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病理-广中医病理学教案

心血管系统病理-广中医病理学教案

第一篇:心血管系统病理-广中医病理学教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病理学教材:病理学授课内容:心血管系统病理

内容及进程

一、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熟悉其发病机理。掌握心力衰竭时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熟悉其发病机理。

二、教学内容要点

动脉粥样硬化症: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高血压病:良性高血压病及恶性高血压病的病变及后果,病因和发病机理。

风湿病:病因和发病机理,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内膜炎、心外膜炎,慢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基本病变。[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简介。风湿性关节炎及皮肤、脑的病变。

心力衰竭:概念,原因,诱因和分类,发生机理,心脏的代偿反应(心率增快及心肌肥大)。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心脏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呼吸功能及肝、肾、胃肠功能的改变),防治原则。

三、重点与难点

动脉粥样硬化症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常见病,由于脂质在动脉内膜中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形成粥样斑块。其结果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缺血性病变。本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尤其是心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的粥样硬化常导致心、脑缺血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本节以基本病理变化为重点。根据病变发展过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脂纹期为早期病变,单核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吞噬LDL后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群集形成脂纹脂斑。纤维斑块期为病变的第二阶段,此期由于局部胶原纤维增多及玻璃样变性,形成向内膜表面隆起的纤维斑块。粥样斑块期为病变的第三阶段,此期由于斑块深部组织坏死崩解,与脂质混合形成粥样物质。在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的基础上可发生一系列继发性改变,如斑块内出血、粥样溃疡、血栓形成、钙化及动脉瘤形成。

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也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90%以上。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由于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不同、管腔阻塞的速度不同和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不同,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肌硬化。严重的心肌梗死,除了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外,还可发生附壁血栓、心外膜炎、室壁瘤及心脏破裂等合并症。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晚。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脑组织供血不足,可引起脑萎缩和脑软化。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常可形成小动脉瘤,如动脉瘤破裂则发生脑出血。

原发性高血压或称高血压病是一种原因未明、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本节学习以高血压病的类型和病理变化为重点。

高血压病可分为缓进型高血压病和急进型高血压病两型。缓进型高血压病又称良性高血压病,可分三期。①功能改变期:表现为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血压波动。②动脉系统病变期:细、小动脉硬化,血压持久稳定升高。细动脉硬化(细动脉玻璃样变)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形态变化,可累及全身细动脉,但具有诊断意义的是肾的入球动脉和视网膜动脉。细动脉硬化最早可在眼底检查中被发现,表现为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或动静脉交叉处静脉受压。③内脏病变期:为高血压病后期,心、肾、脑常发生器质性病变。

细、小动脉硬化是引起心、肾、脑发生器质性病变的基础。由于细、小动脉硬化,血压持续性升高,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发生代偿

性肥大。早期为向心性肥大,晚期左心室代偿性失调出现肌源性扩张(离心性肥大),甚至心力衰竭,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此外,血压的持续性升高,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在高血压病中晚期,心冠状动脉往往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成为促进和加重心力衰竭的原因之一。由于肾细、小动脉硬化,引起肾小球缺血而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形成细动脉性肾硬化或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如果肾单位丧失过多,可发生肾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症。在脑细、小动脉痉挛和硬化的基础上,又可发生高血压脑病、脑软化和脑出血。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好发于基底节和内囊等处。

急进型高血压病又称为恶性高血压病,其特征性病变是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坏死性细动脉炎(细动脉壁的纤维素样坏死),主要累及肾、脑,尤以肾为著。3.风湿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呈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本病最常侵犯心脏和关节等,其中以心脏病变最为严重。

本节以基本病理变化为重点。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按病变发展过程可分为三期。①变质渗出期,此期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为变态反应性炎常有的病变。②增生期(肉芽肿期),此期以形成风湿小体为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③纤维化期,风湿小体发生纤维化,最后形成小瘢痕。

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风湿性心脏病为重点。①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主要侵犯心瓣膜,以二尖瓣受累最常见。急性期于瓣膜闭锁缘形成赘生物,称疣状心内膜炎。病变后期,赘生物机化,瓣膜纤维化及瘢痕形成。由于风湿病常反复发作,可引起瓣膜变形,成为慢性心瓣膜病。②风湿性心肌炎:主要于心肌间质形成风湿小体。有时呈弥漫性心肌炎,尤见于儿童,严重者可致心力衰竭。③风湿性心包炎:为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性炎,可形成绒毛心或缩窄性心包炎。

慢性心瓣膜病多为风湿性心内膜炎的后果。瓣膜口狭窄或/和关闭不全,可引起一系列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甚至导致心力衰竭。学习时要重视病理临床联系,运用瓣膜狭窄或/和关闭不全所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解释心脏形态变化和临床出现的症状及体征,为今后学习临床

课打好基础。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最为常见,应掌握好。

4.病毒性心肌炎较常见,多由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等引起。表现为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间质内有弥漫性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晚期心肌间质纤维化,伴有代偿性心肌肥大及心腔扩张。

原发性心肌病指原因不明的心肌原发性损害,又称特发性心肌病,其病理过程属于代谢性而非炎症性。原发性心肌病可分为扩张性(充血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及限制性心肌病三种类型。

四、教学媒体:投影、板书

五、步骤与进程[第1节] 讲解动脉粥样硬化症:概念、病因和发病机理(10min);基本病变(15min),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20min)。

[第2节]

讲解高血压病: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5min)(良性高血压病及恶性高血压病的病变及后果(40min),[第3节]

讲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10min);风湿病:风湿病的概念、病变特点和病因及发病机理(15min),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内膜炎、心外膜炎,慢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的基本病变(20min)。

[第4节]

讲解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瓣膜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的基本病变(30min)[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简介(5min)。风湿性关节炎及皮肤、脑的病变(10min)。

[第5节]

讲解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概念,原因,诱因和分类(10min),发生机理(35min)。[第6节]

讲解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反应(心率增快及心肌肥大)(10min)。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心脏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呼吸功能及肝、肾、胃肠功能的改变)(25min);防治原则(5min);小结(5min)。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动脉粥样硬化症?

2.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3.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可分几期?简述各期病变特点。4.何谓冠心病?

5.何谓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硬化?6.心肌梗死是怎样发生的?

7.简述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及后果。8.何谓高血压病?

9.缓进型高血压病分几期?各期主要病变特点是什么?10.简述缓进型高血压病的心脏改变。

11.何谓高血压脑病?高血压病时脑出血的机制及其病变为何?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是什么?

12.试述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13.简述风湿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的病变及后果。14.何谓慢性心瓣膜病?

