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
各类化探找矿方法

第一章地球化学异常基本概念地球化学异常:某些地区的地质体或天然物质(岩石、土壤、水、空气),一些元素含量明显偏离正常含量或某些化学性质明显发生变化的现象;地球化学背景:元素含量属于正常的现象;异常含量:高于背景上限值的含量;原生异常:在成岩、成矿作用下,在基岩中形成的异常;次生异常:由于岩石、矿石的表生破坏在现代疏松沉积物(残积物、坡积物、水系、冰川和湖泊沉积物)及生物中形成的异常;同生异常:与介质同时形成的异常;后生异常:介质形成后,异常物质以某种方式进入已形成的介质而形成的异常;(地球化学异常划分为地球化学省、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地球化学省: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常与构造成矿带相重合,预测矿产的区域分布;区域原生异常:几至几百平方公里,表现为与成矿有关的岩体和含矿层中某些元素含量偏高,无论对化学找矿及区域成矿规律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局部原生异常:与矿体有关的主要是矿床的原生晕。
地球化学晕:包裹矿体的、成矿有关元素含量增高的异常地段,由矿体(高含量中心)向外元素含量逐步降低,直至趋于正常含量;原生晕:在成岩、成矿有关作用的影响下,在矿体附近的围岩中所形成的局部地球化学原生异常地段,岩浆矿床和沉积矿床的原生晕属于同生晕,与围岩同时形成、热液矿床的原生晕属于后生的,是围岩形成后元素含量发生变化形成、变质矿床原生晕则较复杂;次生晕:在表生作用下,矿床或其原生晕的表生破坏,元素迁移,在矿体及其原生晕的附近松散覆盖物中形成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段,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反映矿床及原生晕的存在;分散晕:虽然矿床的原生晕并非成矿物质由矿体向外分散所形成,但习惯上常将矿床的原生晕和次生晕,统称为分散晕;分散流:在表生作用下,由于矿体及其分散晕的破坏,在其附近地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的次生异常地带,沿水系呈线状延伸;地球化学找矿:岩石地球化学找矿(原生晕,以矿区工作为主);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次生晕,矿区或区域调查系统运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分散流);水地球化学找矿;气体地球化学找矿;生物地球化学找矿;第二章岩石地球化学找矿第一节采样布置①规则测网(按一定的测线间距和测点间距,均匀的分布在测区范围)测线的方向:一般要求垂直于矿体或控矿构造的方向;测线和测点的间距:普查找矿时应使1-2条测线和2-3个测点落于异常内;普查评价时应使3-5条测线和3-5个测点落于异常内;对于在矿体规模或矿石成分比较特殊的矿床,应选择典型地段进行试验,以确定适宜的测线、测点间距,特别是测点间距;②不规则测网(样品并不严格按照一定点线均匀布置在测区,具条件和需要随机采取,以满足研究问题的需要为原则)③系统剖面(采样点布置在一系列的剖面上,剖面线间距并无一定的要求,但以追索异常的分布为原则,不要求相互平行,以能基本垂直异常分布为原则)测点间距参考前表;第二节样品采集①样品类型包括:岩石、矿石、断层泥(评价断裂含矿性)、围岩裂隙物(强化热液矿床原生晕,加大找盲矿的有效深度)②样品组成元素分布不均匀,要求采样点附近(一般直径一米范围)采集若干小块岩石(5-7块以上)合为一个样;钻探岩心样以每个采样点上下一米采集5-7个样,合为一个样;③样品间距视原生晕的规模而定,一般2-5米;原生晕规模很大时,采样间距可达10米或更大;蚀变接触带、断裂附近,间距适当缩小;除了薄层岩层或不同岩石交替出现时可做一种地质体处理外,一个样不采集2种岩石物质;④样品重量样重一般为100-200克,对于断层泥、裂隙充填物样品,要求20克以上;⑤样品记录为了便于评价所发现的原生异常,记录每个样点的岩石、构造(主要指断裂、片理等)、矿化、蚀变等特征和组成样品的物质、风化程度;第三节样品加工第三章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第一节采样布置不规则测网:区域性工作中,如同布设地质路线、布设观测点一样,往往重合;规则测网: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测线要求基本垂直矿体或控矿构造延长方向,点距取决于异常规模和工作比例尺;矿体延长方向不明、成矿方向不清或近等轴状,测网可采用方格状;系统剖面:形成异常的物质迁移距离很大,或异常沿一定方向延展甚远时采用,除在冰碛土中进行土壤找矿外,评价区域性断裂带、岩体接触带的含矿性时也往往采用这种形式;第二节样品采集与加工土壤层位及性质:采样多在残坡积层中,要正确识别残坡积、冲积、风成或冰碛;A层属于冲积、风积,元素淋失大,有机质含量高,B层属残坡积;样重及记录:原始样50-100克,记录测线、测点号、采样层位、深度、颜色、湿度及其附近岩石、构造、蚀变、矿化情况等;最佳粒度:不同粒度取决于元素富集情况,需要采样试验;野外初步加工中过20网目(0.85mm)筛后即装袋作为样品,送交实验室后具不同分析方法要求,进一步研磨加工;第四章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第一节采样布置1)沿一定水系、按一定间距布置,大致形成不严格测网2)按汇水盆地布置,在水系中采取样品不同比例尺的水系沉积物测量,线距(采样水系间距)、点距(沿水系分布的样品间距)及采样密度(每平方公里取样点数)。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资料序言1.勘查地球化学概念:(一般了解)2.地球化学异常:地质体或天然产物中地球化学指标明显偏离正常的现象。
