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同的播期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着重要的影响。
播期是指农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时间段,两个不同播期的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不
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产量和构成因素也会有所不同。
在不同的播期下,冬小麦的产量会有一定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早播期的冬小麦会有
较高的产量。
这是由于早播期的冬小麦能够更多地利用气温适宜的时期进行生长,积累更
多的生物质和养分,从而有更多的机会产生更多的籽粒。
而晚播期的冬小麦则往往会受到
寒冷和干旱等不利条件的影响,导致生长发育受阻,产量较低。
在实际生产中,选择适宜
的播期对冬小麦的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的构成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
构成因素是指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各个
因素,包括生育期、光合作用强度、叶面积指数、平均粒重、千粒重等。
早播期的冬小麦
能够在较长的生育期内进行生长,积累更多的养分和生物质,因此具备较高的叶面积指数
和光合作用强度,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从而增加产量。
早播期的
冬小麦能够在辐射高的季节进行开花和灌浆,有利于提高粒重和千粒重,进一步增加产量。
而晚播期的冬小麦则因为生育期受限,生物质和养分积累相对较少,导致较低的叶面积指
数和光合作用强度,产量也相应较低。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引言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全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在冬季种植,春季收割,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播种期对冬小麦的产量以及构成因素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冬小麦的种植和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1.早播期早播期对冬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
在早春气温逐渐回升的情况下,早播期冬小麦能够更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可以生长更长的时间,根系更加发达,茎秆更加粗壮,从而形成更多的穗粒,相对而言,产量更高。
受旱早霜的影响也较大,容易导致冬小麦的减产和失收。
早播期冬小麦对氮素需求较大,农民在施肥时,要注意根据早播期的特点,合理施肥。
2.适时播期适时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比较平稳。
通过选择最佳的播种时间,可以使冬小麦充分利用生长季节,最大限度地发挥生长潜力,从而取得良好的产量。
适时播期的冬小麦在遇到早春温度复苏时,能够更快地进入生长期,茁壮成长,同时能够避免早霜和大面积减产的风险。
3.晚播期晚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
由于晚播期播种的冬小麦受早春气温复苏的时间短,生长季节相对较短,会导致冬小麦产量的降低。
晚播期播种的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也容易受到早春干旱等不良气候的影响,容易出现穗粒不饱满、产量不高等情况。
二、不同播期对冬小麦构成因素的影响1.生育期不同播期种植的冬小麦生长发育阶段会有所不同。
早播期的冬小麦由于生长季节相对较长,若适时进行管理,茎秆会更加粗壮,根系更加发达,相对而言,穗粒和产量都更加丰富。
而晚播期的冬小麦由于生长季节较短,生育期可能会被压缩,茎秆和根系不够发达,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三、结论通过对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早播期的冬小麦在生长季节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产量的不稳定,但相对而言,可以形成更多的穗粒,产量更高;适时播期的冬小麦生长速度较快,生长周期适中,产量较为稳定;晚播期的冬小麦生长季节短,生长速度慢,容易受到不良气候的影响,产量较低。
灌溉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测定指标1 干物质转运贡献率开花,成熟,每个小区取样3株,分离为旗叶,穗轴颖壳,茎秆+叶鞘,其他叶,(籽粒)80℃烘干,营养器官幵花前藏同化物运转量=开花期干重-成熟期干重营养器官幵花前藏同化物运转率%=(开花期干重-成熟期干重)/幵花期干重*100幵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成熟期籽粒干重-营养器官花前藏物质运转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幵花前营养器官藏物质转运量/成熟期籽粒干重2 氮转运贡献率凯氏定氮法,硫酸消解法。
开花期氮素积累量=开花期茎、叶、鞘、穗氮素积累量的总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成熟期茎、叶、鞘、穗、籽粒氮素积累的总和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量=开花期氮积累-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不包括籽粒)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效率=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100%营养器官氮素的贡献率=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100%3灌浆速率开花期每小区取10穗,七天取一次,取出籽粒,烘干称重,干重,籽粒数籽粒灌浆速率=(籽粒干重-前一次籽粒干重)/籽粒数4 光合特性开花期开始测定光合速率,7天一次,至旗叶衰老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含量,蒸腾速率5产量及其构成成熟期,统计一米双行穗数,每小区取10穗,统计穗粒数,单穗粒重,千粒重。
