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匈奴的兴起:1、社会状况(生产生活):生活于蒙古高原,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
狩猎占重要地位。
善骑射。
宽裕则以畜牧狩猎为生,急困则四出攻掠后学会农业,从事农业生产。
无文字,以言语为约束使用铁器,冶铁业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2、匈奴的统一: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东破东胡,西驱大月氏,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建立了以单于为君长的一整套职官军事体制。
由于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且“所得卤获,因以与之,得人以为奴婢”,军事力量强大,他们对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常有袭扰。
至此,北方出现农牧业政权分立局面,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
其掠夺的目的是占据水草,掠夺人口、牲畜。
严重威胁北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是匈奴也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和开发北方起了重大作用。
和亲:是统治者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汉元帝与匈奴和亲比较:1、背景:汉初战败,被迫纳贡和亲;而昭君出塞,是匈奴称臣,请求和亲,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友好交往的象征。
2、结果:汉初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袭扰问题;而昭君出塞带来了友好的民族交流融合和长久的和平。
秦与两汉对匈奴政策比较:1、不同:秦:以武力解决匈奴的威胁。
两汉:军事进攻与“和亲”政策并用。
2、认识:国力强盛与否是两汉调整对匈奴政策的主要依据。
和平交往、避免战争符合各民族的长远利益。
从战国到两汉,中央政权与匈奴的关系:1、战国时期:诸侯国忙于混战,面对匈奴的进攻,秦、赵、燕等国修建长城,消极防御。
2、秦朝:①命蒙恬北击匈奴,取得河南地②徙民设郡③修建万里长城3、西汉:①汉初,“和亲”②汉武帝时期,军事反攻③汉元帝,“和亲”与经贸往来4、东汉:军事斗争,最终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汉初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高祖死后,吕后当政,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吕后。
吕后曾想派兵攻打匈奴,但诸将说:“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5、 昭君出塞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 期?是与匈奴哪个首领和亲?为什么 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汉元帝时期;与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和亲。
昭君出塞50余年间,汉匈两族人民和 平友 好相处,边境安宁,百姓免遭战争之 苦,促进了汉与匈奴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 匈两族的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
如今的昭君墓早已成为汉匈两族人民和平友 好的历史见证,也成为当地人民吉祥的象征。
今天我国56个民族中 还有匈奴族吗?
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 做出了哪些贡献?
今天我们为祖国各民族的 大团结应做些什么?
• 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 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1) 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 (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 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 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 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 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怎样评价冒顿单于?
• 冒顿单于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 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可 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第一次统一, 对北方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 用。冒顿单于勇武善战,富于谋略。 他是少数民族中比较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
汉武帝以前被迫采取“和亲”政 策,而汉武帝时期实行是用战争 来反击。
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汉国力的 变化,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 胜负的物质基础。
3、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能大规模反击匈奴?使 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是什么战役?是 什么时候由谁和谁指挥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1)、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具备了反 击的实力;并且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 (2)、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由卫 青、霍去病指挥的。 这次的胜利使匈奴再 也不敢南下,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受到的 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使西汉北 部边郡得到安宁,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2、什么是“和亲”政策?
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和亲政策是以皇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 同时还每年赠以大量财礼来维持的。
3、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
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
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对匈奴的骚扰西汉该怎么办?
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效果如何?
