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环境与我们知识点归纳、考点整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环境与我们知识点归纳、考点整理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知识点整理1、地球的表面有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水覆盖,但是许多地方还是水资源紧缺。

2、无害化是指在垃圾管理的全过程,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3、大气就像是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张毛毯,使地球表面的实际平均气温为15℃适宜生命存在。

4、海洋生物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之一。

5、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中的能量能够为我们的房间调节冷暖或带来光明,也能驱动车辆、烹调食物,转动机器。

6、功率为1千瓦的电器,使用一小时所消耗的电能就是1度电。

7、环境问题是很复杂的,依据人们居住的地域和所从事的工作的不同,在看待某个污染问题时,人们会持有不同的态度。

为了达成可行的解决办法,需要学会协调和放弃。

8、除了废纸可在身外,生活中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也能回收再利用,例如塑料、金属、和玻璃等。

9、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7亿。

按照人均生活垃圾日生产量0.96千克计算,垃圾年产生量将达34亿吨。

10、固体废弃物污染会污染河流,造成河湖内的生物死亡;污染土壤导致植物无法生长;污染水源造成水源危机。

11、以有效合理的利用能源为标准,说说我们从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应该如何来合理的安排生活,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不能穿的衣服可以分类回收;食:“光盘行动”,厨余垃圾可以用来做堆肥;住:电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把插头拔下来,生活用水可以重复使用;行:出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减少自驾车出行的次数。

12、生活中常见的再生纸产品有纸板和纸箱、包装纸袋、卫生纸等。

13、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14、使用一张再生纸可以节约1克标准煤,相应减少二氧化碳8克。

15、通常我们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类。

16、许多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17、电能是家庭生活中最常用和最广泛的能源。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1、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种子发芽需要水、温度、空气。

3、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4、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因为要进行光合作用。

5、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用吸收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制造养料,并呼出氧气。

6、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

7、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时,植物也在不断的改变来适应环境。

8、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9、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10、动物在环境改变时有哪些行为?迁徙、换毛、冬眠、洄游。

11、丹顶鹤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每年入秋后会从东北迁飞到温暖的南方越冬。

12、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联系,这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13、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生产者)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消费者)结束。

14、潜艇靠调节自身的重力和浮力来下潜或上浮。

15、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互相联系在一起叫做食物网。

16、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17、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里的生物和非生物。

18、制作生态瓶,必须装入自然水域中的水。

再放入植物,待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小虾等小动物。

19、生态瓶里面的动物和植物必须要平衡。

第二单元20、船是生活中常见的运输工具。

21、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借助他在水面上自由方便的行驶,还可以把很多货物运送到远方。

22、独木舟的特点是装载量小,不稳定。

可采用增宽船体的方法,使其保持稳定。

23、船在行驶中会受到水的阻力。

尖的船头受到的阻力小,圆、宽的船头受到的阻力大。

24、浮力是指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样的力叫做浮力。

25、浮力与重力方向相反。

26、橡皮泥和铝箔是在水中会下沉的材料,把它们做成船型后,因为它们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了,所以他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因而能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

27、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

28、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有关。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

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

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

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

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稳定下经由过程(加减水改动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氛围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动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动)。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本文档将介绍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以下是
重要的科学概念和内容:
1. 太阳能:太阳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能量来源。

通过太阳能,
我们可以获得光和热。

太阳能可以被用于发电、供暖和照明等方面。

2. 物体的天然和人工特征:物体的天然特征是指与生俱来的特性,如颜色、形状和质地等。

人工特征则是指人为工艺所添加的特性,如人造材料和调制的颜色。

3. 材料的可塑性:材料的可塑性指其改变形状的能力。

一些材
料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加热、挤压或拉伸等方法改变其形状。

4.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溶液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
度与温度、压力和溶剂的种类有关。

5. 灭火器的使用:灭火器是用来扑灭火灾的工具。

常见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

正确使用灭火器能够保证人们的安全。

这些知识点是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探究科学的奥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包括4个单元共12个章节,具体的科学知识点整理如下:第一单元:动力与能量1.动力的概念:力是物体运动或改变形状的原因;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机能是将物体移动或改变物体形状的动力。

2.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力、间接作用力、弹力、摩擦力、重力。

3.动力的传递:力的传递通过物体的接触或力的传递介质实现。

4.动力的转化: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电能的转化(电能与动能、电能与热能)。

5.能量的守恒: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总能量守恒。

第二单元:物质的四态变化1.物质的四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物质的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可以通过降温或增加压力实现。

