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力分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识别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并进行受力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示范和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思考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实例分析和习题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2. 熟练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能够准确分析实际案例中的受力情况。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示例教材和案例分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受力分析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识别和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和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六、课堂检测:
1. 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一个实际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2. 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定数量的受力分析习题,以检测其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检测中的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深入了解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了对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技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模板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模板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受力问题
教学目标:
1. 了解受力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受力分解与合成的方法。

3. 能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受力的分类和分解、合成方法的运用。

难点:实际问题的解答过程及思路。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科书、课件、实验室设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受力的概念,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受力的含义。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运动,而有些物体静止不动?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介绍受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讲解受力的分解和合成方法及其应用场景。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示范一个受力问题的解答过程。

2.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解答相似问题。

四、综合练习(15分钟)
1.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解答。

2.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综合总结受力问题的重点难点。

2. 强调学生在课下要复习和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难度适中,学生对受力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部分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时还存在一定困难。

下节课将增加案例分析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通用技术课《典型结构受力分析》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课《典型结构受力分析》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典型结构受力分析》教学设计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 理解结构是为了承受力和抵抗变形的本质。

2. 通过对简单的结构案例的学习,能尝试对生活中常见的结构作受力和变形分析。

3. 通用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结构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结构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结构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结构怎样受力问题的习惯和思维能力。

4. 学生能够理解分析结构是为了增强其受力能力,分析结构受力我们可以对结构的薄弱环节作出改进进而能够创新出新的产品。

核心素养集中在分析、解决问题、创新设计等方面。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1. 对单杠作受力和变形分析。

2. 通过受力和变形分析,体会结构的本质是为了承受力和抵抗变形。

教学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技术学科中分析物体受力是为了增强其受力能力,与物理学科中分析受力是为了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不同的,让学生能够从技术角度对结构进行受力分析。

教学过程:。

高考复习教案:受力分析

高考复习教案:受力分析

高考复习教案:受力分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2. 能够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找出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3. 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3. 力的合成和分解三、教学重点1.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应用四、教学难点1. 受力分析的准确性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黑板2. 教学用具: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模型或图示3. 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引出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5分钟)讲解受力分析的定义,解释受力分析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0分钟)讲解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包括选取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图、标出各力的方向和大小等。

3. 力的合成和分解(5分钟)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通过图示或模型演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根据给出的情境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标出各力的方向和大小。

2.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应用。

2. 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受力分析的准确性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根据给出的情境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标出各力的方向和大小。

2. 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计算结果并解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能够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找出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学生应能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底部受力分析教案

初中物理底部受力分析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底部受力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底部受力的概念,掌握底部受力分析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底部受力的概念。

2. 底部受力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底部受力分析的技巧。

2.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物模型。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底部受力的例子,如桌子、椅子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保持平衡的?二、探究底部受力的概念(10分钟)1. 介绍底部受力的概念: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支持力的作用,使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 讲解底部受力的条件:物体必须放在水平面上,重力与支持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底部受力分析的方法(10分钟)1. 讲解受力分析的方法:a. 画出物体的示意图。

b. 标出物体的重力。

c. 找出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

d. 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示范受力分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四、底部受力分析的技巧(10分钟)1. 讲解受力分析的技巧:a. 先画重力。

b. 再找支持力。

c. 最后判断平衡状态。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总结受力分析的技巧。

五、实际问题的解决(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如:一个物体放在桌子上,桌子对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少?2. 引导学生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2.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深入探究底部受力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底部受力现象,掌握底部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一第二节物体受力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21机械建筑类

《主题一第二节物体受力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21机械建筑类

《物体受力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力的概念,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学会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识别和画出受力图。

三、教学准备准备黑板、粉笔、教学PPT、常见物体(如小球、木块等)及力学工具(如钉子、绳子、钩码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高中物理所学过的几种基本性质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让学生回答这些性质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大小。

通过回顾旧知识,使学生对新知识的产生有一定心理准备。

2. 导入新课: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一定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进一步讲解什么是“受力分析”。

简单介绍物体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二)新课教学1. 受力分析方法讲解:讲解并示范正确的方法步骤,注意:①首先确定研究对象;②正确选取坐标系;③按顺序进行受力分析;④只分析题目中给出的力(包括隐含的力),不人为创造力。

2. 学生操作练习:给出一典型物体(质量分布不均匀,接触面不规则),先讲解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先练习,再进行交流和讨论。

3. 学生练习和老师辅导: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基础训练,有错处可当场辅导改正。

(三)深化理解学生按照上述步骤完成课本例题分析,然后对所选取的受力物体,改变其运动状态(加速度变小),观察受力情况的变化。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提问:物体受力分析应分哪几个步骤?步骤有先后吗?应如何确定坐标系?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五)布置作业1. 完成基础训练中的难题。

2. 研究课本上的小实验,尝试做一做。

3. 预习下一节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物体受力分析。

2. 理解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全套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全套

