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私塾教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古代私塾的教育方式

古代私塾的教育方式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
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
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
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
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
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
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
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
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
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
多种因素决定了古代私塾办学的面貌变化不大。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书于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明清两代最常见的儿童识字用书。
《论语》、《孟子》属于经典读物,这时,也变成蒙学教材的一部分。
私塾历来实行个别教学,塾师根据不同人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安排课业,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私塾对学生背书的要求特别高,读书是私塾学生的主要活动。
清代,杭州城内著名的宗文义塾在条规中要求学生:“每日读生书,朗读百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一)陈遗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②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③出征。
时遗已聚敛④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⑤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铛:锅。
②值:正好遇到,恰逢。
③即日:当天,当日。
④敛:积攒。
⑤馁:饥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陈遗至.孝至:极,十分(2)遗作.郡主簿作:做,担任(3)辄.贮收焦饭辄:就(4)遁入.山泽入:进入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2)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做人要有孝心;要尊重老人的喜好;好人有好报。
附参考译文:陈遗十分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锅巴)。
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带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侵入吴郡,当天郡守袁山松就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袁山松)和孙恩开战,(被孙恩)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入山林沼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当粮食的,有的人因为饥饿而死了。
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二)金山寺(并序)梅尧臣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
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历绝顶以问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七年级上语文补习资料第九讲答案

第九讲:七年级上语文补习资料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2)杨继盛七岁失母。
庶母妒,使牧牛。
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
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
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
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①。
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
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
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
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
③鬻[yù]:卖。
④仰:依赖、依靠。
⑤我曹:我们。
翻译:杨继盛七岁时母亲去世。
继母妒嫉他,让他放牛。
杨继盛经过里塾,看见里面的儿童都在读书,很是羡慕。
于是告诉了哥哥,请求自己也能够跟着私塾老师一起学习。
哥哥对父亲说了,父亲让他学习,但还要放牛。
杨继盛十三岁时,才能够从师学习。
家庭贫困,学习越发刻苦自厉。
后来他被贬为狄道典史,狄道这个地方汉人和番人杂居,习俗落后很少有人了解诗书。
杨继盛从他们的子弟中选拔优秀的一百多人,聘请三经老师教他们。
他卖掉所乘的马匹,卖出夫人的服装,买田资助这些学生。
这个县有座煤山,被番人占据,农民(只得)依赖二百里外的柴薪(生火做饭)。
杨继盛召集番人并说服他们,他们都心悦诚服地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的毡帐,我们也舍得,何况是煤山呢?”番民非常信赖爱戴他,称他为“杨父”。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分)⑴心好.之(爱好、喜欢)⑵市.田资诸生(买)⑶使.牧牛(让)⑷民仰薪.二百里外(柴草)⑸因语.兄(告诉)⑹然牧不废.也(荒废、放弃)⑺益自刻厉..(刻苦自励)⑻继盛简.子弟秀者(通拣,挑选)⑼继盛召番人谕.之(告诉、说服)⑽咸.服曰(都)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⑴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
古代私学:小私塾,大文化

