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巴布剂基质简介

合集下载

巴布剂

巴布剂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巴布剂(综述)系别: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时间: 2011年 10月15日【课题背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药剂学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经皮给药系统所独特具有的用药简便性和安全性使它成为21世纪药品开发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

不同于西医内病外治(指采用化学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主要根据皮肤通透性而定,以经皮给药系统为代表),中医内病外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药穴位或病位给药,主要通过穴位经络效应与透皮吸收的药理作用,以膏剂、贴剂为代表剂型[1]。

中国的穴位、经络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面对当今药源性疾病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中医外治法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

本文现择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巴布剂进行综述。

【巴布剂概述】一.剂型简介巴布膏剂系指药物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Ⅰ贴膏剂)。

中药巴布剂系是以亲水性聚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中药或中药提取物混合后,涂于布/无纺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2]。

二.适应症目前巴布膏剂产品多用于炎症、疼痛类疾病,包括挫伤、跌打损伤、肌肉痛、关节痛、骨折痛、变形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等的治疗。

从这一剂型的特点考虑,也适用于中药敷贴治疗哮喘、腹痛、儿童物理降温以及美容、化妆品(如抗老化、美白、祛皱、维生素、中草药,保湿面膜等疗效型化妆品)。

三.巴布剂构型巴布剂的一般构型属于均质骨架系统,其膏剂组成及其结构特点决定它的优势如下:(1)贴敷舒适;(2)载药量大、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中药及中药提取物等;(3)生产无“三废”,完全避免了使用有机溶剂;(4)不需要加热干燥,有利于药物稳定和保持挥发形成分;(5)对皮肤几无刺激性及致敏性;(6)基质含水、甘油、山梨醇等保湿成分,具有滋润皮肤、促进皮肤水化,有力吸收。

中药巴布剂基质配方的研究

中药巴布剂基质配方的研究

中药巴布剂基质配方的研究中药巴布剂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外用贴敷剂。

此制剂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开发成功,在中国起步较晚,直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附录中才将其正式收载。

巴布剂作为外用贴剂,具有使用简单、既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反应,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等特点;与传统的黑膏、橡胶膏相比,具有生产中无“三废”,透皮效果较好,对皮肤无刺激性及致敏性,并能反复揭贴等诸多优点。

有专家预测,巴布剂将成为21世纪药品中的新宠。

一、中药巴布剂的基本构成中药巴布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和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涂布于无纺布上而制成的外用贴剂。

从构成上来看,主要包括支持层、膏体层、背衬层三层结构。

支持层又称底层或裱褙,主要起承载膏体的作用;膏体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是巴布剂的核心,在贴敷中产生适度地粘附性使之与皮肤密切接触,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背衬层即膏体表面的覆盖物,起到保护膏体、防止膏体粘连的作用。

二、中药巴布剂基质的研究1.基质常用原料及用量基质对主药和巴布剂的成型影响很大,所以基质原料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通则附录所载,巴布膏剂常用的基质原料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粘性剂、骨架材料、保湿剂、填充剂四部分。

粘性剂:外用贴剂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粘附性,才能满足临床需要。

目前,最常用的高强度粘性剂当数聚丙烯酸及其钠盐;一般用量约占基质的3~10%。

骨架材料及增稠剂:骨架材料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在基质中起赋形及增稠作用;一般用量约占基质的20%。

常用的有明胶、羧甲基纤维素及其钠盐(cmc-na)、卡波姆(carbopol)、聚丙烯酸钠(paa-na)、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

保湿剂:保水、保湿是基质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入适当的保湿剂,可防止水分的挥发,且能溶解活性成分和分散高分子材料;其一般用量为基质的30~50% 。

