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力分析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识别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并进行受力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示范和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思考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实例分析和习题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2. 熟练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能够准确分析实际案例中的受力情况。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示例教材和案例分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受力分析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识别和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和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六、课堂检测:
1. 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一个实际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2. 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定数量的受力分析习题,以检测其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检测中的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深入了解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了对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技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的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3. 能够应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受力的概念和分类;2. 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3.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4. 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受力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1. 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3. 制作受力分析实验的教学指导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受力场景,引出受力的概念和分类。
二、讲解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10分钟)1. 解释受力的定义和分类;2. 介绍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设计一个简单的受力分析实验,让学生观察受力的方向和大小;2. 让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
四、讲解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0分钟)1. 介绍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2. 演示如何进行受力分析。
五、实践操作(15分钟)1. 分组进行受力分析实验;2. 让学生通过实验实践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六、案例分析(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七、梳理归纳(5分钟)梳理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受力分析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受力分析展开,通过实验演示、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受力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并能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复习教案:受力分析

高考复习教案:受力分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2. 能够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找出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3. 能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受力分析的概念及意义2. 受力分析的方法与步骤3. 常见力的判定与计算4. 受力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受力分析的练习与提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受力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常见力的判定与计算。
2. 难点:受力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受力分析的概念、方法、步骤及常见力的判定与计算。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受力分析。
3. 开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受力分析的应用。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受力分析的概念及意义。
2. 讲解受力分析的方法与步骤,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3. 讲解常见力的判定与计算,让学生能够识别并计算常见力。
4.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受力分析的应用。
6.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7.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受力分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受力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评估团队合作和分享知识的能力。
4.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受力分析方法和常见力判定与计算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1. 完成一份受力分析的练习题,包括对简单物体的受力分析及力的计算。
八、课后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评估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
2.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受力分析的教案设计

受力分析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常见力的性质和作用效果;(3)学会运用平衡条件进行受力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2)运用实验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验证能力;(3)运用数学工具,提高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实事求是的精神;(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交流分享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1)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2)讲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作用;(3)强调受力分析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常见力的性质和作用效果(1)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性质;(2)分析常见力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效果;(3)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分类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存在;(2)提问:什么是受力分析?为什么需要进行受力分析?2. 讲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1)讲解受力分析的定义;(2)阐述受力分析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举例说明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3. 讲解常见力的性质和作用效果(1)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性质;(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常见力的作用效果;(3)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类和特点。
四、巩固练习1.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2.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受力分析的理解;2.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积极改进;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受力分析的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受力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分析;2. 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点评,强调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受力分析的教案设计

受力分析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受力分析概述1.1 学习目标: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1.2 教学内容:受力分析的定义和作用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识别所有力、画出力的示意图、计算合力和平衡力1.3 教学活动:引入受力分析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受力分析的重要性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1.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简单的物体受力分析题目,让学生练习识别力和画出力的示意图第二章:力的识别与表示2.1 学习目标:学会识别各种力的名称和符号能够正确表示各种力的方向和大小2.2 教学内容:常见力的名称和符号:重力、摩擦力、弹力等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法、标量法、矢量法2.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力的名称和符号利用教具或软件工具,让学生实际操作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2.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识别给定情景中的力,并正确表示它们的方向和大小第三章: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3.1 学习目标:学会合成共点力的方法和步骤学会分解共点力的方法和步骤3.2 教学内容:共点力的合成:力的加法、力的减法、力的合成法则共点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法则、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和步骤利用软件工具或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3.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应用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第四章:平衡条件的应用4.1 学习目标:理解平衡条件的概念和意义学会应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4.2 教学内容:平衡条件的定义和表达式:合力为零、合力矩为零应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物体静止、物体匀速直线运动4.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衡条件的概念和表达式利用软件工具或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应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4.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物体平衡、力的作用效果等。
高考复习教案:受力分析

高考复习教案:受力分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2. 能够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找出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3. 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3. 力的合成和分解三、教学重点1.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应用四、教学难点1. 受力分析的准确性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黑板2. 教学用具: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模型或图示3. 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引出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5分钟)讲解受力分析的定义,解释受力分析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0分钟)讲解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包括选取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图、标出各力的方向和大小等。
3. 力的合成和分解(5分钟)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通过图示或模型演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根据给出的情境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标出各力的方向和大小。
2.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应用。
2. 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受力分析的准确性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根据给出的情境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标出各力的方向和大小。
2. 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计算结果并解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能够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找出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学生应能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受力分析与实际问题十大典型案例教案

