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工程》实验指导书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二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二《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二金霉素链霉菌的定向发酵(验证型)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定向发酵四环素的原理。
实验原理:定向发酵是指通过改变培养基组分(加入某些物质)改变微生物代谢途径,使发酵按主观要求产生较多的产物。
金霉素、四环素和土霉素,它们的化学结构极为相似:R1 R2金霉素Cl H土霉素H OH四环素H H金霉菌原是产生金霉素(Chlortetracycline)的菌种,但因金霉素比四环素只多一个氯离子,所以只要在发酵液中加入某些物质,阻止氯离子进入四环素分子,从而使菌种产生较多的四环素。
另外,金色链霉菌在30℃以下时,合成金霉素的能力较强;当温度超过35℃时则只合成四环素。
本实验中,利用溴离子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对氯离子有竞争性抑制剂作用的原理,以及加入2-硫醇基苯并噻唑(即M—促进剂,分子式:C7H5NS2,通常作为橡胶硫化促进剂)抑制氯化酶的作用,从而增加四环素的产量。
材料、试剂和器材:金霉素链霉菌:购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菌种保藏号:CGMCC4.1043;订单号20111133 550元)。
超净工作台、摇床(250ml、500ml)酒精灯、酒精棉球、工业酒精、打火机、接种铲、移液枪、剪刀实验步骤:前期准备工作:配制孢子培养基麸皮36.0 g,K2HPO4 0.2 g,MgSO4·7H2O 0.1 g,(NH4)2HPO4 3 g,琼脂15~20 g,定容至1L,pH 7。
1、制备斜面孢子:将保藏的菌种的比例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不加琼脂的斜面培养基),28℃下200 r/min振荡培养,将活化1d后的金霉素链霉菌种接入孢子培养基,28℃培养5~7天,待孢子长成灰色,于4℃冰箱中保藏。
2、种子培养:在斜面上用接种铲挑取1cm2左右生长良好的菌体接入装有50ml四环素种子培养基的250ml锥形瓶中,230 r/min、28℃下振荡培养20~24h。
生物制药技术使用的最佳实验流程与操作指南详细说明

生物制药技术使用的最佳实验流程与操作指南详细说明生物制药技术在现代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利用生物学和化学原理,利用生物体来合成和生产药物。
为了确保生物制药技术在实验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制定一套最佳的实验流程与操作指南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说明生物制药技术使用的最佳实验流程和操作指南。
1. 实验流程设计(1) 实验目标和假设:在设计实验流程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目标和相关假设,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流程安排:根据实验目标和假设,确定实验所需步骤的顺序,并将其编排为一个完整的实验流程。
流程安排应合理化,以确保实验步骤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3) 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标和假设,选择合适的生物制药技术方法和实验条件,并确定所需材料和设备。
2. 实验操作指南(1) 实验前准备: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所需材料和试剂,校准实验仪器,准备实验室环境和安全设施等。
(2) 实验步骤:根据实验流程,详细描述每个实验步骤的操作过程。
包括实验仪器的设置和调试,试剂的配制和加样,以及反应条件的控制等。
(3) 实验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并进行详细的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应包括实验日期、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观察结果等。
(4) 质量控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包括对试剂的质量检查,实验设备的校验和标定,以及实验操作员的培训和质量监控等。
(5) 安全措施:生物制药技术涉及到生物材料和化学试剂,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在实验中,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穿戴实验服和防护用品,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进行废弃物的处理等。
3.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1)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评估生物制药技术的效果和可行性。
