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性状调查记载评价标准
看综合性状 评价玉米优劣.doc

看综合性状评价玉米优劣玉米优劣关系着农民朋友是否丰产,怎样去评价玉米的优劣,这需要对玉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下面我们来来了解一下玉米优劣是怎样评价的?1、根系:根系(玉米植株的吸收器官)发达,扎土深,抗倒效果好,根系吸收能力强,功能期长,是获得丰产的基础。
2、茎:茎秆无论粗细,要求坚实有弹性,韧性好、硬度强的铁杆玉米,抗倒性强,运输养分能力高,另外,基部节间较短也是利用抗倒伏的优良性状,茎秆的含量也是未来的关注点,根据有关人士预言,抗虫品种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3、株高、穗位:株高一般要求在2.5米左右最佳,穗位较低,一般在1.2米以下较佳,穗下节间短穗位较低,植株重心低,抗倒性强,穗位整齐,利用机械化收获,穗位节间长的利于采光和通风。
4、叶:一般来说,平展型的叶片较长而宽厚,紧凑型的上冲而短窄,后者群体光合势、光合生产率生理化指标更趋合理,目前,叶片过宽厚、较长的品种在生产实际中逐渐被叶片窄、薄、较短的品种所代替,叶片正面外翻也是一个很好的性状,能提高单位面积的光合效率。
例如沈单20、22等品种,从叶片性状角度分析利于密植,叶片硬度要适中,过硬易兜风,影响抗倒性。
5、雄穗:雄穗不发达但花粉量充足的品种易获高产,不发达的分支较少,利于节约植株养分,且减少遮荫。
6、果穗:(1)中小穗密植型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强,高肥水条件易获得更理想的高产,同样的水浇条件,土地脊薄的地块,耐密品种比稀植大穗品种实际产量更高。
(2)穗行数:穗行和行粒数,粒重搭配合理,就能实现合理的单穗粒重,我们四平地区16行为宜,行数太少难获得高产,穗行超过16行易出现秃尖,并且不耐密。
(3)粒重:粒重是产量因素中非常关键的因素,籽粒大小一样的品种,角质层丰富的品种粒重高,产量高。
(4)出籽率:其它性状一致的情况下,出籽率高品种的产量潜力大,如郑单958等出籽率就这样。
(5)籽粒品质:容量高是品质优良的表现,感官性,粒色,粒型,淀粉结构,如籽粒橙黄色角质型品种,商品性好。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标准

1.株高:开花后每区测20株,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2.穗位高:与株高同时测定,自地面至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3.茎粗:与以上2项同时测定,植株地上部第3节间扁面的平均直径,以厘米表示。
4.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5.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6.苗期叶色:在可见叶4~5片时调查叶片色,分浅绿、绿、深绿、绿紫等。
7.幼苗干重:定苗时每区取50株,称量幼苗的烘干重,求得平均值,以克表示。
8.叶数(片/株):每小区定点10株,随着玉米生长,标记叶片。
抽雄期后调查主茎叶数,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9.生长速度:出苗后至抽穗每7-15 d测量一次,每区固定取样20株,测量自地面至最长叶顶端的平均长度,以厘米表示。
10.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
11.茎色:蜡熟期后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茎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2.颖色:抽雄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雄穗外颖颜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3.花药色:散粉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雄穗的花药颜色,分绿、黄、橙、浅紫、紫、深紫等。
14.花丝色:吐丝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雌穗的花丝颜色,分黄、浅绿、绿、黄、橙黄、粉、紫红、深紫、上粉下绿等。
特异株要单独记载,计算比率。
