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现代管理学名称解释

1、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日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合理高效地协调和使用管理组织的人、财、物等资源,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包括对各种资源在使用中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问题。
3、现代管理学——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4、行为科学——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5、例外原则——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般日常事务处理权授给下级管理人员,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与监督权6、管理的人本原则——就是要求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价值,并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7、系统——是指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具有其各个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并和一定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8、管理系统——是由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组成的并由管理者负责控制的一个整体;9、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是通过提高经济活动的效果而得到的实际经济利益。
10、社会效益一一是人们的各种活动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或有益的效果。
11、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12、管理人格——就足管理者的人格,足管理道德的最高实现,是管理规范在管理者心灵中的内化。
13、行政手段——是一种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和行政岗位的权力,运川命令、指示等强制性的方式,对下属或下行政层级的机关施加直接影响的方法14、法律手段——(广义)是一种运用法律规范和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各种行为规则进行管理的方法(人到国家的宪法,小到学生守则,村民公约);15、经济手段——是一种通过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去刺激组织和个人行为动力的管理手段。
现代管理学的名词解释

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根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学: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行为科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决策:是指管理者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目标,制定并选择方案的过程。
预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
正式组织:是指按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基于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组织。
管理幅度:一级组织下辖机构的数量,或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和监督下级人员的数量。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丰富人的知识、提升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发挥人的潜能。
职位分类:是指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及工作难易程度对组织系统的职位予以分门别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职位描述:是规定某一职位的工作目标、职责范围、技能要求、工作条件及职位关系的书面文件。
品位分类:是指依据资格条件把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品位等级的人事分类方法人事考评:是人事考核、评价的总称,是指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
人事培训:为开发组织人力资源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岗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进行的培养、训练。
领导:在社会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中,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动员组织成员以实现目标的过程。
激励: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协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
2现代管理学总复习名词解释

《现代管理学》学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管”、“理”二字连用,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或物的管束处理过程。
2、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职工在共同劳动过程中,由于共同爱好、情感、价值观念以及其他原因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4、所谓反馈,是指一个系统输出的信息反作用于输入信息,并影响信息的再输出,发挥控制和调节作用。
5、企业再造的目标不是渐进改变或局部改善,不是简单的产值、利润的增加,而是要实现企业性能和绩效的飞跃,故企业再造被称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场革命”。
6、所谓“红海”:是指当前业已存在的饱和市场,其利润前景暗淡,恶性竞争此起彼伏。
7、所谓“红海战略”,是指竞争的结果,是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一种“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战略。
8、决策: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人们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行为确定目标、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
9、所谓战略决策,是指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带有全局性、方向性,以及影响深远的决策。
10、所谓战术决策,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
11、所谓预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
12、所谓决策规则,是指决策者在选择决策方案时遵循的决策程序和方法。
13、决策体制是指由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
14、决策中枢系统是公共决策的核心,是由拥有决策权的领导机构和人员组成的。
15、决策信息系统是指由专业信息人员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等活动,为决策中枢系统提供决策信息的组织体系。
16、职位是依据组织目标的需要而设立的具体工作岗位。
17、所谓协作性理解,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客观全面地理解组织共同目标。
18、所谓个人性理解,是指组织成员从个人利益出发,主观片面地理解组织共同目标。
19、所谓自我超越,是指组织成员要不断学习,克服成见,勇于接受新观念和新方法。
自考现代管理学学习重点

自考《现代管理学》学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管”、“理"二字连用,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或物的管束处理过程。
2、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职工在共同劳动过程中,由于共同爱好、情感、价值观念以及其他原因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4、所谓反馈,是指一个系统输出的信息反作用于输入信息,并影响信息的再输出,发挥控制和调节作用.5、企业再造的目标不是渐进改变或局部改善,不是简单的产值、利润的增加,而是要实现企业性能和绩效的飞跃,故企业再造被称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场革命”。
6、所谓“红海”:是指当前业已存在的饱和市场,其利润前景暗淡,恶性竞争此起彼伏。
7、所谓“红海战略”,是指竞争的结果,是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一种“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战略。
8、决策: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人们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行为确定目标、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
9、所谓战略决策,是指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带有全局性、方向性,以及影响深远的决策.10、所谓战术决策,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
11、所谓预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
12、所谓决策规则,是指决策者在选择决策方案时遵循的决策程序和方法。
13、决策体制是指由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14、决策中枢系统是公共决策的核心,是由拥有决策权的领导机构和人员组成的。
15、决策信息系统是指由专业信息人员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等活动,为决策中枢系统提供决策信息的组织体系。
16、职位是依据组织目标的需要而设立的具体工作岗位。
17、所谓协作性理解,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客观全面地理解组织共同目标。
18、所谓个人性理解,是指组织成员从个人利益出发,主观片面地理解组织共同目标。
19、所谓自我超越,是指组织成员要不断学习,克服成见,勇于接受新观念和新方法。
现代管理学名词解释

