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
砷剂口服治疗继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1例报告

强阳性 、9 2 %弱阳性 、%阴性 , 9 早幼粒细胞 00 5 其余 粒系细 .3 ,
胞 比例未 见明 显异常 ; 系增 生 , 粒 部分粒 系细胞 有核质发 育 不平衡及 中性 颗粒丢失 、 泡等 明显 退行性变 ; 空 红系增 生活 跃 占 02 5 以中晚幼红 细胞 为 主 , 态大致正 常 ; 巴细 胞 . , 0 形 淋
化、 促进肿 瘤细胞 凋亡及 改变 细胞周期程序等【 ” 2。 _ 口服砷 剂具有 服用方便 、 良反应 小 、 不 治疗费用 少等优 点 , 目前主要用 于急性早 幼粒细胞 白血病患者 的维持 治疗 , 亦有报道用于其他恶性血液病 的治疗。 例患者通过 口服砷 本 剂治疗获得 了较好 的长期疗效 , 为继发性急性髓性 白血病 的 治疗提供 了新选择 。由于临床病例较少 , 还有待扩大病例数
到广泛肯定 。 目 , 前 关于砷剂针 剂对其他 恶性血液病及实体
肿瘤 的治疗作用正成为 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有关 口服砷 剂治疗恶性血液病长期疗效 的报道 尚不多见。 继发性 急性髓
性 白血病具有难治疗 、 易复发的特点 , 患者大多预后不佳 。 我
们 观察 到 1 例继 发性急性髓 性 白血 病患者 经 口服 砷剂治疗 长期生存 , 现报道如下并做文献 复习。
砷 剂 口服 治 疗 继发 性 急性髓 性 白血 病 患 者长 期 生存 1 报告 例
陈晓晨 吴德 沛
砷剂 针剂 对急性 早幼粒 细胞 白血病 ( P ) A L 的疗效 已得
完全缓解 。2 0 年 4月起单用复方黄黛 片 口服维持治疗 ( 01 随 血象调整剂量 : 5~8片 / , 1 3次 )一直未有 出血表现 。 次 每3 , 20 0 2年 2月患者血小板 开始 出现 上升 , 2 0 至 0 2年 7月上升 至正常范围 。复查骨髓象示缓解状 态 , 复查 肝功 能与心电图 未见异常。至 2 0 0 7年 1 3 , 月 11 患者仍 口服复方黄黛片( 3 8 片 / , 1 3次 ) 次 每3 维持 治疗 , 一般情况 良好 , 无不适症状 。 讨论 根据综合 分析 ,本 例患者诊断为 MD S转 化的急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观察

!
87 。 %
要 的是经过 免疫 组 织 化 学 染 色 和 电镜 检 查 来 使 我们
4例 均 进 行 了 电镜 观 察 。原 始 巨核
2 4 电镜 观 察 .
对其 有更 多 的认 识 J 。本 组病 例 C 1、D4 D4 C 2均 呈 不 同程度 阳性 。确 定 为 原 始 巨核 细 胞 最 有 效 的方 法 是 用 电镜 证实 有血 小 板 过 氧化 物 酶 ( P 活性 存 在 , P O) 它 在细 胞 内有特殊 的定 位 , 化 极差 的原始 巨核细 胞 分
樊丽 华( A ih a ,胡间石( U J n si,刘新月 ( I i—u ) 魏玉婵 (WE u ca ) F N L—u ) H i —h) a LU Xn ye , I —hn Y
( 中科技大学 协和医院 血液病研究所 。 汉 402 ) 华 武 30 2 ( e a m n o He toy no opt , uzogU i rt o S i c n eho g , hn 4 0 2 , h a D pr et f ma l ,U i H si l H ahn nv s y f c neadTc nl t og n a e i e o y Wu a , 30 2 C i ) n
维普资讯
血 栓 与 止 血学 20 0 7年第 l 第 1期 3卷
・
2 ・ 7
・
临床 研 究 ・
急 性 巨核 细 胞 白 血 病 实 验 室 观 察
La o a o y Ob e v to fAc t e a o a y c tc Le k e i b r t r s r a in o u e M g lk r o y i u a m a
急性白血病病例分析5

