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MCP基因突变分析的开题报告
婴儿溶血尿毒综合征1例报告

婴儿溶血尿毒综合征1例报告作者:张永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34期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多见于南美和南非,我国近几年来有增多趋势。
本病以婴幼儿为主,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在存活者中半数有轻重不等的肾功能损害,部分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曾诊治典型性溶血尿毒综合征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儿,女,4个月,因全身浮肿5 d,伴呕吐、尿少3 d入院。
患儿于入院前半个月曾患腹泻,当时自服药物治疗,因出现皮疹而停药,于一周后好转。
于入院前5 d患儿双眼睑出现浮肿,以晨起时为著,浮肿逐渐波及颜面部及四肢,于当地给予对症治疗无好转。
于入院前3 d 患儿出现频繁呕吐、尿少。
入院时查体:体温36.5℃,脉搏150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8.6/12kpa。
一般状况差,精神不振,全身皮肤苍白,口唇粘膜苍白。
全身浮肿,以眼睑、颜面及四肢最为严重,指压有凹陷。
无项强,双肺呼吸音粗糙,心率15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肝于右肋弓下约2.0 cm处触及,脾未触及肿大,指趾甲床苍白。
入院时急检尿素氮:8.0 mmol/L、CO2结合力:18.8 mmol/L、血钙:2.0 mmol/L、血钾、血钠正常。
入院后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贫血进行性加重,肝脏进行性肿大,出现心力衰竭。
入院后化验血常规:白细胞: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1.4%、淋巴细胞百分比:58.6%、血红细胞:2.、血红蛋白:60 g/L、血小板:。
尿常规:糖+、蛋白+++、潜血+++。
抗“O”类风湿因子,血沉均正常。
血浆蛋白电泳:总蛋白:47.8 g/L、血清白蛋白:27.1 g/L、前白蛋白:327.4 mg/L、球蛋白:21.0 g/L、白/球蛋白比值:1.3,免疫球蛋白正常。
总胆固醇正常,三酸甘油酯:3.81 mmol/L,升高,补体C3:0.85 g/L、C4:0.10 g、血磷:1.8 mmol/L。
了解溶血尿毒综合征保护肾脏健康

定期进行体检, 检查肾功能是否
正常
保持健康的生活 方式,包括合理 饮食、适量运动
和良好的睡眠
控制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 病等,以降低对
肾脏的损害
避免过度劳累和 长时间紧张工作,
以免加重肾脏负 担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意义
促进肾脏健康: 保持健康的生活 方式可以减轻肾 脏负担,预防肾 脏疾病的发生。
肾脏健康与整体健康的 关系
肾脏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肾脏与心血管系统:维持 血压稳定,过滤血液中的
废物和多余水分
肾脏与内分泌系统:调节 激素的代谢和排泄,维持
体内电解质平衡
肾脏与免疫系统:产生免 疫球蛋白和补体等免疫物
质,参与机体防御机制
肾脏与消化系统:维持肠 道微生态平衡,协助排泄
废物
维护整体健康的建议
溶血尿毒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血浆置换:通过置换血浆中的 致病因子,减轻症状,改善病 情。
透析治疗:通过透析机将体内 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维持内
环境稳定。
药物治疗:使用免疫抑制剂、 抗凝药物、抗炎药物等进行治 疗,以控制病情。
手术治疗:在药物治疗无效的 情况下,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如肾移植等。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溶血尿毒综合征 与肾脏健康
,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溶血尿毒综合 征的概述
溶血尿毒综合 征对肾脏的影 响
保护肾脏健康 的措施
溶血尿毒综合 征的预防与治 疗
肾脏健康与整 体健康的关系
溶血尿毒综合征的概述
溶血尿毒综合征的定义
溶血尿毒综合征通常在婴儿期或 儿童期发病,并可能导致长期肾 脏损害和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儿童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的基因异常及治疗进展

132·综述·中国医刊 2021 年第56卷第2期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是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为特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1955年由Gasser首先报道。
早期临床上根据有无腹泻分为腹泻后HUS和无腹泻HUS,近年来研究发现补体替代途径相关调节基因突变或存在补体H因子(complement factor H,CFH)自身抗体是HUS的新致病因素,故目前临床上通常将HUS分为典型HUS与非典型HUS(aHUS)。
典型HUS占HUS的90%,与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感染有关,多数为儿童,预后良好;aHUS占HUS的5%~10%,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为5/10万[1],临床表现重,病情易反复,预后不良,急性期病死率高达25%,且超过50%的患儿会进展为终末期肾病[2]。
aHUS可分为原发性aHUS、继发性aHUS,一些指南所述aHUS主要是指补体介导的原发性aHUS [3-5]。
近年来对aHUS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aHUS被认为是多因素疾病,由基因易感性(补体调控蛋白基因突变等)与感染或细胞毒素等环境因素共同激活补体系统,引起aHUS发病[6]。
aHU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已被确定为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活化所致。
本文就导致儿童aHUS的补体基因异常及治疗原则做简要综述。
1 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的基因异常致病机制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B因子(complement factor B,CFB)、C3、补体调节蛋白CFH、补体I因子(complement factor I,CFI)、CD46、补体受体成分组成。
其活化主要包括经典途径、凝集原途径和旁路途径,正常机体内补体旁路途径处于低度活化的平衡状态,当补体旁路途径调节蛋白和/或补体成分基因缺陷及自身抗体形成时,会使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激活,促进膜攻击复合物形成,导致aHUS发病。
汉族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儿童CFI基因突变分析