15.二尖瓣狭窄和二尖瓣关闭不全是如何产生的?

16.试述二尖瓣狭窄和二尖瓣关闭不全时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心脏变化。17.简述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变特点。18.何谓原发性心肌病?

19.简述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及限制性心肌病的病变特点。20.简述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变及后果?

第二篇:广中医病理学教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病理学教材:病理学授课内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内容及进程

一、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各种变性和坏死的病变特点,熟悉肥大、增生、化生和肉芽组织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创伤愈合和骨折愈合。

二、教学内容要点

1.细胞和组织的损伤:萎缩,变性(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

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及病理性钙化),坏死(包括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瘟及固缩坏死)。

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增生,化生。

3.损伤的修复:再生,肉芽组织,创伤愈合,骨折愈合。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三、教学要求

萎缩的概念、病变及分类作重点介绍。萎缩被认为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在西医院校教材中目前放在细胞与组织的适应性反应中介绍。全身性萎缩常先累及脂肪组织,其次为肌肉、牌、肝等器官,心、脑萎缩最后发生,这一顺序具有一定的代偿意义。

各种变性是组织损伤常见的改变,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变性是指由于非致死性损害和物质代谢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某些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是较常见的变性重点讲解,特别是其病理特点。其他变性主要介绍病理变化。

坏死为组织损伤最严重的后果,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重点介绍概念,坏死的形态改变,坏死的分类。对坏死与凋亡的区别作简单介绍。

细胞与组织的适应性反应主要介绍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

损伤修复主要介绍再生、修复,肉芽组织等概念和肉芽组织的组成。创伤愈合和骨折愈合作一般介绍。

四、教学媒体:投影、板书

五、步骤与进程 [第1节]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萎缩(8min)

介绍萎缩的概念、病理变化、种类及后果。

二、变性(37min)

重点介绍变性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病理性钙化的病因、病理变化及结局。

[第2节]

三、坏死(28min)

重点介绍坏死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各类型坏死的病理变化、坏死的结局及坏死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一、肥大(5min)介绍肥大的概念及种类。

二、增生(5min)介绍增生的概念及类型。

三、化生(5min)

介绍化生的概念及常见的化生。小结(2min)

[第2节]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一、再生与修复(18min)

介绍再生与修复的概念、组织的再生能力与再生方式、肉芽组织。

二、创伤愈合(10min)

介绍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

三、骨折愈合(10min)介绍骨折愈合过程

四、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5min)介绍影响再生修复的全身因素及局部因素。小结(2min)2.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细胞内水肿、坏死、凋亡、干酪样坏死、坏疽、修复、再生、肥大、代偿、适应、萎缩、化生(2)细胞内水肿及脂肪变性的机制?(3)凝固性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的区别?(4)肉芽组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5)影响再生修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三篇:家畜心血管系统教案(精选)

家畜心血管系统

◆ 教学目标

1.明确心血管系统的组成、肺循环、体循环、门脉循环以及胎儿循环的概念和特点及其血流径路2.掌握心脏位置、形态和内部构造3.了解血管的种类和分支特点

4.掌握以马、牛为代表的全身动脉、静脉主干和若干大分支的名

称和位置◆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组成:心脏、血管、血液。

2、功能:运输、参与体液调节、调节体温、防御功能、内分泌功能。

二、心脏:

1.位置:胸腔纵隔中,夹早两肺之间,稍偏左,体表投影在3-6肋间。

2.外形:呈倒立的圆锥形,左右稍扁,前缘凸、后缘平直。(1)心基:有进出心脏的大血管,位置较固定。心尖:游离。

(2)冠状沟:靠近心基部,其上为心房,其下为心室,沟内有冠状动脉、心静脉,且充满脂肪。冠状沟也是心基和心尖的分界。

(3)左纵沟:又称锥旁室间沟,位于心脏左前方,未到达心尖。右纵沟:又称窦下室间沟,位于心脏右后方,达心尖。左右纵沟为左右心室的外表分界。牛心脏后侧壁还有第三条副纵沟。3.内部结构:分别以房中隔、室中隔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1)右心房:右心耳:圆锥形盲囊,由梳状肌构成,尖端向左向前至肺动脉的前方。静脉窦:a.静脉间嵴:位于前后腔静脉开口处之间,作用是避免血液撞击。

b.冠状窦:位于后腔静脉开口处腹侧,是心大静脉和心中静脉的开口。

c.卵圆窝:位于后腔静脉口附近的房中隔上,是胚胎时期卵圆孔的遗迹。

(2)右心室:位于心的右前方,不到达心尖,壁薄、室小。

右房室口:纤维环、三尖瓣、腱索、乳头肌。肺动脉口:纤维环、半月瓣(3个)。

心横肌:又称隔缘肉柱,连于心室侧壁和室中隔之间的肌肉装置,防止心室过度扩张。(3)左心房:

左心耳:向左向前突出。

静脉窦:为肺静脉的入口,分3组,每组2-3根。(4)左心室:位于心的左后方,伸达心尖。

左房室口:二尖瓣(其他装置同三尖瓣)。主动脉口:半月瓣(3

个)。亦有心横肌。

4.心壁的构造:

心内膜:光滑、与血管内膜相连续,形成心的瓣膜装置。心肌:房、室心肌彼此独立,以纤维环为界,前者薄,后者厚。心外膜:同时亦是心包浆膜的脏层。5.心脏的血管和神经:(这里指营养血管)(1)冠状动脉(左、右):主A根部→冠状沟→左、右纵沟→遍布全心。心静脉(大、中、小):心大、心中V→冠状窦,心小V直接开口于右心房。(2)交感神经(心加强N):兴奋窦房结,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心抑制N):正常状态下,心脏一般由副交感神经支配。6.心脏的传导系统:(维持心脏自动有节律的跳动)

(1)窦房结:位于前腔静脉和右心耳之间的心外膜下,是起搏点。(2)房室结:位于房中隔右房侧的心内膜下、冠状窦的前面。(3)房室束:在室中隔上部分为左右束支。(4)蒲肯野氏纤维:是更细小的分支。7.心包:

(1)纤维膜:坚韧的结缔组织,与大血管外膜相连续。

(2)浆膜:分壁层和脏层(即心外膜),两者之间的腔隙称为心包腔,内有心包液。心包胸膜:被覆在心包外面的纵隔胸膜。心包纤维囊:纤维膜与心包浆膜壁层之间的腔隙。

胸骨心包韧带:纤维膜在心尖部折转与心包胸膜共同构成,使心脏附着与胸骨上。

三、血管:

