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2篇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2篇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2篇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2篇篇一:北京移动LTEBookRRU应用情况汇报北京移动LTE BookRRU 3235e应用情况汇报一、产品规格:BookRRU规格:体积/重量: 4L / 4.5kg 【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装】频段: 2575~2635MHz【Band38/41,可三载波扩容】载波: 3*20 MHz发射功率: 2*10 W 【覆盖50~100米路段优选】天线增益: 10 dBi供电: AC 【交流供电、安装方便】天馈模式:内置 / 外置二、BooKRRU应用情况:北京移动城一分公司51、53网格应用,从测试情况来看,效果良好:RSRP、SINR等均明显提升。

【站点1】站名:朝阳新族大厦HL;覆盖路段:朝阳秀水南街BookRRU建设前该路段的覆盖情况:2016-9-2华为保密信息,未经授权禁止扩散第1页, 共5页RSRP: SINR:速率:BookRRU建设后该路段RSRP(覆盖图、做主服小区图)、SINR、速率情况:安装效果:RSRP: SINR:速率:2016-9-2华为保密信息,未经授权禁止扩散第2页, 共5页【站点2】站名:朝阳劲松七区713号楼HL、覆盖路段:劲松南路靠近2环路方向 BookRRU建设前该路段RSRP、SINR、速率情况RSRP: SINR:速率:BookRRU建设后该路段RSRP(覆盖图、做主服小区图)、SINR、速率情况安装效果:2016-9-2华为保密信息,未经授权禁止扩散第3页, 共5页RSRP: SINR:速率:【站点3】站名:朝阳垂杨柳南里;覆盖路段:广和街与朝阳垂杨柳中街交叉口处 BookRRU建设前该路段RSRP(覆盖图、做主服小区图)、SINR、速率情况 RSRP:SINR:2016-9-2华为保密信息,未经授权禁止扩散第4页, 共5页速率:BookRRU建设后该路段RSRP、SINR、速率情况: RSRP: SINR:速率:三、结论:1,BookRRU具有安装方便、隐蔽,不易激起民扰的特点;2,BookRRU对50~100米路段弱覆盖具有明显改善效果;3,BookRRU跟普通宏站之间切换顺畅,精准控制覆盖。

移动通信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第一章设计目的 (1)第二章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2)2.1设计要求 (2)2.2 设计指标 (2)第三章设计内容 (3)3.1 语音测试—TEMS测试 (3)3.1.1 TEMS语音测试前准备 (4)3.1.2 进行测试 (4)3。

1.3测试数据的回放和处理 (5)3.1。

4 测试文件导出 (6)3。

1。

5测试数据统计 (7)3.2 优化调整方案 (8)第四章本课程设计改进和建议 (9)第五章总结 (10)参考文献 (11)附录 (12)第一章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练习移动通信的一般原理与组网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设计之后,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移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移动通信网络也从第1代逐渐演进到了第4代(4G)。

国内各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运营企业目前都已提供第3代(3G)的移动通信网络,并且移动通信应用规模在世界上位于前列,通过本课程设计要了解GSM无线网络的原理和功能,无线网络优化的原理,无线网络结构调整及频率优化,网络的测试方法及其指标,要通过数据证明本课题所得出的理论分析、网络结构调整和GSM无线参数的提取的正确性,并进一步说明了网络优化工作对各大运营商的重要性。

第二章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2.1设计要求在对数据进行详细采集、分析和研究后,常常会涉及到天馈系统的调整、基站的调测、频率规划的调整、系统参数的调整、话务均衡以及增加一些微蜂窝等优化方案实施活动.(1)对移动通信网络熟悉。