受力分析与实际问题十大典型案例教案。
一、水泵滑块系统的受力分析在水泵滑块系统中,受力分析的重点是其中的动力学分析,而这一过程则主要是依靠物理学的观念来实现的。
据分析,水泵氏动力学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其工作机理和工作参数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我们才能够合理地涵盖抑制泵子运动的全部力学规律。
二、挤牙膏的受力分析在挤牙膏的过程中,如果我们采用了斜着压出的方法,那么就会导致挤牙膏的难度加大,从而会浪费大量的劳动力。
而通过受力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牙膏压力过于集中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压力点位置不精确,如何正确地找到良的压力点,从而将挤出牙膏的难度降到最低,成为了此案例教案的研究结果。
三、家具悬挂系统的受力分析在家具悬挂系统的设计中,受力分析往往是其中的核心,它涉及到的是强度和安全的问题。
在处理这一问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将零部件进行逐个分解,然后进行受力分析,从而获得所有关键部件的内部力和应力,并对整个系统进行有效的设计和优化。
四、自行车的受力分析自行车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而其受力分析则主要是以自行车碰撞的相关问题为基础,并借助于质量分析等方法,来求解关键的受力问题。
依据理论分析,一个自行车的质量、大小、材质等因素均会影响其受力性能,因此在进行受力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整个自行车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考察和测试。
五、机械点胶机的受力分析在机械点胶机中,受力分析主要是针对其主要部件的承载性能进行分析,以此来优化其衔接结构和内部零部件的配合问题,从而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而这一过程则主要是依靠数学和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计算,并将结果出实务中的应用。
六、地铁隧道的受力分析地铁隧道的受力分析主要涉及到岩土力学、地面沉降、水文水力学等方面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地铁隧道在施工前后能够具有预定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对地铁隧道进行定位和测量,并借助多种力的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受力分析。
七、风电场发电机的受力分析风电场发电机的受力分析主要是针对其叶片、机座、结构部件等的承载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来保证风电机的运行性能和电能输出效率。
受力分析的教案设计