巴布剂知识讲解

巴布剂知识讲解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中药巴布膏剂在新产品开发及市场占有率方面仍未形成规模。已上市的产品与国外质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如外观不理想、贴敷舒适性差、赋型性差等(附录1里面整里了近年来我国巴布剂的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已获得多种类和规格的巴布膏剂用辅料,而相关的巴布膏剂生产的定型设备也已出现。我国主要生产巴布剂的企业包括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哈药集团世一堂外用药厂和
腧穴注射的药物在短时间内能产生与静脉给药等强度、甚至更强的药效[5]
4.通过改善药物颗粒大小或剂型增加巴布膏剂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经皮透过性,如制成微乳[11]、脂质体[12]、传递体[13]、醇质体[14]、类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15]等。
参考文献
1.邓俊民,丁平田,方亮等.中医外治法与中药经皮给药,经皮给药新剂型,2006.12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巴布剂(综述)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 导 老 师:
完 成 时 间 :2011年10月15日
【课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药剂学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经皮给药系统所独特具有的用药简便性和安全性使它成为21世纪药品开发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不同于西医内病外治(指采用化学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主要根据皮肤通透性而定,以经皮给药系统为代表),中医内病外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药穴位或病位给药,主要通过穴位经络效应与透皮吸收的药理作用,以膏剂、贴剂为代表剂型[1]。中国的穴位、经络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面对当今药源性疾病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中医外治法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现择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巴布剂进行综述。
【巴布剂概述】
一.剂型简介

新型基于壳聚糖的巴布剂基质材料配方研究

新型基于壳聚糖的巴布剂基质材料配方研究
Ab t x o l i n e r a t npo e u e f aa l m b sdo ht a . t o s sr c : b e t oo t z t a i fr a o a dt e r i r d r o t a ae nc i sn Meh d v m eh r mu t n h p p ao c c p s o
肖玉 良, 段桂运 , 李福 荣, 夏成 才, 游桂 荣, 吕长春
( 山医学 院 ・ 泰 药学 院 , 山东 泰安 2 10 ) 7 0 0
摘要: 目的 寻求基于壳聚糖的巴布剂最佳基质材料配方。方法 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 以巴布剂的持粘力、 皮肤跟随性
和膜残 留性等为考察指标 , 对各种成分 的用量进行优 选 , 确定 了基质 中不 同辅料 的最佳 配比。结果 壳聚糖 巴布剂基质 的最佳工 艺配方 : 壳聚糖 15g 羟 乙基 纤维素 4 g聚 乙烯 醇 24g 十二水合磷 酸氢二钠 18g聚 乙二醇 2g 聚 乙烯 吡咯 . , , . , . , , 烷 酮 1 5g 甘 油6g 吐温 3g 水 1 8g . , , , 0 。结论 优选所得基质黏着力 良好 , 无膜残 留, 均匀性、 涂展性、 皮肤跟 随性均较好 ,
L S ZHEN ME CI I HI DI NE AND MAT ERI A MEDI CA RES EARC 2 1 H 0 0 VOL . 21 NO


时珍国医国药 2 1 00年第 2 1卷第 8期
◇ 制剂与炮制◇
新 型 基 于 壳 聚 糖 的 巴布 剂 基 质 材 料 配 方 研 究
b te n fr t d ciiy a d s n a h sv blt . et ru io miy, u tlt n ki d e i e a iiy

巴布剂1——精选推荐

巴布剂1——精选推荐

巴布剂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的一种新型外用贴剂,加入药物或药材提取物,经炼合、涂布、剪切等工艺制成外用制剂。

具有载药量大、给剂量准确、保湿性、粘性适中、不过敏(与皮肤相容性好)、可反复贴用、作用时间长、药物穿透性好、无副作用、病人应用依从性佳、携带方便、物美价廉等优点,克服了传统黑膏药油腻性强、易污染皮肤衣物,橡胶硬膏易过敏、作用时间短的缺点,是黑膏药和橡胶硬膏的换代产品。

巴布剂系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

它属于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吸收制剂的一种,是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

药效成分的提取及巴布剂基质的配比和粘贴性是巴布剂制备的核心内容。

巴布剂基质材料主要有粘着剂、保湿剂、交联剂、无机填充剂和透皮吸收促进剂等组成。

粘着剂是巴布剂膏体产生粘性的主要物质,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三大类。

其中常用的有海藻酸钠、西黄耆胶、玉米淀粉、明胶、阿拉伯胶、桃胶、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及钠盐、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等,一般用量为15%~50%。