(2) 结果解释:根据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和机制,并与先前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3) 结论和建议: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研究的建议,为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指导。
生物药物制剂学实验指导

生物药物制剂学实验指导
生物药物制剂学实验指导是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物药物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实验技能。
以下是生物药物制剂学实验指导的主要内容:
实验基本知识:介绍生物药物制剂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实验要求和实验安全等内容,为学生进行实验提供基础知识和规范。
实验基本技能:介绍生物药物制剂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如称量、测量、溶液配制等,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生物药物制剂制备实验:介绍各种生物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注射剂、口服制剂、眼用制剂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各种制剂的制备技巧。
质量控制与评价实验:介绍生物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包括理化性质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药效学评价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各种质量控制和评价技术。
综合性实验:结合生物药物制剂的实际应用,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如新药开发、药物剂型改进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报告与总结: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结果,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批改和讲评,以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总之,生物药物制剂学实验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
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生物药物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药学实验指导

生药学实验指导内蒙古医学院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二0 0五年六月目录实验一生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理化鉴定(一) (2)实验二生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理化鉴定(二) (3)实验三根类生药黄芪 (5)实验四根类生药甘草 (6)实验五根类生药百部 (7)实验六根茎类生药黄连 (8)实验七根茎类生药大黄 (9)实验八根茎类生药半夏 (10)实验九茎木类生药关木通 (11)实验十皮类生药肉桂 (12)实验十一皮类生药黄柏 (13)实验十二叶类生药大青叶 (14)实验十三花类生药金银花 (15)实验十四果实类生药小茴香 (16)实验十五种子类生药马钱子 (17)实验十六全草类生药麻黄 (18)实验十七菌类生药茯苓 (19)实验十八动物及矿物类生药 (20)附录1.常用试剂配制法 (21)2.常用商品酸碱浓度表 (25)3 层离法常用显色剂 (26)4.显微镜测量法 (27)5.绘图注意事项 (27)一、实验注意事项:1.根据教学进程,温习与本次实验有关的课堂讲授内容。
2.仔细阅读本次实验的内容,要求弄懂实验的原理与方法。
3.准备好各种自备的实验用品,如铅笔、橡皮、直尺、报告纸等。
二、实验过程中的几点要求:1.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实验室安静。
2.实验认真,观察仔细,观察应当与思考结合起来,应当手、眼、脑三者并用。
3.由于实验时间有限,实验时应当善于安排自己的工作,注意力应当集中在主要问题上,不要用过多时间去钻研细小的次要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次要问题,可留课外时间去解决o4.在实验过程中,应当随时注意观察到的现象,测量或称量的数据,计算结果等写在报告纸上,养成能随时作出准确、清淅、整齐的记录而不需要重抄的良好习惯。
5.实验进行过程中,必须注意听取教师的指导。
6.实验桌前应随时保持整洁,非实验必要物品一律不许放在桌面或桌架上。
7.纸屑、废物应放人污物缸内,不得乱丢地上,污物缸内不得倒入液体。
三、实验完毕时的几点要求:1.按照教师指定时间完成实验报告。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三、四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三四环素、金霉素的薄层层析鉴定(验证型)实验目的:掌握薄层层析的原理,四环素族抗生素的定性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层析(色谱,chromatograpby)是相当重要、且相当常见的一种技术,在把微细分散的固体或是附着于固体表面的液体作为固定相,把液体(与上述液体不相混合的)或气体作为移动相的系统中(根据移动相种类的不同,分为液相层析和气相层析二种),使试料混合物中的各成分边保持向两相分布的平衡状态边移动,利用各成分对固定相亲和力不同所引起的移动速度差,将它们彼此分离开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称为层析,亦称色谱法。