汉元帝时
实行“和亲”政策
2.呼韩邪单于归汉:
3.昭君出塞:
称臣,求亲
呼韩邪单于南迁长城一带
三、昭君出塞”
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民族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
昭君出塞
西汉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
卫青,祖籍河东平阳,出身微贱,曾为汉武帝大姐平阳公主家奴。在汉武帝实施的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七战七捷,无一败绩,和他的外甥霍去病一起,取得了反击匈奴的全面胜利。汉武帝封卫青为大将军,将姐姐平阳公主嫁给他。其姐卫子夫被封为皇后。
卫青病死于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纪念卫青彪炳战功,嘉其陪葬茂陵,起冢像阴山,谥号烈侯。
女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的皇帝软弱,对匈奴只能退让和亲。武帝雄才大略,敢于反击匈奴。”
男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国家贫困,对匈奴只能退让。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能大举反击匈奴。”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3.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首领是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头曼单于 D.蒙恬 4.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在 A.公元前117年 B.公元前118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前120年 5. 昭君出塞是在哪位皇帝时期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汉宣帝 D 汉元帝
汉朝与匈奴战争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汉朝与匈奴战争的背景与原因分析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战争史,也是汉朝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建立初期,中原地区处于一种纷繁复杂的局势,各族群体的利益纷争、势力角逐十分激烈。
此时,匈奴崛起并掌握了草原上强大的实力,逐渐成为了当时汉朝对外战争的主要敌人。
一、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匈奴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国土范围不断扩张,逐渐威胁到中原地区。
而当时的汉朝国力不足,无力对抗匈奴的强大势力,因而不得不采取一些妥协和让步的策略。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婚姻联姻:汉朝和匈奴在婚姻联姻方面采取了一些策略,以缓和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
例如,光武帝刘秀时期,为了调和两国之间的紧张气氛,他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了匈奴的单于。
这样做既有利于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巩固汉朝自身的统治基础。
2. 支付岁贡:汉朝每年向匈奴支付金银、丝绸、布帛、马匹等物品,以获取匈奴方面的支持或者至少是不攻打中原地区。
3. 实施分化战略:汉朝在对待匈奴问题上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劝降了不少匈奴部落,从而造成了匈奴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4. 利用外族:汉朝还采取了利用外族的策略,将匈奴以外的其他民族攻打匈奴或者鼓励这些民族内部进行权力争斗。
这样可以分散匈奴的注意力,减弱其对汉朝的威胁。
二、汉朝与匈奴战争的原因虽然汉朝对待匈奴的态度是较为温和的,但仍然出现了不少次的战争。
具体来说,汉朝和匈奴战争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争夺领土:汉朝和匈奴在当时时期完全是两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两边的国界并没有明显的划分。
因此,两国之间经常为了领土的争端而开战。
例如汉武帝时期,为了争夺鄯善地区,汉朝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2. 争夺利益:除了领土之外,汉朝和匈奴之间还存在着众多的利益纷争。
例如在中原地区的贸易和商业活动中,匈奴经常起到掠夺者的角色。
与此同时,匈奴也在不断的向南方扩张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财富。
这些利益上的纷争也往往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按《史记》记载,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的遗民,向西迁移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
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而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
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
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
此外还有等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
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
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
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
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
