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无疑是中国的传统社会

合集下载

800字乡土中国读后感(5篇素材参考)

800字乡土中国读后感(5篇素材参考)

800字乡土中国读后感(5篇素材参考)800字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乡村社会无疑是中国的传统社会,直到今天还在中国占据主流位置,尽管它已经成为新潮和时代的弃儿,成为追求现代化的心病。

我们不喜欢它了,觉得背着这个名字在国际上有点欠地位,脱不了国际大款眼中的土包子形象。

可是努力奋斗了半个世纪,我们还是摆不脱这样的纠缠,还在想方设法;个人想脱农皮而脱不掉,国家想脱农皮也常感为难。

因为乡村社会本来就是个稳定的不容易改变、不容易创新的社会;农业的特点是求稳,四季的轮回即可保证农业的运转,四季的轮回立刻带动人民的生活、带动人民的观念跟着轮回。

乡村因为不变,所以重视传统,所以重视经验,所以有了老一辈的权威地位。

长辈们继承了前代的一切方法、标准,这些旧传统,是足够把当前生活应付得服服帖帖的。

后生小辈自然只能唯唯诺诺,专以学传统为务,务必把老者当权威、当老师,只能尊崇不能违反。

待过几十年,自己也登上老者的尊位,可以捋着胡须满有把握地数落乳臭未干的后生了;这样的经历,好像复制一般,一批又一批地复制,如同四季的复制。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的观念。

不愿意变革、只求稳定是农业社会的思想特征。

老人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可以成为人生的指针,因为他传递着祖辈们的心得,是靠世世代代历经洗练淘出的金玉之珍。

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后生要树立正面形象,听话是先决条件,老人的话不对你也不可以反驳,你也不可以顶撞。

传统教育要求孝,孝的主要内容就是“无违父之道”,且根本不许怀疑父之道算不算是道,一怀疑就危险,一危险就可怕,后果是严重的。

听话者,善守祖业者,可以得一世英名,说不定还有御赐的嘉奖。

退一步讲,就算上辈人的确立错了规矩,你也没有可以顶撞可以反驳的资格,你可以阳奉阴违,但是照顾老人的面子和情绪是顶重要的事情,是严重地关乎道德的事情。

此外再无可退步的地方。

800字乡土中国读后感篇2很早便听说了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中国农村的主要特征,涵盖了人文环境、社会结构、权力结构等内容。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200字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200字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200字读书笔记乡土中国200字篇1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颁布实施,我又重拾农业方面的书籍,试图了解当前开展农业农村工作的社会背景,与费孝通老先生所讲的农业农村乡土社会有哪些不同。

一直以为反映社会学的书籍,应当比较抽象,但读费老的书籍一点都不觉得,反而非常生动,语言也时不时透着一股幽默的智慧。

比如费孝通老先生说“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生动形象地概括出乡土社会的相对固定的特征。

是啊,农民与乡土有很深的情结,这种情结不只是因为乡土能够让农民“向土里讨生活”,更是情寄于此地,祖上祖祖上的亲人都葬在这里,当下的人过着过去人过着的日子,现在人守候着过去人守着的地方,好像时间空间都在这里停止了,转动的只是人,继承了李四长相特征的李小四接过李四的接力棒,世世代代,继续耕耘着这片土地。

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历史真的不是很重要,发生在李四和李小四身上的事情差别不大,差别大的成了“轶事”,流传下来。

回忆一下,乡土情结确实影响者我们的文化(所谓“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记得小学语文课外读物曾经有“名人轶事”,还有故事,这些故事都引人入胜,讲着历朝历代的事儿,但每每想起,我总是对时空产生模糊印象,再回忆一下,原来之所以印象模糊,就是因为当时,这些“名人轶事”、成语故事也只是对时间和空间模糊处理了,时间通常会说“一天”“一日”“在某人9岁那年”“有一年”“清末”等等,空间通常会说“中原”“私塾边”“在路上”等等,没有时空差别,只是对事件的描述。

中国人读到这些没有困惑,估计翻译成英文,外国人读来一定满脑子困惑,什么时间?在哪?谁?都有什么人?当时社会环境、条件怎么样?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等等,一堆的问题等着。

费孝通老师对于语言也是非常有研究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往往让一些感性认识过于强大的人感觉到失望。