3.物质的沸腾: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4.物质的蒸发: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加热或增加表面积实现。

5.物质的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6.物质的溶解: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

第三单元:暖和和生命1.温度和测温:温度是物体热量的度量,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

2.温度的传递: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3.温度与物体热胀冷缩:物体在加热时热胀,退热时冷缩。

4.生命体的特点:生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5.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1.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

4.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水资源、食物等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在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要研究的条件), 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3.实验: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1)准备两个玻璃皿。

(2)在其中一个玻璃皿里铺上土壤, 另一个不铺。

(3)在两个玻璃皿里各放3粒绿豆。

(4)定期给两个玻璃皿里浇同样多的水。

4.在实验中, 设置两组进行对比, 是为了通过对比实验效果来分析改变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5.在实验中, 每一个玻璃皿中至少放3粒种子是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一粒种子可能会因自身原因不能发芽, 影响实验结果。

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的实验中, 两组种子都发芽了, 说明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2.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1)常温组有两粒种子未发芽, 低温组有1粒种子发芽了,这属于实验中的偶然现象。

(2)常温组多数种子发芽了, 而低温组多数种子未发芽,这说明温度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3.绿豆种子发芽和光照的关系有光组和无光组的种子都发芽了, 这说明光照(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4.比较种子发芽实验说明:(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

(2)阳光和土壤不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第3课 绿豆苗的生长1.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1)改变的条件:光照。

(2)不变的条件:水、温度、土壤、空气等。

(3)实验记录(4)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 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2.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 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 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3.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植物能适应环境, 降水量大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大(如芭蕉), 降水量小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小(如松树), 有的甚至会退化成刺(如仙人掌)。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汇总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其轻重和体积大小无关。

即使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也不会改变。

2.物体的沉浮与其大小和重量有关。

3.即使一块橡皮泥的轻重不变,如果将其做成不同的形状,它在水中的沉浮也可能发生改变。

4.排开水量是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

阿基米德定律指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5.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它使得人们可以在水面上自由便捷地行驶,也可以将大量货物运送到远方。

6.造船计划包括准备、制作、改进和完成。

7.不同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8.“沉浮子”能够沉浮自如是因为它的体积发生了变化,而重量并没有改变。

9.阿基米德定律指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10.将钩码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最小,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

11.比重计是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

问答题】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是什么?(课本P6)答: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2.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潜水艇通过改变轻重来改变沉浮。

它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里装满海水可以使潜艇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水挤出舱外可以使潜艇上浮。

3.即使一块橡皮泥的轻重不变,为什么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课本P7)答:因为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和受到的浮力大小发生了变化,而这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如果将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它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和受到的浮力大小就会发生改变。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课本P8)答:因为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排开的水量就小,它受到的浮力就小。

而大轮船浸入水中的体积大,排开的水量就大,它受到的浮力就大。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6、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

铁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40〕个字、看〔10〕行字,跑〔300〕米路等。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如每天新闻联播开播的时间是晚七点。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由于白天和晚上的时长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古埃及的每小时的时长也是变化的。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

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类型。

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和〔盛水容器的形状是否规则〕、〔滴水的速度是否均匀〕有关。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良。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与〔摆锤〕和〔摆幅〕无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从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1、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这种现象就是〔恒星的周年视差〕,它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15、〔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四季形成的原因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形成的。

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北半球夏天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

北半球是冬季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阳光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南半球是夏天,南北两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16、〔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7、〔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8、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1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0、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1、〔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极夜现象的解释: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

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是倾斜的,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的一端在地球自转时一直能被太阳光照亮。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填空1.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可以改变它的〔〕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与浮,如用塞子塞好的空瓶,会〔〕在水面上,往瓶里加些沙,增加瓶的〔〕,它就会〔〕到水底了。

2.同样重量的物体,我们可以改变它的〔〕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和浮。

如一块铁放在水里会〔〕,把它压成铁片,再制成盒子,放在水里,它会〔〕。

3.同样重量和大小的物体,放在清水里要下沉,放在盐水里要上浮,这说明用不同的〔〕也能改变物体的沉和浮。

4.物体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和物体的〔〕有关,还和液体的〔〕有关。

5.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其大小等于〔〕。

6.马铃薯在清水中〔〕,在盐水中〔〕。

盐水比清水〔〕。

7.当物体的重量一定时:比较大的物体容易〔〕,比较小的物体容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