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之作用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所有的诗歌都是要抒发一定的感情的,即“诗言志”,没有纯粹的写景诗或是咏物诗,而抒情的方式除了直接抒情外,还有借景抒情或是融情于景。

于是作者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寄寓作者感情的作用了。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用飘落的桂花,空旷的春山,当空的月亮,鸣叫的山鸟来表达一种悠闲自在,淡泊宁静的内心感受,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里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先言他物,领起下文。

这也是中国古诗中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

又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②。

[注释] ①见宿:留下住宿。

②分(fèn):情谊。

蔡家亲:也做霍家亲。

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

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

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三、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

李珣的《南乡子》“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给整首词奠定了一种感伤的基调,从而为下文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做一个铺垫。

诗歌鉴赏作用题答题模板解析

诗歌鉴赏作用题答题模板解析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释】顴(pīng)姿:光润而美的样子。端须:只该。燕:通“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起句奇绝。“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首句先写“鸡人报晓”,引出下句“进翠云裘”,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B.颔联“万国衣冠”后着一“拜”字,通过地位上尊与卑的对比,表达了使臣对大唐王朝的崇敬。
C.颈联通过写日色才临,仙掌即动,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小中见大,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A.诗人欣赏着天津桥周围的景致,兴致来了就随口吟诗表达感受,心情澎湃就以饮酒来抒发情绪。
B.诗人在天津桥上时而伫立远眺,时而徘徊流连,水边巍峨耸立的高山好像和他在一起向前行走。

【高考语文】专题02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诗歌鉴赏专题解读

【高考语文】专题02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诗歌鉴赏专题解读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1、正面描写定义: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

例1、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例2、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2、调用多种感官(视听结合等)描写要从不同角度,以增强描写的立体感。

描写大多采用视觉描写,但为了多方面地表现所写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抒发感情,常常辅之以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例、唐代诗人王建的《江馆》:“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他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描写出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图。

“水面细风生”是触觉,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

“菱歌慢慢声”是听觉,采莲小调婉转柔美,舒缓悠扬。

“灯火夜妆明”是视觉,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有盛装女子婉丽的身影。

这首宿旅诗,透露出作者欣赏江边夜市的悠闲欣喜的感情。

3、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点面。

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例1、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例1、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特别关注】: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的作用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例如: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

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1)、标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鉴赏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及其作用。

(二)、间接抒情 【典例回放】: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作者在诗歌里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简要 分析。(7分)
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2分)此诗描 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 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 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 沙洲上静睡不动。(3分)。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 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 悦闲适的心境。情感表达含蓄,耐人寻味。(2 分)。
(一)、直接抒情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2]终不还。 【注】:①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②
楼兰: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问】:试分析诗歌的最后一句的抒情艺术。(5 分)
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2分)抒 发了战士们血战疆场、尽忠报国的 情感。情感真挚而强烈。(3分)
具体分析
合。
托物言志:据外“形”,析内“神”,求契 借古讽今:事或人:抓特点 景:对照分析
评价效果
情感+术语
某诗(或某句)运用了 手法, 描绘了 景象(刻画了 形象或描述了 事情) 表达了 情感(表现 了 心境或体现了 追求)达到了 表达效果。
某诗(或某句)运用了 手法, 描绘了 景象(刻画了 形象或描述了 事 情)表达了 情感 (表现了 心境或体 现了 追求)达到了
三.托物言志
【问】: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抒情特点。(7分)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上下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织运用的现象,比方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较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较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局部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比照的区别〔比照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构造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构造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构造一样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穿插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较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假设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大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2〕侧面描写——衬托比照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效劳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比照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比照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古诗词鉴赏的意义

古诗词鉴赏的意义

古诗词鉴赏的意义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千百年灿烂文化中的精华,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

中国向来有“诗国”之称。

诗歌被称为文学之上乘,其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深邃。

诗歌鉴赏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一、想象力。

诗歌中的想象丰富而大胆,如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都能让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

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

“春风又绿江南岸”为后人传唱,因为“绿”字的巧妙,“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个“闹”字写出了春天的到来。

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中华古诗词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文学的源头。