增稠剂又称胶凝剂,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物系粘度,使物系保持均匀稳定的悬浮状态或乳浊状态,或形成凝胶。

增稠剂的种类很多,可分为无机类和有机高分子类,其中有机高分子类又可分为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类。

无机增稠剂包括低分子量和高分子量两类,低分子量增稠剂主要是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体系。

目前所用的无机盐主要有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硫酸钠、磷酸钠和三磷酸五钠等,其中氯化钠和氯化铵的增稠效果较好。

基本原理是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使体系的粘稠度增加,但当电解质过量时会影响胶束结构,从而使体系粘稠度降低。

无机高分子量增稠剂有膨润土、凹凸棒土、硅酸铝、海泡石、水辉石等,主要的增稠机理是由具有吸水膨胀而形成触变性的凝胶矿物组成。

天然高分子类增稠剂大多为多糖类,主要有纤维素醚、阿拉伯胶、角豆树胶、瓜耳豆胶、汉生胶、甲壳糖、海藻酸钠和淀粉及其变性产品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羟乙基纤维素(HEC)是纤维素醚类产品中使用范围最广的产品。

巴布剂综述

巴布剂综述

巴布剂概述巴布剂(拉丁学名为Cataplasma)是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属经皮给药剂型,是对传统外用贴剂(Patch Technology) 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中药外用贴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具有稳定性高、无致敏性、载药量大,黏性保持时间长,可反复粘,释药效率高等优点。

因为从目前来看,人们用药的途径主要以口服和注射为主,其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的干扰,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给药,还可引起疼痛,依从性差,使用不方便等问题,从而便应运而生了第三代剂型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 ,是指经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巴布剂便是这一剂型研究的产物之一。

上世纪60~70 年代,欧洲、日本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巴布剂的概念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试图克服传统外用贴剂的种种弊端。

最终日本于20 世纪70年代中期宣称已研制出了巴布剂并且进行工业化生产,20世纪80 年代成功打入欧美市场,目前其产品已在欧美、日、韩等国家普遍使用。

我国对巴布剂的研制起步较晚,基础很薄弱,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对巴布剂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

1999 年雷允上集团的复方紫荆消伤膏是国内第一个药准字的巴布剂外用膏药,从此, 在我国药典上开启了巴布剂药膏的先例。

巴布剂组成巴布剂的外观与橡胶硬膏相近,主要由3部分组成:①衬层,又称支持层或底材,主要起膏体的载体作用,一般选用人造布、无纺布等。

②膏体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具有适宜的黏附性,能黏附于皮肤上,以达到治疗目的。

③保护膜,即膏体表面的覆盖物,一般选用聚丙烯及聚乙烯薄膜、玻璃纸、聚酯等。

基质是巴布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分为:①粘合剂: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3 大类,是巴布剂能产生黏性的主要物质,常用的有明胶、淀粉、琼脂、甘露聚糖等,也可用以上物质的金属盐和以上物质与有机或无机交联剂的交联产品,其用量为0. 5 %~50 %(重量百分比,下同) ,最好为5 %~25 %。

巴布贴与中国传统贴膏的区别

巴布贴与中国传统贴膏的区别

刘振华------论巴布剂和中国传统贴膏的区别及蟾乌化瘤巴布剂与其他抗癌产品的特色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巴布剂巴布剂概念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在日本有较久的应用历史,系药材提取物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被涂布在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

由背衬(常用无纺布、弹力布、水刺布),膏体,防粘膜(膏体表面的隔离膜)组成。

其载药量大,保湿性强,与皮肤的相容性好,耐老化,可以反复揭贴,随时终止给药,剂量准确,血药浓度平衡无峰谷现象,可减少毒副作用,在工业生产中无有机溶剂污染符合环保要求。