用作固定相的有硅胶、活性炭、氧化铝、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等,或是在硅藻土和纤维素那样的无活性的载体上附着适当的液体。
将作为固定相的微细粉末状物质装入细长形圆筒中进行的层析称为柱层析(column chromatography),在玻璃板上涂上一层薄而均的支持物(硅胶、纤维素和淀粉等)作为固定相的称为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或者用滤纸作为固定相的纸上层析。
层析根据固定相与溶质(试料)间亲和力的差异分为吸附型、分配型、离子交换型层析等类型。
但这并不是很严格的,有时常见到其中间类型。
此外,近来也应用亲和层析,即将与基质类似的化合物(通常为共价键)结合到固定相上,再利用其特异的亲和性沉淀与其对应的特定的酶或蛋白质。
分配层析在支持物上形成部分互溶的两相系统。
一般是水相和有机溶剂相。
常用支持物是硅胶、纤维素和淀粉等亲水物质,这些物质能储留相当量的水。
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都能溶解,但分配系数不同,展层时就会形成以不同速度向前移动的区带。
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混溶的溶剂系统中分配时,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后,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溶剂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称为分配系数。
当欲被分离的各种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时,它们就能被分离开。
分配系数大的移动快(阻力小)。
生物制药实验

实验一生物药物原料的选择、处理与保存一、目的要求1、了解各种不同生物药物原料的来源。
2、学习并掌握各种原料的选择原则、处理及保存方法。
二、基本原理生物药物原料以天然的生物材料为主,包括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各种海洋生物等。
生物药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因为原材料、药物的种类和性质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因此在选择时应注意选择有效成分含量高、原料新鲜、来源丰富、杂志含量少的原料,还要选择最佳采集时间。
原料的处理依原料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动物原料采集后要立即处理,去除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等,并迅速冷冻储存;植物原料确定后,要择时采集并就地去除不用的部分,将有用部分干燥,保鲜处理;微生物原料收集时,要及时将菌细胞与培养液分开,进行保鲜处理。
原料的保存方法主要有三种:冷冻法、有机溶剂脱水法和防腐剂保险法。
本实验着重介绍有机溶剂脱水法。
有机溶剂脱水法:植物、动物组织中常含有较多的脂肪和微生物,该类物质不仅容易氧化酸败,导致原料变质,而且还会影响纯化操作和制品收率。
因此,将动植物原料置于脂溶性有机溶剂(丙酮、乙醚等)中进行脱脂、脱水,制成丙酮干粉,长期保存。
三、器材剪刀、研钵、离心机、表面皿、冰箱冷丙酮四、操作步骤1、取植物组织(芹菜叶片)适量(10-20 g),用水洗净,甩干。
2、用剪刀剪碎,放入研钵,加5倍体积的冷丙酮,研磨成浆糊状。
3、将上述研磨物转入50 mL离心管,于-20℃静置30 min。
4、取出,于4℃下4000 rpm离心20 min。
5、倒去上清液,将沉淀转到表面皿中,室温自然风干,制成丙酮干粉,可在4℃下长期保存。
五、实验报告1、各种不同生物药物原料的选择原则是什么?2、不同生物药物原料的处理及保存方法有哪几种?实验二植物药物制备技术实验——大蒜SOD的提取一、目的要求1、了解酶类药物的特性和功能2、掌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提取过程。
二、基本原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和消炎作用的药用酶,可催化超氧阴离子(O2-)进行歧化反应,生成氧和过氧化氢:2 O2- + H2 = O2 + H2O2。
生物制药技术的实验室操作指南

生物制药技术的实验室操作指南生物制药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学和化学方法来制造药物的技术。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各种实验操作对于成功开发和生产高质量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生物制药技术实验室操作的指南,旨在帮助研究人员正确地开展实验,并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首先,实验室操作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在进行实验之前,必须仔细阅读实验方案和操作手册,并确保准备充足的材料和试剂。
确认所需的设备和实验器具是否齐备,并进行必要的校准和验证。
