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笔记 总结:周围血管疾病

合集下载

周围血管病

周围血管病
NO23
一、【临床分型】
据病变部位分为三型: Ⅰ型 腹主动脉末端及两侧髂总动脉 Ⅱ型 广泛累及髂外及股总动脉 Ⅲ型 腹主动脉末端伴有股腘动脉病变
NO24
一、【临床表现】
间歇性跛行 静息痛及组织坏疽 缺血性神经病变 废用性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NO25
(一)【诊断】
年龄60岁左右,男性占绝大多数,大多数 患 者有吸烟历史。
NO74
NO5
静 脉:
将各器官代谢产物送回流入心脏,经肺排出 CO2、经肾排除代谢产物。当静脉狭窄、阻塞及 静脉瓣功能不全后,导致回流受阻,静脉压增高, 出现静脉曲张、淤血、肿胀,最后缺血缺氧。
NO6
【常见临床表现】 一、感觉异常:
间歇性 疼痛
痛觉
持续性

疼痛



运动性 疼痛
体位性 疼痛
温差性 疼痛
运动、体位、温度 增加耗氧增加,而 动脉狭窄情况下, 不能增加的耗氧部 分、出现相对缺血 缺氧、休息可缓解, 如间歇性跛
NO34
NO35
NO3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非手术治疗
戒烟 运动锻炼 药物治疗
NO37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
NO38
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 周期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病变,主要 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血 管为主,病人绝大多数为青壮年、 男性。
NO39
【病 因】
① 外 因:
吸烟、寒冷、潮湿、外伤、感染、 慢性损伤等。
② 内 因:
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 腺素失调、遗传因素等。
NO40
【病 理】
① 主要侵袭周围中小动静脉,始于动脉,累 及静脉,下肢为主,由远端向近端发展。

普通外科—周围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概述

普通外科—周围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概述
外科学---周围血管疾病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病理改变:狭窄、闭塞、扩张、破裂和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常见的症状体征: 1.疼痛 常见症状。间歇性和持续性。 ⑴间歇性疼痛 ①运动性疼痛 间歇性跛行 ②体位性疼痛 肢体位置和心脏平面改变引起。 ③温差性疼痛 温度改变引起。 ⑵持续性疼痛 静息痛。
主要病理改变:狭窄、闭塞、扩张、破裂和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2.肿胀 静脉性:凹陷性,曲张,色素,溃疡。 淋巴性:象皮肿。
3.色泽和形态异常 肢体苍白、发绀或色素沉着;肢体肿胀、增生、皮肤萎 缩和营养障碍等。 4.组织破坏 皮肤溃疡或肢