现代管理学名词解释1.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合理高效地协调和使用管理组织的人、财、物等资源,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包括对各种资源在使用中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问题。
3.现代管理学——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4.行为科学——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
5.例外原则——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处理权授给下级管理人员,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与监督权;6.管理的人本原则——就是要求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价值,并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7.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具有其各个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并和一定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8.管理系统——是由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组成的并由管理者负责控制的一个整体;9.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是通过提高经济活动的效果而得到的实际经济利益。
10.社会效益——是人们的各种活动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或有益的效果。
11.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12.管理人格——就是管理者的人格,是管理道德的最高实现,是管理规范在管理者心灵中的内化。
13.行政手段——是一种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和行政岗位的权力,运用命令、指示等强制性的方式,对下属或下一行政层级的机关施加直接影响的方法;14.法律手段——(广义)是一种运用法律规范和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各种行为规则进行管理的方法(大到国家的宪法,小到学生守则,村民公约);15.经济手段——是一种通过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去刺激组织和个人行为动力的管理手段。
现代管理学名词解释

决策:决策是人们针对特定的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多种方案并方案,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活动。
它本质上是人们对将要付诸行动的主观意志的表达。
预测:预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
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即专家意见函询调查法,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发明的一种方法。
其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的专家意见更为可靠,以古希腊遗址德尔菲为代号。
德尔菲的要点是(1)不记名投寄征询意见。
(2)收集各专家意见。
(3)统计、整理专家意见。
(4)将整理后意见进行多次反馈、咨询,直至意见比较集中为止。
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亦称畅谈会,是通过会议的形式,邀集有关专家就某一问题敞开思想,畅所欲言,从中收集决策方案或评估方案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分直接头脑风暴法和反对头脑风暴法两种。
提喻法:提喻法是通过讨论从其它角度提出的与方案有关或类似的其他方案,借助类比达到分析评估方案目的的方法。
1. 管理道德是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在社会一般道德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它是通过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去实现调整管理关系的目的的,并在管理关系和谐、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管理系统的优化,提高管理效益。
2.管理人格:就是管理者的人格,是管理道德的最高实现,是管理规范在管理者心灵中的内化,表现为管理者的道德心理、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3.管理道德评价:是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否合乎道德性所进行的价值评定。
4.管理道德教育:是指为培养管理者良好的道德品质,造就管理人格而对其进行的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的活动,也就根据管理职业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提倡和宣传管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从而对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的一个重要方式。
行政手段:是一种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和行政岗位的权利,运用命令、指示等强制性的方式,对下属或下一行政层级的机关施加直接影响的方法。
现代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2、企业再造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兴起了企业再造运动,形成了“从毛毛虫变蝴蝶”的革命。
3、企业再造:是指企业在产品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生产与管理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上能够得到显著改善,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
4、红海:是指当前产业已存在的饱和市场,其利润前景暗淡,恶性竞争此起彼伏。
5、红海战略:是指竞争的结果,是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一种“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战略.6、蓝海:是指未曾开辟的新兴市场,这一市场中的客户需求与传统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获得了利润高速增长的机会.7、蓝海战略:新兴的战略,它要求企业把注意力从市场的供给放转向需求方,从关注并力图超越竞争对手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即不参与瓜分现有的日趋萎缩的市场,也不以竞争对手为标杆,而是努力扩大需求摆脱竞争。
8、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9、战略决策:是指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都带有全局性、方向性,以及影响深远的决策。
10、战术决策:指为了达到组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
11、程序化决策:指决策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有规范化的固定程序,这些程序可以重复地利用于解决同类的问题。
12、非程序化决策:决策过程没固定程序和常规方法,解决的问题都是非重复出现的管理问题.13、平时决策: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决策者针对各种管理问题所作出的决策.14、危机决策:是指当组织的重大安全利益和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和挑战,组织生存处于危机时期,决策者作出的重要决策和应急反应.15、初始决策:指决策者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案所进行的初次选择。
16、追踪决策: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的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所作出的重新调整.17、确定型决策:指在决策环境和条件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决策者所进行的决策。
现代管理学原理部分知识

