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与文化景观

合集下载

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与意义

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与意义

人文地理专题讲座三----------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1、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与意义: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区形成、发展、演变规律(李慕寒等,1995,第2页),探讨文化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及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乔丹和罗文垂(Jordan&Rowntree)认为文化地理学有五大主题,即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区和文化景观。

2景观内涵的嬗变与丰富:宗教题材绘画的背景(陪衬)到风景画(主角)到建筑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借鉴、引入,赋予其新的丰富的内涵,如地理学家、文学家等。

景观一词来源于德文landschaft,指风景画,指景物、景色。

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

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7.2.人文景观(文化景观)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

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

对其概念索尔、李旭旦等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书做一综合(43页)。

2、景观与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发展景观一词来自德语,原意是指风景、景物。

自从景观一词被引入地理学后,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即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象的综合体。

景观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

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如农田、城市、荒漠中的绿洲等。

早在1885年,温默(Wimmer,J)在《历史景观学》一书中指出,应把注意力集中于景观的全貌。

拉采尔(Ratzel,F,1844-1904)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第一个系统地说明文化景观概念(他较多地称为历史景观)。

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后就被普遍采用了。

[理学]第3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理学]第3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2)符号
h
22
(4)三种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 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 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 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 一致性。
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 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h
23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 文化扩散
等级扩散
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 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
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 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h
26
h
27
h
28
h
29
2、迁移扩散
内涵: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 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
特点: (1)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
文化。
h
9
(2)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
内涵:
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
特点:
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 缓慢变迁性---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
尤其是对于既得利益集团而言;
相对独立性-----制度的孕育、制定、修改、完善与创 新涉及到很多因素,也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规律。
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强调 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可能论:注重于人对 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其它的文化生态关系--还有生态论、环境感 知、文化决定论及和谐论等观点。
h
33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内涵与要素-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为例

文化景观的内涵与要素-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为例

94文化景观的内涵与要素——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为例Concept and Elements of Cultural Landscape—A Case Study of Ancient Tea Forests of Jingmai Mountain in Pu'er 摘 要:探讨了地理学语境和世界遗产语境下文化景观概念的发展,指出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可分为表象要素、内在要素和关键技术三大部分。

表象要素包括整体景观和载体景观,以物质性实体居多,是文化景观的外在表现,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特色性,难以复制;内在要素包括相应的生态伦理、生态智慧、地方文化等,是非物质的精神、理念和内涵所在,往往体现人类普适价值观,可以被进一步继承和弘扬。

关键技术则是联系两者的纽带,是内在要素作用于表象要素的实现方式和手段。

对文化景观的理解和保护利用,必须以文化景观表象要素的保护为基础,挖掘其关键技术,认识其深刻内涵,重视文化景观内在要素的现代应用以及对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意义。

此外,还需要站在国际视野上认识、传播和弘扬中国本土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发展之路。

关 键 词:风景园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内涵;构成要素;景迈山古茶林文章编号:1000-6664(2016)11-0094-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5-11-16; 修回日期:2016-07-12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context of human geography as well asWorld Heritages, points that the elements of cultural landscap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representative element, inherent elementand key technologies. Representative element includes peculiar integral and componential landscape, mainly material entities, and itis 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with strong regionalism and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hard to reappear. Inherentelement, the carrier of the spirit, ideas and connotation of intangible, is related to universal ecological ethics, techniques and cultures,reflects the universal human values, can be inherited. Key technologies is the link between representative and inherent elements, and isthe way which the former acting on the latter.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ing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landscape,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the concept of cultural landscape and explore its intrinsic value. Moreover, we need to recognize, explain and spread the uniquevalue of China's cultural landscapes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so a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protection syste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both representative and inherent elements of cultural landscape.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ultural landscape; World Heritage; concept; component element; Ancient Tea Forests of JingmaiMountain1 地理学和世界遗产语境下的文化景观概念演变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

文化景观概述

文化景观概述

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 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 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理由。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必须分别符合前文 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评定标准中的1项或几项。
4)结构:聚落、街巷、建筑群、山体、水系等自然和人工要素构成的整体格局和秩序,不 仅反映了文化景观空间布局的基本思想,更印刻着一定地理、历史条件下人们的心理、行 为与自然环境互动、融合的痕迹。
5)环境:指文化景观中的山川、农田、果园、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是文化景观生成和发 展的背景和基础,并且融入景观的整体构成之中。
文化景观的演进
• • • • • • •