中医外科学-周围血管疾病概述

中医外科学-周围血管疾病概述
• ⑹養血活血法:用於瘀久而正虛,尤其是 血虛者。症見身體瘦弱,肢體蒼白,淡紅, 頭暈乏力,口唇淡白。“血有虛而滯者, 宜補之活之”。應用補血活血的藥物為主, 加用養血之品。如桃紅四物湯。
• ⑺活血破瘀法:用於瘀血凝結之重症。症 見肢體固定性劇烈疼痛,肢體紫紅、青紫, 肢體瘀斑瘀點,肢體青筋結塊,發黑發硬。 以活血破瘀之蟲類藥為主。如四蟲丸。
• ②活血:川芎、蒲黃、紅花、劉寄奴、五靈脂、 郁金、三七、山甲、薑黃、益母草、澤蘭、蘇木、 牛膝、延胡索、乳香、沒藥、王不留行等。
• ③破血:水蛭、虻蟲、三棱、莪術、血竭、桃仁、 幹漆、土鱉蟲、全蠍、蜈蚣等。
應用時注意事項主要有:
• ⑴根據辨證選用藥物,切不可濫用。 • ⑵急性疾病、熱象顯著者,以清熱解毒為
血化瘀就成為周圍血管疾病總的治則。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血實宜決
之。”《素問·至真要大論》說:“疏其血 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
臨床常用活血化瘀法的具體應用如下。 (即活血十二法)
• ⑴益氣活血法:用於瘀血症而有體弱氣虛者。應 用補氣藥加活血化瘀藥,攻補兼施,以消除瘀阻, 暢通血脈,調和氣血,促進癒合。如黃芪通脈湯、 丹參通脈湯。
(3)尺動脈通暢試驗(即亞倫氏征)
行該試驗時令患者 上肢上舉,檢查者以 手指壓迫患者橈動脈, 然後讓患者作握拳動 作數下,如果手部呈 蒼白色,說明患者尺 動脈阻塞;同法可檢 查橈動脈是否通暢。
(4)大隱靜脈瓣膜功能試驗(屈氏試驗)
令病人平臥,高舉下肢,使淺靜脈血向心回流, 在大腿根部、卵圓窩平面遠方紮止血帶,其緊張 度以足以壓迫大隱靜脈,但不致影響動脈血流和 深靜脈回流為標準。讓病人站立,10秒鐘內釋放 止血帶,如淺靜脈超過30秒鐘而逐漸充盈者,屬 正常情況;如血柱自上而下立即充盈大隱靜脈及 分支,提示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如病人站立, 保持止血帶壓迫情況下,在其遠端某一部位迅速 出現擴張靜脈,提示血液通過小隱靜脈或功能不 全的交通支返流至淺靜脈。

周围血管病(1)

周围血管病(1)

周围血管病(1)
周围血管病是指由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变,主要包括下肢动脉硬化、下肢深静脉血栓和静脉曲张等疾病。

这些疾病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下肢动脉硬化是指下肢动脉壁增厚、管壁硬化、管腔狭窄,导致下肢供血不足的一种病变。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疼痛、行走困难、肌肉无力等。

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循序渐进地进行运动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轻身体负担等,以保持血管畅通。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下肢深层静脉内血液凝固形成血栓,症状主要包括下肢肿胀、疼痛以及皮肤色泽变化等。

预防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穿着弹力袜、在行走或久坐时进行肢体活动、避免久站、久坐、多喝水等,以及及时使用抗凝药物等。

静脉曲张是指下肢表浅静脉扩张,形成“鱼网”样的结构,引起下肢胀痛、疼痛、瘙痒等症状。

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穿紧身衣物、热水浸泡脚部、多运动、放松心情、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等。

总结上述病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减轻身体负担,降低患病风险;二是进行运动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三是及时治疗,预防疾病恶化。

而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积极摆脱不良生活习惯,做到预防胜于治疗。

【外科学】周围血管与淋巴管疾病总结

【外科学】周围血管与淋巴管疾病总结

【外科学】周围血管与淋巴管疾病总结●概论●感觉异常●肢体疼痛●间歇性疼痛●间歇性跛行●体位性疼痛●动脉阻塞性疾病时,抬高病肢可加重症状,伴有肢体远端皮肤苍白;病肢下垂则可缓解疼痛●静脉疾病时,抬高病肢有利于静脉回流而减轻症状;病肢下垂则因加重淤血而诱发或加重胀痛●温差性疼痛●动脉阻塞性疾病时,热环境能舒张血管并促进组织代谢,减轻症状;如果后者超过了血管舒张所能提供的血液循环,则疼痛加剧●血管痉挛性疾病,在热环境下血管舒张、疼痛减轻,寒冷剌激则使血管痉挛及疼痛加重●血管扩张性疾病则在热环境下疼痛加重●特发性疼痛●持续性疼痛●动脉性静息痛●由慢性动脉阻塞引起者,症状常于夜间加重,病人不能入睡,常取抱膝端坐体位以减轻症状●静脉性静息痛●炎症及缺血坏死性静息痛●寒冷或潮热●动脉病变(寒冷),静脉病变(潮热)●倦怠、沉重感●麻木、麻痹、针刺或蚁行感●感觉丧失●形态和色泽改变●形态改变●肿胀●静脉性肿胀●水肿特点是凹陷性,以踝、小腿最明显,通常不累及足●淋巴水肿●以足及踝部明显●萎缩●增生●局限性隆起●色泽改变●正常和异常色泽●皮色呈苍白色或发绀,伴有皮温降低,提示动脉供血不足。

