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中国

合集下载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想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想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想《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这次在上电视作品选讲课的时候,我们集体观摩了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

第一次接触到焦波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室友从网上找来他的作品《俺爹俺娘》和我一起分享。

最后室友说:“拍得真好。

”当时我们都忙着备战,所以我也只是仅仅慨叹了一番便没了下文,不曾想上了大学竟也能和焦波的其他有接触。

整个《乡村里的中国》记录了农村人在一年的生活,由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全片主线线索穿插在内,讲述了以农民杜深忠和他身边的邻里乡亲为主角的故事。

这个摄制团队除了焦波导演以外,全部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正是这么一帮人,为我们展现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画卷。

其实要论镜头和拍摄手法,这部片子的拍摄技术没有那么高超。

但它采取了全程跟拍的模式,镜头前的村民不掩饰,不做作,即使面对镜头也还像平时一样生活着。

正因如此,它的真实、朴素才能打动屏幕前的观众。

在影片中,主角杜深忠无疑是整部片子里引人注目的焦点。

他和其他的农民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

有很多专家在看了这部片子之后都有评价说,杜深忠说的话,任哪个编剧也写不出这么好的台词,哪个演员也演不出这样的神态。

他喜欢写毛笔字却买不起宣纸,喜欢弹琵琶却不得不花费将近半年的收入。

他对儿子说,“这二亩的贫瘠土地养不了人”。

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一个平凡农民对外界的向往和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好归宿的期盼。

尽管这部片子的主题是乡村人一年的生活,但为了拍好这部片子,焦波和他的团队在农村,与这些农民共同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农民们的生活也能反映出我国农村现存的许多问题。

比如,城市里经常在农村里砍树搬过去搞绿化,用杜深忠的话说,“剜大腿上的肉往脸上贴”。

我们都只注重城市的面子工程,却忽视了农村的资源问题,这话从农民嘴里说出来,让人感觉更加深刻了不少。

总之,《乡村里的中国》为我们展现出了近距离的农民们的生活,并且从各个角度都揭示了一些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名字起得似乎很宏大,最开始看到片名时,我对这个片子是完全提不起兴趣的,当真正去看时才明白了自己
的肤浅,由一个村子折射反映整个中国的现状。

“乡村好像很多时候它是沉默的,但是其实它是一个特别广
大的真实。

”导演焦波选择了自己的老家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
峪村作为拍摄地点,自立春到立春,他带领一群年轻人在这里住
了373天,以24节气为时间线记录下了发生在这里的鲜活故事,
很真实地呈现了当下中国现实农村的生活样貌,农民生活的艰辛
不易和对生活的朴素见悟。

可见导演对农民和乡土都饱含深情,
太现实、太无奈、太沉默、太想哭。

片子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是杓峪村最终格格不入的文
化人——杜深忠。

曾在鲁迅文学院培训班学习,写得一手好书法,喜爱乐器的杜深忠说和人要吃饭一样,自己的精神也需要给养。

他会在洒满阳光的地板上蘸着水写毛笔字,会舍得花大价钱买一
把心心念念的琵琶还不敢告诉妻子真是的价格。

在乡里乡亲眼中
他是个不务正业异想天开的人,连村书记张自恩也说他“是个人才,就是果树管的少”。

在片中杜深忠说我从来就不热爱土地。

土地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千方百计想摆脱的东西。

这是最真实的农民,也是最真
实的农村。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乡村里的中国》是电影《Motherland》的续集,记录了电影《Wild China》的历史记录的中国的变化。

故事主要发生在乡村:棚户社会的发展历程,家庭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乡旅之情的追寻。

它试图在记录中揭示着中国乡村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和社会改变,这也是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社会经济的变化的一部分。

由知名的BBC《Wild China》的制作人Mark Williams执导,他和他的团队花了三年时间,从全中国九个省最古老的乡村走访到最发达的城市,以及拍摄所有转变中的精彩片段。

