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陈德宏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陈德宏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陈德宏移动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包括蜂窝网络、数字通信原理、多址技术等;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3G、4G和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3. 帮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组网方式和网络优化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移动通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网络规划、干扰排查等;2.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使用移动通信测试设备,进行网络测试和优化;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项目式学习,完成移动通信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关注和兴趣,激发他们投身于通信行业的热情;2. 引导学生认识到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旨在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求知欲,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和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概述- 蜂窝网络原理- 数字通信基础- 多址技术介绍2. 3G、4G和5G移动通信技术- 发展历程及关键标准- 技术特点与应用场景-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现状3.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与组网方式- 基站子系统与核心网- 组网方式及演进趋势- 网络优化方法与实践4. 实践教学环节- 移动通信设备认识与操作- 网络测试与优化实践- 项目式学习:移动通信项目设计与实施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移动通信概述第二周:3G、4G和5G移动通信技术第三周: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与组网方式第四周:实践教学环节(设备认识与操作)第五周:实践教学环节(网络测试与优化实践)第六周:项目式学习(移动通信项目设计与实施)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章节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移动通信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第一章设计目的 (1)第二章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2)2.1设计要求 (2)2.2 设计指标 (2)第三章设计内容 (3)3.1 语音测试—TEMS测试 (3)3.1.1 TEMS语音测试前准备 (4)3.1.2 进行测试 (4)3。

1.3测试数据的回放和处理 (5)3.1。

4 测试文件导出 (6)3。

1。

5测试数据统计 (7)3.2 优化调整方案 (8)第四章本课程设计改进和建议 (9)第五章总结 (10)参考文献 (11)附录 (12)第一章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练习移动通信的一般原理与组网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设计之后,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移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移动通信网络也从第1代逐渐演进到了第4代(4G)。

国内各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运营企业目前都已提供第3代(3G)的移动通信网络,并且移动通信应用规模在世界上位于前列,通过本课程设计要了解GSM无线网络的原理和功能,无线网络优化的原理,无线网络结构调整及频率优化,网络的测试方法及其指标,要通过数据证明本课题所得出的理论分析、网络结构调整和GSM无线参数的提取的正确性,并进一步说明了网络优化工作对各大运营商的重要性。

第二章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2.1设计要求在对数据进行详细采集、分析和研究后,常常会涉及到天馈系统的调整、基站的调测、频率规划的调整、系统参数的调整、话务均衡以及增加一些微蜂窝等优化方案实施活动.(1)对移动通信网络熟悉。

(2)要求优化方案正确合理。

(3)方案能解决一些问题。

(4)设计报告内容的正确性、全面性、逻辑性等。

2.2 设计指标对正式投入运行的GSM网络进行参数采集、数据分析、找出影响网络运行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调整或采取某些技术手段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取最佳效益,同时也对GSM网络今后的维护及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链路预算模型含源程序)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链路预算模型含源程序)

3链路预算模型3.1概述 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主要受到无线信道特性的制约。

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传播路径一般分布有复杂的地形地物,而电磁波在无线信道中传播受到反射、绕射、散射、多经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信道往往是非固定的和不可预见的。

具有复杂时变的电波传播特性,因而造成了信道分析和传播预测的困难。

影响无线信道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信号衰减。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电波传播经常在不规则地区。

在估计预测路径损耗时,要考虑特定地区的地形地貌,同时还要考虑树木、建筑物和其他遮挡物等因素的影响。

在无线通信系统工程设计中,常采用电波传播损耗模型来计算无线链路的传播损耗,这些模型的目标是为了预测特定点的或特定区域的信号场强。

常用的电波传播模型损耗分为宏蜂窝模型和室内模型两大类。

其中宏蜂窝模型中使用最广泛的是Okumura 模型,还有建立在Okumura 模型基础上的其他模型,如Okumura-Hata 模型,COST-231-Hata 模型,COST-231 Wslfisch-Ikegami 模型等;室内模型有衰减因子模型,Motley 模型,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等。

下面就着重来讨论这些模型并对部分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3.2宏蜂窝模型3.2.1 Okumura 模型(1)概述Okumura 模型为预测城区信号时使用最广泛的模型。

应用频率在150MHz 到1920MHz 之间(可扩展到300MHz ),收发距离为1km 到100km ,天线高度在30m 到1000m 之间。

Okumura 模型开发了一套在准平滑城区,基站有效天线高度h_b 为200m ,移动台天线高度h_m 为3m 的空间中值损耗(A mu )曲线。

基站和移动台均使用自由垂直全方向天线,从测量结果得到这些曲线,并画成频率从100MHz 到1920MHz 的曲线和距离从1km 到100km 的曲线。

使用Okumura 模型确定路径损耗,首先确定自由空间路径损耗,然后从曲线中读出A mu (f,d)值,并加入代表地物类型的修正因子。

大学参赛教案

大学参赛教案

教案名称:《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概述1.1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领域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2.1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2.2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2.3 移动通信传输技术3.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3.1 信道编码与解码3.2 调制与解调3.3 接入控制与漫游3.4 语音编码与解码3.5 数据传输与网络安全4.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4.1 4G移动通信技术4.2 5G移动通信技术4.3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3. 小组讨论法:探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搭建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涵盖教学内容的课件。

3.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仿真软件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趣。

