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中医中药治疗阳明病分为两种情况:一.阳明...

中医中药治疗阳明病分为两种情况:一.阳明...
中医中药治疗阳明病分为两种情况:
一.阳明经热—白虎汤
如果你的病进入阳明的时候,有阳明经热和腑热两种情形发生。
经热就是全身发热,阳明无寒症,全是热症。
这时候有两种,一种是便秘,一种是没有便秘。
只有发热,没有便秘,就用白虎汤。
二、阳明腑证
1.堵在胃里—大黄甘草汤
再者阳明有腑症,如果便秘,第一种叫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汤是在胃的下方有屯积东西的时候,便秘,肚子痛,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早上吃进的烧饼油条,到了傍晚吐出来还是烧饼油条,就代表说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大黄甘草两味药就可以治好。
2.堵在十二指肠—调味承气汤
如果是堵在十二指肠的时候,我们就用调味承气汤,就是炙甘草,大黄,芒硝,堵在十二指肠,病人会便秘,恶心,排气很多,肚子中间的地方会痛。
3.堵在小肠—小承气
再来是小承气(厚朴,枳实,大黄),是堵在小肠,我现在讲的病人小便都是黄的,因为堵在小肠,大肠里面没有东西,所以不断的放
屁,只有放屁,没有大便出来,就用小承气把小肠清干净。
4.堵在大肠—大承气
进入大承气,就是堵在大肠里面,此时会连屁都不放出一个,因为大肠里面都是大便,就用厚朴,枳实,大黄,再加上芒硝,就便成了大承气。
芒硝能够攻坚,把干燥的大便都打散排出来。
#快问中医超能团#。
中医学“六经病证”——阳明腑证

中医学“六经病证”——阳明腑证
一、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而致,多系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
其特点是阳热炽盛,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故将其主要病机简要概括为“胃家实”。
由于其邪热内实的病机不同,临床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二、阳明腑证
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日潮热,手足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多因阳明经证江多误用汗法,使津液外泄,以致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而成。
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实热弥漫于经,邪正相争更剧,故潮热日晡尤甚;故四肢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互结肠中,腑气闭阻不通,战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邪热炽盛,上扰心神,轻则不得眠,重则见谵语,甚至狂乱不了;邪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芒刺,甚则焦黑燥裂;邪热与燥屎内结于肠,脉道壅滞,故见脉沉迟而实,若邪热迫急,结而不甚,亦可见脉滑数。
辨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
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均为里实执证,但邪入阳明,弥漫全身,往往先出现阳明经证,邪热持续亢盛,消烁津液,继而导致肠燥便结,最终形成阳明腑证。
故阳明腑证的病情较阳明经证为重。
一般临床所见阳明病腑证多于经证,因为经邪弥漫不能久留,腑邪内结则聚而不行,故张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正病。
同学们,上课啦!阳明病提纲开讲!

同学们,上课啦!阳明病提纲开讲!阳明病是里证、实证、热证(阳明病有里实热证,还有里虚热证。
比如竹叶石膏汤,竹皮大丸都是属于阳明里虚热证),也就是里阳证。
阳明病与太阴病互为表里(太阴为里证、虚证、寒证)。
一、必要条件1、胃家:不仅包括西医解剖中的胃,还包括整个胃肠系统,甚至包括脑和神经系统,因为肠内燥屎内结引起高热,严重的高热可引起狂躁、脑神经错乱,出现精神失常的表现。
2、实证:相对于虚证的状态(实证:腹胀拒按、烦躁、高热、谵语等症状)。
二、补充条件1、寒与热:不恶寒但发热或是高热(阳明外证之白虎汤有背微恶寒)。
2、汗:爱出汗,多汗,大汗(尤其阳明外证→白虎汤)。
3、头身:一般无症状,或是烦痛。
4、二便:大便干、干燥不通,大便难下;小便淡黄、浓黄或黄赤。
5、舌质舌苔:舌质红或是淡红,舌苔薄黄→干黄→黄燥→舌苔焦黑。
6、饮食:饮食正常或亢进。
7、口味:燥或苦(阳明湿热)或口气臭秽,口不仁。
8、口渴:口渴或大渴,喜饮冷水,饮水量大,饮水能解渴;太阴病不喜饮水或饮热水,饮热不多,不想下咽,饮水不能解渴,这是阳明与太阴病的鉴别点。
9、脉象:洪大、洪数、洪滑。
三、体质辨证阳明证,多见于石膏体质(烦躁,发热,高热)或大黄体质(肌肉丰满、食欲旺盛大便秘结、口唇红、舌苔多厚,黄腻)或黄连体质(干瘦多火,目光有神,言多,舌红少苔)。
四、分类1、阳明内证:各类承气汤,烦躁、腹胀不通、潮热、大便不通、谵语、狂躁。