历史趣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诗句解释 解读匈奴被谁灭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诗句解释解读匈奴被谁灭了导语:中国历史上不乏名将,西汉霍去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霍去病本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外甥,但他并没有像一些纨绔子弟一样靠关系吃饭,而是凭中国历史上不乏名将,西汉霍去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霍去病本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外甥,但他并没有像一些纨绔子弟一样靠关系吃饭,而是凭借赫赫战功而被武帝器重。
霍去病在历史上留名不仅因为其战绩,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让他名垂史册。
霍去病是汉初的名将,在对匈奴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汉武帝封他为骠骑将军。
西汉初期,匈奴屡屡犯境,汉武帝深知和亲政策不是长久之计,便决定反击。
在最初的汉匈战争中,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屡次突袭匈奴,为汉朝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霍去病自幼跟随卫青在军中,年仅18岁便随军出征。
这一年是汉武帝元朔六年,还是校尉的霍去病领八百精骑奔袭千里,竟以少胜多斩获三倍以上的敌军,此战霍去病一举成名,军功居全军之冠。
此后,霍去病被汉武帝委以重任,而霍去病也没有让这位姨父失望,在之后的对匈奴战争中,年轻的霍去病显示出极高的军事天赋。
公元前121年和前119年,霍去病两度重击匈奴,追击匈奴数千里,横扫漠北,斩敌十万,威名震于天下。
汉武帝对这位外甥十分欣赏,表示要给他建造府邸。
而霍去病坚辞不受,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意思是匈奴还没有灭掉,我怎么敢有家呢?显示了他为国建功的决心。
不过,自古英雄命短,仅仅两年之后,霍去病即早逝,死时不过24岁。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十分惋惜,在帝陵旁为他建墓,以彰其功。
霍去病传奇一生,在当世令敌军闻风丧胆,他的品格与才能也激励着后世无数人。
生活常识分享。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优秀4篇】-最新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4篇《《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大量史料讲述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讲述匈奴族统一开发蒙古草原作出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万里长城图片)教师:从浩瀚的外太空向下看,我们会看到人类伟大的建筑之一万里长城,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老师: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是为了抵御匈奴。
教师: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讲授新课1.匈奴族的兴起教师:匈奴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哪位同学告诉我匈奴族生活在什么地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讲述)蒙古草原;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教师: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
(学生可以发表各自的观点)教师:冒顿。
冒顿励精图治,治军有方;秦末,中原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匈奴崛起。
金戈铁马——西风落叶中的东汉战史

一、东汉对北匈奴的首次用兵——天山之战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公元前215年被秦朝大将蒙恬逐出黄河河套地区,西汉前期匈奴强大了起来,屡次进犯汉帝国边境,对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三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反被围困在白登长达七天七夜。
刘邦和将士们无计可施,最后陈平施美人计,欲献美人给匈奴单于,匈奴阏氏怕汉朝美女与之争宠,遂劝冒顿单于撤兵,“白登之围”由是得解。
当时中原王朝处于实力薄弱时期,与实力强大的匈奴形成鲜明的对比。
为了求得边境安宁,汉王朝不得不与其和亲,主动送去皇室公主和大量的财物给匈奴,使他们停止对汉朝的骚扰。
汉帝国因为和亲政策,取得了七十余年休养生息的时间,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到汉武帝时,汉帝国已是人民富足,国库充盈,社会安定的国家,军事力量也强大起来,已有足够的力量与匈奴抗衡。
于是,汉武帝废和亲政策,集中力量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
匈奴这个汉帝国曾经最可怕的劲敌,在汉帝国近二百年的反复打击下,到东汉初年已经衰落并因单于继承等内部矛盾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朝称臣,欲借汉朝之力保全自己。
僻处漠北的北匈奴,趁东汉政府刚刚建立无力经营边疆之时,用武力几乎控制了整个西域,实力逐渐恢复,开始频繁袭扰汉边郡,东汉北边郡县特别是河西地区惨遭匈奴骑兵铁蹄的践踏。
到汉明帝永平末年,汉帝国国势日渐强盛,明帝想效法汉武帝击匈奴、通西域,因而改弦易辙,变过去的消极羁縻为积极经营,北击匈奴之事开始提到了议事日程。
对明帝决策影响最大的便是谒者仆射耿秉。
耿秉是东汉帝国三代为将的铁血巨族耿氏子弟,是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的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之侄,其父亲耿国“素有筹策,数言边事,(光武)帝器之”。
耿秉还在任郎官之时,便多次上书明帝,谈论北伐匈奴之事,并提出“以战去战”的战略思想。
