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捕蛇者说》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捕蛇者说》教案篇一一、填空。

1 《捕蛇者说》的体裁是,作者柳宗元是朝人,我们在初一时学过他的,初二时学过他的。

2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八大家除了柳宗元,还有韩、欧阳、曾巩、王、苏洵、苏、苏。

二、在括号内填出各分句省略了的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三、选择填空。

(一)给黑体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括号内打“√”),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的意思。

1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a là()b xī()2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a dàng()b dāng()3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几:a jī() b jǐ()数:a shǔ() b shú() c shuò()4 谨食之,时而献焉。

a shì()b sì()(二)为黑体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句后的括号内。

1 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a 已经b 停止c 使……停止,引申为治愈。

2 ①居十日,扁鹊复见。

()②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a 居住b 过,停3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而吾以捕蛇独存。

()③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a 连词,相当于“来”b 介词,*c 介词,相当于“因为”4 ①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③谨食之,时而献焉。

()a 代词,它b 兼词,于此,于是c 语气词,表示强调,译不出。

5 ①若毒之乎?()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a 语气词,表疑问b 介词,相当于“于”(三)句中黑体字应怎样理解?在正确的义项后画“√”。

1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a 生病()b 痛苦()c 困苦不堪()2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a 鼻涕b 眼泪c 鼻涕和眼泪3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3)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捕蛇者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3)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捕蛇者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捕蛇者说》。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书籍。

(3)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捕蛇者说》。

(2)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捕蛇者说》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捕蛇者说》,理解文意,掌握生词和句子。

(2)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和困惑。

3. 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学生讨论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捕蛇者的生活场景。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捕蛇者在现代社会的对应人群及其生活状态。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捕蛇者说》的朗读和背诵。

2. 写一篇关于捕蛇者生活状态的短文。

3.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现代社会中类似捕蛇者这样的人群及其生活状态。

《捕蛇者说》教案设计共三课时优秀7篇

《捕蛇者说》教案设计共三课时优秀7篇

《捕蛇者说》教案设计共三课时优秀7篇《捕蛇者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

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

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

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

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是全文的主要部分。

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

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

这是教材的难点所在,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得出对比和衬托之处。

ww w.xkb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

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珍品。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捕蛇者说》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能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对比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通过角色扮演、表演和演讲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对社会公正和人权关注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捕蛇者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寓言故事,以捕蛇者为线索,揭示了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根源。

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2. 词语解析: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解释和解读,如“捕蛇者”、“蛇”、“捕蛇工具”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句子分析:对文本中的重要句子进行分析和解读,如“夫蛇者,阴毒之虫也”、“捕蛇者,危险之业也”等,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蛇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蛇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捕蛇者说》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捕蛇者说》全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先做标记,待会儿一起讨论。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深层含义,讨论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5.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总结故事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对自身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捕蛇者说》全文;2. 选择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深入解读,写一篇短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故事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写一篇感悟文章。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优秀5篇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优秀5篇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优秀5篇《捕蛇者说》教案篇一一、字音字形1 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2 为黑体的字选择正确读音(1)得而腊之以为饵()a xīb là(2)当其租入()a dāng b dàng(3)几死者数矣()a jī b jǐ(4)往往而死者相藉()a jí b jiè(5)鸡狗不得宁焉()a níng b nìng(6)谨食之()a shí b sì(7)更若役()a gēng b gèng3 选出黑体字音、形全对的一项()a 腊之以饵ěr募有能捕之者mù貌若甚戚者qì 熙熙而乐xīb孰知赋敛之毒shú 以俟夫观人风者sì呼嘘毒疠,xū 号呼而转徒xǐc 吾恂恂而起xún 视其缶fǒu则弛然而卧chí悍吏之来吾乡hànd 叫嚣乎东西xiāo 哗然而骇者hài无御之者yù岂若吾乡邻qǐ二、词语1 选出下列黑体词解释有误的两项()2 为句中黑体词选择正确释义(1)向吾不为斯役()a 从来b 目标c 过去d 接近(2)久已病矣()a 生病b 困苦不堪c 缺点d 损害(3)犯寒暑()a 违反b 发生c 冒d 侵害(4)竭其庐之入()a 收入b 参加c 合乎d 由外进内(5)故为之说()a 原因b 故意c 熟悉的d 所以(6)以尽吾齿()a 牙齿b 说到c 年龄d 口齿(7)专其利三世矣()a 集中在一个方面b 享有c 专门(8)殚其地之出()a 超出b 拿出c 出现d 出产3 黑体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得而腊之(晾干的肉)死者相藉(枕垫)b.当其租入(抵)几死者数矣(差点儿)c.吾祖死于是(这件事)争奔走焉(行走)d.熙熙而乐(快乐的样子)饥渴而顿踣(顿足捶胸)三、朗读、背诵1 选出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a 君┃将哀而生之乎?b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蛇毒”、“赋税”、“捕蛇者”等。

