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上.pdf
《系辞》

易经 周 易
易传十翼七篇
六十四卦及卦辞、爻辞 系辞(上下) 彖辞(上下) 象辞(上下)
文言
说卦
序卦
杂卦
(一)《易经》
卦、爻辞为何人所作?在古代有人认为是周文王所作,也有 爻辞的作者较难确定,文王、周公所作无法得到证明,卦、爻辞 当作于西周初年(有人认为作于西周末年),作者是一位筮官。 《周易》中的经较为广泛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 我们研究西周社会、历史、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语
周公
三、《周易》题解
《周易》到底是什么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前人的重要说法约有如下几种。 《周易》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卜》:“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 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因此我们先看“周”字的解释: 第一种说法认为‚周‛是朝代名,指周朝。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说:‚又文王 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 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朱熹《周易本义》也 说:‚周,代名也。‛ 第二种观点认为‚周‛是地名,指的是周地。如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就说 :‚连山、归藏并是代名,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这种观点认为‚周‛指的就 是周地岐阳,即现在陕西省岐山县。 第三种观点认为‚周‛是‚周普‛、‚普遍‛的意思。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说 :‚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这种观点也得到 很多学者的认可,并且他们引用《周易》中的原话来证明:‚易与天地准,故能弥 纶天地之道‛、‚知周乎万物‛、‚周流六虚‛。这些语句的意思多在说明《周易 》是一种广大悉备的学问,容纳天地,无所不包。在这种观点中,他们还认为,《 周易》一书的卦序也可以证明‚周‛字是‚周普‛的意思,《周易》现行本的第一 卦是《乾》卦,乾就是天的意思,而天是笼罩万物、无所不包的。乾为天,天覆盖 万物,则《周易》之‚周‛自然是周普之义。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本课所学经文】《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章首)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章中一:至精)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章中二:至变)《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章中三:至神)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章中四:极深而研几)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章末)【李守力解读诠释】《系辞上传》第十章讲的是“《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之“辞、变、象、占”,整个章节首尾呼应,中间四段阐述圣人四种《易》道。
先儒于此章众说纷纭,似乎未能契合圣意。
为了说理方便,笔者将本章分为章首、章中一至精、章中二至变、章中三至神、章中四极深、章末共六个段落。
一、简述先儒之解读韩康伯、孔颖达、来知德以及今之金景芳、吕绍纲都说“章中历陈其三事”,即“至精”、“至变”、“至神”。
来知德以为至精为“尚辞”之事,至变为“尚变、尚象”之事,至神为“尚占”之事。
诸儒皆把章中四深几与章末合成一段。
金、吕认为“四焉”算不上圣人之道,于是将章首删除。
以上皆不明圣人之意也。
今出土帛书《系辞》“《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章与传本相同,可证今本文字无缺无增,金、吕删经,尤不可取。
苏轼以章中一至精为“筮占之类”,章中二至变为“历术之类”。
程颐曰:言所以述理,以言者尚其辞,谓以言求理者,则存意于辞也;以动者尚其变,动则变也,顺变而动,乃合道也;制器作事,当体乎象;卜筮吉凶,当考乎占。
周易系辞上

周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爲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爲乎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无思也无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爲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繫辭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周易系辞正解