(一)种类及分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动脉和深层静脉一般行于深层、关节曲侧、肌肉内侧。前静脉一般位于皮下,体表可见,临床用来采血、放血、静脉注射等。

(二)特点:

动脉:壁厚、腔小、弹性大,常与神经伴行。

静脉:壁薄、腔大、弹性小,常塌陷,常有静脉瓣(四肢处较多)。毛细血管:薄、细、广、多。

(三)全身主要血循环

1.体循环与肺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前后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2.体循环的大血管:(主要动脉)

主动脉弓根部分出左右冠状动脉、向前分出臂头动脉总干、向后依次为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内、髂外动脉→荐中动脉→尾中动脉。(1)臂头动脉总干→

左锁骨下动脉→左腋动脉及胸腔分支。臂头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双颈动脉干→左、右颈总动脉,分别又分出枕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又分为面动脉、颌外动脉)。(2)胸主动脉→支气管食管动脉干。

→肋间动脉(壁支)。

(3)腹主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前动脉、肾动脉、腰动脉、肠系膜后动脉、子宫卵巢动脉(或睾丸动脉)(4)髂内动脉:支配盆腔器官,主要分支有:荐A、阴部内A、闭孔A。髂外动脉:支配后肢,主要分支有:旋髂深A、子宫中A(或精索外A)、股深A;向下延续为股A,其分支有股前A、隐A、股后A;向下为腘A,分出胫后A,向下依次为胫前A、跖背外侧A、趾总A。主要静脉:

(1)心静脉:心大、心中静脉,心小静脉→右心房。

(2)前腔静脉:左右颈静脉、腋静脉、胸内静脉→前腔静脉→右心房。(3)后腔静脉:左右髂总静脉→后腔静脉→右心房。

(4)门静脉:起自胃肠壁毛细血管网,收集胃肠脾胰的静脉血,汇合成后肠系膜静脉、前肠系膜静脉、脾静脉经肝门入肝,经肝毛细血管后形成肝静脉注入后腔静脉,最后回到右心房。门脉循环;两次经过毛细血管网,实行肝的解毒净化功能。【思考题】

1.心血管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心脏的外形及心壁的结构如何? 3.主动脉分段及各段主要分支有哪些? 4.胎儿血液循环有什么特点?

第四篇:心血管系统体格检查细则

心血管系统体格检查细则

心血管系统检查包括二个方面:

A.心脏 B.血管

A.心脏

A-1.受检者仰卧

受检者取仰卧位,头部和躯干抬高15~30度。视诊

1.观察一般状况:观察体位、呼吸、皮肤、面容、眼、口、胸廓外形、四肢和指甲,作一般检查,

2.观察心前区:斜照光或取切线方向观察,取切线方向观察有助于发现搏动最强处。

注意心前区有无隆起,异常搏动的特征和部位。例如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度。如搏动较弱则呼气时易见。其他部位有无搏动,如有应注意位置、范围、强度。

触诊:(观察有无异常搏动、震颤、心尖搏动、心包摩擦感)

3.用二步法(手掌、手指)触诊心尖搏动:手掌易发现震颤,手指易触及和分析搏动情况。先用手掌或几个手指指腹触诊心尖搏动,然后用二个手指探出其范围。正常人心尖搏动的最强点,位于左第4或第5肋间,一般不超过一个肋间持续不到半个收缩期,不越过正中线至胸廓外侧的一半。左室肥大时,可呈抬举性搏动,并向左下移位。如平卧位未触及心尖搏动,请受检者左侧卧位再触诊。

4.触诊心前区(包括心尖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三尖瓣区):检查有无搏动、震颤

5.如疑有心包摩擦感,请受检者取坐位再触诊,并嘱病人屏住呼吸时再触诊

6.触诊上腹部,注意有无搏动:将手指置于剑突下,常可触及因右室容量或压力负荷增加所至的冲动,吸气时明显,另外也可触及正常人的腹主动脉搏动。为鉴别两者,可手掌置于腹上部,手指从胸廓下压向后上方,如搏动向前冲击手指掌面,则为主动脉搏动。如搏动向下冲击手指末端,则为右心室搏动。

触诊震颤,通常以掌指关节近侧的灵敏区为好。

若触诊发现异常,为确定其出现的时期和心动周期的关系,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同时用听诊器听诊心尖区。因听诊心尖区时,

有时可观察到左室收缩时听诊器胸件的冲动,得知其与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间的关系。对于看到或触到的胸部任何部位搏动,也可同时听诊心尖区以确定其与心动周期的关系。

2)观察触诊胸壁的同时用左手示指和中指触诊颈动脉搏动,因颈动脉搏动出现在收缩期。

震颤的临床意义:震颤常伴响亮、粗糙或隆隆样杂音,例如出现在主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和二尖瓣狭窄时的杂音。为确定震颤出现的时期与心动周期的关系,也可用上述两种方法。震颤常提示心脏有器质性病变。

叩诊

7.叩诊相对浊音界:叩诊心脏时,通常从左胸心尖搏动所在肋间向内叩至相对浊音处,正常位于第5或4肋间锁骨中线上或稍内。直接和间接叩诊法有时可用以估计心脏大小,当心脏相对浊音区的左界超过锁骨中线时,可能有心脏增大,相反,心浊音区缩小或消失是肺气肿的体征。当心尖搏动扪不清时,叩诊可显示心脏位置。如大量心包积液时,无法触及心尖搏动,叩诊成为判别心浊音界的唯一方法,而且往往明显增大,应在左胸依次叩出第3、4、5甚至6肋间清音变浊音的边界,再从肝浊音界上一肋间依次向上叩出右界,并需注意坐、卧位时浊音界的变化。8.记录相对浊音界听诊

听诊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和心包摩擦音。

钟型和膜型两种胸(体)件的应用不同,膜型可滤去低调声音,更宜听取高调声音,如第二心音和高调杂音。使用钟型胸件时,皮肤尤为膈膜,听取的频率随压力大小而变动,如想听低调声音和杂音应尽可能轻的扣在胸壁上。

通常依次听诊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二尖瓣区和三尖瓣区。或者因二尖瓣病变多见,依次听诊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和三尖瓣区。

用膜型胸件听诊:(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9.听诊心尖区(心尖搏动最强处):紧贴胸壁至少1分钟,注意心

率和心律。正常成人心率为60-100次/min,与心尖搏动和桡动脉脉搏一致,节律是规则的,也可随呼吸略有不齐。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称为窦性心律不齐。心率低于60次/分,称为心动过缓;心率超过100次/分,称为心动过速。许多心律失常,可通过床旁仔细听诊及同时触诊桡动脉脉率和脉律而发现,注意听诊有关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的特点。如疑有心房颤动,宜同时触诊桡动脉,注意有无脉搏短绌10.听诊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11.听诊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