(2)要求优化方案正确合理。

(3)方案能解决一些问题。

(4)设计报告内容的正确性、全面性、逻辑性等。

2.2 设计指标对正式投入运行的GSM网络进行参数采集、数据分析、找出影响网络运行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调整或采取某些技术手段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取最佳效益,同时也对GSM网络今后的维护及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要点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要点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基于实验箱实验结果的MATLAB通信系统仿真设计姓名:李有芬学号: 201104090147年级: 2011级专业:通信技术专业自机学院通信技术教研室2013年12月目录《移动通信》课程设计任务书 (2)一、课题目的: (2)二、课题要求: (2)三、时间进度表: (3)四、评分标准:(90+附加分:10) (3)实训一语音通信中的PCM编码、解码 (5)㈠、PCM编码 (8)㈡、PCM解码 (8)实训二时分复用解复用 (9)时分复用解复用 (10)实训三数字通信中的MSK、GMSK调制解调 (12)㈠、MSK调制解调 (13)㈡、GMSK调制解调 (13)实训四数字通信中的QPSK、OQPSK、DQPSK、及π/4-DQPSK调制解调(选二) (15)㈠、数字通信中的QPSK (15)㈡、数字通信中的OQPSK (16)总结 (18)《移动通信》课程设计任务书学院:自动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年级: 2011 专业:通信技术班级:通信技术1班学号: 201104090147 姓名:李有芬一、课题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观察ZYE1101F现代通信系统实验箱相关实验波形后记录结果,并通过MATLAB软件(或其它设计软件)进行实验的仿真,最后利用Protel99se(或其它设计软件)进行电路仿真。

从中锻炼实际实验操作能力、软件仿真、以及电路设计的能力,加深对移动通信课程的理解。

实训一语音通信中的PCM编码、解码实训二时分复用解复用实训三数字通信中的MSK、GMSK调制解调及其调制解调实训四数字通信中的QPSK、OQPSK、DQPSK、及π/4-DQPSK调制解调(选二)二、课题要求:(一)基本要求:1.根据实验步骤在“ZYE1101F现代通信系统实验箱”完成实验。

2.记录相关点的波形,运用软件的方法对所选课题的通信系统进行设计:1)画出原理框图;2)运用Matlab中的工具箱Simlink进行仿真实验;3)改变相关参数记录仿真情况并进行分析说明。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井冈山大学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姓名:学院:专业:班级:学号:指导老师:日期:井冈山大学电信学院【摘要】随着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的覆盖最优化问题也亟需解决。

本次实践课程就是通过软件模拟,对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网络规划,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包括覆盖功率、载干比以及传播损耗的考虑,进行基站的配置。

实践学习中,采用Atoll软件,实现GSM900的网络规划,在学习中利用理论知识,以便实现配置最优化。

【关键字】网络规划基站配置最优化【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networks, network coverage optimization problem should be solved. This practical course is through software simulation, a specific area of network planning, in the case of certain conditions, including coverage of power, carrier to interference ratio and transmission loss considerations, the base station configuration. Learning in practice, we use the Atoll software, to achieve GSM900 network planning, the use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learning to achieve the optimal configuration.【Keywords】base station configurations to optimize network planning目录1、课程设计要求 (3)2、设计原理 (4)2.1 软件特性 (4)2.2 Atoll的功能介绍 (4)2.2.1 通用功能 (4)2.2.2 GSM功能 (5)2.2.3 其它功能 (5)3、设计步骤 (5)3.1、项目建立 (5)3.2 参数配置 (6)3.3 基站放置 (10)3.4 生成图表 (12)4、结果分析 (12)4.1 信号覆盖 (12)4.2 干扰强度 (14)5、心得体会 (15)红色字体是基本框架,这个要求大家都要这么写1 课程设计要求请在下列的规划区域范围内进行GSM900基站规划布点,并利用Atoll软件进行自动频率规划(每基站按6载波配置:1BCCH+5TCH,BCCH频点范围为1-24,TCH为25-95)以及覆盖仿真,使得在该范围内满足以下指标要求:Best severing cell:覆盖电平大于-90dbm的覆盖面积大于99.9%,大于-80dbm电平覆盖面积大于99%;Worst interference:C/I大于等于9db的面积必须大于99%, C/I大于等于12db的面积必须大于97%。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doc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doc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仿真设计概述Simulink:本设计是一个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

Matlab/Simulink主要用于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的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首先,介绍了直接序列扩频的系统原理。