皮色暗红,伴有皮温轻度升高,是静脉淤血的征象●指压性色泽改变●运动性色泽改变●体位性色泽改变●结构变化●皮肤及其附件●皮肤和皮下组织●皮肤附件●慢性闭塞性动脉疾病时,趾(指)甲生长缓慢,脆而有色素沉着,或增厚井有平行嵴形成●血管痉挛性疾患最常见的改变为形成翼状胬肉●动脉和静脉●肿块●搏动性肿块●无搏动性肿块●组织丧失——溃疡或坏死●溃疡●缺血性溃疡●静脉性溃疡●典型的静脉性溃疡多发于小腿远侧 1/3 的内踝上方,即“足靴”区,面积一般较大●神经性溃疡●坏疽●周围血管损伤●病因●直接损伤●间接损伤●病理●血管连续性破坏●血管壁损伤●由热力造成的血管损伤●继发性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断●超声多普勒●CTA●血管造影●术中检查●治疗●急救止血●手术处理●止血清创●处理损伤血管●侧壁缝合术●补片成形术●端端吻合术●血管移植术●术后观察及处理●如出现肢体剧痛、明显肿胀,以及感觉和运动障碍,且有无法解释的发热和心率加快,提示肌间隔高压,应及时作深筋膜切开减压●动脉疾病●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发生在大、中动脉,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多在 45 岁以上●病因和病理●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等是高危因素●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为病肢冷感、苍白,进而出现间歇性跛行●后期,病肢皮温明显降低、色泽苍白或发绀,出现静息痛,肢体远端缺血性坏疽和溃疡●病肢的股、腘、胫后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不能扪及●检查●一般检查●特殊检查●超声多普勒●计算踝/肱指数(ABI,踝部动脉压与同侧肱动脉压比值),正常值为 0.9 ~ 1. 3; <0. 9 提示动脉缺血,<0. 4 提示严重缺血●X线平片与动脉造影●平片可见病变段动脉有不规则钙化●诊断与分期●Ⅰ期:无明显症状,ABI<0.9●Ⅱ期:间歇性跛行●Ⅲ期:静息痛●Ⅳ期:坏疽,溃疡●治疗●非手术治疗●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及扩血管药●手术治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内膜剥脱术●旁路转流术●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先施行腰交感神经阻滞试验,如阻滞后皮肤温度升高超过1 ~2℃者,提示痉挛因素超过闭塞因素●大网膜移植术●创面处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的炎性、节段性和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多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多见,好发于男性青壮年●病因和病理●外来因素●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慢性损伤和感染●内在因素●通常始于动脉,然后累及静脉,呈节段性分布●活动期为受累动静脉管壁全层非化脓性炎症,有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后期,炎症消退,血栓机化,新生毛细血管形成●神经、肌和骨骼等均可出现缺血性改变●临床表现●长期慢性缺血导致组织营养障碍改变。

