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要求
认知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可编辑

824.1
809.3
876.4
1021.8
1120.0
736.8
969.4
629.0
764.7
注:单位毫秒
平均正确百分比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正向R
反向R
98.3
100
98.3
96.6
86.5
88.2
73.1
88.3
91.5
91.6
100
94.9
注:以上均为正确率
2.分别以R的旋转角度为横轴,反应时为纵轴,画出正R和反R的角度与反应时
向还是反向的判断。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4.实验结束, 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三、结果
1.计算被试对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百分比。
平均反应时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正向R
反向R
563.7
665.8
本实验旨在验证Cooper & Shepard的实验。
2 实验程序
2.1、实验目的:1.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
2.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3.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2.2、仪器和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关键词:心里旋转、表象、正像、镜像
1 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里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不管是正常的正像还是镜像,判定所需要的时间较少,而当样本做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度时,反应时间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加,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度为界,曲线的两侧是对称的。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知觉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认知机制和心理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项有关记忆的认知心理学实验,探讨记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人类记忆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不同因素对记忆的影响。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的机制,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双盲实验设计,以排除实验结果的主观干扰。
实验对象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
实验组接受特定记忆训练,对照组则没有接受任何干预。
实验过程: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
在学习阶段,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被要求记忆一组无关联的单词。
在测试阶段,实验对象需要回忆并写下他们在学习阶段中记忆的单词。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在测试阶段中的记忆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表明记忆训练对提升记忆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讨论:这项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认知心理学中的“记忆锚定效应”。
记忆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学习新信息时,会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在本实验中,通过特定记忆训练,实验组的记忆锚定效应得到了增强,因此在测试阶段中记忆表现更好。
此外,实验结果还提示了记忆的可塑性。
人类的记忆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和干预进行改善。
这对于认知心理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个人提升记忆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记忆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记忆能力,并且记忆锚定效应在记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发现对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个人提升记忆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总结: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记忆的奥秘。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实验中的记忆训练实验结果表明,记忆能力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进行改善,这为个人提升记忆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总结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总结一、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一门学科,通过实验研究探索人类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活动。
本文将从实验的设计、结果和分析三个方面来总结认知心理学实验。
二、实验设计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人类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干扰时,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影响。
2. 实验流程(1)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给被试呈现一段文字,要求被试读完后回答问题。
(3)第一组被试在回答问题之前听到一段噪音,第二组则不听噪音。
(4)记录每位被试回答问题所用时间及正确率。
3. 实验材料(1)文字材料:共10篇文章,每篇文章300字左右。
(2)噪音:使用白噪音。
4. 实验假设假设听到噪音的第一组被试在回答问题时会花费更长时间且正确率更低。
三、实验结果1. 数据统计与分析经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后发现,第一组被试平均花费时间为30秒,正确率为70%;第二组被试平均花费时间为25秒,正确率为90%。
2. 结果分析(1)时间:第一组被试花费的时间明显比第二组被试长,说明噪音对信息处理能力有明显的干扰作用。
(2)正确率:第一组被试的正确率低于第二组被试,说明噪音对信息处理能力有明显的影响。
四、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干扰因素会对人类信息加工能力产生影响。
在面对干扰时,人类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来完成任务,并且容易出现错误。
这个结论与认知心理学中关于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理论相符合。
五、实验启示本次实验启示我们,在进行认知心理学实验时需要注意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且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最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干扰因素在人类思维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寻找有效方法来降低干扰对人类思维过程的影响。
六、总结通过本次认知心理学实验可以看出,在进行认知心理学研究时需要注意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干扰因素会对人类信息加工能力产生影响,并且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来完成任务。
认知心理学实验指导

《认知心理学》实验指导第一章绪论实验一减法反应时实验【实验目的】在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时,常应用这种反应时实验。
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减法反应时实验起初是用来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的。
【实验说明】Posner等(1969,1970)用实验证明了人的短时记忆信息如字母等不单单是以听觉形式表征的,还可以有视觉编码。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两个字母如果相继呈现,其时间间隔为0.5s和1s,或1s和2s等。
实验结果发现,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小于Aa对;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对的反应时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并且对AA对和Aa对的反应时的差别也逐渐缩小,当两个字母呈现的时间间隔达到2s,这个差别就很小了。
这意味着AA对的匹配是在视觉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的,至少部分如此,而Aa对必须在听觉编码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匹配,需要从视觉编码过渡到听觉编码,因此用时也较多。
根据这些实验结果Posner等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t=0s图1 图2实验二因素相加法实验【实验目的】这种实验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是Sternberg(1966,1967,1969)发展出来的。
依照他的看法,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认知认识实习报告(一)