我们再总结一下中国传统贴膏包括近年一些医药科技公司所推出的系列膏贴,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传统黑膏药该剂型就是将中药材用植物油在高温情况下进行煎熬,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加入铅丹,至“滴水成珠”状,然后再降温,滩涂在棉布或牛皮纸上,使用时必须用文火加热,该剂型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民间到正规制药厂该工艺和剂型还在使用,但是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各种检测手段的完善,该剂型逐渐被淘汰,其不足有以下几点:一,重金属超标,铅丹本身有毒。

二,高温加工破坏药物有效成份三,遇热流油污染严重。

四,工艺和技术很难达到国家GMP标准。

二,橡皮膏贴剂该剂型就是选用化工合成胶体,将中药粉或西药粉和胶体混合后,涂在棉布或弹力布上,再附一层瓦楞膜或防粘纸。

由于该剂型本身工艺的限制,只能起到暂时止痛的目的。

现在也在被淘汰。

其不足可归纳一下几点;一,由于选用化工胶作为基质,虽然通过打孔来解决透气差的问题但是过敏率还是很高。

二,药物含量低,涂层只有0.1mm,大多只靠添加西药止痛成份来暂时的起到止痛效果。

三,胶体分子结构紧密,将药物包裹在内,药物有效成份根本无法渗透,只能起到封闭的作用。

四,采用汽油等作为溶剂,加工即危险又有污染。

三,常温压敏胶贴膏97年左右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剂型,主要是一些生物科技公司使用,其工艺是将中药微粉后,添加在常温压敏胶中搅拌,用类似于工业胶带的工艺一样涂布于水刺布或无纺布上,然后选用防粘纸附在上面,由于生产成本低,又能量化,外观又好看,被很多厂家所采用,和橡皮膏相比,只是在制作工艺和备材上有进步,只是注重其表面,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水凝胶贴剂基础理论

水凝胶贴剂基础理论

⽔凝胶贴剂基础理论⽔凝胶贴剂基础理论剂量准确,贴敷性和保湿性好,⽆致敏性与刺激性,使⽤⽅便、舒适等优点,被认为是⼀种极具市场潜⼒的新型贴剂类产品。

⽔凝胶贴剂即现代巴布剂,属于以⽔溶性⾼分⼦材料为主,基于经⽪给药系统在基质中添加有效成分,涂布于⽆纺布上⽽制成的外⽤制剂。

⽔凝胶贴剂最早应⽤于⽇本,与早期的泥状巴布剂相⽐基质组成有明显的不同。

泥状巴布剂的基质主要是由⾕物、⽔、⽯蜡和⾼岭⼟等混合⽽成的泥状物,⽽⽔凝胶贴剂的基质是采⽤⾼分⼦⽔溶性材料制备的⽔凝胶。

⽔凝胶是具有三维⽹络⽴体结构的化合物体系,在⽔中不溶解但可以溶胀,并且保持⼀定的⼒学性能,有⼀定的含⽔量,柔顺性和良好的⽣物相容性从⽽使⽔凝胶贴剂具有相关性能。

⽬前国内外⽔凝胶贴剂的应⽤主要集中于外科疾病。

随着制备技术的提⾼和新材料的开发,⽔凝胶贴剂逐渐开始应⽤于治疗某些内科疾病。

最近,国外学者把⽔凝胶贴剂作为⽪肤免疫的载体,对蛋⽩质的经⽪免疫进⾏了研究。

研究发现,⽔凝胶贴剂可加强蛋⽩质的经⽪渗透,并且不影响蛋⽩质的活性。

⽔凝胶贴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背衬层,⼜称⽀持层或底材,是膏体的载体,⼀般选⽤⼈造布或⽆纺布等;(2)⽔凝胶基质层,在贴敷中产⽣适度的黏附性,使⽔凝胶贴剂与⽪肤密切接触;(3)保护层或防黏层,即基质表⾯的覆盖物,⼀般选⽤聚丙烯或聚⼄烯薄膜、玻璃纸、聚酯等。

