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1今年暑假跟随叙事者共读了南岳老师写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它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笔,止笔于大陆文革后。
近四十年光景,中国烽火连天,风雨飘摇。
最后一批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傅斯年以及卷滚在大潮里的众生学者,从历史的苍茫中走来,又消失在那幽暗尽头。
这样情形下,一大批知识分子、学界精英奔波向祖国西南,从长沙到昆明,从昆明到蒙自、李庄,在几近食不果腹时,仍专心学术,不忘民族复兴,用知识去触摸那“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一个月的时间,仅仅看完了第二部,感慨颇多,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许多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国外取得学位后,大多选择回国,即使当时的中国非常落后,生活条件比现在差很多,但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为国家服务,他们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
从民国知识分子那一代身上我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
这正是我们当前最缺乏的,当前社会,拜金主义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的留学生大部分选择在国外,中国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大师们求学所为中华民族之崛起,故而不计个人得失而从容投身祖国怀抱,且在条件非常艰苦前提下,做出伟大功绩和壮举,将以八股论优劣的时代,翻开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他们从海外归来,谱写历史,创造辉煌,这二三十年代产生我国至今都是最好的大学,甚至在抗战的艰苦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组建的西南联大仍是中国大学史上的光辉。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的几个大字,貌似决绝地渗出那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
曾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当时光逝去,他们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贵的灵魂却却与年轮共生,“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难以释怀!《南渡北归》读后感2正如标题,南渡北归这本书,因某些原因只是略读,但依然有不少感触。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1岳南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全景了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
慢慢读来,不知不觉被大师的情怀所感动。
各大院校师生纷纷南下西行之际,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突然来到梁家,对梁思成说自己刚从外地潜回北平,有约50毫克放射性镭还在清华实验室的保险柜中。
如今北平沦陷,日军已经进入清华园,如果这个东西落入日本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赵忠尧想起梁思成这位“铁杆”校友有一辆雪佛兰牌小轿车,决定找梁帮忙,一同进入清华园。
二人冒着生命危险,趁着夜色,潜入清华园,抢救出这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科学珍宝。
赵忠尧把盛满镭的铅筒放在一个咸菜坛子里,夹杂在逃难的人群中奔向长沙。
他一路风餐露宿,蓬头垢面、破衣褴褛,丢掉了所有的行李,只有手中的咸菜坛子与他形影不离,双手磨出了道道血痕,如乞丐般到达临时大学办事处时,梅贻琦校长热泪盈眶……这是怎样的信念。
“九一八”事变之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职演讲,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特别提醒师生“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份子,不能不关心的。
……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这是怎样的理念。
自离开北平南下,辗转近万里逃难,梁家几乎全部“细软”都丢光了,战前梁思成和营造学社同仁调查古建筑的原始资料——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记录等,被他们视为最宝贵的财富,紧紧地带在身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李庄上坝月亮田几间四面透风的农舍里,梁思成和患病的林徽因,一面讨论,一面用一台古老的、噼啪震响的打字机,撰写并绘制向西方世界科学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奥秘和成就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这是怎样的坚守。
1935年主持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发掘的梁思永,肋膜炎病愈不久,白天里,他骑着自行车在各工地到处奔跑巡视。
南渡北归作品读后感范文三篇

南渡北归作品读后感范文三篇南渡北归作品读后感内容三篇其实《南渡北归》有三本书,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别离》。
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南渡北归作品读后感内容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南渡北归作品读后感内容1最近,最终把《南渡北归》这本书看完了,回想起来,这本书从买来到看完,话费了半年的时间。
个人觉得,看《南渡北归》需要耐心,因为有几百万字的篇幅,更要有足够的理性,因为这本书给你的想象空间是无穷大的,稍有疏忽就容易陷入愤世嫉俗。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作者岳南隔空打牛、言此意彼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线牵着我的目光,使我恋恋不舍地跋涉完这段悲喜交加的书途。
