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点亮小灯泡-导学案-大象版(2017)

点亮小灯泡【学习目标】1.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要素;知道开关的功能;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闭合回路。
2.体验“尝试——发现”的探究过程,敢于尝试,肯于实践,乐于思考。
3.经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培养处理信息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的能力。
培养乐于合作和交流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自主探索连接简单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发现闭合回路。
【学习难点】体验“尝试——发现”的探究过程,敢于尝试,肯于实践,乐于思考。
【学习过程】一、预习指南(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只有在电池正、负极和小灯光泡之间连成_______,这个闭合回路就有了_______。
电流通过小灯泡时,小灯泡就_______了。
2.由电源、导线、灯泡组成的闭合回路就叫_______。
3.电池是一种便携式的_______。
4.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_______;另一端是锌壳,称为_______。
5.当电池的正负极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_______。
6.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_______V交流电。
7.短路会产生巨大的_______,会烧毁电源或导线,甚至引起火灾。
后,在能点亮的小灯泡上面画出“光芒”。
(二)理解与应用。
1.怎样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2.在下图电池上的对应线上填写“正极”或“负极”。
并说一说电池有什么作用。
3.写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ABCDEF4.天黑了,小明准备做作业,可是台灯不亮了?这是怎么回事?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推测一下可能发生了什么故障?【学习小结】通过学习,知道了电是一种能量,它使用方便快捷,只要轻轻一按开关,各种电器就能工作起来,非常方便!在电池正、负极之间形成了一个从电池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再回到电池负极的闭合线路,科学上把它称作“闭合回路”。
正是有了这样的闭合回路,电才有了流动的通路,从而产生电流。
当电流通过用电器时,用电器就开始工作了。
【精炼反馈】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1.我们生活中的电可以分为直流电和交流电。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1水的蒸发-导学案-湘科版(2017)

水的蒸发【学习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水在通常情况下,会从液态的水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飞散到空中。
知道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科学探究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蒸发的过程和水蒸气的特征进行推想。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计划对蒸发现象的猜想进行验证。
3.科学态度能对常见的自然现象有探究的兴趣。
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
【学习重点】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计划对蒸发现象的猜想进行验证,并渗透“控制变量法”。
【学习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并渗透“控制变量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指南(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水在通常情况下,会在水的表面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作_____。
2.猜谜语:“有时舒缓流动,有时波涛汹涌,有时是美丽的晶片,有时是脆硬的板块,有时又可化为无形,隐藏于空气之中……”,它是________。
3.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_____的_____。
(二)理解与应用。
【学习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通常情况下,会在水的表面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作蒸发。
并且知道了设计对比实验要注意除了一个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均应一样。
通过实验探究得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通风程度、物体的表面积。
【精炼反馈】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1.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
()2.加热使水的蒸发加快。
()3.盐水浸泡过的棉球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
()4.衣服被晒干了是因为水分的蒸发。
()5.水结冰了就不能发生蒸发现象。
()6.水蒸气的温度比开水高。
()7.只有水能蒸发,其他物质不行。
()二、取出珍宝(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A.温度B.通风程度C.物体的表面积2.湿衣物晾晒在()的室内干得比较快;A.通风开窗B.不通风C.没有开窗。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7燕子南飞-导学案-冀人版(2017)

