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并发脑血管疾病

妊娠并发脑血管疾病

•引言

•风险

•危险因素

•病因

•子痫前期,子痫及HELLP综合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尿毒综合征

•产后血管病

•脑静脉血栓形成

•高凝状态

•诊断性评估

•发病机制特异性治疗

•子痫前期、子痫和HELLP综合征的治疗

•TTP或HUS的治疗

•产后血管病的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急性期再灌注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颅内出血

•- 分娩

•治疗方面的问题

•妊娠期抗凝治疗

•离足月尚早时的脑卒中

•将近足月时的脑卒中

•母乳喂养

•未来妊娠

•未来妊娠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总结与推荐

•REFERENCES

•引言

•妊娠期的脑血管疾病可归为两大类:血栓形成/缺血(包括动脉性和静脉性梗死)和出血[包括脑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妊娠相关的正

常生理变化结合妊娠独有的病理生理过程,使女性在妊娠期和产褥期易发生脑卒中。

•本专题将重点讨论妊娠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妊娠并发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将单独讨论。 (参见“妊娠合并神经系统疾病”)

•风险

•处于妊娠期或有近期妊娠史的女性发生脑卒中(发病率为11-34例/100,000次分娩)的频率高于与之对应的非妊娠女性(年发病率:10.7例/100,000名育龄期女性)[1-3]。

约10%的脑卒中发生于分娩前的时期,40%发生于临近分娩时,50%发生于分娩后和出院

后[2]。虽然数据不一致,但排除产褥期脑卒中后,仅分娩前的脑卒中发病率可能与育

龄期非妊娠女性的发病率相近[4]。

•总的来说,妊娠期和产褥期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内出血的相对危险度明显增加,绝对危险度小幅增加,而产褥期的风险最高[2,5-9]。一项回顾性研究阐述了这一点,该研究

通过分析1988年和1991年从马里兰州中部和华盛顿特区数家医院出院女性的资料,

确定了妊娠(包括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对脑卒中风险的影响程度[5]。研究得出了以下

观察结果:

•●妊娠期脑梗死的相对危险度为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产褥期(活产或死产后6周内)增加至8.7。

对于脑出血,调整后的相对风险在怀孕期间是2.5,但在产后期间增加到28.3。

●对于同时发生的两种类型的中风,产后过量风险仅为每10万次怀孕8.1次。

在法国的一项大型研究中[6]以及2000 - 2001年美国所有与妊娠有关的全国排出病例样本的分析中都报告了类似的结果[2]。

有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妊娠,分娩和产后期间发生的数据是矛盾的。一些研究报道风险增加[10,11],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动脉瘤破裂不是更频繁[12]。

大部分现有资料提示,妊娠期间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风险并不增加,但存在争议,尚无明确的资料[13-16]。其中一项较好的研究是对451名脑动静脉畸形女性的回顾性分析[13]。这个人群的孕妇出血率与非妊娠妇女的出血率相比没有显着差异(3.5人比3.1%/人年)。

危险因素- 与妊娠有关的中风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妊娠高血压[8],产后感染[2]和可能的多胎妊娠[17],尽管后者尚未被评估为独立危险因素。

另外,妊娠特有的几种情况可以表现为中风或中风样事件。这些包括先兆子痫/子痫,产后脑血管病和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羊水栓塞是与妊娠有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但被认为是妊娠期局灶性脑缺血的罕见原因[18]。(见“羊水栓塞综合症”)

妊娠中风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吸烟,动脉疾病,某些类型的心脏疾病,高脂血症,血栓形成倾向,感染,矛盾性栓子和物质滥用等非妊娠患者的危险因素。35岁以上,先兆偏头痛和黑种人是另外的危险因素[2,19]。患有镰状细胞病的母亲也在增加包括急性中风在内的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参见“妊娠合并镰状细胞病”,“妊娠合并SCD病程”一节。)

妊娠相关脑出血的危险因素相似。在一项对美国全部产科人口的10年代表性样本进行研究,涉及近700万次分娩的研究中,423名妇女发生了与妊娠相关的脑出血[7]。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龄产妇,黑人种族,先天性和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子痫,叠加先兆子痫/子痫的先前存在的高血压,凝血障碍和吸烟。

分别详细讨论先兆子痫/子痫患者中风的风险。(参见“妊娠和产后妇女的高血压管理”,“降压治疗的适应症”一节)

ETIOLOGY - 所有类型的中风可以在怀孕和产褥期看到(表1)。但主要原因如下[20]:

●动脉瘤出血性中风,动静脉畸形和先兆子痫/子痫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先兆子痫/子痫和瓣膜性心脏病相关的心脏栓塞引起的缺血性中风

在孕妇中,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与非妊娠患者相似。相比之下,先兆子痫,子痫和HELLP(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降低)的综合症是妊娠和产后期独特的。还有几种罕见的中风原因,这些原因主要出现在怀孕和产褥期,如滋养层细胞栓塞,羊水栓塞和空气栓塞。

心血管血液动力学,凝血因子,血浓缩,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以及脑血管张力受损(例如先兆子痫/子痫,可逆性后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变化是一些重要的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变化,使得孕妇的缺血/血栓和出血性中风。

在以下章节中简要回顾与妊娠特别相关的病因。

先兆子痫,子痫和HELLP - 妊娠期间严重先兆子痫,子痫和HELLP(溶血,肝酶升高和低血小板)的综合征是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最常见原因[5,6,21,22 ]。然而,与先兆子痫,子痫和HELLP综合症相关的最频繁的脑血管障碍是可逆性脑病,如果与高血压性脑病和可逆性后白质脑病综合征中发生的脑病不相同,则与之类似。推测机制是脑血管自动调节障碍。(见“可逆性后白质脑病综合征”)

与严重先兆子痫,子痫和HELLP综合征相关的可逆性脑病的神经学表现可包括头痛,视力模糊,暗斑,皮层失明和/或全身性强直- 阵挛发作。未经治疗的病例可能会进展为昏迷状态。神经影像常常表现为皮质下白质的血管源性水肿,主要在顶叶和枕叶。(参见“先兆子痫:临床特征和诊断”和“子痫”和“HELLP综合症”)。

关于严重先兆子痫/子痫/ HELLP相关的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现有数据仅限于少数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以下观察结果说明了发现的范围:

●墨西哥240例妊娠相关脑血管并发症患者的报告显示,先兆子痫/子痫通常与动脉源性缺血性卒中(64例中的23例[36%])和脑内出血(40例中的22例[55%],但较少发生脑静脉血栓形成(136例中的13例[10%])[22]。

●马里兰州31例妊娠相关脑卒中的回顾中,脑梗塞(17例)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先兆子痫或子痫(4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2例),以及颈动脉夹层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六名患者没有确定具体原因。(n = 3),严重先兆子痫或子痫(n = 2),可卡因使用(n = 2)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n = 1)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n = 14)。没有原因被确定在四。因此,严重的先兆子痫/子痫占梗塞的百分之二十四和百分之十四的出血。

●来自法国的31项妊娠相关性卒中研究显示,子痫占梗塞发生率的47%,出血发生率占44%

[6]。

在28例这样的平均年龄为30岁(14〜42岁)的病人中,没有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21],对中风患者与严重先兆子痫/子痫/ HELLP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了阐述]。从医院病历中确定了7例患者,另外21例来自法医。这个回顾性系列的主要发现如下:

●27例颅内成像患者中,脑卒中类型为出血- 动脉25例(93%),血栓- 动脉2例(7%),

●产后中风多于产前(16比12 [57比43%])

由于大多数病例来源于法医来源,这些发现可能并不能代表严重先兆子痫/子痫/ HELLP的孕妇总体风险[21]。

先兆子痫,子痫和HELLP综合征在别处详细讨论。(参见“先兆子痫:临床特征和诊断”和“子痫”和“HELLP综合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是多器官系统异常的急性综合征,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表2)。尽管一些研究区分了TTP和HUS,但在大多数患者中呈现的特征是相似的: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而没有另外的明显原因,并且在许多患者中,神经和/或肾脏异常。神经系统表现可包括昏迷,意识错乱,癫痫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可逆性后白质脑病综合征和头痛。(参见“疑似TTP,HUS或其他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方法”。)

当在妊娠期间或之后发展时,TTP和HUS必须与严重的先兆子痫和HELLP综合征区分开来,HELLP综合征可能伴随有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预计在分娩后几天内自发消退。TTP,HUS 和严重先兆子痫或HELLP之间的区别对于治疗和预后的原因是重要的。然而,临床和组织学特征非常相似,因此建立正确的诊断往往是困难的;此外,这些疾病可能同时发生。(参见“疑似TTP,HUS或其他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和“妊娠中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方法)

产后血管病- 产后血管病似乎是一组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的一个成员,具有相似的临床和放射学特征,以霹雳性头痛和弥漫性,节段性,可逆性脑血管痉挛为特征[23]。RCVS所涵盖的其他实体包括特发性霹雳性头痛伴血管痉挛,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血管病变,偏头痛性血管痉挛,Call-Fleming综合征和药物引起的脑血管收缩。(参见“雷鸣头痛患者的处理方法”,“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一节。)

产后血管病通常伴有严重的头痛和神经系统表现,包括视力障碍,偏瘫,构音障碍,失语,麻木,共济失调,癫痫和脑病等[24]。已有报道血管性脑水肿,实质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图1)甚至死亡[24,25]。血压可能正常或升高。在脑血管造影中可以看到颅内动脉的多个节段的平滑变窄,可以在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图2)中看到,尽管这些非侵入性研究可能无法充分成像通常涉及的小动脉。此外,脑血管造影在临床过程中可能是正常的[24]。血管造影改变是可逆的,但可能持续数日至数月。

实验室检测通常是正常的。脑脊液发现通常没有异常,但可能显示细胞和蛋白质升高,特别

是如果在临床发现后很长时间进行测试。确定是否使用了能引起血管痉挛的药物是很重要的。一些报道表明拟交感神经药物可能增加产后血管病的风险[26]。

可用的回顾性研究在前期妊娠并发症(例如,子痫或妊娠糖尿病)的频率方面不一致[24,26]。然而,产后血管病和子痫的临床,实验室和神经影像学特征并没有严格分开,这表明这些实体可能代表不同的临床表现相同的基础妊娠相关疾病[27,28]。在一个回顾性系列报道了来自三所三级医疗中心的18例产后血管病患者,其中7例(39%)妊娠并发先兆子痫或子痫[24]。

