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史论文
西方美术史论文-对史前美术的认识

对史前美术的认识以前,我总感觉到美术离我是那么的遥远,我对于美术的认识几乎为零。
比如,看到梵高的《向日葵》,我实在看不出它有什么特别的,因此别人常常笑我没艺术细胞。
我高中学理科,很少接触艺术;现在我修的是工科专业,又很少接触艺术。
为了弥补自己对艺术认识的缺陷,我特意选修了“西方美术史”这门课。
课上,谢老师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艺术。
按时间先后顺序有史前美术,其代表作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以及沃尔道夫的维纳斯;古代美术,其代表作是埃及金字塔、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中世纪美术,其代表作是拜占庭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美术,其代表作是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十七世纪美术,其代表作是委拉斯开兹的作品《宫娥》,出现了巴洛克艺术;十八世纪美术,其代表作是《希阿岛的屠杀》和《自由领导着人们》,出现了浪漫主义艺术;十九世纪美术,其代表作是库尔贝的作品《画室》,出现了印象派艺术;二十世纪至今的美术,许多艺术活动已经超出了美术的范围。
学了这么多,下面我谈谈我对史前美术的认识。
史前美术又称“原始美术”,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
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
拉斯科洞窟壁画,由1.7万年前的原始人涂抹在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省附近“拉斯科”岩洞内壁上,是旧石器时期岩画的代表之一,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40年,多尔多涅乡村的四个儿童带着狗在追捉野,突然野兔不见了,紧追的狗也不见了,孩子们这才发现兔和狗跑进一个山洞,他们带着电筒和绳索也进入洞里,结果发现一个原始人庞大的画廊,这就是拉斯科洞窟壁画,被誉为“史前的卢佛宫”。
拉斯科洞窟因石灰岩缝隙水流的侵透,在地质年代的第三纪形成大型的岩洞。
外国美术史与名作鉴赏-期末论文

重庆大学外国美术史与名作鉴赏论文学生:胡睿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2013年10月摘要艺术是时代的镜子。
艺术品能反映出时代的思想、潮流和生活形态的改变,因而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品都与其他时代有所不同。
重大的历史变动往往意味着重大的潮流改变。
艺术囊括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在这篇论文里将概述西方美术史,并对古代的宏伟建筑以及近现代的美术稍作分析。
关键词:西方美术史,印象派,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
目录1 古代的灿烂文明 (3)1.1始祖之壁 (3)1.1.1旧石器时代——阿尔塔米拉岩画 (3)1.1.2新石器时代——巨石阵 (3)1.2文明之火 (3)1.2.1古埃及 (3)1.2.2近东——美索不达米亚 (3)1.2.3爱琴海——希腊艺术 (4)1.3罗马之盛 (4)1.4宗教之源 (4)2文艺复兴的荣光 (5)2.1人性之醒 (5)2.2皇权之光 (5)2.3浪漫之风 (5)3科学的浮光掠影 (6)3.1科学之种 (6)3.1.1写实主义 (6)3.1.2印象派 (7)3.1.3后印象主义 (9)3.1.4象征主义 (9)3.1.5表现主义 (10)3.2现实之外 (11)参考文献 (11)1 古代的灿烂文明400万年前,人类站了起来。
而在那之后200万年,人类才有工具遗留。
这个人类开始把石块变成适当的形状作不同用途的旧石器时代。
1.1始祖之壁1.1.1旧石器时代——阿尔塔米拉岩画1869年一次意外的探险,一个想摆脱名利的侯爵和他四岁的女儿共同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克鲁马农人留下来的岩画。
阿尔塔米拉岩洞有超过150幅壁画,多数是简单的风景图和动物画。
颜料主要以矿物质、炭灰、动物血和土壤为主,掺有动物油脂。
颜色以红、黑、紫为主,色彩十分浓重。
这些岩画大约是为祭祀用。
这些画家兼职猎人,他们所绘动物与他们息息相关,比如许许多多牛的图案。
他们可能是觉得把动物的灵活与力量反映在墙上,可以夺取动物的灵魂或是力量,易于部落捕猎的行动。
外国美术史结课论文

外国美术史结课论文201213070203-宋振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进入了另一个高度,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的雕塑艺术显得比较突出。
我以这一时期意大利的两名著名的雕塑大师为例,说出我对这一时期意大利雕塑艺术的见解。
我作为一名学雕塑的学生,我不敢说我对雕塑有多么独特的见解,我的理解可能很肤浅,但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见解。
