性在他身上起作用他不敢否定现存的社会,要维持现存的社会。
正如有人评价的,康德认为"平民最值得敬重,反对封建特权,但又声称凡事皆应服从现有的立法权威。
他对法国革命表示怜悯,但又认为路易十六被处死是永世莫赎之罪。
'社会本位论是他这种矛盾思想的产物。
由于康德意识到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在现存社会里无论如何不能协调,只好又设计一个"彼岸世界',寄寓他的理想。
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一、引言:由多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和深刻的探讨,得出了各种结论。
然而,从根源上分析,其根本原因还是人口问题。
本文将围绕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这个主题展开叙述。
二、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三大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通俗的来说,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气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而废弃物的产生的速度和数量常常取决于人口数目的多少。
而从19世纪以来,人口的迅速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人口拥挤、住房条件差、空气污染、生活垃圾成堆、土地被过多开垦、土地沙漠化、资源短缺、贫富差距大等等。
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让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
1、人口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口构成了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的作用来看,首先,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也提供了最初的劳动对象,从资源角度来说,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需要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两者又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人类就是生存这个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成为这一系统的组成部分。
其次,一定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生态系统的变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口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失衡严重,就会影响人口的发展,再则,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场所,不同的环境对人类的劳动、生活和心理产生直接的作用,而且对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力资源的配置也有很大的影响,从而成为制约人口增长过程的重要因素。
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发展的。
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这个思想框架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的,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在唯物史观中,历史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换句话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结构。
因此,社会发展并非毫无规则,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其次,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断使社会结构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与此同时,阶级矛盾、生产方式矛盾、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也影响着社会的演变。
这种矛盾的相互作用使得社会经历了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
最后,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永恒的发展过程,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前进。
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包含着自身的矛盾和发展动力,同时也为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铺垫了基础。
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实现历史的前进。
总之,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唯物史观,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演变的必然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指导当代社会的发展前进。
关于关键问题“如何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的分析

关于关键问题“如何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的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北师大刘宗绪教授指出:理解历史、解释历史首先应该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第一位的,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决定因素和终极力量,而且也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理解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因为,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
为了生存,首先要满足人在衣食住行等这些方面最基本的需要。
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就需要征服和改造自然,而人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水平就是生产力。
可见,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有和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国家政治制度、人们思想观点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面貌都发生变化。