2、阳明外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表现为高热、发烧、出汗,背恶寒、大烦渴、大饮。
3、阳明湿热证: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胸肋苦满,口苦、面黄,身黄,小便黄、大便不通,人困倦,皮肤油腻,舌质红舌苔黄腻。
4、阳明瘀热证: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抵当汤等方子:面黑,舌苔紫暗,胸满,脉涩,疼痛处固定不移,月经紫暗有块,言胸满。
5、阳明中风证:白虎汤。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水,脉洪滑。
五、代表药物石膏、大黄、知母、防己、黄芩、黄连、黄柏、芒硝、连翘、茵陈。
中医~阳明病发热,发热加燥,也是高热

中医~阳明病发热,发热加燥,也是高热
阳明病
阳明叫两阳合明,能量是很足的。
阳明经是人体很热的一条经,它一旦发起了热,往往就是高热。
它也是一种主动的发热,阳明四大证就是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和脉洪大,一派的热象。
阳明病还牵扯到一个什么问题呢?
阳明病往往还兼燥。
我们说它是主动发的热,也就是里边儿比较热,但如果津液还很虚的话,就会因为津液虚产生一种高热,这叫阳明兼燥证。
我们这时需要在阳明病的方子里边加什么?
加一些润燥的药来补充津液,一方面把阳明病的热给它去掉;另一方面把津液给他添上,也叫去热存阴。
所以说阳明病一方面大几率存在主动发热;另一方面当兼燥时,就是津液虚损的话,也存在被动发热。
你看,那种被动的发热都和津液损有关系。
六经病中的三阳病几乎都是主动发热占主导地位,而被动发热占小比例。
我们只要把主动发热的这部分给他解决了,稍微加一点生津液的药就够了,如知母、栝蒌根都可以。
大家记住,经方里润燥效果最好的是栝蒌根。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嗯嗯,今天是三阳病最后一篇,阳明病篇,不知道你看完了三阳病之后,有什么收获没,可以在文章最下方写留言,和老师们进行交流。
回顾: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阳病篇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阳明篇一、阳明病大旨阳明为病胃家实。
原文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此条乃阳明病之纲领。
热实邪盛在胃肠。
胃家实者,邪热实盛也,不仅指燥屎大便硬一点,惟燥屎便坚亦括在其中耳。
正阳阳明乃自发。
原文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此一条分别甚清,以胃家实属正阳阳明,且与脾约大便难鼎立而言,可知胃家实不仅指腑有燥屎便坚一点明矣。
自发势炽病鸱张。
凡阳明病自发之症,即所谓伏邪从肠胃蕴发是也,其来骤,其势炽,观其症象自可明瞭。
如桂枝汤服后,骤现大渴引饮,烦躁壮热之白虎汤证,即伏邪蕴郁自发者。
再如原文:“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此系阳明自发证候。
玩其中“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两句,便可见是自动而发者,引此二条,以明所谓正阳阳明自发之症,亦有先见太阳病者,勿误会见过太阳病便是太阳阳明也。
须知所指太阳阳明者,其范围甚狭,仅指因发汗利小便而致胃中干燥,大便难属脾约者一证耳。
若概以先见太阳症续见阳明症者,统属之太阳阳明,如舒驰远、喻嘉言所云则谬矣。
少阳阳明亦如此,观其原文甚明显也。
太少余波成内实。
发汗若下津液亡。
胃中干燥大便秘。
燥实无邪脾约当。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脾约一症,但不更衣,余无所苦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胃中干燥大便难是也。
二者名虽异而实相同,盖同是因发汗利小便而亡津液,以致胃中燥实,大便艰约也。
原文又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按此条即太阳阳明脾约之注脚,以此条与上述少阳阳明条合参,更为名异实同之证据,无论由太阳或由少阳而来,其为亡津液、胃燥便艰内实则一也。
阳明病的证治

阳明病的证治
一、阳明病正治法:
阳明清法
内热亢盛伤津、耗气证:白虎堂。
热盛伤阴水热内结证:猪苓汤。
2.阳明下法:
阳明内结偏燥证:调胃承气汤。
阳明内结偏满证:小承气汤。
阳明内结大实满证:大承气汤。
肠燥便秘证:麻子仁丸。
燥屎结聚直肠证:蜜煎、猪胆汁、土瓜根。
3.阳明病并病证治:太阳+阳明合病,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大承气汤。
4.阳明病禁下证:
阳明病有面部赤色者,为热欲外解;呕多者,为热在上焦;心下硬满者,为邪未入府。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
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5.阳明变治法
阳明发黄证:①里热夹实:茵陈蒿汤;②热邪偏重:栀子柏皮汤。
兼夹表邪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胃肠道疾病阳明病和太阴病,它们是...

