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频技术治重症肌无力的真实案例!
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 肌无力的常识

肌无力是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所致之慢性疾病。
临床特征为受累的骨路肌肉极易疲劳,经休息和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后部分恢复。
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任何年龄均可罹病,但以10~35岁最多见,亦有中年以上发病者。
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以现代《生物电共振》技术治病的理论为基础,创新的应用了美国的负电流,日本的超低频、中国的高强度,结合传统的中医理论为一体,运用电极流动手法而精心总结创立的一种新的医疗技术,在操作时由治疗医师接通超低频电源,手握电极,在患者身上循经点穴,用电的移动带动气血流动,促进血液循环,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人体器官迅速达到健康状态适用范围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可以针对重症肌无力、干燥综合征、肌肉萎缩、皮肌炎、格林巴利综令症、营养不良等疾病。
治疗特点一,以现代《生物电共振》技术治病的理论为基础,创新的应用了美国的负电流,日本的超低频、中国的高强度,结合传统的中医理论为一体,运用电极流动手法而精心总结创立的一种新的医疗技术。
二,在操作时由治疗护士接通超低频电源,手握电极,在患者身上循经点穴,用电的移动带动气血流动,促进血液循环。
三,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人体器官迅速达到健康状态治疗原理本治疗系统利用电场,由电、磁等物理因素发出的能量,可直接用于病变的部位,在细胞内迅速产生离子化反应,加强代谢功能,从而改变生理机能。
操作方式在操作时由治疗医生接通超低频电源,手握电极,在患者身上循经点穴,用电的移动带动气血流动,促进血液循环,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人体器官迅速达到健康状态。
对比优势1、改善体内的自动调节机能;2、改善营养吸收功能;3、增强机体修复机能;4、抗复发,无依赖性功能;5、综合提高抗病能力,达到快速治疗的目的。
李广文老师治疗重症肌无力经验总结

文 章 编 号 :1007—2349(2015)10—0033—02
李广 文 主任 医师从 事 临床工作 20余 年 ,对重症 肌无 力 、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自身免 疫 系统疾 病 的诊 疗有 独特 的见 解 。 笔者有幸随诊李 老师 3年 ,聆 听其教诲 ,现就李 老师治疗重症 肌无力的临床经验简单总结如下 。
刘某 ,男 ,33岁 ,重 症肌 无 力病 史 2年 ,胸 腺切 除 术后 1 年 ,于 2007年 4月初诊 ,经 口服强的松片 50 mg,1次/13,溴吡 斯 的 明 片 60 mg,4 Et,仍 感 眼 睑 无 力 ,时 有 下 垂 ,神 疲 懒 言 ,不思饮食 ,面色 萎黄 ,舌 质淡 ,苔 薄 白,脉 细弱 。此 乃脾 胃 虚弱 ,运 化失 司致气血生化乏源 ,治宜健脾 益 胃,益气 生血 ,处 方 :黄芪 60 g,白术 15 g,茯苓 25 g,陈皮 12 g,法 夏 15 g,炙甘 草 5 g,山药 30 g,大枣 30 g,柴胡 12 g,炙升麻 12 g,经服上方 7 剂(开水煎 ,分 3次 口服 ,日 1剂 ),眼睑无力 ,神 疲懒言 明显好 转 ,守 方 化 载 ,间 断 服用 至 今症 除 ,病 情 稳 定 ,强 的 松 减 至 10 mg口服 ,1次/日,溴 吡斯 的明片 60 mg,3次/日。
患者陈某 ,女 ,23岁 ,重症肌无力病史 2年余 ,胸腺切 除术 后 3月余 ,症见 :四肢乏力 、面色淡 白、头 昏、眼花 、心悸 、多梦 、 月经后期 、量 少 、色淡 ,舌质淡 ,苔 薄 白,脉 细无力 ,此 乃气 血不 足 所 致 ,治 宜 益气 补 血 ,方 用 黄 芪 八 珍 汤 加 味 ,组 方 如 下 :黄 芪 60 g,白术 15 g,炙草 5 g,当归 12 g,生是 30 g,赤芍 10 g,炙升 麻 12 g,陈皮 12 g。服用上方 4剂 ,症状明显减轻 ,服 20余剂 , 症除 ,经 量 、色恢复正常 。
低频治疗仪对肌肉酸痛的治疗作用

低频治疗仪对肌肉酸痛的治疗作用现代都市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常常被肩周炎、颈椎病引发的肌肉和颈部疼痛所困扰,低频治疗仪能通过电极刺激人体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加强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的作用,在医学临床试验中被证明能有效预防肩周炎和颈椎病的发作。