高中受力问题物理教案全套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力的性质和分类、牛顿三大定律等内容;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受力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 重点:力的性质和分类、受力分析、牛顿三大定律;
2. 难点:受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案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及分类。

2. 探究(20分钟)
a.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受力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力的平衡条件;
b. 分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作用力,如何确定其方向和大小?
3. 梳理(10分钟)
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牛顿三大定律,梳理力的性质和分类。

4. 练习(15分钟)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解决受力问题。

5. 展示(5分钟)
学生分组展示解决受力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6. 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反思力的作用和分类,自己身边的生活中有哪些实例体现了力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力的性质和分类,能够分析受力平衡条件。

但是在
实际问题中,学生的解决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更多的练习和实践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初中物理受力教案

初中物理受力教案

初中物理受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绘制力的示意图。

3.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够分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4.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能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力的三要素3. 力的相互作用4. 弹力的概念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5.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拉车、提水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讲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3. 力的三要素:讲解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三要素的作用。

4. 力的相互作用:讲解力的相互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导学生分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5. 弹力的概念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讲解弹力的概念,即物体发生形变后恢复原状对其他物体产生的力,并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6.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的概念,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并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四、巩固练习1. 填写力的示意图,标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分析实例,判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3.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 计算物体的重力,并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相互作用、弹力和重力的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作业布置1. 绘制力的示意图,标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分析实例,判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3.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记录实验数据。