15.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16.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17.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8.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9.单株穗数:每株出现的果穗的总数(包括结实和不结实的果穗。
)20.折断率:全田因风、虫及其它灾害倒折植株的百分数(以果穗以下折断为准)。
21.倒伏度:植株倒伏的程度分4级:0(直立);1(倾斜30度);2(倾斜60度);3(全部倒伏)。
国家鲜食玉米记载

综合防治病பைடு நூலகம்害
鲜食玉米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 植保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 治与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耕翻、 灭茬等方式,降低虫源基数,尽量少用药或不用 药,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 用生物农药。都市丽人甜糯玉米的主要虫害 有地老虎、玉米螟,病害主要有大、小斑病。
玉米螟
农业防治: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数;收割 时低留根茬;通过采用育苗移栽、地膜早播等 措施可有效避开早世代螟虫危害。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苗期应进行浅中耕,使土壤通透性良 好,保温、保墒。铲除杂草,以利培育壮苗。拔 节时结合追肥进行深中耕并浅培土,一般耕深 6~8cm,这样能促使新根大量发生,纵深发展, 防止植株倒伏,同时,培土还有利于雨季防涝
地老虎
农业防治:清除田间和地边杂草,可以消灭部分虫卵 和害虫。物理防治:在成虫始发期用糖醋液和黑光灯 诱杀成虫。化学防治:①毒土法是用50%敌敌畏1份, 加适量水后拌细沙土100份,每hm2用毒土300~ 375kg,顺垄撒施在玉米幼苗根附近;②毒饵法是用 90%敌百虫500g,拌棉籽饼5kg,或用25%敌百虫粉 500g,拌鲜菜50kg,每hm2用毒饵75kg,或用毒草 225~300kg,于傍晚撒在玉米行间。③用2.5%溴氰 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喷于根部附近。
营养与口味
玉米籽粒含糖量达13%以上,支链淀粉含量达 100%、蛋白质含量10.89%、赖氨酸含量 0.39%,集甜、香、糯于一体,且营养价值高,深 受消费者青睐
都市丽人甜糯玉米
突出优点 甜糯爽口 属甜糯混合型鲜食玉米。糯性好,甜 度高,脆嫩爽口,风味独特。 双穗率高 鲜穗产量高,双穗率达80%以上,具 有亩产鲜穗1500公斤的生产潜力。 果穗整齐 果穗大小适中,穗长17-20厘米,穗 行整齐,籽粒饱满,不秃尖,商品性好。 抗病抗倒 高抗大、小斑病、青枯病、纹枯病等 多种病害,茎杆坚韧,高抗倒伏。
基于DUS测试性状的玉米自交系多样性分析和评价

基金项目: 襄阳市农业科学院创新基金项目基于DUS 测试性状的玉米自交系多样性分析和评价郭 莉 李新彦 马现斌 胡 飞(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襄阳441057)摘要:运用基于玉米DUS 测试性状对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玉米团队14份玉米骨干自交系进行多样性分析和评价,以期为玉米自交系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与参考。
基于DUS 测试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4个自交系共37个性状的多样性一般,各性状多样性指数都未超过2.00,需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改良与创新,以丰富种质资源多样性。
从这些自交系各性状的表现来看,株型选择上偏中秆紧凑型;但生育期方面偏中晚熟,早熟自交系基本没有,在进行夏播选育或早熟品种的选育方面使用这些自交系需慎重。
基于DUS 测试表型性状的自交系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阈值为0.844时,14个自交系可以分为四大类,聚类结果与系谱来源一致,其中III 类中自12(XY90418)和IV 类中自15(XY06/XY7298)选系单独聚为一类,与其他类群距离较远,可能与其他自交系存在杂种优势。
另外,根据聚类结果,需要注意2个自交系杂交改良选育自交系时,后代分离方向不确定性。