什么是低频脉冲电流医学上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
凡是具有生命的物质体内,都产生一种独特的电流。
人类的人体组织是由水分、无机盐和带电生物胶体组成的复杂的电解质导体,当然也不例外,心脏、脑、肌肉、神经等到处都发出自身感觉不到的非常微弱的低频电流。
这被称为生物电流。
这种生物电会变成信号指挥人体各机能,对身体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一旦生物电流出现异常,那么身体会同时表现出异常,出现身体部位的不适。
由于我国中医理论上素来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一说法,即疼痛多半是由于人体内部经脉不通造成。
因此利用生物电流的这一性质,科学家提出了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从人体外部加低频刺激,来舒缓痛楚、消除神经麻痹、疏通经络,即低频电疗法。
当一种波型、频率不断变换的脉冲电流作用人体时,组织中的离子会发生定向运动,消除细胞膜极化状态,使离子浓度和分布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影响人体组织功能。
离子浓度和分布的改变,这就是脉冲电流治疗作用最基本的电生理基础。
低频电流的作用低频脉冲电流的波形、频率不同,其作用亦不同。
频率有每分钟几十次至每秒钟几百次不等。
频率快的叫密波(或叫高频),一般在50-100次/秒,频率慢的叫疏波(或叫低频),一般是2-5次/秒。
不同频率的波所针对治疗的具体症状也有所不同:1、密波: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
先对感觉神经起抑制作用,接着对运动神经也产生抑制作用。
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针刺麻醉等。
2、疏波:其刺激强调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
对感觉和运动神经的抑制发生较迟。
常用于治疗萎症,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美国FDA力荐“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治痿症

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于医疗用药技术的审查严格到近乎苛刻。
因此,“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能够得到美国FDA认证不仅标志着它的技术优势,更是体现了我国痿症治疗迈向了新的台阶。
在技术认证过程中,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专家表示,近年来免疫界再没有哪项治疗技术,像“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一样“有跨时代意义”的了。
在来自美国FDA的“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临床应用报告显示,“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所产生的电磁脉冲波会迅速疏通经络,循经到达该磁场,增强细胞活性,提高细胞膜通透性,调整细胞中的电位差,实现电位平衡。
再与口服强效中药的完美结合,更能促使与痿症各类疾病密切相关的肺、脾、胃、肝、肾得到良好的调理,达到津液布散润泽,营养充足供给,精血充盈强固,进而打通发生信号传输障碍的神经,同时强健肌群,壮骨生髓,全面治愈肌无力、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格林巴利综合症、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等痿症各类疾病。
该报告在调研中,抽取了我国5个地区的10名“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体验者,治疗一个疗程,98%的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缓解,三个疗程后,患者的病情稳定,术后3个月到半年,且无并发症或不适感。
100%的体验者在术后问卷的“治疗效果”打分一栏,填写满分。
现代医学对本证的认识相对较晚。
随着人类对自身免疫系统及神经肌肉的营养作用被认识之后,现代医学对于痿证相类似的疾病才有较完整的论述。
而治疗上的进一步深索与实践,一般地说还不能尽如人意,对某些病证几乎是束手无策。
但是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很快,现代医学的发展也较快,尤其是病因病理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对本病的发病情况更具体,更明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肌肉性疾病,由于西医尚无特效药物,而中医在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内经》以后,历代医家都有关于痿证的论述,在痿证的病因病机、辩证治疗方面有所发展。