《周易·系辞传》是“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的说明。
文辞古雅,言中有秘,秘中有诀,非刻意追求,矢志参悟而不可得。
解者每以优美空洞的大道理形于笔墨,读之确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有所得,究其实际,则仅存空理而难具实用。
《周易》学说,是从应用中发展起来的,绝非空洞哲理,而有其应用模式,若不知此,则入五里雾中,莫辨东西,有失著者本意,难免隔靴搔痒,焉不望洋兴叹!经数十年之研究,发现易传古法,言之凿凿,通过实验证明,不但往往偶中,令人惊喜不已!且与《系辞》若合符契,因知《系辞》之文非普通文字,别有一番奥秘。
大道无私,不敢隐秘,霍老师特写《周易系辞正解》留与知音共赏之!1995年11月30日上午于通天宝座周易预测及命理研究上篇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天地即乾坤,乾为天盘,坤为地盘。
以尊卑配天地,此“天地盘”是易学应用之基本模式,也是易学之根本学理,“法象莫大乎天地”、“与天地相似”的“天地盘”模式,是圣人“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发明。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承前句“天尊地卑”以明“天地盘”上下尊卑即“贵贱”之位。
也即是“圣人之大宝曰位”的重要定位问题。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天盘主动,地盘主静(视运动),“乾刚坤柔”,乾为天为刚为动,坤为地为静为柔,天恒动,地恒静,故曰“动静有常”,乾为刚故刚表天盘之性,坤为柔,故柔表地盘之性,动静刚柔,皆是阐述“天地盘”功能之情形。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此很明确,前文简要地讲述了“天地盘”的制定,此文接着阐述“天地盘”应用中的要点,判断吉凶的方法。
“方以类聚”者,方,即是方法与方向。
是判断吉凶的定点,即是指问什么事情看地盘什么宫位,一般所谓的“用神”位置。
如问病看坎宫(指地盘位置。
地盘称宫,天盘称卦。
以下同此)。
问考试为文看坤宫。
问父看乾宫。
问母看坤宫。
问失盗看坎宫。
问门向看艮宫。
等等。
这就是“方以类聚”之所指。
“物以群分”则是指天盘所得为何卦?如得乾卦,即为君,为父,为玉,为圆,为马,坤为文,为众,为牛,为顺……。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二、三章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二、三章《系辞上传》:第二、三章【系辞原文】【第二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象)也。
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第三章】彖者,言乎象者也。
爻者,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解读诠释】【2.1】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白话】圣人设立八卦、六十四卦,观察卦象、爻象,系以卦名、卦辞、爻辞,以此明了人事的吉凶悔吝;刚爻柔爻,应比承乘,相互推移,生出心性运行的变化规律。
所以《易经》中所言“吉凶”,是表示成功与失败的显著现象。
“悔吝”,是表示忧虑与安逸的心理现象。
“变化”,是前进或后退的象征。
“刚柔”,是昼夜交替的象征。
六爻之变动,涵盖天人地三极之道。
【2.2】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象)也。
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白话】所以君子平居之时能心安理得的,是《易经》的卦象。
君子乐于研求玩味的,是《易经》的卦爻辞。
所以君子平居之时,观察卦爻象而玩味卦爻辞的义理;遇到有行动,则观察《易经》的变化而玩味占筮的吉凶,这样就如大有卦上九爻辞所说:“从天而来的祐助,吉祥而无所不利。
”【解读】《系辞上传》第二章、第三章概括了《周易》经文三要素:卦辞、爻辞、占断辞。
朱熹曰:“此章言圣人作《易》,君子学《易》之事。
《易传》系辞(上下)(原文与译文)

《易传》系辞(上下)(原文与译文)易传·系辞上传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天尊贵在上,地卑微在下,《易经》中乾为天为高为阳,坤为地为低为阴的象征就定了。
天地间万事万物莫不由卑下以至高大,杂然并陈,《易经》中六爻贵贱的位置,亦依序而排定了。
天地间万事万物动极必静,静极必动,动静有一定的常态,《易经》中阳刚阴柔,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道理也就由是断定,断然可知了。
天下人各以其道而以类相聚,物各以其群而以类相分,同于君子同于善的事物则吉,同于小人同于恶的事类,则凶就产生了。
在天成就日月星辰昼夜晦冥的现象,在地成就山川河岳动植高下诸般的形态,而人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化,由是可以明显的看到了。
所以宇宙间,阴阳二性不停地切摩变化,八卦所代表的八种天地间的八个基本物象,不停地相与鼓动变化,由是产生了宇宙万有。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比如说,以雷霆之气,鼓动万物的生机,以风雨疏散润泽万物的气机,日月的运行就构成了人间的昼夜寒暑,乾为天为父为阳,是构成男性的象征,坤为地为母为阴,是构成女性的象征。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为天,代表时间,故知天地之大始;坤为地代表空间,故能作成万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乾为天昭然运行于上而昼夜攸分,是容易让人了解的,坤为地浑然化为万物,是以简易为其功能的。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容易则易于知解,简易则容易遵从。
容易使人了解则有人亲附,容易遵从,则行之有功。
有人亲附则可以长久,有能成功则可以创造伟大的事业。
可以长久的,是贤人的德泽;可以成为伟大的,是贤人的事业。
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经》的道理即是如此简易,而能包含天下的道理,能了知天下的道理,则能与天地同参,而成就不朽的名位了。
国学经典《周易系辞上传》大字注音版(原文))

