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义理之学中的人性结构模式
从血气心智到内心和谐:论戴震的人性论

一
个不断完善和发展 的过程 ,从 而将 传统 的人 性论 发展
成 以 “ 气 心 智 ” 为 特 色 的 新 的人 性 理 论 。 血
一
百人 。从 戴震 学术产 生 的时代背 景 ,到戴 震学 术思 想 的 精髓 ,再 至戴 震学术 思想 的深 远影 响 ,无一 不涉 猎。港 澳 台地 区及海外学 者 中,以钱 穆 、余英 时为 代表 ,对 戴 震思想 的研究较为翔 实 ,如余 英 时 《 戴 震 与章 学诚 》 论
对 于戴 震思想 的研 究 , 自戴 震生活 的 时代起 ,许多 学者便 给予了较大关 注 。戴 震死 后 ,继 承 、研究 戴学 的
学 者 层 出不 穷 ,其研 究 分 成 两 类 ,一 类 研 究 戴 震 哲 学 思
想 ,大多肯定其 唯物 主义思想 ,如焦循的 《 申戴》 ( 雕 《 菰楼 集》 卷七 ) 、章炳麟 的 《 释戴》 ( 《 文录》 卷 一 ) 、 梁启超 的 《 东 原 哲学 》 《 东 原 著述 纂校 书 目考》 戴 、 戴 ( 饮冰 室文集》 卷 四十) 《 、胡适 的 《 戴东原哲学》、容肇 祖的 《 戴震说的理及求理 的方法 》 等 ;另一类研 究戴震 的小 学 、文 献 学 ,如 刘 师 培 的 《 注 说 》 转 、马 裕 藻 的
所著 《 清代考据学研究》 对 清代考 据学 的学术 宗 旨、治
学 精 神 、考 据 方 法 等 问 题 进 行 了 较 深 入 的研 究 。姜 广 辉
( 戴 东原二 百年生 日纪念论文集》 、胡适 《 《 ) 一记 中央 图 书馆所 藏的直隶河渠书稿本》 (《 胡适手稿》 第一集卷 )
戴震人性论思想探析

戴震人性论思想探析崔海亮(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收稿日期]2008-01-07[作者简介]崔海亮(1972-),男,河南渑池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戴震最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原善》和《孟子字义疏证》中,把血气心知规定为人性,认为人性就是欲、情、知的统一。
人要经过不断学习,使“心知”达到“神明”才能去除私蔽,从而达到人性真正的善。
戴震人性论与孟子的人性论差别较大,而与荀子的思路大体一致。
[关键词] 戴震 人性论 欲 情 知[中图分类号] B24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8)07-0046-04 哲学家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以下简称《疏证》)一书中批判了程朱理学理欲二分的道德价值观。
在此书中,戴震认为如果理欲二分,必然会导致以意见为理、进而以理杀人的社会恶果。
戴震认为人性就是“血气心知”,是欲、情、知的统一。
人的情欲是人性的表现,人特有的“心知”能引导人的情欲合理发展,情欲的合理满足就是理,或者天理。
因此,理存于欲。
戴震人性论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正当欲望的合理性,反映了社会下层小生产者要求发展商品经济、满足物质欲望的强烈要求。
由此可见,戴震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他的人性论。
一、戴震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一)血气心知为性戴震对人性的规定以其在《疏证》卷下中的表述最具代表性,为方便讨论,现将这一段内容摘录如下: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
给于欲者,声色臭味也,而因有爱畏;发乎情者,喜怒哀乐也,而因有惨舒;辨于知者,美丑是非也,而因有好恶。
声色臭味之欲,资以养其生;喜怒哀乐之情,感而接于物;美丑是非之知,极而通于天地鬼神。
声色臭味之爱畏以分,五行生克为之也;喜怒哀乐之惨舒以分,时遇顺逆为之也;美丑是非之好恶以分,志虑从违为之也。
是皆成性然也。
戴震认为,人性是血气心知,欲、情、知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出生以后具有的。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戴震(1724-1777年),字鼎孙,号学伯,江苏镇江丹徒(今属扬州市)人,清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思想家。
他提倡大众教育,倡导道德伦理,被誉为“论戴(美品)迈西伯”。
戴震的女性伦理观可以从他的散文作品中得知。
他倡导的女性伦理观分为三个方面:妇女的角色、妇女的教育与修养以及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
戴震认为妇女有自己独特的角色和责任。
他认为:“妇女者,天之所覃养者也。
”他主张妇女应当以贤良之德为基础,才能真正履行好她们的角色。
他认为妇女应当具备勤劳、持家、俭朴、忍让等美德,以此来维护家庭的和谐。
他说:“贤良者足以悦人,抚子者足以诱人,又足以规戒儿女,治房内,辅治天下也。
”从戴震所倡导的妇女角色来看,他没有将妇女局限在家庭生活的方面,而是认为妇女有着更深层次的责任和使命。
戴震强调妇女的教育与修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他说:“母者,使子者也。
教母者,理子者也,外坚内直。