其次,基于Simulink 的发射机和接收机仿真,设计了误码率分析模块。

第三,对前后扩频解扩波形和误码率进行了比较分析。

最后,在设计的系统中加入干扰源,完成系统抗干扰性能的分析。

关键词:直接序列扩频;扩频通信;MATLAB/Simulink目录的第一章是引言11.1主题背景和意义11.2课程设计概述11.3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和要求11.4 Simulink简介2第2章直接序列扩频原理32.1扩频通信定义和原理32.2直接序列扩频定义和原理32.3伪随机序列生成和功能4第3章是基于si穆林克的发射机仿真设计63.1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发射机设计63.2基于Simulink的发射机仿真63.3基于Simulink的接收机仿真设计10第4章抗干扰性能分析12第5章结论18参考19字教材第1章引言1.1主题背景和意义扩频通信是现代通信系统中一种新的通信模式。

其抗干扰能力强、抗衰落和抗多径性能好、频谱利用率高、多址通信等诸多优点被人们所认可,并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和民用通信的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通信的快速发展。

扩频通信被称为与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一起进入信息时代的三种高科技通信传输方式。

扩频通信是对要传输的信息数据进行伪随机编码(扩频序列:扩频序列)调制,实现传输前的频谱扩展;接收器使用相同的代码进行解调和相关处理,以恢复原始信息数据。

随着近年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一些新器件的应用,扩频技术的应用形成了新的高潮。

事实上,扩频通信已经成为电子对抗环境下提高通信设备抗干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并在近十年爆发的几次现代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着码分多址扩频通信技术在民用通信中的深入应用和不断渗透,以及卫星通信、深空通信、武器制导、全球定位系统和跳频通信等民用和国防民用通信的强烈需求,扩频通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移动课程设计报告格式

移动课程设计报告格式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报告学院:专业:班级:姓名:第一部分一、实验目的(四号)正文采用小四号字体,行间距1.25倍,段前、断后各0.5行。

全部报告的英文字体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n,中文字体采用宋体。

大家可以在全文写完后,先点选择键,全选,选宋体,然后在此基础上,选Times New Roman。

这样全文即可弄好字体。

我们每组同学报告允许重题,但参数不可以相同,一定保留好数据曲线的参数,并标明。

二、实验原理(四号)正文采用小四号字体,行间距1.25倍,段前、断后各0.5行。

英文字体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n。

大家可以在全文写完后,先点选择键,全选,选宋体,然后在此基础上,选Times New Roman。

这样全文即可弄好字体。

1. 需分段或分点可以用此标记正文从这里开始2.…………三、实验所选参数及实验结果(四号)1. 实验所选参数说明你的后面的实验曲线是用到了哪些具体的参数,每个参数的具体含义,取值范围或常见取值。

你想从哪个方面验证实验结果,如想观察容量与天线数之间的关系。

2. 实验结果将你的实验结果的曲线以及做成的表格放到这部分,说明所选主要参数,横坐标是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全文图像都应采用嵌入式,以免图形丢失3. 实验结果分析此部分需要说明,你的曲线或实验结果主要反映了哪些现象或者验证了哪些原理四、实验程序源代码(四号)代码部分用小四,行间距1.25倍,段前段后各0行第二部分一、实验目的(四号)正文采用小四号字体,行间距1.25倍,段前、断后各0.5行。

英文字体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n。

大家可以在全文写完后,先点选择键,全选,选宋体,然后在此基础上,选Times New Roman。

这样全文即可弄好字体。

我们每组同学报告允许重题,但参数不可以相同,一定保留好数据曲线的参数,并标明。

二、*****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或关键技术)(四号)正文采用小四号字体,行间距1.25倍,段前、断后各0.5行。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Simulink的仿真设计摘要:本次设计的是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主要利用了Matlab/Simulink对直接序列扩频系统进行仿真,并详细的分析了仿真结果。

首先介绍直接序列扩频的系统原理,然后基于Simulink的发射机和接收机仿真,设计误码率分析模块部分,再对前后扩频解扩频谱波形比较及收发误码率进行分析,最后对设计完成的系统加入干扰源,完成对系统抗干扰性能的分析。