所以目前一般提倡使用中医中药与西医优势互补治疗。
中低频电疗法的临床应用

中低频电疗法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应用频率在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治疗作用的不同,中低频电疗法可分为以下几类:1. 主要刺激神经肌肉、使肌肉收缩的低频电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用于治疗肌肉失神经支配、肌肉萎缩、瘫痪等疾病,通过刺激神经肌肉,促使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力量。
-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用于恢复和改善肢体功能,如治疗脑瘫、偏瘫、截瘫等,通过刺激神经肌肉,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 感应电疗法:用于治疗神经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等,通过刺激神经肌肉,缓解疼痛症状。
2. 主要作用为镇痛或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低频电疗法:- 间动电疗法:用于治疗疼痛、炎症、肌肉痉挛等,通过刺激感觉神经,减轻疼痛症状。
- 超刺激电疗法:用于治疗顽固性疼痛,通过刺激感觉神经,产生较强的镇痛效果。
-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肩颈痛、腰腿痛等,通过刺激周围神经,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
- 高压低频脉冲电疗法(HVPC):用于治疗疼痛、肌肉痉挛等,通过刺激神经肌肉,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 脊髓电刺激疗法(SCS):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如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通过刺激脊髓,改变疼痛信号的传导,达到镇痛效果。
3. 促进骨折和伤口愈合的低频电疗法:- 电极植入式微电流刺激疗法:用于治疗骨折、伤口愈合缓慢等,通过刺激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和伤口愈合。
- TENS:通过刺激神经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骨折和伤口的愈合。
- HVPC:用于治疗骨折、伤口愈合缓慢等,通过刺激神经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和伤口的愈合。
综上所述,中低频电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如疼痛、肌肉痉挛、骨折、伤口愈合等。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电疗方法和参数,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中低频电疗法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皮肤过敏、心脏疾病、孕妇等,因此在使用中需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重症肌无力病例分享PPT课件

胸腺影像学检查
约80%的MG患者伴有胸腺异常,20%~25%的MG患 者伴有胸腺肿瘤。纵隔CT检出胸腺肿瘤的阳性率可达 94%,部分MG患者的胸腺肿瘤需行增强CT扫描或核 磁共振检查才能被发现。
相关血清抗体的检测
1.骨骼肌AChR抗体: 为诊断MG的特异性抗体,50%~60%的单纯眼肌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
AChR抗体;85%~90%的全身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AChR抗体,结合肌无 力病史,如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则可以确立MG诊断。如检测结果为阴性,不能 排除MG诊断。 2.MuSK抗体: 在部分AChR抗体阴性的全身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抗MuSK抗体,其余患者 可能存在抗LRP 4抗体以及某些神经肌肉接头未知抗原的其他抗体,或因抗体 水平和(或)亲和力过低而无法被现有技术手段检测到。抗MuSK抗体阳性率欧 美国家患者较亚洲国家患者高。 3.抗横纹肌抗体: 包括抗titin抗体、抗RyR抗体等。此类抗体在伴有胸腺瘤、病情较重的晚发型 MG或对常规治疗不敏感的MG患者中阳性率较高,但对MG诊断无直接帮助, 可以作为提示和筛查胸腺瘤的标志物。抗横纹肌抗体阳性则可能提示MG患者 伴有胸腺肿瘤。
