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爆发。
教材通过详细描述事变的过程,以及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整体背景,对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一些重要的抗日战争战役有所了解。
但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和影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细节过程。
2.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PPT,展示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事变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事变的历史背景,掌握事变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讨论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全民族抗战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平,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最新(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最新(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材料:1937年7月7日,卢沟桥附近发生了一起小规模的冲突,双方互有死伤。
日本方面以中国军队“袭击”为借口,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平津地区的第二十九军奉命前往抵抗日军,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学生:___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坚决抵御日军的侵略。
教师:非常好。
那么,七七事变后,___两党是否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呢?(出示材料)材料:1937年9月,___两党在重庆达成共识,决定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
学生:___两党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
教师:非常好。
那么,七七事变的意义是什么呢?(出示材料)材料:七七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这次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艰苦、最为惨烈的一次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军人___抗击外敌的历史见证。
学生: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军人___抗击外敌的历史见证。
二、南京大教师:(出示图片)这是南京大的现场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无辜的中国百姓遭到了日本军队的残忍。
那么,南京大是什么呢?(出示材料)材料: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占领南京,接下来的六周时间里,他们对南京市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估计有30万人死亡。
学生:南京大是日本军队在占领南京后对南京市民进行的惨无人道的,估计有30万人死亡。
教师:非常好。
那么,为什么日本军队会对中国人民进行如此残忍的呢?(出示材料)材料:日本军国主义认为,亚洲各国都应该受到日本的控制和统治,他们认为中国是他们侵略和统治的第一步,因此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的。
学生:日本军国主义认为中国是他们侵略和统治的第一步,因此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的。
三、总结教师: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七七事变和南京大的历史史实,认识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恶本质,也了解了___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理解: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对国家历史的认识。
2.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第19周星期三第1节
4.教学时数:45分钟
课程设计:
【导入】(5分钟)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结合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阐述事变对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影响。
解答:七七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性事件,对中国全民族抗战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感空前增强,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抗战意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初步形成。事变促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拓展与延伸环节,我提供了一些阅读材料和探究主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些主题感兴趣,但部分学生表示时间和资源有限,难以深入探究。针对这一问题,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专门安排一个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
反思
导入2(温故式导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我国东北后,又进逼华北。1937年,日寇在卢沟桥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的抗战从此开始。什么是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为什么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课
堂
探
究
板块一 七七事变
分组讨论:(1)什么是七七事变?
(2)七七事变产生了什么影响?
板块二 第二次国共合作
小组合作:国共两党合作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1)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军队。
(3)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过渡语:国共两党合作后,中国军队是如何进行抗战的?
板块三 淞沪会战
小组合作:(1)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是如何进行抗战的?
(2)淞沪会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本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
(2)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重点
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经过和重大战役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重大战役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掌握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影响,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和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目标解读】【课程标准】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重点:1.七七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抵抗。
4.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70多年前,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
【新课探究】一、七七事变1.日军蓄意发动卢沟桥事变【材料链接】材料当年的报刊曾这样评论:对中国来说,“卢沟桥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存亡系之;而西北、陇海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也”;对日本而言,“卢沟桥事件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
【问题探究】卢沟桥为什么会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答案提示:(1)1936年,日军势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2)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西南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卢沟桥得失,关系北平之得失乃至华北之安全。
2.全面抗战爆发【材料链接】材料一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宋哲元【问题探究1】材料一表明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怎样变化?为什么?答案提示:变化:蒋介石对日态度由九一八事变后的坚决不抵抗转变为抵抗政策。
原因:(1)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力围剿红军,面对日本的侵略下令不抵抗。
(2)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3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背景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七七事变的细节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并让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民族抗战的时间、地点和主要战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时间、地点和主要战役。
2.难点:全民族抗战的背景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3.案例分析: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过程。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解答。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视频资料:关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纪录片。
3.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4.练习题: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中档难度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七七事变的基本情况。
然后,教师用课件呈现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变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七七事变对全国抗战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重点掌握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具备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产生浓厚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2.难点: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授法:教师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全民族抗战的意义等知识点;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提高分析历史的能力;4.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七七事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了解事变的过程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共同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
重点:1.七七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抵抗。
4.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70多年前,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
【新课探究】
一、七七事变
1.日军蓄意发动卢沟桥事变
【材料链接】
材料
当年的报刊曾这样评论:对中国来说,“卢沟桥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存亡系之;而西北、陇海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也”;对日本而言,“卢沟桥事件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
【问题探究】卢沟桥为什么会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答案提示:(1)1936年,日军势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2)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西南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卢沟桥得失,关系北平之得失乃至华北之安全。
2.全面抗战爆发
【材料链接】
材料一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宋哲元【问题探究1】材料一表明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怎样变化?为什么?