3.地球化学背景:地质体或天然产物中地球化学指标明显正常的现象。
4.地球化学异常分类(根据赋存介质):(1)岩石地球化学异常;(2)土壤地球化学异常:(3)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4)水文地球化学异常;(5)气体地球化学异常:(6)生物地球化学异常5.地球化学特点:(1)通过微观领域的研究,用直接信息进行勘查(2)以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为主要手段(3)方法适用性强(4)快速,经济,效率高6.展简史:一般了解第一章1.克拉克值的勘查地球化学意义:(1)克拉克值是地质体中元素分散与富集的一种尺度(2)克拉克值是勘查地球化学测试方法灵敏度的总标准(3)可用于预测全球矿产资源2.浓度克拉克值=地质体或区域中元素的丰度/克拉克值3.浓集系数=矿石最低可采平均品味/克拉克值4.计算法步骤:(1)选取正常样品:根据地质观察和研究,选取未受矿化,蚀变影响或影响相对较弱地段样品的分析结果作为计算对象。
(2)处理离群含量:利用迭代法提出那些含量小于均值减去3倍均方差(x i<x P+3S)或大于均值加3倍均方差(x i>x P+3S)d的样品,被剔除的样品不再参加计算(3)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确定背景值(C O)和背景上限值(C A)a.数据如果服从算术正态分布,则:C O=C A= C O+ks k 一般取2b.数据不服从算术正态分布,则把数据转换成对数,然后再进行检验。
如果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则:C l O=C l A= C l O+ks l k 一般取2c.如果数据既不服从算术正态分布,又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则可以用图解法原理来计算背景值及其上,下限值。
5.异常强度:异常强度可用异常峰值(C Max)、异常平均值(C p)、异常衬度(C P/C A或C P/C o)来表示。
6.富集系数:数值上等于C P/C o反映的是相对于异常形成过程中元素的富集程度。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一1.背景区:地壳中有的地方受到了成矿作用的影响,而有的地方则没有。
化探中将未受成矿作用影响的地区叫做背景区(或称正常区)。
2.地球化学背景:在背景区内各种天然物质中,各种地球化学指标的数值,称为地球化学背景。
3.地球化学异常:在天然物质中某种地球化学指标与其地球化学背景比较,出现显著差异的现象称为地球化学异常。
4.地球化学异常的分类根据地球化学异常与背景的关系分为:正异常:异常数值高于背景上限。
负异常:异常数值低于背景下限。
根据异常规模的大小分为:地球化学省:范围可达几千到几万平方公里。
例如在赞比亚的铜省,铜异常面积约20720km2。
区域异常:从数平方公里到数百平方公里。
例如我国江西德兴铜矿田,铜异常面积为160km2,河南小秦岭地区金成矿区金异常面积为300km2。
局部异常:分布在矿体或矿床周围,从几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
根据异常与矿的关系分为:矿异常:与矿体(矿床)或矿化有关的各类地球化学异常。
它又分为: 矿体(矿床)异常:与矿体(矿床)有关的各类地球化学异常。
矿化异常;与不具工业价值的矿化有关的各类地球化学异常。
非矿异常:与矿体(矿床)、矿化无关的异常。
例如:由它自然作用如成岩作用火山作用等以及人为因素等引起的异常。
根据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及赋存的介质不同可分为:原生异常:在成岩或成矿作用中形成并赋存在基岩中的异常,统称原生异常。
其中:原生晕:在成矿作用中形成的,分布于矿体(或矿化)周围基岩中的异常称原生晕。
原生气晕:成矿作用中成晕物质以气态封闭在矿体(或矿化)周围基岩中现在仍以气体形式存在的异常则称为原生气晕。
次生异常:由已形成的岩石或矿体(矿化)及其原生晕在表生带遭到破坏后,经过迁移,重新分配在各种介质中形成的异常,统称次生异常。
根据次生异常赋存的介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凡由岩石或矿体(矿化)及其原生晕破坏后形成的,赋存在土壤中的异常称土壤地球化学异常。
