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饮酒十四古诗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陶渊明饮酒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陶渊明饮酒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陶渊明《饮酒》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简介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

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

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点评【主持人】陶渊明幽居于田园之中,不问世事的隐士,竟然能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归宿,您能谈一谈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吗?【程郁缀】陶渊明在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诗歌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

我们可以这样说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我们说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比如说王维、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园诗人,像范成大、杨万里。

唐宋这么多的田园诗人应该说他们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可以说是没有超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的。

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

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的时期,从29岁到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

他在彭泽当县令时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这些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

他喟然长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饮酒》即《饮酒二十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篇1作品简介《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首诗有二十首,此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作品原文饮酒二十首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②。

忽焉复醉③。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④,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⑤,聊命故人书之⑥,以为欢笑尔⑦。

创作背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年(405年),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躬自劳作。

由于社会的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许多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动辄被无辜杀戮。

因此,当时文人们惧谈政治,尽是躲开政治,有的以游山玩水,隐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学清谈等方式来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统治者猜忌,以招来人身伤害。

横祸难料的黑暗现实造成的这种畸形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影响破落贵族出身的陶渊明。

他从二十九岁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解去彭泽令,前后几仕几隐,实际做官时间不到三年,他的理想火花就这样在黑暗现实里稍纵即逝。

【晋】陶渊明《饮酒》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

【晋】陶渊明《饮酒》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

【晋】陶渊明《饮酒》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结庐:筑宅院。

车马喧:车马往来的喧闹纷扰。

尔:如此,这般。

偏:偏僻。

这两句说:为什么能这样呢?原因是自己有心避开世俗社会(也就和自己疏远了),因此更显得僻静。

日夕:傍晚。

佳:美好。

相与还:结伴归家。

真意:指作者理想的生活意趣。

这两句大意是说:作者从大自然得到启发,悟到了人生的真意,但它是无法用语言表达,也无须明白地说出来的。

【鉴赏导示】这首诗是诗人归隐初期的作品,是陶渊明最为传诵的名篇之一。

这是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中之五,一向被人推为陶诗代表作之一。

诗风静穆淡远。

从字面上看,无甚难解之处,然而其中滋味耐人细嚼,而意境之高超,尤使人瞻仰莫及。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悠游自得的隐居生活,表现了离开污浊的上层社会和黑暗官场,进入纯朴的田园生活后诗人心情的愉悦与宁静。

诗的头四句,写隐居的乐趣之一,是摆脱了喧闹虚伪的官场生活,得到了清静与安宁。

“心远地自偏”一句,是说因为自己的情趣与达官贵人毫无共同之处,所以来往的人就很少,住处也就显得偏远。

一问一答,把诗人那种厌恶官场,蔑视权贵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写隐居的乐趣之二,是平静悠闲,自由自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为人所称道。

它将诗人高雅脱俗的情趣、恬淡闲静的心境、忘怀世务的襟怀,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似乎毫不着力而形象生动,信笔点染却韵味悠然。

最后四句写诗人抬头见山,傍晚时山中气象越发可爱,飞鸟成群结伴而还。

诗人从眼前景象,联想到自己的归隐,悟出了返璞归真、任性自然的哲理,并为自己选择了符合这一哲理的生活道路而感到无限欣慰。

诗人为眼前这种景物、哲理、情趣和谐统一的情境所陶醉,感到这是很难用言语来形容的,于是他巧妙地以“欲辨已忘言”作结,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去想象,既免去了繁冗的说理,又显得含蓄有味。

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通:辩)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注释①结庐:构筑屋子。

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③君:作者自谓。

尔:如此、这样。

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④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

⑤见:(读xiàn)同“现”,出现。

⑥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⑦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

这句和下句是说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必说。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识。

把房屋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你问我为何能如此,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的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烟云弥漫,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从此时此地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真趣,想要说出来,却又觉得它无法也无须明白的说出来。

赏析:作者:佚名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

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

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

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

饮酒陶渊明翻译及赏析

饮酒陶渊明翻译及赏析

饮酒陶渊明翻译及赏析饮酒陶渊明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自然描写和豪放慷慨的情感而著称。

其中,他的诗歌《饮酒》是一首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和追求自由欢乐的作品,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身心舒畅和个体价值的重视。

《饮酒》的原文如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庸》不废儒,万般皆下流。

士安得知己?己所不及专心而学。

道不同不相为谋,何幸更频烦?圣人无常师,孔多能忍然。

子路日行不逢远人,犹将千金诺我。

比干失仲尼,冉求无害焉。

巫山七白几时到?呼童犹唱《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盗儿匿柴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子不语怪力乱神,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牛衣对泣,沾襟怀抱苦乡土。

只唯所思邂逅,适足以破壶浆。

独在陋巷,阻亦不扬。

漆园瓦舍,琴心剑客。

自恃其才,非凡也。

以激于人,不自以为。

昆季会守,气吞宇宙。

为歌咏史,念其余音。

高位巍巍,山不是高,有仙则名。

俨以天下,远诚在己,自让名位。

后人咸歌之。

这首诗以寓居在人群中,但无车马喧嚣的环境为开篇,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心灵的宁静和远离尘嚣的愿望。

他以自由自在的心态采菊赏景,领略着南山的美景和大自然的气息。

这种对大自然的亲近和享受,体现了陶渊明追求心灵自由和舒适的内心追求。

在诗的后半部分,陶渊明表达了他对个体价值的看重和对知识的追求。

他提到了《中庸》和巫山七白,强调了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批判了形式主义的学习和追求名利的行为,认为真正的学问应该是有真意和实质性的。

他以圣人、孔子和比干作为典型,说明了学习的目标和追求的智慧。

陶渊明进一步表达了个体在社会中的无助和对繁华世界的批判。

他用“少小离家老大回”来描述生活的无常和岁月的流转。

初中语文文言文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下文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的《饮酒》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原文及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原文及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高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多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态。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人来车往,喧哗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题客观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及为精炼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道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的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茫的情形。

这里暗用了《庄子。

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者而言。

”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也是隐居后生活的写照,现在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也是都希望过这种日子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饮酒十四古诗原文赏析 原文如下: 饮酒·十四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翻译: 老友赏识我志趣, 相约携酒到一起。

荆柴铺地松下坐, 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相杂乱言语, 行杯饮酒失次第。

不觉世上有我在, 身外之物何足贵? 神志恍惚在酒中, 酒中自有深意味。

字词解释: (1)故人:老朋友。

挈(qiè 切)壶:提壶。

壶指酒壶。

相与至结伴而来。

(2) 班荆: 铺荆于地。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 “班荆相与食, 而言复故。

” 杜预注;“班,布也,布荆坐地。

”荆:落叶灌木。

这里指荆棘杂草。

(3)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4)这两句是说,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 可值得珍贵的呢? (5)悠悠: 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

迷所留: 谓沉缅留恋于酒。

深味: 深刻的意味。

这里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赏析: 这首诗写与友人畅饮,旨在表现饮酒之中物我皆忘、超然物外的乐趣。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 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

曾做过几年小 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 酒》、《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 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 开辟了新的境界。

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大约生于 365 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 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 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 二州刺史、 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 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父名史不载, 存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