”他主张妇女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以此来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子女。
他认为,妇女的修养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提升,更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影响和塑造子女的品性。
他主张妇女应当具备文学、音乐、绘画等多方面的素养,以便能够用优秀的文化修养来感染和教育子女。
戴震的女性伦理观将妇女定位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强调妇女的教育和修养对于整个家庭的健康和和谐至关重要。
戴震在夫妻相处之道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夫妻之间应当相互尊重,互相包容。
他说:“夫妇相宜,唯和而已。
能行和而不相侵犯者,其家道则回复。
”他主张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权益和需求,不要干涉对方的自由与独立。
他同时也强调妇女要善于沟通和化解矛盾,以保持夫妻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他说:“然夫妇之处亦有伏藏巧妙之法,自知即能无事无障,即知偶或有所忍,尚宽大过日。
”从戴震的观点来看,夫妻之间应当相互迁就、互相理解,并通过善于沟通的方式来排解矛盾和解决问题。
戴震的女性伦理观强调妇女的角色和责任、妇女的教育与修养以及夫妻相处之道。
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

《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摘要:基于学界对此议题涉猎不多,本文就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进行思考,以期探寻戴氏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助益当前公民理想人格塑造,在戴氏看来,凡天地、人物、事为等“实体实事”(“自然”)之中都有“理”的存在,这个“理”实为它们本身存在的“必然”之“则”(规律、制度或准则等),戴震人格理想既有对孔孟儒学理想人格的吸收与继承,也有对宋明理学与老庄释家理想人格的批判反思,体现了戴震人格理想的传承性、创新性、批判性与超越性等特征陶武摘要:人格问题一直为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关注。
乾嘉汉学主将戴震从三个方面诠释儒家理想人格内涵:士者以究心学术、心系民生为本,君子以仁欲兼得、闻道教化为要,圣人以仁智中和、自然无失为归。
戴震理想人格思想呈现了传承与创新、批判与反思、超越与局限等特征,并在理想人格培养的基本原则、有效途径和信心源泉等方面表现出诸多独到之处。
对此论题的研究于探寻戴氏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促进当前公民理想人格塑造应当有所助益。
关键词:戴震;理想人格;诠释;特征;启示中图分类号:B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0)03-0100-006人格问题一直为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关注。
理想人格是人们追求的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理想人生境界。
儒家哲学认为:“人是群体的人,个人应服从家庭和国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达到人格的完善。
”[1]身为乾嘉汉学翘楚,戴震更为关注义理之学,他秉承“正人心之要”的夙愿,致力儒家理想人格的诠释与践履。
基于学界对此议题涉猎不多,本文就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进行思考,以期探寻戴氏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助益当前公民理想人格塑造。
一、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化中人们最推崇的人格范型,这种人格范型最典型地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
”[2]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最为推崇理想人格构建。
戴震性善说中的“礼”与“理”

戴震性善说中的“礼”与“理”1. 引言1.1 作者简介戴震(1723-1777),字震之,号心斋,湖广利津县(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
清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戴震在18世纪中叶提出了“性善说”,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内在良知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的“性善说”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戴震性善说”的代表人物。
戴震曾任过乡试解元、京官、显甲、阁臣等职务,但他辞官归隐,致力于先秦经典的研究和教育事业。
他创立了湖南书院,提倡“格物致知”,倡导“治学”和“真知灼见”。