他说,“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

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

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

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

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

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

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

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

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

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

《乡土中国》与2023高考作文写作 - 副本

《乡土中国》与2023高考作文写作 - 副本

《乡土中国》与2023高考作文写作《乡土中国》之写作1.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材料,运用《乡土中国》相关章节的理论来解释和评析这则新闻事件。

材料:刘女士近日乘坐高铁从北京去往上海。

初次乘坐高铁的4岁儿子非常兴奋,在车厢内大声嬉闹,且不时离开座位搅扰其他乘客,其时正是午休时间,有人提醒刘女士约束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安静一些。

刘女士却说孩子活泼好动是好事,大人不应该和孩子计较。

到刘女士的孩子睡觉时,她却指责邻座乘客看手机视频吵到孩子,要求大家戴上耳机。

【答案】在“差序格局”这一章,费孝通指出社会关系都是以“己”为中心推出去的,“愈推愈远,愈推愈薄”,这就是一个差序。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中,“社会机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而“中国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这里的刘女士表现出道德的“双重标准”。

这在差序社会里很明显,虽然到了现代社会,仍然保留着乡土社会的特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内容,评点新闻事件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新闻事件内容,分析人物的行为。

新闻中的主要人物是刘女士,主要讲述她在对待自己儿子和他人态度方面的差别:刘女士的儿子搅扰乘客休息,刘女士认为“孩子活泼好动是好事,大人不应该和孩子计较”;而当刘女士儿子睡觉之时,她却指责邻座乘客看手机吵到孩子,让大家戴上耳机。

从中可以看出刘女士以自己为中心画了一个圈子,儿子与自己的关系近,而邻座乘客与自己的关系远,所以她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人。

然后回顾《乡土中国》的内容,找到与这则新闻相关的理论。

如书中提到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体现出“差序格局”;如书中还提到社会机构格局的差别和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一根绳子被一种道德维持着”“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3篇)

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3篇)

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3篇)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3篇)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欢迎阅览!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篇1中国,飞速发育中的古老国度,传统与现代在交融,青铜与碳纤在碰撞,道德这个东道主也在与远道而来的制度相互切磋。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不断推陈出新,但骨子里还是有永远不会褪去的东西——乡土。

中央电视台有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中国电视剧都难以企及的收视狂潮,其中除了美食的诱惑,更多的,是庞大的外出人口对家的味道的怀念,家在舌尖上,家在被褥间,家在笔墨里,正如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的前言中写道:“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据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国家结构的基层便是乡土,构成这个国家的最下一层维系纽带,正是乡土性,乡既不是特指乡下,土也非土头土脑,而是一种情感,一种牵连,是人与土地有着关于生死存亡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重土思安,故土难离。

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漫长历史的农业国家,几千年来,家乡的土地对中国人来说就是饭碗,就是生存,游子在外,飘零无根,终归要站在家的土地上,挥起锄把,才算务了本业。

长久下来,土地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渐渐地流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和骨髓中,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于是,中国人开始离不开故乡的泥土,所有中国人的心都被牢牢留置在屋外的土地上,因而,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加入了深厚的安稳情节,中庸的处世之道,渊远的文明流传,安定的人生追求,中国人于是有了深深的乡土气息。

自然条件与家族观念决定了中国的基本聚落形式——农村,是一个内向的,封闭性的完整聚居环境,其中的每一户人家存在实际或理论上,或多或少的某种关系,这是亲密而纯粹的,邻里之间保持着基于善意的密切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味道是乡土的;而现今更多人迁入城市,特别是超大型城市的高层建筑居住,一个个水泥的方格分割了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也分割了心理的联系,按费孝通先生的说法,现在的人更类似于村与村之间的关系,相互隔绝并且相互孤立,带有天然的排斥性,在外孤独,在内又缺乏相互支持,最常见的聚居单位是一家三口,自我中心和人际冷漠也就不难解释了,这种人际关系的味道是钢铁的。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乡土中国》先导课一、导入解题:《乡土中国》的英译版书名为《From the Soil——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费孝通先生译),后半部分意为中国的基层社会,前半部分说明了中国基层社会最大的特点——从泥土中来。

因此《乡土中国》书名的含义:从泥土中来,构成了中国的基层社会。

同学们处在青春洋溢的年纪,但终有一天会踏入社会。

对于中国的社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大家都会产生一定的疑问与看法。

因此在本阶段,阅读《乡土中国》能够帮助同学们走进中国的基层社会,了解当下所生活的社会。

二、从乡土中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和泥土息息相关。

中国的创世神话:最有名的是女娲“抟土造人”。

神话自然是虚构的,但是这则神话却也能深刻地反映出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中国人和泥土是息息相关的,是“泥土”滋养了中国社会。