不难看出,把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成具体的文字,联想创造出生动的画面,这正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吧,因为那里既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与思考;既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磊落,也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凛然正气;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也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静谧;既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也有“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与胆识……。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喻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抽象的愁绪比作具体可感的水,生动形象 地写出愁绪如春水东去,有逝去飘零之感。
2、“误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尘网”喻庸俗污浊的官场,以“羁鸟”、 “池鱼”自比,“旧林”、“故渊”喻清新 的农村和和谐的自然。多个比喻连用,形象 地强化了厌倦官场生活,向往归耕田园的隐 居之意。
比拟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产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春 雨连绵滋润之态,含蓄又生动地表达了 诗人对这场春雨的爱好之情。
课堂练习:
《梅花》
1、“凌寒独自开”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面对寒冷的环境傲
• 本句互文:“秦时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 船”。
• 对句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互文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月互文见义,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 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两个“笼” 字将烟、月、水、沙四者和谐地融会在一 起,绘成了一幅凄凉冷寂的淡雅水月图。)
含蓄类1双关
作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强语言容量, 表意含蓄、奇妙
• 谐音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 (思) • 语义双关:“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地上的路、人生之路、政治之路、 事业之路)
双关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中“无晴”与“有晴”,表面上是说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诗歌鉴赏微专题之作用题A01《江上雨寄崔碣》杜牧春半平江雨,圆文破蜀罗。

声眠篷底客,寒湿钓来蓑。

暗澹遮山远,空濛著柳多。

此时怀一恨,相望意如何?(2)联系全诗,简析颈联的作用。

(4分)承接上文,从远望的角度描写雨中暗澹空濛之景,流露出作者怅望之意,为下文思念故人作铺垫。

(4分)补充说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内容角度:描写了空蒙的景象1分,营造清冷迷蒙的意境1分。

结构角度:承接上文1分,为尾联抒情作铺垫1分。

A03《南康望湖亭①》苏轼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

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3分)(3分)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每点1分)B09《蝶恋花·离情》李清照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①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①枕头。

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1)第一句“暖雨晴风初破冻”有何作用?(3分)(3分)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和暖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浓愁”作反衬。

(每点1分)C18《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1)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3分)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作铺垫。

(3分)C22《夜过鉴湖》戴昺(bǐng)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1)《夜过鉴湖》中“推蓬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 (4分)(4分)交待观景的立足点;展现鉴湖广阔的水面;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铺垫。

(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D23《满庭芳·晓色云开》秦观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

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

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

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1)上阙末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结构上有何作用?末句描写了一幅诗意的画面:春天里,东风吹拂,柳叶纷飞,一位端庄高雅的贵族女子正在弹筝(2分)这一句从前面的写景过渡到写人,为下阙回忆与旧识同游的胜景张本。

(1分)D24《玉蝴蝶》柳永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

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①宋玉悲凉: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

②蘋花:一种在夏秋开小白花的水草。

③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

④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

(1)简要分析上阙“遣情伤”在全词中的作用。

承上启下,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引出“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两句(是由景及情的转折处);统摄全篇;为全词的主旨。

(没点1分)D25《京口月夕书怀》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注】诗人家在温州平阳,本诗是他旅居镇江之作古诗词阅读答案京口月夕书怀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古诗词阅读答案京口月夕书怀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⑴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3分)①交代了时间、季节、地点,山间秋夜古诗词阅读答案京口月夕书怀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文章古诗词阅读答案京口月夕书怀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②照应标题“月夕抒怀。

”③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每点1分)D27《咏齐云山》唐寅摇落郊园九月余,秋山今日喜登初。

霜林着色皆成画,雁字排空半草书。

面蘗才交情谊厚,孔方兄与往来疏。

塞翁得失浑无累。

胸次悠然觉静虚。

(1)诗的首联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说明。

①首联“郊园”“山”交代地点,“九月余”“秋”交代时令;(2分)②“山”照应诗题;(1分)③“喜”字统摄全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F36《和袭美春夕酒醒⑴》陆龟蒙几年无事傍江湖⑵,醉倒黄公旧酒垆⑶。