全片以中国农民在本土生活及其改变的脚步走向成长为核心,画面犹如无声的油画,着墨龍鳳舞躍。

从渔船在湖中荡漾,到老人在晒稻,再到倒伏的年轻一代如何独自承担起该有的责任,一一透视和表达着大地上的多元中国人。

观影过程中,画面越发美好,是一种流连忘返的永恒体验。

本片呈现了中国乡村演化的时期,细节清晰,翔实入眼。

拍摄上面,编剧组精心设计每一幕、每一刻都贴近祖国乡村生活,拍摄中色彩,景色,节拍和细节,无一不经过精心设计,给观众以地道的中国乡村气息,为的就是让观众一睹白色的乡野,一同感受其美丽与优美的内涵。

同时,本片也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又细致的乡村,充满了家庭暖意与劳作的忙碌,而且节奏又流畅温暖人心。

每分每秒告诉观众,是祖国乡野的那种安详,是责任者的重担,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变革不息的张力。

《乡村里的中国》给了观众一个完整全面的中国乡村新景象,当一切真实而又温馨的画面在视频前缓缓消失时,让观众似乎明白了什么。

一个令人羡慕和激动的中国乡村在映屏上动人至深,经过寻访询问,电影带给人们的心灵鸡汤,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的繁荣、和谐和创新。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老实说,看完这部影片后再回头看片名,觉得似乎有点不“合身”,好像一个人穿着又大又薄的雨衣一样,难以支撑。

若是叫“中国的一个乡村”,会不会就老实了很多。

当然,这是部很好的片子,它的镜头画面、故事以及人物都可称真实,所表现出的乡村面貌也有很强的代表性。

从网上了解到,该片的导演带着剧组成员,就在影片所拍的鲁中这个小山村里,租房而居,一住就是一年多。

他们与村民已经混得相当熟稔,因此当镜头对准这些村民时,他们的表情已是很自然。

在普通观众的印象中,中国大多数农村也许就是如此。

也许......影片不像以往的中国纪录片那样,它没有刻意的煽情,亦无固定的主题,只是用镜头记录着杓峪村的生活,他们一年四季的劳作,他们的酸甜苦辣,灰暗生活中的些微期盼,委曲求生中的无尽辛酸。

影片重点关注了村里的几户农家,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夫妻之间的俏皮斗嘴,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邻里之间的激烈冲突,干群之间的互信缺失。

影片以过年始,再以闹新春终,红白喜事,婚礼葬俗,均作了细致的表述。

总的来说,呈现了农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纪录片触摸到了现今中国农村的现实。

《守不住的传统,回不去的家园》为什么不敢完全地称赞这部片子,除了片子与片名给我带来的不符感,其实我更疑惑片子本身内容上的表现力。

比如,当镜头对着村民的时候,他们有无自我表演意识,是否会随着拍摄进程慢慢把自己的生活当做舞台,把自己当作演员?比如动作的夸大和言辞的夸张?我觉得若是摄制组不去,村庄里的很多故事可能不会发生,比如磊磊的认母和最后演唱《父亲》、杜深忠真的会去买琵琶。

这种自我表演意识,可能损害了影片对原生态的追求。

当然,这是个悖论,因为镜头的存在就是对生活的介入,只是程度的差别。

与之相关的就是,作为纪录片它有太强的戏剧性。

当然,一年下来,村里零零总总的繁杂事情,慢慢有了几条暗线(杜滨才认母、秀才杜深忠的琵琶、与房东有关的纠纷、村主任的工作),也是情理中的事。

名人对乡村里的中国评价语

名人对乡村里的中国评价语

名人对乡村里的中国评价语“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土中国》开篇,费孝通先生即作出这一论断。

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奠定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乡土底色,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所在。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之中,乡村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环境、物质财富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中国的城市化脱胎于乡村。

然而,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乡村却开始被城镇抛在身后,成为落后、衰颓的文化空间和意义指向。

