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毒品犯罪案例剖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一)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一)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一)在当今的社会中,大学生已经成为了人口中的主力军,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大学生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违法犯罪的行列,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治安的良好状态。

因此,本文将就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一、校园内的贩毒案例2019年,浙江省某大学一名学生因为在校园内贩卖毒品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查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名吸毒者,在校园内多次贩卖毒品,并将毒品藏在自己租赁的公寓中。

此案例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毒瘾难耐,既想在校园内吸毒,又想通过贩卖毒品赚钱,导致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二、虚开发票案例2018年,山西某高校一名学生通过虚开发票骗取了180万元人民币。

该名学生以虚开发票的方式操作账单,虚报通过了老师的审核,后不断将资金转账到自己的银行卡中。

此案例的主要原因是贪图虚荣心,不敬畏法律,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失去了校园中一个美好的未来。

三、校园抢劫案例2017年,广东某大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抢劫案,一名学生在晚上趁劫早上随行的两位女同学购物时,从背后袭击她们掏包,抢走了受害人的财物。

该学生致使被害人惊恐不已,广大学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抗议,该案例最终被公安机关严厉查处。

其主要原因是失去基本的法律道德意识和爱心,行为过激,导致了危及他人的行为。

四、校园网络诈骗案例2019年,江苏社科院大学一名学生打响了学生网络诈骗案件,该学生以伪造存款汇款的方式欺骗了无数受害人,最终还因为行为被公安机关客观处理。

所以,一些学生利用网络来做这些诈骗行为,是一些不良人物眼下的一个‘有效’的资金来源,但这样的行为会带来庞大的风险和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应当审慎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言论,认真向往公正向美好的人生道路迈进。

青少年禁毒案例

青少年禁毒案例

青少年禁毒案例在当今社会,禁毒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道路上关键的成长阶段,他们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容易受到毒品的诱惑。

禁毒工作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关于青少年禁毒的案例。

案例一,小明的遭遇。

小明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他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然而,他的父母工作繁忙,经常加班,无法陪伴他。

在这种情况下,小明感到孤独和无助,渐渐地与一些不良少年结伴,他们在一起打架、抽烟,甚至尝试吸食毒品。

小明的成绩一落千丈,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直到父母发现他的变化并及时帮助他戒除毒瘾,才让他重新回到正轨上来。

案例二,小芳的误入歧途。

小芳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但她的家庭环境并不和谐。

她的父母常年吵架,对她的教育也不够关注。

在这种环境下,小芳渴望得到关爱和关注,于是她开始和一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

她们一起逃课、吸烟,甚至尝试吸食毒品。

小芳的成绩一落千丈,身体也变得虚弱不堪,直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她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戒除毒瘾,重新走上正途。

案例三,小华的自救之路。

小华是一个内向害羞的男孩,他在学校并不受欢迎,经常受到同学的欺凌和排挤。

在这种情况下,他感到自卑和无助,于是开始逃避现实,沉溺于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

然而,在虚拟世界里,他结识了一些吸毒的网友,他们利用小华的孤独心理,引诱他尝试吸食毒品。

小华陷入了毒品的泥沼,成绩一落千丈,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

直到老师和家人的关心和帮助下,小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戒除毒瘾,重新树立自信,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

以上三个案例告诉我们,青少年禁毒工作刻不容缓。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的关爱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远离毒品的侵害。

只有这样,我们的青少年才能茁壮成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青少年远离毒品,走向光明和健康的未来!。

青少年禁毒案例

青少年禁毒案例

青少年禁毒案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禁毒问题也日益严重。

禁毒工作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而青少年正是禁毒工作的重点对象。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关于青少年禁毒的案例,以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小明的。

小明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他从小就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母亲是一个吸毒者。

由于家庭的环境,小明的成长过程中饱受母亲的吸毒行为所困扰,导致他对毒品产生了好奇心。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明接触到了毒品,并开始尝试吸食。

渐渐地,小明对毒品产生了依赖,学业成绩下降,人际关系也受到了影响。

直到家人和老师的发现,小明才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和救助。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小芳的。

小芳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她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但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她尝试了毒品。

起初,小芳只是出于好奇尝试了一次,但渐渐地,她对毒品产生了依赖,甚至为了获取毒品开始偷窃。

家人和老师发现后,他们对小芳进行了心理疏导和帮助,最终让她摆脱了毒品的依赖。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小强的。