汉族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儿童CFI基因突变分析田加美;王承峰;夏桂枝;余自华;姜采荣;叶礼燕;陈新民;任榕娜;黄隽;聂晓晶;陈光明【摘要】目的分析汉族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儿童CFi基因突变及其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9例汉族aHUS儿童和50例尿检正常的汉族成年人.分别取其外周血3 ml,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CFI基因的全部13个外显子及其周围部分内含子.应用正反向引物对PCR产物进行直接DNA序列测定.结果在9例汉族aHUS儿童中未发现CFI基因致病突变;但检测出6个CFI基因多态性,即IVS5+61G>A、804G>A、IVS7+99delT、IVS8-49C>G、IVS11+33A>G和*112C>T.结论 CFI基因突变不是本研究9例汉族aHUS儿童的主要致病原因.【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0(028)004【总页数】4页(P354-357)【关键词】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CFI基因;基因突变;汉族【作者】田加美;王承峰;夏桂枝;余自华;姜采荣;叶礼燕;陈新民;任榕娜;黄隽;聂晓晶;陈光明【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儿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福建福州,350025;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儿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福建福州,3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是一种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衰竭三联征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症候群。
MCP-1基因多态性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MCP-1基因多态性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已成为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DR病变过程中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作为调节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在DR病变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MCP-1基因的多态性与很多炎症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因此,研究MCP-1基因多态性与DR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对于揭示DR的发病机制和预测DR的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1.探究MCP-1基因多态性与DR的关系。
2.研究MCP-1基因多态性对DR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对象:采用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眼底瞳孔扩张检查确诊DR的患者,按病情进展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同时设置对照组。
2.样本采集和基因检测:使用血样采集管收集每名受试者口腔粘膜上皮颊黏液细胞,提取DNA,并进行MCP-1基因多态性检测。
3.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等位基因和基因频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四、预期结果研究结果有望揭示MCP-1基因多态性与DR病变的关系,为DR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同时,将研究结果转化为临床能够预测DR 病情进展的措施,有望为DR患者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五、研究难点1.研究样本的收集和处理;2.基因多态性测试的质量控制;3.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
2例甲基丙二酸尿症患儿的临床和致病基因突变研究_0

2例甲基丙二酸尿症患儿的临床和致病基因突变研究甲基丙二酸尿症(MMA)是一种少见的儿童遗传代谢病,本研究收集2例MMA患儿,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MMA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再经Sanger测序对突变进行验证。
研究发现2例患儿均有喂养困难、精神不佳等临床特征,基因测序明确了2例MMA患儿均存在MMACHC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病例1为c.394C>T(p.R132X)和c.609G>A(p.W203X)突变,病例2为c.567dupT(p.R189fs)和c.609G>A(p.W203X)突变,均确诊为MMA的cblC 亚型。
[Abstract]Methylmalonie aciduria (MMA)is a rare 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 in childhood.In this study,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the gene mutations were detected by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in two infants who were diagnosed clinically as MMA.The mutations identified by NGS were verified by Sanger sequencing.Writers found that the clinical symptoms included feeding difficulties,poor psychosis etc..In two cases of MMA,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s in MMACHC gene was detected in case 1 and case 2 respectively.Case 1 had c.394C>T (p.R132X)and c.609G>A(p.W203X)mutation,and Case 2 had c.567dupT (p.R189fs)mutation and c.609G>A (p.W203X)mutation in MMACHC gene.Both of 2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cblC subtype.[Key words]Methylmalonic aciduria;Clinical characteristics;Gene mutation甲基丙二酸尿症(methylmalonic aciduria,MMA)由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methylmalonyl-CoA mutase,MCM)及其辅酶活性缺乏所致,1967年由Rosenberg等首次报道。
儿科学第八版教材配套溶血尿毒综合征课件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儿科学第八版教材配套溶血尿毒综合征
1
定义及特点
各种病因所致的血管内溶血的微血管病 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
三大症状为临床特点 好发于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小儿急性肾
衰竭的常见的原因之一
儿科学第八版教材配套溶血尿毒综合征
2
临床分型
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恶性高血
压、器官移植等
儿科学第八版教材配套溶血尿毒综合征
5
发病机制
志贺样毒素、神经 氨酸酶、内毒素等
补体旁路途径 过度激活
血管内皮 细胞损伤
释放的von Wilebrand因子
血素(PGI2) 释放血栓素引起
合成减少
血管收缩
肾小球血管血栓、内皮 肿胀、GFR下降
11
病理
血管内皮细胞增 生、肿胀, GBM增厚、分 层
儿科学第八版教材配套溶血尿毒综合征
12
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男性多见 散发多见,少数地区呈暴发流行 国内以晚春及初夏为高峰
儿科学第八版教材配套溶血尿毒综合征
13
前驱症状
腹泻型HUS患者有胃肠炎的前驱症状(如腹 痛、腹泻、呕吐及食欲不振),伴中度发热
肾移植 部分进展至慢性肾衰竭,可肾脏移 植,但肾移植后可再发本病
儿科学第八版教材配套溶血尿毒综合征
28
21
诊断
有前驱症状后突然出现溶血性贫血、血小 板减少及急性肾衰竭三大特征者应考虑本 病的诊断
症状不典型者可做肾活检,如发现显著的 小血管病变和血栓形成有助诊断
儿科学第八版教材配套溶血尿毒综合征
22
治疗
无特殊治疗,主要是抗感染、补充营养、 控制高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溶血尿毒综合征