产后血管病和RCVS的鉴别诊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孤立性或原发性血管炎。有利于血管炎而不是与妊娠相关的非炎症性血管病变的发现包括隐性头痛迟钝,逐步增加发现,脊髓液异常,以及血管造影受影响的远端颅内血管。(见“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血管炎”)

脑静脉血栓形成-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很罕见,但与妊娠相关的更常见[29]。它通常在怀孕和产褥期的第三个三个月出现。(参见“脑静脉血栓形成:病因,临床特征和诊断”)。

在来自美国的医院出院数据中,包括2000年和2001年中风诊断的2850例孕妇,脑静脉血栓形成是怀孕相关中风2%的原因[2]。较小的回顾性研究报道,CVT占妊娠相关脑卒中的3%〜57%[5,22,29-32]。有些病例与血栓形成有关,继承和获得[29,30]。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高血压和感染。(参见“怀孕中的遗传性血栓形成症”。)

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呕吐,局灶性或全身性发作,意识模糊,视力模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和意识改变。头痛经常在其他症状之前,是弥漫的,并且通常是严重的。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血栓形成的程度和所涉及的血管有关。诊断由磁共振成像确认。(参见“脑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学,临床特征和诊断”,关于“临床方面”和“脑静脉血栓形成:病因,临床特征和诊断”一节,关于“诊断”一节。

高凝状态- 妊娠是一种高凝状态,部分原因是孕中期和孕晚期活化蛋白C抵抗力逐渐增加,蛋白S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原增加,因子II,VII,VIII升高,X,XII和冯维勒布兰德因子,并增加纤溶抑制剂的活性。(参见“母亲对妊娠的适应:血液学变化”,关于“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一节。)

具有抗磷脂综合征或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妇女,如凝血因子V Leiden,凝血酶原基因突变,或抗凝血酶,C蛋白或S蛋白缺乏的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见“妊娠继承性血栓形成”“孕妇和产后妇女抗磷脂综合症的管理”)。

虽然这些异常通常会导致静脉血栓形成,但我们建议对怀孕期间出现非出血性缺血性神经系统事件的女性进行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的实验室评估。(请参阅下面的“诊断评估”。)

诊断评估- 孕妇中风的诊断评估和治疗与非妊娠个体相似[18]。(参见“急性中风的初步评估和管理”。)

大脑的影像学研究是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原因如何。非增强型头部CT是典型的疑似卒中患者的首选诊断性研究。CT的主要优点是广泛的获取和获取速度。然而,MRI在怀孕

期间是安全的。(参见“怀孕期间的影像诊断程序”,“磁共振成像”一节)。此外,MRI可能比CT更敏感以检测小梗塞,而弥散加权序列的MRI在诊断上优于CT早期梗塞。(参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影像学”,“磁共振成像”一节。)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神经放射学异常在头部CT上常常是明显的,但是使用流体减弱倒置恢复(FLAIR)序列最好通过MRI来描述。(见“可逆性后白质脑病综合征”,“神经影像学”一节)

如果可能的话,在怀孕期间避免使用碘和钆类造影剂,并应对腹部屏蔽辐射。(请参阅“怀孕期间的影像诊断程序”。)

CT和MRI都可以忽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特别是从SAH发病到成像研究的时间增加。腰椎穿刺可能需要做出诊断的SAH在这样的病人。这个问题在别处详细讨论。(见“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一节。)

头部CT,脑血管造影和胸部X射线照射胎儿的辐射分别约为50,10和1 mrad。这些水平被认为是安全的,因为没有证据表明胎儿异常,智力残疾,生长受限,或者在剂量小于5000毫拉德的电离辐射下丧失了妊娠的风险。(参见“怀孕期间的影像诊断程序”,“电离辐射对胎儿的影响”一节。)

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多普勒研究可能是有用的,如果临床发现指向心脏或颈动脉病理。额外的实验室评估包括心电图,全血计数,代谢谱,外周血涂片,HIV检测,尿药筛选和抗核抗体[33]。

我们建议对怀孕期间因隐源性缺血性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女性进行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的实验室评估。虽然数据是有限的,这种方法的潜在价值在12例先前健康妇女怀孕期间首次发生短暂性脑缺血性神经事件的报告中得到了阐述[34]。十名(83%)患有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远高于24名对照者的17%。(请参阅上面的“高血压状态”。)

机制特异性治疗- 妊娠期中风的治疗以卒中病因和亚型为指导[35]。(参见“急性中风的初步评估和管理”。)

然而,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孕妇中有一些独特的考虑。一方面,一些专家认为妊娠是急性卒中溶栓治疗的一个相对禁忌症。(见下面的“急性再灌注治疗”)

另一个问题是一些缺血性中风与高凝状态或脑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的妇女在整个怀孕期和产后期都需要抗凝。(请参阅下面的“怀孕期间的抗凝治疗”。)

治疗先兆子痫,子痫和HELLP - 重症先兆子痫和子痫的治疗目标是稳定母亲,预防反复惊厥,治疗严重高血压,减少或预防脑水肿和出血,并及时分娩。

我们建议对收缩压≥150mmHg和舒张压≥100mmHg的成年孕妇进行抗高血压治疗。对于基线血压较低的年轻女性,以及可能由于血压升高(如头痛,视力障碍,胸部不适)等症状的患者,我们开始以较低的阈值进行治疗。单独详细讨论抗高血压治疗的适应症。(参见“妊娠和产后妇女的高血压管理”,“降压治疗的适应症”一节)

硫酸镁是预防复发性惊厥发作的首选药物。HELLP(溶血,肝酶升高和低血小板)综合征中显示血小板输注,如果有明显的母亲出血或血小板计数小于20000个细胞/微升。(参见“子痫前期:管理和预后”和“子痫”,关于“管理”和“HELLP综合症”一节,关于“管理”一节。

治疗TTP或HUS - 对于怀孕期间大多数疑似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患者,紧急血浆置换治疗是适当的治疗方法。(见“获得性TTP:初始治疗”,“妊娠期间获得性TTP”一节)

一个例外是有一个已知的遗传性TTP的妇女或强烈的基于遗传TTP的兄弟姐妹的遗传性TTP 的怀疑。对于这些人来说,血浆输注是适当的治疗。(见“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妊娠”一节)

对于疑似补体介导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的患者,其在产后期经常出现,终末期肾病的风险高。在确诊(或排除)诊断的同时,为了限制可预防的肾损害,紧急启动抗补体治疗可能是合理的。(见“补体介导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关于“补体阻断:依库珠单抗”一节)

重要的是,不像先兆子痫和HELLP综合征,没有证据表明交付改变了TTP或HUS的过程。如果TTP或HUS是假定的诊断,则只能由于产科原因进行分娩。

治疗产后血管病- 与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综合征一样,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任何治疗干预对产后血管病都有效。综合征通常是自限性的。一些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特别是那些提示可能存在孤立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结果),钙通道阻滞剂和/或镁[24]。逐渐恶化通常是一个相对较早的发现(在头几周内),可能是由于脑水肿的增加。

产后血管病的预后被认为是好的,但在最大的系列之一(n = 18)中,9名患者(50%)完全康复,而暴发性病程随后死亡影响4名患者(22%)[24]。在未来的怀孕中没有证据表明复发的风险很高[36],尽管至少有一例复发[37],或者在未来的怀孕中增加子痫/先兆子痫的风险。

急性缺血性中风- 妊娠期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主要以与一般人群相同的原则为指导。这些分开讨论。(参见“急性脑卒中的初步评估和管理”和“急性缺血性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抗栓治疗”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轻度缺血性脑卒中的初步评估和管理”。)

对于未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注射肝素或口服抗凝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这个建议符合现行的指导原则[38,39]。阿司匹林应在卒中发作后48小时内给予,也可与皮下注射肝素组合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参见“抗栓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关于“阿司匹林”一节。)

与高凝状态相关的血栓性中风通常通过抗凝治疗(以防止复发)并可能通过急性溶栓来治疗。

急性再灌注治疗- 在纤溶制剂中,只有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被批准用于急性卒中。静脉阿替普酶治疗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表3)是有益的,可在症状

发作4.5小时内予以治疗。有关这种疗法的问题将分开详细讨论。(参见“再灌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

溶栓治疗对于孕妇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确定,但一项评估卒中登记数据的报告发现,孕妇或产后妇女使用急性再灌注治疗与非妊娠妇女相似[ 40。该研究包括338名怀孕或产后妇女,以及24,000名年龄在18至44岁的缺血性卒中非妊娠妇女。急性再灌注治疗被定义为静脉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于导管的溶栓或血栓切除术,或这些干预的任何组合。注意到以下意见:

●孕妇或产后妇女急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率(40/338 [11.8%])与非妊娠妇女(2545 / 24,303

[10.5%])相似。

●怀孕或产后妇女静脉注射tPA单药治疗较非妊娠妇女少(4.4比7.9%)。

●急性再灌注治疗组孕妇或产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3/40 [7.5%])高于非妊娠妇女(66/2545 [2.6%]);尽管受到少数患者的限制,但是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显着性。

●在接受急性再灌注治疗的患者中,妊娠或产后妇女与未妊娠妇女住院期间死亡率(2.1比

2.7%),家中出院(75比73%),(74比71%)。

阿替普酶不能穿过胎盘,但被认为是C类妊娠(即风险不能排除(表4))。没有关于人类致畸的数据,但在动物研究中没有发现这种风险[41]。

有关于产妇和胎儿溶栓血栓并发症的风险,可能导致早产,胎盘早剥和/或胎儿死亡[42,43]。如果患者需要分娩或手术分娩,分娩或剖宫产分娩出血是纤维蛋白溶解治疗的特殊风险[43]。因此,一些专家认为妊娠是溶栓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一个相对禁忌[44]。

其他专家则认为,当怀孕的患者另有指示可以治疗危及生命或可能使人衰弱的血栓栓塞性卒中时,不应该禁止使用溶栓治疗[41,45-47]。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指南认为,妊娠是阿替普酶疗法的几个相对排除之一,并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仔细考虑和权衡风险- 收益),患者可能接受纤维蛋白溶解治疗,尽管有一个或多个相对禁忌症[39]。同样,阿替普酶的包装说明书也没有将妊娠列为禁忌症,但指出怀孕期间可能增加治疗的风险[48]。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认为可以在妊娠后,仔细讨论潜在的风险和益处,并给予阿替普酶[45,49,50]。我们建议对符合条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孕妇进行静脉阿替普酶治疗,只要症状发作明确后4.5小时内开始治疗(表3)。符合条件的患者应在适当的3或4.5小时内尽快治疗。(参见“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的静脉内溶栓(溶栓)疗法:治疗用途”)。