(3)分析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蛇毒”比喻社会的黑暗,“捕蛇者”象征反抗者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弱者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对课文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捕蛇者说》。

2. 与课文相关的古代文化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捕蛇者说》,提问学生对“捕蛇者”和“说”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难句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蛇毒”、“赋税”、“捕蛇者”等。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蛇毒”比喻社会的黑暗,“捕蛇者”象征反抗者等。

4. 批判性思维训练:(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2)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批判性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5. 情感态度培养:(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2)通过讨论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弱者的关注。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2)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将《捕蛇者说》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如与白居易的其他诗文或者与其他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捕蛇者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捕蛇者说》,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

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捕蛇者说》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简要概述《捕蛇者说》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2 课文讲解: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某个问题或情节。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提供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学习资源。

5.2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具,如PPT或视频,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相关信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捕蛇者说》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6.2 课文讲解:根据教学内容,分段讲解课文,解释生词和难点。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6.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道德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2023最新-《捕蛇者说》教学设计【10篇】

2023最新-《捕蛇者说》教学设计【10篇】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10篇《捕蛇者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捕蛇者说》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背诵第4、5段,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四、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

教学设想一、课文第4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1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

(重点)2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难点)二、紧扣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有关练习读课文。

三、采用“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

2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

3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写作目的。

二、指导预习1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

2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3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

4掌握实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

三、研析新课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

④“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

(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语文教案:《捕蛇者说》教案
教学目的
一、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背诵第4、5段,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四、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

教学设想一、课文第4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 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

(重点) 2 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难点)二、紧扣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有关练习读课文。

三、采用“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 简介作者。

2 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

3 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写作目的。

二、指导预习
1 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

2 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3 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

4 掌握实词
“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

三、研析新课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可以已大风”中的
“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
一个词。

④“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
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

(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2)提问:蛇毒
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明确:因为“太医以
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
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

关键是
“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四、布置作
业 1 翻译第1段,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这一段的有关实词。

2 预习课文第2—5段。

3 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四第2题。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检查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

2 体会“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的思想感情。

3 了解怎样运用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的写法。

4 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5 思考研讨课后“辨析·比较”题三、四。

6 体会第5段内
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研析新课。

1 概括第2—4段
的内容:叙述了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第2段概述蒋
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使人认为可羡;
待到蒋氏述说祖、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险遭不测,却又使人
感到可悲。

这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原
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

第3段写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

作者鉴于蒋氏三
代人的遭遇之惨所以才问蒋氏“若毒之乎”。

第4段写蒋氏不
愿更换差役,其答话则句句都落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点上,是全文的主体。

2 提问:“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
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蒋氏明白作者的好意,但
他确信作者不了解自己的处境,更不了解地方上的情形,所以用揣
测的语气问作者:“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接着就用十分坚
决的陈述语气和极为沉痛的语调自述:“我干这个差役的不幸,还
不像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哪”,“假如我不干这个差事,就
早已困苦不堪了”。

这是蒋氏几十年痛苦遭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
答话的纲。

这段话表达了蒋氏“哀而不伤”的思想感情。

指导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 提问:文章接下去运用对比的
写法,用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学生思考、讨论。

(用图表表示)明确:回顾过去,则以乡邻
们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捕蛇独存”作对比;谈到现在,则
以悍吏来乡索租跟自己“弛然而卧”作对比(图表见“板书设计”)4 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复习已学过的“互文”的句子)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

5 完成“辨析・比较”题三、四。

第三题有些常用词在特定
的语境中都有特定的含义。

试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各组句中的加点字。

第四题辨析“乎”和“而”的多种用法:(1)下面四句话中,“乎”的用法有什么异同?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语气助词“呢”)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语气助词“吧”)③吾尝疑乎是(介词“对”)④等死,
列国可乎(语气助词“吗”)(2)“而”在两个词语中间,可
以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承接、转折和修饰等关系。

试指出下面各
句中的“而”各表示哪一种关系。

①黑质而白章(并列)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承接)③吾恂恂而起(修饰)④人
不知而不愠(转折)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修饰) 6 总结:第4段通过蒋氏申述不愿换差事的理由,深刻
揭露了统台者横征暴敛的罪恶。

在层层衬托,反复对比中揭示了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并为下文议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根据。

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体会其中的感情。

7 提问:
第5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思考、讨论,分
析归纳。

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
然转入议论。

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
表“疑”而后表“信”,为文章蓄势。

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
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


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

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
的同情。

三、布置作业。

1 翻译4、5段并背诵。

2 用符号表示文章结构层次。

3 总结“说”这一文体的特点。

4 完成课后“理解・积累”题五、六。

【附】板书设计一、写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当其租入”。

二、叙述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三、作者
对上述事实发表感慨,点明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表达作者对人民
疾苦的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