小强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他从小就在一个贫困家庭中长大。

由于家庭的贫困,小强的父母经常因为生计问题争吵不断,这让小强倍感压力。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强接触到了毒品,并开始尝试吸食。

渐渐地,小强对毒品产生了依赖,甚至为了获取毒品开始偷盗。

家人和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小强得到了及时的康复和帮助。

以上这几个案例,都是关于青少年禁毒的真实发生情况。

这些案例给我们一个警示,青少年禁毒工作任重道远。

我们要从源头上加强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防联控机制,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远离毒品的侵害。

同时,也要加强对吸毒者的康复和帮助,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为社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禁毒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社会环境。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少年吸毒诱因案例剖析word精品

青少年吸毒诱因案例剖析word精品

青少年吸毒诱因案例剖析吸毒诱因之一:无知好奇。

一项调查表明,在青少年吸毒者中,有80%以上是在不知道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

有位青年董某,听说毒品能让人舒经活络,便萌生了试一试的念头。

岂料,再也不能自拔。

最终,他为筹集毒资而抢劫出租车,被绳之以法。

由于对毒品的无知,有的女孩子听说吸毒可以减肥,竟信以为真,结果生命逝去的速度比体重减轻的速度还要快。

抱着“找一下吸毒的感觉”、“抽着玩玩”、“尝尝新鲜” 等念头,一些青少年认为“我只想知道吸毒是怎么回事”、“我不信它有那么神”、“吸一口不要紧”等心态,在毒品面前放任自己的好奇心,就好比在悬崖边抬脚试探崖底有多深一样危险。

北京的花季少女刘某,一向活泼好学,还是高三年级的团干部。

她知道自己的一位同学吸毒之后非常好奇,从打听同学吸毒后的感受开始,逐渐产生了试一试的想法,最后,也尝试起吸毒。

第一次吸毒后,她的感觉并不好,她详细地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的感觉。

但是,第二次、第三次之后,她就再也无法控制自己。

结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辍学出走,为筹集毒资进了歌舞厅,直到被送进强制戒毒所。

吸毒诱因之二:上当受骗。

有不少青少年是在不知情的状态中被毒贩诱骗而吸毒的。

毒品贩子为躲人耳目,同时为了“以贩养吸”,往往设下陷阱,把青少年一个个拉下水。

这些陷阱有花言巧语、请客吃饭、递烟、诱骗服用掺有毒品的食物饮料等。

青少年常常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

毒贩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往往六亲不认,更何况牺牲少年儿童!广州的高二学生李某,无意间碰到原来的一个邻居,那个邻居其实是个毒贩。

李某被毒贩拖着进了饭馆,两扎啤酒下肚,二人无话不谈。

毒贩给了李某一支装有毒品的香烟,李某吸完后感到有些不舒服。

毒贩于是告诉李某这是专门为男性制造的香烟,有强身壮阳的功效。

两人第二次见面时李某又抽了一支壮阳烟”,感觉似乎不错。

这样,毒贩在两个星期里不断免费提供壮阳烟”给李某,直到李某成瘾,自己掏腰包买烟”。

李某从此成为这个毒贩的固定客户”。

青少年吸毒案例故事

青少年吸毒案例故事

青少年吸毒案例故事青少年吸毒案例故事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段,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吸毒危害具象化,引起青少年的关注和警惕。

以下是一个相关参考内容,以一个虚构的案例故事为例,进行叙述和讨论。

----------------------------------故事名称:迷失的光荣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城市,生活着一个叫小明的十六岁少年。

小明是一个天资聪颖、机智勇敢的青年,家境优渥,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小明逐渐走上了吸毒的道路。

小明的一切起因似乎发生在他初中时期。

那时,小明迷上了一部文艺片,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出类拔萃的艺术家,他以几乎完美的才华和激情燃烧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小明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小明迅速成为了该角色的粉丝,他开始模仿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一度迷失在自己幻想的光荣之中。