次生晕:土壤中由矿体(矿化)及其原生晕破坏后形成的异常又称次生晕。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一、名词对解释与异同比较1、变异系数与衬度系数变异系数:地球化学指标的均方差相对于均值的变化程度,即C V=S/X*100%。
衬度系数:异常清晰度的度量,目前有多种表示方法:异常均值相对异常下限或背景值的百分比、异常峰值与异常下限的比值等三种。
前者反映了数据的相对离散程度,该值较大时也可表现出较大的衬度系数。
2、表生环境与内生环境表生环境指氧、二氧化碳、水等充分且能自由参与、常温恒压、开放的体系,并有生物作用参与的地表或近地表环境,包括岩石圈表层、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环境。
内生环境则与之相反,是一种高温、高压、还原、流体活动受限的环境。
3、同生碎屑异常与后生异常同生碎屑异常:岩石在地表以物理风化为主时,其风化后形成的土壤中碎屑矿物与岩石的化学组成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所形成的异常。
后生异常可以发育在任何介质中。
形成异常的物质通常已经在活动相(水溶液、气体、植物体及大气搬运的质点)中迁移了或远或近的距离,而在异常地点沉积下来。
4、上移水成异常与侧移水成异常上移水成异常:土壤中的呈溶解态的离子在毛细管作用下,由深部向地表迁移,在土壤中形成的次生异常。
金属元素被地下水溶解并随着迁移很远的距离,在某种沉淀障上析出,这就形成了侧移的水成异常。
5、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地球化学背景指未受矿化影响或无明显的人为污染的地区为背景区,在背景区内某个地球化学指标的数值特征即为背景值。
与背景相对存在就是异常区,空间上如矿化地区及受到明显人为污染地区,我们常把高于背景上限的或低于背景上限的范围称为异常。
6、机械分散流与盐分散流前者以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流为主;后者为岩屑在水介质搬运过程中溶解形成的可溶性的离子或分子为盐分散流。
7、原生晕与次生晕前者的赋存介质主要为岩石,而后者的赋存介质为岩石的次生产物,如土壤、水系沉积物、水中可溶性物质及生物地球化学异常等。
8、非屏障植物与屏障植物非屏障植物指植物中某元素的含量与下伏土壤中该元素的含量(可溶解吸收部分)呈线性相关,具有该元素的极大的富集能力(大于300倍)的植物。
西昆仑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识别

西昆仑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识别罗伟;李佑国;彭静;张小静【摘要】采用子区中位数衬值滤波法和异常下限衬值滤波法对西昆仑地区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圈定了各元素的衬值异常,并在此基础上将两种方法所获衬值异常的叠合部分作为新的异常边界,重新圈定单元素异常和多元素组合异常。
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更好地识别异常,根据异常区元素浓集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区内Au、Ag、Cu、Pb、Zn、Sb、Sn、W具有较明显的成矿潜力与找矿前景,在找矿方面应重点寻找热液型铜多金属矿、热液型铅锌矿、热液型锑矿、花岗岩型钨锡矿、斑岩型铜矿以及岩金矿床。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1 ∶ 200 000 geochemical stream sediment survey, the authors delineated the single element contrast value anomal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ubinterval area median contrast filtering" and "outlier contrast filtering" respectively. The o⁃verlap contrast value anomalies by the two methods were taken as a new anomaly border to re⁃delineate single element anomaly and multi⁃element association anomaly.