尽管在妊娠中尚未证实,血管内治疗的选择包括动脉内机械血栓切除术和支架回收器,用于由近端前循环和动脉内溶栓治疗中的大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中风,一些专家认为可以将蜕膜出血的风险降至最低即分裂),这是围产期死亡率的一个原因。对于被认为具有高出血风险的妇女,如前置胎盘或有产科出血史的患者,血管内再灌注方法也可能是首选[40]。这些干预措施只应在具有适当专业知识的中心进行。(参见“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机械性血栓切除术”和“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一节,“动脉内溶栓”一节。

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 推荐对有非栓塞性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腔隙性(小血管闭塞型)或隐原性型的患者进行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参见“中风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缓释双嘧达莫的联合用于预防复发性非心源性缺血性中风都是可接受的选择。阿司匹林剂量为60-81毫克/天被认为是安全的[51,52]。氯吡格雷(怀孕类别B)和阿司匹林缓释双嘧达莫(怀孕类别D)(表4)的联合用药尚未在大量患者或长时间的患者中进行评估。

已经使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预防由于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中风。妊娠合并抗磷脂综合征的孕妇发生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晚期胎儿丧失,早期和严重先兆子痫,生长受限以及可能的早期复发性早期丧失。这些妇女的管理是有争议的,并在别处讨论。(参见“妊娠和产后妇女抗磷脂综合症管理”)

2014年AHA / ASA指南指出,对于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根据临床和血液学情况,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存在是短期或长期抗凝的指征[53]。此外,指南指出,对于遗传性易栓症患者,其复发性缺血性中风起源不明,抗凝治疗可能是合理的。

分别详细讨论了遗传性血栓形成的评估和管理。(参见“抗凝血酶缺乏症”和“蛋白质C 缺陷”和“蛋白质S缺陷”和“因子V Leiden和活化的蛋白C抗性”和“凝血酶原G20210A 突变”和“同型半胱氨酸概述”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治疗症状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伴或不伴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肝素或皮下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对于怀孕期间患有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妇女,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指导原则认为,在整个妊娠期间应持续使用全抗凝剂量的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肝素或维生素K拮抗剂的目标INR为产后至少6周应持续2〜3个疗程,总疗程最短6个月[54,55]。症状性管理问题包括控制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参见“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和预后”)。

颅内出血- 妊娠或产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瘤破裂或血管畸形出血[20]。先兆子痫/子痫/ HELLP是怀孕期间出血性中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项回顾性研究报道了154名怀孕期间颅内出血的妇女或产后发现血管病变的妇女[56]。出血的原因分别是脑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77%和23%。怀孕期间动脉瘤破裂发生频率最高的是妊娠中期(55%),孕中期(31%),孕早期(6%)或产后(8%)发生率较低。与妊娠有关的血流动力学,血管生成和内分泌改变可能影响妊娠患者动脉瘤的生长和破裂[57]。然而,关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风险是否随着妊娠和产褥期(见上文的'风险')增加而存在矛盾的证据。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在37例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SAH患者中,13例(35%)发生同期手术未复发的动脉瘤再次出血[58]。现代初期SAH后再出血的总体发生率尚不确定。老年文献中有限的数据表明,动脉瘤性SAH的母亲病死率约为50%[56],与一般人群相似(见“临床表现和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和临床课程“)。胎儿死亡率约为17%[56]。

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可通过手术(即夹闭)或血管内(例如栓塞)治疗致病性病变来进行管理[59]。

一般而言,孕妇的颅内动脉瘤破裂与没有怀孕的患者一样。对于合适形状的动脉瘤,血管内盘绕优于手术夹闭。许多报道已经描述了与足月或近期分娩相关的颅内动脉瘤的成功血管内栓塞[60-63]。然而,动脉瘤脖子宽,颈部与眼底比率低,远端节段病变,以及一些巨大的动脉瘤不适合血管内治疗。在妊娠期间通常可以观察到稳定,未破裂的无症状动脉瘤,而对症状或扩大的未破裂动脉瘤可以进行治疗[3,64]。(见“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和“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

同样,对怀孕妇女的症状性动静脉畸形进行治疗,就像未怀孕的患者一样。有少数病例报告通过血管内途径成功栓塞出血性动静脉畸形,然后手术切除AVM [65,66]。可以在栓塞手术之前进行妊娠期间腹部屏蔽的CT血管造影,以描绘可能是出血来源的任何前期或内侧动脉瘤。(见“脑动静脉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如上所述,回顾性数据表明严重的先兆子痫/子痫/ HELLP是怀孕中出血性中风14%至55%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目标是稳定母亲,预防反复惊厥,治疗严重高血压,减少或预防脑水肿和出血,并开始分娩胎儿。(参见上文“先兆子痫,子痫和HELLP的治疗”)。

分娩- 对导致脑出血的妇女进行治疗(例如夹闭或栓塞脑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可能需要分娩和分娩。然而,关于尚未得到明确治疗的动脉瘤破裂或动静脉畸形的分娩处理和分娩管理存在相当大的争议。两种主要的选择是(1)预防性剖宫产和(2)局部麻醉和器械输送,以消除与疼痛和瓦氏动作相关的脑血液动力学波动。

没有大型系列研究或随机试验的资料,但两种方法的母婴死亡率似乎是一样的。因此,剖宫产应该保留用于通常的产科指征[56]。选择性剖宫产出现动脉瘤破裂;因此不完全保护。因此,无论分娩方式如何,控制高血压和降低血压波动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专家认为,选择的颅内出血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进行支持性治疗直到妊娠结束[59]。分娩后可以通过手术或血管内手段治疗病灶。但是,如果复发性出血导致神经功能恶化,则表明有急诊手术。

管理问题

怀孕期间的抗凝治疗- 有关孕妇抗凝治疗的问题,包括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关于适当的抗凝治疗方案的建议,在这里作简要回顾并在其他地方详细讨论。(参见“妊娠和产后使用抗凝血剂”。)

由于缺乏批判性研究,妊娠期间中风抗凝治疗的明确建议是困难的。从理论上讲,抗凝治疗可以预防高凝状态下的复发性血栓形成,治疗脑静脉血栓形成。(参见上文“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和上述“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虽然没有随机对照试验或流行病学研究来指导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但许多患者在整个怀孕期和产后期都需要抗凝治疗,之后可以重新评估治疗需求。我们通常在阴道分娩后4-6小时或剖腹产后6-12小时重新开始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LMWH),除非有明显的术中

或产后出血。

2012年ACCP指南推荐LMWH替代普通肝素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推荐LMWH 替代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67]。ACCP指南进一步提示,对于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的孕妇,抗凝治疗应持续至少产后6周,总的持续时间至少为3个月。

ACCP指南建议至少在引产,剖宫产或椎管内麻醉预期时间前24小时停用LMWH或普通肝素[67]。其他的抗凝和神经痛镇痛管理方法分别进行审查。(参见“神经轴索镇痛和麻醉产科的不良反应”)

有关不同类型的抗凝剂的担忧可以总结如下:

华法林在妊娠第六周和第九周之间可能是致畸的。此外,在第二和第三个孕期给予华法林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这被认为是由于反复的脑微出血。

●肝素不能穿过胎盘,因此不致畸胎,不会抗胎儿。肝素治疗的担忧包括维持稳定的治疗反应的相对困难,肠胃外给药的不便以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和骨脱矿物质的并发症,这可导致治疗超过六个月的患者的骨折。

●低分子量肝素不会通过胎盘,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产生更可预测的抗凝反应的优点,每日一次或两次给予固定剂量,并且不太可能产生血小板减少症或可能的骨脱矿物质。

中风偏瘫- 中风发生在妊娠<24周的孕妇中风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中风处理。应尽一切努力保护可挽救的脑组织,预防医学并发症(如误吸),控制可能使中风恶化的母亲生理因素,如血压,促进长期的身体康复。如果考虑溶栓治疗,怀孕终止是一种选择。

如前所述,一些缺血性卒中或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妇女在整个怀孕期间都需要抗凝。(参见上文“妊娠期间的抗凝治疗”。)

近期中风- 对于中风妊娠24-32周的妇女,可以给予产前糖皮质激素加速胎儿肺成熟。应该与神经病学,神经外科,麻醉,新生儿科和围产期进行多学科的协商,以稳定母亲并评估胎儿状况。只要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没有恶化,就可以计划继续怀孕,并在妊娠34到39周之间按计划控制分娩,以优化胎儿预后。

对于诊断为缺血性中风或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孕妇,应在整个剩余的妊娠期间与神经科医生协商,考虑使用普通肝素抗凝药,低分子量肝素(LMWH)或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参见上文“妊娠期间的抗凝治疗”。)

妊娠36周后,LMWH可改为普通肝素,直至39周时可产生预定的产程,LMWH可在产后恢复。阿司匹林应在计划分娩后一到两周内停止(即引产或剖宫产)。

母乳喂养- 一小部分碘化或钆造影剂在母乳中分泌。根据这些数据,需要进行神经血管造影的妇女应在接受静脉造影剂后24小时停止母乳喂养,并在恢复正常母乳喂养之前丢弃在此期间表达的乳汁。

在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时,没有禁忌的母乳喂养。同样,哺乳母亲也可以安全地服用华法令,因为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华法林会对母乳喂养的婴儿产生抗凝作用。

未来怀孕- 当咨询有既往卒中病史的妇女时,重要的是要了解中风的病因和病情的详细病史,以确定卒中类型(缺血/血栓或出血)和基本机制。这种分类将有助于指导即将怀孕的管理。在尝试妊娠以优化妊娠结果之前,还可以指示与神经科医师,血液学家或神经外科医生进行咨询。

未来妊娠中的卒中风险- 对于大多数怀孕前有卒中的女性,随后的妊娠和产后复发率很低(≤1%),特别是如果有任何致病性血管病变已被修复[33,68,69]。然而,数据稀少,未来怀孕的风险取决于最初的中风的原因。

●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较低。有441例缺血性卒中病史的妇女(373例伴有动脉缺血性脑卒中,68例伴有脑静脉血栓)。在平均5年的随访期间,有13例复发性动脉缺血性卒中,无脑静脉血栓复发[68]。复发的总体风险是1年1%,5年2.3%。妊娠或产后复发的风险为1.8%(与外部妊娠无显着差异),但在产后期相对复发风险显着增高(危险比9.7,95%CI 1.2-78.9)。其后187次怀孕的结果与一般人的预期结果类似。作者的结论是,先前的缺血性卒中不是后续妊娠的禁忌症。