现代管理学原理部分知识第一章绪论1 管理定义注意:主体,客体,载体等(名词解释)定义:管理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主体:扮演管理者角色的组织或作为个体的管理者客体:指管理所指向的对象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目的: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实质是协调载体:组织资源(也可称为是保障)基本要素是人、目标、分工、协作2 管理职能的有关论述例:法约尔、戴维斯、孔茨等最早提出1916年法约尔---管理的五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0世纪30年代戴维斯--——三职能:计划、组织、控制50年代孔茨-———五职能说: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70年代概括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3 管理者的定义指那些从事管理过程的实现,而且对组织内的员工进行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其实施的人员4 管理者的基本技能有哪些?对不同的管理层次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观察力、决策力、应变力、组织力、前瞻力、谋划力、规划力、分析力等)对高层管理者:概念技能最重要,人际技能次之,技术技能再次之对中层管理者:人际技能最重要,概念技能次之,技术技能再次之对基层管理者:技术技能最重要,人际技能次之,概念技能在次之5 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角色理论中各种角色的识别(1)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履行组织与外界交往领导者:与下属沟通和建立关系,激励和培训员工联络者:保持同外界的接触和联系网络(2)信息传递角色:监察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3)决策制定类角色:发起者角色(或企业家角色)麻烦处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注意: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要扮演这么多角色是由管理者所处的环境决定的第二章管理理论1 泰勒的称号、著作、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评价称号:“科学管理之父”著作:《计件工资制》(1895)、《车间管理》(1903)、《科学管理原理》(1911)内容:工作定额、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标准化(工人在工作时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等都应该标准化)、差别计件付酬制、计划和执行相分离、精神革命(劳资双方为提高效率而合作)、例外原则评价:贡献(1)在于泰勒所提倡的在管理中运用科学方法和他本人的科学实践精神;(2)泰勒和他的同事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和方法,如时间与动作研究技术和差别计件工资制等弊端(1)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2)只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3)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2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企业活动类别的划分,管理职能的提出,评价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称号:“管理过程之父”企业活动类别: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管理职能即“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评价:贡献(1)系统性和理论性更强(2)强调管理的一般性,使得他的理论适用于许多领域(3)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原则,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总的来说仍然是正确的局限性(1)忽视对“人性”的研究,仍将人视为“经济人”、“机器人”(2)过分强调企业内部的管理,忽视外界环境对管理的影响3 霍桑实验的几个阶段及其结论,人际关系学说内容(1)工场照明试验1924—1927结论:照明情况与生产效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2)继电器装备室试验19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管理学名词解释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现代管理学的名词解释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根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学: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行为科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决策:是指管理者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目标,制定并选择方案的过程。
预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
正式组织:是指按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基于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组织。
管理幅度:一级组织下辖机构的数量,或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和监督下级人员的数量。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丰富人的知识、提升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发挥人的潜能。
职位分类:是指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及工作难易程度对组织系统的职位予以分门别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职位描述:是规定某一职位的工作目标、职责范围、技能要求、工作条件及职位关系的书面文件。
品位分类:是指依据资格条件把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品位等级的人事分类方法人事考评:是人事考核、评价的总称,是指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
人事培训:为开发组织人力资源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岗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进行的培养、训练。
领导:在社会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中,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动员组织成员以实现目标的过程。
激励: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协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
沟通:也称信息交流,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相关对象,以期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
控制:是指由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和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系统分析:是一种决策辅助技术,它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各种可行的方案或策略,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帮助决策者提高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程度,以便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案。
目标:是指始终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并促使人们积极行动以追求的结果,是人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目标管理:是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目标等活动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
程序:是对组织或部门的操作或事务处理流程的一种描述、计划与规定,是对按既定方式有效进行的工作实行控制或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工具。
预算:是指组织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有计划的财务活动的表现形式。