6.蛋白组分及其特性连续振荡提取法,水,酸,醇,碱提取,考马斯亮蓝比色法测定含量7.淀粉粘度,热力特性。
RVA,DSC8.水分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率=(灌水处理产量-不灌水产量)/灌水量9.叶片SPAD值变化趋势每小区标记6株,5天测定一次SPAD值。
10.倒伏相关性状测定分析株高,重心高度,基部第一第二节间长,倒伏程度百分比。
不同生育期(阶段)有限补灌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率的影响

均表 现 为冬前 灌 水> 季 灌水> 期 灌水 ; 生育 时期 灌水 处理 的平 均产 量和 灌溉 水水 分 经济效 率均表 春 后 各 现 为冬 水> 孕穗 水> 节 水> 花 水> 青 水> 身水> 浆 水> 照 ( 补 灌 )水 分利 用效 率 为冬 水> 拔 扬 返 起 灌 对 不 , 孕 穗 水> 扬花 水> 青 水> 身水> 节水> 返 起 拔 灌浆 水> 照 ( 对 不补 灌 ) 降雨正 常年 型各 生 育 阶段 灌 水 处理 的 。 平均产 量 、 分利 用效率 均 高于干旱 年型 , 水 而干 旱年 型灌溉 水水 分经 济效 率却 高于正 常年型 。此 项研 究
g o h pe ids we e i r a e i h r e f p e wi e ri a i n > s rn ri a i n > l t ri a i n; r wt ro r nc e s n t e o d r o r — ntr irg to p i g irg to a e ir g to Av r g i l n t re o o c e fc e y o r ia i n wa e n r d fe e ti i a i n te t n swe e e a e y e d a d wae c n mi tii nc firg to t r u de if r n r g to r a me t r
e ce c , h f cso mi dsp lme tl r g t na df rn eid sae) ndf rn e r o i f in y iai t i ee t r s( g s i iee t as n e l e r o f p o t f y
冬小麦不一样时期的浇水时间及要点介绍

04
抽穗期浇水
浇水时间
孕穗期
孕穗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 此时浇水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和 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抽穗前
在小麦抽穗前,也需要适量的浇 水,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 育。
浇水要点
01 02
适量浇水
在抽穗期,小麦需要充足的水分,但是浇水要适量,不能过多或过少。 如果浇水过多,会导致小麦倒伏、病害增多等问题;如果浇水过少,则 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如果遇到干旱,浇水时间应适当提前,以防止小麦因缺水而 减产。
浇水要点
浇水前应先清除麦田内的杂草和 枯叶,以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
量。
浇水时要注意水量和时间,避免 过量浇水导致小麦根部腐烂或过
少浇水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浇水后应及时松土,以增加土壤 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小麦
的生长和成熟。
THANKS
感谢观看
浇水前要检查水利设施,保证 灌溉正常进行。同时,要清除 渠道中的杂物和冰凌,确保水 流顺畅。
浇水后管理
浇水后要及时进行划锄松土, 防止土壤板结,并做好野燕麦
等杂草的防治工作。
03
返青期浇水
浇水时间
通常在2月中旬至3月初,即春节之 后,根据天气情况,当土壤表层510厘米以下出现干燥,且白天日均 温在0℃以上时,就可以开始浇水。
浇水时要注意天气情况,选择在晴朗 天气进行,避免在寒潮、阴雨天气进 行,防止倒春寒对小麦造成冻害。
浇水要点
浇水量要适中
返青水不宜过大,以小水灌溉为佳,以免造成地温下降,影响小 麦的生长。
浇水后及时中耕松土
浇水后要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以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小麦根系生 长。
注意病虫害防治
返青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应密切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谢家 李 , 珍 (徽 业 学 学 ,徽 肥2o) 琪, 金才 魏凤 安 农 大 农 院安 合 3 6 o 3
摘要 [ 的 ] 目 为冬 小麦籽粒产 量 目标制 定及 育种 策略抉择提 供 参考依 据 。[ 方法 ] 大 田奈 件 下设 置不 同的播期 处理 , Lg t 方程 在 用 oii sc 拟合 小麦籽粒灌 浆过程 , 分析 不 同播期 对小麦一 系列次级灌 浆参数 及其 粒重 和产量 的影 响。[ 果 ] 果表 明: 结 结 在全球 气候 变暖 的争件 下, 播种期 偏早(0月 1 1 0日) 的冬 小麦越冬前群 体主 茎叶龄 较 大, 受冻 害的影响 , 易 或在拔 节抽 穗期 因群体 较 大 易发 生病 害。适 当晚播 ( 1 2 0月 4日) 可以减轻 不利奈件对 冬小麦 的影响。冬 小麦的产量 和籽粒 千粒重随播期 的推迟先 升 高后 降低 。籽 粒灌浆进 程 中渐增 期较 高的灌 浆速率 、 快增期 和缓增期较 长的灌 浆持续 时间有利 于粒重的增加 。[ 结论 ] 小麦适播期 以 l 中下 旬为 宜。 冬 0月 关键词 播期 ; 小麦 ; 冬 灌浆特性 ; 产量 中图分 类号 ¥ 1 . 52 1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0 1 — 6 12O )3 0 39 0 57 61( 81— 4 — 2 o 5