在解决任何潜在的医学障碍之后,可以考虑在既往有缺血性/血栓性卒中史的妇女中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和低分子量肝素,以预防将来妊娠期间未来血栓性中风的发生[33]。

●很少有研究检测了与高凝状态相关的妊娠相关性脑卒中复发。在血栓形成倾向的情况下,最大的12名有既往脑血管事件(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黑质瘤)的女性[70]。在随后的15次怀孕中,有4次血栓栓塞事件,其中包括两次黑质瘤,一次TIA和一次脑梗塞。没有患者有持续的神经缺陷。

●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评估复发性脑静脉窦血栓(CVT)的风险,并且在随后的妊娠中抗栓预防的作用在CVT史的妇女中未被证实。关于这个问题没有一致的意见。许多专家认为,妊娠期间的抗血栓预防可能是不必要的,除非血栓前状况或先前的血栓栓塞(即先前的CVT或指数CVT之前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已被确定。然而,其他专家更希望在妊娠晚期和/或产后8周内使用静脉内肝素或皮下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治疗。(参见“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和预后”,“后续妊娠”一节。)

●无论患者是否怀孕,未经处理的血管畸形都易于再次出血。在一项研究中,脑动静脉畸形女性复发性脑出血的年发生率在初次出血后的第一年估计为31%,在随后的年份估计为6%[71]。因此,如果可能的话,血管畸形应该通过手术切除或血管内栓塞在妇女怀孕前明确治疗。(见“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和“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一节)

社会准则链接- 分别提供来自世界各地选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链接和政府赞助的准则。(见“社会指南链接:成人中风”)

总结和建议

●孕妇尤其是产褥期中风更为常见。(请参阅上面的“风险”。)

●先兆子痫/子痫是怀孕期间缺血性梗塞和出血性中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他原因列于表

(表1)。(见上面的“病因学”)

●孕妇中风的诊断评估和治疗与非妊娠个体相似。头部CT扫描通常是第一个获得的成像模

式,因为它既有信息量又容易获得。然而,当使用扩散加权成像时,脑部MRI比CT更敏感以检测小梗塞和早期梗塞的可视化。(请参阅上面的“诊断评估”。)

●妊娠期间的中风管理以中风病因和亚型为指导。(请参阅上面的“机制特定处理”。)

•先兆子痫/子痫/ HELLP的目标是稳定母亲,预防反复惊厥,治疗严重高血压,减少或防止脑水肿和出血,并启动及时分娩。(参见上文“先兆子痫,子痫和HELLP的治疗”)。

•对于未接受阿替普酶或抗凝剂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见上面的'急性缺血性中风')

•对于有非动脉栓塞性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腔隙性(小血管闭塞型)或不明原因型的患者,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二级预防。(参见上文“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

•有或没有出血性静脉梗塞的症状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是抗凝治疗。(见上面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由于动脉瘤破裂或血管畸形出血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内出血可通过手术(即夹闭)或血管内(例如栓塞)治疗致病性病变来控制。(见上面的'颅内出血')

●未来怀孕中风复发的风险可能较低,但数据稀少。(参见上文“将来怀孕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Petitti DB, Sidney S, Quesenberry CP Jr, Bernstein A. Incidence of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Stroke 1997; 28:280.

2. James AH, Bushnell CD, Jamison MG, Myers ER.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in pregnancy and the puerperium. Obstet Gynecol 2005; 106:509.

3. Davie CA, O'Brien P. Stroke and pregnancy.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8;

79:240.

4. Scott CA, Bewley S, Rudd A, et al. Incidence, risk factors,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stroke in pregnancy. Obstet Gynecol 2012; 120:318.

5. Kittner SJ, Stern BJ, Feeser BR, et al. Pregnancy and the risk of stroke. N Engl J

Med 1996; 335:768.

6. Sharshar T, Lamy C, Mas JL. Incidence and causes of strokes associated with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 A study in public hospitals of Ile de France. Stroke in

Pregnancy Study Group. Stroke 1995; 26:930.

7. Bateman BT, Schumacher HC, Bushnell CD, et 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pregnancy: frequency,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 Neurology 2006; 67:424.

8. Lanska DJ, Kryscio RJ. Risk factors for peripartum and postpartum stroke and

intracranial venous thrombosis. Stroke 2000; 31:1274.

9. Kamel H, Navi BB, Sriram N, et al. Risk of a thrombotic event after the 6-week

postpartum period. N Engl J Med 2014; 370:1307.

10. Fox MW, Harms RW, Davis DH. Selected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of pregnancy.

Mayo Clin Proc 1990; 65:1595.

11. Salonen Ros H, Lichtenstein P, Bellocco R, et al. Increased risks of circulatory

diseases in late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 Epidemiology 2001; 12:456.

12. Tiel Groenestege AT, Rinkel GJ, van der Bom JG, et al. The risk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during pregnancy, delivery, and the puerperium in the Utrecht population: case-crossover study and 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

estimation. Stroke 2009; 40:1148.

13. Horton JC, Chambers WA, Lyons SL, et al. Pregnancy and the risk of hemorrhage

from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Neurosurgery 1990; 27:867.

14. Liu XJ, Wang S, Zhao YL, et al. Risk of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rupture

during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 Neurology 2014; 82:1798.

15. Gross BA, Du R. Hemorrhage from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during pregnancy.

Neurosurgery 2012; 71:349.

16. Porras JL, Yang W, Philadelphia E, et al. Hemorrhage Risk of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During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 in a North American Cohort.

Stroke 2017; 48:1507.

17. Ros HS, Lichtenstein P, Bellocco R, et al. Pulmonary embolism and stroke in relation

to pregnancy: how can high-risk women be identified? Am J Obstet Gynecol 2002;

186:198.

18. Mas JL, Lamy C. Stroke in pregnancy and the puerperium. J Neurol 1998; 245:305.

19. Wabnitz A, Bushnell C. Migrain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stroke during

pregnancy: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ephalalgia 2015; 35:132.

20. Feske SK. Stroke in pregnancy. Semin Neurol 2007; 27:442.

21. Martin JN Jr, Thigpen BD, Moore RC, et al. Stroke and severe preeclampsia and

eclampsia: a paradigm shift focusing o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Obstet Gynecol 2005; 105:246.

22. Cantu-Brito C, Arauz A, Aburto Y, et al. Cereb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clinical and prognosis observations in 240 Hispanic

women. Eur J Neurol 2011; 18:819.

23. Singhal AB, Bernstein RA. Postpartum angiopathy and other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s. Neurocrit Care 2005; 3:91.

24. Fugate JE, Ameriso SF, Ortiz G, et al. Variable presentations of postpartum

angiopathy. Stroke 2012; 43:670.

25. Fugate JE, Wijdicks EF, Parisi JE, et al. Fulminant postpartum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 Arch Neurol 2012; 69:111.

26. Bakhru A, Atlas RO. A case of postpartum cerebral angiiti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rch Gynecol Obstet 2011; 283:663.

27. Singhal AB. Postpartum angiopathy with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Arch Neurol 2004; 61:411.

28. Fletcher JJ, Kramer AH, Bleck TP, Solenski NJ. Overlapping features of eclampsia

and postpartum angiopathy. Neurocrit Care 2009; 11:199.

29. Jeng JS, Tang SC, Yip PK. Incidence and etiologies of stroke during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 as evidenced in Taiwanese women. Cerebrovasc Dis 2004; 18:290. 30. Skidmore FM, Williams LS, Fradkin KD, et al. Presentation, etiology, and outcome of

stroke in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01; 10:1.

31. Witlin AG, Friedman SA, Egerman RS, et al.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 complicating

pregnancy--beyond eclampsia. Am J Obstet Gynecol 1997; 176:1139.

32. Liang CC, Chang SD, Lai SL, et al. Stroke complicating pregnancy and the

puerperium. Eur J Neurol 2006; 13:1256.

33. Sibai BM, Coppage KH.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women with stroke during

pregnancy/postpartum. Clin Perinatol 2004; 31:853.

34. Kupferminc MJ, Yair D, Bornstein NM, et al. Transient focal neurological deficits

during pregnancy in carriers of inherited thrombophilia. Stroke 2000; 31:892.

35. Treadwell SD, Thanvi B, Robinson TG. Stroke in pregnancy and the puerperium.

Postgrad Med J 2008; 84:238.

36. Rémi J, Pfefferkorn T, Fesl G, et al. Uncomplicated pregnancy and delivery after

previous severe postpartum cerebral angiopathy. Case Rep Neurol 2011; 3:252. 37. Ursell MR, Marras CL, Farb R, et al. Recurrent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due to

postpartum cerebral angiopathy: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Stroke 1998;

29:1995.

38. Lansberg MG, O'Donnell MJ, Khatri P, et al.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 9th ed: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hest 2012; 141:e601S.

39. Jauch EC, Saver JL, Adams HP Jr,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3; 44:870. 40. Leffert LR, Clancy CR, Bateman BT, et al. Treatment patterns and short-term

outcomes in ischemic stroke in pregnancy or postpartum period. Am J Obstet

Gynecol 2016; 214:723.e1.

41. Leonhardt G, Gaul C, Nietsch HH, et al.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pregnancy. J

Thromb Thrombolysis 2006; 21:271.

42. Turrentine MA, Braems G, Ramirez MM. Use of thromboly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embolic disease during pregnancy. Obstet Gynecol Surv 1995; 50:534.

43. Murugappan A, Coplin WM, Al-Sadat AN, et al. Thrombolytic therapy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during pregnancy. Neurology 2006; 66:768.

44. Albers GW, Amarenco P, Easton JD, et al.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8th Edition). Chest 2008; 133:630S.

45. De Keyser J, Gdovinová Z, Uyttenboogaart M, et al. Intravenous alteplase for stroke:

beyond the guidelines and in particular clinical situations. Stroke 2007; 38:2612.

46. Broderick JP. Shoul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be considered the first option in

pregnant women? Stroke 2013; 44:866.

47. Demchuk AM. Yes,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should be administered in pregnancy

when other clinical and imaging factors are favorable. Stroke 2013; 44:864.

48. Activase® (Alteplase). Full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Accessed on February 02,

2016).

49. Selim MH, Molina CA. The use of tissue plasminogen-activator in pregnancy: a taboo

treatment or a time to think out of the box. Stroke 2013; 44:868.

50. Demaerschalk BM, Kleindorfer DO, Adeoye OM, et al. Scientific Rationale for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for Intravenous Alteplas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6; 47:581.