西方的创世神话:最有名的是丢卡利翁抛石再造人类。

他与妻子将石头往脑后抛去,每扔出一个石头,石头便化为一个人。

明确:对于一个航海民族来说,石头所代表的坚毅、勇敢是更为重要的品质。

而在中国神话中,泥土的滋养以及泥土对民族性格的塑造会更为重要。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农业文明史,更是一部家族、家庭史,把握农村社会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前提。

因此,《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所有的社会现象,如果究其根源,都来源于泥土、乡土,也就是所谓的“土气”。

从古至今,关于泥土的崇拜与信仰比比皆是。

举例:重耳流亡列国、臧克家诗歌、中国人各处种菜、亲属间的称谓、《白鹿原》中族长的权力三、本书简介费孝通可谓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的社会学家。

留美回国后,他借助美国的“社会分析法”分析中国的社会。

《乡土中国》便来源于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他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乡土中国详解

乡土中国详解

乡土中国详解乡土中国是指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一种特定形态,具有独特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特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乡土中国的特点和内涵。

一、地理环境乡土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包括平原、丘陵、山地等。

中国广袤的土地赋予了乡土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乡土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性也决定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二、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深深影响着乡土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

农耕文化注重尊重自然、勤劳致富、家族观念等,这些传统价值观在乡土中国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三、乡村社会乡土中国的乡村社会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是乡村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

乡土中国的乡村社会具有自给自足、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特点。

乡村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们互相帮助、分享喜怒哀乐,形成了浓厚的人情味。

四、传统手工业乡土中国的传统手工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中国的传统手工业源远流长,包括陶瓷、纺织、木工等多个领域。

这些手工业不仅为乡土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也传承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五、乡村建筑乡土中国的乡村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传统的乡村建筑多采用木材和土坯等天然材料,建筑风格朴实而富有特色。

乡村建筑也反映了乡土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六、乡村教育乡土中国的乡村教育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乡村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乡土中国的未来。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乡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以确保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七、乡土中国的挑战乡土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人口流失、资源环境压力、农村经济转型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乡土中国需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保护乡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

乡土中国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传统。

乡土中国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同时也需要乡村人民的自强不息和创新精神。

《乡土中国》解读——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一个以礼俗为主导的熟人社会

《乡土中国》解读——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一个以礼俗为主导的熟人社会

《乡土中国》解读——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一个以礼俗为主导的熟人社会(Mr.tang根据贾红翔讲解稿整理)今天咱们来聊一本关于中国乡村的经典社会学著作。

生在中国,您知道中国的特性是什么吗?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如何构成的?上世纪40年代,中国老一辈社会学家的代表人物费孝通先生,在大学开了一门乡村社会学课程,并将其讲课内容集结成一本小书出版,这便是在世界社会学界都颇有影响力的著作——《乡土中国》。

一开篇,费先生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如今中国城乡二元分离十分严重,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觉得他们土气,但是费先生觉得这个“土”字用的很好,他认为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中国历来是个农业社会,老百姓靠土地谋生,因而常常固定在一片土地上,俗话说的好,安土重迁嘛,人们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抵抗灾害,家家户户喜欢聚居成村,但相隔一定距离的村庄之间就很少往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民每天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他们接触的人也是相似的,无非就是街坊邻里、同村亲戚朋友,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生活形态是固定的,这便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依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对于母亲来讲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

这一下我们就明白了,中国的传统乡土社会本色在于熟悉,因为熟悉,大家相处不需要现代社会抽象的法律和规则,只需要掌握手段和目的之间的个别关联就行了,不同于以城市为主导的现代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一个以礼俗为主导的社会。

一、乡下人比城里人笨吗?知识结构不一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陶行知等教育学家推崇平民教育,认为中国的顽疾在于平民的“愚、贫、弱、私”,通俗点儿说,就是中国老百姓愚笨、贫穷、体弱多病、自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社会无疑是中国的传统社会,直到今天还在中国占据主流位置,尽管它已经成为新潮和时代的弃儿,成为追求现代化的心病。