古代私学:小私塾,大文化作者:婼熙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9年第07期古代私塾前期启蒙,后期学经。
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周宣王时的《史籀篇》,发展到宋代时,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最为源远流长。
学经包括哪些内容?简单说就是《十三经》《史记》《资治通鉴》以及诗词歌赋、各类文选。
经史子集的精华部分全要背下来。
私塾学习的方式就是背诵原著。
据南宋郑畊老统计,《十三经》共计六十四万多字,而后面史学、诗词、文论文选也要几十万字,整个私塾阶段要熟读熟诵一百多万字。
此外,书法、作文、唱歌、弹琴、跳舞、游戏、武术、农耕等都要涉猎。
古时私塾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
古时的师道尊严,不只是尊师重教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的要求,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文化不只是文字的知识,更是内在的精神与张力,是民族与国家的魂魄,往圣绝学需血脉为继,代代相传。
古时父母送孩子求学要选吉日,穿戴规范整齐,步入学堂第一件事就是拜师。
《礼记·学记》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意思是要带一些祭祀品,先对孔圣人之像跪拜,然后对塾师叩拜。
学堂中,每遇孔子生辰还要举办庆祝活动。
入学要择日、下聘书,向先生交一些学费,备一些供品。
古时私塾学费不是统一标准。
《儒林外史》中的儒生周进收到的学费只有荀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也有三分、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铜钱的,加在一起还不够一个月的饭食。
这说明古人教学不是为了挣钱。
另外,私塾在蒙养教育阶段,要学习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行为规范。
先生讲课时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授书,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讲解。
古代私塾中先生教学很严格,遇到顽劣的学生也会用戒尺打手心。
明代的黄佐在《泰泉乡礼·乡校》中写道:“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私塾先生虽然执戒尺惩罚学生,但师生关系依然十分融洽。
《士人和私学的兴起》阅读及答案参考

《士人和私学的兴起》阅读及答案参考《士人和私学的兴起》阅读及答案参考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
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
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
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
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
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
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
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
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
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
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
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
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
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
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
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
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
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附答案

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口不绝吟讽,精思妙契①,至忘寒暑。
幼时,大父②庄山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
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
公善诱导,居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③,嘉言善行④,令人竦然⑤。
伯中益自刻苦。
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
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
晨起供洒扫,园疏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
箪瓢饮,炊菽数边⑥,且啖且读,未尝知味。
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注释)①精思妙契:精心思考,神妙契合。
②大父:祖父。
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
③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
④嘉言善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⑤竦然:恭敬的样子。
⑥箪瓢饮,炊菽数边:吃一算饭,喝一瓢水,只以一些菽豆为食。
这里都是指清苦的生活。
(1)下列对文中“大父久而方觉已”一句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句中的“已”是句末语气词,在句中无实意。
B.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C.句中的“觉”应读“jué”,与“觉悟”的“觉”意思相同。
D.这句话应翻译为“祖父过了很久才发觉”。
(2)仔细阅读选文,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选文中伯中最终能学有所成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用四字词概括)2.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①欲放去邪?”遂遣之。
(丙)谢太傅盘桓②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08七年级下册《卖油翁》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

《卖油翁》课内外阅读分层练第一部分:课内基础卖油翁①欧阳修陈康肃公②善射③,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④。
尝射于家圃⑤,有卖油翁释担⑥而立,睨⑦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⑧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⑨,但手熟尔⑩。
”康肃忿然⑪曰:“尔安⑫敢轻吾射⑬!”翁曰:“以我酌油知之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⑮其口,徐⑯以杓⑰酌油沥之⑱,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⑲。
【注】①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
有删节。
题目是编者加的。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溢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陈康肃公]即陈尧咨,字嘉谟,谥号康肃,阆(làng)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北宋官员。
公,对男子的尊称。
③[善射]擅长射箭。
④[自矜(jīn)]自夸。
⑤[圃(pǔ)]园子。
⑥[释担]放下担子。
释:放。
⑦[睨(nì)]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⑧[但微颔(hàn)之]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
但,只。
颔,点头。
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⑨[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⑩[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娴熟罢了。
熟,熟练。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⑪[忿(fèn)然]气愤的样子。
然,表示“……的样子”。
⑫[安]怎么。
⑬[轻吾射]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轻,轻视。
⑭[以我酌(zhu ó)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以,凭、靠。
酌,舀取,这里指倒入。
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⑮[覆]盖。
⑯[徐]慢慢地。
⑰[杓]同“勺”。
⑱[沥之]滴入(葫芦)。
沥,下滴。
之,指油。
⑲[遣之]让他走。
遣,打发。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一、阅读《卖油翁》和《梵天寺木塔》,完成问题。
(13分)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初中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

初中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3)泯然众人;痛惜【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