关键词:直接序列扩频;扩频通信;Matlab/Simulink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2 课程设计的总体介绍 (1)1.3 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1.4 Simulink的简介 (2)第二章直接序列扩频原理 (3)2.1 扩频通信的定义及原理 (3)2.2 直接序列扩频定义及原理 (3)2.3 PN序列生成与作用 (4)第三章基于Simulink的发射机仿真设计 (6)3.1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发射机的设计 (6)3.2 基于Simulink的发射机的仿真 (6)3.3 基于Simulink的接收机仿真设计 (10)第四章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分析 (12)第五章结束语 (18)参考文献 (18)第一章绪论1.1 课题背景及意义扩展频谱通信是现代通信系统中的一种新兴的通信方式,其较强的抗干扰、抗衰落和抗多径性能以及频谱利用率高、多址通信等诸多优点为人们所认识,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军事通信和民用通信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了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

扩频通信,即(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扩展频谱通信,它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一同被誉为进入信息时代的三大高技术通信传输方式。

扩频通信是将待传送的信息数据被伪随机编码(扩频序列:Spread Sequence)调制,实现频谱扩展后再传输;接收端则采用相同的编码进行解调及相关处理,恢复原始信息数据。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精选五篇)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精选五篇)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北京邮电大学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班级:专业:姓名:学号:班内序号:一、实验目的........................................................................................................................... .. (2)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2)2、网管操作实验 (2)二、实验设备........................................................................................................................... .. (3)三、实验内容........................................................................................................................... .. (3)1、TD_SCDMA系统认识 (3)2、硬件认知........................................................................................................................... ..32.1移动通信设备......................................................3 2.2 RNC设备认知.............................................................................................................4 2.3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6 2.4 LMT-B软件................................................................................................................7 2.5通过OMT创建基站 (8)四、实验总结........................................................................................................................... (17)一、实验目的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1.1 RNC设备观察实验 a)了解机柜结构b)了解RNC机框结构及单板布局c)了解RNC各种类型以及连接方式 1.2 基站设备硬件观察实验 a)初步了解嵌入式通信设备组成b)认知大唐移动基站设备EMB5116的基本结构c)初步分析硬件功能设计2、网管操作实验a)了解OMC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b)掌握OMT如何创建基站二、实验设备TD‐SCDMA 移动通信设备一套(EMB5116基站+TDR3000+展示用板卡)电脑三、实验内容1、TD_SCDMA系统认识全称是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英文对应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通信社会调查报告GSM网络优化班级电1005-1班姓名赵聪蕾学号 20102571一、调查目的学习移动通信这门课程之后,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技能。

我选择了GSM网络优化这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对正式投入运行的GSM网络进行参数采集、数据分析、找出影响网络运行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调整或采取某些技术手段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取最佳效益,同时也对GSM网络今后的维护及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GSM网络基本原理1.GSM系统结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分交换部分和无线部分。

其中交换部分和PSTN网很类似,而无线部分是GSM网络特有的由于无线特有的移动行,复杂性,以及传播条件恶劣所带来的衰落等原因,直接影响了无线通信的质量,所以无线部分是优化的重点对象。

一套完整的GSM蜂窝系统主要由:MS(移动台),BSS(基站子系统),NSS(交换网络子系统),OSS(操作支持子系统),这四大部分组成,GSM系统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 GSM 系统结构2.GSM网络组成分为交换系统(SS)和基站系统(BSS)。

另外,所有对网络的维护操作管理(OMC)是通过网管设备来完成的。

2.1 交换系统基本组成:MSC:Mobile services Switching Center,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负责呼叫建立(也包括鉴权程序,呼叫控制,监视和计费。

短信发送。

GMSC:Gateway MSC,关口MSC。

主要用为移动网络和其他网络的接口局。

VLR: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拜访位置寄存器。

主要用为临时存储和更新正在服务小区内移动用户数据。

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归属位置寄存器。

储存用户参数(IMSI、补充业务和鉴权信息)和用户位置信息。

AUC:AUthentication Center,鉴权中心。

为HLR提供鉴权参数和三参数密匙。

2.2 基站系统基本组成: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

主要无线基站的监视,与移动台连接处理,处理和管理小区资源及数据,小区的定位及切换。

BSS的操作与维护。

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基站收发信台(RBS2000系列)。

主要的功能有为有线-无线的转换,RF测量,天线分集,加密,调频,非连续发射,监视和测试。

2.3 维护操作管理(OMC)OMC是一个微机化的监测中心,它通过V.25数据电路与网络中的其它网元相连,如MSC,BSC等。

可以依据网络的大小,设立一个或几个操作维护中心。

在操作维护中心,维护人员可以实时的观察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处理设备出现的异常现象。