受力分析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2. 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3. 受力分析的步骤4. 受力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受力分析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利用课后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例分析材料3. 课后实践问题4. 教学视频或动画素材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受力的情况,引发学生对受力分析的兴趣。
2. 讲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明白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3. 讲解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力的分解、力的合成等,让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技巧。
4. 讲解受力分析的步骤,包括明确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图、计算合力等,让学生了解受力分析的全过程。
5.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受力分析的过程,并学会如何应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7. 利用课后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受力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9.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0. 课后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受力分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受力分析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4. 评价学生应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受力分析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重力、弹力、摩擦力受力分析示意图的画法。
2.如何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
二、知识讲解
课程引入:静止在桌面的水杯受几个力的作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受力分析。
考点/易错点1受力分析
一、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1.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
若干个物体(整体)。
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
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既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2.隔离研究对象,按顺序找力
把研究对象从实际情景中分离出来,按先已知力,再重力,再弹力,然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最后其它力的顺序逐一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并画出各力的示意图。
3.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二、受力分析的几点注意
1.牢记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每一个力都有一个明确的施力者,如指不出施力者,意味着这个力不存在.
2.区分力的性质和力的命名,通常受力分析是根据力的性质确定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力,不能根据力的性质指出某个力后又从力的命名重复这个力.
3.结合物理规律的应用,受力分析不能孤立地进行,在许多情况下要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结合相应的物理规律,才能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如图,一根细线拴着一只氢气球A,试画出A所受的力的示意图。
【答案】
【解析】①绳对小球的拉力作用点在重心,方向沿绳斜向下,符号为F拉;
②小球受到的重力,作用点在重心,方向竖直向下,符号为G;
③小球受到的浮力,作用点在重心,方向竖直向上,符号为F浮;
④墙对小球的支持力,作用点可画在重心,方向垂直墙面向外,符号为F支。
【例题2】
【题干】如图所示,一根均质木棒,靠在固定的光滑圆球上处于静止状态,则木棒所受到的作用力是()
(A)重力、地面和球给它的弹力
(B)重力、地面给它的静摩擦力
(C)重力、地面给它的静摩擦力和球给它的支持力
(D)重力、地面和球给它的支持力以及地面给它的静摩擦力
【答案】C
【解析】以木棒为研究对象,木棒共受四个力作用:重力,地面和球对木棒的支
持力,木棒相对于地面有向右滑动的趋势,受到地面向左的静摩擦力.故选C 【例题3】
【题干】如图所示,物体A、B各重10N,水平拉力F1=4N,F2=2N,物体
保持静止,则A、B间的静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B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
【答案】4,2
【解析】以A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得到:B对A的静摩擦力大小:f AB=F1=4N.
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得到:f B=F1-F2=4-2=2N.
故答案为:4,2.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用水平力F将重力G的木块压紧在竖直墙上静止不动,不计手指与木块之间的摩擦力,试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答案】
【解析】过木块的重心沿竖直向下和竖直向上分别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用符号G和f表示;过木块的重心沿水平向右和水平向左的方向分别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用符号F支和F表示,注意平衡力线段的长度相等.如图所示:
【巩固】
1.画出右图中被细细绳吊着的小球所受力的示意图。
【答案】
【解析】小球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墙对它的支持力、绳子对它的拉力;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作用点放在物体的重心.
2.如上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紧靠在竖直墙上处于静止状态.试画出A的受力示意图.
【答案】
【解析】对B受力分析,则有:重力、推力,A对B的支持力,及A对B的静摩擦力,其方向竖直向上;
对A受力分析,则有:重力、竖直墙对A的支持力,竖直墙对A的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B对A的压力,及B对A的竖直向下的静摩擦力,如下图:
五、课堂小结
二、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1.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
干个物体(整体)。
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
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既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2.隔离研究对象,按顺序找力
把研究对象从实际情景中分离出来,按先已知力,再重力,再弹力,然后摩擦
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最后其它力的顺序逐一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并画出各力的示意图。
3.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
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三、受力分析的几点注意
1.牢记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每一个力都有一个明确的施力者,如指不出施力者,意味着这个力不存在.
2.区分力的性质和力的命名,通常受力分析是根据力的性质确定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力,不能根据力的性质指出某个力后又从力的命名重复这个力.
3.结合物理规律的应用,受力分析不能孤立地进行,在许多情况下要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结合相应的物理规律,才能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课后作业
【基础】
1. 水平桌面上放着一本书,下列有关书与桌面之间的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桌面受到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
B. 桌面发生了形变,对书产生了支持力
C.书发生了形变,因此书受到了支持力
D. 桌面受到的压力和书受到的支持力,都是弹力
【答案】B
【解析】书的重力与支持力平衡,书的重力等于支持力,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支持力等于压力,所以重力大小等于压力,但重力不是压力.故A 错误.书受到支持力,是因为桌面向下形变要恢复原状产生向上的弹力.故B 正确.书发生形变,要恢复原状产生向下的弹力,即对桌面的压力.故C 错误.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得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故D 错误.故选B .
2. 关于摩擦力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大小成正比
B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性质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C.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正压力的大小成正比
D. 最大静摩擦力随物体间正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B D
【解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摩擦因数和正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无关,摩擦因数相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因此A 错B 正确。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正压力的大小无关,C 错,物体间的正压力越大,最大静摩擦力越大,D 正确。
【巩固】
【答案】18,4
【解析】设弹簧的原长为L 0由下端挂10N 重物时长度为20cm 得:01020cm l k
=+
挂15N 重物时长度为21cm 01521cm l k =
+由上两式解得:L 0=18cm .k=500N/m 当下端挂20N 重物时伸长量为4F cm k
=故答案为:18,4. 2. 某人在地球上重588N ,则该人的质量为m= Kg ;若同一物体在月球表面的重力是在地球表面的1/6,那么,该人在月球表面的重力大小为 N ,此时,他的质量为_______ 。
【答案】60;98;60
【解析】由G=mg 可求得:588609.8
G m kg g ===; 地球表面的重力5889866
G G N '===; 此时它的质量保持不变大小仍为60kg . 故答案为:60;98;60.
【拔高】
1. 如图,A 、B 、C 三物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现用F=15N 的拉力使三物体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A 受 个力的作用,物体C 受桌面的摩擦力是 N .
【答案】2;15
【解析】对A 由受力分析得,A 受竖直向下的重力、B 对A 的支持力,因水平方向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方向上不受拉力,故A 不受B 的摩擦力,故A 只受2个力;对A 、B 、C 整体受力分析得,整体受重力、支持力、拉力F 及地面对C 的摩擦力,因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摩擦力与拉力F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摩擦力大小为15N ;
故答案为: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