普通外科—周围血管疾病—雷诺综合征

普通外科—周围血管疾病—雷诺综合征
外科学---周围血管疾病 第五节 雷诺综合征
概念
雷诺综合征(Raynaud syndrome):指由于寒冷刺激或情绪波动等引起 小动脉阵发性痉挛,受累部位序贯出现苍白、发冷、青紫及疼痛、潮红后复 原的典型症状。
病因与病理
1.病因:尚未明确,与下列因素有关: (1)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精神紧张:主要诱发因素。 (2)与性腺、交感神经功能紊乱、遗传及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多见于女性, 病情常在月经期加重,呈交感神经功能亢奋状态。 2.病理:早期病理改变:早期动脉痉挛---暂时性缺血。后期出现动脉内膜增 厚,管腔狭窄和血流量减少。继发血栓形成可致管腔闭塞,出现营养障碍性--指(趾)端溃疡甚至坏死。
诊断
根据发作时的典型症状即可作出诊断。手浸泡于冰水20秒后测定手指皮 温,显示复温时间延长(正常约15分钟)。
治疗
1.戒烟,肢体保暖,避免寒冷刺激、情绪激动、长期应用麦角胺、β-受 体阻滞剂等。
2.药物治疗:以交感神经阻滞剂和直接扩张血管药物为主。长期内科治 女性,上肢比下肢多见,好发于手指,多为双侧性,常于 寒冷季节发病。
典型临床表现:肢端皮肤顺序出现苍白、青紫和潮红,呈对称性。局部 发凉、麻木、针刺感和感觉减退。
早期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几十分钟,15~30分钟恢复正常。随着病情进 展,发作频繁,可伴指端营养性改变,但指尖溃疡很少见。桡动脉(或足背 动脉)搏动正常。

【外科学总结】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

【外科学总结】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

【外科学总结】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第二节动脉疾病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

主要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尤其是下肢血管。

好发于男性青壮年。

1、病因①外来因素,主要有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慢性损伤和感染。

②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以及遗传因素。

2、★★临床表现和分期主要临床表现:①患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

②皮肤色泽苍白或发绀。

③感觉异常。

④患肢疼痛,出现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

⑤患肢的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检查动脉造影:可以明确患肢动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4、预防和治疗⑴一般疗法严格戒烟、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但不应使用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症状。

⑵手术疗法腰交感神经切除术。

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临床表现和诊断早期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鉴别:三、动脉栓塞临床表现急性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5“P”,即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和苍白。

四、雷诺综合征★雷诺综合征是指小动脉阵发性痉挛,受累部位程序性出现苍白及发冷、青紫及疼痛、潮红后复原的典型症状。

常于寒冷刺激或情绪波动时发病。

1、检查和诊断根据发作时的典型症状即可作出诊断。

手浸泡于冰水20秒后测定手指皮温,显示复温时间延长(正常约15分钟左右)。

此外,尚应根据病史提供的相关疾病,进行相应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以利作出病因诊断,指导临床正确治疗。

2、治疗疾病初期,采用保暖措施,;吸烟者应戒烟。

药物治疗方面,首选胍乙啶,可与酚苄明(氧苯苄胺)合用,也可用妥拉苏林或利血平。

尚可应用前列腺素E1(PGE1)。

第四节静脉疾病一、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定义]下肢静脉曲张系指下肢浅静脉伸长、迂曲而呈曲张状态。

[病因](1)内在因素: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缺陷;(2)外在因素: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便秘、妊娠等加强了血柱的重力作用。