根据聚类结果,也说明轮回亲本不同,分别聚在不同类,所以在回交时轮回亲本和后代的选择上还是要紧跟选育目标——类优良轮回亲本,并进行目标性状的选择,以达到回交选育的目的。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DUS 测试性状;多样性;分析;评价Diversit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Maize InbredLines based on DUS Test TraitsGUO Li ,LI Xinyan ,MA Xianbin ,HU Fei(Xiang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Xiangyang 441057,Hubei )玉米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表现出极端的自交衰退和杂种优势。
山西省不同生态区123_份玉米资源8_个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2023 ,43(4) : 015J.SHANXI AGRIC, UNIV . ( N atural Science Edition )学报(自然科学版)04204山西省不同生态区123份玉米资源8个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王怡,刘守渠*,郭峰,任小燕(山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1)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度探究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有效提高玉米育种工作的针对性。
[方法]通过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逐步回归分析的方式对山西省4个不同生态区123份玉米资源的8个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穗位、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产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结果]8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87%~16.53%,其中穗位、产量、生育期以及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这说明穗位、产量、生育期以及株高在参试材料中有着较高的变异,选择空间更大,育种学者可利用这4个指标来开展种质创新活动。
当聚类分析图的遗传距离为0.005 0时,可以将123份玉米材料划分为4个类群,各类性状差异明显,综合各农艺性状的特征能够发现,第Ⅰ类群生育期较长,百粒重较高,具有一定高产潜力;第Ⅱ类群玉米资源株高较高,穗长,生育期短,综合性状较差;第Ⅲ类群玉米资源穗位较低,育种学者可利用这个特性来开展相关种质创新活动;第Ⅳ类群玉米资源高秆,穗长,百粒重较高,具有一定高产潜力。
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23份玉米材料中梅亚1604综合性状表现排名第1位,可作为育种中间材料。
[结论]相较于简单的农艺性状分析方式,综合评价能够筛选出综合性状更强的10个玉米品种,评价方式更加准确、科学,研究结果能够为玉米种质鉴选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农艺性状; 综合评价; 玉米品种中图分类号:S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51(2023)04-0015-10玉米是山西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其总产以及单产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然而山西省地形较为复杂、气候环境多样,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山西省玉米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对现有玉米资源的多样性进行研究,从而有效改良种质资源的遗传物质,进而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概述

抽出。 5、开花期:全田有50%穗植株雄穗中部小穗
开花。
6、吐丝期:全田有50%穗植株雌穗花丝抽出苞 叶。
7、成熟期:全田90%以上植株果穗苞叶由黄变 绿,籽粒硬化。
8、收获期:实际收获的日期。
(二)玉米农艺形状调查方法和标准如下:
7、穗粗:果穗中部的直径,以cm表示。
8、秃尖长度:果穗顶端末结粒部分长度,以cm表 示。
9、秃尖度:秃尖长度占果穗长度的百分数。