然而,小明并不知道他所追随的那个主人公却是一个吸毒成瘾者。

主人公在影片中的才华荣耀,掩盖了他内心的深深痛楚和自我毁灭。

小明根本没有意识到他所模仿和追求的光荣道路,实际上是一条通往毁灭的捷径。

在高中的时候,小明结识了一个名叫小杰的校园混混。

小杰自称是一个了解人生真谛的人,他对生活充满不满和挑战,因此一直不断尝试着各种刺激和冒险。

小明对小杰的独立精神和勇气产生了深深的兴趣,于是二人很快成为了好兄弟。

在与小杰的交往中,小明逐渐被引导进入了一个吸毒的圈子。

起初,小杰只是试图引起小明的好奇心,如放肆的言论和行为等,然后逐渐引导他接触毒品。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小明还是无法抗拒好奇心的诱惑,试着尝了一次毒品。

那天,小明第一次吸食毒品。

一开始,他感到全身放松,思想开始飞扬。

然而,很快他发现,这种放松和快感是如此的短暂,而代价却是毒品对身体和心理的摧毁。

他的注意力开始迟钝,学习成绩下降,社交圈子逐渐萎缩。

一度充满活力的小明变得沉默寡言,对周围的人和事失去了真正的兴趣。

家庭和亲友们察觉到了小明的变化,但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

他们开始对小明的行为感到困惑和焦虑,试图找到一个解决办法。

中学生触犯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中学生触犯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中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触犯法律的现象。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中学生触犯法律案例的分析,探讨中学生违法行为的成因、特点及预防措施。

二、案例描述2019年3月,某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中学生偷窃案。

犯罪嫌疑人小明(化名),男,14岁,系该校初二学生。

经调查,小明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于是产生了偷窃的想法。

3月15日,小明趁学校放学无人看管之际,潜入教室,盗取了同学们的现金和电子产品,共计价值人民币5000元。

案发后,小明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刑事拘留。

三、案例分析1. 成因分析(1)家庭原因:小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的生活和学习,导致小明在物质需求上得不到满足。

(2)学校原因:学校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小明的违法行为。

(3)个人原因:小明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偷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2. 特点分析(1)年龄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法律意识相对薄弱。

(2)行为特点:中学生触犯法律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冲动性和反复性。

(3)手段特点:中学生触犯法律的手段往往简单、直接,如偷窃、打架等。

3. 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习惯。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法律,增强法制观念。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结论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现象不容忽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预防中学生违法行为的发生。

通过分析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预防中学生违法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青少年吸毒案例

青少年吸毒案例

青少年吸毒案例青少年吸毒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不少案例表明青少年吸毒问题日益严重。

这些案例不仅令人担忧,更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在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青少年吸毒案例。

小明是一名十五岁的初中生,他原本成绩优秀,为人乖巧。

然而,由于受到同龄人的影响,他开始接触毒品,并逐渐沉迷其中。

最终,他因为吸食毒品而被学校发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并非个案。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吸毒案例屡见不鲜。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初是因为好奇、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或者家庭环境的原因,开始接触毒品。

然而,一旦沉迷其中,他们很难自拔,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吸毒案例的背后,反映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同龄人和社会的各种诱惑,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很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针对青少年吸毒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家庭教育要加强,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其次,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同时,社会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让青少年知道吸毒的危害和后果。

总之,青少年吸毒案例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只有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和解决青少年吸毒问题,给他们一个健康、阳光的成长环境。

未成年吸毒案例

未成年吸毒案例

未成年吸毒案例在当今社会,未成年人吸毒的案例时有发生,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严重问题的现实影响。

小明(化名)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在外打工。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小明在学校里成绩一直不理想,也缺乏自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和一些不良少年交往,逐渐接触了毒品。

一开始,小明只是因为好奇尝试了一次大麻,但很快就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他开始逃课,不再和家人交流,整个人变得越来越消沉。

父母发现了他的异常,开始找他谈心,但小明却不愿意坦诚自己的问题,还对父母发脾气。

最终,父母通过朋友的介绍找到了一个戒毒中心,将小明送进去进行戒毒治疗。

在戒毒中心里,小明经历了痛苦的戒毒过程,他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很大的摧残。

在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和心理辅导后,小明逐渐摆脱了毒品的依赖,重新树立了对未来的信心。

他也意识到了吸毒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决心要重新做一个好孩子。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未成年人吸毒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它不仅破坏了个人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让他们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对于社会来说,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吸毒问题的关注和防范,建立更加完善的预防和救助体系,帮助那些受到毒品侵害的孩子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未成年人吸毒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让我们一起为未成年人的未来健康和幸福努力奋斗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青少年吸毒犯罪案例(573字)4月15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小美(化名)。