在操作过程中,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室大衣、手套和护目镜,以确保实验者的安全。
其次,关于生物反应器的实验操作。
生物反应器是生物制药技术中常用的实验装置,用于容纳和培养生物细胞或微生物。
在使用生物反应器之前,应先清洗和消毒,并严格按照操作手册中的步骤进行操作。
在培养细胞或微生物时,要控制好温度、pH值和氧气供应等参数,以保证生物反应器中的生物过程正常进行。
另外,定期对生物反应器进行维护和清洗,以防止污染和设备损坏。
在生物制药技术中,分离和纯化目标产物是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常采用离心、过滤、吸附和层析等技术来实现目标产物的分离纯化。
在离心操作中,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和目的设定合适的离心速度和时间。
在过滤操作中,选用合适的过滤膜孔径和材料,以去除杂质。
吸附和层析操作需要根据目标产物和分离条件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和层析介质,以实现目标产物的高效分离。
实验操作中还需要进行分析和检测。
通过实验室分析设备和方法,可以对样品中的物质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测定。
常用的分析测试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质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等。
在进行分析和检测之前,要认真准备样品,按照方法要求进行前处理,并在分析过程中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最后,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操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需要准确记录和计算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生物制药毕业实习》实践教学大纲.docx

《生物制药毕业实习》实践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1119045152. 课程类别:集中实践课程3. 课程性质:必修课4. 学时/学分:12周/6学分5. 先修课程:生物制药专业课6. 适用专业:生物制药本科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本课程是生物制药专业一门必修的集中实践课程。
主要组织学生到生物制品、生物信息技术等有关单位进行实习,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事生产实践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工业大生产具体运作,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巩固和丰富生物制药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公关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及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为后续毕业论文或设计以及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具体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1:提高学生对生物制药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训练学生在实际生产上掌握基因和细胞操作、发酵生产、生物制药、生物分析和检测等专业技能,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双指导下,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3:提升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及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非智力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优良的工作作风。
课程目标4:通过对实习基地生产管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安全与防范意识。
课程目标5: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和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宏观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时事动态的判断能力及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本课程为集中实践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在生物制药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已讲解。
指导教师在实习开始时进行实习动员、布置实习任务,学生收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做好准备工作。
