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第二单
元知识梳理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进行复和
梳理,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的生长
植物需要哪些条件生长?
- 光线:植物需要阳光照射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 水分:植物需要水分供给,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 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 空气:植物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并排出氧气。
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什么样的?
- 种子发芽: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从而形成幼苗。
- 幼苗生长:幼苗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水分、养分等进行生长。
- 植株形成:幼苗逐渐长大成为植株,根、茎、叶等器官形成。
- 结花结果:植株经过一定的生长过程后,会形成花朵并结出果实。
第二部分:动物的生长
动物是如何生长的?
- 幼体成长:动物从幼体逐渐成长为成体。
- 饮食摄取:动物通过进食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
- 新陈代谢:动物通过新陈代谢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代谢。
- 生殖繁衍:成体动物通过生殖和繁衍后代。
动物生长的特点有哪些?
- 个体差异:不同种类的动物生长速度和方式有所不同。
- 生命周期:动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如昆虫的完全变态等。
- 周期性生长:动物的生长一般呈现周期性,如鸟类的孵化季节等。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梳理,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科学是一门让我们了解自然、认识世界的学科,它贯穿我们整个生活。
在三年级的科学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有趣的知识点,其中第二单元是关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点。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是指占据空间、有质量的一切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外部特征,来了解物质的性质。
1.颜色颜色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可以用于区分不同的物质。
例如,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黄色的沙子等等。
2.形状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形状,例如,球形的水珠、长方形的书、圆形的苹果等等。
3.硬度物质的硬度是指其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例如,钢铁比木头更硬。
4.透明度透明度是指物质透光的能力。
例如,玻璃比纸更透明。
5.密度密度是指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例如,铁比木头更密集。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些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1.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外部形态或状态发生改变,但其化学成分不会发生改变。
例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或者从一种颜色变成另一种颜色。
2.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导致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
例如,铁锈是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的物质。
三、物质的分离物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这些方法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和需要进行选择。
1.过滤过滤是一种通过筛选物质的方法。
例如,通过过滤器将水中的杂质分离出来。
2.蒸发蒸发是一种通过加热物质使其变成气体,然后将气体冷却成为液体的方法。
例如,将盐水加热蒸发,得到盐。
3.沉淀沉淀是一种通过让溶液中的物质沉淀下来,然后将其分离的方法。
例如,将含有铁离子的水与氨水反应,得到黑色的沉淀物。
4.提纯提纯是一种通过不同的方法将物质中杂质分离出来,得到纯净物质的方法。
例如,将含有杂质的铜加热,然后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得到纯净的铜。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为我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是关于“学会观察”的内容,由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组成,旨在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观察技能,从而更高效和深入地对自然界中的事物进行研究。
学会观察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1、关注自然界中的生物:学生通过考察自然界中的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来学习观察技能,以便更好地认识自然界;
2、分析物体的特征:通过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重量、功能等特征,来分析物体;
3、探究物体的变化: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变化,例如,植物的伸缩性、温度的变化、细菌的繁衍等;
4、应用观察技能:学生学习运用观察技能,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发现自然界中不同的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5、研究有关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观察结果,从而更有把握地研究自然界。
三年级学习科学的第二单元“学会观察”,从上面提到的内容可以看出,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以更全面、深入的视角来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更好地探索它们的内在规律。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让他们发现自然界中不同的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界的能力;其次,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一些具体的实验,比如把一块硬币放入水中,观察它的变化,让学生学会从表面现象中探究物体的