12.听诊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

13.听诊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4、5肋间,胸骨体下端两旁)

鉴别第一心音(S1)和第二心音(S2)极为重要,由此可区分心室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并应分别听取S1和S2。

在肺动脉瓣区用膜型胸件听诊时,S1比S2音调低、声音弱、时间长;S1和S2的间隔比S2和下一心动周期S1的间隔短。

在S1和或S2有异常改变时,区别较困难,不妨试用以下三种方法:1)心尖搏动触诊法:心尖搏动发生在收缩期,与心尖搏动同步的是S1。(由于机械搏动传导需要时间,故S1刚好在颈动脉或心尖搏动前一点,几乎是同时出现。)2)颈动脉搏动触诊法:同时触诊颈动脉,颈动脉搏动发生在收缩期,与搏动同步的是S1;

3)寸移法:先在肺动脉瓣区找准S2,此处S2总是响亮的,然后按心跳节律记住S2音调和节律,同时将胸件一寸一寸地移向心尖区。

听诊心音强度、性质的改变和有无分裂。S1增强常见于高热、心动过速和甲状腺功能亢进。S2增强常见于主、肺动脉高压。心音分裂可能提示心脏有病变,但也可发生在健康人。S2分裂:由于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形成S2轻度分裂成二个音,常在吸气时听诊肺动脉瓣区明显。S1分裂:听诊心尖区,若二尖瓣关闭与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引起S1分裂。

如发现有额外音,应注意其出现在收缩期还是舒张期,以及它的强度和音调。奔马律:当S3增强时,与原有的S1、S2共同组成的三韵律,犹如马奔驰时的蹄声;常伴有心动过速。

二尖瓣开放拍击音:二尖瓣狭窄时,紧跟在S2后出现一个单调较高,短促清脆的附加音,在二尖瓣区稍右(稍内)最易听到。它出现在舒张早期、快速充盈相之前。

若发现心脏杂音,应仔细听诊。注意每个瓣膜区杂音出现的时期,区别在收缩期还是舒张期,每个瓣膜区应用膜型和钟型两种胸件听取。

杂音持续时间比心音长,来自心脏或大血管,产生机理包括瓣膜口狭窄、瓣膜关闭不全、血流加速、异常分流、血管腔扩大、心腔内漂浮物,如瓣膜或腱索断裂等。听诊杂音要点:出现时期,最响部位,持续时间性质、传导方向、强度、音调。时期:收缩期、舒张期、连续性。

部位:指杂音最响部位。以解剖标记术语准确定位:心尖区,胸骨左缘、第几肋间隙以及离前正中线、锁骨中线、或腋前、腋中、腋后线之一的距离。时限:按持续时间的长短分。

性质:吹风样、隆隆样或雷鸣样、叹气样、乐音样。

传导方向:判断杂音分布和传导方向。例如:主动脉瓣区杂音可向上传至颈部或沿胸骨左缘向下传至心尖部。二尖瓣区杂音可传至腋下。

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强度一般可分为六级。Ⅰ级

杂音很弱,须仔细听诊才能听到。Ⅱ级

杂音较轻,但放好胸件后较易听到。Ⅲ级

中等强度,但不伴震颤。Ⅳ级

响亮,可伴有震颤。

Ⅴ级

非常响亮,胸件部分接触触壁即可听到,均伴有震颤。

Ⅵ级

极响,即使胸件稍离开胸壁一点距离,亦能听到,并伴有震颤。音调:分高、中、低调。

14.用钟型胸件听诊:(内容与顺序同膜型胸件听诊)A-2.受检者左侧卧

15.触诊心尖区:左侧卧位常使心尖搏动靠近胸壁而易触及,但又

使心尖搏动左移2~3厘米,虽有肋于心脏听诊或观察心尖搏动范围,但在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和时限时应以仰卧位为准。16.听诊心尖区1)第三心音(S3):S3在S2后,与S2类似但较弱,音调较低,难以听到。在二尖瓣区较易听到,必要时让受检者左侧卧位,用钟型胸件轻轻放在心尖区,仔细听诊。S3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听到,但不一定表示有心脏病。2)二尖瓣狭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左侧卧位时易听到或更响。

A-3.受检者坐位

17.触诊心前区,包括心尖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三尖瓣区

检查有无震颤和心包摩擦感。后者是一种来回摩擦的感觉,常于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均能触及,尤其病人取坐位和前倾位时更易触及。常由纤维素性心包炎引起。

18.听诊各瓣膜区(与卧位时相同),通常用膜型胸件,疑有心房粘液瘤时,可用钟型胸件1)如怀疑主动脉瓣杂音,尤其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让受检者取坐位上身稍前倾,深呼气末屏住呼吸,用膜型胸件紧贴胸壁,听诊主动脉瓣区并沿胸骨左缘向下听至心尖区。检查应间断暂停让受检者呼吸。坐位或站立位时,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杂音会更响。2)心包摩擦音

它是一种不受呼吸影响,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均能听到的、由心包壁层和脏层摩擦发生的声音;让受检者取坐位上身前倾,检查者将膜型胸件用力紧压在胸壁上则更响。3)如怀疑有心房粘液瘤而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又不很清楚,可用钟型胸件轻放于心尖区,令受检者坐起,杂音可能会变响而易于听到。

B.血管 B-1.上肢

19.测量右上肢血压(如发现高血压,加测左上肢,如怀疑血管病变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加测双下肢血压)

正常成人血压变动范围较大,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收缩压≤18.6kPa(140mmhg),舒张压≤12.0kPa(90mmHg),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为脉压,约4.0~5.3kPa。三分之一的脉压加舒张压为平

均动脉压。初诊高血压至少应测双上肢血压后才能确定,健康人两上肢血压之差可达1.3kPa(10mmHg)。当怀疑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狭窄、多发性大动脉炎、夹层动脉瘤,应测下肢血压。让被检查取卧位,气袖束于小腿(气袖下缘位于内踝上3~4cm)或腘窝上部约3~4cm处,用手扪足背或胫后动脉,当脉搏搏动初现时约为收缩压,下肢收缩压比上肢稍高或相等。一般不测下肢舒张压。

高血压常见于原发性高血压、肾脏疾病、肾上腺皮质或髓质肿瘤等。低血压(血压低于12.0/8.0kPa、90/60mmHg)常见于休克、恶病质、长期卧床不起、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速退症等。