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2届会议在巴黎通过的《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 197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巴黎第十七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公约对于文件遗产的定义中,已经出现了“与环境景色结合”、 “自然与人联合工程”这样的文化景观概念的雏形。 1984年《佛罗伦萨宪章》提出“历史园林”的概念。 1992年 12 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6届会议上,正式将文化景观纳入《世 界遗产名录》,成为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后的第4种遗产类型. 1992年10月世界遗产中心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法国的拉贝尔召开关于将“文化景 观纳入《世界遗产》”专题研讨会。 1996年庐山获得国内首个“世界文化景观”称号。 近年来,在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与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举办的大型学术活动中,都有景观与文化的专题讨论会。 1994年在AAG第90届年会上有“文化研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神话、景观、通讯”专题报告会; 1995年IALE 大会上对景观类型与人类活动特征、景观建设的量化因子、21世纪的文化景观、持续发展与文化景观等命题 都有涉及。 在中国,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景观的研究才日益受到地理学者们的关注。近些年来,赵荣、李占昌、李 玲琴、孔翔、肖笃宁等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特性都进行了研究;刘黎民、张仁开还分别对乡村景观和小城镇文 化景观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中国文化地理》讲义整理

《中国文化地理》讲义整理

《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第⼀讲⽂化地理研究:理论、⽅法与实作⼀、⽂化与地理的关联⼆、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三、⽂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法四、⼏组重要的概念⼀、⽂化与地理的关联(⼀)⽂化:作为⼈类的⽣活⽅式1、形形⾊⾊的⽂化定义2、⽂化是⼈类的⽣活⽅式3、⽂化赋予⼈类⽣活的价值与意义4、⽂化与⽂明的联系及区别(⼆)各式各样的⽂化从⽂化的基本特质来讲,⽂化可分为技术⽂化、社会⽂化和意识形态⽂化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也可分别表述为⽣计⽂化(⽣产、⽣活⽂化)、制度⽂化和精神⽂化。

(三)⽂化形成的时间机制和空间过程1、⽂化形成的时间机制2、⽂化的空间过程(四)地理环境的含义1、位置(机会和挑战)2、地表形态(⼭地、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等)3、⽔⽂(江河湖泊)4、⽓候(风向、⽇照、温度、降⽔、灾害等)5、动植物和地下资源(五)地理环境是⼀个历史的范畴(六)地理环境与⼈类发展1、地理环境与⼈类的起源(4个冰期与3个间冰期)2、地理环境与⼈类种族的演化(⾝⾼、肤⾊、头型、⿐型、发式、胸腔、眼睑等)3、地理环境与⼈类⽂化的形成与发展(⾷、⾐、住、⾏、审美、哲学、社会组织、政治⽣活等)(七)⽂化变成最后的环境⼆、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地关系论法国地理学家阿·德芒戎有句名⾔:“凡是⼈类⽣活的地⽅,⽆论何处,他们的⽣活⽅式中,总是包含着他们与地域基础之间⼀种必然的关系。

”他还特别指出,地理学家区别于社会学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学家倾向于只看⼈类集团的⼼理学⽅⾯,忘掉⼈和⼟地的联系”,⽽地理学家则认为“不能离开⼈所居住的⼟地来研究⼈,确认⼟地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地理学问题》,北京,商务,1999,第9-10页)事实上,⾃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开始,⼈类就⼀直在认识、思考和探索我们的⽣活⽅式与地域基础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必然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关系论(man-land relationship)思想:1、古典时期的⼈地关系论(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希波克拉底、亚⾥⼠多德)A、《荷马史诗》中的地理世界《荷马史诗》(约成书于公元前第⼋⾄第七世纪)所构勒的是⼀个模糊的、半神话的地理世界。

