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知识树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及解析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及解析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及解析一、课文内容梳理1.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所作。

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之一。

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等景物,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氛围,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3.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所写的一篇说明文。

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展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介绍王叔远技艺奇巧,再分别从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方面详细描述核舟的精妙之处,最后总结全文,赞叹雕刻者的精湛技艺。

4. 《关雎》:《诗经》的首篇,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子爱慕追求一位美丽贤淑姑娘的爱情诗。

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以雎鸠鸟和鸣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5. 《兼葭》:同样出自《诗经》,全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营造了一种朦胧、深邃的意境,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二、字词汇总1. 《桃花源记》:重点实词:缘(沿着,顺着)、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异(对……感到诧异)、穷(尽)、具(详细)、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间隔(隔绝、不通音讯)、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延(邀请)、语(告诉)、足(值得)、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标记)、诣(拜访)、遂(终于)、规(打算,计划)、寻(随即,不久)。

古今异义:鲜美:古义为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桃花源记》(一)课文字词详解作为生计。

为,作为。

②缘:沿着,顺着。

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

⑤忽逢:忽然遇到。

沿,靠。

②杂:别的。

③芳:指花。

④鲜美:新鲜美好。

⑤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⑥缤纷:繁多的样子。

⑦甚:很,非常。

意思。

②前:向前。

③穷:尽。

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3.屋舍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4.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5.率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11 核舟记
一、课文文体:说明文
二、文题解读
文题“核舟记”中的“核”点明“舟”的雕刻原料,“核舟”的意思是 用桃核雕刻成的工艺品小船,这也是本文的说明对象,也隐含了说明对象的 特征——小、巧。“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写景、状物。
三、作者介绍
魏学洢(yī),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为人 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没有收录在《茅檐集》内,后被清 代张潮编辑《虞初新志》时收录。
蒙:蒙盖 络:缠绕 摇:摇曳 缀:牵连 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尔:忽然 翕忽:轻快迅疾的样 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明:出现 差互:交错不齐 悄怆:凄凉 邃:深 清:凄清 去:离开 隶:跟随
3、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2)斗折蛇行。
“斗折蛇行”前面省略了“溪水”,意思是: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 蛇那样蜿蜒前行。 省略介词 (1)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布”的前面省略了介词“于”,“于”是“在”的意思。译时应补上。 (2)潭西南而望。 “潭”的前面省略了“向”,当“朝向”“面对”讲,译时应补出。
六、课文主题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9.桃花源记(一)课文字词详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

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

⑤忽逢桃花林,①为业:作为生计。

为,作为。

②缘:沿着,顺着。

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

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

渔人⑦甚①夹(jiā):沿,靠。

②杂:别的。

③芳:指花。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复习《桃花源记》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复习《桃花源记》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复习——《桃花源记》【语言积累】1.解释重点字词(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缘(3)芳草鲜美..(4)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6)欲穷.其林(7)林尽.水源(8)仿佛..若有光(9)便舍.船(10)初.极狭(11)才.通人(12)土地平旷..(13)屋舍俨然..(14)桑竹之属.(15)豁然..开朗(16)悉.如外人(17)黄发..垂髫(18)怡然..自乐(19)阡陌交通..(20)乃.大惊(21)具.答之(22)便要.还家(23)设.酒杀鸡作食(24)咸.来问讯(2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26)遂.与外人间隔(27)无论..魏晋(28)皆.叹惋(29)延.至其家(30)便扶.向路(31)处处志.之(32)寻向所志.(33)诣.太守(34)欣然规.往(35)寻.病终(36)后遂无问津.者2.翻译关键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归纳成语典故:根据释义写出本文衍生出来的成语。

(1)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2)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3)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5)每家养的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

表示距离很近,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6)指老人和小孩。

()(7)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

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8)不必跟外面的人说。

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9)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10)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2023年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2023年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课文中心梳理(桃花源记)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予了他的社会理想,即远离战乱,社会公平,人民安居乐业。

(小石潭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感情。

(核舟记)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绩。

图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等。

二、考点1.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2.重要虚词: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3.多词一义:〔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yù〕云、缺乏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4.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鲜美〔古义:鲜嫩漂亮;今义:指食物新奇美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缺乏〔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缺乏挂齿"〕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齐整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原因,缘分〕津〔古义:渡口。

八年级第三单元知识树

八年级第三单元知识树

第四学时《甜甜的泥土》 学习目标: 1、明白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亲情。 2、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推敲并说出文章结尾的意义和作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
教学步 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 好》,请同学们谈谈自己 心目中的妈妈。 带着问题读课文:为什么 文章以“甜甜的泥土”为 题,文章给我们讲的是怎 样一件事? 创设问题情境:文中的 “她是谁”?从那些地方 可以看出她对小亮的“至 亲至爱”。 组织学生交流 创设问题情境:王小亮看 见糖惊喜极了,他知道这 糖是谁送给他的吗?说说 你的理由。
< > 读 作为学 生阅读 ,形成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学 作品的 学 成 在 中
教 学 处 理 策 略
①概括能力的考查:概括文章 概括能力的考查: 主要内容;语段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语段的主要内容。 理解能力的考查:理解重要词语、 ②理解能力的考查:理解重要词语、 句子的含义、蕴含的情感以及作用; 句子的含义、蕴含的情感以及作用; 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赏析能力的考查: ③赏析能力的考查:品味有表现力的 语言、词句及其蕴涵的哲理等。 语言、词句及其蕴涵的哲理等。 拓展延伸能力考查: ④拓展延伸能力考查:抒写自己的感 启迪、看法或语句仿写等。 悟、启迪、看法或语句仿写等。
教学步 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你认为父母的 讨论交流。 心应该是怎样的,结合你 的理解给文章加上副标题。 设疑:可是文中的父母却 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走,这 是什么原因呢? 组织学生交流。 快速浏览全文 ,整 体感知课文。
2
3 教学反 思
学生讨论,交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099 桃花源记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陶渊明,名潜,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此篇需背诵。

二、全文展示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三、主题概述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二)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

3.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5.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