永平十五年(公元72 年),耿秉再次上书明帝请求北击北匈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摘要:在公元前3世纪末,在我国的蒙古高原上崛起一个强大的政权——匈奴。
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统一整个蒙古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王朝。
与南方的大汉朝对抗了近400年,本文着重从两汉与匈奴的战争说起进而掺杂一些本人对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例如:在文中本人将主要说明一下两汉与匈奴的战争进而就战争的性质进行简要的评析等。
Abstract: In the 3rd century BC, in China's rise on the Mongolianplateau a powerful regime - the huns. He rapidly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werful slavery dynasty unified the Mongolian plateau. Against the south of the han dynasty for nearly 400 years,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from the han dynasty and huns war about then doping some views and opinions on the war. For example: in this paper I will mainly explain the han dynasty and huns war and then briefly analyzes the nature of war etc.关键词:西汉、东汉、反击、匈奴、正义、非正义Keyword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ounter, the huns, justice and injustice关于汉匈之间的战争,我首先要讲的是这只是兄弟民族之间的纷争,与现代意义上的侵略和反侵略没有什么实质的联系。
但因发动战争的主动方及发动战争的目的不同又存在着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并且在两汉与匈奴的战争中不同的阶段又有所不同。
(一)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汉初,汉朝刚刚统一,内部矛盾尚未解决,国力尚弱。
而此时,匈奴正是国力鼎盛之时。
《史记》匈奴列传中说,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当此之时,匈奴屡犯汉朝边界,汉朝由于打不过匈奴,自高祖至景帝“四帝一后”当政期间,汉廷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政策,偶有反击,也只是到达边境,从未越境击之。
而匈奴却屡屡犯境,杀掠百姓,抢掠财物。
搞得长城附近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此时,不言而喻汉与匈奴的战争汉是正义的,而匈奴是非正义的。
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我要说明的一点是匈奴在优势条件下,却没有急于大规模的进攻汉朝,进而臣服汉朝甚至是灭亡汉朝,这对汉朝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我想这除与汉朝屈辱的和亲政策有密切关系外,也与生活在空旷草原上的民族所造就的粗犷、豪迈、不拘小节的性格有关,更重要的是匈奴人不像汉人一样经常尔虞我诈,机关算尽。
正当匈奴陶醉于汉的和亲所带来的好处之时,汉朝政府采取一些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全力发展自身国力,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准备未来的反击。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汉朝历经“文景之治”的繁荣,社会生产得到极大恢复和发展。
官粮钱财多的不可胜数,战马也增加到30万匹以上。
加之武帝本人又雄才大略,锐意改革,此时的西汉王朝综合实力已超过匈奴,而匈奴竟然对此毫无察觉。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人在马邑设伏想要杀掉匈奴单于,尽管没有成功,但惹得匈奴单于大怒,遂与汉绝亲,双方又开始回到剑拔弩张的时刻,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汉朝派卫青等反击匈奴,并取得龙城大捷,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等地。
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河套地区)。
取得胜利并得到河套地区。
匈奴不甘心失败再次侵入河南地,侵扰朔方,杀掠当地官民。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卫青与匈奴大战与漠南,次年取得漠南大捷。
武帝初年,曾派张骞出使西域,然道路尽被匈奴所占,故汉与西域诸国联系甚为不便。
为打通与西域诸国的联系,保护往来商旅。
武帝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率军出陇西击匈奴,大破之,汉朝收复河西走廊。
尽管经历一系列的军事失败,但匈奴依然实力尚在,并且越发想要报复汉朝。
元狩三年,匈奴再次派骑兵侵入右北平、定襄等地,杀掠千余人才退去。
次年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决定彻底打败匈奴,于是大将军派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自率领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双方在漠北展开大战,最终匈奴单于、左贤王皆败逃。
汉军取得漠北大捷。
通过以上几次大战汉朝在军事上已占绝对优势,已经有汉初的守势转变为攻势。
在武帝元狩四年以前,总的来说,汉匈之间的战争,就汉而言是正义的,因为他为的是保护边疆及边境线上生活的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对匈奴而言则是非正义的,因为他经常南下杀掠百姓,抢劫财物。
几次得手的汉武大帝似乎患上了军事强迫症,不肯见好就收,决心再发动几次北伐。
公元前111年、公元前103年、公元前99年、公元前97年、公元前95年,汉武帝接连五次发动对匈奴的战争,由于此时的匈奴在战略上已经威胁不到汉朝。