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by the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of contrast value anomalies obtained by the two methods, the overlapped portion can be more effectively identified for the anomaly. According to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ntration elements and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It is held that this area has obvious potential mineralization and ore prospects of Au, Ag, Cu, Pb, Zn, Sb, Sn, W, and the prospecting work should focus on hydrothermal Cu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hydrothermal Pb⁃Zn ore deposit,hydrothermal Sb ore deposit, granite⁃type W⁃Sn ore deposit, porphyry Cu ore deposit and rock gold ore deposit.【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6(040)004【总页数】6页(P722-727)【关键词】子区中位数衬值滤波法;异常下限衬值滤波法;水系沉积物异常;异常识别;找矿潜力【作者】罗伟;李佑国;彭静;张小静【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四川省地质与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四川德阳 618000;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四川省地质与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四川德阳 618000;中国人民警察部队黄金第五支队,陕西西安 7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2西昆仑地区是寻找岩浆型与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产的有利地区[1-4]。
地球化学异常的查证方法及效果

文章编号:1003-6474(2002)01-0013-06地球化学异常的查证方法及效果薛水根 (江西省地矿局物化探大队,江西南昌330201)摘要:异常查证是检验地球化学勘查的试金石。
目前在异常查证中,存在依赖肉眼观察作为肯定或否定异常的准则;没有把握全局,过早地把重点放在局部地段等问题。
在异常查证中严格执行三级不同查证方法和要求,才能取得像岩背锡矿、金家坞金矿的查证效果。
关键词:查证效果;查证方法;查证现状;异常查证中图分类号:P632 文献标识码:A 地球化学异常查证,是地球化学勘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检验地球化学勘查效果的试金石。
目前在固体矿产调查评价中,很大部分是异常查证项目;因此,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查证工作,提高找矿效果。
1 地球化学异常查证现状1.1 依赖肉眼观察,作为肯定或否定异常的准则有部分异常查证工作者,因不太了解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机理和提供的矿化信息,在异常查证中常依赖于肉眼地质观察,并把能否见到地表矿化作为肯定或否定一个异常的准则;没有认识到化探工作能把辨认矿化的直接信息能力,从人类肉眼的万分之几提高到百万分之几的微观矿化的现实。
在华东地区,大量有待找寻的矿床因覆盖或埋藏较深或是类型特殊,难以识别而未被发现,在面临这一找矿难度愈来愈大的特点和任务面前,勘查地球化学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并显示无比的优越性。
区域化探异常查证的目的,决不单纯是追踪异常中有无肉眼可见的矿化,而是要收集有关异常更详细的规模、形态、强度及其地质资料,以便作进一步筛选,挑出有找矿意义的异常进行化探详查(二级查证)。
1.2 野外缺乏现场分析,不能及时指导野外工作在异常查证中需要配备野外现场分析手段(仪器),以便及时取得样品分析数据,指导探矿工程布置和做到查证异常的完整性;而在固体矿产异常查证中,往往做得不是十分完善;有的仅凭肉眼在地表观察到的矿化迹象,就布置探槽揭露,甚至布置钻探工程验证;而多数情况下,由于没有掌握异常的细节和浓集部位,探矿工程验证,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2005年第3期 矿 产 与 地 质第19卷2005年6月M IN ER A L R ESOU R CES A N D G EOL O GY总第109期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中的几个问题樊建强1,吴金凤2,吴晓峰1,花林宝2,颜自给31.江苏有色华东地勘局807队,江苏南京210041;2.江苏有色华东地勘局814队,江苏镇江212005;3.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区分矿致异常和非矿致异常以及就此提出远景预测区。