认知认识实习报告(一)引言概述:本篇报告旨在总结并分享我在认知认识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参与实习项目,我深入了解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并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
本报告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实习经历和所获得的收获。
正文:一、认知心理学概述1.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和模型3. 认知发展的阶段和影响因素4. 认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5. 认知心理学在教育、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二、注意力与感知1. 注意力的定义和分类2. 注意力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3. 感知的基本过程和认知加工4. 注意力与感知的关系和影响因素5. 注意力和感知的训练方法和技巧三、记忆与学习1. 记忆的定义和分类2. 记忆过程中的编码、存储和检索3. 学习的基本原理和技巧4. 记忆与学习的困难和应对方法5. 记忆训练和学习策略的实践案例四、语言与思维1. 语言的认知特征和发展过程2. 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和意义3.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4. 语言和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5. 语言与思维的发展与培养策略五、判断与决策1. 判断与决策的基本过程和模型2. 判断与决策中的常见偏差和误区3. 判断与决策的影响因素和调节策略4. 判断与决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5. 判断与决策的培训和改进方法总结:通过本次认知认识实习,我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到了注意力与感知、记忆与学习、语言与思维、判断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应用这些知识和技巧,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内容呈现方式对于错误记忆的影响1 导言(实验涉及到的理论、前人研究以及本实验的目的等)错误记忆是指人们会回忆或再认那些没有出现过的事件,或者对经历过事件的错误回忆。
广义的错误记忆是指一切形式的记忆扭曲现象,是相对于精确记忆而言的。
狭义的错误记忆是指一种诱发性的错误记忆,即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并未呈现过的词或并未发生过的事出现。
错误记忆产生的原因:当人们体验了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信息之后,易于将一些和以前呈现过的信息相关的但实际上并未呈现过的项目判断为是发生过的。
DRM范式是向被试呈现由多个关联词组成的词表,并且这些词均与一个从未呈现过的词(被称为关键诱饵)存在很高的语义相关,结果在随后的回忆或再认测验中,可以看到被试对关键诱饵较高水平的错误回忆或再认。
该范式暗含着一个前提逻辑,人对事件的记忆存在语义相关或联想,加工一个事件的同时会激活另一个事件,即关键诱饵与学过词之间的高语义相似性或联想是引发错误记忆的关键变量。
本实验为混合设计实验,被试内设计为两种呈现方式和三种再认内容,被试间设计为20ms和600ms。
因变量为再认率。
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内容呈现方式对于错误记忆的影响。
2 方法:2.1 被试: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学生2.2 仪器与材料:XP系统计算机、E-prime软件、错误记忆实验2.3 实验程序(操作步骤、指导语等):选取被试参加实验,向被试讲明实验的目的及流程,指导语为“本实验首先会呈现一些词语,然后对这些词语进行再认”3 结果:4 讨论该结果表明,内容的呈现时间不同,再认率也不同,呈现时间为600ms的再认率远远高于20ms;而再认类别不同,再认率差异也很大,学过词的再认率最高,诱饵词的再认率低于学过词,但远远高于无关词,很好的验证了DRM范式,即被试对关键诱饵较高水平的错误回忆或再认;且呈现方式不同,被试的再认率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心理实验设计与分析

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心理实验设计与分析认知心理实验是心理学领域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索和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活动。
实验设计与分析在认知心理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们帮助研究者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文将介绍认知心理实验设计与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一、实验设计1. 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在进行实验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
这有助于研究者明确实验的目标,设计合适的任务和测量指标。
2. 确定实验参与者:实验参与者的选择要尽可能符合研究问题和目标。
通常,研究者会采用随机抽样来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相似性,以减少个体差异的干扰。
3. 设计实验材料和任务:根据研究目的,研究者需要设计合适的实验材料和任务。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常用的实验任务包括注意力任务、记忆任务、推理任务等。
4. 控制实验条件:为了探究特定的认知过程,实验条件需要被严格控制。
例如,可以控制视觉刺激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出现位置,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 随机分组和对照组:为了减少个体差异的干扰,研究者通常会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干预或处理,而对照组不接受干预。
6. 数据收集:实施实验后,研究者需要收集数据。
常用的数据收集方式包括实验记录、问卷调查、反应时间测量等。
二、数据分析1. 数据清洗和整理: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研究者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
这包括删除异常值、处理缺失数据以及转换数据格式等。
2.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实验数据的基本情况。
常见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标准差、频数和百分比等。
3. 统计假设检验:为了验证研究假设,研究者通常会进行统计假设检验。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回归分析等。
4. 效应量的计算:效应量用于衡量研究中的效应大小。
常用的效应量指标包括Cohen's d、r等。
计算效应量有助于研究者理解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心理学认知实习报告