今年才满18周岁的小美,头发金黄色,穿着时髦,左手腕部有纹身。

她来自青墩农村,是家中独生女。

因容留他人吸毒,小美被盐都法院判处拘役三个月。

“听人说这个没有瘾,还能减肥。

我就‘溜’了几次。

”“溜冰”是许多年轻人对吸食冰毒的通俗叫法。

去年11月、12月和今年1月,小美先后三次购买冰毒吸食。

第一次吸食时,小美忐忑不安。

那次吸过,她两天没吃饭,“感觉到饿,就是没有食欲。

口干,不想睡觉,就通宵上网。

第二天上班时没精神。

”初中毕业后,小美帮人家卖过餐具、鞋子、化妆品等,做过咖啡店营业员,都因工资低,频频换工作。

后来,她在市区一家KTV做服务员,在那里她认识了提供冰毒的阿娟(另案处理)。

在小美的租住处,小美和阿娟先后三次吸食,每次花费在300元左右。

直到被民警抓获,小美才感到害怕。

在法院审理阶段,小美从法官那里了解到了冰毒的危害,“听得我冷汗直冒。

早知道这些,打死我都不会碰的。

”从小受父母娇惯的小美,事发后一直是母亲帮她处理有关事情。

“至今没敢告诉爸爸,怕他受不了。

”现在,小美在学习化妆,她想自己开一个小店,“这辈子都不会再碰那东西了。

”篇二:青少年吸毒犯罪案例(842字)为追求新潮和酷感,3个90后女孩竟想出了用吸食毒品作为庆祝生日的方式,还邀请了3个男孩一起到宾馆来“分享”毒品。

长寿区检察院近日透露,经该院提起公诉,这3个女孩因犯容留他人吸毒罪,已于1月7日被法院分别判处拘役5个月。

今年20岁的小丽,和同龄的小馨,以及21岁的小红,是很要好的朋友,3人都没有正式职业。

去年10月24日是小丽的生日。

为了能让这个生日过得刺激、够酷,小丽和姐妹们竟有了一起吸毒庆祝的想法。

于是,小丽将自己的身份证和100元钱交给小馨和小红,拜托两人帮自己到长寿区某宾馆开一间房。

她还神秘地暗示姐妹们“晚上有好节目”。

小馨和小红来到宾馆后,用小丽的身份证和两人各自的身份证一起开了一间房,并交了100元房费,小红还帮忙垫付了100元押金。

当天下午,小丽和两个姐妹邀约另外3个90后男孩,一起来到宾馆房间为小丽庆贺生日。

期间,6个人一起吸食了冰毒。

第二天凌晨,小丽被公安机关捉获,小馨和小红也很快落网。

据小丽交代,吸食冰毒是她们早就计划好的庆贺生日的方式。

几人以前也偶尔吸食毒品,这次过生日,“分享”毒品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一种“酷”的表现。

小红表示,在90后的朋友圈里,大多数人的父母都忙于工作,甚至常年在外打工,很少有时间管她们。

平时她们在家无所事事,感觉特别无聊。

大家混在一起,经常想些新奇的办法,追求新潮和“酷”感,寻求“给力”的生活方式。

吸毒是她们这类年轻人认为很“拽”的一种行为,感觉和吸烟区别不大。

“那么多人吸烟也没有啥啊,吸毒更有‘个性’。

”小红语出惊人。

因吸食毒品,去年11月4日,小丽、小馨、小红被长寿区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同年12月17日,长寿区检察院以容留他人吸食毒品罪,对3人提起公诉。

篇三:青少年吸毒犯罪案例(715字)少年和毒品,两者联系在一起是多么让人揪心。

今年16岁的少年小伟,花一样年纪的他本应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生活,在社会、学校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然而,染上毒瘾并贩毒的小伟却只能在看守所内,透过铁窗看看头顶的那一小块蓝天。