不同镇压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镇压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马艳
【期刊名称】《现代化农业》
【年(卷),期】2023()3
【摘要】为明确不同镇压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济麦22为供试品种,以不同镇压形式为处理,探讨了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特性、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与不镇压相比,播后镇压1遍处理和播后镇压、冬前镇压各一遍处理的小麦次生根数量、产量均高于对照,而播后镇压2遍处理的穗数、穗粒数、产量均较对照有所降低,说明适当镇压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并提高产量,而连续镇压2遍则不利于产量的增加。
综上可知,在当地生产条件下,播后镇压+冬前镇压组合处理效果最优,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经济效益。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马艳
【作者单位】成武县农业农村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
【相关文献】
1.氮磷钾化肥配施不同有机肥料对冬小麦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氮磷钾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对冬小麦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不同镇压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影
响的差异性分析4.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5.不同栽培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耗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播期对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播期对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摘要研究了小麦不同播期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11日左右为小麦最佳播种期。
关键词小麦;播期;产量;农艺性状鹤壁是全国优质小麦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小麦常年种植面积8.67万hm2,产量60万t[1]。
近年来,随着小麦良种补贴及核心区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先后创造了1.00、3.33、6.67、666.67、2 000.00 hm2全国同面积高产典型,在粮食高产创建方面成绩显著[2-4]。
选择最佳播期对于小麦冬前形成壮苗、促成有效分蘖、确保单位面积穗数至关重要。
为此,于2012年在鹤壁市开展小麦播期示范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北纬35°41′,东经114°33′,为小麦玉米轮作区,小麦、玉米秸秆粉碎还田。
0~20 cm土层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锌含量分别为17.5 g/kg、95 mg/kg、16 mg/kg、296 mg/kg、1.99 mg/kg。
玉米秸秆还田后,根据土壤化验结果进行配方施肥,分别施鸡粪、磷酸二铵、钾肥、尿素7500、375、225、225 kg/hm2。
1.2 试验材料供试小麦品种为鹤麦1号,属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0 d,与对照豫麦49晚熟相当。
幼苗半匍匐,苗期长势壮,较抗寒,大分蘖多,分蘖成穗中等;株型紧凑,拔节后叶色浓绿,叶片较长、宽、半披,茎秆有蜡质,植株偏高,茎秆粗壮,高抗倒伏,长方型穗,穗大,籽粒半角质,无黑胚,饱满度好,千粒重高[5-6];成产三要素为:平均有效穗数496.5万穗/hm2,每穗粒数39.9粒,千粒重45.4 g,高抗条锈、叶锈病,感叶枯病和白粉病[7-8]。
1.3 试验方法试验设3个播期处理,分别为10月1日、10月11日、10月21日,采取大田条播,用种量为150 kg/hm2,总面积4 006 m2。
基肥施40%复合肥(20-10-10)、尿素、60%氯化钾分别为375、75、75 kg/h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9月灌溉排水学报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第34卷第9期 文章编号:1672-3317(2015)09-0001-06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杨林林1,2,高阳1,申孝军1,韩敏琦2,李新强1,巩文军3,段爱旺1(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实验室,河南新乡453002;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3.河南省焦作市广利灌区管理局,河南焦作454550)摘 要:以“周麦22”为试材,研究了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返青期灌溉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返青—拔节期间的株高增长速率,拔节期灌溉对株高的影响较返青期小。
返青期灌溉对促进叶面积指数增长效果最为显著,拔节期灌溉次之,灌浆期灌溉则能有效减缓后期叶面积指数的降低速率。