20.检查双手及指甲,注意有无紫绀、杵状指;当脉压增大时应检查有无毛细血管搏动征:用手指轻压受检者指甲床末端,或以清洁玻片轻压其口唇粘膜,如见到红、白交替的节律性改变,称为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其它脉压增大的疾病。

21.触诊桡动脉脉搏(至少30秒钟),注意脉率和脉律 22.检查桡动脉脉搏的对称性

23.当脉压增大时,检查有无水冲脉:其脉搏骤起骤降、急促有力,将受检者手臂抬高过头则更明显。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其他脉压差增大的疾病;疑有心包积液时,检查有无奇脉:奇脉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多数见于心包腔压力增高的心包积液,少数见于缩窄性心包炎,在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奇脉虽然可用触诊发现,但以血压计听诊血压变化更可靠,当气袖压力逐渐下降时,呼气相出现的第一音是收缩压高水平,继续下降时,呼气和吸气相均能听到为收缩压低水平,如两者相差10毫米汞柱以上则为异常。哮喘和肺气肿等肺阻塞性疾病是奇脉常见的非心源性原因。

B-2.颈部

24.观察并测量颈静脉压

病人取坐位或头部和躯干抬高30-45度的半卧位,颈外静脉充盈最高点超过锁骨可能有静脉压增高,5厘米加颈内静脉搏动最高点和胸骨角的垂直距离即为该病人的中心静脉压。正常人半卧位时,最高点

不超过胸骨角上3厘米,因大多数情况下,不论病人取坐位或卧位,胸骨角约位于右心房上5-7厘米,故静脉压约5~10cm水柱。颈静脉压升高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和因机械梗阻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25.检查肝颈静脉回流征:

检查时,受检者应平静呼吸,取半卧位,所取体位应使颈静脉怒张水平位于颈的下半段。检查者用手掌按压受检者右上腹部约30-60秒。(如右上腹壁局部有压痛,也可在腹部其它部位施加压力)如有颈静脉明显扩张,或颈静脉搏动的水平升高1厘米以上,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说明从肝脏回流至下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血量增加,但因右心房郁血或右心室舒张受限,不能完全接受回流的血量,而致颈静充盈更明显。这为早期右心功能不全、渗出性或缩窄性心包炎的一个重要体征。正常人颈静脉怒张不明显或升高不到1厘米。26.检查双侧颈动脉

检查者用食指和中指指腹,在受检者胸锁乳突肌内侧轻轻触摸颈动脉,不可两侧同时触摸,以免引起昏厥。27.听诊双侧颈部,注意有无杂音:

一般用膜型胸件分别置于左、右颈动脉和颈根部听诊有无血管杂音。

B-3.腹部

28.听诊腹主动脉(腹部中线处):用膜型胸件紧压于脐上5厘米中线处听诊有无杂音。29.听诊双侧肾动脉(右、左上腹部):用膜型胸件紧压于脐上5厘米、距正中线约3-5厘米的左、右两侧,(或于腰背部)听诊有无来自肾动脉的杂音。

B-4.下肢

30.触诊双侧股动脉:检查者可在髂前上棘至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处触诊股动脉,并注意双侧对比。

31.听诊双侧股动脉,注意有无枪击音和Duroziez征

一般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时,有必要听诊股动脉(如疑有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髂总动脉或腹主动脉),可用膜型胸件稳固地置于股动脉上听杂音。如有杂音,则可能有引起腹主、髂、股动脉阻塞的疾

病。

当疑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注意有无“嗒嗒”枪击音和Douroziez征,将听诊器钟形胸件的远侧边缘加压于股动脉上(造成人工狭窄),听诊有无收缩与舒张期均有的来去性双重杂音,称之为Douroziez征,这与脉压增大有关。通常严重贫血时,可有收缩期杂音,但仅限于钟型胸件近侧边缘加压于股动脉上时。

32.触诊双侧足背动脉:足背动脉经过踝关节前方行走于第1、2跖骨之间,在跖骨基底部易于扪及其搏动,并注意双侧对比。

33.检查双下肢水肿:在内踝后方、足背或胫前、踝关节前或内侧,用大拇指深压皮肤至少5秒钟,移去拇指后,观察有无凹陷性水肿。

第五篇:心血管系统用药总结

心血管系统用药总结

卡托普利不能用于肾功能不全者

利尿剂:常单独用于抗轻度高血压,也与其他药物合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尤适于伴心衰、浮肿患者。代表药有氢氯噻嗪、吲哒帕胺(寿比山、钠催离)。长期使用此类药易致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紊乱及血液中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性欲减退等并发症,故一般在医生指导下间断使用。

β受体阻滞剂——广泛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尤适于年轻的高血压病人及治疗劳力型心绞痛,但不宜于伴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糖尿病(因能减少胰岛素分泌、干扰糖代谢)。代表药普奈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安),比索洛尔(康可、博苏)、拉贝洛尔(柳胺苄心定)、卡维地洛(金络、络德)。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对原发性、肾性高血压症有很好疗效,能改善糖及脂质代谢、防治心功能不全、逆转心室肥大,常用于伴心室肥大、心衰、糖尿病、高血脂症、老年中、重度高血压。但不宜于肾功能不全,肾动脉狭窄、妊娠等高血压患者,代表药有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开搏通)、依那普利(怡那林、悦宁定)、培哚普利(雅施达)、苯那普利(洛丁新)、福辛普利(蒙诺)、雷米普利(瑞秦)等。

钙拮抗剂——适合于各型高血压,尤适于重症高血压伴冠心病、

心绞痛、脑血管意外、肾脏病变的患者。代表药为硝苯地平(心痛定、拜新同(即拜心痛)、地尔硫(恬尔心)、氨氯地平(络活喜)、非洛地平(波依定)、拉西地平(乐息平、司乐平)、尼群地平等。

交感神经抑制剂:可乐定、利血平(降压灵)、甲基多巴、哌唑嗪等。此类药物可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担,并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良好作用,最适于伴高脂血症,前列腺服大,心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为避免首剂效应及体位性低血压、宜从小剂量开始,后递增用量。