在文艺复兴早期,主要的雕塑代表是多纳泰罗,多纳泰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雕塑新纪元的代表人物,曾耗费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雕塑,但他并不一味地模仿,而善于在继承古典主义雕塑艺术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他创作了大量生气盎然、庄重从容的雕塑作品。
他的代表作品《大卫》是第一件复兴了古代裸体雕像传统的作品。
多纳泰罗运用古希腊人创立的对应构图方式,向人们展现一位形体比例和结构都十分准确的少年形象。
在他的手下,这位圣经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而是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着意表现人的完美体魄和崇高精神的雕塑作品,在黑暗的中世纪已经消失,所以同真人一般大小的裸体《大卫》问世,实在是惊世骇俗之举。
裸体的、有血有肉的少年大卫立在人们面前表现了过去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颂扬人体美的先河,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所塑造的大卫是佛罗伦萨人热爱和平、追求自由的心愿象征。
《大卫》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符合古典艺术的理想标准;它的姿态遵守“重心转移”的造型规律,显得放松而自然。
《大卫》正陷入复杂沉思的心理状态,他的沉思目光似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美和力量。
这种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认识,正是文艺复兴的根本精神。
自多纳泰罗之后,主要的雕塑家是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学院:南信院专业班级 : 模具设计与制造姓名:许鸿旭学号:21261P40毕加索——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问起他创作的秘诀时,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
随着艺术家的年岁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
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
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蓝色时期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
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个时期的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的作品。
西方美术史结业论文西方美术史结业论文

西方美术史结业论文主题:偶遇《黄色基督》邂逅保罗高更摘要:一个学期的美术之旅即将结束,通过课上老师的介绍和课后的资料查找,让我对西方美术长廊里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和五彩斑斓的画卷有了浓厚的兴趣。
而我最喜欢的是十七世纪荷兰最重要的风景诗人雷斯达尔。
他的风景画给人一种浑厚的力量,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让我深深着迷。
关键词:黄色基督→保罗·高更→后映像派→后映像派三杰一个学期的美术之旅即将结束,通过课上老师的介绍讲解和自己课后的资料查找搜集,让我对西方美术长廊里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和五彩斑斓的画卷有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从古希腊、古罗马的美术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直至欧洲十九世纪的美术,不仅有米隆的《掷铁饼者》、多纳太罗的《大卫》,还有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伦勃朗的《夜巡》、荷加斯的《伯爵夫人之死》…但是给我影响最深的不是广为人知的《最后的晚餐》,也不是价值连城的《维纳斯的诞生》,也不是那神秘的《蒙娜丽莎》而是那充满历史文化底蕴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后映像派别名画尤其是从邂逅《黄色基督》开始。
或许它们不是最伟大的作品,但总能显示出一种浑厚的力量,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让我深深着迷,倘佯在后印象派的美丽长河之中,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传奇的世界。
一 .邂逅《黄色基督》故事那是一个连阳光也显得懒懒的下午,或许因为一天的学习让人感到有些疲倦,又或许是有一个令我怦然心动的事物出现的原因。
懒懒的趴在桌子上看着老师的课件一页一页的翻过。