11日,平潭县检察院以贩毒罪对小伟提起公诉。

“小伟是个可怜的孩子,从小就没了家,真是可惜。

”一提起小伟,办理此案的检察官边摇头,边替小伟感到惋惜。

小伟6岁时,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了,他被判给了母亲。

离婚后没多久,小伟的父亲离开平潭去广东打工,从此杳无音讯,小伟的母亲则在他人介绍下远嫁台湾,无家可归的小伟只好被寄养在姨妈家。

姨妈家有3个孩子,只能给小伟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无法在学习方面照顾他,在学校里,小伟因为没有爸妈经常被同学们嘲笑,自卑的他开始厌倦学习。

还没读完初一,小伟就辍学了。

因为精神空虚,小伟渐渐与姨妈家的邻居念某熟悉起来。

念某有钱,出手也大方,时不时可以带他出去潇洒,小伟甚至有些崇拜这位“大哥”。

去年4月的一天,在念某的引诱下,小伟开始吸食冰毒,并很快染上了毒瘾。

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小伟心甘情愿成了念某的“小弟”,多次接受念某的指令,携带“K粉”、摇头丸等毒品送货,赚取一些零花钱。

今年5月5日凌晨,小伟接到念某的电话,让他到平潭县澳前镇一家夜总会“送货”,当场被警方抓获。

被抓后,小伟主动交代自己曾帮念某送过4次货。

少年贩卖毒品,令人扼腕叹息,值得反思。

毒品是世界三大公害之一,这只邪恶的魔手正向纯洁的青少年伸去,预防青少年吸毒贩毒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篇四:青少年吸毒犯罪案例(586字)容貌秀丽的阿珍是汕头市区人,谁也想不到,今年17岁的她“毒龄”竟已有两年多了。

据阿珍称,是她那个畸形的家将她逼上了这条路,是为了寻求解脱,她才借“药”消愁,结果愁没消去却把自己“吸”进了戒毒所。

据阿珍介绍,其父母在她13个月大时便离异了,她被判随生母,后母亲再嫁时后父嫌她累赘,便把她送给了市区一对结婚多年未曾生育的夫妇(也就是她现在的父母)。

阿珍承认,起初养父母对她很好,吃的、穿的无不关爱有加。

但当她7岁时,养母生下了弟弟后,她又成了“累赘”,成了家中的“保姆”,每天做饭、打扫卫生、看管弟弟等什么杂务都“承包”了。

为此,阿珍不止一次在夜里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

因缺乏家的温暖和关爱,阿珍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己慢慢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小学毕业后,她即跟着在歌舞厅认识的朋友们离开了家。

有一天她见几个朋友躲在一个隐蔽角落里抽烟,仔细一看,发现他们的抽法很奇特,于是她凑了上去,学着他们的样子狠命抽吸了一口,她称,那一刻她感觉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

上瘾后,因无经济来源,她便再也离不开那些娱乐场里的“朋友们”了,因为只有和他们在一起,她才能获得毒品来应付她日益强烈的毒瘾。

陈桥死亡事件2010年7月5日,广西灌阳县的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吸食毒品而死亡。

沿着这名学生死亡的线索,记者调查了校园里孩子们面临的“白色”诱惑。

死亡的学生名叫陈桥,14岁,在桂林市灌阳县民族中学读初中一年级,事发当天中午,陈桥从学校回到家中,当时他坐在客厅沙发上,陈桥的母亲在厨房里忙乎着午饭,陈桥妈妈回忆:“突然听到噗通的一声,孩子从沙发上面掉在了地上,看到他脚手都抽筋了,我马上跑出来把他扶在沙发上。

”当时陈桥口吐白沫倒在地上,四肢抽搐,神志不清,家人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医生诊断:“吸毒过量。

”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也没能留住陈桥的生命。

同时灌阳县公安局民警也来到医院为陈桥做了尿检,证明他曾吸食毒品K粉,医院也认定陈桥是过量吸食K 粉而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最终死亡的。

这是灌阳县第一例未成年人的一个吸毒死亡的案例。

案例A父亲带儿子卖菜远离“毒友”2013年“国际禁毒日”前夕,当走出潮州戒毒所时,18岁的丁文(化名)被父亲领回了家,一缕阳光打在他那告别稚气的脸上。

丁文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吸毒已有两三年历史了,从小父母离异,籍贯在外省的母亲离开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他靠父亲一手带大。

平时,父亲在菜市场卖菜为业,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单亲家庭的经历让丁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16岁那年,丁文经常放学后去游戏厅打游戏,从而认识了一些在社会上“流浪”的朋友。