2. 讲解移动通信概述讲解移动通信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情况。

3. 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分析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和移动通信传输技术,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4. 讲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讲解信道编码与解码、调制与解调、接入控制与漫游、语音编码与解码、数据传输与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探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介绍4G、5G等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探讨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实验报告_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实验报告_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实验内容无线信道特性分析;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课程教师胡苏成员姓名成员学号成员分工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二题,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最大比值合并模型设计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等增益合并模型设计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一题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选择合并模型设计1,必做题目1.1无线信道特性分析1.1.1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实验内容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

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 -3 -6 -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

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1.1.3实验仿真(1)实验框图(2)图表及说明图一:Before Rayleigh Fading1 #上图为QPSK相位图,由图可以看出2比特码元有四种。

图二:After Rayleigh Fading#从上图可以看出,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后,满足瑞利分布,相位和幅度发生随机变化,所以图三中的相位不是集中在四点,而是在四个点附近随机分布。

图三:Impulse Response#从冲激响应的图可以看出相位在时间上发生了偏移。

图四:Impulse Response#从频率响应的图可以看出,信号的频率响应失真比较严重。

(3)实验结论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参数,计算瑞利衰落信道的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相干带宽 410*2787.421==τπσc B Hz相干时间 005.01==mc f T s1.2 BPSK/QPSK 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1.2.1 实验目的掌握基于simulink 的BPSK 、QPSK 典型通信系统的链路实现,仿真BPSK/QPSK 信号在AWGN 信道、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通信技术综合课程设计

通信技术综合课程设计

通信技术综合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基本通信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通信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运作方式;了解不同类型的通信设备和其工作原理。

技能目标包括:学会使用通信设备进行基本的通信操作;具备分析和解决通信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通信系统设计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通信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运作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通信设备和其工作原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调制解调技术、编码解码技术等。

2.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运作方式:通信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通信系统的信号处理过程;通信系统的信道传输和信号接收。

3.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无线电发射设备、无线电接收设备、卫星通信设备等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光纤通信设备和其工作原理;移动通信设备和其工作原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运作方式;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4.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通信设备的操作和通信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通信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材料;2.参考书:推荐一些与通信技术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收集和制作与通信技术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教学视频、动画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如无线电发射设备、无线电接收设备、光纤通信设备等,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基于工作任务的移动通信专业实训课程设计与实现

基于工作任务的移动通信专业实训课程设计与实现

・ 掌握 3 网络基 本 网络 结 ・ 理性知 识学 工作任 务 0 3 对安 G 原 0: 构、 各网元功能 习 装 中兴 、华 为 c — D 工程监 ・ 掌握主流 3 G无线设备硬件 ・ 认识 3 G设备 RA00 B c 及 20 s 理 结构 * G无 线 设 备 B S 的 工 作 过 程 3 T ・掌握 3 G无线 设备 安装 规 安 装 及 工 程 施 01 0 进行 工程雎理 , 范 及工程施工规范 工 规 范 案 例 学 按监 理要求 对施 工 习 过程进行督导。 ・ 握3 掌 G网 络基 本 网络 结 构、 各网元功能 ・ 掌揖 3 G基本工作原理 ・ 原理 性知识 学
动的综合实训 内容及过程。设 计组织过程如下 图所示 :
7 无线 网络优化
8 总结
备注 , 过程 中分组进行工程监理 45
岗位群 岗位能力素质要求 岗位具备 的知 综合 实训安排及设 识技能模块 计
掌 握 3 网络基 本 网络 结 ・ 理性知 识学 G 原 构 、 网元功能 各 习 工作任务 0 1安 装 0: 工程施 ・ 掌握主流 3 G无线设备硬件 . 烈 3 齑 中兴 、华 为 C M G D A - 结构 F ・ 装3 安 0无 线 B C及 B S 同时进 S T, ・ 掌握 3 G无线设备安装规范 设 备 行调测 ,使 设备 正 及安装过程 0 0无 线 设 备 常运转 3 ・ 掌握 3 0无线设备调测过程 调测
2 1 年 01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
第 4期
( 确定行动领域。在分析通信行业职业特征的基础上 , 1 ) 通 MA 0 0B C及 B S及大唐 T — C M 的 B C、 T 。综 合实 20 S T D SD A S BS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样本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样本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样本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在通信领域的综合素质。

知识目标: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典型应用,掌握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估,熟悉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通过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通信系统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通信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通信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1.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模型、信号的分类与特性、信息论基础。

2.模拟通信系统:调制与解调、模拟通信系统性能评估、模拟通信系统实例。

3.数字通信系统:数字信号与系统、数字调制与解调、数字通信系统性能评估、数字通信系统实例。

4.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光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理论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通信系统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通信系统的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通信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4.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通信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通信系统知识。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深入理解通信系统。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生动的动画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格式化转换数据并执行联机操
(三)实验操作
1.增加基站
2.设置基站信息........
3.设置基站链路
4・设置基站小区参数•・
6・载频设置7・信道功率设置
C.查看告警及业务验证6
D.验证7
第二数据配置
1、引言:7
2、设计任务及要求:7
3、设计内容:
(一)数据规划7
1、硬件数据规划8
2.本局数据规划9
(二)实验脚本9
1・执行脱机操作9
2・配置硬件数据9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专 业:
班 级:
姓 名:学号: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成 绩:
第一章仿真软件案例专题之农村篇
1、弓I言:A.基站小区配置过程
1.增加基站
2.添加硬件单板
3.单板上电加载
4.网元布配规划
5・网元布配
6・GPS设置
7.小区启动
B.RNC侧管理小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