他对古代经典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在儒家学说中为“性”、“理”、“礼”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戴震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当代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1.2 文献背景戴震的《性理大全》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称为“戴震性善说”。
这部经典深入探讨了礼与理的关系和作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献背景方面,戴震的思想深受孟子、程颢、程颐等先贤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戴震性善说”。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性理大全》被广泛传阅和研究,被视为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震的思想也在后世不断被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戴震性善说的研究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与理的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1.3 研究意义戴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关于“礼”与“理”的论述,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内涵,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之道、人伦道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戴震性善说中的“礼”与“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戴震关于“礼”与“理”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本质。
从义理之性到血气心知:朱熹与戴震人性论的比较

从义理之性到血气心知:朱熹与戴震人性论的比较
吴 磊 天
(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 4 1 0 0 3 )
摘 要 :朱熹提 出义理之性 ,建构完备 的心性体 系,复兴 了 儒 学。然而 , 程 朱理 学逐 渐衰 落下去 ,沦为政治权威的 婢女;原始儒 学中那种对社会 的责任感 、积极 的入世情怀和人本精 神丧 失殆尽 。正 因为如此,戴震从性与理 、理与 欲 的关系 , 以及强化三纲五常的伦理 规范所 带来 的严 重后果 三方面展开对朱 熹人性 论的批判 。 人性包括血 气与心知 , 血气表现为情欲, 心知发展为义理。 戴震 以 血 气心知 的统一体批 判朱 熹性 二元论存在 的局 限性, 其 目的在于倡 导“ 体 民之情 ,遂 民之欲” 的王道政治 ,回归原始儒 学的人本精 神。
we l l a s Re a s o n a n d d e s i r e ,a n d s e r i o u s c o n s e q u e n c e s b r o u g h t b y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r e e c a r d i n a l g u i d e s nd a iv f e c o n s t a n t
v i r t u e s . H u ma n n a ur t e i n c l u d e d Xu e Qi a n d Xi n Z h i . X u e Qi wa s o f t e n i n he t c l o a k o f l u s t , nd a Xi n Z h i d e v e l o p e d i n t o R e a i z e d l i mi t a t i o n s o f C h u Hs i ’ S t h e o y r o n h u ma n n a ur t e b y u s e o f u n i t y o f Xu e Q i a n d Xi n Z h i f o r he t
戴震理欲观探析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戴震的生平与思想背景•戴震的理欲观概述•戴震理欲观的核心内容•戴震理欲观的现代意义•戴震理欲观的局限与不足•戴震理欲观的影响与发展•结论与展望目录01戴震的生平与思想背景1戴震的生平简介23戴震,原名戴秉权,字震,号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皖派代表人物。
戴震出生于一个手工业家庭,自幼聪敏好学,10岁应童子试,15岁应乡试,16岁中举人。
戴震曾先后在南方多所著名书院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
戴震所处的时代背景此时,儒家思想已经高度发展,但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理学逐渐暴露出其弊端。