溶血尿毒综合征【概述】溶血尿毒综合征(heom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是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
主要见于婴幼儿,国内报道仅数十例,以学龄儿童多见。
本症是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的原因之一,曾在阿根延、北美、南美洲有过小流行。
本病尚无特殊疗法,死亡率曾高达77%,近年来由于综合疗法特别是早期腹膜透析的应用,病死率已下降至4.5%。
【诊断】根据先驱症状及突然出现的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三大特征不难作出诊断,但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肾炎、血小板减少及溶血性贫血等鉴别。
【治疗措施】本病无特殊治疗。
主要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水及电解质紊乱,及早控制高血压,尽早进行腹膜透折及血液透析。
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与一般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相似(详见急性肾功能衰竭节)。
应强调严格控制入量,积极治疗高血压,适当给静脉高营养。
2.透析的适应证:①24小时无尿;②BUN迅速升高;③严重水负荷过重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容量性高血压而对速尿无反应者;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对非透析疗法无反应者,如血钾>6mmol/L。
3.贫血的纠正应尽可能少输血及输少量血如血红蛋白在50g/L以下,可输洗过三次的新鲜红细胞,2.5~5ml/(kg·次),在2~4小时内缓慢输入。
由于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可输入血小板。
4.抗凝治疗现尚无统一的有效疗法。
(1)肝素治疗:临床上有争议。
因本病基本病理变化是局部血管内凝血,理论上有效,但应早期给予并注意本病的出血倾向,宜在严密观察下进行(详见肾静脉血栓形成节)。
(2)抗血小板凝聚药:阿斯匹林和潘生丁可缩短血小板减少的时间。
但因阿期匹林是前列腺环氧化酶抑制剂,可同时抑制前列环素(PGI2)及血栓素A2(TXA2)的生成,炎防止对PGI2的抑制,用量应小,1~3mg/(kg·d)。
潘生丁量宜大5~10mg/(kg·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MCP基因突变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HUS)是一种
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继发性HUS和遗传性HUS,遗传性HUS由于获得性因素导致的HUS称为继发性HUS。
其中,遗传性HUS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为膜辅助蛋白(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 MCP)基因。
MCP作为补体调节蛋白,控制
了补体在代谢过程中的平衡,而MCP基因突变使得补体在代
谢过程中失衡,从而引发了HUS的发生。
针对MCP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HUS的研究,已经在临床
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过对遗传性HUS患儿的MCP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患者的病情,
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指导。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拟通过对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的MCP基因进行突变分析,确定遗传性HUS的确诊和患者的病情分析。
具体的研究
内容如下:
1. 确定样本:选择15例临床确诊为遗传性HUS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2. DNA提取和扩增:从每个患者的外周血中提取DNA,并通
过PCR扩增MCP基因。
3. PCR产物纯化和测序:将PCR产物进行纯化处理,并进行测序,确定MCP基因的突变情况。
4. 数据分析: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突变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
5. 结果比对:将突变结果与临床情况进行比对,以确定患者的确诊情况。
三、研究意义
1. 研究患儿的MCP基因突变情况,为遗传性HUS的确诊和病情分析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2. 通过对遗传性HUS患儿的基因突变分析,可以为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促进HUS的相关研究。
3.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在HUS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提高HUS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