我们不喜欢它了,觉得背着这个名字在国际上有点欠地位,脱不了国际大款眼中的土包子形象。

可是努力奋斗了半个世纪,我们还是摆不脱这样的纠缠,还在想方设法;个人想脱农皮而脱不掉,国家想脱农皮也常感为难。

因为乡村社会本来就是个稳定的不容易改变、不容易创新的社会;农业的特点是求稳,四季的轮回即可保证农业的运转,四季的轮回立刻带动人民的生活、带动人民的观念跟着轮回。

乡村因为不变,所以重视传统,所以重视经验,所以有了老一辈的权威地位。

长辈们继承了前代的一切方法、标准,这些旧传统,是足够把当前生活应付得服服帖帖的。

后生小辈自然只能唯唯诺诺,专以学传统为务,务必把老者当权威、当老师,只能尊崇不能违反。

待过几十年,自己也登上老者的尊位,可以捋着胡须满有把握地数落乳臭未干的后生了;这样的经历,好像复制一般,一批又一批地复制,如同四季的复制。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的观念。

不愿意变革、只求稳定是农业社会的思想特征。

老人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可以成为人生的指针,因为他传递着祖辈们的心得,是靠世世代代历经洗练淘出的金玉之珍。

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后生要树立正面形象,听话是先决条件,老人的话不对你也不可以反驳,你也不可以顶撞。

传统教育要求孝,孝的主要内容就是“无违父之道”,且根本不许怀疑父之道算不算是道,一怀疑就危险,一危险就可怕,后果是严重的。

听话者,善守祖业者,可以得一世英名,说不定还有御赐的嘉奖。

退一步讲,就算上辈人的确立错了规矩,你也没有可以顶撞可以反驳的资格,你可以阳奉阴违,但是照顾老人的面子和情绪是顶重要的事情,是严重地关乎道德的事情。

此外再无可退步的地方。

费孝通称之为长老统治。

说得好像农村简直不需要进化、不需要新生事物一样,那也是不可能的,新变化总会有,只是很慢而已。

老人总不希望变,对新事物要反对,要压制。

下一辈在遵守祖训的同时总要冒些另类的想法,但是又要顾及自己的名声,养成“美好的德行”,就不能针锋相对来犯上作乱,必须保持恭顺的妩媚样子。

这样,就诞生虚伪,就偷偷摸摸干移花接木的事情。

表面赞同,实际反对,表面继承,实际修改,你定你的标准,我做我的解释。

看起来祖宗之法还占着神龛享受膜拜,实际上后代的蛀虫们正阴险地一点一点侵蚀它的肌体。

也正因为矛盾是靠这样一
种温柔的方式来调和,所以变革的节奏缓慢。

也正因为变革节奏缓慢,才产生了这样一种温柔的调和方式。

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别说一般无智识的农民大伯不动脑筋地在链条上依次运行,就连高层知识分子、尊显的皇亲贵族也在不动脑筋地跟着运行,这是整个社会的特征,整个社会的内涵。

谁能逃逸于空气之外,呼吸于无空气之乡呢?
自汉朝以来,孔子的儒学被统治阶层奉为至宝,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圣经,历代不求变革,唯恐不能洞悉孔子的原意。

直到清代,儒家学说老而弥坚,不经历风雨却天天都是彩虹高挂。

中国的王朝不断更替,后来者尽管对自己的敌人老辈子口诛笔伐,可是待自己上位,还是诚惶诚恐地照抄原文,用前代的印版印自己的朝廷。

一乱一治地复制不停,社会还是老样子,换了姓名不换制度,犹如乡村换个村长,也只会用前人的方式拿锄头。

北方陌生的草原民族数度入侵以至淹有全国,本来这一股陌生的力量没有儒家的传统血液流淌,可以不必用前朝的印版,但是他们自己本身也没有印版,于是面对中国广阔的农村手足无措,“英雄入彀”,立刻从征服者摇身变为奴仆,主动接受中国长者的传统教育,戴精美的中国枷锁,做稳定的中国国君。

这一条,为中国史家颇感自豪,因为足以证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超强的魅力:军事上屡屡获胜的暴发户,在政治上、思想上无一不投入中国老当家的怀抱。

的确,不求改变的传统中国社会把力图改变的外来野蛮人给改变了,最成功的改变就是把他们也改变得不求改变了。

在欧洲,野蛮的日耳曼民族冲跨了强大的罗马帝国,促成了新鲜的封建制度,因为罗马帝国没有像我们这样伟大的农业;在中国,最嚣张的蒙古铁骑也被驯化成温柔的绵羊,因为中国有天下最伟大的农业。