眼看着作为精神家园的乡村逐渐衰落成为中国人普遍意义上乡愁的来源。

学者赵月枝曾指出,中国的大众传播存在一种认为农民农村是落后、衰败、失序的“城市中心主义”思路,“现在的传播,尤其是基于大众媒体的传播,是城市中心主义的”。

事实上,不论是乡土荒芜还是乡村振兴,许多远离乡村的城里人对于乡村故土的认知,往往来自于某种居高临下的悲剧性的自发想象,对于当下中国乡村的真实状况缺乏应有的认知。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在大众传播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补足缺位认知、慰藉失落乡愁的角色。

《乡村里的中国》是焦波导演继《俺爹俺娘》和汶川地震系列纪录作品后的又一部重要作品,获得了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大奖等诸多奖项。

该片2013年由中央新影集团出品,并成功在院线上映,本文即以院线98分钟版《乡村里的中国》以24节气为时间线索,本为蓝本进行评述。

讲述了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一年里的乡村生活,呈现了焦波导演眼中乡土中国的生存百态。

本文试图从该片的背景与初衷、主题及内容呈现、叙事结构、拍摄风格和视听语言出发对《乡村里的中国》作几个侧面的剖析。

一、背景与初衷:与农村的平等对话“纪录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之一是,摄影机、同时也是‘赤膊上阵’的拍摄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乡村里的中国》这部片子中,拍摄者是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人,而被摄对象是仍在农村生活、问黄土要饭吃的农民,他们的情感链接在“并不热爱土地”这种真心话面前相互融通。

焦波说,他并没有学过电影和纪录片,他拍摄这部作品的底气来自于对乡土题材作品的喜爱和骨子里流淌着的农民的血液。

关于乡村里的中国的感想

关于乡村里的中国的感想

关于乡村里的中国的感想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乡村的国家,其中每个乡村都有着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近年来,乡村旅游风靡全国,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关注乡村旅游,深入挖掘中国乡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那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关于乡村里的中国的感想。

首先,乡村的自然风光是无法比拟的。

相比于城市的高楼大厦、人工污染和嘈杂声音,乡村的自然风光恰恰是它最美的地方。

在农村里,你可以看到广阔的田野、青山绿水以及天空中悠闲地飞翔的鸟儿。

每当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落在乡村,整个村庄都被染上了金黄色。

这一幕,令人感受到平静与宁静。

其次,乡村里的人们是很友好的。

在乡村里,人们往往比较淳朴,对来访的客人更是热情友好。

他们喜欢聊天、谈天说地,甚至会和游客一同工作、一同钓鱼、一同游山玩水。

他们往往会与游客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甚至还会把游客在村里的生活当做自己的家人一样照顾。

这种友好和热情,令人倍感温暖。

再次,乡村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中国的乡村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份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着多种文化元素,如乡土风俗、历史典故、传统饮食、古建筑、民间艺术等等。

每一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使它们都有着不同的魅力。

最后,乡村里的风土人情令人感到温馨。

在城市里,人们往往匆忙而过,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与别人交流。

而在乡村里,你可以停下脚步,与乡亲们一起做饭、煮茶、聊天、唱歌、跳舞。

这些亲切而贴心的举动,令人感到由衷的满足和感动。

总之,乡村里的中国让人感到惊叹和魅力无穷。

在乡村里,你可以逃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感受到真正的自然和人情。

在探索中国乡村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自然的美丽,还可以了解到其传统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背景。

这一切,都让人感到深厚的情感和珍贵的经验。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乡村里的中国》是中央新影集团201*年出品、科影节目中心组织制作、着名摄影家焦波导演的一部现实题材纪录电影,片长99分钟。

该片将镜头锁定中国北方极其普通的一座山村——山东淄博沂源县杓峪村,从龙年立春到蛇年春节,真实记录了一个村庄的生活轨迹和其中以杜深忠一家为主要人物的村民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当今中国农村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变革的时代中国农民面临的生活与梦想、理想与现实的交织碰撞,并从这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影片镜头朴实无华、情感真挚、立场客观,是一部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品。