第一次,有名“毒友”拿给丁文一颗红色药丸让他“尝尝鲜”。

丁文服用过后,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在快感中,他仿佛没有了那种自卑与寂寞的心理压力了。

此后,丁文很依赖这种感觉,慢慢地上了瘾,最后被送入戒毒所强制戒毒。

丁文被领出戒毒所后,民警告诉他的父亲,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许多离异家庭给孩子心理造成不可名状的创伤。

父亲作为戒毒后处于康复期孩子的“第一防线当事人”,应该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更多的安慰和关心,而不是不闻不问。

同时,要斩断孩子再次接触毒品的所有“毒友社交圈”,在这方面,家长及家庭是帮助孩子康复的主体。

为此,丁文的父亲决定,既然孩子无心读书了,倒不如顺其自然,每天将孩子带到菜市场与他一起卖菜,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群,还可在生活中让其更真切感受到父爱的存在。

同时,父亲将孩子以前使用的手机号码废弃了,让丁文彻底断绝了与原有“毒友”联络的途径。

如今,一年过去了,丁文的戒毒康复基本成功,丁文的性格也变得比过去开朗多了,每天,他与父亲一起开心地卖菜、生活,过上了正常人的“无毒日子”,由于有他的帮忙,父亲的菜摊还做得更大了,生意更加红火,知道丁文经历后前来帮衬的顾客也越来越多,没有人歧视这个有着“瘾君子”经历的家庭。

(羊城晚报记者杜文杰王漫琪)案例B他用吸毒来满足炫耀心理家住潮州城西的小陈今年17岁,其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父母多年前做晚礼服生意发了财,家底殷实。

但由于业务太忙,父母早出晚归,几乎没时间管儿子,将小陈交由奶奶照顾,父母与儿子之间也缺乏感情交流沟通。

于是,小陈经常逃学。

为了“消遣”,小陈长期邀约和同样经常逃学的小伙伴们混在一起。

由于小陈不缺钱花,身边的“小伙伴们”围着他转悠,还介绍了一些社会朋友跟他认识,就这样,小陈开始受邀参与到吸食新型毒品的群体中。

渐渐地,小陈开始成天不上学,和“毒友”们厮混一起。

直到被发现,小陈父母将其送进了潮州市强制戒毒所。

在戒毒所里,有不少像小陈这样背景的吸毒青少年,家境殷实,但缺乏奋斗目标,与父母缺乏沟通,他们空虚寂寞,加上对毒品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吸毒是一种高级享受,吸得起毒代表自己“有身份、有钱”,于是用吸毒来满足自己的炫耀心理。

民警告诉小陈的家长:父母给予孩子的不应只是钱,而应该是更多的照顾及爱。

民警还建议小陈父母,康复期间重在心理辅导,建议请社区有关工作人员帮助小陈进行戒毒后的康复。

在民警的穿针引线下,小陈家庭所在的社区十分关心小陈的康复工作,派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定期给小陈做心理辅导,还定期给他送来一些戒毒药品,包括复方地芬诺酯片等,让小陈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小陈父母也在业务之余挤出时间陪伴小陈,交流康复心得,让小陈慢慢恢复了自信,康复工作颇有成效。

1剖析涉世未深,误把吸毒当时髦记者昨天从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该市各级法院在过去的一年中,共审结涉毒犯罪案件313件,对383名犯罪分子依法判处刑罚。

从近年来该市各级法院审理的涉毒案件情况来看,汕头市毒品犯罪案件中虽然涉及青少年及女性的吸毒人员仍较少,但也正在逐步呈现出年轻化和多药物滥用等倾向。

对此,汕头市中院的资深法官提醒广大家长,“朋辈诱导”是许多青少年涉毒走上歧路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的审理案件过程中,汕头中院的法官也归纳梳理出了青少年染毒的主客观原因,供读者朋友参考。

主观原因1、好奇害死猫:人总是有好奇心的,特别对青少年来说,往往容易对“神秘而又奇特”的毒品产生兴趣,于是在“就试一把、玩一次”的侥幸心理驱使下,高估了自己的自持力,悄悄地开始了第一次吸毒,然后渐渐地上瘾形成一种习惯和爱好,难以自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