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1.工艺设备和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

1)设备本身是否满足工艺的要求(标准设备、特种设备生产、制造、安装等是否具有相应资质);

2)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附件或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液压计、液位计、阻火器、防爆膜);

3)是否具备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超限、异常、故障报警);

4)是否具备紧急停车装置;

5)是否具备检修时不能自动投入、不能自动反向运转的安全装置。

2.专业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

1)化工设备危险有害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

(1)是否有足够的强度;

(2)密封是否安全可靠;

(3)安全保护装置是否配套;

(4)适用性是否强。

2)电气设备危险有害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

(1)电气设备的工作环境是否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是否属于粉尘、潮湿或腐蚀环境,在这些环境工作时,对电气设备的相应要求是否满足;

(2)电气设备是否具备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特别是防爆电气的防爆等级;

(3)电气设备是否为国家颁布的淘汰产品;

(4)用电负荷等级对电力装置的要求;

(5)电气火花引燃源的情况;

(6)触电保护、漏电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绝缘、电气隔离、屏护、电气安全距离等是否可靠;

(7)是否根据作业环境和条件选择安全电压,安全电压值是否符合规定;

(8)防静电、防雷击等电气连接措施是否可靠;

(9)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制度;

(10)事故状态下的照明、消防、疏散用电及应急措施用电的可靠性;

(11)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如不间断电源等。

3)锅炉与压力容器危险有害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

(1)锅炉与压力容器内具有一定温度的带压工作介质是否失效;

(2)承压元件是否失效;

(3)安全保护装置是否失效。

3.作业环境的危险有害因素

1)生产性粉尘危险有害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

(1)根据工艺、设备、物料、操作条件,分析可能产生的粉尘种类和部位;

(2)用已经投产的同类生产厂、作业岗位的检测数据或模拟实验测试数据进行类比辨识;

(3)分析粉尘产生的原因,粉尘扩散传播的途径、作业时间、粉尘特性,确定其危害方式和危害范围;

(4)分析是否具备形成爆炸性粉尘及爆炸的条件。

惰性气体保护可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对具有爆炸性的生产设备和储罐,充灌惰性气体;

(2)易燃固体的压碎、研磨、筛分、混合以及呈粉末状态输送时,可在惰性气体覆盖下进行;

(3)易燃固体的粉状、粒状的料仓可用惰性气体加以保护;

(4)可燃气体混合物在处理过程中,加惰性气体作为保护气体;

(5)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工艺装置、储罐、管道等连接惰性气体管,以备在发生火灾时使用惰性气体充灌保护;

(6)用惰性气体(如氮气)输送爆炸危险性液体;

(7)在有爆炸危险性的生产中,对能引起火花危险的电器、仪表等,用惰性气体(如氮气)正压保护;

(8)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装置停车检修时,在动火之前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对有爆炸危险的设备、管线、容器等进行置换;

(9)发生事故有大量危险物质泄漏时,用大量惰性气体(如水蒸气)稀释;

(10)备用的反应器、干燥器等用惰性气体保护。

设立固定动火区应符合下述要求:

1)固定动火区距易燃易爆设备、储罐、仓库、堆场等的距离,应符合有关防火规范的要求;

2)固定动火区内可能出现的可燃气体的含量应在允许含量以下;

3)在生产装置正常放空时可燃气体应不致扩散到动火区;

4)室内动火区应与防爆生产现场隔开,不准有门窗串通,允许开的门窗应向外开启,道路应畅通;

5)周围10m以内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

6)固定动火区内备有足够的灭火器具。

针对引发事故的原因和紧急情况下的需要,在考虑安全联锁防爆设计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系统的构成可以选用有触点的继电器,也可以选用无触点的回路,但必须保证动作可靠;

(2)信号报警节点可利用仪表的内藏节点,也可以单独设置报警单元。对于自动保护(联锁)用节点,在重要场合宜与信号节点分开,单独设置故障检出;

(3)联锁系统动作后应有征兆报警设施。在重要场合,联锁故障检查器可设两个或两个以上,以确保可靠性。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由以下方面构成:

1)从事故预防的角度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提高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将事故控制在局部”是事故预防的两个关键点。从事故预防的角度来看,事故预防应由技术对策和管理对策共同构成:

(1)技术上采取措施,使“机一环境”系统具有保障安全状态的能力;

(2)通过管理协调“人”自身及“人一机”系统的关系,以实现整个系统的安全。

2)从事故发生后损失控制的角度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进行救援处理”和“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是事故损失控制的两个关键点。事先对可能发生事故后的状态和后果进行预测并制定救援措施,一旦发生异常情况:

(1)能根据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进行救援处理;

(2)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突发性重大事故发生;

(3)能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对环境的污染;

(4)同时又能及时恢复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