重症肌无力
中国MG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
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多数人认为重症肌无力是AchR介导的补 体参与的、细胞免疫依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胸腺异常:MG患者常见胸腺异常(约80%),约 10%~20%的患者伴发胸腺瘤,65%~80%有胸腺增 生。
遗传因素:在特定的遗传素质下,长期慢病毒感染可 使胸腺的上皮细胞变成具有新抗原决定簇的肌样细胞, 这些新抗原决定簇的抗原性与骨骼肌上AChR抗体的 抗原性之间有交叉,可使自身耐受机制被破坏,导致 抗自身的AChR抗体产生。
重症肌无力31例临床分析

重症肌无力31例临床分析作者:郭静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3期[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临床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08-01重症肌无力(MG)是指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AChR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年均发病率约为7140/百万人(女性7114/百万人,男性7166/百万人),患病率约为1/5000。
MG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不同年龄段的MG有不同的临床特点[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02——2008年收治的31例重症肌无力,其中,男性l4例、女性17例,年龄22个月至67岁,平均32.6岁。
发病诱因:感染4例,腹泻2例,妊娠2例,劳累后3例,外伤4例。
既往史:脑血栓3例,心脏病2例,阑尾手术2例,泌尿系结石2例,子宫肌瘤1例,胃炎3例。
病史最长l5年[2]。
1.2 首发症状及分型①首发症状:单纯眼部症状19例(眼睑下垂13例,复视1例,视物模糊2例,眼睑下垂合并复视3例),肢体无力8例,眼部症状合并肢体无力1例,眼部症状合并吞咽困难1例,延髓麻痹1例,肢体无力合并延髓麻痹1例。
②Osse rman分型:Ⅰ型(眼肌型)13例;Ⅱa型(轻度全身型)10例,Ⅱb型(中度全身型)3例;Ⅲ型(重症急进型)2例;Ⅳ型(迟发重症型)3例[3]。
1.3 辅助检查本组31例进行了新斯的明试验,28例阳性,3例可疑,1例阴性。
对其中24例进行肌电图检测,重复低频电刺激波幅有衰减、高频刺激波幅无递增20例,正常4例。
1.4 治疗及转归 31例均使用吡啶斯的明,最大剂量每次不超过120mg,13例同时应用泼尼松,最大剂量60mg,症状完全控制后连服2-3个月减至5mg1次/d,3例对以上药物无效则加用环磷酰胺及丙种球蛋白,2例行血浆置换治疗,1例治愈,1例好转。
重症肌无力78例电生理分析

行分析 , 以探讨电生理检查在 M G诊断中的价值。 进行 。计数资料用 检验或 F hr i e 精确检验 , P s 以 1 资料 与方 法 ≤0 0 .5为有 统计 学差 异 。 11 临床资料 选择 2 0 年 7月 ~ 07年 5月我 2 结 果 . 01 20 院神经 内科 M G患者 7 例 , 中男 3 例 、 4 8 其 3 女 5例 , 2 1 不 同检查部位 的 R S异 常率 面神经 、 . N 腋神 年 龄 9~ 8岁 、 6 平均 3 岁 , 程 2周 ~1 。根据 典 经 、 1 病 9a 桡神经 、 尺神经 R S异常率分别 为 5 .% ( 1 N 26 4/ 型 病史 、 临床 表 现 、 斯 的 明试 验 、 验 室 及 电生 理 7 ) 6 . % ( 9 7 ) 2 . % ( 9 7 ) 2 . % ( 6 新 实 8 、2 8 4 / 8 、 4 3 1/ 8 、0 5 1 / 检 查 均 确 诊 为 MG。根 据 Osr n分 型 ,I型 1 7 )其 中面神经和腋神经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尺神经 sema 8 8, 例 、I la型 2 7例 、I lb型 2 6例 、 Ⅲ型 4例 、 型 3例 。 Ⅳ 和桡神经( 00 ) 其他组间无统 计学差异 ( P< .5 , P> 合 并胸 腺增 生 1 2例 , 腺 瘤 4例 , 胸 甲亢 6例 。所 有 0 0 ) .5 。 患者均行 R S检测 , 3例患者 因病情较重伴呼吸 22 不 同 分 型 M 的 R S异 常 率 I、I 、I 、 N 除 . G N la lb 困难不能停药外 , 其余 7 例均在用药前或停用抗胆 Ⅲ 、 5 Ⅳ型 R S异 常率 分 别 为 2 . % (/ 8 、4 1 N 7 8 5 1 ) 7 . % ( 0 2 ) 8 . % ( 1 2 ) 10 0 ( / ) 10 0 2 / 7 、0 8 2 / 6 、0 . % 4 4 、 0 . % 碱 酯 酶类 药物 1 2h以上 进行 电生理 检查 。 