2013-2014年度案例分析作业患者男,18岁,于2014年01月17日以“发热待查”为主诉平诊步行入院,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无发热、恶心、呕吐,未在意。
7天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咽喉肿痛、流涕,涕中带血丝,未测体温,无咳嗽。
自行口服“甘草片”后效差3天前患者发现左侧颈部肿大,伴轻度压痛,肿大呈进行性加重,未予处理。
1天前患者为进一步治疗至新郑市中医院测体温39℃,查白细胞138.3×109/L,血红蛋白89g/L,血小板26×109/L,中性粒细胞32.4%,淋巴细胞56.1%。
B超示:双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
为进一步诊断来我院,急查血象示:白细胞160.8×109/L,血红蛋白76g/L,血小板10×109/L,中性粒细胞5.4%,淋巴细胞89.7%,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我院,查骨髓象示: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占95.6%,成熟淋巴细胞占 4.4%,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淋巴细胞恶性增生。
患者发病以来食欲欠佳,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精神欠佳,体重下降30斤,体位自主,贫血面容,全身皮肤黏膜出现红色针尖大小出血点,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右侧13×11mm,左侧13×11mm,质硬,活动度差,伴轻度压痛。
体温:38.5℃脉搏:96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06/64mmHg1. 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急性白血病2. 该患者的主要护理措施是什么1 饮食护理:给患者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减轻药物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同时有利于毒素排泄。
2 对症治疗:遵医嘱应用止吐药,减轻肠胃反应;应用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及止痛药,保护静脉,应用化疗药物注意静脉的穿刺成功。
3 生活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用4%碳酸氧钠漱口;化疗期间让患者多饮水,减轻药物对黏膜的损伤;化疗期间不要使用牙刷,用棉签轻轻擦洗口腔牙齿;发生口腔炎时要做好口腔护理,根据病情选用有效药物;给予无刺激性流食。
一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病例分享

貌 , 全 身 可 见 散 在 瘀
T 37℃, P 80 / BP 130/80mmHg
R 19 /
体 格 检 次查
分 ,
次 分 ,
入院诊断
急性白血病(分型待定)
入院后检查
血象:
WBC 25.36 × 109/L RBC 2.22 × 1012/L
HB 68 g/L PLT 59.6 × 109/L
呋喃妥因、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Pitout JDD. Drugs 2010; 70 (3): 313-333
碳青霉烯类治疗 产ESBL肠杆菌感 染的临床有效率 达80-100%
采用碳青霉烯类 治疗,产ESBL肠 杆菌感染患者14 天病死率下降 83%
Q1
碳青霉烯类药物为何能成为产ESBL肠杆菌感 染患者起始经验性治疗的首选?
病例分享
PART 1
苏某某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请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男,23岁 于2014年3月25日入院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请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主
主诉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请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诉
皮肤瘀斑2周余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请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简要病史
患者自述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颈前部皮肤瘀点、瘀斑,偶尔刷牙时出现少 量牙龈出血,无鼻衄,无解血尿及黑便,无发热、无四肢关节痛,外院查血象:WBC 30.5×109/L HB 70 g/L PLT 64×109/L,BM: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象,原、幼 淋98.8%。为进一步诊治到我院,门诊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收入院。发病以来, 体重明显减轻约4kg。
β-内酰胺酶可使β-内酰胺类药物的酰胺键断裂 而失去抗菌活性,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G-菌对 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白血病病例分析报告

白血病病例分析报告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产生过多异常白细胞而导致的恶性血液病。
本文将对一位患有白血病的患者进行详细分析报告,探讨其病情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
病例描述该病例是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于去年开始出现疲乏无力、贫血等症状,并持续加重。
初次就诊时,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白细胞计数略高,并出现了少量的脾肿大。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患者被确诊为慢性髓系白血病。
病情分析1. 白细胞计数异常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这是白血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扮演着身体免疫防御系统的角色,但在白血病患者体内,异常白细胞增多,代替了正常的血细胞生成过程。
2. 贫血症状患者出现了贫血的症状,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侵占了正常造血细胞的生存空间,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
贫血症状给患者带来了疲倦、气短等身体不适。
3. 脾肿大脾肿大是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常见体征之一。
在白血病患者中,脾脏不断地清除异常的白细胞,使得脾脏进一步肿大。
脾肿大不仅是病理状态,还可能导致腹胀不适、消化不良等相关症状。
治疗方法根据病例的具体情况,该患者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法:1. 化疗针对白血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化疗药物,如氨甲喋呤和环磷酰胺等。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异常白细胞的增长,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造血细胞的影响。
2. 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输注健康供体的干细胞来重建患者的造血系统。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白血病细胞的数量,并增加正常血细胞的生成。
预后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
血细胞计数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内,贫血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脾肿大也逐渐减轻。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病变,治疗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对于每个患者而言,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采取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本文对一位白血病患者的病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白血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通过适当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性白血病急危重病历讨论范文