直到出现,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
简介油画《黄色基督》,以其平铺的块面、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反映出高更“综合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
整个画面被前景的人物、十字架的垂直立柱以及顶端的水平横木所支撑。
田野、天空及十字架的道道条状的形,与妇女及树木图像圆转起伏的曲线,产生鲜明对比;那平直延展的形,与圆曲封闭的形,形成强烈的对照。
所有物象都统一于一种明快而简约的图形中。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风格谈到文艺复兴,人们总会先联想到中世纪,因为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伟大时代,也许没有了中世纪的压抑就不可能有文艺复兴时的灿烂辉煌。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欧洲中世纪时代的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基督教被作为罗马后期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在进入中世纪以后被作为了一种森严的礼教。
教会神学经过理论化、系统化达到了巅峰,产生了庞杂而严密的经院哲学。
所以,中世纪的一切都被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是以人为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
人类的文学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价值,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文明和进步迈进的,但进程是曲折的。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经过了一个复杂的酝酿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承前启后的内在联系。
中世纪后期,理论化的宗教信仰和向往世俗享受的趣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奇异地结合起来。
这时的艺术具有既矛盾又统一的风趣,在这背后隐藏着信仰的危机和对现世的回归。
黑格尔认为导致文艺复兴的因素是某些内在的矛盾,这些内在的矛盾促使中世纪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自中世纪后期出现的哥特式美术便是这种内在矛盾的体现,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风格的内在的、直接的源头。
一、中世纪早期的美术早期基督教堂是在拱形结构的古代巴西利卡建筑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长方形有祭坛的教堂样式,称为“巴西利卡式”教堂。
教堂正面不失沉重感,屋顶是用木头做的,重要部分是由三个或五个长廊组成的空间,每个长廊之间用柱子隔开,中间的长廊比周围的宽而高,并有窗户照明,周围处于昏暗状态。
长廊的一头是入口,另一头是横廊,连接横廊的是一个有列柱的前庭。
走入教堂的人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明亮的中间长廊和教堂深处的圣坛。
在早期的罗马,有许多“巴西利卡式”教堂,在这些“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里,最突出的是以基督教为内容的镶嵌壁画。
基督教极大地发挥了镶嵌艺术。
西方经典美术作品赏析论文

西方经典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我深信,只有高度的文化建设,才能造成现代强盛的民族和国家,对美和艺术的理解,是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美育”的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多接触艺术,包括了解一些艺术史,经验证明:人们对于美的鉴赏和理解力,是要靠学习才能获得的————是知识之所赐。
西方艺术往往让人觉得驳杂繁芜,高深莫测,让人不明就里,不知所措。
对西方数千年艺术发展概况的解读,体验到西方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领略到西方艺术典雅精致的风格和浓浓的人文情怀,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深入艺术的现场,感悟艺术之趣、历史之真,知性之美。
从这本书中,学有所获,常有所思,偶有所悟,其乐融融。
西方美术发展的精神基点,始于与自身的认识上。
“美术”一词,在西方指非功利主义的礼堂艺术,或主要指为纯审美而创作出的有形艺术。
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特殊方式。
纵观整个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状态,由于不同的民族历史传统和相异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使之呈现出丰富而又相对复杂的艺术景观。