⽔凝胶基质层是药物的储库,对贴剂的黏接性能、含⽔量、药物释放度和透⽓性等起主导作⽤,因此是⽔凝胶贴剂的关键部分。

⽔凝胶基质层应具备以下条件:(1)对主药的稳定性⽆影响,不与其他附加剂相互作⽤,⽆不良反应;(2)有适当的黏性、弹性和保湿性;(3)对⽪肤⽆刺激性,不产⽣过敏反应;(4)不在⽪肤上残存,能保持⽔凝胶贴剂的形状;(5)不因汗⽔作⽤⽽软化;(6)具有适宜的pH值。

有些精油⽤量很少就可以产⽣很好的抑菌效果,如丁⾹、薰⾐草、迷迭⾹、⿏尾草和百⾥⾹等精油。

保湿剂可延缓⽔凝胶贴剂的失⽔,促进⽪肤⽔合作⽤,有利于药物透⽪吸收,并且有⼀定的溶解药物及分散⾼分⼦材料的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发人:刘爱江新型、水性、天然植物高分子透皮贴剂
巴布剂基质产品简介
天津瑞康巴布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巴布剂概念
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在日本有较久的应用历史,系药材提取物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被涂布在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

由背衬(常用无纺布、弹力布、水刺布),膏体,防粘膜(膏体表面的隔离膜)组成。

其载药量大,保湿性强,与皮肤的相容性好,耐老化,可以反复揭贴,随时终止给药,剂量准确,血药浓度平衡无峰谷现象,可减少毒副作用,在工业生产中无有机溶剂污染符合环保要求。

经我公司科研人员多年研发和实验终于成功的开发出一种,新型、水性、天然植物高分子透皮贴剂(基质),它是透皮给药技术(TTS)系统下一种新颖的很有发展潜力的外用给药载体。

该产品使医药系统“TTS”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该产品采用天然及合成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经科学配方精制而成,可用于各种药物:西药、中药(粉体、药泥、浸膏)等,经科学加工成为透皮药贴,其独特的配方和科学的工艺为国内首创,使透皮药贴的制备进行了很大的改良。

本产品特点如下:
1、基质成分不同
众所周知,一般的橡皮膏基质都采用橡胶或高聚化学材料,而
这些材料是由酒精提取的化合物,且对皮肤有较大的刺激,虽
然目前国内有些企业和研究所已对该剂型进行研究和开发,但
是大多选用热熔胶,而热熔胶熔点在135℃以上,只不过是对
橡皮膏进行改良加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产品采用水
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成分,很好的避免了橡胶和高聚化学材
料基质带来的缺点。

2、药物包容大
一般的橡皮膏贴剂,其基质经加药后在0.1毫米左右的厚度,
且含药量低,本产品经试验结果证明,添加中药(浸膏、药泥、干药粉体),浸膏在其厚度1毫米到1.3毫米,面积60×90毫
米或者70×100毫米时,大约3克;药泥在2.5-3克;干药粉体
在1克左右。

且药物与基质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一般的透皮药
贴其基质与药物的比例在90:10,而该产品实验证明可将比例
上升至65:35,相比之下药物比例的增加和含药层的增厚能够完
全满足单位给药和药效持久。

进一步保证和加强了药物治疗的
效果。

该剂型经多年试验表明基质与药物的可调可控以及高浓
度载药非常适合中国中药多组方大剂量给药的特点。

3、强渗透、控缓释效果好
本品采用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使药物始终处于活性状态,提高
了药物活性成分的皮肤渗透,使药物迅速直达病灶且在药物的
控缓释方面有明显的效果,药物可在24小时至120小时以至更
长时间内均匀释放药效,避免了药物的峰谷现象,这样可以提
高药物成分的有效利用率,而且做到长效恒定。

目前国内市场
有厂家用热熔胶和化工胶制作贴剂,完全将药物包裹在胶体内,试想怎能达到药物透皮吸收的效果?
4、与药物亲和力强
本品采用了特殊的中性配方,其ph值在7左右,可以添加中药、西药;水溶性、非水溶性;酸性、碱性等各种药物,均具有较好
的亲和力,且对药物无任何改性和影响,是理想的添加多种治
疗药物的医药载体。