伤寒论胃肠道疾病阳明病和太阴病,它们是...
伤寒论/胃肠道疾病
阳明病和太阴病,它们是胃肠道中两种性质不同的症候群。
阳明机能亢奋,太阴机能衰减,故阳明为实为热,太阴为虚为寒。
阳明病
[证]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
伤寒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系指肠胃而言。
“实指病体为实,实有其物,并有一系列之实热症状,故'胃家实是本病的核心症状。
“发潮热'是实有其物(包括食、水、痰、血)积而不去,其中会有热源物质,经肠粘膜吸收入血液后,引起刺激性发热。
“自汗出”,是内部郁热,热蒸皮肤,腠理开泄,津液外泄的表现。
汗出伤津,致使大便干结不下,而出现'大便难”。
这些症状,均导源于“胃家实”,是胃家实的必然结果。
故将“胃家实”列为核心症。
[治疗原则]急下存阴。
[主方及主药]主方:大承气汤
#健康排位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虚者不宜使 用。
舌 苔 黄 腻
肠痈
案例欣赏
初诊:痛在脐右斜下一寸,西医所谓阑尾炎 脉大而实,当下之,用仲景法。生军五钱, 芒硝三钱,桃仁五钱,冬瓜仁一两丹皮一两。 二诊:痛已略减,右足拘急,不得屈伸,伸则牵中 通,宜芍药甘草汤。赤白芍各五钱,生甘草 三钱,炙乳没各三钱。 三诊:右足已伸,腹中剧痛如故,仍宜大黄牡丹汤 以下之。生川军一两,芒硝七钱(冲)桃仁 五钱,冬瓜仁一两,丹皮一两。
使用注意
体虚慎用。 中病即止。
舌 苔 黄 燥 起 刺
舌 苔 焦 黑 燥 裂
附方:1、小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 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 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2、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案例欣赏(分析)
本案属冷积便秘。该患者平素有习惯 便秘,初用健脾温通之剂,药轻病重, 无济于事。然面色不华,脉软,也反 映出脾之功能受到影响。用温脾汤以 攻逐冷积,温补脾阳,使阴寒得去, 积滞得出,此方证响应,其疗效章显, 方治颇有精义。
大承气汤 ---治法
邪入阳明之腑,入里化热
峻下热结、急下存阴
大承气汤方义分析
君 佐
大黄四两12克
臣
苦寒通降 泻下实热积滞
厚朴半斤24克
下气除满
芒硝三合9克
咸寒润降 泻热通便 软坚润燥
枳实五枚12克
行气消痞
大承气汤煎服法:
先煎枳朴 后下大黄
芒硝溶服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
大承气汤方名释义
本品味多性猛,泻下力强,可 承顺胃气下行,故名大承气汤。
峻下
熱结,
大 者:柯韵伯曰;“味多性猛,制大其服,
因名越大。”
承
者:汪昂曰:“承,顺也,十剂曰通可 去滞,泄可 去闭,使滞者利而闭者通, 正气得舒,故曰承气”
大承气汤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痞满燥实四症俱全。 寒下法的代表方。
舌苔黄燥起刺 舌苔焦黑燥裂
大承气汤(《伤寒论》)
阳明腑实证
热结旁流
热厥
痉病
发狂
大承气汤(《伤寒论》)
阳明主里,统属胃肠,运化水谷,排泄糟粕, 位脐腹,主四肢,为中土旁诸脏,其经气旺于 申酉之时。
大承气汤(《伤寒论》)
主证病机分析
阳 明 腑 实 证
自觉胸脘闷塞不舒
痞
满 燥 实
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苔黄燥 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实有力
热 结 旁 流 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 其气臭秽,脐腹疼 痛,按之坚硬有块, 口舌干燥,脉滑实
热结为本质,旁流为假象。以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
属“
通因通用”治法
热 厥
系由实热内结,阻 滞气机,阳气不能 布达四肢所致,为
真热假寒证。
以本方治疗,属“寒因寒用”治
痉 病
发 狂
为胃肠实热上 扰心神所致 系由热盛伤津, 筋脉失养而挛急 所致
思考题:
• 本方主治何证,病机为何? • 三承气汤如何鉴别使用?