每每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桥段时,难免哑然失笑,笑过之后的余味,却是深深的悲凉。
《南渡北归》一本书能让读者如此不知不觉中陷入思索之阵,自然是大大的了不起,而书中的吉光片羽,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
在那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我看到,在纷繁复杂的政治面前,大师们依然葆有傻乎乎的天真烂漫。
当隆隆炮火烧到北平城墙之下的时候,朱家骅、傅斯年等学界精英进取奔走,力争尽量多的抢救学人,投奔台湾。
纵然拼尽全力,朱、傅二人在台湾的境遇却让人唏嘘不已,前者被老蒋故意找茬摘掉教育部长的官帽,而后者则是在连一条棉裤都买不起的境况下,贫病离世。
这二人的窘境是迁台学人的一个缩影。
胡适虽然是着名的学界大鳄,过得却同样不甚风光,要忍受台湾同行的明枪暗箭,还要忍受小儿胡思杜的检举揭发,精神上的悒郁可想而知。
在胡适迷人微笑的背后,其实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
最终,这位古稀老人在一次宴会上溘然离世,总算死后备极哀荣。
我想这份哀荣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具有独立治学精神的学者应有的。
在胡适死后若干年发动的那场浩劫中,在红卫兵歇斯底里的批斗声中,以往进取揭发过他的学生、朋友、亲戚,不明白想到的最多的又是什么?是懊悔,是自惭,还是恼恨?上天确实开了个冷玩笑这一出闹剧明明已有前车之鉴,很多自以为得计的学术精英却依然趋之若骛,唯恐落伍。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南渡北归》读后感1“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日南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如是写道。
《南渡北归》便记载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从敌占区流向西南的故事。
所谓“南渡”,实际上便是逃亡。
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后又迁至李庄,随同的还有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组织。
多次浩浩荡荡的逃亡与南迁,本就是无可奈何之举,也曾遭到学生的质疑与反对,有人甚至想上前线为国捐躯而非怯懦地一逃再逃。
然而,历史的长河证明,这逃亡,正是促使中华民族复兴的智慧之举。
这引发了我对于“逃亡”的思考。
逃亡,自古以来便象征着狼狈与落魄,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旧唐书》中也道:“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
”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保全自己的逃亡之人为众人所唾弃,然而,《南渡北归》中所述的逃亡却并非代表贪生怕死,更非暗示着穷酸书生的软弱无能,反而是一种忍辱负重式的以退为进。
悲痛的知识分子面对敌寇狷獗肆虐的局面,没法身体力行地给予敌人有力回击,只有发出“衰泪已因家园尽,人亡学废更如何”的悲叹,然而抹去泪痕,理性而冷静地分析着自己可以提供给国家的最大帮助,发现自己的使命,即是为了民族复兴,防止“人亡学废”的局面发生,将国家的学术水平提高,将民族的精神发扬光大。
为了正义而逃亡,必然是悲壮却又智慧的选择。
的确,姑且不论所有北方知识分子,只举蔡元培先生一人的例子,便足以证明这一观点。
蔡元培先生被公认为北大最伟大的校长,朴素谦抑的他,骨子里又有北方梁山好汉造反举事的志气与血性。
出任北大校长之职时,他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十六字箴言,用“知识革命”革去原京师大学堂里传统保守的迂腐气,使北大逐渐成为一块民族文化的“精神的圣地”。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最新范文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最新范文《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
在那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
那么《南渡北归》读书心得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南渡北归》读书心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范文一其实《南渡北归》有三本书,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别离》。
战火纷飞的年代,傅斯年、胡适、陈寅恪、李济、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宾、郭沫若、王国维等国之大师,为祖国而奔走,为民族崛起而奋发。
想当年,他们也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一番事业可在人生最该得意的时刻,却遭受日军侵华带来的国破家亡的痛苦,万里迁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贫困疾病,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血脉。
抗战胜利后,本该欢天喜地继续自我的事业,怎奈又逢国共内战。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在他们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艰难困苦,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下,依然能够勤于治学,并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做出如此辉煌的成绩,不得不给人以很大的震撼。
有时为大师的趣事儿逗乐,王国维担任清华四大导师前特意跑到溥仪那里请示。
有时为大师的决绝震撼,“思想如不自由,毋宁死耳”的王国维毅然地投湖自尽。
童第周的形象也鲜活了起来,他不再只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还是在田垄边卷起裤管和妻子一齐捉青蛙的李庄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那些在李庄生活的知识分子开心的走向街头的描述也令人为之深深感动。