随着我国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选择了认知心理学作为实习方向。
本次实习在XX大学心理学院认知实验室进行,为期一个月。
二、实习目的1. 熟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掌握认知心理学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4. 为今后从事心理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习内容1. 认知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在实习期间,我认真学习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
通过阅读教材、参加讲座、与导师讨论等方式,对认知心理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认知心理学实验设计与操作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多个认知心理学实验,包括感知实验、记忆实验、思维实验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习了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技能。
(1)感知实验:我参与了视觉错觉实验,通过观察图形、颜色、空间等变化,了解视觉感知的规律。
(2)记忆实验:我参与了短期记忆实验,通过记忆数字、字母等,了解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
(3)思维实验:我参与了逻辑推理实验,通过解决数学、逻辑等问题,了解思维的规律。
3. 团队合作与沟通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实验室的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多个实验项目。
在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环节,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我也学会了与导师、同学进行有效沟通,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严谨的科研态度,注重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数据的可靠性。
这对我今后从事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提高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多个实验项目,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我也学会了与导师、同学进行有效沟通,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1.题目(新添加)
a)自己根据实验信息给实验起一个新的题目,可依据“明确实验的自变量与因变量”
这一标准起,如减法反应时实验可以命名为“反应方式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反应
复杂性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2.实验目的
a)尽可能自己总结实验本身的目的,如“运用减法反应时法来确定被试的辨别时间和
反应选择时间”。
b)尽可能避免“通过反应时ABC实验学习使用减法反应时法”和“学习和掌握瞬时
记忆的研究方法”这类的表述。
3.研究方法
a)被试(新添加)
i.被试数量、被试的信息(性别、年龄),无须提供姓名。
b)实验设计(新添加)
i.最起码写清楚实验设计、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控制变量。
c)实验主要设备、材料
d)实验过程
4.实验结果及分析部分
a)呈现主要结果,不要提供原始数据(原始数据提供在附录部分)。
b)如果用表格的方式来呈现数据的话,需要用三线表呈现,并且要有表序和表题,数
字的小数点位数最好相同。
三线表是表格中的一种,科技书刊中普遍采用三线表。
三线表通常只有3条线,即顶线、
底线和栏目线(注意:没有竖线)。
其中顶线和底线为粗线。
当然,三线表不一定只有
↑
顶线
项目栏
表体
↑
栏目线底线
举例:
表1 被试在不同反应方式下的反应时(ms)
反应方式a M SD
简单反应212 123
选择反应534 234
辨别反应283 167
注:a为被试总量是18人
被试在不同反应方式下的反应时间见表1。
由此可确定选择被试的辨别时间=辨别反应时-简单反应时=283-212=71 ms ,选择时间=选择反应-辨别反应=534-283=251 ms。
表2 不同性别的被试在不同反应方式下的反应时(ms)
反应方式
性别简单反应选择反应辨别反应M SD M SD M SD
男212 123 534 234 283 167
女.221 132 432 243 276 157
表3 被试反应时的原始数据(ms)
反应方式
反应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简单反应
被试1选择反应
辨别反应
简单反应
被试2选择反应
辨别反应
表4 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ms)
识记数码长度
反应类型 1 2 4 6
M SD M SD M SD M SD 是反应212 123 534 234 534 234 283 167
否反应221 132 432 243 432 243 276 157
5.讨论部分
a)可以考虑本实验的程序有哪些变量没有控制好,该方法的某些不足之处等等。
6.参考文献
a)注意格式
1.黄丽, 杨廷忠, 季忠民.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中国人群适用性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 2003, 17(1): 54-56.
2.王甦, 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25~234.
7.篇幅问题
a)不必刻意追求字数,最好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