案例欣赏
痉厥
孟河金奎官,发热,有汗不解,脘痞作痛,神昏 谵语,时常惊厥,口干苔黄,中心灰黑厚腻。医 皆束手无策,请余诊之,脉来沉实而滑,此阳明 内热,非急下存阴,不能挽救。酒炒大黄五钱, 芒硝三钱,枳实一钱,厚朴一钱,一剂,大便畅 行二次,热退神清,惊厥皆止。以粳米熬粥,缓 缓与服。约两日,即知饥而愈。
孟河四家医集,费绳甫医话医案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主治证侯病机分析:
肠 痈 初 起 , 湿 热 郁 滞 证 湿热搏结气血
郁结成痈,右少腹疼痛拒按, 甚则肿痞。 小便自调。 时时发热,自汗恶寒。 (肠痈已成)
湿热郁滞肠中,不涉膀胱 气血郁滞,营卫失和 湿热郁蒸
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大黄牡丹汤 ---治法
第二章 泻下剂
教学大纲 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 注意事项。 2.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温脾汤、十枣汤(服用方法) 3.熟悉: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 黄龙汤、济川煎、大陷胸汤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主证病机分析 邪 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 入 阳 积滞内结,迫肠中津液从旁而下 明 之 阳气受遏,不达四肢 腑 , 伤津劫液,筋脉失养 入 里 化 热扰神明,心神浮越 热
肠痈初起,湿热郁滞证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大黄牡丹汤方义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君 臣
大 黄
泻下逐瘀 除湿热
助
芒 硝
泻热导滞 软坚散结
丹 皮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佐
桃 仁
助
活血破瘀
冬瓜子 清热利湿
消痈排脓
大黄牡丹汤配伍特点
本方合三法于一方
泻下
清利
破瘀
大黄 芒硝
冬瓜仁
丹皮 桃仁
大黄牡丹汤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
组成: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芒硝半升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
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痛,或
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
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3、
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黄 芒硝
组成:厚朴 炒莱菔子 枳壳 桃仁 赤芍 大
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 较明显者。
案例欣赏
西医之阑尾炎属于中医之肠痈范围。本案 患者痛在脐右斜下一寸,脉大而实。医者 用仲景之大黄牡丹汤以下之,可谓用意颇 深。曹颖甫曰:肠痈一证舍大黄牡丹汤以 外,别无良法。本案曹氏抓住患者脉证俱 实,故敢放胆施治,获得痊愈。
第二节
温下
适用病证:里寒积滞实证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脾汤主治病机
阳 虚 寒 积 证
寒积阻于肠道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
绕胶不止。
脾阳不足
手足不温,苔白不渴 脉沉弦而迟。
温脾汤 ---治法
阳虚寒积证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温脾汤方义分析
君
大黄 附子
臣
助
泻下 “去性存用” 助
芒硝 干姜
泻下
温阳
佐
温阳
使
人参 当归 甘草
补气 补血 调和
温脾汤配伍特点:
温通、泻下、补益三法兼备,
寓温补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
寒,攻下不伤正。
温脾汤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 苔白,脉弦。
苔 白
思考题:
• 本方用大黄目的何在?如何理解 “去性存用”法?
案例欣赏
便秘
高某,女。平素有习惯性便秘,此番有六日未大便。 大凡暴秘可泻,久秘不可泻。泻药只能取决于一时, 停药则其秘如故。面色不华,脉软,用药以振奋肠机 能。方药:全当归、杭白芍、生麦芽个12克 生白术、 薤白头、生鸡金各9克 广木香6克炙草3克。 二诊:服上方无效,余千金温脾饮,方药:党参、熟 大黄、元明粉(分冲)各9克 干姜、炙草各3克 熟附 块(先煎)6克 当归12克。服后3小时即效。 (章次公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