心血管系统病理-广中医病理学教案

心血管系统病理-广中医病理学教案 第一篇:心血管系统病理-广中医病理学教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病理学教材:病理学授课内容:心血管系统病理 内容及进程 一、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熟悉其发病机理。掌握心力衰竭时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熟悉其发病机理。 二、教学内容要点 动脉粥样硬化症: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高血压病:良性高血压病及恶性高血压病的病变及后果,病因和发病机理。 风湿病:病因和发病机理,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内膜炎、心外膜炎,慢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基本病变。[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简介。风湿性关节炎及皮肤、脑的病变。 心力衰竭:概念,原因,诱因和分类,发生机理,心脏的代偿反应(心率增快及心肌肥大)。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心脏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呼吸功能及肝、肾、胃肠功能的改变),防治原则。 三、重点与难点 动脉粥样硬化症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常见病,由于脂质在动脉内膜中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形成粥样斑块。其结果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缺血性病变。本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尤其是心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的粥样硬化常导致心、脑缺血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本节以基本病理变化为重点。根据病变发展过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脂纹期为早期病变,单核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吞噬LDL后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群集形成脂纹脂斑。纤维斑块期为病变的第二阶段,此期由于局部胶原纤维增多及玻璃样变性,形成向内膜表面隆起的纤维斑块。粥样斑块期为病变的第三阶段,此期由于斑块深部组织坏死崩解,与脂质混合形成粥样物质。在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的基础上可发生一系列继发性改变,如斑块内出血、粥样溃疡、血栓形成、钙化及动脉瘤形成。 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也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90%以上。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由于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不同、管腔阻塞的速度不同和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不同,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肌硬化。严重的心肌梗死,除了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外,还可发生附壁血栓、心外膜炎、室壁瘤及心脏破裂等合并症。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晚。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脑组织供血不足,可引起脑萎缩和脑软化。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常可形成小动脉瘤,如动脉瘤破裂则发生脑出血。 原发性高血压或称高血压病是一种原因未明、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本节学习以高血压病的类型和病理变化为重点。 高血压病可分为缓进型高血压病和急进型高血压病两型。缓进型高血压病又称良性高血压病,可分三期。①功能改变期:表现为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血压波动。②动脉系统病变期:细、小动脉硬化,血压持久稳定升高。细动脉硬化(细动脉玻璃样变)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形态变化,可累及全身细动脉,但具有诊断意义的是肾的入球动脉和视网膜动脉。细动脉硬化最早可在眼底检查中被发现,表现为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或动静脉交叉处静脉受压。③内脏病变期:为高血压病后期,心、肾、脑常发生器质性病变。 细、小动脉硬化是引起心、肾、脑发生器质性病变的基础。由于细、小动脉硬化,血压持续性升高,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发生代偿

病理学第一章绪论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病理学使用教材:《病理学基础》 授课内容:绪论第一章:(页码1-6) 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形式:课堂教学 授课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病理学的概念。 (2)学会运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 (3)了解病理学的发展简史,激发对本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掌握病理学及疾病的概念。 2、掌握疾病的经过及结局以及疾病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难点:掌握疾病的经过及结局以及疾病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视频法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绪论 一、病理学概念 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生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的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病理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全书共设15章,附加实验指导。第1-5章为病理学总论,又称普通病理学;第6-15章为病理学各论,又称系统病理学,实验指导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总论所研究和阐述的细胞和组织适应和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基本病理变化,为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而各论则是在总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和阐述各种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例如肝炎、肾炎、肺炎等,其基本病变均为炎症,这是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但由于各器官本身在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上的不同,其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转归以及有关临床表现和采取的防治措施各有不同,构成了每一个疾病的特殊规律。 因此,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学习时应相互参与,不可偏废。 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病理学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课程的学习一般有理论课,实习课,临床病理讨论课等学习形式。病理学在与前期的基础学科如生理学、解剖学等密切相关,也为后期的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提供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依据,特别是在疾病的诊断方面有重要意义,如对病变组织和脱落细胞的检查、尸体解剖等,可以起到明确诊断的作用。 四、病理学的发展 人类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自其诞生之日起始终与疾病共存,这从考古学家挖掘的具有病变的史前人类的骨骼化石上可找到足够的证据。当然这仅仅是肉眼所见的形态变化。直到1761年,意大利的Morgani医生通过700多具尸体解剖,并详细记录了病变器官的肉眼病变之后,认为不同的疾病是由相应器官的病变引起的,由此提出了器官病理学的概念,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在一个世纪之后的19世纪中叶,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可以应用光学显微镜来研究正常和病变细胞的形态变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后基因组计划的开展,病理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五、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完整版)《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学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病理解剖学着重从形态变化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理生理学则着重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任何疾病都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的改变,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关系,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 学习病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全身与局部变化的关系.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验。病理解剖学的实验内容,包括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等。病理生理学则安排一些必要的动物实验。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亲自操作,结合理论,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总结。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临床,加强临床症状与病变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习效果。 病理学教学时数为45学时,其中总论25学时,各论19学时。 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2、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史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病理学的任务和性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疾病、死亡的概念。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3、了解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内容] 疾病的概念,病因学概论及发病学概论。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和在修复中的作用。 2、掌握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 3、熟悉骨折愈合过程。 4、了解组织再生能力和再生过程以及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教学内容] 1、再生与修复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3、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及骨折的愈合过程。 4、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淤血的概念和肝淤血的基本病变、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及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后果。血栓栓塞的影响及梗死的病理变化。 2、了解出血的概念、原因及机理。 [教学内容] 1、充血、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 2、出血的概念、原因、类型和病理变化。 3、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血栓的类型、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种类和运行途径,血栓栓塞及其后果。 5、梗死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结局。 第四章炎症 [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急性炎症的类型、特征及结局;慢性炎症的类型及特征。 2、熟悉炎症介质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功能。 [教学内容] 1、炎症的概念及原因。

病理学中医教学大纲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教学大纲 教务处制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使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通过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全过程,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本门课程从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的变化。根据中医专业三年制教学应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原则,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能力,加深对患病机体的认知。初步认识疾病,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大纲适用于三年制中医专业高职高专层次使用,根据目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以及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要求,以就业为指导,以够用适用为主,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农村、城镇社区医疗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实用型中医专业人才为宗旨。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适应中医岗位所需的病理学的基础理论、

基本技能,具有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处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其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如下: 【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的变化。 【能力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见、多发病的一些病因和机制及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包括大体观和镜下观。 【素质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初步接触对常见、多发病疾病的临床思维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1、病理学概念。 熟悉:1、病理学内容和任务。 2、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与观察方法。 了解:1、病理学发展史;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病理学新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疾病概论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1、健康、疾病、病理过程、病因、诱因、康复、脑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 总学时:96(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 总学分:5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本科护理学专业 预修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对重要的概念和疾病以教师讲授为主,尽可能讲深、讲透;对相近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让学生讨论并列表比较或自学;删去教材中临床已较少见的疾病,增加部分教材中没有但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病变。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定自学参考书并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定期开展形成性评价,如提问、实验报告等。改革考试题型,部分题型参照执业护师资格考试题型。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 1、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 2、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3、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大纲正文 第一篇: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概述 第一章:绪论学时:0.5(理论:0.5学时实验0学时)