戴震生活在清代中叶,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戴震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他的思想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土壤。
戴震的思想来源戴震的思想来源复杂,既包括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包括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
戴震对佛学也有研究,并深受其影响。
此外,戴震还吸收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也是他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01020302戴震的理欲观概述理欲观的定义与内涵定义戴震的理欲观是一种对理性和欲望关系的看法,他认为理性与欲望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存在内在的统一性。
内涵戴震强调理性和欲望的相互依存和转化,认为只有通过满足基本的欲望才能实现真正的理性,同时理性和欲望的统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理欲观的理论基础以气为本情欲归仁血气心知理欲观的历史地位对传统理欲观的突破对现代哲学的启示03戴震理欲观的核心内容理欲平衡是指个人的欲望和社会的规范、道德相协调。
在戴震看来,人的欲望是合理的,但需要通过社会规范和道德来进行调节。
协调理欲意味着既不能完全压抑欲望,也不能放纵欲望。
要使欲望与道德规范相协调,需要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理欲的平衡与协调VS理欲的动态平衡与变化理欲的实践与应用戴震认为,理欲观具有实践和应用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不断调整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
论戴震义理之学的基本含义

摘要:戴震(1723-1777),字东原,是我国18世纪著名的思想家。
戴震继承了孔孟儒学正统和程朱理学精髓,上接于天道、中纳于仁道、下体于世道,创新建构了应世的义理之学。
其认为:理与性互明相生,理与欲互融相合,理与情互动相显。
关键词:戴震;义理;含义戴震带着正人世、扬正儒的抱负,继承了孔孟儒学正统和程朱理学精髓,上接于天道、中纳于仁道、下体于世道。
创新建构了应世的义理之学。
戴震认为理者。
察之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亦曰文缕。
理、缕,语之转耳)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
理就是人们在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而得出的关于其本质的正确认识。
即分理;理在形质上叫肌理、腠理、文理;事物之间各持其所以然相互区别,而又有序相存,即是条理。
人们只有抛却冥空虚构、深入研究事物之道,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即得理。
只有讲理、依理,才能事通意顺、合仁达智、毫厘不爽。
戴震之理的阐述,是通过对理与性、欲、情等关系的考察而渐明其蕴的。
一、理与性互明相生戴震认为,理与性都是分于阴阳五行而各具其义的。
人性就是阴阳五行而发的善,由人们对人伦日用的体察而得备。
戴震指出:性者,分于阴阳五行以为血气、心知、品物,区以别焉,举凡既生以后所有之事,所具之能,所全之德,咸以是为其本,故《易》曰:‘成之者性也。
’&&天道,阴阳五行而已矣;人物之性,成分于道,各成其殊者而已矣。
性是从阴阳五行的自然之道中聚化各具的人、物之特性,它是千形百态之物适应其生存环境所集有的自得属性,并按其性而诞生进化。
人、物虽各具其性,但同类之性相差不大,上圣下愚大体相近。
此以震耳发聩之声,呐喊出人人生而平等的最强音。
性与理义同源相通。
随物而具。
可知,戴震之性是生于自然,合于仁义,行于人伦,体于日用的实性论;性能开通,通过后天的努力,下智能够曰进于智,涂之人可以为禹,就能达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震义理之学中的人性结构模式戴震论“人性”,是展示其进步伦理观和思想启蒙意义的重要方面,是其义理之学的核心内容。
戴震从元气实体的本体论观点来规定人性,反对宋儒以所谓“天理”来“凑泊附著以为性”,把其人性理论建构在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
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人类学或伦理学的含义。
本文将从人性的生成阶段、人性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对戴震的人性结构模式学说做一番梳理,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戴震人性思想的核心内容。
人性的生成阶段戴震论“性”,首先把“性”描述为一个生成的过程。
戴震的这一思想完全是来源于《周易》。
《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戴震通过对《周易》这段话的诠释,实则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意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戴震是借由疏证、诠释儒家典籍来表达展露自己的思想。