西方美术的真正起点在希腊。
尽览西方美术发展的线索,有过三次高峰时期。
第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第二次,文艺复兴时期;第三次,19世纪。
对于文艺复兴,在我学这门课以前的记忆里,留下足迹的仅仅是文学作品,远远不知道美术作品的丰富、无限和逼真。
到此刻才了解到艺术的无垠天地。
历史的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世纪是基督教统治西方的一千年,人们的思想,生活都受到基督教义的全面渗透和压抑。
这个时期的人们缺乏创造力,缺乏自主思想,只为了上天国而活着,而文艺复兴唤醒了西方人的创造力。
文艺复兴为世界文化史的新阶段奠定了基础,恩格斯说:“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
”就文艺复兴在发展文化艺术方面所具有的意义而言,只有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繁荣时代可以和它相提并论。
文艺复兴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无与伦比的不朽的珍品。
而近代先进的艺术文化,是在文艺复兴艺术文化的基础上诞生,成长起来的。
西方美术鉴赏期末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期末论文:艺术中的残缺美在美学领域里,有一种“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的美,说的就是残缺美。
何谓残缺美?我没有能力,也不愿用一个条条框框的定义把它束缚住,既然它是美,必定动人。
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定义它,诉说它。
只知道,当我接近她、聆听她,感受她,我的心灵也随之澎湃,有时壮阔,有时低吟,却无时无刻不惊心动魄。
我只能以自己对西方美术短浅的认识,来讲述这博大的残缺艺术,却已经不知如何挑选例子。
因为,这样的美,太多太多。
残缺的美,是岁月和历史的倾诉;残缺的美,是人类思维的飞翔;残缺的美因为遗憾更加灿烂。
在西方艺术的长河里,美妙的杰作无处不在,那是祖先、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那些建筑、雕刻、绘画艺术都各自以她们独特的姿态,伫立在这条历史的河流中,有时静谧,有时磅礴。
残缺的美,是岁月和历史的倾诉。
就说说这建筑之美吧。
说到建筑,不得不提的是古罗马的建筑群。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罗马这片土地上,这里巍峨雄伟的建筑经历了无数的战争,接受着自然的洗礼,人为的破坏……但罗马却并没有因为这些,失去罗马斗兽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庞培城、万神庙这些传奇……当时的世俗建筑已经相当成熟,建筑艺术成就很高。
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斗兽场在建筑史上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以庞大、雄伟、壮观著称于世。
现在虽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其雄伟之气魄、磅礴之气势犹存。
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平面呈椭圆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共四层。
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标准顺序排列,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
场中间为角斗台,仍为椭圆形,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整个斗兽场就这么矗立在意大利的市中心,从那些残存的建筑体里磅礴之气喷泄而出。
如今的斗兽场只有半个残荷般的躯壳,帕特农神庙也只剩下一堆柱子。
而就是这些看似破旧不堪的建筑群,映射了整个罗马文明的发展,她随着罗马而生而亡,即使残破也永远以骄傲的姿态伫立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牧羊女美术鉴赏专业:建筑学学号:1001403-20姓名:王小妹指导老师:廖建平牧羊女美术鉴赏摘要:美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中的各种风景,看到生活的美好。
而美术鉴赏作为一种美术实践,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学习古今中外的各种美术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感动和震撼。
在艺术作品中我们能了解到不同人群的生活,可以了解西方宗教及各种神的诞生和事件。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我们能更好的了解生活。