正因如此,我们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总结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社会进步的原因,进而以史为鉴。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这个最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学生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理解了此条规律将会对他们学习丰富的历史知识埋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透过各种现象理解本质做了很好的引导。
所以,“社会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不过,“生产力”、“生产工具”、“根本原因”这些词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抽象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中无法硬生生地将这个理论灌输给学生,而如何将其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内容是一个难点。
总来说之,既然是学生必学又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当然成为我们历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二、问题的解决:生产力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水平。
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个: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
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生产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深
刻的原因是
姜文以其抽动的嘴角结束了一篇黑色幽默,极度的夸张和戏谑
最后沉淀成一大团醒目的红色和一长串苍凉的箫声,并一直绵延至一个民族孤独的背影,一反前面超乎寻常的热闹,剧终却显悲凉。
《鬼子来了》无论从情节上,还是从影效上,都明显携带着导演刻意编排或者说刻意去“做”的痕迹。
夸张的镜头在感官上造成的冲击力和虚晃感,颠覆了传统电影在观念和思维模式上的规整、统一及考究,也就不具备传统意义上视听的美感,在不循规蹈矩中衍生出别种韵味。
导演姜文从迥异的角度探究民族精神的内里,旨在揭示荒诞表象背后人类生存状态与宇宙生存法则之间的复杂关系。
整部影片是对传统伦理观念和整个社会秩序的一种颠覆,这种
颠覆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核心。
导演不仅注重增强故事层面的喜剧元素以达到戏谑的目的,且更为重视对镜头语言的探索和创造,以培养起自己独具特色的带有后现代风格的语汇。
这部影片的镜头总体上凸显出暴力和狂野的风格,表面看似杂乱、无秩序、无章法;而其实,内部又按照一定的法则和节奏拼凑起来,镶嵌在作品的精神内核之上,以过度使用的各类手法和技巧作为载体,呈现出导演寄予在每一个视觉元素上的期待和加诸每一种表现手法上的深刻寓意。
影片中大量运用摇晃镜头,造成强烈的戏谑感。
马大三为首的这群农民聚在一起的时候,摄影机不安分地来回移动,光影斑驳;精瘦的老者,即五舅姥爷的白胡子在画面中招摇地晃动,这些光影共同营造出一种不安的气氛。
镜头的摇晃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形象写照,是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这种恐惧源于中国人们传统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苟且心理。
一间简陋的黑屋子,几缕亮光射将进来,土里土气的 __,将手插在衣袖里,蹲坐在一起,口里讲着粗话。
这些要素构成的画面是一张典型的民俗图,体现着 __精神追求和信仰,在过分搞笑的台词中渗出一个民族的眼泪。
整部影片一直用这种充斥着粗俗气息的元素来叙事兼表意,体现了后现代艺术对于所谓“雅”的消解。
刘爷帮忙收尸一段,用大量景深镜头和夸张的人物动作营造一种舞台表演的效果,即“戏说感”。
花屋小三郎并未被刀功“出神入化”的刘爷杀死,也进一步加强了影片的讽刺性。
花屋小三郎身上有日本民族不灭的精神支撑,中国人杀他未果,这种对立关系间接反映了两个民族迥异的心理和精神追求。
影片镜头突兀不平,在起伏和杂乱中,又加入声音要素,将素材贯穿起来。
日本军乐的旋律营造出的强烈的节奏感在听觉上对观众造成强有力的冲击;几段非主体性音乐的运用则深入人们内心,使观众于粗暴的视觉感受中体认到一种细腻的震撼。
马大三将刘爷接到村子来,村民们将花屋小三郎送走,马大三人头落地,影片在这三个时刻运用了同样的旋律,仿佛是一首悠扬的抒情曲。
但悠扬背后余音袅
袅,埋藏着呜咽和悲凉。
这类音乐的出现,在调侃之余加大写意的力度,影片的戏谑成分又加一重。
导演运用影效和情节上的夸张、戏谑等后现代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反讽意图,以一个调侃者的姿态进入深刻的精神层面的挖掘。
影片中花大手笔勾勒出guo人逆来顺受的无奈和无知,其中对国人奴性的反讽意图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影片在做两个民族精神追求对比的同时,或者说用一个民族来揭示另一个民族 __的同时,却让观者深刻地感受到整个人类,而非仅仅一个民族的呆滞和苦难。
影片中有不小的篇幅着力于表现日本民族的硬气,导演仅仅是在利用对方来反讽本民族精神体系的坍塌和灾难吗?花屋小三郎为什么一度屈服
于 __身上的奴性?这种屈服揭示了所有的民族或者说是整个人类在面对生存的时候一个共有的奴隶姿态。
中 __卑躬屈膝和日本人的惨烈其实是两种屈服于世界的不同表达方式。
花屋小三郎精神上的几次更迁解释了国人之所以见卑于日本民族的原因。
这种多变性是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民族不自觉地心理倾向性的体现。
花屋从原来的强硬到后来 __农民的屈从,再到后来归队、到投降,这种变化符合宇宙万物“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而中国人始终不变的怯懦地傻笑,抑或对着糖块或枪杆露出焦黄的牙齿和牙龈,一个民族的悲哀和苦难在这种痴痴的笑声中看不到转圜的希望。
马大三等人“换粮食”的理想是一个美好的神话,不是日本人违约,而是因为“等量交换”这一 __的逻辑不是宇宙万物生存的法则,中国人所崇尚的“讲理”这一思维方
式也只是在一个民族的小圈子里方能行得通。
人类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生存”展开的时候,这种悲惨便不再是一个民族,而是整个人类的哀歌了。
姜文在《鬼子来了》中用突兀甚至接近粗暴的镜头冲击 __内心,用夸张到接近荒诞的后现代语法解构民族神话,却在另一个层面自觉达到了反讽国民性格的现实目的。
这部影片带来的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姜文在对民族精神现状的揭露中,并不仅仅止于对两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和生存状态进行观点鲜明的褒贬,中日战争也便成为一个托辞和表象,观众于这部作品中进一步感受到的是,面对世界风云或命运中的偶然,个体的挣扎是渺小和无力的。
也许对于姜文这个天马行空的“鬼才”及其喧闹的作品,作此超越文本表层的读解并不为过。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