变化规律;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观察游戏,例如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
三年级学习科学的第二单元以“学会观察”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探索自然界。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技能,让学生能够从表面现象探究本质规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知
识点
本文档旨在总结(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基础知识点,以便帮助学生复和巩固所学内容。
1. 太阳与地球
- 太阳是地球的能源提供者,它是一个燃烧着的气体球体。
-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圈约为365天。
-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理经纬度。
2. 月亮与地球
-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绕地球公转。
- 月相是指地球上观察到的月亮表面光亮部分的不同形状。
- 月亮对地球具有引力,导致潮汐现象的产生。
3. 明亮与暗淡
- 光源可以是天然的,如太阳、月亮,也可以是人造的,如电灯、手电筒等。
- 光的传播方式有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 区分明亮和暗淡的方法是用眼睛观察物体的背景亮度以及物
体本身的亮度。
4. 电和电源
- 电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能量形式,常用于电灯、电视、冰箱
等电器设备。
-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可以是电池或电力网络。
- 电路由导体(电线)、电源和用电器组成。
5. 气体固体与液体
- 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可以压缩和
扩散。
- 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液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不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基础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希望这份文档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知识要点

第二单元空气单元知识要点一、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结论用塑料袋套空气塑料袋鼓起来证明塑料袋里有空气把注射器向水槽里推水槽里有气泡产生证明注射器里有空气把气球套在塑料瓶的瓶口,气球吹不起来证明塑料瓶里有空气用力吹气球把纸固定在玻璃杯的底部,纸没有湿证明玻璃杯里有空气倒扣在水槽中二、空气占据空间1、在塑料杯底粘一个纸团,把杯子慢慢竖直倒扣在水中,纸团没有被浸湿,这是因为塑料杯内有空气占据空间,水不能接触到纸团。
2、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压入水中,纸团被浸湿,这是因为杯中的空气被从小孔中挤出。
3、用打气筒连着气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空气能将水挤出杯子。
三、空气能被压缩和扩张在注射器里装满空气和水,推动活塞,发现空气很容易被压缩,水很难被压缩;拉动活塞,发现空气很容易被扩张。
这是因为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间的间隙很大,所以很容易被压缩或扩张。
四、空气有质量在简易天平两端放入一个充好气的皮球和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空气,再把皮球放回天平一端的小桶里,发现天平向皮球一端倾斜。
这说明空气有质量。
打入的空气越多,里面的空气微粒就越多,质量就越大。
五、空气的流动1、热空气比空气轻,在空气中向上流动,所以加热孔明灯和热气球中的空气后,孔明灯和热气球会在热空气的升力作用下升上天空。
2、由于不同位置的空气的冷热不同,使空气流动开成风(1)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2)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
(3)冷空气补充到暧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六、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在空中、地下和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
1、我们需要空气维持呼吸。
2、我们需要空气来助燃。
3、我们需要利用压缩空气所作充气床垫、轮胎、气钉枪、喷水壶、充气拱门等。
4、我们利用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来发电。
作者留言: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于分离》知识梳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于分离》
知识梳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知识梳理
本文档旨在对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的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复和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1. 溶解与分离的概念
- 溶解:指将固体溶质加入液体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
- 分离:指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恢复到原来单独存在的状态的过程。
2. 溶解的条件
- 溶质的大小:溶质越小,溶解得越快。
- 搅拌:搅拌有助于溶解,使溶质和溶剂更充分地接触。
- 温度:温度升高,溶质溶解得越多。
- 浓度:溶质浓度越大,溶解得越多。
3. 溶解与分离的实验方法
- 蒸发法:将溶液加热,使溶剂蒸发,溶质留下。
- 过滤法:利用滤纸和漏斗将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 沉淀法:利用加入特定试剂产生沉淀,将溶质与溶剂分离。
- 蒸馏法:利用液体的沸点差异将液体分离出来。
4. 溶解与分离的应用
- 溶解:糖溶解在水中制作饮料。
- 分离:制备食盐可以通过蒸发法,从海水中分离盐类。
5. 安全注意事项
- 在进行溶解实验时,注意不要用手去品尝溶液,以免发生意外。
- 实验完成后,要及时清理工作台和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和安全。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的知识梳理,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一般都有(果皮)和(种子)。
种子的内部构造有(种皮)、(胚根)、(胚芽)、(子叶)。
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才能萌发。
2、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1)利用风力:如蒲公英、挪威枫。
(2)利用水力:如椰子、莲蓬。
(3)利用弹力:如豆类的种子。
(4)利用动物:如浆果、刺果等。
3、根可以分为(直根)和(须根)。
胡萝卜的根是一种特殊的(直根).(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养料)的作用。