燕子南飞【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什么是迁徙。
2.能说出燕子迁徙的过程及其作用。
科学探究1.能根据燕子南飞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
3.能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燕子的生活规律及生活习性。
4.能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燕子为什么要迁徙和怎样迁徙的结论。
科学态度1.能对燕子南飞的原因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接受和参考他人的调查结果,完善自己的调查结果。
【学习重点】1.能说出什么是迁徙。
2.能说出燕子迁徙的过程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能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燕子的生活规律及生活习性。
【学习过程】一、预习指南(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春天,鸟类陆续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北方________;秋天,它们又陆续飞到南方度过寒冬。
生物学家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________。
2.每到天气将要变冷的________,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温暖的________。
3.有迁徙习性的鸟类被称为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没有迁徙的习性的鸟类被称为留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古人说:“________,儿在巢中盼母归。
”我国人民对于鸟类的爱护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问题银行存折2.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性?3.燕子北迁的时间,繁殖的时间,南迁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4.鸟类为什么会大规模的迁徙?常见的候鸟有哪些?5.候鸟为什么能长途迁徙?6.我们可以举办哪些形式的爱鸟活动?请给出你的建议。
【学习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需要努力的地方?【精炼反馈】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1.迁徙是鸟类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一种积极适应的本能,鸟类迁徙主要是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和食物短缺。
()2.每到天气将要变冷的秋天,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温暖的南方。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研究并认识不同季节的特点。
3. 掌握四季的变化顺序。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季节的名称和特点。
2. 理解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季节的名称和特点- 春天:春暖花开,天气温暖,绿色植物生长旺盛。
- 夏天:天气炎热,阳光强烈,人们穿轻薄衣服,喜欢游泳和野餐。
- 秋天:天气凉爽,树叶变黄,果实成熟,人们喜欢吃水果。
- 冬天:天气寒冷,雪花飘落,人们穿厚重衣物,喜欢打雪仗和滑冰。
2. 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春天:气温升高,人们感觉舒服,晒晒太阳有益健康。
-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要注意防晒,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 秋天:天气凉爽,人们适合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 冬天:天气寒冷,人们要保暖,多吃些温暖的食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四季的特点。
2. 讲解:老师简要介绍每个季节的特点。
3.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展示每个季节的特点和相关活动。
4. 活动实践: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不同季节的喜好和感受。
5. 情景练:设置情景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6.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季节的变化顺序和特点。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情景练中的表现,包括对季节名称的掌握和对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理解。
2. 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了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生在活动实践和情景练习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体上,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掌握较好。
三年级下册全册科学导学案

书
设
计
5.茎越长越高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课
后
反
思
导学设计
教学时间
学科
科学
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课题
开花了,结果了
主备教师
辅备教师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2、凤仙花播土时,为了不让雨水冲走,应该播入土中较深的地方`。[ ]
3、不同方向放置的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根都会向下生长。[ ]
四、巩固训练:
知识展示台
1、凤仙花是[ ]植物。
2、凤仙花种子萌发时不需要浇大量的水,在[
]条件下会萌发。
五、拓展延伸:
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板
书
设
计
2.种植我们的植物
学习难点
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具学具
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第(一)课时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导
学
过
程
一、温故互查:
二人小组互查
播种凤仙花的季节在什么时候。
二、设问导读: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
播种凤仙花的季节在什么时候。
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板
书
设
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课
后
反
思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导学案目标本导学案的目标是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全面掌握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知识。
通过本册科学研究,学生将培养探究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研究内容本册科学研究包括以下主题:1. 太阳系2. 食物链3. 惯与健康4. 身体结构5. 人类传播与信息交流6. 地球与环境保护研究活动为了达到研究目标,本科学导学案将提供以下研究活动:1. 听教师讲解课文内容,理解教材内容的关键概念。
2. 参加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 进行实验和观察,通过亲自操作和观察现象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4. 完成课后题,巩固所学知识。
研究评估学生的研究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
2.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后,写出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报告。
3. 期中考试:学生在学期中进行的科学考试。
4. 期末考试:学生在学期末进行的科学考试。
研究资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我们提供以下研究资源:1. 教科书: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科书。
2. 配套练册: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配套练册,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材料: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验。
研究计划下面是研究科学的具体计划:1. 研究周期:本研究计划为一学期的研究内容。
2. 每周研究时间:每周安排2节课的科学研究时间。
3. 研究内容安排:根据教材,每周研究一到两个主题。
研究支持如果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适当的研究支持和指导。
希望通过本学科学导学案,学生们能够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祝愿学生们在科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7食物的消化-导学案-粤教版(2017)