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甲骨文的发掘与识别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那些大师们不仅仅只是名字印在脑海里了,他们事无巨细的生活呈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
还有一些可能被我们误解的历史在那里也被澄清。
读这本书的时候思绪万千,却发现写读后感时却无从下手,资料太多,自我功力有限,不知如何讲起,如何总结,说一些感悟吧。
我看南渡时是最活力的,虽然战火纷飞,但每个人都是活力四射,眼中充满光芒的,他们为国家保留礼貌的火种。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读作品时,感觉思想插上了翅膀。
将这些感悟写进读后感,对于我们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或许你正在网络收集有关作品读后感的内容呢!经过整理,编辑为你呈上南渡北归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篇1《南渡》之悲怆,《北归》之悲苦,《离别》之悲痛。
读完之后才有所感悟民大师之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三部曲这套书二百万字花了大致三个多月时间,是有些耗神,前面稍许内容也忘却了不少,侥是坚持读完。
照着我读书的习惯——总是有些吸引我的才是没有束之高阁的理由。
读书开始是冲着腰封时评“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去的。
以敬畏之心开始,以悲痛之意结束,其间不胜唏嘘。
为什么大师之后再无大师?其实书中以给出答案,至近代民国,中国闭关锁国长久,新文化新知识新科学快速打破知识断层时代人们的认知,破局而立,大师辈出。
虽逢乱世,却学术自由,百花齐放,“大”之以“江山川湖海藏心中”,“师”之以“科技兴国文化自信”,文化革命之后全无,无大师亦。
全书读完,列位大师让人不禁心寒泪目,高山仰止。
其中几位让我年年不忘!梁启超,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除去梁启超自己立志为改良救国、振兴中华而奋斗的英名之外,第一次认识到一个合格的父亲及家庭对后代的巨大影响。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梁思永,梁思成无出其右的贡献更是梁启超最大的欣慰。
人生有限,文章千秋。
傅斯年,虽然近代历史上由于政治原因,傅斯年不曾在大陆历史舞台大放异彩。
如果岳南(作者)所述公允,傅斯年符合我对知识分子的侠之大气的全部认知。
特立独行,狂放不羁,爱憎分明,敢作敢为。
胡适评他“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
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
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南渡北归》最新读后感范文5篇

《南渡北归》最新读后感范文5篇大家有没有阅读过南渡北归,那么大家有没有写过关于南渡北归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一)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倾倒众生的人格魅力,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难以释怀!在缅怀心目中那些难以企及的大师的时候,更应当思考是怎样的一片文化沃土才能在同一时期产生如此耀眼的群星。
大师,是人类永远的文化财富。
然而,从抗战胜利到此刻,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几位大师,与彼时的大师云集相比,不仅仅是相形见绌,甚至能够说是有云泥之别。
我们需要透过历史的娴云,从已经远去的大师的背影中寻找大师成长的渊源。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读书人的精神状态。
抗日战争与对于知识界是两个艰难的历史时期。
在抗战八年中,无论是几近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还是在水田里捉青蛙的童第周,抑或月下讲"红楼";的刘文典,都在日机轰炸、物价飞涨的艰苦环境下,不仅仅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还在自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后的知识分子,又是什么样貌呢?陈丹青对197X年"";后第一次文代会的描述是这样的:"报纸上许多久违的老脸出现了:胡风、聂绀弩、丁玲、萧军一个个都是劫后余生。
我看见什么呢?看见他们的模样无一例外地坍塌了,被扭曲了";这些文学艺术界翘楚的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是萎靡的。
自古以来,即使文人相轻,但每一个文人心中都有强大的精神与风骨。
古代是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激励他们十年寒窗苦读;而近代,则包含着爱国情怀、对西方列强的不满、对民族崛起的期望,以及对完美生活的强烈向往,这种复杂的情感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抗日战争中,日寇的铁蹄使国家山河破碎,虽然知识分子亲友离散、生活窘困,但所有这些在给予他们打击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他们的精神,激起了他们的斗志——这是抗战时期中国科学界非但没有崩溃,反而越挫越勇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精品3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精选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渡北归》读后感1“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短短八个字充满了历史感和沧桑感。
翻开这套厚重的《南渡北归》,心情不禁沉重起来。
作为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巨著,书中叩击心灵的情节太多太多,无数次被感动得泪眼模糊。
是什么支撑并激励这群“柔弱”的知识分子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掩卷沉思,令我感触最深、震撼最强的,就是“信仰”二字。
往事再回首,国难当头,壮志未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廊坊、南苑、北平、天津等地相继沦陷。
隆隆炮火与日机轰鸣,平津地区人心惶惶,以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燕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为代表的教育界,也是一片惊恐慌乱。