文章就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时对异常元素组合、规模、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带性、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异常所处的地球化学场以及异常所处的地质背景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探讨,旨在从诸多方面对地球化学异常进行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科学、真实地体现出异常存在的价值,以取得更理想的地质效果。
关键词:地球化学勘探;异常评价;综述;地球化学特征中图分类号:P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5)03-0306-041 关于地球化学异常1.1 地球化学异常的由来自20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首次开展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后,地球化学异常这个术语就出现了。
1936年, . .萨弗罗诺夫首先提出了矿床分散晕的概念。
所谓矿床分散晕是指矿体周围或附近存在的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特征元素的高含量带。
随着地球化学找矿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地球化学异常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现象,例如:绝大多数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包围矿(化)体,呈同心或偏心状,但也有少数元素如Hg、Ag等异常远离矿体呈离心现象;矿(化)体和其它地质体(地层、构造、岩浆岩)都能引起异常;地球化学异常可以表现为正异常,也可以表现为负异常等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就出现了比较合理的地球化学异常定义,地球化学异常即指地质体中地球化学指标与周围背景有着不同的现象。
1.2 异常下限的确定化探方法通常使用下式来确定异常下限:C a=C o+nS式中C a为异常下限,C o为背景值,S为均方差, n值一般取1~3之间。
西榆皮铅矿一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33“交城县西榆皮铅矿发现和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道光年间。
经过了百十年的开采,铅矿资源所剩无几。
2007—2009年山西省地调院晋中分院在1∶5万岔口幅地质矿产调查进行的水系沉积物测量涉及矿区,作者认为其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对该矿扩大远景储量、寻找新矿体具有积极意义。
矿区属中高山区,山高林密,地势陡峻,谷岭比高一般为500~750m 。
区内植被覆盖严重,基岩出露不佳。
河谷大多呈“V ”形,为侵蚀地地貌。
区内气候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6.8℃,年平均降雨量510mm ,多集中在7—8月份,无霜期130d 。
区内农作物以莜麦、豌豆、蚕豆、土豆、玉米为主。
区内主要出露的地层有中太古代界河口群贺家湾组,其岩性主要为黑云片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古生代霍山组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馒头组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夹薄板泥灰岩、泥质白云岩;张夏组灰色鲕粒灰岩、薄板状泥质条带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崮山组灰色砾屑灰岩、薄板状泥质条带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三山子组灰黄色粉晶-细晶白云岩。
侵入岩有太古代天池店灰黑色中粒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吕梁期浅肉红色、灰白色黑云母花岗岩及辉绿岩脉。
矿体主要赋存于天池店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与界河口群贺家湾组斜长角闪岩、黑云钾长变粒岩接触带,并被吕梁期黑云母花岗岩穿切。
区内构造主要为吕梁期北东、北西走向的正断层及一系列张性、张扭性裂隙。
基性岩浆沿裂隙贯入形成辉绿岩脉。
矿区南部具五台期形成的韧性剪切带。
西榆皮铅矿为一小型矿床,面积12.5km ,由52个矿体组成,其中规模较大的矿体有4个。