管理审计:是指组织或部门以外的专业审计机构对某一组织或部门的财务程序、财务经济来往情况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检查。
观察法:是一种主要依靠研究者的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和有关的辅助工具来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篇二:现代管理名词解释1、管理对象:管理的主体——管理者执行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总是要作用一定的人或事物,这些受作用的人或事物是管理的客体,即管理对象。
2、现代企业制度: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英国产业革命后,随着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来的一套企业根本制度。
其特征是以法人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为主要形式?3、管理的概念:是让其他人同自己一起,并通过其他人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3、管理是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的过程,来协调所有的人力和资源,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4、组织效力: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程度。
5、组织效率: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
6、法约尔“天桥”即允许同级间的人员取得直接联系,然后将所采取的行动报告给各自上级。
7、管理科学理论: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系统的观点、经济效果评价的标准、数学的方法、电子计算机的技术服务于决策的目的的。
8、规划论:是用以研究如何统筹安排,合理调度人员、社别、物资、资金、时间,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规划论是统筹学中发展最成熟的理论,包括闲心规划论和非线性规划论和动态规划论。
9、排队论:有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或等待线理论,是研究要求获得某种服务的对象所产生的随机性聚散现象的理论。
10、网络分析技术:是关键路线法、计划评审技术和统筹法的总称。
是一种用网络图来解决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中的计划和控制问题的管理技术。
11、系统工程:主要以人工系统为研究对象,把它看作是一种具有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模拟,以便最有效的实现预定目标。
12、创造顾客: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从潜在状态变成现实状态时,潜在的购买这种产品的效用的顾客也从潜在的状态变成现实状态。
篇三:现代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现代管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管理P5()2、管理学P18 ()3、现代管理学P224、比较研究法P285、定量分析法P296、历史研究法P297、案例研究法P298、例外原则P40()9、行为科学P46()10、企业再造P6011、红海战略P6612、蓝海战略P6713、决策P73()14、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P7415、危机决策P7416、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17、风险型决策P76()18、预测P76()19、决策模式P8020、全体一致规则P9121、多数裁定规则P9222、决策体制P9423、组织P10024、正式组织25、非正式组织P104()26、直线制P11927、职能制P120()28、直线职能制P12029、事业部制P12130、大部制P12931、人力资源管理P138()32、人力资源P13833、职位分类P145()34、职系P14535、职级P14536、职等P14537、职位描述P145()38、品位分类P15039、人事选聘P15240、人事考评P156()41、晕轮效应偏差P15842、近因效应偏差P15843、刻板印象偏差P15944、暗示效应偏差P15945、集中趋势偏差P15946、人事培训P15947、领导P162()48、领导者的影响力P16549、强制性影响力P165()50、非强制性影响力P16651、领导方式P193 52、激励P198()53、激励模式P198()54、强化P220 55、积极强化(正强化)与消极强化(负强化)P221 56、协调P226()57、沟通P228()58、控制P241 ()59、前馈控制P245 60、现场控制P246 61、反馈控制P247()62、系统分析P256()63、网络计划方法P273 64、网络图P275 65、工序(工作)P275 66、目标P284()67、目标管理P284()68、成果评价P29569、决策方法P308 70、理性决策方法P309 71、非理性决策方法P309 72、综合性决策方法P309 73、定性决策方法P309 74、定量决策方法P327 75、个人判断决策法P310 76、头脑风暴法P310 77、直接头脑风暴法P310 78、质疑头脑风暴法P314 79、德尔菲法P316 80、模拟决策法P321 81、方案前提分析法P325 82、决策树法P329 83、内部审计P342 84、程序与程序控制P342-343 85、预算P345 86、经营预算P346 87、投资预算P346 88、财务预算P346 89、零基预算法P347 90、项目预算法P348 91、损益控制法P351 92、投资报酬率分析法P351 93、管理审计P352()94、调查研究P360 95、抽样调查P366 96、抽样误差P367 97、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P367 98、简单随机抽样P368 99、等距抽样P368 100、分层随机抽样P369二、简答题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简述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P6(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3)简单的管理机构(4)人格化的管理权利(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2.简述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的国家管理的特点。
P7(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任占主导地位。
3.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具有哪些特征?P9(1)科学管理;(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4.简述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P10-12()()(1)系统化管理(2)民主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治化管理(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5.简述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P15()()(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6.简述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P19(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7.与传统管理学相比,现代管理学具有哪些新的特点?P22-23与传统管理学相比,现代管理学具有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等特点。
8.简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9.简述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主要途径。
(1 )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 )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 )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
(4 )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1.简述古代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P35具有直观性:(1)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2)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
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1)有许多反科学的方面。
比如借助迷信,神力天道来管理。
(2)有反人道的一面,个人利益和个人精神不被重视。
(3)包涵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强调自上而下严密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服从关系。
2.简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