10、穗行数:果穗中部的行数。
11、行粒数:计数一行的籽粒数。
12、穗粒数:果穗上的全部粒数。
13、籽粒出产率:籽粒重量 (风干重) 占全部果穗 重量 (风干重) 的百分率。
17、有效穗数:每公顷实收株数与单株有效穗 数的积,以穗/hm2表示。
18、
产 量 ( kg/hm2)= 每 公 顷 株 数 × 单 株 粒 干 重 (g)/1000
19、生物学产量:单位面积上的地上部干物质 重量。
生物学产量=每公顷籽ຫໍສະໝຸດ 产量+茎叶干重+穗轴 干重。
20、经济系数:同小麦。
1、株高:自地面至雄穗顶的高度,取10~20 株平均,以cm表示。
2、穗位高:着生果穗的节至地面茎的高度, 以cm表示。
3、双穗率:一株结2个果穗的百分株率。
4、多穗率:一株结2个以上果穗的百分株率。 5、空秆率:没有果穗或果穗不发育的植株的
百分率。
6、穗长:自果穗基部量至果穗顶部的长度 (不包括果穗柄)(cm)。
二、注意事项
1、不同玉米品种或栽培措施下收回的考种植 株。测产规、钢卷尺、米尺、剪刀、天平、千 分卡、瓷盘。
玉米评价分级标准表

玉米评价分级标准表
玉米评价分级标准表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 外观:外观包括长相、颜色、形状、大小等。
优质的玉米应该有明亮饱满的颜色,形状规则,大小均匀。
2. 味道:玉米的味道应该鲜甜,口感丰满。
优质的玉米应该有浓郁的甜味,而不是老化或苦涩。
3. 质地:玉米的质地应该饱满紧密,没有松散的感觉。
优质的玉米应该有紧密而坚实的粒子,而不是松散的或颗粒少的。
4. 甜度:玉米的甜度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通常会使用测量糖分含量的方法进行评估。
优质的玉米应该具有高糖分含量,具有良好的口感。
5. 毛须:优质的玉米毛须应该鲜绿色、柔软,而不是枯黄、干燥或发黑。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估,可以将玉米分为不同的等级,
例如:
- 一级玉米:外观美观,颜色鲜亮,形状规则,大小均匀,味道鲜甜,质地饱满紧密,甜度高,毛须鲜绿。
- 二级玉米:外观较好,颜色稍稍不够鲜亮,形状稍稍不规则,大小稍稍不均匀,味道甜度略低,质地稍稍松散,毛须略有枯黄。
- 三级玉米:外观一般,颜色不鲜亮,形状较不规则,大小不均匀,味道不甜,质地松散,毛须枯黄或有发黑现象。
这些分级标准可以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需求和标准进行略微调整。
同时,玉米的产地、种植环境、品种等也会影响其评级标准。
湖北省鲜食玉米品种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

湖北省鲜食玉米品种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一、物候期1、播种期:指播种日期,以日/月表示,下同。
2、出苗期:全区50%的幼芽出土达2cm时的日期。
3、散粉期:全区50%的植株雄穗主轴开始散粉的日期。
4、吐丝期:全区50%的植株雌穗花丝抽出苞叶3cm的日期。
5、鲜果穗采收期:吐丝后21-24天采收并记载。
二、植株性状1、株高:在乳熟期取有代表性的行连续10株,测量从地面至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平均值,以cm表示。
2、穗位高:与测株高同时进行。
测量从地面至第一果穗着生节的高度,求平均值,以cm表示。
3、株型:抽雄后目测,分紧凑,半紧凑,松散三类。
4、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植株结有双穗的株数占全小区植株的百分率。
5、空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有果穗结粒在10以下的株数占全小区株数百分率。
6、倒伏率:植株倾斜角度大于45?,但未折断者占该小区总株数的百分率,倒伏发生后立即调查。
7、倒折率: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株数占该试验小区总株数的百分率,收获前调查。
8、苞叶包穗程度:收获前目测,分苞叶适中,苞叶过长,苞叶短三级。
9、收获株数:收获时调查收获小区的株数。
三、果穗性状(随机连续取样10穗调查)1、穗长:测量穗基部至穗顶端长度,求平均值,以cm表示。
2、穗粗:测量果穗中部的直径,求平均值以cm表示。
3、秃尖长:测量果穗顶端不结实部分的长度,求平均值,以cm表示。
4、穗型:分筒形、锥形两种。
5、穗行数:计算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平均值。
6、行粒数:每穗对称数2行之和再除以2,为每行粒数,求平均值。
7、粒色:分黄、白、紫等色。
8、百粒重:取鲜籽粒100粒称重,重复2次,求平均数,以g表示。