51. Sibai BM, Caritis SN, Thom E, et al. Prevention of preeclampsia with low-dose

aspirin in healthy, nulliparous pregnant women.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Network of Maternal-Fetal Medicine Units. N Engl J Med 1993; 329:1213.

52. Duley L, Henderson-Smart D, Knight M, King J. Antiplatelet drugs for prevention of

pre-eclampsia and its consequences: systematic review. BMJ 2001; 322:329.

53. Kernan WN, Ovbiagele B, Black HR,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4; 45:2160.

54. Saposnik G, Barinagarrementeria F, Brown RD Jr,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1; 42:1158. 55. Bushnell C, McCullough LD, Awad IA,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women: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4; 45:1545.

56. Dias MS, Sekhar LN.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from aneurysms and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uerperium. Neurosurgery 1990; 27:855. 57. Marshman LA, Aspoas AR, Rai MS, Chawda SJ. The implications of ISAT and ISUIA

for the manage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s during pregnancy. Neurosurg Rev 2007;

30:177.

58. POOL J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DURING

PREGNANCY. JAMA 1965; 192:209.

59. Qaiser R, Black P. Neurosurgery in pregnancy. Semin Neurol 2007; 27:476.

60. Tarnaris A, Haliasos N, Watkins L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during pregnancy: is this the best way forward?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2; 114:703.

61. Pumar JM, Pardo MI, Carreira JM, 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n acutely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in pregnancy: report of eight cases. Emerg Radiol 2010; 17:205.

62. Meyers PM, Halbach VV, Malek AM, 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during pregnancy: report of three cases.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0;

21:1306.

63. Piotin M, de Souza Filho CB, Kothimbakam R, Moret J.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cutely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pregnancy. Am J Obstet Gynecol 2001;

185:1261.

64. Stoodley MA, Macdonald RL, Weir BK. Pregnancy an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Neurosurg Clin N Am 1998; 9:549.

65. Dashti SR, Spalding AC, Yao TL. Multimodality treatment of a ruptured grade IV

posterior fossa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in a patient pregnant with twins: case report. J Neurointerv Surg 2012; 4:e21.

66. Jermakowicz WJ, Tomycz LD, Ghiassi M, Singer RJ. Use of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to treat a ruptured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in a pregnant woman: a case report. J Med Case Rep 2012; 6:113.

67. Kearon C, Akl EA, Comerota AJ, et al.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 9th ed: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hest 2012;

141:e419S.

68. Lamy C, Hamon JB, Coste J, Mas JL. Ischemic stroke in young women: risk of

recurrence during subsequent pregnancies. French Study Group on Stroke in

Pregnancy. Neurology 2000; 55:269.

69. Coppage KH, Hinton AC, Moldenhauer J, et al. Maternal and perinatal outcome in

women with a history of stroke. Am J Obstet Gynecol 2004; 190:1331.

70. Soriano D, Carp H, Seidman DS, et 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pregnancy in

women with thrombophylic disorders and past cerebrovascular events.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02; 81:204.

71. Mast H, Young WL, Koennecke HC, et al. Risk of spontaneous haemorrhage after

diagnosis of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Lancet 1997; 350:1065.

产科猝死

产科猝死 猝死的定义 猝死是突然发生的的非暴力性意外死亡,指平素健康或虽然患病但病情基本稳定或好转,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循环,呼吸停止,意识丧失,在很短时间内死亡。 诊断的主要条件是意外、突然、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发病导致的死亡。产科猝死约占诊断死亡的5%。 早期猝死的主要以原有疾病的突然恶化为主,多见心脏病合并妊娠,或妊娠并发症的病情突变如妊高症子痫死于窒息、脑血管意外、HELLP综合症、DIC等。分娩期则以突然意外为多见如羊水栓塞,产后出血。产褥期则以原有疾病在产褥期加重如肺栓塞,电介质紊乱,产褥感染等。 猝死的原因 妊娠合并心脏病猝死的病理生理 心源性猝死分猝死的的80%-90% 1、各种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出量少,组织、器官缺血,可致循环衰竭,或心律失常→猝死。 2、心肌→弥漫性,严重的心肌病变可致急性心衰、猝死,也可侵犯窦房结、房室结,心脏传导系统各种心律失常。 3、围产期心肌病是扩张型心肌病,心室扩大,室壁可有血栓形成,可因急性心衰、肺栓塞,脑栓塞而猝死。如产后6月心脏不能恢复正常大小,死亡率达25%-50%近一半死于产后3月内。死亡原因为心衰、栓塞、心律失常。 4、在心脏疾病的猝死多因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跳骤停而致。 羊水栓塞猝死的病理生理 一、心跳骤停: 1、羊水中的前列腺素物质、内皮素-1、细胞因子活刺激肺动脉受体致迷走神经高度兴奋?心脏骤停。 2、肺栓塞时引起急剧血液动力学变化,左心回心血量骤减→心跳骤停 3、手术操作时麻醉不完全,牵拉使迷走反射亢进→心跳骤停。 4、大量羊水物质堵塞下腔静脉→回心血量↓→心跳骤停 二、肺动脉高压,肺循环衰竭 1、过敏反应致肺血管痉挛或有形物质堵塞→肺动脉压急剧升高,肺血流骤减,肺血流与肺泡间气体交换减少→严重缺血缺氧→肺血流受阻≥85%可猝死。 2、肺血流减少→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肺间质,肺泡水肿→换通,通气障碍,低氧,高二氧化氮,→心脏传导系统抑制→心脏停跳 3、支气管痉挛→通气障碍 4、严重缺氧→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局部DIC →肺出血 5、以上各点肺功能衰竭致全身脏器尤其心脑缺氧→死亡。 三、循环衰竭 1、肺动脉压≥ 5.33KPa(40mmHg)时右心后负荷↑→右心室充盈压↑→心脏指数↓→右心室急性扩张→右心衰 2、右心衰竭→右心排出量低→肺血流↓→左心回血量↓→排出量→循环衰竭→休克→体循环压力→右心压力↑,冠状动脉供应不足→左心室内膜下心肌灶性坏死→心肌缺血缺氧→左心衰 3、全心衰,循环衰竭→严重休克→心脑缺血梗塞→猝死 四、严重缺氧 氧合指数(血氧分压/吸氧浓度)↓到175mmHg甚至100mmHg →全身器官缺氧→脑缺氧→昏迷,抽搐死亡;心肌缺氧→心脑骤停 羊水栓塞时缺氧原因:肺血管痉挛,肺内DIC ,小血管栓塞→换气障碍。肺水肿,肺出血,支气管痉挛→通气障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萎缩。 缺氧致肺内动静脉分流→右向左分流→进一步缺氧。 五、严重休克 初期:过敏性休克、DIC、高凝期休克、心跳骤停 肺动脉高压→循环衰竭 晚期:DIC致严重出血、心衰、呼衰致缺氧性休克 妊高征猝死的病理生理 一、脑血管意外 二、妊高征性心脏病心衰、肺水肿 三、HELLP综合征及DIC 低血容量性休克猝死的病理生理 低血容量性休克多见于出血性休克如异位妊娠破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破裂、产后出血等,此外由于体液丢失过多如妊娠剧吐腹泻脱水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电介质紊乱 一、低钠血症二、高钠血症三、低钾血症四、高钾血症五、高镁血症 肺栓塞猝死的病理生理 栓子种类:血栓、羊水、空气、脂肪、肿瘤等。此处主要是谈血栓。 血栓来源:1、深静脉血栓,主要来自下肢深静脉 2、心脏高危因素妊娠期高凝状态,血流缓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意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肥胖,高龄多见;长期卧床,心脏病,围产心肌病心衰 血栓如堵住肺主要动脉,可因急性肺缺血突发性呼吸困难,休克,猝死如广泛肺小动脉被血栓堵塞,也可发生严重缺血缺氧而很快死亡。 猝死的防治 一、贵在及时:常温下,心跳停止了3秒钟感头晕,10-20秒钟昏厥,40秒钟出现抽搐,并瞳孔散大,60秒钟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6分钟后脑细胞不可逆损害,10分钟脑组织死亡,如在4分钟内复苏者,一半有存活希望,如超过4-6分钟开始复苏仅10%可救治,

妊娠并发脑血管疾病

妊娠并发脑血管疾病 •引言 •风险 •危险因素 •病因 •子痫前期,子痫及HELLP综合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尿毒综合征 •产后血管病 •脑静脉血栓形成 •高凝状态 •诊断性评估 •发病机制特异性治疗 •子痫前期、子痫和HELLP综合征的治疗 •TTP或HUS的治疗 •产后血管病的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急性期再灌注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颅内出血 •- 分娩 •治疗方面的问题 •妊娠期抗凝治疗 •离足月尚早时的脑卒中 •将近足月时的脑卒中 •母乳喂养 •未来妊娠 •未来妊娠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总结与推荐 •REFERENCES •引言 •妊娠期的脑血管疾病可归为两大类:血栓形成/缺血(包括动脉性和静脉性梗死)和出血[包括脑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妊娠相关的正 常生理变化结合妊娠独有的病理生理过程,使女性在妊娠期和产褥期易发生脑卒中。 •本专题将重点讨论妊娠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妊娠并发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将单独讨论。 (参见“妊娠合并神经系统疾病”) •风险