故 能 弥 纶 天 地 之 道。
yǎng yǐ guān yú tiān wén
仰 以 观 于 天 文,
kě jiǔ zé xián rén zhī dé
可 久 则 贤 人 之 德,
gāng róu xiāng tuī ér shēng biàn huà
刚 柔 相 推 而 生 变 化。
kě dà zé xián rén zhī yè
可 大 则 贤 人 之 业。
shì gù jí xiōng zhě
是 故 吉 凶 者,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zhōu yì xì cí shàng zhuàn
《 周 易•系 辞 上 传 》
bā guà xiāng dàng
八 卦 相 荡。
dì yī zhāng
第一 章
gǔ zhī yǐ léi tíng
鼓 之 以 雷 霆,
tiān zūn dì bēi qián kūn dìng yǐ
震 无 咎 者 存 乎 悔。
shì gù guà yǒu xiǎo dà
是 故 卦 有 小 大,
cí yǒu xiǎn yì
辞 有 险 易。
cí yě zhě gè zhǐ qí suǒ zhī
辞 也 者,各 指 其 所 之。
dì sì zhāng
第四 章
yì yǔ tiān dì zhǔn
《易》与 天 地 准 ,
yì zhī xù yě
《易》之 序 也﹔
yáo zhě yán hū biàn zhě yě
爻 者,言 乎 变 者 也。
suǒ lè ér wán zhě yáo zhī cí yě
系辞上卷七 《周易正义》

周易系辞上第七。
[疏]正义曰:谓之“系辞”者,凡有二义,论字取系属之义。
圣人系属此辞于爻卦之下,故此篇第六章云:“系辞焉以断其吉凶。
”第十二章云:“系辞焉以尽其言。
”是系属其辞于爻卦之下,则上下二篇《经》辞是也。
文取系属之义,故字体从“毄”。
又音为系者,取刚系之义。
卦之与爻,各有其辞以释其义,则卦之与爻,各有刚系,所以音谓之系也。
夫子本作《十翼》,申说上下二篇《经》文,《系辞》条贯义理,别自为卷,总曰《系辞》。
分为上下二篇者,何氏云:上篇明无,故曰“易有太极”,太极即无也。
又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是其无也。
下篇明几,从无入有,故云“知几其神乎”。
今谓分为上下,更无异义,有以简编重大,是以分之。
或以上篇论易之大理,下篇论易之小理者,事必不通。
何则?案上《系》云:“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
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又云:“藉用白茅,无咎。
”皆人言语小事,及小慎之行,岂为易之大理?又下《系》云:“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岂复易之小事乎?明以大小分之,义必不可。
故知圣人既无其意,若欲强释,理必不通。
诸儒所释上篇,所以分段次下,凡有一十二章。
周氏云:“天尊地卑”为第一章,“圣人设卦观象”为第二章,“彖者言乎象者”为第三章,“精气为物”为第四章,“显诸仁藏诸用”为第五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为第六章,“初六藉用白茅”为第七章,“大衍之数”为第八章,“子曰知变化之道”为第九章,“天一地二”为第十章,“是故易有太极”为第十一章,“子曰书不尽言”为第十二章。
马季长、荀爽、姚信等又分“白茅”章后,取“负且乘”更为别章,成十三章。
案“白茅”以下,历序诸卦,独分“负且乘”以为别章,义无所取也。
虞翻分为十一章,合“大衍之数”并“知变化之道”,共为一章,案“大衍”一章,总明揲蓍策数,及十有八变之事,首尾相连。
其“知变化之道”己下,别明“知神”及“唯几”之事,全与“大衍”章义不类,何得合为一章?今从先儒以十二章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