从这种借由“经言”外衣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形式来看,戴震与中国所有思想家并无本质的差别。
对《周易·系辞上》的这段话,戴震认为它正好表征了人性生成的三个阶段。
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戴震这样说:“一阴一阳,盖言天地之化不已也。
道也。
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以是见天地之顺。
”[①]何谓“顺?”戴震解释说:“言乎自然之谓顺”,“上之见乎天道是谓顺”。
由于戴震认为性本之于天道,所以把“天地之顺”看着是人性生成的第一阶段,生命现象的存在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如何解释“继之者善也”这句话?戴震认为“天地之常”是“继之者善也”的内容。
所谓“天地之常”是指阴阳二气的变化,是一个由天道蕴涵“性”内容之变化演化到人生内容之变化的过程。
戴震说:“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
条理之秩然,礼至著也;条理之截然,义至著也,以是见天地之常。
三者咸得,天下之懿德也,人物之常也”。
[②]戴震在这里是以“生”释“仁”,“仁”是人生命存在的道德内涵,有生命便有条理,有生命便衍生出仁、义、理等道德内容,道德的存在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人性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其进入社会领域,戴震认为人性生成的第三阶段是“天地之德”。
他说:“言乎人物之生,其善则与天地继承不隔者也。
有天地,然后有人物;有人物而辨其资始曰性”。
[③]人性的内容就存在于日用事为之中,日用事为即指社会生活。
戴震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人性生成第三阶段的内容。
这三个阶段,既是戴震对《周易·系辞上》这段话的新的理解和诠释,也是戴震对人性生成阶段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戴震便由“性”的生成进到了对“性”的结构的剖析。
人性的自然结构模式:才、性、命的内在统一“性”作为沟通与连接天道与人道的中间环节,从逻辑上说,它必然在内在结构上既包含有天道方面的一般特性,也包含有人道方面的一般特性。
才、性、命是戴震自然人性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
戴震义理之学之主旨核心即在于“理欲之辨”,而自然人性论正是其“理欲之辨”的理论基础。
戴震把才、性、命称之为“天性”,他说:“所谓性,所谓才,皆言乎气质而已矣”,才、性、命,“合而言之,是谓天性”。
戴震的自然人性思想所探讨的是人的自由与外在客观必然性的关系问题。
何谓“才”?戴震说:“才者,人与百物各如其性以为形质,而知能遂区以别焉”、“据其体质而言谓之才”。
[④]所谓“才”就是指人与百物依据各自不同本性所呈现的自然形质和知觉能力,是指人自身的材质及功能;何谓“命”?戴震说:“气化生人生物,据其限于所分而言谓之命”,“凡命之为言,如命之东则不得而西,皆有数以限之,非受命者所得逾”,还说:“论气数,论理义,命皆为限制之名”。
[⑤]所谓“命”就是由阴阳五行所分得的不同规定性,是人得之于天者;就像金锡的器皿要受金锡的本性限制一样。
在才、性、命三者中,戴震论“命”颇异于孔孟,也不同于程朱,戴震把“命”理解为人得于天者,戴震有时又把人的这种规定性训释为“分”。
他说“《大戴礼记》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
分于道者,分于阴阳五行也。
……各随所分而形于一,各成其性也。
”[⑥]针对彭允初与之论性反复强调“天命”的重要性,戴震举例予以反驳:“譬天地于大树,有华、有实、有叶之不同,而华、实、叶皆分于树。
形之巨细、色臭之浓淡,味之厚薄,又华与华不同,实与实不同。
一言乎分,则各限于所分。
”不但人“分”于天地之气,就是动植物也是“分”于天地之气。
[⑦]何谓“性”?前面已言之甚详,此不赘引,简言之就是“据其为人物之本始而言谓之性”。
[⑧]所谓“性”即源于阴阳五行所构成的个人特质。
在戴震看来,才、性、命是一个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有机整体,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性的自然本质属性。
“成是性,斯为是才。
别而言之,曰命,曰性,曰才;合而言之,是谓天性”。
[⑨]才、性、命共同构成了人性的自然本质。
戴震以器具为喻,形象地说明了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他说:“犹金锡之在冶,冶金以为器,则其器金也;冶锡以为器,则其器锡也;品物之不同如是矣。
从而察之,金锡之精良与否,其器之为质,一如乎所冶之金锡,一类之中又复不同如是矣。
为金为锡,及其金锡之精良与否,性之喻也;其分于五金之中,而器之所以为器即于是乎限,命之喻也;就器而别之,孰金孰锡,孰精良与否,才之喻也”。
[⑩]在才、性、命三个范畴中,性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
“性,言乎成于人人之举凡自为。
性,其本也”。
关于“性”、“命”关系,戴震认为,“性”具有主动性,而“命”则具有受动性,是得之于天的必然性。
在“性”、“命”关系上,戴震基本认可孟子的观点,并没有做太多的发挥,关于“才”、“性”关系,戴震虽取之于《孟子》却有较大的发挥和超越,并提出了“性善才美”说,即“人之性善,故才亦美”,“性善则才亦美”。