•处于妊娠期或有近期妊娠史的女性发生脑卒中(发病率为11-34例/100,000次分娩)的频率高于与之对应的非妊娠女性(年发病率:10.7例/100,000名育龄期女性)[1-3]。 约10%的脑卒中发生于分娩前的时期,40%发生于临近分娩时,50%发生于分娩后和出院 后[2]。虽然数据不一致,但排除产褥期脑卒中后,仅分娩前的脑卒中发病率可能与育 龄期非妊娠女性的发病率相近[4]。 •总的来说,妊娠期和产褥期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内出血的相对危险度明显增加,绝对危险度小幅增加,而产褥期的风险最高[2,5-9]。一项回顾性研究阐述了这一点,该研究 通过分析1988年和1991年从马里兰州中部和华盛顿特区数家医院出院女性的资料, 确定了妊娠(包括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对脑卒中风险的影响程度[5]。研究得出了以下 观察结果: •●妊娠期脑梗死的相对危险度为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产褥期(活产或死产后6周内)增加至8.7。 对于脑出血,调整后的相对风险在怀孕期间是2.5,但在产后期间增加到28.3。 ●对于同时发生的两种类型的中风,产后过量风险仅为每10万次怀孕8.1次。 在法国的一项大型研究中[6]以及2000 - 2001年美国所有与妊娠有关的全国排出病例样本的分析中都报告了类似的结果[2]。 有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妊娠,分娩和产后期间发生的数据是矛盾的。一些研究报道风险增加[10,11],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动脉瘤破裂不是更频繁[12]。 大部分现有资料提示,妊娠期间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风险并不增加,但存在争议,尚无明确的资料[13-16]。其中一项较好的研究是对451名脑动静脉畸形女性的回顾性分析[13]。这个人群的孕妇出血率与非妊娠妇女的出血率相比没有显着差异(3.5人比3.1%/人年)。 危险因素- 与妊娠有关的中风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妊娠高血压[8],产后感染[2]和可能的多胎妊娠[17],尽管后者尚未被评估为独立危险因素。 另外,妊娠特有的几种情况可以表现为中风或中风样事件。这些包括先兆子痫/子痫,产后脑血管病和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羊水栓塞是与妊娠有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但被认为是妊娠期局灶性脑缺血的罕见原因[18]。(见“羊水栓塞综合症”) 妊娠中风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吸烟,动脉疾病,某些类型的心脏疾病,高脂血症,血栓形成倾向,感染,矛盾性栓子和物质滥用等非妊娠患者的危险因素。35岁以上,先兆偏头痛和黑种人是另外的危险因素[2,19]。患有镰状细胞病的母亲也在增加包括急性中风在内的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参见“妊娠合并镰状细胞病”,“妊娠合并SCD病程”一节。) 妊娠相关脑出血的危险因素相似。在一项对美国全部产科人口的10年代表性样本进行研究,涉及近700万次分娩的研究中,423名妇女发生了与妊娠相关的脑出血[7]。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龄产妇,黑人种族,先天性和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子痫,叠加先兆子痫/子痫的先前存在的高血压,凝血障碍和吸烟。

妊高病沟通

妊娠高血压病沟通 1、妊高病并发子痫前期入院治疗沟通(不足月) 患者目前诊断:——————,告知患者及家属,终止妊娠对控制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病情相对有利。因患者目前妊娠尚未足月,现处理方法有以下3种:1.期待治疗,给予解痉、镇静、降压。促胎肺成熟、营养支持、改善胎盘微循环、严密母胎监护等对症治疗,尽量延长孕周,但在期待治疗期间,血压可能进一步升高,病情恶化,严重者可导致胎盘早剥、凝血功能障碍、脑血管意外、急性肾功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视网膜脱离、子痫发作等并发症,甚至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胎儿可能出现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死宫内等。2.在如上治疗的前提下促胎肺成熟2d 后终止妊娠,可降低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母儿仍有可能出现上述情况。且在促胎肺成熟期间血压可能进一步升高,出现上述严重并发症。3.立即终止妊娠。终止妊娠对控制患者病情有利,可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但患者目前妊娠不足34周终止妊娠,胎儿发育未完全成熟,新生儿存活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可能出现新生儿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瘫、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感染、颅内出血、败血症等早产儿并发症,出生后需转新生儿

科治疗,病情加重时可能发生新生儿死亡。以上情况反复向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患者及家属要求—————— 2、妊高病并发子痫前期入院治疗沟通(足月) 患者目前诊断:——————,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现血压高可导致胎盘早剥、凝血功能障碍、脑血管意外、急性肾功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视网膜脱离、子痫发作等并发症,甚至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胎儿可能出现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死宫内等,应立即终止妊娠。终止妊娠方式有经阴道分娩及剖宫产 3、分娩方式选择(不足月) 患者目前情况——————诊断:——————,建议立即终止妊娠,现终止妊娠对控制患者病情有利,可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终止妊娠的方式有经阴道分娩及剖宫产。若经阴道分娩,因患者血压高,在经阴道分娩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血压进一步升高,病情恶化,发生胎盘早剥、脑血管意外、急性肾功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视网膜脱离、子痫发作、肝破裂等可能。甚至呼吸、心跳骤停,危及患者生命;胎儿可能出现胎儿窘迫、胎死宫内等。若行剖宫产术,需承担手术及麻醉风险,术中、术后也可能因血压

多普勒超声检测妊高征患者脑血流变化.

多普勒超声检测妊高征患者脑血流变化李辉董立群孙彦庄凤英孟季红 妊高征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导致妊高征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妊高征时脑的病理生理变化,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直接观察90例妊高征患者颅内动脉的血流状态,拟通过妊高征患者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后动脉(PCA)三条动脉的血流频谱,研究其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妊高征时脑的病理生理变化,及TCD监测妊高征的临床价值。 一、资料和方法 1.对象:选自1994年10月~1996年3月入院就诊的正常晚期妊娠妇女50例为对照组,轻、中、重度妊高征各30例为观察组。年龄20~35岁,孕周35~41周,均为单胎妊娠。所选观察对象均无原发性高血压、心肾脑疾病,本次妊娠非巨大儿及无应用引起脑血流变化的药物史。 2.仪器:西德EME公司生产的TC 2000型二维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2 MHz。 3.方法:患者仰卧位,静息5分钟,将探头置于颞窗,变换角度探查,以获得最佳血管回声及频谱。根据波谱,计算机自动计算出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鉴于PI反映血管搏动性变化比RI更敏感[1],Vs与Vm在多种情况下有高度相关性[2],本实验主要测PI及Vm。由于TCD检测的判定标准目前尚未统一,本研究将任一脑动脉所测得的Vm在±2s范围,为脑血流速正常。如果Vm>+2s,为脑血流速增快;Vm< -2s,为脑血流速减慢,两者均为异常。将左右任一脑动脉均视为一根脑血管,用以统计脑血流速异常的脑血管根数。 二、结果 1.对照组两侧脑血流TCD值:对照组脑血流TCD各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见表1。对照组两侧脑血流TCD各值均值,以此作为对照,见表2。 表1 对照组两侧脑动脉TCD各值比较(±s) 动脉名称 Vm(cm/s) Vs(cm/s) Vd(cm/s) PI RI ACA 左48.48±6.71 72.54±11.01 36.04±5.36 0.76±0.13 0.51±0.05 右47.38±5.53 71.32±10.14 34.12±15.13 0.79±0.14 0.52±0.06 MCA 左65.16±9.59 98.32±11.73 47.54±0.79 0.79±0.13 0.52±0.06 右66.14±9.14 100.74±10.43 45.92±0.83 0.83±0.14 0.54±0.06 PCA

剖宫产手术医学指征参考标准

剖宫产手术医学指征参考标准 一、骨产道异常: 1,骨盆显著狭窄或畸形; 2.轻度骨盆狭窄试产失败; 3.相对性头盆不称试产失败; 二、软产道异常 1.软产道畸形;高位阴道完全性横隔;阴道纵隔伴胎位异常;双子宫未孕之子宫阻塞产道或妊娠子宫扭转;其他严重畸形使胎儿不能或不宜经阴道分娩者; 2.软产道手术史:如①双子宫畸形吻合术后;②瘢痕子宫:有前次剖宫产史,前次的手术指征在此次妊娠依然存在,或本次妊娠离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过短(≤3年)者或有原子宫切口感染愈合欠佳病史者,此次宜作剖宫产术;若前次剖宫产切口在子宫体部则此次应行剖宫产术;如曾作过子宫肌瘤剜除术且切入宫腔者,此次亦应考虑剖宫产术;③.子宫脱垂矫治术后;④.生殖道瘘修补或陈旧性会阴Ⅲ度撕裂修补术后;⑤.阴道疤痕形成狭窄者如阴道灼伤,阴道肿物摘除术或阴道损伤修补术后。 3.宫颈因素:如宫颈疤痕试产失败;宫颈水肿坚硬不易扩张;宫颈痉挛性狭窄环经处理不能纠正者。 4.外阴因素:严重外阴水肿不能有效消除者,外阴,阴道静脉曲张者。 5.病理性缩复环或先兆子宫破裂。 6.软产道相关肿瘤,如卵巢肿瘤,子宫下段或宫颈部肌瘤,子宫颈癌或盆腔肿瘤阻碍先露下降者。

三、产力异常 原发或继发性宫缩乏力:出现产程进展滞缓或产妇衰竭,经处理无效者;宫缩不协调或强直性子宫收缩,短时间内不能纠正,且出现胎儿宫内窘迫者。四、胎位异常 横位,臀位足先露,完全臀位而有不良分娩史者,臀位估计胎儿在3500g以上时,额先露,面先露,前不均倾,高直后位,高直前位并滞产。 五、有其他异常分娩史 1、多次死产或难产; 2、前次剖宫产术后感染,出血; 3、阴道助产失败,胎儿仍存活; 六、胎儿因素 1、胎儿窘迫; 2、胎儿珍贵:如以往有难产史又无胎儿存活者,多年不育,反复自然流产史,死胎史迫切希望得到活婴者,均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3、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羊水过少; 4、双胎胎头嵌顿,第一个胎儿横位或臀为而第2个胎儿为头位,估计可能出现胎头交锁或已发生胎头交锁; 5、联体双胎; 6、巨大儿(体重≥4000g); 7、经积极努力无法阴道分娩的畸形儿; 8、脐带脱垂胎儿仍存活者,脐带先露,脐带过短或相对过短(绕颈或绕身)妨碍先露下降或出现胎儿宫内窘迫者;脐带绕颈≥3周,胎儿监护异常者;

产科小科普——妊娠期高血压

产科小科普——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是指妊娠24周时出现高血压水肿和蛋白尿。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头晕或头痛,耳鸣,甚至抽搐。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大类,即 子痫前期、子痫前期和子痫。本病多见于初产妇,春季发病率较高,由于本病发 病突然,若不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往往危及母子生命,本病的基本病理是全身 小动脉痉挛和水钠潴留。 1 .原因 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的一种特殊疾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 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的病因尚未阐明,其病因一直是妇产科研究的热点。 1.1主要原因 1.1.1免疫因素 妊娠高血压与免疫有关。当孕妇的免疫力不平衡时,阻断抗体的产生不足, 就会导致子痫前期的发生。 1.1.2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妊娠高血压有母体遗传倾向。目前认为其遗传规律主要包 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基因遗传、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突变、线粒体遗传等,现在倾向于多基因遗传。 1.1.3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和损伤 皮细胞激活,即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引起内皮损伤的直接原因,在子痫前 期发病之前就存在,是发病的重要环节。 1.1.4胎盘或滋养层缺血

