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

合集下载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

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

如: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

如:“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

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

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的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

如:“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

如: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送给谁了?告诉我。

”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进行怎样写把“说”写好的片段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没有卖……我送人了。

”。

“送给谁了?告诉我。

”。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不!”。

[评析]这样的一节课,给学生的印象何其深刻。

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的兴趣何其盎然。

教师细心地从课文中发现了一个极有训练价值的内容——“千姿百态表示‘说’”,教师又周密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千姿百态”来表示“说”。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目录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2.《背影》教学设计三例——《背影》教例评析3.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4.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例评析5.分类式课堂笔记——《〈论语〉六则》教例评析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小橘灯》教例评析7. 不落俗套——《枣核》教例评析8.课中活动充分——《过故人庄》教例评析9.诵读品析积累——《卖炭翁》教例评析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卖炭翁》教例评析11.抓住“难”字讲文章——《老山界》教例评析12.面对十二三岁的少年——《纪念白求恩》教例评析13.思路明晰单纯——《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14.《春》教学设计集评——《春》教例评析15.只取一瓢饮——《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16.开发学习潜能——《松鼠》教例评析17.穿插几次练习——《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18.引进一点参读材料——《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19.教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20.美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21.把“球”抛给学生——《蚊子和狮子》教例评析22.一次多篇——《寓言三则》教例评析23.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24.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刘胡兰慷慨就义》教例评析25.无提问式教学设计——《一面》教例评析26.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28.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鞋》教例评析29.赛读赛讲,分层互促——《狼》教例评析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狼》教例评析31.抓住“高尚”一词进行突破——《荔枝蜜》教例评析32.巧妙化解教学难点——《小麻雀》教例评析33.根据课后练习安排自读课文教学——《海滨仲夏夜》教例评析34.联系归纳比较辨析——《桃花源记》教例评析35.多角度利用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例评析36.变序式教学——《谈骨气》教例评析37.酝酿教学高潮——《新诗三首》教例评析38.巧用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39.破解语言密码——《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40.探求因果,一线串珠——《死海不死》教例评析41.高效背诵——《口技》教例评析42.提倡课堂智能练习——《口技》教例评析43.让学生过一把“问”的瘾——《答记者问》教例评析44.细细地讲个片段——《苏州园林》教例评析45.有的课,不是教出来的——《读报常识》教例评析46.《白杨礼赞》句典——《白杨礼赞》教例评析47.给课文提点意见——《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49.诵读+诵读式评析——《听潮》教例评析50.提问之美——《惠崇〈春江晚景〉》教例评析51.让课文更有嚼头——《在烈日和暴雨下》教例评析52.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从宜宾到重庆》教例评析53.发现——《故乡》教例评析54.替代式朗读——《有的人》教例评析55.“白蛇娘娘”、“法海蝉师”、“我”——《论雷峰塔的倒掉》教例评析56.合理利用课文的价值——《读后感两篇》教例评析57.教学设计要有“制高点”——《从三到万》教例评析58.层层推进美读美析——《爱莲说》教例评析59.连环问顶针问——《陋室铭》教例评析60.积累语言——《论求知》教例评析61.走出课文——《俭以养德》教例评析62.懂了之后再读——《“友邦惊诧”论》教例评析63.用精美的提问来结构课堂教学——《七根火柴》教例评析64.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65.妙在这一“问”——《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66.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67.谈谈孔乙己的偷——《孔乙己》教例评析68.以读带讲,感染熏陶——《沁园春·雪》教例评析69.绵延起伏,气韵生动——《周总理,你在哪里》教例评析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71.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愚公移山》教例评析72.课堂教学的组合美——《岳阳楼记》教例评析73.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教例评析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竞选州长》教例评析75.意在笔先——《我的叔叔于勒》教例评析76.换一个角度分析——《曹刿论战》教例评析77.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78.教读教写,轻松自如——《反对自由主义》教例评析79.巧妙迁移,积极创造——《哥白尼》教例评析80.三个环节三种手段三套方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例评析81.整体赏析——《小石潭记》教例评析82.别开生面的活动课——“名诗名句知识竞赛课”教例评析83.讲究创意——《景泰蓝的制作》教例评析84.不妨试试“野路子”——《一个好树种——泡桐》教例评析85.在释词见义中品评鉴赏——《包身工》教例评析86.全面感受重点研讨——《荷花淀》教例评析87.逆析——《〈呐喊〉自序》教例评析88.柳暗花明又一村——《风景谈》教例评析89.在学生的创造中完成对课文的赏析——《天山景物记》教例评析90.传授方法更重要——《鸿门宴》教例评析91.《祝福》三问——《祝福》提问设计选评92.《药》也可以短教——《药》教例评析93.比同求异,品评鉴赏——《沁园春·长沙》教例评析94.巧问——《雷雨》教例评析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96.从一例探求一理——《明湖居听书》教例评析97.自读改编品评——《孔雀东南飞》教例评析98.一词以经纬——《治平篇》教例评析99.巧变角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例评析100.创设审美氛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例评析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核舟记》赏析