且匈奴已经退居漠北,远离汉之边界,并且主动派使节到汉廷表示愿与汉修好,可汉非要人家完全臣服自己,做自己的奴才,这大大伤害匈奴的自尊心。
于是双方又对立起来。
实际上此时汉朝应该把精力用在恢复前期出击匈奴所付出的惨重损失,实行与民休息,注重整理内政上来。
可武帝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由此可见武帝后期的对匈战争中:就汉而言,是非正义的征服战争;就匈奴而言,是防御的维护民族生存的正义战争。
至于昭宣时期的汉匈战争,对汉而言,尽管汉还保持着军事上的优势,但正义的一方也还在汉,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来解释一下我的观点。
武帝末年,下了轮台罪己诏,决定不再发动对匈战争,一心一意搞内政,把主要精力用在与民休息、恢复国力上。
可匈奴却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认为武帝去世,汉朝没了精神支柱,又会像汉初一样任人宰割。
于是再一次暴露了草原狼的本性,睁大血红的眼睛,流着饥饿的口水开始对汉发动新一轮的撕咬。
可是这一次这群草原狼很不幸,因为他碰到了强壮的猎户——汉宣帝。
汉宣帝即位第二年(前72年),即派五路大军,大败匈奴。
神爵二年(前60年)统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率领部众数万投降大汉。
甘露三年(前51年),匈奴分裂,呼韩邪单于率众归附。
至此,高傲的狼头终于第一次低下。
正应了中国古代的一句话:“天作孽,有可为,人作孽,不可活”。
尽管后来匈奴分裂、投降等等,但正义的天平始终在大汉的一方,也许这就是对发动战争的一方的惩罚吧!及至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时期,匈奴还算听话,尤其是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亲如一家,边界近半个世纪无鸣嘀之声,边境人民安居乐业。
王莽新朝时期,由于王莽执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对匈奴采取歧视的民族政策,并多次制造匈奴内部分裂。
又不断派兵进攻匈奴。
对此,匈奴一忍再忍。
终于有一天忍不住了,狼性再次被激发出来,开始反击南朝(王莽的新朝)。
但上天是公平的,这次正义的天平是站在匈奴一方的。
最终王莽派去的军队被匈奴打得落花流水。
(二)东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东汉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力虚弱。
而此时匈奴内部好战派又占据匈奴的主导地位,见到东汉如此的羸弱,匈奴内部的好战派决定再一次发动对汉的战争。
于是恶狼的本性再次迸发出来。
公元44年到公元46年,匈奴呼都单于多次进攻东汉王朝,逼得东汉先后放弃了五原等边境郡县。
同时匈奴又一次的杀掠汉之吏民,抢掠钱财。
此后,匈奴内部由于“分赃”不均产生分裂,没有讨到便宜的南匈奴投降了汉朝,东汉对南匈奴出手也很大方不仅把东汉的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上谷等郡地赐给南匈奴,还派大量的能人去帮助南匈奴。
这也使得南匈奴的汉化程度远高于同民族的北匈奴。
而此时北匈奴在干吗呢?北匈奴仍然时时侵扰东汉边境。
可以说在东汉建国初期直到明帝永平16年,在战略上东汉政府对北匈奴一直采取防御政策,北匈奴则保持进攻态势。
此时正义的天平再一次的滑到汉朝这一方。
前面我们讲到永平16年,也就是公元73年,汉明帝派窦固等率4万大军,兵分四路,大举北伐。
北匈奴不是汉的对手,被打的大败。
此举一雪几十年的耻辱。
随后,东汉又派班超出使西域,东汉与匈奴又在西域展开争夺。
由于西域诸国常年受到匈奴的打压和残酷的民族压迫,匈奴在西域的统治很不得人心,当班超到达西域后,积极展开工作,对西域诸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
逐渐取得西域诸国的支持。
并最终西域在班超的率领下摆脱了匈奴的统治。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也都看出来了正义的一方此时还是在汉这一边。
面对北匈奴的接连失败,南匈奴提议以南匈奴起兵为主,大举进攻北匈奴,进而由南匈奴统一匈奴的计划。
汉廷对此意见不一,尚书宋意认为,鲜卑人将要崛起,很可能将成为汉之心腹大患,应保留北匈奴,这样既能给鲜卑人留一强硬的对手,又可防止南匈奴做大。
故坚决反对出击北匈奴,认为这样对汉而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但东汉掌门人窦太后不以为然,他认为正好借此机会彻底消灭北匈奴,建不世之功。
于是公元88年至91年东汉派窦宪等出击北匈奴,最终窦宪平定了北匈奴。
应该说就这一时期的汉匈(北匈奴)战争,发动战争的主要是南匈奴及汉朝,北匈奴可以说只有招架之力,并无还手只能。
此时的汉匈战争,汉只需几千或万余人左右就可打的北匈奴满地找牙,这与匈奴极盛时期,控弦三十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所以不论从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军事,此时的北匈奴和东汉已经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而此时的北匈奴又没有主动来叩关,而汉朝仍然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一不与之交易,二与南匈奴合谋非要置北匈奴于死地不可。
北匈奴被迫还击,当然结果被打得大败。
被迫再次离开蒙古草原,继续西迁。
凡此种种表明:此时的汉对北匈奴的战争,明显属于非正义的以强欺弱,以大欺小型的。
当然后来北匈奴残部在西域对东汉也是有报复行为的,但似乎也不好直接说是属于非正义的,倒有点像现在的恐怖主义。
但就东汉一朝而言除前期几十年外,东汉都是处于攻势的,而北匈奴则大部分是处于守势的。
自公元151年,北匈奴呼衍王在西域败退以后,从此再没出现过。
东汉与匈奴(此时主要是北匈奴)的战争基本结束。
公元216年南匈奴呼厨泉单于率部投降曹操以后。
匈奴作为一个国家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基本上灭亡了。
(三)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纵观汉匈战事四百载,最后以汉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人们不仅要为这个曾令华夏人胆战心惊的高傲民族——匈奴而遗憾,也要为这个消失的帝国而庆幸,因为这个帝国的消失,终究使得我们的华夏文明不至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