急性白血病急危重病历讨论范文患者简况:患者,男性,46岁。
入院前两周出现进行性乏力、发热,并伴有皮肤瘙痒症状。
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骤增,分类检查提示白血病可能。
入院后,患者出现头昏、意识模糊,且伴有呼吸困难。
经血液学检查确诊急性白血病。
急需紧急治疗。
入院体格检查: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不稳,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皮肤可见多处瘀斑。
心率120次/分,血压80/50mmHg,体温39.5摄氏度。
全身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肝脾未及肋缘下。
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30×10^9/L,中性粒细胞占40%,淋巴细胞占20%。
2.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示骨髓增生过多,中性粒细胞、原始细胞增多,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3. 免疫学检查显示骨髓细胞CD34、CD117阳性,表明为急性白血病。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急需进行紧急治疗。
治疗方案:紧急患者需立即进行化疗,以控制病情、减轻症状。
1. 化疗方案:采用ADM、CTX、如今等方案进行化疗,以排除体内白血病细胞,控制病情。
2. 对症治疗:给予镇痛、抗感染、支持疗法,维持体内稳定。
3. 治疗监测:监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讨论:急性白血病为一类以白血病细胞增殖为主要特征的骨髓恶性疾病,具有快速发展、生命威胁性较高的特点。
患者在入院时已出现严重的症状,包括贫血、出血、感染等,需要紧急处理。
化疗是急性白血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可以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本例患者入院时情况紧急,需要立即进行化疗。
化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对症治疗也很重要,在化疗过程中可以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监测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体征也是关键,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总之,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应该尽快进行治疗,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提高生存率。
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3例报告

6 d后 自动 出院 , 追踪 6周后 死 亡。
2 讨 论
方案 , D 、A、P6 , 如 A H V 1 等 但缓解率低 , 即使获得缓解 , 2 一 例 A方案 化疗 , 本组 病例外 周 血 中 自细 胞 数 高 低 不 一 , 可见 原 始 缓解 后 生存 时阃也 很例 大于 3 %, o 光学显 微 镜下 用药 第 1d出现严重 骨髓 抑 制并 感 染 出血 而 死亡 。有 0
发热 1 人 院 。 中度 贫 血 貌 , 颈 淋 巴结 中度 肿 大 。 周 双
例 2 女 ,2岁 , , 7 因面色 苍 白 2月 、 热 、 揭 、 痛 1 发 腹 腹 周
人院 。1 O年前 作 右 侧 乳 腺 癌 切 除 , 后 化 疗 3年 ; 术 重
度贫 血貌 , 无 特 殊 。倒 3 男 , 8岁 , 余 , 2 因乏 力 1 、 月 发
-【j : 酸 脱 氢醇 ;t: 清轶 蛋 白 JH 乳 S'血 t
表2
3例 A K M L患者骨 髓象及 细胞 化 学染 色
*P X: 氧 化 轴酶 染 色 ; E 非特 异 腾酶 棠 邑 ; : O 过 : N 氟化 钠 抑 制 实验 ; ^ : 元 染 色 P s糖
老年髓系抗原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并文献分析