再看看知识分子都干了些什么。

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来,中国思想界虽然也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但是纵使历史给了这些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时间,也还是没有一个出息得可以和孔子齐名。

相比孔子,后世这一切的人才,都只好二流就座。

因为这些著作等身的思想家们,其实只好被称作翻译家、训诂学家,他们之中绝对没有革命家;翻译家、训诂学家注重的是准确地反映本来的意思,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当孔子肚子里的蛔虫。

孔子思想能够经久不衰,一本《论语》能够在几千年后为我们耳熟能详,正要托这些翻译家的福。

为什么不能违背他老人家另起炉灶?为什么两千多年时间不能产生另外一种学说?为什么两千多年时间没有人怀疑孔子的牌位有没有放对位置?为什么再也没有百家争鸣?放入农业社会这个大背景,就不需要再问这么多为什么了,当全社会都用农民的思维方式考
虑问题的时候,一切的为什么都是危险的,一切的危险都是可怕的,后果很严重。

谁还居然会想到这里居然存在一个“为什么”呢?这么一个传统可以维持社会的
稳定,自然这是一个需要维持的传统,不能反对的传统。

当然,社会在发展,新思想自然也要发生,翻译家们采取的方式正是乡村的后生的做法,小心谨慎地在为孔子作注的时候不着痕迹地掺入自己的想法,明明是自己的东西,就算根本和孔子唱反调,还说最接近孔子的原意。

这种一点一点的渗透,有的时候也会骗过他本人,以为自己真地洞悉了孔子的心声,可以为之代言;有这种感觉的思想家,常觉得自己是有大成就的思想家。

也正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渗透,使得儒家学说在缓慢但是不间断地发展,有着越来越丰富而精深的内容;同样是因为这一点一点的渗透,使得革命不能发生,儒家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儒家。

乡村社会有多慢,政治社会就有多慢,思想社会也就有多慢。

传统是一切的中心,是人民心中的圣碑,那最有资格代言传统的长老们,自然就是圣人,有不可置疑的权威。

乡村的老人、宫廷的老官僚、学院的老学究因为把传统守得最老,所以最为人敬重。

整个社会的任意角落,都弥漫传统的触须,稍有反叛即被它缚住,吞入口中,消化于无形。

中国社会正是因为借着传统的强大力量,保持着稳定,可以长期绵延,建成一部完整的,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衰落,有结束的整个过程的封建史,建成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封建史。

农业在此立下大功。

可以想象,没有19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没有西方文化的大获全胜,中国要想在20世纪繁衍出资本主义运动的风潮,繁衍出社会主义的理想,要想发生对于封建时代的全盘否定,那是何等艰难!
当今中国,无可争议已经认可并诚心地接纳了来自西方的新风尚。

但是几千年农业文化的滋养,诞生的眩目的光芒,很容易让人骄傲,“很有面子”。

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畅谈四大文明古国的荣耀、四大发明的卓越、文明延续数千年不断的个性,以及汉唐引领世界的风骚,每每有依依不舍的情愫。

的确这一切的宣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向心力。

但是要警惕自己,别做了翻译家,别迷失在传统的光芒中,思想家一个人的迷失,常常会导致众多人的迷失。

要切记:固然我们的传统中有值得骄傲的东西,但是我们的传统中有更多值得惋惜的东西。

为什么连绵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仅仅只奉献了四大发明而没有更多?为什么我们那么发达的农业始终催生不出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为什么有数千年雄厚基础的大中华帝国会被区区小国轻易超过?……有很多会让我们觉得很没面子的为什么呢!要切记:后生可畏!更要培养可畏的后生!
当今中国,正在努力摆脱农业大国的形象,要褪掉农业文明的神光,降低农业的比重,减少农民的成分,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农业文明的背后隐藏的诸多弊病。

但是,也许对于农业思维的顽固存在,我们的认识还没那么明确。

“听话的才是好孩子”,这样的思想,起码现在还占着统治地位;在广阔的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思维观念仍然悠悠然、施施然地捋胡须教训着后辈。

更重要的是,改变这样的思想,别再让它阻碍新生事物的成长,别再让后辈们只能偷偷摸摸地搞小动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