3.GSM网络模型图1-2 GSM网络模型三、 GSM网络分析随着优化活动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展,网络优化技术也日趋成熟。

一般的网络优化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先对现有的网络进行性能评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各种手段实施优化。

在优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对网络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各种网络参数以及硬件设备的不断调整,最终达到提高网络运行性能的目的。

网络优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含着一系列的优化方式,各种优化方式的综合,形成了网络的整体优化。

网络优化基本方法,即:“测试→分析→调整优化→再测试→再分析→再调整优化”的反复循环过程,并制定“日通报、周统计、月测试”的网优工作制度。

网络优化工作对象已经不是简单的面对通信设备,也不是简单的面对客户,而是面对整个市场,面对全公司,面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将网络优化贯穿于网络规划、建设和网络维护的全过程,形成对网络的闭环管理,是今后网络优化发展的方向。

1.网络分析--网络故障原因网络质量下降的原因可分为两类:硬件故障:如坏板或局部设备中断服务。

这类故障一般会在OMC上产生相应的告警信息,维护人员须查明故障位置、类型并及时解决。

软故障:系统仍然运行,但出现局部不稳定状态或处于非最佳状态,如干扰、邻小区定义不完整、PCM工作不稳定等,从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如:掉话率上升、接通率下降等。

这些问题必须由优化人员通过网络性能监测、分析并采取相应优化措施来解决。

多径干扰:如果直达路径信号(主信号)的接收电平与反射、散射等信号的接收电平差小于15dB,而且反射、散射等信号比主信号的时延超过4~5个GSM比特周期(1个比特周期=3.69μs),则可判断此区域存在较强的多径干扰。

多径干扰造成的衰落与频点及所在位置有关。

多径衰落可通过均衡器采用的纠错算法得以改善,但这种算法只在信号衰落时间小于纠错码字在交织中分布占用的时间时有效。

采用跳频技术可以抑制多径干扰,因为跳频技术具有频率分集和干扰分集的特性。

频率分集可以避免慢速移动的接收设备长时间处于阴影效应区,改善接收质量;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均衡器的优点。

干扰分集使所有的移动及基站接收设备所受干扰等级平均化。

使产生干扰的几率大为减小,从而降低干扰程度。

采用天线分集和智能天线阵,对信号的选择性增强,也能降低多径干扰。

适当调整天线方位角,也可减小多径干扰。

若无线网络参数设置不合理,也会影响通话质量。

如在DT测试中常常发现切换前话音质量较差,即RXQUAL较大(如5、6、7),而切换后,话音质量变得很好,RXQUAL 很小(如0、1),而反方向行驶通过此区域时话音质量可能很好(RXQUAL为0、1),因为占用的服务小区不同。

对于这种情况,是由于基于话音质量切换的门限值设置不合理。

减小RXQUAL的切换门限值,如原先从RXQUAL≥4时才切换,改为RXQUAL≥3时就切换,可以提高许多区域的通话质量。

因此,根据测试情况,找出最佳的切换地点,设置最佳切换参数,通过调整切换门限参数控制切换次数,通过修改相邻小区的切换关系提高通话质量。

总之,根据场强测试可以优化系统参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竞争的激烈及各运营商的越来越深化的要求,某些地方的运营商为完成任务,达到所谓的优化指标,随意调整放大一些对网络统计指标有贡献的参数,使网络看起来“质量很高”。

然而,用户感觉到的仍是网络质量不好,从而招致更多用户的不满,这是不符合网络优化的宗旨的。

总之,网络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进行网络优化的方法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好在现在国内两大运营商都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网络质量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同时网络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既符合用户的利益又满足了运营商的要求,毫无疑问将是持续的双赢局面。