实训正式开始前,带队老师首先组织学生集中参观实习地点,讲解实习内容和注意事项,然后进行辅导答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甲壳质、壳聚糖的制备【实验目的】了解制备甲壳质、壳聚糖的工艺流程;掌握甲壳质的提取、制备原理及壳聚糖的检测方法。
【实验原理】甲壳质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如虾、蟹)的外壳,昆虫表皮,软体动物(如贝类、乌贼)的器官、菌类(如菇类、霉菌)的细胞壁。
自然界每年合成量高达100亿吨,仅次于植物纤维素。
甲壳质是1823年法国科学家Odier首次从蟹壳中提取出来的,由于甲壳质的性质非常稳定,溶解性很差,限制了它的应用。
经一个多世纪世界各地科学家对它在结构上进行改良、修饰,并开发应用研究,它的衍生物壳聚糖在工业、农业、畜产、渔业、食品、化妆品及医药行业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壳聚糖的动物试验及临床观察得到科学家们的肯定,誉为人类第六生活要素(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壳聚糖)。
是一种功能性食品。
从虾壳提取甲壳质,工艺主要是将虾壳的成份分离,虾壳中含有无机盐(主要为碳酸钙)蛋白质和甲壳质。
利用碳酸钙能溶于盐酸的机理,将其离析。
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能被水解生成短肽及氨基酸,它们能溶于水,与甲壳质分离。
本实验首先采用盐酸浸泡虾壳除去钙质,接着利用氢氧化钠煮沸除去蛋白,之后水洗;用高锰酸钾与硝酸氧化脱色干燥得白色制品为甲壳质。
甲壳质在碱性条件下脱去乙酰基,生成聚胺糖。
工业上很难100%脱去乙酰基,所以工业制得的实际上是甲壳质和聚葡胺糖两个结构单元的结合,称为壳聚糖。
壳聚糖结构中有胺基(-NH2),具碱性,因此,它能溶于很多酸,如硫酸、盐酸、胃酸等,可以用游离氨基含量的来检测乙酰基的脱去程度。
【仪器、材料与试剂】1实验材料与试剂虾壳;3%~4%的氢氧化钠;50%的氢氧化钠;5%~6%的盐酸;5%的高锰酸钾;1%的硝酸;1mol/L 的盐酸;0.1mol/L的氢氧化钠;溴酚兰指示剂。
2仪器设备烧杯1000mL;三角瓶500mL;三角瓶100mL;大试管夹;水浴锅;烘箱;碱式滴定管;铁架台;磁力搅拌器;电炉等。
【实验步骤】1虾壳处理:将虾壳洗净,粉碎,称重。
2甲壳质制备:用5%~6%的盐酸于室温(20℃)浸泡虾壳24小时,不断搅拌。
盐酸体积(ml)与虾克重量(g)比为10(V/W=10);取沉淀水洗3次后加入3%~4%的氢氧化钠(V/W=10)煮沸1~2小时,取沉淀水洗;加0.5%的高锰酸钾搅拌反应约1小时,沉淀水洗;再加入1%的硝酸于60℃~70℃反应30~40分钟,产物水洗、干燥、称重。
3壳聚糖的制备:于烧瓶中加入上述甲壳质10克再加入90-100ml的浓度为10%的NaOH,沸水浴反应30-40分钟后,停止反应干燥称重。
4 游离氨基含量的测定:方法1:精确称取壳聚糖0.30克,置于20ml的锥瓶中,移取30ml0.1mol/L的盐酸溶液,室温下溶解(若粘度太大可加少许蒸馏水)。
加入2滴溴酚兰指示剂,以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紫色,平行滴定三份,按下式计算游离氨基含量:方法2: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壳聚糖的含量,检测壳聚糖的含量/纯度(选做)。
【结果与分析】计算甲壳质的提取率和游离氨基含量并分析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
【思考题】甲壳质的提取过程中用了哪些试剂,各起到了什么作用?实验二液体发酵法生产链霉素(选做)【实验目的】1、学习液体发酵的方法;2、学习链霉素的发酵方法及抗生素的检测和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瓦克斯曼(Selman A. Waksman)于1943年分离到一株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能产生对革蓝氏阳性细菌和蓝氏阴性细菌都有抗菌作用的一种新的抗生素-链霉素。
链霉素和其它抗生素一样氏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链霉素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灰色链霉菌在下述条件下产生链霉素。
对细胞足够的供氧;存在低浓度无机磷酸盐;足够的葡萄糖和足够高浓度的含氮物质。
在发酵培养基上,链霉素的发酵分3个阶段:生长阶段,菌丝形成,需氧量极大,在两天内形成链霉素不多;成熟阶段,菌丝及重量保持稳定,葡萄糖及其他碳源在培养基中消失,形成链霉素;老化阶段,有许多链霉素形成,然后链霉素产生停止,浓度下降,pH 上升,菌丝自溶,需氧量减少,此时停止发酵。
在中性溶液中,链霉素成为3价阳离子故可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然后进行洗脱和收集。
二次洗脱液要通过高交联度的氢型树脂,以除去阳离子、无机杂质和小分子的有机杂质。
精制液用硫酸或氢氧化钡调至pH4.5~5.0,再加入适量的活性碳,常温下脱色,可得到链霉素精制液。
纸层析是鉴别抗生素的方法之一,常用8个溶剂系统进行纸层析,层析后进行生物显色并绘制层析图谱,根据层析图谱对未知抗生素进行鉴定。
本实验采用其中一个溶剂系统,并用标准链霉素溶液作为对照对发酵液进行鉴定。