矿化带长1km ,宽300m ,总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北西西。
矿化带中岩石类型复杂,其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矽卡岩产出较多,主要分布在矿化带南北两侧。
矿体形态为宽脉状、透镜状、扁豆状。
矿石类型以致密块状和角砾状硫化物型为主。
主要矿石矿物以方铅矿、磁黄铁矿为主,次之为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及自然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散流的富集系数
在推导分散流强度基本公式时,没有考虑金 属元素富集和淋失等化学迁移因素,所以索 洛夫认为需要引入一个系数q,中亚一带若干 矿区为0.8-1。q称为分散流的富集系数。
q Ci SiDhi
Cx
i
Si Dhi
i
4.矿体形态与位置的影响
可以把水系沉积物看成是该水系所流经的盆 地内受到剥蚀的地质体的代表性样品。因为 总的夷平作用主要靠河流的搬运,每一条水 系,可以看作是一个“漏斗”,在水系沉积 物中汇集了该水系流域内的所有地质体的风 化产物。那么水系沉积物的化学成分可以代 表该水系范围的平均成分。与上地壳成分有 线性关系
形成分散流的动力当然主要是水的机械冲刷 搬运力和化学溶解力。分成碎屑分散流(机 械分散流)和化学分散流(盐分散流)。但 在下列两个意义上说,碎屑分散占主导地位:
– 1)含量比例上,大多数金属元素主要呈碎屑分散;
– 2)化学迁移部分最终沉淀出来或附着碎屑表面, 一起参与机械分散。而且,这种比例随地点而变。
在分水岭地区,碎屑迁移比例更大, 在平缓地区,化学溶解作用的比例增大
1.水系分级
1 1
采用斯特勒
1
1 Stratler
2 1
1
22
1 2
1957命名方 1 法。在1∶5
沟谷水系中的沉积物主要是地表水冲刷 作用将地面斜坡上的疏松物带入沟谷, 并沿沟谷继续搬运迁移,其中形成异常 的物质沿着搬运方向呈拉长形式展布。 因此,化探人员俗称为分散流。
Dispersion halos
Dispersion fan Dispersion train
此类异常的物源追索,要逆着沉积物的 搬运方向进行,异常源可能位于异常样 点上游几百甚至几千米(?),矿与异常的 空间关系疏远。但是由于这类异常物质 搬运距离远,形成的异常易于发现,可 以用稀疏的样品发现它,因此特别适用 于概略普查阶段使用。
3.化学分散流的形式
以真溶液状态存在的元素,在水中最为稳定, 可以被水带到很远直至大海。但只有为数不 多的几种离子,如Na+、Mg2+、Cl-、HCO3-等 可以大量存在。
大多数有色及稀有金属的离子在地表水中的 浓度是非常低的,但在地下水中则可能有相 当高的浓度。
当地下水出露地表,pH、Eh、T、P改变造成 沉淀。
1:20万 区域化
探异常 筛选
1:5万分 散流加 密Ⅲ级 查证
覆盖 1:1万土壤测量 区 Ⅱ级查证
1:2.5万-1:1万 分散流Ⅱ级查 切割 证 区
1:5千1:2千 土壤 或基 岩测 量, 轻型 工程 验证 Ⅰ级 查证
元素分析
经济、实用 区域化探37指标 普查10~13元素 详查5-8元素 了解样品加工、分析方法、质量要求
五、水系沉积物测量在找矿中的 应用
1.前提与一般工作程序
由于矿化及其原生晕经风化形成土壤, 再进一步分散流入沟系,经历了两次分 散,不仅异常面积大,而且介质中元素 分布更加均匀,样品代表性强,可以用 较少的样品控制较大的范围,不易遗漏 异常。
对于所发现的异常,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和地形标志,易于追索和进一步检查。 此外,顺沟谷采样,不用翻山越岭,通 行条件较好,劳动强度小,样品易采、 易加工,工作效率高。
矿体的形态及其相对于水系的位置对分散流 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最有利于分散流形成的是矿体位于分水岭地 段,且直接受到割切,此时分散流形成呈现 明显的峰值。
最不利于分散流形成的条件是矿床位于较大 水系附近的沟口 。因为Sa与Sx的比值很小, 使分散的含量低,很易漏掉异常。
a
b
c
d
a-水系切过矿体, b-矿体位于分水岭地段, c-矿体平行水系分布, d-矿体位于巨大水系近侧
秋
Cu
500
250
夏
春
三、分散流中的指示元素
1.指示元素的存在形式: 形成机械分散流的元素W Cr Sn Pt Au
Hg Nb Ta Th Zr Ti等,主要以本身的 独立矿物存在,这是重砂测量的基础。 形成化学分散流的元素,常以次生矿物 及吸附状态存在,这种存在形式是偏提 取的基础。
(Cx-Co)Sx=(Ca-Co)Sa
→Cx=Sa/Sx(Ca-Co)+Co
Sa(Ca—C0)向下游应当保持不变,因为它
度量了金属元素在该汇水面积内单位深度上 的矿化总金属。这一数字反映了一条水系的 集水盆地内总的矿化远景,所以是一个重要 的评价指标。
霍克斯在南美科迪勒拉进行分散流找矿时, 用此值进行排队,其中最大的一个首先进行 检查,发现了一个斑岩铜矿。
对于Fe Mn Ca Mg Al等常量元素来说,这种 反应通常形成难溶的化合物。
但对于Mo、Cu、Zn、Pb 等元素,只有在特 殊高浓度下才能形成其本身的化合物,产生 次生金属矿物。而在多数情况下是被其他大 量元素的化合物所夹带(共沉淀)。其中尤 以铁、锰氢氧化物为最主要。这就是所谓铁 锰氢氧化物的清除作用。