5、无毒、无刺激、不过敏
由于本品采用了天然及合成材料,经科学配制,无毒、无刺激,对人体皮肤无任何过敏现象,该产品制成药贴后,在人体使用,不会出现皮肤泛白、刺痒或红斑等现象,不污染皮肤,避免了
传统膏贴汞、铅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带来的损害。

6、粘度可控且适中,可以反复揭贴
该产品制成药贴后不同于一般的橡皮膏和传统黑膏药,橡皮膏
对皮肤粘贴力过大,会导致体毛受损,剥离困难,造成患者痛
苦,且为一次性使用,黑膏药使用时必须加热,粘带体毛和污
染皮肤,本剂型由于可调节粘度和亲和力,可以做到对人体粘
贴力适中,剥离容易,而且可以反复揭贴。

7、皮肤亲和力更密切
本品采用新型配方,进一步增强了对人体皮肤的亲和力,药物
成份受人体温度感应向人体内渗透,药物的效能可以受皮肤温
度调节,揭下后药物便可停止挥发,而一般贴剂揭下后药物严
重挥发以至短时间内容易失效。

8、低温加工、保护药物的有效成份
该剂型选用高分子亲水性材料合成配制,尤其基质调配过程中,
温度控制在50℃以下,众所周知,目前国内某些厂家在贴剂加工过程中使用热熔胶,而热熔胶其熔点在135℃以上,加工中药贴剂添加中药浸膏或中药粉体后,长时间药物在高温135℃的胶体中搅拌会造成药物有效成分的挥发和破坏,而相比之下水性巴布剂基质低温加工避免了这一弊端。

9、绿色环保,适合市场
该剂型由于采用亲水性绿色材料,其保温剂选用马来西亚和印尼进口材料,稀释剂采用医药级纯化水,透皮剂采用水性天然材料,基质完全可以口服,无明火加工,选用医药级备膜备布(大网眼涤纶无纺布)和含棉75%以上水刺布加工涂布,没有环境污染,完全符合国家贴剂的生产要求。

附:
透皮给药技术(TTS):
透皮给药技术(TTS)是一种新颖的很有发展潜力的具有革命性的外用医药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商品化之后,广泛被医药界及病员所接受。

特点如下:
●保持平稳的血液浓度,避免了血液浓度的峰谷现象,能平
稳给药,长效治疗。

●由于经皮给药,从而避免了胃、肠道及肝脏等器官的副作
用。

克服了胃、肠道粘液的PH值的破坏与运作时间的影
响,进而提高了药物的活性利用率,达到治疗的预见性。

●改善病人对药物适应程度,避免了口服药物对人体胃、肠
道及肝脏等器官的副作用。

TTS吸收率易控制,释药平稳,
持续恒定。

●极大的增加了安全性,无副作用,避免了口服或注射治疗
的危险性,从而深受患者欢迎。

透皮给药技术(TTS)的基础是透皮贴剂、各种治疗药物。

我国古代早已有“透皮给药技术”即俗称“狗皮膏药”二
者原理是一样的,“狗皮膏药”所存在的缺点是,贴剂达
不到当今世界经皮给药技术的要求:透皮性、粘贴性差、
反复粘贴次数少、不亲水、尤其严重的是透皮给药的药物
利用率低并且对人体过敏。

而新型、天然及合成高分子巴
布剂基质平台,避免了这些缺点,从而将成为未来医药界
贴剂制作广泛使用的载体。

我国自1997年以来,已有企业和研究所在着手研发和生产巴布剂,但是缺乏对巴布剂这一新剂型真正意义上
的认识,和对巴布剂基质以及生产设备深层次的研究,将
药物混合在热熔胶和万能胶中,涂布加厚就称其“巴布
剂”,而衡量巴布剂最基本的指标是,是否亲水,如果不
亲水就称不上是巴布剂,我公司经多年研发试验及加工,
已成功开发出适合中国中药的中药巴布剂基质剂型,和巴
布剂试验、检测、生产设备。

该剂型和该设备目前在国内
属领先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