摄制组一行6人从龙年春节开始,历时373天,驻扎在杓峪村进行拍摄。

他们租住在村里的一户农家院落,自己种菜养鸡,烧火做饭,同村民一道出入作息,成为这个有着186户人家的村庄的第187户,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信任,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昨天,应博友焦波老师邀请,观看了由他导演的一部影片——《乡村里的中国》。

这是一部还未公开上映的电影,在北京就是好啊,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展现中国农村现状的记录片。

看着一幕幕不加修饰的场景,听着一口地道的乡音,俺也仿佛走进了农家小院。

这里的喜怒哀乐,没有表演的痕迹,演员就是村民、邻里乡亲、村主任,不要化妆,没有台词,全是真实的表现。

杜深忠与妻子的多段对话非常精彩,他手里摆弄着二胡,心里却想着琵琶。

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竟然有这样的追求,说这是他多年的心愿。

妻子不理解:“那琵琶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裳穿呢?”“你不懂,人需要吃饭,人的精神也得喂饱!”“俺不知道精神,俺就知道不吃饭就没精神!”这就是生活中的语言、表现。

后来,他还是背着妻子花680元买回了琵琶,并且虚报价格,说是480元。

妻子不免心疼:“500块钱能买多少东西啊?家里油盐酱醋那一样不用钱呢?儿子上学还得交学费呢!”抱怨归抱怨,杜深忠依然我行我素。

最后,他终于抱着琵琶出现在村里的联欢会上,并且别人都谢幕下台了,他还坐着那里不动,直到别人催他快走。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导读:本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一):我眼看中国张逸群导演焦波说,杓峪村是中国农村的代表,能够代表中国农村最真实的现状。

谁都知道这话言过其实。

但是,它撕开了一个口子,在浮华躁动的镜头下,偷偷放上了一些真实、朴素、自然的生态:咒骂是一种抒情,沉默是一种表达,愤怒是一种妥协……在十一学校教书两年,陪小二班学生成长两年,偶尔也期望其中能有一二人能够指点江山,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但转念一想,还是最希望她们能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每天健康、开心、快乐。

至于那一两个要改变中国的人,也应该先去了解中国吧。

推荐记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推荐学生张逸群观后感作品。

《乡村里的中国》以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作为拍摄地点,导演带领一群年轻人与村民同吃同住一年,从立春到立春,以24节气为时间线,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个体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

才人:杜深忠曾经在鲁迅文学院培训班学习,写得一手好书法,喜爱乐器颇有文化的农民杜深忠是村子里的"异类".他说和人要吃饭一样,自己的精神也需要给养。

他会在铺着阳光的地板上蘸着水练毛笔字,会舍得花大价钱买一把心心念的琵琶还不敢告诉妻子真实的价格。

村书记张自恩说他"是个才人,就是果树管的少",在村民眼中杜深忠就是一个不务正业异想天开的人。

而他的妻子张兆珍是非常典型的农家妇女,能干、唠叨,两口子总是为芝麻大点的小事争吵,其中一大雷区便是张兆珍不理解杜深忠的这份"文艺情怀"."你妈妈她不认识我是谁,到现在她不知道我是谁,她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你妈妈她自己呢,也不知道她要做什么。

这就是我最大的一种痛苦。

"张兆珍也说出了真实想法,"越有文化,我越和你吵。

实际上我从内心也很敬佩你爸爸,我再不和他吵,我在这个家里就一点地位都没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里的中国乡村里的中国■ 剧玺博(右二)和北川(右一)在杜深忠家拍摄■ 封镜后,主创人员与送行的村民在“村儿电影社”所在的农家小院前合影■ 热心村民客串摄影助理,用铁锨挡光本报记者姜燕一个出身山东农村的著名摄影师,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零经验”团队,一次373天的驻村拍摄,一部还未上映便已声名鹊起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

影片获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大奖等八个大奖,看过的人说它:“这是一部为农民说真话的电影。