《核舟记》赏析

《核舟记》赏析【解题】《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略有删节。

核舟,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工艺品小船。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这件工艺品的具体描述,介绍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精巧技艺,使我们由此认识到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取得的巨大成就,它和我们学过的《口技》一样,是中国艺术史上一篇重要资料。

文章构思巧妙,也不失为一件艺术精品。

【简析】《核舟记》所描述的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无疑,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是文章成功的基础。

核舟的“灵怪”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它在微小的物体上因势象形地雕刻出众多的人和物,刀法精细,布局巧妙,人物情态生动逼真,固然足以证明其“灵怪”,但这还只是外在的表象,一般人容易把握。

核舟的“灵怪”主要表现在它通过精心的构思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用雕塑语言表现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从而给人以艺术美感的享受。

在距作者王叔远五百多年前的壬戌秋冬,北宋文学大师苏轼曾两度与客泛舟夜游赤壁,为后世留下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

在名人和名篇早巳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再来反映这一题材难度很大。

然而正是在这点上,表现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

首先,雕刻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苏轼与黄鲁直、佛印同游赤壁的形象就是一个创举,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赋》的“有客”、“与客”的闪烁其词来,更觉真切动人。

其次,借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巧妙地把读者引进《赤壁赋》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核舟的广阔背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灵气。

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有主从,有呼应,无不与“泛赤壁”的主题契合。

复次,“壬戌秋日”的题款,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前代风流的仰慕之情。

文章的作者准确地把握并揭示了雕刻者的创作意图,因而使文章有灵秀隽永之致。

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是总说。

第二部分先总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长短、大小,然后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进行分说:先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次写船头三人的状貌神情,再写船尾舟子的神态,最后写船背的题款印章。

《核舟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核舟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核舟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核舟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1《核舟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作为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读物,《核舟记》是以小学生身份探访核船的过程为线索展开的。

本文将从教材的结构、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核舟记》进行详细分析。

一、教材结构《核舟记》以7个篇章组成,从分别说明核船的概念和重要性,进而引出核船的历史和国际情况,并对核船的安全性和环保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最后,全文以对核船示范发电站的介绍作为结尾。

通过组织系统、内容全面,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好奇心和科学精神。

二、教材内容1.给学生科普理性认知:生动传递核船发展现状、技术体系、安全保障,以及在环保问题等方面的优势。

通过科学的系统讲解,给学生讲述了核船的定义、产生原因、结构和运行方式,还介绍了核船的国际开发情况,并简要概述了核电站的另一种形式——核船示范发电站。

让学生对核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素质。

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在适当引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了具体的案例注重实事求是,极具折服力。

比如黑格尔石避难所残骸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了核事故的严重性;船舶核反应堆一级保护能防止事故发生的让学生体现了科技的力量等。

3.百科知识点梳理:《核舟记》给予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点,涉及到核船的定义、概念、类型、驱动能源、设计方法、高温气态反应堆等领域,为学生智识与认知打下基本的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事物,求取实用知识。

3.开拓学生的眼界,加强对科技应用的认识。

4.注重知识的结合,将科学理论与实际案例进行结合分析。

四、教学评价在文本分析上,针对文章的易读性与文化特点更信息深度的平衡有所欠缺,教学呈现中应针对此用户外界面差异、特色创新性及教学背景加以介绍,减少学习难度,深入挖掘影响力。