4、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杉树的茎是(直立茎)、爬山虎的茎是(攀缘茎)、西瓜的茎是(匍匐茎)。
5、(茎)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6、叶子都是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
不同植物的叶子,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是不同的。
7、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靠(绿叶)制造的。
8、植物总是向着阳光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光)性。
观察解剖油菜花时要按照(由外向里)的顺序。
9、花的构造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花的各部分(构造)具有不同的(功能)。
萼片:保护未开的花。
花瓣:吸引昆虫。
雄蕊:制造花粉。
雌蕊:接受花粉。
10、(雌蕊)和(雄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做(传粉)。
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11、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常见的是借助(昆虫)和(风力)。
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如(油菜花)、(桃花)等。
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如(玉米)、(水稻)的花等。
人们常常还会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12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
13、我们吃的食物属于植物的哪部分:甘薯——根、胡萝卜——根、马铃薯(土豆)——茎、西红柿——果实、花生——种子。
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第二单元知识点第一篇: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第二单元知识点线号学题答得封不名姓内线封密级班密校学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第二单元知识点一、填空1、蜗牛的身体包括:头、腹、尾、壳、触角、眼睛、嘴等组成。
★2、蜗牛没有脚,蜗牛的足叫腹足。
蜗主要靠腹足爬行。
★3、蜗牛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
蜗牛休眠后要唤醒它,可以把它放入水中。
★4、蜗牛有牙齿,牙齿长在舌头上。
蜗牛用气孔呼吸,从肛门中排出粪便。
★5、蚯蚓由口、环带、肛门组成。
蚯蚓的身体摸起来总是湿湿的。
★6、蜗牛壳上一圈一圈的线叫螺线。
★7、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是蚯蚓怕水,所以别把蚯蚓长时间放在水里。
★8、蚂蚁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3对(或6只)脚。
★9、、金鱼身上长着鳞片和鱼鳍。
用鳍帮助游泳。
金鱼用鳃呼吸。
★10、象龟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
11、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有100多万种。
昆虫是唯一具有三对足的动物。
★12、生活在海洋中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
世界上最小的动物叫是蜂鸟。
非洲象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
★13、池塘中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数量最多的是鱼类。
★二、判断1、蜗牛、蝗虫和蚂蚁是同一种动物。
(∨)2、蜗牛的两对触角一对长一对短。
(∨)3、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
(∨)4、植物的叶主要由叶片、叶柄构成。
(∨)5、因为蜗牛的身体十分柔软,所以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6、蚂蚁和蚯蚓的身体相差很大,没有相同点。
(×)7、蚂蚁找到了食物会马上把它吃掉。
(×)8、蜗牛的身体有伸缩性,所以不能测量它的大小。
(×)9、蜗牛喜欢吃菜叶。
(∨)10、蜗牛的粘液是用来标识路线的。
(×)11、在砖块下我们容易找到蜗牛。
(∨)12、观察小动物时,我们要爱护它们,不伤害它们。
(∨)13、蜗牛的一对小眼睛长在它的一对触角上的。
(×)14、蜗牛喜欢吃蔬菜,不吃水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
5.①像食盐、砂糖在水中发生的现象叫作溶解现象。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水面的弯圆面的最低点要与所要量取的刻度线相平,观看时眼睛与刻度线相平。
③往水中加入食盐或砂糖时,待这勺食盐或砂糖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勺。
④同样多的水能溶解不同物质的量不一样。
50毫升水中能溶解18克食盐或100克砂糖。
⑤哪些因素会影响方糖的溶解?(1压碎方糖2加热3搅拌)
⑥怎样使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首先将方糖压碎;然后给水加热,并且在加热水的过程中不断搅拌。
这样方糖才能尽快在水中溶解)
⑦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壁。
6.①蒸发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且蒸发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②哪些因素影响蒸发的快慢?(1面积,面积越大蒸发越快;2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3空气的流通速度,空气流通速度越快蒸发越快。
)
③怎样制作浓盐水?(在水中加入食盐,当水中不能再溶解食盐时,浓盐水就制作好了。
)
④蒸发皿在加热浓盐水时要注意什么?(加热时,要带护目镜,以防伤害眼睛。
等看到有白色的晶体析出时,要用玻璃棒慢慢地搅拌。
搅拌时,身体不要凑得太近,以防止蒸发皿中的固体溅出来烫伤皮肤。
)
⑤怎样把食盐析出来?(将盐水加热,加快蒸发,就能将盐析出来。
)
⑥食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食盐的来源多种多样,可分为海盐、池盐、岩盐三大类。
⑦海盐是海滨地区以海水灌注盐田,然后蒸发而成。
我国海盐主要产区集中在河北、天津、山东、辽宁等地。
⑧池盐是由内陆的咸水湖湖水蒸发而成的。
我国的池盐主要产地有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和山西等地。
⑨岩盐是由海水沉积物被地壳变动埋藏在地下形成的。
我国的岩盐多产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
7.①怎样将食盐中的铁屑分离出来?(利用磁铁能吸铁的性质,用磁铁把铁屑吸出来。
)
②怎样把食盐中的沙子分离出来?(1把有沙子的食盐放入水中,使食盐溶解;2过滤,得到盐水,分离出沙子,为了得到干净的盐水,可更换滤纸多过滤几次3把盐水加热,加快蒸发,得到干净的食盐)
③怎样过滤?(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是指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是指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指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