在播前灌溉条件下,返青水较拔节水和灌浆水更有利于冬小麦形成较多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较高的千粒质量。
从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考虑,在播前灌溉条件下,拔节水比灌浆水效果好,而返青水又比拔节水效更好。
关 键 词:冬小麦;灌溉;农艺性状;产量;耗水量中图分类号:S275.3;S512.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522/j.cnki.ggps.2015.09.001杨林林,高阳,申孝军,等.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5,34(9):1-6.0 引 言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该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冬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1]。
以河南省为例,2014年年初遭受了6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省近35%的小型水库干枯;全省除信阳市和驻马店市外,其他地区的多数大中型水库仅能维持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供给,农业灌溉已无水可用。
随着极端气候出现频率的不断增加,华北平原出现秋、冬、春连旱的概率也在不断升高,对冬小麦的高产稳产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因此,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是保证冬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同,水分状况对作物生理生化过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异[2]。
水分亏缺会影响作物生长的许多方面,包括解剖结构学、植株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及产量组成等。
因此,在确定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土壤水分有效性时,都需要以作物生长对水分状况的反应为基础[3]。
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最明显的影响体现在作物的高度、叶面积大小和产量上[4],但水分亏缺也并非一定总是会降低产量,关键在于水分亏缺发生的时间及体现的程度[5]。
已有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时期形成适度、限量灌溉或适度的水分胁迫,可明显降低农田耗水量,而对产量的影响十分轻微,或基本没有影响,从而会使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升[6-7]。
播前蓄水是一项有效调控水资源季节供需矛盾、改善土壤墒情、提高冬小麦稳产性的措施。
特别是在土壤质地黏重的区域,播前蓄水有利于出苗,并对冬小麦的分蘖、越冬过程,以及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已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产量形成、 收稿日期:2015-04-14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1-30);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9153,51309227);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YETP1834) 作者简介:杨林林(1980-),女。
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作物水分生理与高效用水研究。
E-mail:yanglinlin19@126.com 通讯作者:段爱旺(1963-),男。
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水分生理与高效用水研究。
E-mail:duanaiwang@yahoo.com.cn1水分利用的影响,对于不同播前蓄水量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及不同灌水量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
通过设置不同的播前蓄水处理及生育期灌水量处理,研究播前蓄水和不同生育阶段水分状况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的高产、稳产栽培提供适宜的用水管理理论与技术措施。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试验于2012年10月—2013年6月在河南省焦作市广利灌区灌溉试验站(112°55′E,35°40′N,海拔150m)的测坑内进行。
每个测坑的上口面积为6.66m2(2m×3.33m),深度为1.8m;测坑底部铺设0.2m厚的砂石滤层,滤层之上覆盖1.5m厚的土体,土壤表面低于测坑顶部0.1m。
测坑四周用防渗水泥壁隔离,以阻止水分在不同测坑之间相互侧渗。
测坑内回填的土壤质地属砂质黏土,0~150cm土体平均干体积质量为1.45g/cm3,田间持水率为26%(质量),饱和含水率为30%(质量)。
试验站所在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94mm,平均蒸发量1 775mm(直径20cm蒸发皿观测值),平均气温14.5℃。
试验期间遇到降雨时即用防雨棚覆盖整个试验区,以防止雨水对试验的影响。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7个处理,3次重复,共21个组合,分别在21个测坑中实施,具体设计见表1。
各测坑均采用地面灌溉方式灌水,用水表量测精准控制灌水量,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冬小麦品种为“周麦22”。