ct n b n ro , 6 9 e pesdC 。, 7 2 c D3 9 . 7 C 3 1 . O C 1 b tn n 0, yei o emarw 8 . 9 x rse D7 7 . 4 ‘ C , 1 8 % D3 , 1 8 % D 3 u o eMP
CDl 7 CD2 , 1 , 2 CD1 CD2 n 9, 0 a d CD3 . 4 VDP r g me r d n s e e t o e f c , - e i n we e a mi it r d wi n fe t VP 4 AA e i n a h e e h r g me c iv d
3 讨 论
1. 。0 25 6%~8 的 A L患者可检出克隆性染色体畸形, 5 L
其中 6 为特异性染色体重排, L 6 A L的特异性染色体重排 主要 与 白血病 细胞 的免疫学亚 型有关 , 中t 8 1 ) 其 ( ; , 4
t4 1 )t1 1 ) t9 2 )t1 ;1 等与B L 有关。 ( ;1 ,( ;9 ,( ; 2 ,(2 2 ) 系A L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 果
体格检查: 体温 3. 呼吸、 78C, 脉搏、 血压正常, 精神差, 中度贫血貌, 皮肤黏膜无出血、 黄染, 浅表淋 巴结未扪及, 左 上眼睑下垂( 自幼)视力正常, , 双肺呼吸音粗 , 可闻及中等量
干湿哕音, 心脏未见异常, 肝脾肋下未触及。辅助检查: 血常 规: 白细胞计数( C I4 ×1。L 血红蛋白( b 6 gL, WB ).7 0/ , H )6 /
c m p e e r miso fe wo p ro s Co cu i n: y l i n i e — o i v o l t e s in a t rt e i d . n l so M e o d a tg n p st e ALL i h l e l a u m i a tc u s i n t e ed ry h s a f l n n o r e wih p o e p n e t h mo t e a y Th h mo h r p e i n r o L. t o r r s o s o c e n h r p . e c e t e a y r g me s we e f r A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NLL-M7)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白血病,以前由于检验手段难于开展,诊断了率较低,现在单克隆细胞免疫技术的推广应用,巨核细胞白血病的诊断率逐渐提高。
现将我们诊断的一例报告如下。
1.病例
患者,男性,63岁,汉族,住院号:720003.因头昏乏力,发热,鼻衄一周入院。
该患者于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四肢酸软乏力,活动时明显,并有发热,咳嗽,鼻衄,出血不止。
自服“克感敏”等药物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且逐渐加重。
病程中曾解过暗红色大便,曾到县级医院就诊,病情无好转后到州医院就诊,门诊以“贫血原因待查”收住血液内科。
2.体格检查
2.1 既往体健
T39.0℃ P120次/分 R20次/分 BP135/70mmHg 一般情况差,神情,对答切题,重度贫血貌,消瘦,皮肤黏膜无黄染,皮肤黏膜见散在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胸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
2.2 实验室检查
全血常规:WBC9.4x109,RBC 0.94x1012/L,HGB 35g/L,MCV 108.5fl,MCH37.2pg ,PLT6x109/L骨髓象细胞形态学;增生活跃,粒/红(G/E)73;1。
粒系36.5%,各阶段细胞减少;红系极为减少,占0.5%,成熟红细胞可见缗钱状排列及多嗜性红细胞;原幼巨核细胞45%,淋巴样小巨核细胞16%。
分290个有核细胞共见巨核122个,其中原始巨核细胞86个,幼稚巨核细胞4个,淋巴样小巨核细胞32个,血小板散在少见。
原始巨核细胞形态:其胞体大小不一,其形态较其它原始细胞稍大,周围可附有血小板;细胞多呈圆形,不规则形,胞浆边缘常有瘤状突起;胞浆量少,偶见细小紫红色颗粒;胞核形态多样,染色质呈粗粒状或小块状,核仁0~4个。
血片:中性粒细胞占18%;原始巨核细胞37%,小巨核7%;成熟红细胞可见缗钱状排列及有多嗜性红细胞,计数100个白细胞见有核红细胞4个;血小板散在少见。
免疫单抗表型组化染色:CD41:72%;
CD13:86%;CD68:70%;HLA-
DR:78%;MPO:26%;CD3:0%;CD14:2%;CD33:0%;CD10;0%;CD34;32%;CD19;0%;CD38:0%;CD5:12%;CD 7:10%;CD20;0%.结合临床及细胞免疫分析综合考虑ANLL-M7骨髓象。
3.讨论
ANLL-M7经过单克隆抗体细胞免疫标记的应用,提高了ANLL-M7的诊断率。
该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约占急性白血病的8%(1),是由巨核系细胞恶性增生所致,具有一般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有贫血,出血,感染,骨痛等症状,可见于3岁的幼儿和成年人。
ANLL-M7确诊的关键是原始巨核细胞的识别,其细胞的形态虽然具有多样性,但也有一定的形态学特点,当发现细胞形态上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细胞有明显的不同时,应仔细观察,查找有无分化较好的细胞,有时可看到部分细胞已经产生可以辨认的血小板,骨髓增生程度较活跃等特点。
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表型检测有助于原始巨核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表型均可表达CD41,CD13,CD68,CD34,HLA-DR,且CD41有较高的阳性表达。
是巨核细胞系的特异性标志酶。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及单克隆细胞免疫技术等实验室检测指标,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卢兴国,朱仁康,姚泽生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白血病-形态学及其诊断[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2: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