4. 计算物体的重力,并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相互作用、弹力和重力时,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力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1.重力、弹力、摩擦力受力分析示意图的画法2.如何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二、知识讲解课程引入:静止在桌面的水杯受几个力的作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受力分析考点/易错点1受力分析一、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1.明确研究对象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2.隔离研究对象,按顺序找力把研究对象从实际情景中分离出来,按先已知力,再重力,再弹力,然后摩擦力,最后其它力的顺序逐一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并画出各力的示意图 3.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二、受力分析的几点注意1.牢记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每一个力都有一个明确的施力者,如指不出施力者,意味着这个力不存在.2.区分力的性质和力的命名,通常受力分析是根据力的性质确定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力,不能根据力的性质指出某个力后又从力的命名重复这个力.3.结合物理规律的应用,受力分析不能孤立地进行,在许多情况下要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结合相应的物理规律,才能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三、例题精析③小球受到的浮力,作用点在重心,方向竖直向上,符号为F浮;④墙对小球的支持力,作用点可画在重心,方向垂直墙面向外,符号为F支重力、地面和球给它的弹力重力、地面给它的静摩擦力重力、地面给它的静摩擦力和球给它的支持力重力、地面和球给它的支持力以及地面给它的静摩擦力如图所示,物体A、B各重10N,水平拉力F1=4N,F2=2N,物体保持静止,则A、B间的静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B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故答案为:4,2.1.用水平力F将重力G的木块压紧在竖直墙上静止不动,不计手指与木块之间的摩擦力,试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过木块的重心沿水平向右和水平向左的方向分别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用符号F支和F表示,注意平衡力线段的长度相等.如图所示:1.画出右图中被细细绳吊着的小球所受力的示意图2.如上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紧靠在竖直墙上处于静止状态.试画出A的受力示意图.对A受力分析,则有:重力、竖直墙对A的支持力,竖直墙对A的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B对A 的压力,及B对A的竖直向下的静摩擦力,如下图:五、课堂小结二、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1.明确研究对象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2.隔离研究对象,按顺序找力把研究对象从实际情景中分离出来,按先已知力,再重力,再弹力,然后摩擦力,最后其它力的顺序逐一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并画出各力的示意图3.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三、受力分析的几点注意1.牢记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每一个力都有一个明确的施力者,如指不出施力者,意味着这个力不存在.北安分局第三高中公开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能正确地作出物体受力图2.理解并初步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力的概念和三种基本力的认识3.能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的操作,认识到物体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物体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学习难点:1.在受力分析时防止“漏力”和“添力”2.初步建立“隔离”的思想方法主要内容:一、受力分析的基本知识:受力分析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学好力学的基本功.为了能正确地全面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1.熟悉各种力的物理含义,产生条件及其特征;2.掌握力与运动之间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二力平衡等.二、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1.明确研究对象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2.隔离研究对象,按顺序找力把研究对象从实际情景中分离出来,按先已知力,再重力,再弹力,然后摩擦力,最后其它力的顺序逐一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并画出各力的示意图3.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三、受力分析的几点注意1.牢记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每一个力都有一个明确的施力者,如指不出施力者,意味着这个力不存在.2.区分力的性质和力的命名,通常受力分析是根据力的性质确定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力,不能根据力的性质指出某个力后又从力的命名重复这个力.3.结合物理规律的应用,受力分析不能孤立地进行,在许多情况下要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结合相应的物理规律,才能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则木棒所受到的作用力是重力、地面和球给它的弹力重力、地面给它的静摩擦力重力、地面给它的静摩擦力和球给它的支持力重力、地面和球给它的支持力以及地面给它的静摩擦力析推挡瞬间乒乓球所受的力,在图中画出球的受力图,标明每一个力的名称和符号.持静止,则A、B间的静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B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1.用水平力F将重力G的木块压紧在竖直墙上静止不动,不计手指与木块之间的摩擦力,试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压在竖直墙面上,试画出A、B 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并求出各力的大小1.水平桌面上放着一本书,下列有关书与桌面之间的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桌面受到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B桌面发生了形变,对书产生了支持力C书发生了形变,因此书受到了支持力D桌面受到的压力和书受到的支持力,都是弹力2.关于摩擦力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大小成正比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性质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C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正压力的大小成正比D最大静摩擦力随物体间正压力的增大而增大3.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作用下,所受重力大小为G的物体保持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物体与墙壁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等于AμFBμF+GCμF-GDG4.放在桌面上的台灯,对桌面有压力,其受力物体是,施力物体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小木块受到水的浮力,其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5.某人在地球上重588N,则该人的质量为;若同一物体在月球表面的重力是在地球表面的1/6,那么,该人在月球表面的重力大小为N,此时,他的质量为_______6.在一根弹簧下端悬挂重为15N的重物,静止时弹簧长20cm,当这根弹簧下端悬挂重21N的重物静止时,弹簧长20cm,则此弹簧原长为cm,劲度系数为*7.如图A、B、C是三个相同的物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作用在B上的拉力F=4N,已知A、B、C、桌面间动摩擦因数μ为,A、B、C均重10N,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大小,且A、B相对静止,则B、C间的摩擦力为________,C与桌面的摩擦力为________*8.下面两图中,A、B等物体都静止,试画出A、B两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两物体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示意图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早期的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人们所研究的表面都是凹凸不平的粗糙面,即使是高度抛光的表面上,也存在着无数的微凸体.当两个表面接触时,这些微凸体互相交嵌,要想使它们发生相对滑动,必须使一个表面的微凸体沿着另一个表面的微凸体上升做功,或者使微凸体发生弯折、断裂,由此产生了摩擦力.这就是摩擦的凹凸说,它主要是在17世纪到18世纪不断发展完成的.但是,在1734年,英国学者德萨古利厄斯,对于摩擦的机理提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他在考察了凹凸说的理论后指出:当两个表面制造得比较光滑时,它们理应较易滑动,然而实际上金属或其他物体的平整表面,可以抛得很光而使摩擦增大.本世纪以来,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对摩擦理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到本世纪中期,诞生了新的摩擦粘附理论.我们来考察两个互相接触的金属表面.不论它们做得多么光滑,从原子尺度看还是粗糙的.把这样两个表面放在一起,只在微凸体隆起的顶部发-8生接触,在表面的其余部分间会有10米或更大的间隙.离上,因此,这些间隙实际上把两个表面的其余部分完全隔开,使它们之间不发生作用.所以接触面上的法向压力完全由表面上互相接触的微凸体顶部来承受.当接触面上的法向压力很小时,顶部将发生弹性形变;但是,只要法向压力超过某一数值,金属的弹性极限就被超过,因而发生塑性流动,即永久形变,微凸体的顶部发生塑性屈服,直到实际接触面积增大到足以承受所加的法向压力.所以实际接触面积A只是表观接触面积的一小部分,它的大小取决于法向压力W和金属的屈服压强p,跟表面粗糙度的关系不大,而且与表观接触面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在两个表面间相互接触的微凸体的顶部,一个表面上的原子与另一个表面上的原子非常接近.因此,它们处在原子吸引力很强的范围之内,形成接点,粘附在一起.如果我们要使两个表面发生滑动,必须对其中一个表面施加一个切向力来克服原子间的引力,才能剪断实际接触区生成的接点.这个切向力就是摩擦力.如果我们所加的力小于这个力,接点将发生形变而不破坏,因而不会出现滑动.如果实际接触面积为A,剪断金属单位面积的接点所需的力为s,那末剪切接点所需的力就等于摩擦力F,即F=As.因为A与接触面间的法向压力成正比而与物体的大小无关,所以很明显,如果给定的任一对表面的s为常量,那末摩擦力F也将与法向压力成正比,而与物体的大小无关.这就是两条基本的摩擦定律.摩擦力受接点强度s的影响很大.任何一种沾染物例如金属氧化物或润滑脂膜,都会削弱接点的粘附作用而使接点强度减弱.放在空气中的表面,通常覆盖有氧化薄膜、氧气吸附层和水蒸气层,当两个表面在空气中接触时,一定会把这些表面膜夹在二者之间,从而削弱表面的粘附.-4表面膜可用某些方法除去.方法之一是把物体放在高真空中加热,使表面膜分离或分解.在这种条件下,由于表面非常洁净,两个互相接触的表面会粘附得非常牢固.因此,在实际上发生明显滑动之前会出现“接点增长”,接点面积将不断增大,直到整个几何接触面积成为巨大的接触点.这样,摩擦因数与原来的法向压力没有多大关系,在大多数金属之间,摩擦因数μ可达到50或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