9、出粒率:以小区的(鲜籽粒重/鲜果穗重)×100%。
10、轴色:红、粉、白等。
11、籽粒深度:取有代表性鲜果穗5穗,在果穗中部截断,测定整棒直径与棒轴粗度的差值除以2,取平均值,用cm表示,保留1位小数。
四、产量1、鲜整穗产量(1)小区产量:甜玉米试验称取小区中间4行的鲜果穗(去苞叶)重量;糯玉米试验称取小区中间3行的鲜果穗(去苞叶)重量,单位以kg表示,保留2位小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测说明 全区50%的幼苗露出地面1厘米的日期 间苗后,计数收获区全部幼苗。 第一株和最后一株的距离加一个株距 收获区总宽度除以收获区行数 计数收获区行数 计数收获区前期倒伏数 全区50%植株花丝露出苞叶1厘米的日期 从地面到雄穗顶端的高度,连续测量3株,取平均。 从地面到最高果穗着生节位的高度,连续测量3株,取平均。 从地面开始倾斜超过45度角的株数 地面以上穗位以下茎秆弯折的株数 根据叶斑病分级标准进行。主要症状为:2-3厘米条形斑点,不越过叶脉。 根据叶斑病分级标准进行。主要症状为:长20-30厘米梭形或长纺锤形大斑。 根据叶斑病分级标准进行。主要症状为:平行于叶脉的规则褐灰色病斑。 根据最高发病部位占穗位高度的百分率为参考进行评级。主要症状为:从茎秆基部开 始,在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按茎 秆上发病长度占穗位高度的比例换算级别。 根据叶斑病分级标准进行。主要症状为:叶面上有铁锈色的斑点,穿透叶背。 计数收获区内感病株数。主要症状为:植株矮化,叶色浓绿,叶背面粗糙
锈病 85-95 玉米粗缩病 85-95
玉米矮花叶病 8茎腐病 秃尖度 收获株数 空秆数 收获穗数 小区果穗重 小区籽粒重 出籽率 籽粒含水量 标准产量 行粒数 穗行数 穗长 穗粗 百粒重
85-95 85-95 85-95 85-95 收获时 收获时 收获时 脱粒前 脱粒后 脱粒后 脱粒后 脱粒后 室内考种 室内考种 室内考种 室内考种 室内考种
玉米叶斑病评级标准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7级 9级 全株叶片无病斑。 叶片有零星病斑(占总叶面积1%左右)。 有少量病斑(占10%以下)。 有中量病斑(占10-25%)。 下部叶片有多量病斑(50%以上),大片枯死。上部叶片有中量病斑(10-25%)。 下部叶片枯死。中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出现大片枯死。上部叶片有中量病斑。 全株基本枯死。
计数收获区内感病株数。主要症状为:植株矮化,叶片上有平行于叶脉的褪绿条纹。 计数收获区内感病株数。主要症状:在果穗、茎秆、叶片、雄穗上产生白色的瘤状突 株/小区 起。后期病瘤破裂,散出大量黑粉。 计数收获区内感病株数。病株雌穗短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 苞。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黏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 株/小区 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这是与瘤黑粉病的主要区别。 株/小区 基部第一二节间变色、变软、腐烂的株数 1-9级,1=最好 果穗顶端结实情况,结实到顶最好。 收获区内所有植株的数量,含倒伏、倒折株。 植株正常,果穗结实不正常(无穗或结实少于50%)的株数(不包括自交苗、小苗或由 病虫害导致的异常株)。 计数收获区内的总收获穗数。 公斤 所有收获果穗的重量,保留2位小数。 公斤 所有收获籽粒的重量,保留2位小数。 % 出籽率=样本籽粒重/脱粒前样本果穗重*100 % 称取籽粒重量后,立即 用水分仪测定籽粒水分含量,保留2位小数。 公斤/亩 标准产量=(100-籽粒含水量)/86×(小区籽粒重/收获区面积)×666.7 计数果穗单行籽粒数,取5穗平均。 取5穗平均。 厘米 测量从穗基到顶端的长度,取5穗平均。 厘米 测定并排5穗果穗中部的宽度/5。 克 随机称取100颗籽粒的重量,取3次平均。
Page 1 of 1
玉米性状调查记载标准
性状调查记载标准
性状名称 出苗期 保苗数 行长 行距 行数 前期倒伏 吐丝期 株高 穗位 倒伏 倒折 小斑病 大斑病 灰斑病 纹枯病 观测时间 (播种后天数) 5-8 30 30 30 30 吐丝前 50-60 85-95 85-95 85-95 85-95 85-95 85-95 85-95 85-95 观测对象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收获区 5穗样本 5穗样本 5穗样本 5穗样本 5穗样本 数据单位 月/日 株/小区 米 厘米 行/小区 株/小区 月/日 厘米 厘米 株/小区 株/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