7月29日,北平陷落后,驻守北平郊外西苑至八宝山一线的一一零旅旅长何基沣不得不奉命南撤。
面对连连失守的国土,这位抗日名将百感交集,哽咽不已,他抬手向闻讯赶来告别的高校学生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泪流满面却不得不抛下这座正在陆沉的千年古城和沉浸在惊恐迷惘中的芸芸众生,开始一场前程未卜、不知身归何处的军事流浪。
此情此景,何等悲愤!英雄辈出的时代,颠沛流离,流亡岁月。
最先受到炮弹轰击的是南开大学,这个经过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中国当时最杰出的私立大学,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
作为创办人,当时已转往南京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闻讯后当场昏厥,悲怆不已。
随后,大批日军进驻北大,一片残局,满目凄然。
于是,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纷纷南下西行。
清华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带着儿女也踏上了流亡之路。
面对渺茫的前途,两人心中有说不出的凄楚与怆然,而这一走,就是九年!在战火连绵、危机四伏的异地他乡,王国维、赵元任、蔡元培、梅贻琦、胡适、傅斯年、李济、陈寅恪、梁思永……一代大师在历史舞台上负重前行,他们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1
往事再回首,国难当头,壮志未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
事变爆发,廊坊、南苑、北平、天津等地相继沦陷。
隆隆炮火与日机轰鸣,平津地区人心惶惶,以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燕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为代表的教育界,也是一片惊恐慌乱。
7月29日,北
平陷落后,驻守北平郊外西苑至八宝山一线的一一零旅旅长何基沣不得不奉命南撤。
面对连连失守的国土,这位抗日名将百感交集,哽咽不已,他抬手向闻讯赶来告别的高校学生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泪流满面却不得不抛下这座正在陆沉的千年古城和沉浸在惊恐迷惘中的芸
芸众生,开始一场前程未卜、不知身归何处的军事流浪。
此情此景,何等悲愤!
英雄辈出的时代,颠沛流离,流亡岁月。
最先受到炮弹轰击的是南开大学,这个经过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中国当时最杰出的私立大学,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
作为创办人,当时已转往南京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闻讯后当场昏厥,悲怆不已。
随后,大批日军进驻北大,一片残局,满目凄然。
于是,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纷纷南下西行。
清华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带着儿女也踏上了流亡之路。
面对渺茫的前途,两人心中有说不出的凄楚与怆然,而这一走,就是九年!在战火连绵、危机四伏的异地他乡,王国维、赵元任、蔡元培、梅贻琦、胡适、傅斯年、李济、陈寅恪、梁思永……
一代大师在历史舞台上负重前行,他们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民族危亡、国难当头,流亡的大师们在内心深处都怀着悲愤交织的情愫,而这种情愫又迅速铸成哀兵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强信念,一种与国家民族同生死共患难的英雄主义气概。
虽然南渡途中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能够不畏风雨、满怀信心。
他们坚信,中国人民有着不可战胜的意志和潜在力量,这样的民族是必然会走向辉煌的。
挺起脊梁,初心不改,弦诵在山城。
1938年1月,长沙临时大
学迁往昆明,另行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难当头,大局已定,临时大学师生打点行装,昂头挺胸,以悲壮的豪气英姿,毅然迈出了西迁的步伐。
包括清华的闻一多、袁复礼、李继侗,北大的曾昭抡,南开的黄钰生等在内的11名教师和290名学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翻山越岭,日夜兼程68天,徒步跋涉1600余公里……当旅行团师生们带着满身风尘和疲惫抵达昆明时,师生与群众的歌声如江河翻腾、大海惊涛,慷慨悲壮的旋律向行进中的每一位师生传递着国家的艰难与抗战必胜的信念。
自此,数千名师生在昆明正式组建了足以彪炳青史、永垂后世的西南联合大学。
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时代,在80
年前西南联大师生走过的那条路上,那群被迫流亡的知识分子在思考着什么?这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学生旅行团,成功地完成了由湘至滇的千里奔徙,我仿佛看到,这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傲然屹立于中华大地上,他们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民族的坚定信仰,令人无不感慨万千。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想像,他们一路负重前行,在抗战烽火中艰
难跋涉的历程是何等艰辛,背后又是何等沉甸甸的信仰支撑!信仰是共通的、强大的、持久的力量。
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年代,坚定的信仰是成功的保证。
《南渡北归》读后感2
《南渡北归》让我从另一个视角看历史。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傅斯年、梅贻琦、陈寅恪等这些人的名字。
如果不读这本书,我不知道在这些人名字的背后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和厚重的历史。
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会认为用伟大来形容一个人的人格似乎太矫情。
但读了《南渡北归》这本书,我知道,用伟大形容这一颗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珍珠,实在不够。
我甚至为自己以前不清楚这段历史而深感羞愧!