第九章 文化景观

第九章  文化景观


珠水流光
发布词:是珠水甜蜜的乳汁养育了广州,是珠水林立 的舟帆繁华了广州,是珠水革命的惊涛激扬了广州, 如今,又是这流光溢彩的珠水装点了广州的时代憧憬, 浅吟低唱色彩斑斓的都市歌谣。
云山叠翠
发布词:并非因为她的巍峨而入选历代羊城八景,只是表明 广州人对巍峨的永恒敬意。我们需要登高望远,送走闯海人 的征帆,我们需要登高望远,迎来四海的宾客。我们需要登 高望远,祝福我们这座都市在白云叠翠中长大。

杭州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 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案例1:广州八景
广州八景

宋代: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 孝菩提、大通烟雨。 元代: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粤台秋色、白云晚望、大通烟雨、蒲涧濂泉、景 泰僧归、灵洲鳌负。
荔湾胜境

发布词:如果说西关是最民间的广州,因而是最广州的广州,那么,你就 会领悟荔湾胜境的意趣。小桥水巷,大屋骑楼,歌女商贾等等构成了一幅 民间广州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会魂牵梦萦地沉潜在你的记忆中。
科城锦绣

发布词:也许更为赏心悦目的风景还在未来,但是今天我们已经 异常振奋。因为在她的足音里,我们已经催发了生动的想象,并 且更新了我们的视觉传统和视觉观念。这是一种更长远的观看, 也是一种更富有内在震撼力的观看。
京族哈亭
京族独
研究性学习:中国的八景文化

八景文化是自宋代开始的记录城市风貌的历史文化活动。 八景起源于北宋画家宋迪创造的湖南《潇湘八景图》,米芾 为之题诗一组,后得宋宁宗皇帝丹笔御书八景组诗,随后即 传遍各地,并被收录于各地地方志当中,成为中国地方志中 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构成。 如著名的“潇湘八景”当中的平沙落雁、远浦归帆、江天暮 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等等。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

城市景观的环层序列
在距北京三、四百里的圆周上,座落着张家口、承德、山海关、保定、 沧州等主要城市,垒起了一道坚实的京城防卫障。张家口是北京通往内蒙古和 晋北的西大门,山海关是京师东部锁钥之地,此二城市得地形之利,成为北京东、 西两面单一狭路的绝好防卫关口,北京南部平原没有屏障,往往是常规战争中 侵略者可能潜入的大门,因而位于太行山与白洋淀犄角之地的保定,其防卫功 能是依靠内部布局而得以体现的:双重城门变向设置以迷惑敌军;街道呈丁字 形,百步遇阻、十步而折,便于巷战。在距京更远处,是强权辐射下与京城若即 若离的石家庄、太原、德州等大城市圈。由于部分地脱离了京城,使他们规模 加大,成为局部区域的二次政治中心,然而京城的存在却使他们在全国的地位 很难提高。
பைடு நூலகம்
宗教景观的神人同构
宗教景观有着最高的象征价值,一个社会自然地把一些空 间神圣化,而其尊崇是通过个人或社会群体的自觉努力获得的。 中国的宗教信仰中神与人的界限一向是模糊的。长期“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礼教,使得百性习惯于对政治地位 高高在上者五体投地,特别是封建皇权统治时代。河北地域佛 寺、道观中就充斥着形形色色、神态各异的帝王神、清君神、 英雄神等神景观,不能不说其政权核心作用之强大。
漕运文化景观
河北东部低平原文化景观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奠定的。战国时,因地处 燕、赵、齐三国夹持之缘而多有往来。尔后历代,皆于此挖河筑渠,互通有 无,以满足政权巩固之需。汉末曹操率先“遏洪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开凿 平虏渠、泉州渠等;隋开运河;唐代大兴漕运;金、元、明、清更依水道 仰赖江南物资,补给京城,人工渠道不断兴建。人为的深刻干预,使这里出现 了别具特色的漕运文化景观。
• 淀内壕沟纵横,河淀 相通,田园交错,水 村掩映。淀上波光荡 漾,水鸟啁啾,芦苇 婆娑,荷香暗送,构 成了一幅生态美景。 素有华北明珠之称、 亦有“北国江南、北 地西湖”之誉