普通外科—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

普通外科—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

临床表现
以大隐静脉曲张为多见,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少见。以左下肢为多, 双侧下肢可以先后发病。
主要表现为下肢酸胀不适,沉重感,易疲劳。浅静脉扩张、伸长、 迂曲。
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 皮肤和皮下硬结、湿疹和溃疡。
诊断
下列检查有助于了解下肢深静脉功能及深浅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情况。 1、深静脉通畅(Perthes)试验: 2、大隐静脉瓣膜功能(Trendelenburg)试验: 3、交通静脉瓣膜功能(Pratt)试验: 4、超声多普勒:Duplex(彩超) 5、静脉造影:下肢深静脉顺行、逆行造影可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
术禁忌者。 2、硬化剂注射压迫疗法:适用于手术残留曲张静脉或术后复发,作为手术的
辅助疗法。 3、手术疗法: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
并发症的治疗
1、血栓性静脉炎:抬高患肢,局部热敷,抗生素治疗,穿弹力袜。症状消退 后,应行手术治疗。
2、小腿慢性溃疡:抬高患肢,换药,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手术植皮。 3、出血:抬高患肢,加压包扎或缝扎止血。
鉴别诊断
①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造影可鉴别。 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下肢深静脉造影可
鉴别。 ③下肢动静脉瘘(AVF):皮温高,震颤,杂音等。
治疗
1、非手术治疗: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避免久坐、久站,间歇抬高患肢。 适应症:病变局限、症状轻不愿手术者,妊娠期间发病者,耐受力差、有手
外科学---周围血管疾病
第三节 下肢静脉曲张
指下肢浅静脉伸长、迂曲而呈曲张状态。多发生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 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的人。
大隐静脉曲张最多见。
解剖概要
下肢静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
除心脑血管外的血管疾病均可归属周围血管疾病
可分3类:血管扩张性疾病、血管阻塞性疾病、血管畸形性疾病
下肢静脉解剖
浅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深静脉(腘静脉股静脉);交通系统
下肢浅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 of lower limbs
静脉曲张:扩张的囊袋状或圆柱形浅静脉,可以集簇成片,也可以节段发生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CVI
——由于静脉瓣膜功能障碍,静脉血逆流引起的下肢静脉系统的功能异常,导致下肢浅静脉曲张、水肿、皮肤改变和静脉性溃疡
【病因】
66%原发性静脉曲张(由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静脉内压力持久增高)
25%继发性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1%先天性板模结构、功能异常
8%K-T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
浅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水肿、酸胀不适和疼痛(严重者小腿肌肉痉挛性疼痛)
共有特点:站立式加重,抬高患肢减轻
【并发症】
慢性皮肤溃疡、血栓浅静脉炎、皮肤脂肪硬化症LDS、静脉瘤形成、出血等【辅助检查】
血管彩超、超声多普勒血流仪
【治疗】
小的无症状的静脉曲张不予处理;
保守治疗:妊娠/超重/出血性疾病等穿弹力袜;抬高患肢;每日清洁皮肤;适度运动;
手术治疗: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曲张静脉“热闭合”手术(e.g.静脉射频消融术等)
硬化剂注射:适应症:皮肤毛细血管扩张or网状型静脉曲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最常见发生部位:左侧下肢DVT
【危险因素】
血栓形成的Virchow’s三要素:血流缓慢、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满足2/3个要素极有可能致病)
【下肢DVT分型】
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
周围型(腹股沟韧带以远,股静脉、国静脉、胫腓静脉、小腿肌肉静脉丛)
混合型(累及全下肢静脉)
p.s.原发性DVT血栓起源于髂股静脉,起病急骤,临床表现明显;
继发性DVT血栓起源于小腿肌肉静脉丛,起病隐匿,症状开始轻微,累计髂股静脉时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