觉后不知明月上⑷,满身花影倩人扶⑸。

[1]词句注释⑴袭(xí)美: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晚唐诗人,今湖北天门人。

⑵傍江湖:江湖漂泊,此处指隐居。

⑶黄公酒垆(lú):原指竹林七贤饮酒之处,此诗指自己的饮酒场所。

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濬冲乘轺车经黄公酒垆,顾谓后车客曰:‘吾昔与稽叔夜、阮嗣宗共酣饮此坊。

’”⑷觉(jiào):酒醒。

⑸倩(qìng):请。

(2)简要说明“几年无事傍江湖”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交代自身的处境(1分),隐含不为世用的愤懑(1分),为下文的醉酒做铺垫(1分)F37《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苏轼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3)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

(3分)以孤莹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

(一点2 分,两点3分)F38《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韵》辛弃疾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溪边唤渡柳边行。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

未知明日定阴晴。

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韩南涧:即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

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1)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有什么作用?(4分)拟人,比喻。

(2分)点出时令,总写平原如画的特征,引出下文对春景的具体描绘。

(2分)回顾补充巩固:NT1《壬辰寒食》NT9《巴山道中除夜书怀》NT17《江上雨寄崔碣》NT25《边上闻笳》NT45《秋兴八首其一》NT53《和宿硖石寺下》NT61《水调歌头》NT65《入秦川界》NT73《念奴娇﹒淮城感兴》NT77《少年游早行》NT81《鹧鸪天送叶梦锡》NT85《小村》NT89《重阳》NT9《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2) 尾联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

(2分)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漂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漂泊,这就把因漂泊而引发的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3分)NT17《江上雨寄崔碣》杜牧春半平江雨,圆文破蜀罗。

声眠篷底客,寒湿钓来蓑。

暗澹遮山远,空濛著柳多。

此时怀旧恨,相望意如何?(2) 联系全诗,简析颈联的作用。

(4分)承接上文,从远望的脚底写雨中暗澹空濛之景,流露出诗人的怅惘之意,为下文思念故人做铺垫。

(4分)NT45《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本诗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时年55岁)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

当时吐蕃入侵,边关吃紧。

(1) 从全诗看,首联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4分)交代了时令的特点和诗人之所在(1分),在点题的同时(1分),既渲染出萧瑟阴森的气氛,又烘托出诗人抑郁伤感的心境(1分),并奠定了全诗悲慨的情感基调(1分)。

NT61《水调歌头》刘过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

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①。

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②。

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

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注】①沐猴冠: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

②弹铗:战国时代的冯谖为求得孟尝君对他的待遇而三次弹铗,礼贤下士的孟尝君满足了他的要求。

(1) 词的上阕层层否定了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4分)否定了文武功名;否定古今是非;否定一切。

表达了词人心中的郁闷之情和对时势对社会的愤激之情。

(每点1分)NT65《入秦川界》卢照邻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

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

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

(1) 首联用“长无极”“望不穷”两个词,有什么作用?(3分)首联用“长无极”“望不穷”两个词,对远眺秦川时首先映入眼帘的群山连绵不尽的壮丽景观作了艺术概括,简洁明快而又形象鲜明。

(3分)NT1《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5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2分)。

NT25《边上闻笳》杜牧海②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注】①边上闻笳:边上,指边塞、边关。

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和少数民族地区。

②海:瀚海,即戈壁沙漠。

(2) “白沙日暮愁云起”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2分)拟人(1分)。

云本没有愁,愁的是人,不说人愁而说云愁,情感表达得更为委婉含蓄和生动,令人回味无穷(1分)。

NT53《和宿硖石寺下》赵抃淮岸浮屠②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③。

松关④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注】①硖(xiá)石寺:依诗中“淮岸”当在淮河边,具体地点不详。

②浮屠:即塔。

③离尘缘:谓与世隔绝,不管人间事,修为达到很高的境界。

④松关:以松木做的门栓,此指寺门。

(2) 简要赏析“惟放钟声入画船”的表达效果。

(4分)①由上句写视觉感受转为写钟声,以声写静,视听结合,添出无限诗意。

②钟声在船头、水上荡漾传送,最终消失,但在诗人心灵深处却悠然不尽,久久牵动着他的情思;以景作结,侧面烘托,似收而未收,留给人想象的余地。

(每点2分)【解析】赏析表达效果需说出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情感,有什么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