播种前每个测坑撒施0.4kg复合肥(N-P-K质量比例为25-13-7)作底肥,然后进行翻耕,深度约为30cm。
在返青—拔节期每个测坑追施0.2kg尿素。
冬小麦于2012年10月10日表1 试验各处理灌水量 mm处理灌水量灌水期T1 60,60,60播种后1周,返青期,灌浆期T2 60,60,60播前,返青期,拔节期T3 90,60播前,拔节期T4 120播前T5 60,90播前,拔节期T6 60,90播前,返青期T7 60,90播前,灌浆期播种,行距20cm,每个测坑15行,播种量按225kg/hm2控制;于2013年6月4日收获。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1)土壤含水率。
采用烘干法测定,测定深度为140cm,每20cm为1层,每10d测定1次。
冬小麦播种前、收获后,以及每次灌水前后均进行测定。
为避免土钻孔对作物生长及灌溉的影响,每次打完土钻后,都用土将土钻孔填埋密实。
2)群体密度、株高和叶面积。
群体密度于分蘖前开始测定。
每个测坑内都选定3个1m长的样段,定期调查每个样段的总分蘖数及有效分蘖数,取平均数折算成公顷分蘖数使用。
株高测定从土壤表面开始,测定到自然状态下冠层顶部的高度;在每个处理内随机选取长势一致的12个植株,取下所有叶片,在叶片最宽处测取叶宽,从叶鞘到叶尖的长度计为叶长,然后按照叶面积=叶长×叶宽×0.85计算确定每个叶片的叶面积。
各试验小区的叶面积指数(LAI)用式(1)计算确定[8]:LAI=D·A,(1)式中:D为群体密度(株/m2);A为单株叶面积(m2/株)。
3)产量构成项。
穗粒数:收获时每个测坑内随机取样30个有代表性的麦穗,分别测定穗粒数,取平均值;单位面积穗数:每个处理中随机取3个1m长的样段,计取有效穗数,然后折算成每平方米穗数;千粒质量:在每个处理脱粒后的小麦中随机取1 000粒,称取质量,重复3次,取平均数;籽粒产量:每个处理中随机取3个1m长的样段,收获、脱粒、晒干后测定籽粒质量,然后折算为每个小区的产量。
1.4 数据分析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DPS 12.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Duncan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2.1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播前及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株高有显著影响(见表2)。
7个处理均在播前或播种后1周进行了灌溉,至返青初期,各处理1m土体平均含水率降低至田间持水率的53.4%~67.0%,基本属轻度胁迫。
由2于前期苗小根细、水分需求少,播前灌溉60mm水量的各处理(T2—T7处理)在返青初期,株高差异不显著。
但T1处理由于在播种后1周才进行灌溉,因试验地土壤质地黏重,播种时土壤水分状况不良影响了种子萌芽,小麦的出苗及长势受到抑制,T1处理的株高在返青前期最小,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并对后期作物生长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表2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的平均株高处理平均株高/cm返青初期拔节初期灌浆初期株高增长率返青—拔节期拔节—灌浆期T1 13.7cB 44.6aA 59.2cC 226.2%(60mm)32.7%T2 16.1bAB 42.3ab A 70.0aAB 161.8%(60mm)65.7%(60mm)T3 17.8ab A 38.1bc AB 59.1cC 113.3%55.2%(60mm)T4 18.6aA 41.9ab A 60.4bc C 125.0%44.0%T5 18.7aA 43.1ab A 64.5bBC 130.3%49.6%(90mm)T6 17.3ab A 43.9aA 71.1aA 153.9%(90mm)62.2%T7 17.4ab A 35.0cB 61.7bc C 100.5%76.6% 注 各株高增长率下方括号内的数据为该阶段的灌溉水量;株高增长率下方无括号的,表示该阶段未进行灌溉;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
返青期灌溉可提高冬小麦返青—拔节期间株高增长率。
T1、T2、T6处理在灌溉后第3d,1m土体平均含水率增至田间持水率的80.8%~89.2%,而未在返青期灌溉的其他处理,此时1m土体平均含水率仅为田间持水率的58%左右。
从表2可以看出,与未进行返青期灌溉的处理相比,灌溉返青水的处理(T1、T2、T6处理)在返青—拔节期间株高增长率均达到153%以上,而未灌溉返青水的处理(T3、T4、T5、T7处理)在返青—拔节期间株高增长率均在130%以下。
拔节期灌溉对冬小麦株高增长也有积极作用。
灌溉拔节水的3个处理(T2、T3、T5处理),在灌溉拔节水后第2d,1m土体平均含水率增至田间持水率的78.4%~88.8%,而未在拔节期灌溉的其他处理,此时1m土体平均含水率仅为54%左右。
灌溉拔节水的处理在拔节—抽穗期间株高增长率达到50%以上。
由于灌浆期及后期株高基本固定,故仅分析了灌浆期前株高的变化情况。
2.2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不同阶段灌溉对冬小麦LAI的影响结果汇总于图1和表3。
图1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表3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的LAI增长率处理返青期LAI增长率拔节期LAI增长率灌浆期LAI降低速度T1 450.5%(60mm)4.4%21.7%(60mm)T2 339.6%(60mm)11.5%(60mm)35.4%T3 173.5%4.6%(60mm)37.1%T4 284.6%0.5%35.4%T5 114.5%7.5%(90mm)27.0%T6 152.2%(90mm)3.1%49.5%T7 164.0%-32.1%6.5%(90mm)3 由图1可知,冬小麦不同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返青期前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上升较慢,返青后叶面积指数增加变快,到抽穗期达到最大,随后开始减小,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