食物的消化
(二)理解与应用。
E.胃F.脑G.肾脏H.食道
5.口腔中的食物进入其他消化器官后发生什么变化?说一说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学习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需要努力的地方?
【精炼反馈】
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1.食物的消化过程是从胃开始的。
()
2.胃在腹腔的下部,进入体内的食物首先到达这里。
()
3.连接口腔与胃的器官是小肠。
()
4.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唾液酶能分解一部分养分。
()
5.米饭在嘴里越嚼越甜是因为米饭里的含有葡萄糖。
()
二、填图题
1.请将图中各消化器官填写在图中。
2.请根据下图图示将食物的消化过程补充完整。
(1)食物进入_______,经过牙齿咀嚼和舌搅拌,与_______混合,开始消化,初步消化成_______。
(2)食物会沿着_______向下移动。
(3)到了胃里和_______混合,进一步被消化,初步消化成_______。
(4)食物离开胃,进入_______,通过蠕动,继续被消化。
食物里的营养在小肠与肠液混合,被_______吸收,从而进入_______。
(5)通过蠕动,吸收一部分_______和_______,吸收不了的食物残渣进入_______,随后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4蚕变了新模样-导学案-教科版(2017)

蚕变了新模样【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蚕蛹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2.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3.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科学探究1.能基于课前观察,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
2.能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3.会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
4.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科学态度1.能坚持长期观察,及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2.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
3.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与同学交流过程中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学习重点】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描述蚕的身体特征。
【学习难点】蚕蛹与蚕的幼虫的异同比较。
【学习过程】一、预习指南(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______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
2.蚕蛹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3.______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4.蚕蛹出现的翅的雏形,可以推测下一阶段的蚕可能会长出______。
(二)问题银行存折(二)理解与应用。
的死了吗?为什么?“到死”一词换成什么词语比较科学?2.填写蚕蛹三部分结构名称3.实验探究题:观察蚕的幼虫和蚕蛹身体结构,比较其不同点。
(1)它们的身体形状不同:蚕的幼虫的身体呈_______形,蚕蛹的身体呈______形。
(2)它们腹部都有体节,但数量不同:蚕的幼虫有____个体节,蚕蛹有_____体节。
(3)蚕的幼虫变成蛹后,_____足和_____足消失,出现_____的雏形。
(4)它们的身体长短不同:蚕蛹的身体比幼虫_____。
(5)它们身体的颜色发生改变:由_____色变成_____色。
(6)我们在蚕蛹的身上发现1对_____和_____的原始体。
4.除了蚕还有哪些动物一生中也会经过蛹的阶段?【学习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蚕蛹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二: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为即将孵的小蚕设计一个新家。
2. 小组交流设计的方案。
阅读课本23页《养蚕窍门》,了解如何孵化蚕卵,如何饲养小蚕。
3. 注意观察孵化蚕卵的变化,及时做好记录。
4.记录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活动三: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蚕吐丝的观察记录
吐丝前的蚕
画一个蚕茧
吐丝后的蚕
蚕怎样吐丝
其他发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个性调整
活动一:观察蚕卵
1.阅读课本22页,想一想:
为什么我们观察蚕的生长变化需要从卵开始?
怎样观察蚕卵?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个性调整
活动一: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1.小蚕慢慢地长大了,在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
B、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让学生预测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卵
(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
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
(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
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出生做准备。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 (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 作者:
———————————————————————————————— 日期:
ﻩ
课题: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教学内容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日期
体长(毫米)
吃食情况
排便情况
活动情况
2.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观察小蚕蜕皮的过程,做好记录。
蚕蜕皮的观察记录表
蜕皮
次数
日期
外形变化
蚕蜕皮的过程
体长(毫米)
颜色
根据记录,与同学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活动二: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阅读课本25页,了解要从哪些方面去观察蚕。
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板书设计: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颜色
观察蚕卵 大小
形状
教学反思:
课题: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内容
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
1、饲养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