33 。 I l 1 、 I V型 N a b 12 检 测 方 法 采 用 美 国 Nclt 司 生 产 的 V・ . io 公 e i (/ ) l 、I 、1 1 R S异常率均 明显 高于 I型 ( 0 0 ) P< . 5 。 kn us型肌 电/ 发 电位 仪 进行 R S检 测 。被 检 igqet 诱 N . G患者 同部位的 R S比较 各临 N 查者均在安静 的环境中 , 室温保持在 2 2 5~ 8℃ , 皮 2 3 不同分型 M 床分 型 MG患者 的不 同部位 R S检 查 结果 显 示 , N 眼 肤温度控制在 3 2℃以上 , 以低频 ( 刺激频率分别为 N 也 23 5H ) 强刺激面神经 ( 睑无 力侧 ) 右腋神 肌型 患者 除 面神经 R S检查 异 常 外 , 可 有 其 他 部 、、 z 超 眼 、 经、 右桡 神经 、 右尺 神经 , 用直 径 为 2 m银/ 0m 氯化 物 位 R S N 异常 ; 病情越重, R S 则 N 异常的部位越多 , 各 银盘形表面电极分别记录患侧 眼轮 匝肌 、 右三角肌 、 部位的 R S异常率也相应增加。 N 右指总伸肌、 右小指展 肌 的复合 肌 肉动作 电位 ( 3 讨 论 M 波 ) 电流时 限 0 2m , , . s2~1 H , 线 置 于作 用 记 0k z地 MG是神经肌肉接头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特 录电极与刺激电极之间, 每一频率刺激时间I3S两 征 为部 分或 者 全 身 骨骼 肌 波 动 性 的无 力 。 MG可 发 > , 一般女性多于男性。5 % ~ 0 0 6 %患 次刺激间隔时间 > i。选择性进行肌电图检查排 病于任何 年龄, 2 n m 也 除肌源性或神经源性损害 ; 采用高频刺激 ( 频率 ≥1 者首 先 以眼 外 肌 受 累 , 有 以延 髓 部 肌 肉 无 力 为 首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某,男,19岁。
患者于农忙时过度劳累后出现双侧眼睑下垂、复视晨轻暮重、休息后减轻劳累后加重现象。
于当地医院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诊断为“重症肌无力”,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2周后感冒致病情加重,四肢无力,行走困难,上肢抬举费力。
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入院情况:双眼睑下垂,眼球活动不灵活,复视,四肢无力,行走困难,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倦懒言,无咀嚼、呛咳、呼吸及吞咽困难,家族中无同类病患者。
体检显示37℃、P86次/分、R19次/分、BP120/78mmHg,双眼睑下垂,双侧咬肌及颞肌力可,双上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可,肘腱反射(+),Hoffmann sig(-),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可,跟、膝腱反射(+),Babinski sign (-),踝阵挛(-)。
肌电图示:低频电刺激衰减明显高频无递增;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肌疲劳试验阳性。
诊断为:重症肌无力;辨症属:痿证,奇阳亏虚型。
采用“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与口服强效中药进行治疗。
一月后患者病情稍有好转,眼睑下垂减轻,眼球转动较前灵活,仍感四肢无力。
调整治疗两个月后眼睑下垂明显好转,晨起1个小时内可完全正常,复视仍存在,但可自行洗脸、穿衣。
三个月后明显好转,眼睑下垂消失,复视消失,眼球灵活,四肢力量已基本正常。
“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堪称科学尖端技术,该技术疗法针对肌无力、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肌营养不良、格林巴利综合症、运动神经元病、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末梢神经炎、痿症、多发性硬化症、皮肌炎、侧索硬化症、僵人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周期性瘫痪、痹症、胸腺瘤、低钾、脊髓炎等痿症疾病的不同特点,选择对应腧穴配穴治疗,达到了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
临床证实,“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与调理脏腑的口服中药配合治疗,比单一口服药治疗显效尤为突出,可大大缩短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