文化景观概述

文化景观概述
文化景观
——活的历史、人的传承
• • • •
城规研 城规研 景观研 景观研
吕律扬 吴彦强 田恩铭 温宁
关注文化景观的背景
近10年来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热点
所谓“热点”,即在学科主要期刊近10年研究论文题录关键词统计中,选择在不同期刊里反复 出现频率10次以上的10个中文关键词和5个英文关键词作进一步研究,即可了解其发展动态。 通过文献研究,近10年来国际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热点是: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世界遗产、 历史街区、地域文化、国家公园、人居环境、风景园林师、城市绿地、绿道、植物园、 GIS地理信 息系统、Remote sensing遥感、Wetlands湿地、Ecosystem services 生态系统设施. 由此可见,文化景观是当前国际风景园林界和遗产界的热点。我们通过对文化景观的理论和实 践脉络进行梳理,分析文化景观的意义,概述国际发展动向,从而尝试为同学们了解文化景观提供 参考框架。
2)建筑: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遗址,它反映了地域的建筑文化、社会职能 或与特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是文化景观的重要载体形式。
3)空间:由山体、水体、植被等自然要素或建筑、构筑物等人工要素所围合或限定的物质 空间,具有材料、形状、质感和色彩等性状。它不仅意味着抽象的地点,而且是关于环境 特征的一个具体表达。
③关联性文化景观, 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以与自然因素具有强烈的宗教、艺 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 而不以不突出或缺失的文化物证为特征。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署将文化景观分成四大类: ①历史遗址: 一处与某一历史事件、活动或人物有重要关系的景观。
② 历史设计的景观: 一处由景观设计师、造园师、建筑师或园艺师依据设计原则有意识 设计或规划的景观; 或者是由一位业余造园师以一种已被认定的风格所造之景观。美学 价值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实例包括有公园、校园与豪宅庄园。 ③历史乡土景观: 一处由于人类活动或占有演化而形成的景观。他们可以是像农庄一样 的单栋建筑, 或者是像沿着河谷边的历史农场区。实例包括了农村、工业复合建筑与农 业景观。 ④人种史景观: 包含与人类有关可以被定义为遗产资源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实例是当代 聚落、宗教圣地与大型地质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农艺要素,品种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
• 经济要素,供求规律和利润等。
3
磁器口古镇
主要特征
• • • 功能性:文化景观(不管是残破的还是完好的)对人类社会都具有功能意义 空间性:具体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 (1)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2)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主 要 特 征

2
文化景观 概述
• 文化景观则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需 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 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
• 景观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见的物体之外,还包括许多看不
见的、但又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中文化地理学分支的研究对象
形成因素
• 心理要素,对环境的感应和反映 • 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和区划 • 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和习俗 • 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
索尔与文化景观
2013级 自然地理学 刘欢
目录CONTENTS
索尔与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概述与形成 主要特征 景观差异 世界遗产 2 3 4 5 6
索尔(1889~1975)
• Sauer,Carl Ortwin • 美国地理学家。主要研究沙漠地区、热带地区的景观,以及 印第安人的人文地理和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农业地理。创立 美国人文地理学的景观学派。主张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来研究 地理特征,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 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著有《景观的形态》等。
文化景观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已普遍应用。它是人类在地表活动的产物,是自然风光、田
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
现象的复合体,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美国地理学家索尔,C· O· 在一九二五年发表的专著《景观的形态》中主张用实际 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
景 观 差 异
深刻的影响。
5
世界遗产
大足石刻
中国重庆
明孝陵
中国南京
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ຫໍສະໝຸດ 世 界 遗 产泰山
中国泰安
黄帝内经
记忆遗产
6
The end,thank you!
谢谢观赏
• •
时代性: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创造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
的特点 物质性:它是是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 非物质性:精神文化景观(非物质性)是在客观物质环境的作用下,人的文化 行为所创造的那些虽看不见、却可以感知的文化创造物
4
景观差异
文化景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 面我们分类阐述: 建筑:由于地形、气候复杂,民族众多,世界各 地住居类型和建筑风格地域性相当明显。 饮食:比如中国各地饮食调制习俗因环境特点而异,较有代表性的是:① 粤菜 ②川菜 ③鲁菜 ④淮扬菜 服饰:在中国,由于受地理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在此基础上加 上文化地 理因素的限制,南、北方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服装文化景观现象。 音乐:不同地域造就不同风格、特色的音乐。中国的音乐存在明显的地域 差异,基 本差异存在于南方和北方音乐之间。 美术:环境对于美术的产生、发展、风格流派的形成及美术创作等都有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