矿体
Ⅰ 水系级别 Ⅰ
分水岭
ⅡC
A B
Ⅰ
Ⅰ D
D
C
BA
根据国内外一些不完全的实际资 料,一些异常源的分散流长度列 于表中。Leabharlann 元素大型多金 Pb
属矿
Cu
Zn
斑岩型铜 Mo
钼矿
Cu
异常值 背景值
200-500 50 150-900 30 200-500 50 10-100 4 60-200 30
延伸长度 大于8km
矿体平行沟谷分布,使分散流的含量在 整个沟谷保持恒定,没有明显的峰值出 现。易被误认为分析系统误差。
地质体很大,水系沉积物中的含量基本 上反映了该地质体的平均含量。
5.河谷横断面中含量的分布
阶地中的物质,代表上游已被剥蚀的部分, 河漫滩及河床内的最新沉积物是现代剥蚀的 物质,才具有现实找矿意义。在主水道中的 现代活动性沉积物就是水系沉积物取样的对 象。如果上游有正在受到剥蚀的矿床,则在 有水或干涸水道中心的金属元素含量较高, 而河漫滩部分较低;如果矿床已经剥蚀完了, 则在早期河床沉积物中可能保存高含量。
该元素在该点的冲积物中的平均含量为CiSiDhi Cx i SiDhi
i
C—元素含量,S—面积,Dh—剥蚀速度。实 际上这就是面积加权的平均值。
对于找矿来说,合理的办法是把汇水盆地中 地质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背景,另一类是 土壤异常。也可以从用面金属量来简化上述 公式,土壤异常的面金属量与水系沉积物异 常面金属量相等即
化学分散流,其沉积作用主要是通过吸 附,因此无例外地富集于细粒部分 。
由于不同的元素分别富 集在不同的粒级中,
而分散流找矿时总是希望能发现所有可能的 异常,因此,取某一种粒度的简单方法可能 不是最佳的方案。据湖北物探队在对该省28 个各种类型金属矿床水系沉积物中元素富集 粒度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元素,包括Ag、Au, 在粗粒(>60目)、细粒(<140目)两端粒 级中富集 。
东北森林沼泽区 风砂区
灰砂测量
利用淘洗的方法可以上千倍地浓集 重矿物,近年来出现的所谓灰砂测 量,实际上是对水系沉积物样品经 过初步淘洗,然后磨细再进行分析。
四、湖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异常
加拿大在湖积物异常的研究方面积累了 较多的经验
湖积物来源
– 溪流所带来的泥砂及溶解物质 – 湖水中的生物残骸的沉积物 – 湖泊下面的矿化水上升进入湖底沉积物 – 落到湖面的尘土,雨雪中的物质 – 污染物
2.指示元素的组合
水系沉积物中指示元素的绝对含量是可 变的
元素组合相对稳定,并能反映异常源的 特征。Cr Ni Co—超基性岩,Be Li—花 岗岩,W Sn Mo Bi—高温热液 Cu Pb Zn—中温 Sb Hg Pb—低温热液
比值, 浙江经验Cu/Mo>10为斑岩铜,1 -10为斑岩钼矿
近二十年来,我国一大批金矿床的发现, 并使我国成为世界重要产金国,地球化 学方法功不可没。
区域化探找矿实践,已形成了一套从异 常检查,进一步缩小靶区,追索矿源的 成熟工作方案。
即区域化探—化探普查—化探详查(矿 区化探)的逐步推进,逐步缩小找矿目 标,直至发现矿体的工作程式如 : (见下一页)。
6.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随年份、季节而变。国内外的化探人员 对这一问题作过许多观察,所得结果并 不一致。如雨量分布极不均匀的地区, 在暴雨前后,水系沉积物中的含量可能 发生暂时的变化。
γ /g 2 000 1 000
800 200 100
50 0
Z n
八 月 份 取 样 五 月 份 取 样
r/g
2.找矿实例
实例1
四川新康猫金矿的发现
地点:四川红原县刷金寺附近
因此,特别适用于大面积概略初查阶段, 以便迅速查明找矿远景区,为战略决策 提供依据。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它是区域化探和化 探普查阶段首选的找矿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切割较好, 水系发育的中低山区和丘陵低 山区。
这种方法适用于Cu、Pb、Zn等贱金属 矿床,也适用于W、Sn、Mo、Nb、Ta、 Be等稀有金属和放射性U Th矿床,特别 是Au Ag贵金属这类“隐矿物”矿床。
§5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Stream sediment geochemical survey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是通过对 河流沟谷中的沉积物(包括湖泊近 岸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分析,研究 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中的分布,发现 地球化学异常,圈定找矿远景区和 成矿有利地段,为进一步详细地球 化学勘查和地质测量提供依据。
大于 13km
Cx=Sa/Sx(Ca-C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