目前比较公认的共识是子宫缺血、胎盘或滋养层细胞缺血。 1.1.5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和抗氧化作用之间的不平衡,它倾向于氧化,然后激 活或损伤内皮细胞。目前氧化应激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胎盘缺血缺氧、 母体过氧化物底物增加、抗氧化作用降低有关。 1.1.6营养不足 各种营养素,如低白蛋白血症和钙、镁、锌和硒的缺乏,已被发现与子痫前 期的发展和进展有关。研究发现,膳食钙摄入量不足的人血清钙含量降低,导致 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硒可以防止机体被脂质过氧化物损伤,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避免血管壁损伤。锌在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E和维生 素C都是抗氧化剂,可以抑制磷脂过氧化,减少内皮细胞的损伤。 1.1.7子宫螺旋小动脉重铸不足 正常妊娠时,子宫螺旋小动脉的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均出现凋亡,取而代 之的是绒毛外滋养细胞,并深入到子宫壁浅表肌层。充分重铸螺旋小动脉可增大 血管直径,形成子宫和胎盘低阻力循环,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但妊娠期 高血压患者滋养层浸润过浅,只能蜕膜血管重铸,俗称“胎盘浅埋”。螺旋小动 脉的下重铸减少了胎盘的血流量,导致一系列子痫前期的表现。 1.2诱发因素 1.2.1血清钙离子浓度低 钙离子能维持神经肌肉正常的兴奋性,使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当血清 钙水平降低时,可发生妊娠高血压。 1.2.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同型半胱氨酸的增加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收缩和片状,增加内皮细胞中氧 自由基的产生,阻碍一氧化氮的产生,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内皮素和血管紧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疗指南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疗指南 一、概述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通常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这种病症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和妊娠并发症等。因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本指南旨在提供诊断和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指导原则。 二、诊断 1、血液检查: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诊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主要依据。正常情况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低于15μmol/L。如果水平高于15μmol/L,应考虑诊断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2、其他检查:对于疑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其他检查,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这些检查可能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脂、血糖、肾功能等。 三、治疗 1、饮食调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应调整饮食,减少动物蛋白

质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这是因为动物蛋白质中富含甲硫氨酸,而甲硫氨酸是同型半胱氨酸合成的重要原料。同时,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等营养素有助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2、补充营养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可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等营养素。这些营养素有助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药物治疗:对于严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然而,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甲氨蝶呤、阿卡波糖等。 四、预防 1、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是预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关键。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动物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2、适量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率,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可能增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因此

最新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分级-颜色分级

最新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分级-颜色分级 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表可根据孕妇的基本情况、妊娠合并症和妊娠并发症进行评估,分为绿色(低风险)、黄色(一般风险)和橙色(较高风险)三个级别。 绿色级别表示孕妇基本情况良好,未发现妊娠合并症、并发症。 黄色级别包括多个方面,如年龄大于等于35岁或小于等于18岁、BMI指数大于25或小于18.5、生殖道畸形、骨盆狭小、不良孕产史、瘢痕子宫、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大于等于 5cm、盆腔手术史、辅助生殖妊娠等等。同时,也包括多种妊娠合并症,如轻度的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肝炎病毒携带、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性传播疾病、吸毒史等。此外,也包括多种妊娠并发症,如双胎妊娠、先兆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巨大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膜早破、羊水过少、羊水过多。=36周胎位不正、低置胎盘、妊娠剧吐等。

橙色级别表示孕妇存在较高风险,包括年龄大于等于40岁、BMI指数大于等于28等。同时,也包括较严重的心血管 系统疾病,如心功能II级、轻度左心功能障碍或EF40%~50%、需药物治疗的心肌炎后遗症、心律失常等。 评估孕产妇的风险等级,有助于医务人员在孕期进行更加精准的管理和干预,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2.1.3 瓣膜性心脏病,包括轻度二尖瓣狭窄瓣口大于1.5 cm2,主动脉瓣狭窄跨瓣压差小于50mmHg,无合并症的轻度 肺动脉狭窄,二尖瓣脱垂,二叶式主动脉瓣疾病,Marfan综 合征无主动脉扩张。 2.1.4 主动脉疾病,包括主动脉直径小于45mm,主动脉 缩窄矫治术后。 2.1.5 经治疗后稳定的心肌病。 2.1.6 各种原因的轻度肺动脉高压,跨瓣压差小于 50mmHg。 2.1.7 其他。

急性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急性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蒋宾;董能斌;曹莉梅 【期刊名称】《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3(015)004 【摘要】脑卒中是一多危险因素疾病,有可以干预的危险因素,已得到认可的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缺血性发作、高胆固醇、高血脂症、吸烟和饮酒.近来得到重视的因素有肥胖、生活习惯、感染、妊娠、避孕药、血液流变学.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职业、气候因素、生活环境、家族史与遗传、地理分布和种族,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液病的作用也引起学术界的注意.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因素在脑卒中事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心理社会因素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方面的研究相关因素有抑郁、下丘脑-垂体-甲状腺、A型性格、心理应激状况与空气污染等. 【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蒋宾;董能斌;曹莉梅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0;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郴州,423000;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0;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重度妊高征并发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J], 王俊岭 2.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杨丽 3.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J], 王连平;虞秉刚;朱少群;路娜 4.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苗燕 5.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陈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妊娠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妊娠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 11例妊娠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全部康复。结 论根据妊娠期脑出血患者围生期母体及胎儿生理、病理及心理变化特点,开展综 合治疗及护理,对提高治愈率和减少病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妊娠期脑出血护理 由于妊娠期孕妇的血容量、血压及心搏出量变化较大,较易诱发各种原因的 脑出血,报道在妊娠中期多以脑血管畸形破裂为主,妊娠晚期一般发生妊娠高血 压疾病合并脑出血,因其发病突然,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已成为孕产妇死亡的主 要原因之一[1]。我们对本科2000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11例妊娠期脑出血 患者临床资料及护理进行分析并总结护理经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1例患者年龄22-30岁,中位年龄26岁,妊娠16-22周3例,26-32 周5例,36周以上3例。小脑出血1例,约占9.1%;脑叶出血4例,约占36.4%;脑室出血3例,约占27.3%;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约占27.3%。患者既往均无 明确的高血压病史。脑出血意识状况:清醒3例,嗜睡4例,浅昏迷2例,中昏 迷2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本组患者均康复出院。 1.2 治疗 小脑出血1例,脑室出血2例予以保守治疗,妊娠36周后行剖腹产分娩,脑室出血1例病情稳定后行DSA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病情稳定后行DSA检查及动脉瘤栓塞术;脑叶出血1例(妊娠36周以上)先行剖腹产手术,待胎儿娩 出后即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2例(妊娠16-22周)终止妊娠后行开 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1例行DSA检查及动静脉畸形切除术。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本组所有患者均置于单人间,宜采取侧卧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环境安静,避免声、光等刺激及过多干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出入量。在患者休 息时,注意床铺平整,皮肤清洁,防止坠床及褥疮的发生,尿潴留患者可留置导 尿管,大便干燥者给予通便。抬高双下肢以增加静脉血液回流,经常变换体位预 防体位性水肿。为降低心脏负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2.2意识、瞳孔与生命体征的观察及监测 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可通过问话、呼唤、疼痛刺激及肢体运动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况[2]。注意 双侧瞳孔是否等大,对光反射情况。本组有3例患者意识加重,瞳孔不等大,均 为护理及早发现,及时告知医师并行急症手术后患者均存活。 2.3 观察及控制抽搐 本组3例患者发病后均出现过口角、面部肌肉、肢体抽搐,牙关紧闭,口吐 白沫。对此类患者给予专人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4~5L/min)吸氧,按医嘱予镇静及抗癫痫治疗, 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使用镇静药物以后,要及时、准确地对患者意识和瞳孔变化观察,以免延误或误导医师对病情的判断。 2.4 孕产期监护 妊娠期要密切观察护理,定时检查子宫底高度,预防胎盘早剥。孕妇病情稳

高HCY有多危险?叶酸代谢能力基因检测助力降高HCY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已被公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高HCY可独立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也可和其他因素存在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是判断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与复发性流产、妊娠高血压和妊娠糖尿病等妊娠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关系密切,并作为其可控因素受到关注。此外与糖尿病并发症、老年痴呆、肿瘤、肾功能衰竭等众多疾病也密切相关。 什么是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人体摄入蛋白质中的蛋氨酸转化而成的,是蛋氨酸代谢为S-腺苷蛋氨酸(SAMe)和谷胱甘肽(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的中间产物。SAMe是人体内良好的甲基供体,令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保持灵活的适应性。通常SAMe和谷胱甘肽都是由摄入的蛋氨酸转化为同型半胱氨酸,再经过其他一系列的转化得到的,一旦体内缺乏必要的某些营养素,就有可能影响蛋氨酸的转化,使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逐渐累积升高。 人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来源于进食动物蛋白质(如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鱼肉、蛋类等)中的甲硫氨酸,因此它是消化系统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转化为能源过程中的一项副产品,即每个人的体内都应存在有同型半胱氨酸,只是含量高低各有不同而已。 正常人体含量很少,男性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加而增高。血浆中的正常含量一般为5~15 μmol/L,高于此范围称为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可刺激血管壁引起动脉血管的损伤,导致炎症和管壁的斑块形成,最终引起心脏血流受阻,导致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性痴呆、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HCY与哪些疾病密切相关? 1心血管疾病 有学者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注射Hcy后引起高Hcy血症,2~3个月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认为高Hcy血症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研究表明:轻度、中度Hcy水平升高可使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增加4 ~6倍,血浆总Hcy水平每高5μmol/L则CHD危险性男性增加60%,女性增加80%。 2肿瘤 癌症是由DNA受损引发的,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易使DNA极大受损,且一旦受损就很难修复。另一方面,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也可以很好地显示癌症的治疗是否有效。肿瘤长大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会升高;而肿瘤萎缩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会降低。一些癌症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差性很明显,如乳腺癌,结肠癌和血癌。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把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研究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研究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complicating pregnancy)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发病率为5%~12%[1]。近年来调查发现,我国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孕周提前,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患病率有升高趋势,而乡村人口的比例升高,严重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可发生抽搐、昏迷、脑出血、心肾衰竭、胎盘早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率为412/10万,占死亡总数的9.3%,位居孕产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2]。虽然国内外对本病已进行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但到目前为止,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但引起妊娠高血压疾病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3]。针对本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做好孕期保健工作,积极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这对促进母婴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危险因素与病因、预防和治疗综述如下。 1高危因素与病因 1.1高危因素翁海霞认为[4],妊娠年龄大、未定期产前检查、存在孕期负性事件、经济收入低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赵永艳[5]调查发现,引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初产妇比例高、孕前体重指数高、家族史多、负性情绪多、未进行系统产前检查例数多、文化程度低等。孕妇抗磷酸抗体阳性、慢性肾炎、糖尿病、秋冬季等[1,6],均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本病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孕妇、家庭、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积极预防,才能将发病率降到最低程度。 1.2病因本病病因不明确,但很多学者认为是母体、胎盘、胎儿等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关于其病因目前主要有以下学说:①子宫螺旋小动脉重铸不足: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滋养细胞浸润过浅,只有蜕膜层血管重铸,使螺旋小动脉重铸不足,导致胎盘血流量减少,引发子痫前期一系列表现[7]。②免疫功能失衡[8]: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CD2、CD4、CD4/CD8、NK细胞、IL-2水平明显降低,IL-4、CRP水平明显升高,血清IgA、IgG、IgM 明显降低。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是子痫前期的基本病理变化,它使扩血管物质如NO、前列环素I2合成减少,而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ET)、血栓素A2等合成增加,从而促进血管痉挛。④遗传因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家庭倾向性,提示遗传因素与该病发生有关,但遗传方式尚不明确。⑤营养缺乏:低蛋白血症、钙、镁、锌、硒、叶酸等缺乏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有关[9]。⑥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可导致NO合成下降及脂质代谢紊乱,影响前列素E2的合成,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压升高。⑦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10-11]: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等明显降低。 2预防