病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doc

病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 Pathology 课程编号:00410018 10410018 学时与学分:4/72学时 (其中实验学时:15学时) 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适用专业(方向):针推专业七年制硕士、针推专业五年制本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与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将患病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适当联系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发病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动物实验、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幻灯及录像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病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病理学实验及临床相关知识密切联系。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 绪言0.5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4.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5.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板书、提问等 第一章疾病概论 1.5学时 目的要求 【熟悉】熟悉病因的分类 【了解】了解疾病的概念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 1.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病理过程及病理状态。 2.病因学概论:病因(包括原因和条件)及其分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营养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及先天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3.发病学概论: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4.疾病的经过与转归:康复、死亡。

病理学园地:心血管系统疾病----综合病例分析(一)

病理学园地:心血管系统疾病----综合病例分析(一) 病史摘要死者,男,57岁。10年前起常感头昏头痛。当时检查发现血压在200/100mmHg左右。经休息、治疗情况好转。5年前又出现记忆力减退、心悸等症状,虽经治疗,效果不佳。近1年来出现劳动后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嗽及咳泡沫痰,双下肢水肿。近4月来又感下肢发凉、麻木。近几天右脚疼痛难忍,不能活动,皮肤渐变黑、感觉消失。入院行截肢手术。术后心力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心脏体积增大,重452克。左心室壁厚1.4cm,乳头肌及肉柱增粗。四个心腔均扩张,尤以左心室和左心房腔扩张明显。光镜见左心室肌纤维增粗、变长、细胞核拉长、染色深。主动脉、左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环、右下肢胫前动脉内膜面均见散在的灰黄*色或灰白色斑块隆起。右胫前动脉管腔内有一灰黄*色圆柱状物堵塞,与管壁粘连紧。双肺体积增大,色棕褐,质较硬韧。光镜见部分肺组织实变,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淡红色液体和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肺泡隔和肺间质内有纤维组织增生伴含铁血黄素沉着。肝大,重1800克,切面红、黄相同,似槟榔。光镜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血、出血,该区肝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缩小。小叶周围边部分肝细胞胞浆内出现圆形空泡。肾肿大,色淡红。切面实质增厚,混浊无光。光镜见肾,近曲小管增大管腔狭窄而不规则,上皮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丰富淡染,其内可见多数红色细小颗粒,核居中央。脾淤血体积增大,光镜见脾小体数目减少,脾中央动脉管壁增厚,均质红染,管腔狭小、闭塞。红髓扩张、充血、纤维组织增生,其内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右足背皮肤干燥、皱缩、发黑、与健康皮肤分界清。脑重1180克、脑沟加深,脑回变窄。 [讨论](结合上述病史及尸检发现) 1、哪些脏器发生了什么病变(即作出诊断)?其发生原因各为什么? 2、各脏器病变有何联系(请用箭头联系)? 病理解剖诊断

病理学章节复习-心血管系统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 病变特征:脂质沉积于动脉内膜一灶性纤维性增厚+粥样物一动脉壁变硬一管腔狭窄 病理变化 1.早期病变一一脂纹(fatty streak) 肉眼:动脉内膜面稍隆起的黄色斑点或条纹 光镜:内皮下大量泡沫细胞聚基+SMC+细胞外基质泡沫细胞:圆形,体积较大,胞 浆内大量小空泡 2.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肉眼:内膜面淡黄/灰黄色不规则隆起的斑块:胶原纤维T+玻璃样变,直径0.3〜1.5cm, 瓷白色蜡烛油样。 光镜:表层(纤维帽):大量胶原纤维+SMC+细胞外基质下层:泡沫细胞+SMC+ 脂质+炎细胞 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 ------ 粥瘤(atheroma) 肉眼:黄色斑块十多 量黄色粥糜样物 光镜:玻璃样变性的纤维帽+大量粉红无定形坏死物质+胆固醇结晶+钙化;网周边部:肉芽组织+泡沫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外膜毛细血管新生+结缔组织+淋巴、浆细胞浸润 4.复合性病变:①斑块内出血:新生血管破裂一血肿一狭窄、堵塞②斑块破裂:粥瘤 性溃疡一栓子一栓塞③血栓形成:内皮细胞损伤+粥瘤性溃疡一血栓④钙化: 纤维帽及粥瘤灶钙盐沉着⑤动脉瘤形成: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张一动脉瘤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A粥样硬化症:部位:左冠状A前降支>右主干>左旋支、左主干>后降支。病变呈节段性受累。 病变:斑块性病变,心壁侧,呈新月形,管腔呈偏心性狭窄。 冠状A性心脏病(CHD):冠状A狭窄等变化所致的缺血性心脏病。病因:冠状A粥样硬化主要临床表现 (一)心绞痛:类型:1.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2.不稳定型心绞痛3.变异

【病理学总结】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理学总结】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风湿病(rheumatism) 一、概述: 1、风湿病概念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结缔组织,以形成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心脏、关节和血管最常被累及,以心脏病变为最重。 2、好发部位、好发年龄、地区特点多发于5-15岁,以6-9岁为发病高峰,男女患病率无差别。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三、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渗出期(非特异性炎)结缔组织基质的粘液变性:胶原纤维肿胀、断裂、崩解,基质蛋白多糖↑→纤维素样坏死;少量浆液和炎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此期病变持续1个月。 2、增生期(肉芽肿期)病变在心肌间质,风湿性肉芽肿,即Aschoff小体(Aschoff body),近似梭形,中心部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有各种细胞成分;风湿细胞(Aschoff细胞):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大,呈卵圆形、空泡状。染色质集中于核的中央,核的横切面状似枭眼;纵切面上,染色质状如毛虫。少量淋巴细胞和个别中性粒细胞。此期病变持续2-3个月。 3、瘢痕期(愈合期)出