”纪录片里,镜头里展现的山村美景,勾起人们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而农民掷地有声的话语,颠覆着人们对农村和农民的想象;他们对梦想的追求和展现自我的欲望,又让人们看到希望。

命题作文2012年春节,著名纪录片导演、摄影家焦波接下国家电影局一个“命题作文”,要求是找一个村庄,住上一年,拍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纪录片,不能拍成主旋律的宣传片,但也不能拍得很消极,要有种精神、信念和坚持。

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焦波选定了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翻过一座山就是他自己的家乡。

“第一次去杓峪村,还没确定下来,第二次再去时,在村里碰上了杜滨才和杜海龙,这两个大学生一个会跳街舞,一个说村里每年春节还办联欢会,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焦波随即跟着杜海龙回家,见到了后来成为影片主人公的杜深忠以及他的妻子张兆珍。

杜深忠那年58岁,高中毕业,当过兵,喜爱写作、书法,拉着二胡想着琵琶,是农村里少有的对精神生活有追求的人。

焦波每每谈起,都很庆幸遇到杜:“我们这个片子如果没有杜这个人,层次要差很多。

”张是个没上过学的农村妇女,曾经看中丈夫有文化,可没想到丈夫一辈子没能出人头地,干农活不顶劲,还整天花钱买书买本。

家里的苹果也管得比别人少,“沂源红”苹果是当地农民创收的主要来源。

她用一口山东土话说:“焦老师,俺俩口子打了一辈子仗,你要是拍俺俩,就是一个战争片。

”一句话,把焦波给逗乐了,这两口子,有戏。

2012年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三,摄制组租下村里一个小院,住进了村子,在院门上挂了一个牌子“村儿电影社”。

城市农民村里人带着奇怪的目光看他们,搞不清楚他们是来干啥的,有人以为他们是部队派来拍电影的,有人以为是来搞调查的,还来反映过情况。

咋让村民信任他们呢?焦波说:“我骨子里还是一个农民,虽然我用上了微信,但老婆说我是个‘城市农民’,保存了许多农民的生活习惯。

”杜深忠对记者说:“焦老师那个人,俺上山他也上山,俺躺地上他也躺地上,俺吃啥他端起来就吃,从来不挑剔。

俺都不敢相信,焦老师这个大摄影家,还能跟俺这样?”拉近杜和焦的距离的,是有一次杜家一位本家老人去世,焦波也去拍摄。

杜指着一座坟说,这就是俺爹俺娘的坟。

“我说,噢,老人在这里,太不恭敬了。

”焦波说,“然后我跪下,给老人磕了几个头。

” 从那以后,杜深忠对焦波更信任、也更亲切了。

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说:“纪录片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共同创造的世界。