关键词:作品介绍;亮点;个人感受美术,也是艺术,然而,美术自诞生之日起赋予它更为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忠实的记录人类的生产生活。
从远古时期的岩画,到今日的3D动画。
无一例外的表示出人类从唯心的自然世界到现实的内心世界的成长里程。
尽管日后的影像艺术异军突起,而这是当今科技所不能替代的。
因为它诞生的每一笔都是有血有肉的,都是伟大人类的精神产物。
今天所要介绍的这幅作品出自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一、作者介绍(一)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他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人民爱戴的画家。
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青年时代种过田。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
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
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
他曾说: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
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
《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
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
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着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 巴比松画派,19世纪法国巴黎出现的一个以描绘写生风景为主的画派。
这一画派的画家聚集在巴黎近郊风景优美的枫丹白露森林附近,住在一个名叫“巴比松”的小村子里,终日描绘令他们感动的自然景色,并日渐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小画派,米勒属于他们其中的一员。
米勒在“巴比松画派”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他的艺术语言承继了西方艺术的传统,尤其受曼特尼亚、普桑和米开朗基罗的影响甚大。
其画风凝重质朴,造型简约。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三)米勒的作品完全不合乎当代巴黎城市文明的欣赏趣味。
他的作品中,却有众多引人注目的妇女形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妇女往往被置于一个劳动的场景中。
她们总是以女主人的身份,带着手头上正干着的活儿出现在画面上,或劈柴、挑水,或牧放牛羊,或编织手工……没有坦露的粉色肌肤,没有矫饰的欢颜,却十分真实感人。
她们的出现常常使画面充满温馨有序的家庭气氛。
在这些作品中,《雏菊》是最富有诗意的。
典雅的构图完美而独特;简陋的农舍里有一扇打开的窗子,一束怒放的雏菊插在造型古朴的蓝色粗瓷花盆里。
窗台上零散地摆放着针线和剪刀,使得构图更有变化。
乍一看,分明是一幅静物画,仔细看,才发现有一个少女藏在雏菊后面的阴影里,正向窗外悄悄张望,嘴角含着平和、安宁的微笑。
菊花和少女相互映衬,色调非常优雅,和谐,让人联想到柯罗的一些风景画,尤其是蓝绿色与橙黄色的过渡与交织格外柔和而舒心。
米勒的作品感人质朴,他的艺术世界里有我们失落的某种东西。
米莱说“艺术的使命是一种爱的使命”,也许这便是米莱艺术的精髓。
二、作品介绍(一)名称:牧羊女类别:油画、名画作者:米勒年代:1863年规格:81×101cm属地: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二)画作背景1848年发生的巴黎革命风暴,也把米勒席卷进去。
他也曾执枪参加街市的战斗,但这个人道主义者本质上是与暴力、流血斗争格格不入的。
革命使沙龙从官方手中解放出来了,米勒的新作《簸谷者》可以和库尔贝、杜米埃等画家一样在大厅中"露脸"了。
这幅画使他获得第一次最高的奖赏:100法郎。
翌年,巴黎流行黑死病,政治局势也动荡不定,米勒在《拾枯草的人》获得了1000法郎奖金之后,便携家迁离了巴黎。
他先在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住进一家小旅店里,再迁到巴比松村。
此后,他一直定居在那里。
巴比松村这块土地哺育了这位独具风格的大画家,米勒的艺术心血主要也倾注在这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巴比松土地上。
他后来在给好友桑榭的信中说:"无论如何,农民这题材是最适合于我的倾向的。
你这个社会主义者也一定能赞成的吧!因为最能触动我的心的,是人味。
"米勒定居巴比松之后,第一幅作品是著名的《播种者》。
这幅画他是在冲动与激情中完成的,后来发现画布太短,人物又得重画,重新打轮廓。
这时他所见的一切使他产生了热情。
在初期阶段,他每天可以连续几个小时热情作画。
他与另一位定居巴比松的画家卢梭结成了友谊,两人感情弥笃,成为知交(米勒穷困时,卢梭以美国人的名义买下米勒的作品,间接地给予经济支助)。
卢梭对他的题材曾提出中肯的劝告。
1853年米勒在谈到自己的油画作业时给人写信道"我自己就象一个唱真实歌曲的人,就是嗓门太弱,很难让人听见。