初中语文_核舟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核舟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停顿,读出大义2.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结构形式4.理解本文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借助注释读通全文,积累文言词语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写作结构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将共同阅读一篇精彩的说明文:《核舟记》2了解作者作品,请同学们注释13四读课文一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先范读再自由读,最后了解读的情况二读,结合注释及所学文言知识读通文义先边读边猜读文义,再结合注释及所学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最后解决疑难字词三读,反复诵读读熟课文,感知文义四读情说明顺序,了解结构方式,完成课后探究二4感知本文语言特色,简洁,严密,生动,做课后探究三5课堂小训练见学案四课堂小结说收获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近二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这样对于一篇浅显的文言文,采用借助注释及所学文言知识猜读文意,运用反复诵诵读的方法自读,继续训练学生的读文言文的能力,这篇自读课文非常适合。

效果分析:1.借助注释及所学文言知识,反复诵读,尝试猜读文意,培养了学生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小测试巩固了所学文言知识,理清了说明顺序教材分析:《核舟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虽然篇幅长,但注释多,语言简洁浅显,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去自读。

借助注释及所学文言知识,通过反复诵读读懂一篇浅显的文言文,这是初中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

而《核舟记》非常适合训练学生的阅读。

可尝试用来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及所学文言知识猜读文意,感知文言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评测练习:1、文学常识填空。

《核舟记》选自()编辑的《》。

作者是(),是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椎髻()膝()楫()不属()3、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罔不:因势象形:尝:贻:高可二黍许:峨冠:其两膝相比者:绝类:诎:若听茶声然:钩画了了:盖简桃核修狭:4、下面句中有没有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是一篇科幻小说,是由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著,在科幻小说领域具有权威地位。

对于初中学生,阅读这样一篇科幻小说不仅有趣,还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本文将对《核舟记》这一篇优秀的教案进行分析和教学反思。

一、教案分析《核舟记》这篇文本很长,有很多难以理解的科技术语,而且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科技知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说的内容,教师要提供仔细而系统的教学指导。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一)翻译词汇由于小说涉及到大量的科技术语,教师需要解释意义,领学生详细学习。

词汇翻译包括对一些重点词汇的解释和例句分析,例如:“动力级”、“阳电子”、“瓦特级”等,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术语。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科技素养。

(二)分析文本教师利用沙发式的讨论技巧,推动学生一起阅读小说,共同感受细节和身临其境。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让学生对小说的整体内容能够很好的把握。

(三)主题讨论教师将核舟的启示作为小组讨论的主题,并让学生就这个主题开展一场津津有味的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们审视主人公的行为,分析故事中的意义,并进行诸如“你会怎么做”之类的互动,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作用。

教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培养了同学们创造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一定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科幻小说的精神和知识价值。

二、教学反思对于这种长篇科幻小说,授课的时间需要相对充足,同时,教师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准备教案和辅助材料。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相应的指导,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

此外,教师还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事件的复杂性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因此,教师必须保证课堂氛围轻松愉悦、互动性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案优化实践及效果分析——以《核舟记》为例

教案优化实践及效果分析——以《核舟记》为例

教案优化实践及效果分析——以《核舟记》为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教案优化已经成为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教案可以指导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同时可以提高教师课堂授课的效率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果。

而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也需要优化教案,以满足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实践应用的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旨在以《核舟记》的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优化教案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和针对性设计作为教案编写的起点,教师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是每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原则。

在优化教案时,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划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的素材和重点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授课《核舟记》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解读文本的意义、加深学生阅读兴趣、掌握语言文学技巧等几个方面,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独特的教学安排。

二、教材内容的筛选和选择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度、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等因素进行筛选和选择,以切实地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信心和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选择《核舟记》这篇文章作为教材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水平,将难度和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并针对学生常见问题进行教学重点突出和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性,这是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学手段不仅包括了教学课件、教学游戏、课堂调查等多种形式,这其中还包括了生动有趣的教学用具,比如利用模型、图片、实物等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学的优势,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在《核舟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和多种教学游戏的方式,辅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并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和探究欲。

评《核舟记》教学实录

评《核舟记》教学实录

评《核舟记》教学实录从《核舟记》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这节课,环节相当完整和明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执教者独具匠心。