”这一对关系必须是平等的,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才能形成创作上的良性互动。

春天的时候,杜看见村里有人“杀”树(当地人管砍树叫“杀”树),他骂“都弄到城里搞绿化去了,这叫剜大腿上的肉贴到脸上”,结果被妻子一通抢白,说他多管闲事。

杜被呛之后,活也不干了,和焦波坐下来闲聊,你聊你的过去,我聊我的过去。

杜吐露心声:“焦老师,我告诉你,我20岁时候的梦想,到60岁也没破灭过。

”“那句话让我顿时觉得,这正是我要找的呀,这多难得!”焦波说,那时候已经拍了一个多月,还没摸着边,不知道到底要拍什么,“一个春天都在探索和寻找”。

沂蒙汉子线索暂定未定时,三台摄像机分别蹲守在四个家庭里:杜深忠家、村支书张自恩家、房东张光爱家和杜滨才的父亲杜洪发家。

张自恩说:“我走到哪,他跟到哪,我一站起来,他就跟上来,有时候都觉得烦。

”在他家蹲点的是身兼导演、摄像和剪辑三职的剧玺博,四川传媒学院大四学生,当时25岁。

张自恩是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的代表,他38岁当村支书,当时已经干了10年。

在片子里,县里派来的包村干部魏自军给村里修小广场,“杀”了村民的树,村民不找包村干部,只找张自恩“打仗”,张自恩也只好跟他打,护着包村干部。

为了给村里找点旅游项目,他搭上自家的鸡蛋,到开发商家里去。

村里有人想把他搞下来,他们来当,还有人查他的账,一年来把他折腾得不轻,他也骂“到时候我一个一个办他”。

焦波理解张自恩,“按张自恩的说法,他对付的是帮刁民,只能该打就打、该骂就骂,他不可能按书本上的方法去做,让写理论的人去干这个活,他干不了。

”张自恩有他的苦闷。

有一晚,焦波接到张自恩的电话,“他问我在哪,我一听口气不对,就问他在哪,他说老婆不在家,喝了点酒,在山上呢,你能不能来一趟。

” 焦波立马带着机器过去了。

见到焦波,张自恩哭了,说:“焦老师,我太烦心了,你看弄点事,群众不满意,家里老婆孩子对我不满意,领导不满意,今天又批评我了,我心里难受。

”就这么一个沂蒙汉子,他受不了了,但第二天,该怎么样又怎么样,又恢复他那样子了——焦波说,这就是咱基层干部最真实的状态。

人肉换猪肉片子里有三个泪点。

小范围放映时,观众都是些对煽情的泪点很有抵抗力的人,看到最后都哭了。

三个泪点其中之一是杜深忠的女儿小梅出嫁时,杜给女儿2万元钱。

小梅读初一那年,因为70元钱学杂费没有及时交上,再也不肯去上学,出门打工挣钱供弟弟读书。

杜深忠夫妇一直觉得亏欠这个懂事的女儿。

女儿最终找到好的归宿,结婚前夕,杜东拼西凑给她2万元,父女俩一番对话,令人唏嘘。

小梅是外出打工者中幸运的代表,不幸的代表是村民张自军,他在贵州打工时出事,没能抢救过来,骨灰被运回村里落葬,幼子披麻戴孝,天真地问:“那是俺爸爸的家吗?有人答:“对了,这是你爸爸的家。

”“门口怎么这么小。

”“不小,这里头很宽敞。

”屋里,杜深忠带着怒气叹息:“咱这些老百姓,咱这些山里孩子出去打工,真是一个要命的事,实际上农民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都是逼着出去的,出去是一把辛酸泪,打工的情况我知道——简直就是拿着人肉换猪肉吃。

”早些年,杜深忠为了给儿女交学费,每到快开学时,就到莱州打一两个月工,给人剥玉米壳,干的都是当地人不愿意干的活,挣几百元钱就回家来。

“拼命,我5年就掉13颗牙。

”所以,他盼着儿子走出农村,就像他自己当年也渴望走出去一样,他对儿子说:“咱这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所以说我多么盼望你走出去,学习期间一定好好努力。

”“我失败了一辈子,你别看我一辈子不成功,不成功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还说明问题。