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颅内出血的护理

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颅内出血的护理 作者:施少霞,杨雪娇,林金娇 【关键词】 ,妊娠;产褥期;颅内出血;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产褥期并发颅内出血的护理。方法:对22例妊娠及产褥期并发颅内出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存活15例,其中80%恢复生活自理;死亡7例,占%。结论:加强认识、提高警惕是早期确诊的前提,多科室密切合作、适时终止妊娠和颅内大血肿、及时手术减压、精心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恢复自理的关键。 [关键词]妊娠;产褥期;颅内出血;护理 妊娠及产褥期并发颅内出血的发病率低,不易早期确诊,一旦发病则病情凶险,危及母子安全,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应引起重视。现将我院自1993年7月至20XX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妊娠及产褥期并发颅内出血的22例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2例,年龄22岁~37岁,平均年龄岁。孕产次:孕1产1共19例;孕2产2共3例。并发妊娠高血压疾病15例。产前脑出血11例,产时脑出血5例;产后脑出血6例。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出现头痛、呕吐,抽搐13例;昏迷17例;视乳头水肿15例;眼底出血7例;双侧瞳孔等大有对光反射8例;一侧散大5例;双侧散大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抵抗。全部病例均经颅脑CT 检查,加查脑血管DSA 1例;MRA 2例,其中脑叶出血9例;基底节区出血2例;脑叶或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4例;点状出血及蛛膜下腔出血7例,未发现小脑幕下出血;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40 ml共10例;<40 ml共12例;脑血管DSA确诊动静脉畸形破裂1例;MRA发现动脉瘤1例。 2 结果 本组保守治疗13例(其中2例晚期脑疝不宜手术),开颅手术治疗共9例,术后证实为AVM 4例(产前破裂2例,产时1例,产后1例);动脉瘤1例(在产时破裂);单纯血肿4例(并发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存活15例,恢复生活自理约占80%。死亡7例,占%。其死因分别为脑出血脑疝晚期、应激性溃疡、DIC、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3 护理 加强认识,提高警惕是早期确诊的前提因妊娠、产褥期并发颅内出血的发病率低,产科护士见识较少,应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当孕产妇出现

妊娠期合并颅内出血的观察和临床护理

妊娠期合并颅内出血的观察和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加强监护和心理支持对妊娠合并颅内出血的护理影响。方法对12例妊娠期合并颅内出血的患者进行积极密切的观察,引导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调节,对症护理。结果 12例患者中8例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其中4例早期妊娠患者及时终止妊娠挽救了生命,8例患者顺利度过妊娠期。结论及时准确的病情观察,有效地心理疏通是治疗成功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妊娠颅内出血护理 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是妊娠期罕见的并发症,可致孕妇严重神经系统损害,孕妇及胎儿病死率极高[1]。在临床工作中,该病易被误诊为子痫而导致错误治疗,而且各种治疗均可能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甚至有致畸作用,如何正确诊治和护理,是挽救母婴生命的关键。2006年-2010年间,我院共收治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合并颅内出血患者12例,经积极治疗、护理及加强孕妇的心理护理和胎儿监护,均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8.57岁;妊娠时间16~36周。本组均以头痛、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就诊时间为发病后3~8小时;其中意识清醒4例,意识模糊6例,浅昏迷1例,中昏迷1例, 2 护理 妊娠期合并颅内出血起病急、变化快,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重,尤其对于一些高龄初产妇、农村家庭,对于胎儿的紧张程度甚于患者本身,因此给予细致的病情观察和护理,耐心做好孕妇和家人的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是帮助母婴度过危险期的关键。 2.1 病情观察 患者入院后立即送入ICU病房,吸氧、持续心电监测, 如脑出血量少,病情相对较轻,可在严密观察下,行降低颅内压、止血等非手术治疗,让孕妇的病情得到控制和稳定,胎儿宫内环境势必会有改善,就可期待临产,对胎儿有利,应密切注意患者神志、瞳孔及呼吸血压情况并观察腹痛、阴道流血及胎心变化。对严重的脑出血或伴有脑疝的孕妇,一经确诊,则应该同时做好开颅清血肿或者血肿穿刺引流术手术前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头部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血液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呕吐的性质,区分是由于颅内高压引起或是由于妊娠反应引起的,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保持引流通畅,密切观察引流量的颜色、性质和量,根据颅内压随时调整引流瓶的高度[2]。 2.2.2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术后早期仍有躁动者,由专人守护,并加床挡或制动约束,酌情慎用镇静剂。并准备好压舌板、开口器等急救物品和抢救药品 2.2.3 患者术后需使用多种药物,例如各类抗生素、能量合剂和脱水利尿药,需结合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密切观察心、肝、肾的功能。 2.2.4 患者由于手术或创伤可激惹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早产或死胎,应密切观察腹痛及阴道流血情况,中晚期妊娠还需密切观察胎心和胎动情况,及时联系妇产科及相关科室共同诊治。 2.3 心理护理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 孕妇在妊娠期间可发生一些特有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胆汁淤积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剧吐),这类疾病不同于一般内科合并症,在妊娠期发病,大多于妊娠结束后自然消退,妊娠期特有疾病有时可与孕妇原有内科疾病合并存在。 一. 定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与血压升高并存的一组疾病,发生率约为5%—12%,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产儿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以及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和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 二. 高危因素:①孕妇年龄≥40岁②有子痫前期病史 ③抗磷脂抗体阳性④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 ⑤初次产检时BM I≥35kg/m2 ⑥有子痫前期家族史(母亲或姐妹) ⑦本次妊娠为多胎妊娠,首次怀孕,妊娠间隔时间≥10年 ⑧孕早期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0mmHg 三. 病因: 至今病因不明,因该病在胎盘娩出后常很快缓解或自愈,有学者称之为“胎盘病”,但很多学者认为是母体、胎盘、胎儿等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学说:(1)子宫螺旋小动脉重铸不足: (2)炎症免疫过度激活: (3)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4)遗传因素: (5)营养缺乏: (6)胰岛素抵抗: 四. 病理生理变化: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痉挛,内皮损害及局部缺血。 五. 分类与临床表现: 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出现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于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尿蛋白(-);产后方可确诊。少数 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 子痫前期轻度妊娠20周后出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伴蛋 白尿≥0.3g/24h,或随机尿蛋白(+)。 重度血压和尿蛋白持续升高,发生母体脏器功能不全或胎儿并 发症。出现下述任一不良情况可诊断为重度子痫前期:①

重度子痫前期产后管理、远期预后及再发风险评估主要内容

重度子痫前期产后管理、远期预后及再发风险评估主要内容 重度子痫前期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阶段,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也是目前产科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不仅仅增加母儿近期病死率,对母亲和后代的远期健康也有深远影响。产科医生不能仅限于满足每例重症孕产妇的救治成功,更要关注母儿双方最佳预后和生存期健康问题。 1 产后管理 胎儿及胎盘的娩出迄今仍是重度子痫前期的根治疗法,通常产后最初几天即呈现出临床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自发、迅速甚至完全的缓解。然而,在产后48~72h甚至产后1周内,发生肺水肿、急性肾功能不全、HELLP 综合征、子痫、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仍持续存在。产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管理治疗措施是否得当是并发症发生的敏感因素。因此,在此期间需进行严密监测及适宜的治疗。 1.1 监测患者需在康复室加强监测24~48h,包括观察意识状态、对外界反应、阴道及手术伤口出血量,血压、血流动力学(以无创监测技术为主)、液体出入量及尿量的监测,并动态监测血液生化指标。同时,临床医生也要注意患者的主诉及临床查体,如心、肺的听诊。 1.2 解痉治疗硫酸镁有预防子痫发作、轻度降压、改善脏器微循环的作用,其效果优于其他的抗痉挛药物,所以仍然是目前治疗重度子痫前期

的首选药物。产后硫酸镁需要继续应用24h,注意观察尿量、呼吸及腱反射。对于重度子痫前期病情没有改善或HELLP综合征病情持续恶化的患者,硫酸镁治疗可以维持更长时间。Fontenot等一项硫酸镁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的前瞻性随机试验表明,以产后出现利尿现象(连续2h尿量>100mL/h)作为确定终止重度子痫前期产妇硫酸镁治疗的临床参考指标,结果显示无不良结局发生,且不需重新启动治疗。为产后硫酸镁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 1.3 降压治疗因25%子痫前期患者产后可出现病情恶化,产后应密切监测血压,尤其是分娩后3~6d。重度子痫前期尤其是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产后需行降压治疗,使收缩压< 160mmHg(1mmHg =0.133kPa),舒张压<110mmhg< span="">;产后非重度高血压但有合并症,如糖尿病、肾病患者,应使血压控制在130~139/80~89mmHg。哺乳期可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硝苯地平、拉贝洛尔、甲基多巴、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但是目前尚无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哪种降压药效果最好。 1.4 液体治疗及利尿子痫前期患者应尽可能减少液体入量,以避免肺水肿及心衰的发生。其液体摄入总量常规应限于80mL/h或1mL/(kg·h),当出现少尿(<15ml< span="">/h),尤其是产后6h内,若无慢性肾疾病和血清肌酐升高,可不予治疗,密切监测液体出入量即可。传统观念一般不主张应用利尿剂,但当出现脑水肿、心衰等情况时可以应用,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利尿剂可能造成机体水、电解质失调。而近期国外一项临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