掩卷长思,感触最深的是那一代人的信仰。
那个年代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国外长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
那时的海归与几十年后的新生代“海龟”有较大的不同,在当年海归的梦想里,有成就一位学术界大师的心愿,没有捞个大官或弄个百万富翁的追求。
心中装满的是科学救国、振兴民族的理想与抱负。
在他们回国后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会考虑到地域、薪资、职称的问题。
那一代留学回国的知识分子身上的高尚品格唤醒了失落的灵魂,这让我明白了,简单而执着的人在任何逆境中都有充实的人生,而抵不住诱惑的心灵,终究没有依托。
《南渡北归》第三部“离别”中有的部分写得过分实在,怒气和怨气都跃然纸上,有点儿像中国的工笔画,重彩。
相比之下杨绛先生
写的《干校六记》,更像是中国的水墨画,写意,叫读者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去体会平淡中的惨痛。
也许是家庭与年龄的原因,我读《南渡北归》第三部“离别”更加有感触,也更想走近那个时代了解那段历史。
家父郭可信1941年夏考大学时也曾赶上空袭,不过招考的大学和考生都有准备。
考试时间过半赶上空袭,试卷有效,否则在警报过后用第二份考题重考,考生也都分配有躲警报的防空洞。
家父就是在这隆隆的炸弹声中考上当时在遵义的浙江大学化工工程。
当时的浙大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容纳一千多名师生,只好在遵义、湄潭和永兴场三处。
那时遵义都没有电灯,更别说是湄潭和永兴场了。
当时一年级的学生上课住宿都在永兴场的江西会馆及楚馆。
二年级学生理、农在山清水秀的湄潭,文、工、师范在历史名城遵义。
黔北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好似远离战火的一块安乐土。
加上风景优美,更有名师授业,难怪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来到湄潭后说浙江大学很像剑桥,有一种田园诗般的乡土生活和宁静的学术空气。
家父1946年夏从浙大化工系毕业后考上公费留学,去瑞典学冶金。
九年后,学成归国。
出国前家父在杭州灵隐寺留影
这三个月的时间,与大时代完全交融在一起,忘却了自己,也忘记了整个世界。
所谓安静,那是真正安静的三个月,自己仿佛是一粒穿越时空的浮尘,在那战乱频发、炮火纷飞的年代,跟着那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穿梭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感受着他们的
感受,呼吸着他们的呼吸。
情恸难抑之处,泪水长流,不能自已。
我通过《南渡北归》这本书,走近那个年代,走近父亲……读完已两月有余,灵魂似乎还在那段历史中徘徊,深感与父亲同在,不愿归来……
《南渡北归》读后感3
但当我略读完第一本后,又翻过来看到封面上的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一切却又似乎明澈了起来。
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东西,清华的四大导师,鲁迅一派与胡适一派的纷争,西南联合大学的出现。
无不是这个时代才会出现的事件。
这本书总体的时间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文中讲了许多在这个时期各个大师做的事情以及贡献,但我发现当作者再讲关于大师们的学位时却鲜有人是真正的“海龟”,许多大师在出国留学时都没有拿到学位,不是说大师们拿不到,而是大师们根本没有时间或者那个心思。
很多大师出国留学只是为了知识,学到了知识便又去学其他的,所以很少有人拿得住学位,并不是说大师们半途而废,只是因为他们想更早的回到祖国加以报效,所以花了更少的时间将国外的知识学到手,仅此而已。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很多人也许不理解,不是还有句话吗?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比一代人强,怎么会没有大师呢?其实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所谓”大师”是指这个时代特有的人物,他们是必须在这个时代的影响下才会出现的伟大人物,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也有我们这一代的大师,但是那些大师他们活在过去,给过去
的人们乃至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甚至连现在都有它们的影响。
谁敢说自己的语文课本上没有鲁迅先生的足迹,谁敢说北大的校园没有蔡元培老先生,依然会有现在的辉煌?都不可能,他们是那一个时代的大师,是存在于人们心里的大师,大师远去,再无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