现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并变为纤维细胞。整个小体变为梭形小瘢痕。此期病变持续2-3个月。上述整个病程为4-6个月。该疾病可反复发作。四、各个器官的病变:(一)风湿性心脏病: 1、风湿性心内膜炎: (1)好发部位:二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左心房(2)赘生物特点:多个,粟粒大小,灰白色,单行排列与瓣膜闭锁缘,附着牢固,不易脱落;镜下为白色血栓,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伴小灶状的纤维素样坏死,其周围可出现少量风湿细胞。 (3)结局及影响:反复发作,结缔组织增多→病变纤维化→瘢痕→瓣膜增厚Mc Callum patch(马氏斑):瓣膜病变导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受血流返流冲击较重,引起左房后壁粗糙,内膜增厚,称为Mc Callum斑。晚期:反复发作→疣状赘生物机化→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形成慢性心瓣膜病) 2、风湿性心肌炎: (1)部位:心肌间质结缔组织; (2)病变特点:小动脉旁出现Aschoff小体,弥漫分布;(3)结局及影响:风湿小体机化形成小瘢痕;在儿童可发生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3、风湿性心包炎: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 病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重点: 1.动脉粥样硬化 2.高血压 3.风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变,各器官病变,心瓣膜病 4.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和亚急性 5.心肌病和心肌炎 内容: 动脉粥样硬化(AS) 一、概述: 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使管壁变硬、管腔危险,并引起一系列继发缺血改变,尤其在心和脑。 二、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指血浆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异常增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只蛋白(VLDL)水平持续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下降。 2)其他: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甲减、遗传因素、年龄、肥胖性别。 三、发病机制尚未最后阐明。 共同机制:脂类物质等因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脂类物质进入血管内膜,刺激吞噬细胞进入内膜、增生、吞噬脂类物质成为泡沫细胞。同时刺激中膜平滑肌细胞迁移入内膜成为泡沫细胞,并增生导致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其中泡沫细胞的来源是关键。

四、基本病理变化 五、主要动脉病变 1)主动脉:后壁和分支开口处 2)冠心病 3)肾:AS固缩肾 4)四肢:间歇性跛行 5)肠系膜 高血压 一、发性高血压定义: 原因不明的、以收缩压≥140mmHg(18.4kPa)和(或)舒张压≥90mmHg (12.0kPa)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疾病,以全身细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病变,并伴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二、病因发病机制: 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 三、类型:原发性高血压分良性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两类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时间:36学时 课程学分:2学分 教学目标: 1.了解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3.培养分析和诊断疾病的能力; 4.培养科学研究和实践医疗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讲: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1.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定义和关系 2.病理变化的层次结构 3.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讲:细胞损伤与炎症 1.细胞损伤的类型和机制 2.炎症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3.炎症的分类和病理变化 第三讲:组织修复与再生与肿瘤生成与发展

1.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肿瘤生成与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3.肿瘤的分类和病理变化 第四讲:循环系统疾病 1.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2.血液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第五讲:呼吸系统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2.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第六讲:消化系统疾病 1.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2.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第七讲:代谢与内分泌系统疾病 1.代谢与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2.常见代谢与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教学方法: 1.理论授课:讲授疾病的基本概念、病理生理学变化和病理变化;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案例分析和病理切片观察,培养学生对疾病的分析和诊断能力;

3.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病例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评价: 1.平时表现: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课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等; 2.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结和应用能力,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病理切片分析等;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一、文章类型及关键词 本文为教学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病理学的概念、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关键词包括:病理学、疾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临床应用、教学教案。 二、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 2、常见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3、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4、病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疾病诊断、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等。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理解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3、让学生掌握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病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4、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对病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病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3、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疾病治疗方法和病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图片演示法:通过展示疾病相关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疾病的发病过程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介绍本次课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病理学的整体认识。 3、分析具体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4、讨论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病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6、课堂总结: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评估 1、课堂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通过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了解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课堂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3、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方面,评估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 七、教学反思 1、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反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病理学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理学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单句型最佳选择题(A1型题) ★1.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脂类是() [单选题] * A.甘油三酯 B.胆固醇 C.HDL(正确答案) D.LDL E.VLDL 与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关系最密切的是() [单选题] * A.乳糜微粒 B.低密度脂蛋白(正确答案) C.高密度脂蛋白 D.极低密度酯蛋白 E.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3.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最早进人动脉内膜的细胞是() [单选题] * A.红细胞 B.淋巴组胞 C.脂肪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巨噬细胞(正确答案)

动脉粥样硬化时,脂纹病变中的主要成分是() [单选题] * A.平滑肌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泡沫细胞(正确答案) E.T淋巴细胞 ★5.引起脑萎缩的最常见原因是() [单选题] * A.脑水肿 B脑外伤 C.脑动脉粥样硬化(正确答案) D.脑脓钟 E.脑结核 ★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发生的部位是() [单选题] * A.左冠状动脉主干 B.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正确答案) C.左冠状动脉左旋支 D.右冠状动脉主干 E.右冠状动脉后降支 ★7.心机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在() [单选题] * A.食网隔后1/3 B.左心室后壁

C.右心室前壁 D.左心室前壁(正确答案) E.左心室侧壁 心肌便死后最早多长时间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病理改变() [单选题] * A.1小时 8.2小时 C.4小时 D.5小时 E.6小时(正确答案) ★9.高血压病时,细动脉硬化的病理改变是() [单选题] * A.动脉壁纤维化 B.动脉壁水肿 C.动脉壁玻璃样变性(正确答案) D.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 E.动脉壁脂质沉着 血管型的玻璃样变性主要发生在() [单选题] * A.缓进型高血压时的微和小动脉(正确答案) B.缓进型高重压时的中动脉 C.缓进型高血压时的大动脉 D.急进型高血压时的微动脉 E.急进型高血压时的小动脉

《病理学》教学大纲--中西医临床专业

病理学教学大纲 (Pathology) (供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方向、全科医学方向、医疗保险方向、美容医学方向)专业使用)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联系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的极其重要的桥梁课程。 目的: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及重要进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参加临床实践、防病治病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病理学是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包括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幻灯、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形态联系机能、基础联系临床的原则,引导学生将患病机体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中医学院学生学习病理学,不仅使学生从现代医学角度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适当联系中医学的有关理论,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医药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病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均有密切的联系,是后续学习临床医学中的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病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等的重要基础。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互相配合的学科,前者较侧重于疾病的形态变化,后者更侧重于功能、代谢方面的变化。 二、课程学时分配 总学时90,其中理论60学时,实践教学(实验30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学时分配表 1.教材 1 李玉林.病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许涛.病理学实验指导.校内自编教材.2004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课程类别:必修课 授课对象:中医本科 学时:51学时 学分:3 教材选用:《病理学》,XXX主编,XXX,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讲教师: 教案完成时间:2009年8月 学科审阅意见: __________ (课程负责人签名)__________ (学科带头人签名)年月日 绪论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以及病理变化的科学。其任务是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以及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包括尸体剖验、活体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动物实验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第一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处于良好状态。疾病是指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影响而发生的异常生理或病理变化。

第二节病因学 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疾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包括遗传因素和先天性因素,外因包括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 第三节发病学 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是指疾病发生后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以及治疗后的恢复过程。 教学目的:掌握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熟悉疾病的经过和转归,掌握病理临床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讲解、联系临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