教师能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寓教于乐,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挖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新课改下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优质课。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入课文的方式直接精彩。

纵观整堂课,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核舟的精巧。

而在导入课文时,教师并没有简单而笼统地向学生阐述“核舟是什么?”而是向学生展示了与课文描写相同的橄榄核,让学生体验核之小,然后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画到课外折的纸船上,对照课文的“核舟”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个导入相当的直观而具有冲击力,比简单地向学生阐述一种概念或定义的效果好。

可以说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把握住了课堂教学的目的即“体验”核舟的精巧。

(2)教学环节完整、流畅、有新意。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

本堂课的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设计,从导入让学生看橄榄核,感受核舟之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氛围;到让学生画纸船,悟雕核舟之难;再到赏《核舟记》,让学生直接在课文中找出对“核舟”之精巧进行描述的语句,品味作者的赞美之情;最后品核舟之名,达成共识。

几个环节,环环相扣,节节加深,非常精彩。

从《核舟记》的课堂实录来看,其中最精彩的就是教师以活动的方式(“看橄榄核”“画纸船”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对核舟以及《核舟记》之美、之精、之绝的体会极其到位,而且深入人心。

让学生把《核舟记》的内容画到纸船上,让学生有兴趣学,使得课堂不闷不僵,学生有活力,进而会主动地去认真读课文,分析课文。

教学的效果相当好,可以说是活用了“教材例子”并完美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本节课让我深刻地了解到一个观点——语文课堂,以活动的形式呈现,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策略,更是让语文课活起来的法宝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特级教师胡明道的一个教例(详见湖北大学《中学语文》1986年第3期)。

导读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粗读课文,正音上口。

布置学生限时阅读,要求粗略地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

学生参照注释,读顺课文,教师巡视、答疑,出示小黑板(难字正音)。

二、二读课文,激发兴趣。

导读题:
1.核舟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奇巧人”?
2.文章除了第一段是总的概略介绍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总的介绍?
3.第六段中哪一句与“奇巧”人相照应?
4.文中哪些段落是具体说明呢?5谁能翻译、讲解第一、六段?
三、三读课文,自议自解。

这一遍阅读以2—5段为主。

方法是分组阅读竞赛。

教师安排各组阅读的内容及评分记分的方法。

第一组阅读第2段,要求在讲台上摆好船舱和窗户,写出对联;
第二、三组分别阅读第3、4段,要求排雕塑剧,指定一人执导,并指出重点字词。

第四组阅读第5段,要求在小黑板上画出船背题字及篆章。

每组推选代表到讲台讲解或排演,教师当即指导学生根据具体形象背诵,注意重点词、句的落实。

四、四读课文,反馈验收。

教师设计了一套竞赛题,组织学生抢答。

抢答的内容主要有:1.为词、句的翻译选正确答案,2.判断对短语、词、句理解的正误,3.又快又准地翻译句子。

五、五读课文,熟读成诵。

组织学生看板书:
核舟奇巧
船舱篷窗对联
船头苏黄佛印
船尾楫、炉、壶二舟子
船背题名、篆章
空间顺序〖JB)|〗技亦灵怪亦哉
然后采取“接力”背、“承包”背等各种方法组织背诵。

[评析]
导读课是语文阅读教学诸多课型中的一种。

它的重要特征就是教师以导为主,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以读为主,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此教例中,教师“导”的艺术表现在:
第一,合理设计教学程序,五个阅读步骤渐次深入,形成完美的层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二,巧妙安排教学思路,五个阅读步骤是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其内在的思路则为:引导学生感知→扫除“外围”→重点“攻坚”→测试学习效果→巩固教学成果。

第三,精心穿插激趣的手段,五个阅读步骤中,第一、二步为铺垫性步骤,第三、四、五步为主体性步骤。

教师着眼于主体性步骤,穿插了实物演练法、表演法、图示法、竞赛法、形象记忆法等多种手段。

学生沉浸在生动活泼、欢快愉悦的学习气氛之中,精神奋发,兴趣盎然,身心俱益;教学气氛由平静渐趋热烈,直至沸沸扬扬;教学节奏由舒缓而逐步加速,直至密锣紧鼓。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此诗句可以形象地表现教学达到高潮时课堂上合谐的师生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