"其实,后来他的油画已开始不断地震撼着巴黎的画坛,竟使巴黎的资产阶级感到恐慌了。
从1856年起,他的一系列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涌现了:《拾穗者》、《剪羊毛》、《接枝》及这一幅《牧羊女》等等。
(三)画作鉴赏一个乡村牧羊女,站立在草原的旷野中,默默在祷告上帝赐予一天的平安生活。
安贫乐道,是法国农村宗法生活方式的精神支柱,它受到宗教观念的长期约束,这是劳动者的基本品质。
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世世代代在土地上勤耕细作的操劳生活所养成的品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米勒由于自身的体验,感受到这种品格的可贵性与可悲性。
在这幅画中,为了展示农村妇女的日常劳动生活,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
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
这幅画无论就色彩,还是牧羊女形象都处理得比较细致、统一、和谐。
真实感加强了全画的乡土气息。
其实融合了《拾穗》和《晚钟》的长处:低头祈祷、感谢上苍赐予她工作机会的牧羊女,和其他画作同样都包涵着农民单纯的心与虔诚的宗教情怀。
牧羊女站在落日余辉里,虽然因为逆光,脸部和身体比周围的景色、羊群都要昏暗一些,但是,米勒流畅沉静的色彩,把因为生活压力而不得不微微伛偻的牧羊女身躯,描绘得像是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雕像,让人们很难不多看几眼;尽管她的衣衫褴褛,神情也很疲惫,但在米勒眼中,她和其他的农民都是“日复一日劳动,来养育这伟大民族、来缔造这美丽国家”的英雄,有一种平凡的诗情画意。
有人说那个虔诚的牧羊女就是米勒,或者说是他的精神化身,贯穿终身的是作者自己对大地、对自然的虔诚。
忧郁悲切的牧羊女,在夕阳的余辉中,站立在旷野上,似乎在默默的祷告着。
米勒由于自身的体验,感受到贫苦劳动者的辛酸与痛苦,所以他以悲悯和同情的心态创作了这幅画。
“农民画家”米勒从小就看着农民在近乎不人道的严格劳动中求生存,因此,当他在眺望自然时,也毫不忽略在自然中与大地结合为一的人类。
与荷兰风俗画相比较,在这幅画中毫无任何戏剧性的偶发事件,唯有暮色中成群的羊儿和低首祈祷的牧羊女。
乍看之下显得随意的构图法,透过深沉的暮色实更加深了画面的静谧气氛。
三、艺术与个人评价这幅画意外地让米勒在官方展览中获得一致的好评,也许正因为画面上所捕捉到的“真实”,米勒的作品也超越时代深深地感动后人。
一八六四年米勒以这幅《牧羊女》参加法国巴黎沙龙美展,获得极高的赞誉。
这幅画无论就色彩,还是牧羊女形象都处理得比较细致、统一、和谐。
抒情的忧郁,加强了全画的感人力量真实感加强了全画的乡土气息。
《牧羊女》是米勒的脍炙人口的名作之一。
牧羊女是美的,我们无法分析她为什么这样美,大约是由于她那破旧的衣衫,她的鲜红的头巾,她低头沉思的姿态,让人产生了共鸣。
这样朴素的画面,没有任何特殊的姿势,用通常的观点看,牧羊女的姿势太生硬,人物面对着画面的边缘,给人一种压抑感。
背后是头顶上乌云遮住太阳,天空和草原浑然一色了。
画面的核心本来就是牧羊女,但却让她面对着画面边缘,仿佛画面的核心是身后空旷的天空,然而天空是空无一物的,所以视线又被引回了牧羊女,于是感到牧羊女是格外孤独和寂寞的,仿佛天地之间只有她孤独一个人。
这幅画似乎让人忆起了很多,说不清是哪个时代的事情,那样空旷的大草原,还有昏黄的天空。
牧羊女站在落日余辉里,虽然因为逆光,脸部和身体比周围的景色、羊群都要昏暗一些,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
米勒流畅沉静的色彩,把因为生活压力而不得不微微伛偻的牧羊女身躯,描绘得像是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雕像。
我看着她,同样也感觉到了这个女子的忧郁。
她的披肩已经破旧,样式却是新颖的,我自己是很喜欢这中样式的披肩。
我看着她微微低头的侧面,仍感觉到她皮肤的娇嫩和白皙。
她的头发应该是金黄色的,逆光中看着有点发黑,她手中在编制着——我看不清具体的颜色,沉静而优雅的气质感染了我,她的神情让我感同身受,仿佛我就是画面中的牧羊女。
画面中有一条狗,与画面中的羊群形成对比,而且还很和谐,虽然画中牧羊女有些忧郁但整个画面给我的感觉还是很温馨和谐的。
阳光从云层缝隙透过来,淡淡的阳光温热反而觉得身体内部的寒冷。
那么高远的天空,偶尔从村中传来断续的狗吠,更显得空旷的田野中热闹的寂静。
牧羊女是孤独的(看着她,忍不住有种揽入怀中的疼爱),牧羊犬是孤独的,绵羊们也是孤独的,众多的孤独加起来不等于——不孤独。
虽然,牧羊女会放下手中的编织物,会看看高远的天,呵斥牧羊犬好好看护着羊群,对埋头吃草的羊们说笑几句,寂寞的感觉会从骨子里穿透出来。
虽然那么多只绵羊在为生命忙碌,不过是为生存本能的挣扎。
也许是淡然的,生命自身只是生命而已,其他的都无关重要。
风是凉的,大地也是凉的,有种岁月不可预知的无奈——习惯性的。
而这样的画面,倒让我想起李清照一首词《多丽•咏白菊》:“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无限依依,是双向的相知的而不是单向赋予的。
我看着《牧羊女》这幅画,淡黄的夕阳给她笼罩一种神性的光芒——其实,人时时与神共存、重叠,人在某一时刻有着神般的包容、笨拙、顺从和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