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疼痛,行走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加重;查体:患肢肿胀、栓塞部位压痛、红、热、不适;Homans征+;股青肿;股白肿;
Homans征+:患肢伸直,足背被动背屈时引起小腿后侧肌群疼痛
【并发症】肺栓塞PE(下腔静脉滤器是预防PE的有效手段)
【诊断】
临床表现+多普勒超声(主要手段)+D-Dimer(D二聚体)
【治疗】
抗凝经常是唯一的治疗措施
1,非手术治疗
绝对卧床3周,抬高患肢
抗凝治疗(皮下注射肝素、口服华法林)
抗血小板治疗
系统溶栓(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e.g.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导管接触性溶栓
2,手术取栓
只有股白肿、股青肿等特殊情况为了挽救肢体,不得已才手术取栓
2.新方法:血栓消融治疗
急、慢性下肢缺血acute & chronic lower extremity ischemia
【病因】
急性下肢缺血:血栓形成、栓塞(栓子多来自心脏,特别是房颤)
慢性下肢缺血:动脉粥样斑块、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临床表现】
急性下肢缺血5P症⬇️
疼痛pain、苍白pallor、无脉pulselessness、麻痹paralysis、感觉异常paresthesia;
除5P症外还有皮肤温度降低、蓝趾综合征
慢性下肢缺血⬇️
1.间歇性跛行(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
与椎管狭窄导致的间歇性跛行鉴别:椎管狭窄所致的恢复时间短,慢性下肢缺血恢复时间多在30min以上,且需要平卧位缓解疼痛;
2.静息痛:预示近期缺血坏死风险,患肢抬高时加重、下垂减轻
3.缺血性溃疡及坏疽;
4.查体皮肤温度降低、毛发脱落、脉搏减弱or消失、血管杂音、Buerger’s test
阳性
Buerger’s test阳性:平卧抬高45°,持续三分钟,足部苍白麻木疼痛为阳性;坐姿,下肢下垂,足部潮红或紫斑
【辅助检查&诊断】
ABI踝肱比测定(收缩压)|血管多普勒超声|CTA|MRA|DSA
【治疗】
急性缺血:手术/介入(支架、导管溶栓)+积极抗凝治疗
慢性缺血:保守治疗(不可高温热敷)
手术/介入(动脉内膜剥脱术、补片血管成型术、血管搭桥术、腔内
技术e.g.经皮经腔血管成型术PTA)
腹主动脉瘤AAA
动脉瘤aneurysm——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达自身正常直径的1.5倍以上真性动脉瘤含正常动脉壁的全层结构;假性动脉瘤的瘤壁为纤维层+腹壁血栓
【AAA病因】
95%以上因动脉硬化,还有马凡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等(马凡综合征主要表现晶状体剥离、体型瘦长、蜘蛛状指、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病因是基因突变所致微原纤维病)
【流行】
男性多于女性
【AAA临床症状】
无症状AAA(体检时发现腹部波动性包块);
动脉瘤破裂(80%后壁破裂/破入下腔静脉这2种情况有存活机会,一旦破入游离腹腔,基本没救);
血栓性栓塞(AAA的附壁血栓,发生脱落称为栓子,可引起肢体远端末梢急性缺血:蓝趾综合征);else:压迫症状、腹背痛、内瘘形成、肾积水等;
【AAA体征】
腹部搏动性肿块or伴有囊颤/杂音;
判断AAA瘤的上界和肾动脉的位置关系;
须特别检查下肢血运;
【辅助检查】
CT加B超可确诊
【治疗】
1,保守治疗
瘤体直径<5cm可严密观察(观察期严格戒烟、控制血压心率、口服 受体阻滞剂是动脉硬化引起AAA的唯一有效药物)
2,手术
手术指征:瘤体直径>5cm或瘤体增长速度过快(每半年增长>5mm)或瘤体引起了疼痛
手术方法:主-主动脉搭桥、主-双髂动脉搭桥、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
主动脉夹层AD(aortic dissection)
指动脉腔内血液从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动脉内膜、中膜之间,使两膜分离,并沿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动脉壁的二层分离状态;主动脉腔被分割为真腔&假腔,之间是内膜片;真假腔之间可以相通或不通;病情急骤危重,65-70%病人在急性期(2周内)死于心包填塞、心率失常等心脏合并症;
【病因】
高血压、主动脉狭窄等导致主动脉壁张力⬆️;
动脉粥样硬化、遗传性结缔组织病e.g.马凡综合征、大动脉炎等主动脉壁结构异常;
妊娠、医源性因素
【临床表现】
1,疼痛:撕裂样、刀割样、剧烈的、难以忍受的、持续性锐痛
2,如果并存主动脉瓣严重返流,可迅速出现心衰、心包填塞、导致低血压和晕厥;
3,主动脉分支动脉闭塞可导致相应脏器灌注不良的缺血症状;周围组织结构受压表现;
【辅助检查】
急诊心电图鉴别AD和心梗;
胸部X线平片;
CT/MRI发现主动脉双管征;
CTA/MRA确定有无AD进行性外渗和破裂预兆
【治疗】
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硫酸吗啡止痛、控制血压
Stanford A型患者立即手术:人工血管置换术
Stanford B型患者:腔内修复术EVAR
累计主动脉弓的急性Stanford A型患者:手术+EVA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