答案提示:变化:蒋介石对日态度由九一八事变后的坚决不抵抗转变为抵抗政策。
原因:(1)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力围剿红军,面对日本的侵略下令不抵抗。
(2)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
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整个中国,蒋介石集团自身利益受到威胁。
材料二二十九军守卫卢沟桥和反击日军
【问题探究2】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爱国将士作出怎样的回答?
答案提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材料三
【问题探究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内容,对在卢沟桥事变中中国士兵的英勇行为,你有何感想?
答案提示:在国家危难时刻,英雄们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死荣辱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
二、国共合作
【材料链接】
材料一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最后关头”演说材料三
材料四1937年8月,许多红军战士舍不得摘下带有红五星的八角帽,不愿换上佩有青天白日徽的黄军帽。
刘伯承劝道:“这帽徽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
【问题探究1】以上四则材料体现了国共两党在民族危难之际作出怎样的选择?
答案提示: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问题探究2】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所进行的抗战,与九一八事变后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
【问题探究3?
答案提示:国共合作抗击日寇。
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大义和忍辱负重。
三、淞沪会战
【材料链接】
材料一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
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
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
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
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材料二淞沪会战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内迁争取了时间。
同时,它让世界清
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
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材料三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
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
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问题探究】用史实说明中国军民是如何进行抗战的。
这对抗战初期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史实:姚子青率部守卫宝山,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等。
影响: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也为日本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四、南京大屠杀
1.法西斯暴行
【材料链接】
材料一不论妇女儿童,凡中国人一概都杀,房屋全部放火焚烧。
——攻占南京的日军第6师团司令部接到的命令材料二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我和二三百名“中央军”穿着便衣,逃到南京燕子矶三台洞附近,亲眼看到日军在燕子矶江滩进行大屠杀的情景。
当时日军
用机枪扫射了一天一夜,有两万多名已经解除武装的“中央军”丧了命。
——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回忆
【问题探究1】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日本法西斯在南京所犯罪行。
答案提示:(1)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2)对南京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占领南京之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材料三
材料四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了如下消息:日本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但不知谁先杀到100人,两人胜负难分,重新再赌谁先杀满150名中国人。
【问题探究2】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然而今天日本国内一些人极力否认大屠杀的真实性,他们称南京大屠杀为“二十世纪最大谎言”。
对此你如何看待?
答案提示:日本出现参拜靖国神社、篡改侵华历史、否定大屠杀、修改教科书等一系列事情,说明日本政府依然缺乏反省战争的诚意。
我国政府对日本政府这一顽固立场,表示坚决抗议。
在表示强烈愤慨的同时,更应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2.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材料链接】
材料一由中日两国学者组成的历史共同研究委员会,对战争发表看法。
最受关注的“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罹难人数,双方说法相差甚远,凸显双方对近
代史认知的隔阂很大。
有关1931年至1945年“中日战争”(中国对日抗战)的论述,双方都同意是日本对华发动的“侵略战争”。
不过,在最受关注的1937年“南京大屠杀”事件罹难人数方面,中方言及是“30万人以上”,日方的见解是“有各种不同的估计”,如“2万到4万人”,“最多是20万人”。
材料二日本政府每4年审定一次由民间各出版社分别编写的历史教科书。
1982年第一次审定“侵略华北”成了“进出华北”。
1986年第二次审定只字不提日本曾侵略过别的国家。
2001年第三次审定将太平洋战争标榜为“正义”。
2005年第四次审定篡改历史的错误仍比比皆是。
材料三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方面如是说:
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使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大屠杀一类的行动。
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
后在东京审判中介绍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中日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
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许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
【问题探究1】有人说:“日本侵华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做人要向前看。
”对此,你又是如何看的呢?
答案提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问题探究2】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提示:(1)日本侵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野蛮的侵略行径。
日本右翼势力掩盖其野蛮侵略的历史是不能得逞的。
(2)我们当代中学生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我们要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我们要高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坚决防止日本法西斯势力复活,决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课堂小结】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国共两党团结御侮,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0万——南京成了一个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
法西斯的暴行激起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