”爱恨交织春天里聊天那次,杜深忠聊到兴浓时说:“我有句心里话给你说下,但你把机器关掉,录音笔关掉,这话上不了台面。

”焦波说“行”,就给关了。

“杜深忠说,这个说对土地有感情,那个说对土地有感情,我对土地一点感情也没有。

就是没办法,无奈。

如果有什么,何必叫孩子千方百计出去上学?”焦波又一次震惊。

“我说,兄弟,你这话太深刻啊。

你这话不丢人,我希望你这话在适合的时候说出来,我录在片子里,我从来没听人说过,将来说出来会很震撼。

”更让焦波感慨的是,杜在过年时有感而发,顺势表达出来,一气呵成。

每次电影放到这里,都是全场鼓掌。

中国纪录片之父司徒兆敦说:“哪个编剧能编出来,哪个演员能演下来?那个长镜头,看了几次都鼓掌。

”“以往都说海军爱海洋,学生爱课堂,农民爱土地。

看到这里,很多教授说,这句话颠覆了传统教育中的说法,颠覆得让人心服口服。

”焦波说。

“现在土地能给予他们什么,现实他们能得到多少,守着土地得不到什么,又使人伤心。

”影片中杜深忠对土地的情感发人深思。

焦波解读,他对土地是一种既爱又恨的感觉,因为太爱,所以当达不到期望时,他才恨。

但当人们伤害土地,把树“杀”掉往城里运,破坏山林时,他愤慨地说“完了,子孙后代就完了”。

“当有人伤害它时,他是坚决不让的,那份感情有多深?其实他内心非常爱这片土地,比那些喊口号的人都爱,这种感情太复杂了,为什么就不能在艺术作品里让人说一句‘我不喜欢’?”焦波由衷感叹。

最佳编剧有人看了片子,大惑不解地问:“焦老师,你咋能导得这么焦波说:“我从来没导演过任何一个场景,没写过一个字的策划,没编过一句台词,这些都是真实生活的自然流露。

”没有比生活本身更好的编剧了。

剧中人杜滨才来自单亲家庭,这是他初遇焦老师时就说了的。

他两岁时,母亲因受不了父亲的精神病,选择离婚,杜滨才由父亲一手带大,长大后却总对家庭和父亲不满。

从学校回家,没说两句话就对父亲发火。

父亲杜洪发是个内秀的人,多年来照顾儿子,神情上多了母性的安详细腻,许多人都喜欢这个人物。

到了大年初一村里联欢会时,杜滨才突然上台,拿起话筒。

“音乐响起,我第一反应是,我没听过这首歌。

”22岁的制片主任刘晓晨说,虽然他看到节目单上写着《父亲》这首歌名,但他想到的是另外一首主旋律歌曲,所以团队一点准备也没有。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爸爸谢谢你”杜滨才在台上唱,村里人在台下哭,大姨大婶们拉着袖子抹眼泪,杜滨才的父亲也想哭,但又强忍着,脸上的肌肉都在“这太真实了!”焦波立即指挥他的摄像师们分别跟拍父子俩。

焦波一直告诉他的团队,技术和技巧都是次要的,有了真情实感,镜头晃一点不要紧。

这场联欢会另一个收获是,接下来杜深忠终于抱着琵琶上台了,妻子在他的伴奏下演唱了一首《沂蒙山小调》,这似乎解开了全剧中两人一直“打仗”的包袱。

一曲终了,另外三个人都下台了,杜深忠还坐在马扎上转轴拨弦,舍不得走。

“我了解他,他太想有个舞台了。

他非常珍惜我们拍他的这一年,他终于有一个表现的机会。

看到这里,我心里说,结尾有了,这是最好的结尾。

”焦波说。

拿到龙标开拍之前,焦波鼓励他团队里的这些孩子,说“咱争取拿龙标”,刘晓晨撇嘴:“就咱这些人,还拿龙标?”龙标即出现在电影片头的绿底龙头标志,因其上面写有“公映许可证”以及电审字号,一直被视为是电影的“准生证”。

最后,《乡村里的中国》不但获了一大堆奖,还通过了审批,拿到了龙标。

他们自己也诧异,片子里村民有不少惊人之语,竟然一字未删。

比如,房东张光爱挨打调解未成后,怨骂:“早晚等着出了人命才是理,不出人命的时候没有理,我是看透了法律。

”杜深忠说到卖化肥的:“这些东西咱知道真假吗?每次下来后,都说我是哪个科学院的,我是哪里的教授,实际上都是推销化肥的。

”还有,包村干部魏自军主持修村里的小广场时,撑着把小花伞,笑眯眯地站在旁边看的“黑”镜头。

有人说,这是否说明了审查机关的胸怀比以前宽了。

焦波说,干了30多年记者,他知道政府希望要什么。

“一个有良心的纪录片导演,不能为了迎合审批昧着良心,要反映老百姓生活的真实,但要知道边缘在哪里,不要迈过。

否则,片子连和大家见面的机会都没有,何必呢?”这,可能是大巧不工的焦波唯一的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