[11]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戴震用了两章篇幅来说明它们的内涵。
他引用孟子的话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12]戴震对此评论说:“孟子所谓性,所谓才,皆言乎气禀而已矣。
”[13] “性”是构成人的最初始的本质,是隐含在事物之中的内在抽象的东西;而才则是性所显示出来的形体气质,是显露于事物之外的外在的可见的东西。
所以,“性以本始言,才以体质言也。
”[14] “才质者,性之所呈也”,人的才质如何,于性之损益皆无关联,“才之美恶,于性无所增,亦无所损”。
在戴震看来,人的才质如何,与人性善恶也没有直接联系;戴震还认为,“禀受之全,则性也;其体质之全,则才也”。
[15] “性”是禀受阴阳五行之气之全,而“才”则是禀受体质之全,“性”之与“才”,犹本质与现象之关系不可或分,无“性”则“才质”无以依附;无“才质”则“性”无所显现,“言才则性见,言性则才见”,性的如何决定了才质的如何。
“分于阴阳五行而成性各殊,则才质因之而殊。
”那么,如何解释人与人之间才质所出现的差异?戴震认为关键是后天“习染”的缘故。
他说:“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食以养其生,充之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于贤人圣人,其故一也”。
[16]人不食则必死,人不学则必愚,成圣成贤,并非先天可得,乃后天学习所使然,犹如人身因饮食而获得滋养一样。
“试以人之形体与人之德性比而论之。
形体始乎幼小,终乎长大;德行始乎蒙昧,终乎圣智,其形体之长大也,资于饮食之养,乃长日加益,非复其初;德性资于学问,进而圣智,非复其初,明矣”。
[17]戴震在其人性的自然结构中,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在自然性上,而在社会性上。
后天的习染和学习是人性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化的必然契机。
人性的社会结构模式:欲、情、知的内在统一如果说戴震从“性”的自然层面论述了才、性、命的内在统一,那么,对欲、情、知的内在统一,戴震则是从社会的层面来论述的。
较之于性的自然层面,戴震对性的社会层面论述得更为详尽。
戴震指出,人性的社会结构模式由欲、情、知三个不同的层面构成,他说:“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
给于欲者,声色臭味也,而因有爱畏;发乎情者,喜怒哀乐也,而因有惨舒;辨于知者,美丑是非也,而因有好恶。
声色臭味之欲,资以养其生;喜怒哀乐之情,感而接于物;美丑是非之知,极而通于天地鬼神……。
是皆成性然也。
”[18]可以说,人性欲、情、知三个层面的构成与人性生成的三个阶段是一致的,它们之间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戴震把它具体为三对对应关系:第一层次是“性之事—自然—欲”;第二层次是“性之能—必然—情”;第三层次是“性之德—本然—知”。
关于第一层次,戴震指出,“人与物同有欲,欲也者,性之事也。
”[19]人与物皆有生理欲求,此人与物同者;然人与物由于禀阴阳五行之气不同,形成各种本质差异,此人与物异者。
“性之能”处于人性的“自然”阶段。
关于第二层次,戴震指出,“人与物同有觉。
觉也者,性之能也。
”[20]人与物皆有感知功能,但人、物之感知功能不同,人的感知的延伸也就有了“情”即“喜怒哀乐之情”,“性”之发为“情”,是“性”发展演化的必然逻辑结果。
“性之能”处于人性的“必然”阶段。
关于第三层次,戴震指出,“欲不失之私,则仁;觉不失之弊,则智;仁且智,非有所加于事能也,性之德也。
”[21]此所谓“德”即指“言乎本然之谓德”。
人之欲望不沉溺于私欲,人之感知不被外物所蒙蔽,即是仁与智。
“智”所涵盖的内容就是“美丑是非”,是“情”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无论是性之事、性之能、性之德,皆本之于“五行阴阳以成性”,是建构在实性的基础之上。
“性之德”处于人性的“本然”阶段。
戴震对人性社会结构的描述更多是受到荀子的影响。
因为荀子认为天生就的“性”是最根本的,“情”不过是“性之质”,是在“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
而“欲”又是“情”对外物的感应产生的,是“情之应”。
由于情与欲都是在人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性恶便可能导致情欲恶。
为了改变人性恶,就要通过“化性起伪”、“解蔽”的过程即通过外在环境、道德磨砺及后天学习,以达到改变人性恶的目的。
荀子的人性学说给了戴震两方面的启示:一是强调了人性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二是强调了后天学习对改变人性的重要性。
对于戴震与荀子之间的关系,近现代已有不少学者看到了这一点。
章太炎就指出:“极震所议,与孙卿若合符”。
[22]钱穆也指出:“今考东原思想,亦多推本晚周,……而其言时近荀卿。
”[23]容肇祖也肯定地认为“戴震的学说,多渊源于荀子。
戴震说‘解蔽莫如学’,而荀卿则有《解蔽篇》,又有《劝学篇》为《荀子》一书的冠首。
”[24]对于戴震人性学说的进步意义,最早给予关注和认同的是蔡元培先生,他在《中国伦理学史》中对戴震的人性学说与西方功利派的伦理思想做了比较,指出,“至东原而始以人之欲为己之欲之界,以人之情为己之情之界,与西洋功利派之伦理学所谓人各自由而以他人之自由为界者同”。
[25]而胡适在《戴东原的哲学》中也指出戴氏的主张与边沁、弥尔一派的乐利主义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