四、优化调整方案在对数据进行详细采集、分析和研究后,常常会涉及到天馈系统的调整、基站的调测、频率规划的调整、系统参数的调整、话务均衡以及增加一些微蜂窝等优化方案实施活动。

(1)天馈系统调整(2)基站调测(3)频率规划调整(4)参数调整(5)话务均衡(6)利用微蜂窝完善网络(1)天馈调整前准备z6F7};a"]%v1. 查看建议天馈调整的问题分析报告,googleearth了解无线环境,并对天馈调整方案进行审核,其中审核内容包括天馈调整对周围覆盖是否有影响,调整的一些客观因数,例如建筑物阻挡、湖面反射、天线可调整的难易程度、所需资源、美化天线调整需要的一些工具以及报告中的一些重要的信息说明,例如:问题分析:在黎民路与前庄路交叉口附近,UE收到了温州人才大厦S1(WZW01221,PSC 123),该小区距离此处已经隔了一圈基站,明显属于越区信号。

优化建议:建议调整该小区俯仰角控制覆盖。

2.天馈调整一般流程: | 国内领先的通信技术论坛#l.C0查看基站数据库,了解规划方位角、下倾角、googleearth上确认较为合理的方位角覆盖、天线型号、所处平台、塔桅类型、天线类型; 66v-E N.o:G6l 由天线型号确认所需资源及是否需要3G2G协调或直接通过物理电子倾角之间的互补方式解决。

美化天线必有下挂电调线;天线型号后带“(V)”的表示有下挂电调线,可电调;在设备紧缺情况下,单管塔的需先前去核查单管塔的内外爬情况;对于相应天线型号调整的注意事项及天线安装或标记规则需熟记于心;提交天馈调整分析报告,经审核后,视紧急及资源紧缺程度给予资源;实施后效果图及被调整天线覆盖测试,撰写天馈调整前后对比报告及填写天馈调整记录表。

(2)基站调测基站系统调测前提:基站预热>1小时.其中基站的GCLK Warming up 就需要15--30分钟.综合测试仪热>30 分钟.测试射频电缆和功率计均已计量校准,不能在现场校准.终端装备软件PCPLUS,CINDY 或 PROCOMM PLUS.基站接收部分校正建议采用CINDY 软件进行调测.综合测试仪可采用 Motorola 2600 或HP8920A 或HP8648B 等.测试仪处于GENERATOR 状态,输出信号电平为-65.2DB(实际输出电平要视 2 米长射频测试线的衰耗而定,如 2 米长射频测试线的衰耗为1DB,则测试仪输出信号电平应相应为-64.2DB). 输出信号至 BRANCH1-RX1A (DLNB0), 输出频率应与相应测试的信道号一致。

(3)频率规划调整在进行频率规划时,一般采用地理分片的方式进行,但需要在分片交界处预留一定频点(频率足够使用时)或进行频段划分。

交界处的选择尽量避开热点地区或组网复杂区,通常从基站最密集的地方开始规划,如首先从市区繁华地段开始规划,直到郊区载频配置较小的基站(通常选择O1/或S1/1/1为分界),当市区有江河或较大湖泊时也要特别关注,避免水面的强发射带来的干扰。

由于实际基站分布的不规则性,难以保证同层载频的频率能完全按照4*3或3*3等常用模式进行规划,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进行频率规划,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同基站内不允许存在同频、邻频频点;2、同一小区内BCCH和TCH的频率间隔最好在400K以上;3、没有采用跳频时,同一小区的TCH间的频率间隔最好在400K以上;4、直接邻近的基站应避免同频(即使其天线主瓣方向不同,旁瓣及背瓣的影响也会带来较大的干扰);5、考虑到天线挂高和传播环境的复杂性,距离较近的基站应尽量避免同频、邻频相对(含斜对);系统调整即实施网络优化,其基本内容包括设备的硬件调整(如天线的方位、俯仰调整,旁路合路器等)、小区参数调整、相邻小区切换参数调整、频率规划调整、话务量调整、天馈线参数调整、覆盖调整等或采用某些技术手段(更先进的功率控制算法、跳频技术、天线分集、更换电调或特型天线、新增微蜂窝、采用双层网结构、增加塔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