【仪器、材料与试剂】(一)仪器1、5L发酵罐2、恒温摇床3、冷冻离心机4、高压灭菌锅等(二)材料1、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 AS 4.1095(链霉素产生菌,中国菌种保藏中心)2、大肠杆菌E.coli K12S(用于生物显色)3、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用于生物显色)4、豌豆5、正丁醇6、三角瓶(50Ml)7、新华3号滤纸8、层析缸(30cm×10cm)9、搪瓷盘(25cm×15cm×5cm)10、毛细管11、培养皿(三)试剂1、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琼脂20g,水1000mL,pH7.4~7.6,121℃高压蒸汽灭菌30min2、豌豆培养基:葡萄糖10g,蛋白胨5g,豌豆提取液1L(以NH2计,100mL含12~14mg),pH7.0~7.2。
高压蒸汽灭菌(105℃,30min)3、查氏培养基4、链霉素标准溶液(10mg/mL):将链霉素溶于去离子水中,无菌滤膜过滤后备用5、展层溶剂系统:水饱和的正丁醇【实验步骤】1、斜面孢子的制备用接种环挑取冰箱中保藏的菌种接种于豌豆培养基斜面培养基上,于2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6~7d,即可得到斜面孢子。
2、母瓶培养液的制备用接种环挑取斜面培养基表面上的孢子接种于灭菌的含有50mL豌豆培养基的三角瓶中,于27℃摇瓶200r/min培养72h即成母瓶培养液。
3、种子培养液的制备无菌操作取2mL母瓶培养液接种于含有100mL豌豆培养基的三角瓶中,于27℃恒温摇床200r/min培养3~4d。
4、发酵培养(1)三角瓶发酵培养:取4mL种子培养液接种于含有200mL豌豆培养基的500mL大三角瓶中,于28℃恒温摇床200r/min培养12~15d进行链霉素发酵。
(2)发酵罐发酵培养:在5L发酵罐中装入3L豌豆培养基,灭菌后接入60mL种子培养液,在控制条件下进行链霉素发酵。
5、发酵液预处理发酵结束后,将发酵液在低温条件下12000r/min离心,上清即为含有链霉素的样品,如果不进行链霉素的分离纯化,可直接对发酵液进行抗生素抑菌实验和纸层析生物显色分析鉴定。
6、发酵液抑菌实验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均匀涂布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待其表面干燥后将小钢管垂直置于平板表面,取发酵液0.1mL注入小钢管中,于37℃恒温培养24h 后观察结果。
7、链霉素的纸层析鉴定(1)点样:在距新华滤纸(25cm×19cm)底端2.5cm处划一道横线,用毛细管将发酵清液和标准链霉素溶液(10mg/mL)点在滤纸的横线上。
每个样品之间距离2cm。
(2)层析:将点好样的滤纸做成圆筒状,置于含有展层溶剂系统的层析缸中,于20~25℃上行扩展20~25cm后取出,挥发除净溶剂。
(3)显影(生物显影法):将滤纸贴在接种有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琼脂平板上,置冰箱中(10℃,4h),使滤纸上的抗生素渗透到平板上,然后于30~35℃培养16~20h,根据平板上样品抑菌区的位置判断抗生素的类型。
【结果与分析】观察链霉素发酵液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及链霉素纸层析生物显色图谱。
发酵液离心上清抑菌结果,可观察到明显的抑菌圈,说明发酵液中含有抗菌物质。
发酵液和标准链霉素纸层析后经生物显色结果,可观察到抑菌圈的位置在相同的位置,初步说明发酵液中的抗菌物质为链霉素。
【实验安排】第一天:配制试剂、灭菌,接种斜面孢子(斜面孢子的制备、母瓶培养液的制备、种子培养液的制备、发酵培养液的接种: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全过程大约需要26~28d)。
第二天:发酵液预处理、发酵液抑菌实验(24h后观察记录结果)和链霉素的纸层析及观察记录结果。
实验三抗生素的分离和鉴别(薄层层析法)【实验目的】掌握薄层层析法分离抗生素的原理与方法;了解生物显影法在抗生素鉴定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而快速的层析方法。
把吸附剂或支持剂均匀的涂布于玻璃板(或涤纶片基)上成一薄层,把要分析的样品加到薄层上,然后用合适的展层剂进行展开而达到分离、鉴定和定量的目的。
为了使要分析的样品中的各组分得到分离,必须选择合适的吸附剂。
硅胶、氧化铝和聚酰胺由于它们的吸附性能良好,是应用最广泛的吸附剂,硅藻土和纤维素则是分配层析中最常用的支持剂。
在吸附剂或支持剂中添加合适的粘合剂后再涂布,可使薄层粘牢在玻璃板上。
在吸附层析中,虽用相同的吸附剂和溶剂系统,但不同性质的抗生素由于其吸附能力的差异,比移植(R f)也不同。
因此,即使是性质极为接近的同组抗生素的各个组分,在合适的溶剂系统中展开,也能达到分离的目的。
通过薄层色谱分离后的化合物经生物显迹确定斑点的位置后,可求得其R f值,将该R f与同一薄层上标准品的R f作比较就可初步鉴别样品中的抗生素。
【实验用品】(一)器材1、硅胶GF2542、玻璃板(100mm×200mm)3、层析缸(20个)4、测度盘(19.5cm×34cm的玻璃板筐)5、微量注射器、滤纸、玻璃等6、烘箱(2台)、培养箱(2台)、灭菌锅(1台)、超净工作台(1台)(二)试剂配制1、展层溶剂系统:正丁醇:乙酸:水(3:1:1)2、生物显影用培养基:蛋白胨6g,酵母膏3g,牛肉膏1.5g,琼脂20g,水1000mL,pH6.5(灭菌后)。
生物显影时,测度盘内培养基分上下两层,上层培养基须另加0.5%的葡萄糖。
3、生物显影用枯草杆菌芽孢悬浮液将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 ATTC 6633)接种在肉汤琼脂大斜面培养基上(2支),37℃培养7d。
用0.85%生理盐水将枯草杆菌芽孢洗下,再用灭菌玻璃珠将芽孢分散,用0.85%生理盐水稀释成12×108/mL芽孢悬液。
将此悬液于65℃水液中保温30min,冷却后保存于冰箱内,可使用一个月。
使用前,最好先作抑菌试验,以确定每100mL上层培养基需加入芽孢悬液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